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设计与环境的关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园林环境 居住区 地形设计
地形设计在工程设计和自然艺术设计领域的应用较多,由于它可以通过相应的设计在城市居住区营造出一种接近自然的园林环境以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改善的要求,所以在很多程度上也应用在对园林环境的设计上。为了使地形设计更好的为园林环境设计服务,讨论地形设计和园林环境设计之间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园林环境和地形的概念概述
(一)园林环境
首先,环境的概念较为宽泛,所包含的范围也十分广泛。而针对居住区的环境而言,在实践中一般分为居住区的室内环境和室外环境,而针对园林环境的研究而言,一般指的是居住区的室外环境。
而园林是指通过将一些原有的地形进行改造,充分运用一定的地域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利用种植花草、布置原路和营造建筑等方式创作出较为美观的自然环境和可供居民休憩和游玩的环境,这里所说的自然环境和休憩游玩的环境的范围跟上文所说的室外环境的包含范围基本重合,这就说明园林环境和我们所说的室外自然环境基本是一致的。下文说所有的园林环境基本上都是居住区室外环境。
(二)地形设计
地形设计指的就是对原有地貌和形态多进行的工程结构和艺术造型上的设计和改造。如果需要对地形设计概念上的充分理解,就必然要相应的了解城市竖向规划和居住区竖向规划的概念。所谓竖向规划,就是指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为了满足城市建筑布局、道路交通、地面排水、景观设计等多方面的需要而对自然地形所做出的改造和利用,包括高程的控制、土石方的平衡、坡度的确定和地貌的利用等多方面的规划设计。
由此可知,地形设计是城市竖向规划中的一项主要的组成部分,它的设计结果可以影响到城市竖向规划很多方面上的内容。
二、地形设计与居住区园林环境设计的关系
(一)地形设计对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影响
居住区景观形象上的设计,突出要求的是因地制宜的地形设计。所以在设计过程中首先考虑到的是对居住区原有地势上的充分利用,并且适当的结合相应的人工改造过程。这不但可以树立起比较独特的居住区较为自然原始的景观形象,同时也可以增加居民与环境之间的联系;在居住区的环境绿化设计方面,只有充分的结合当地的地形进行设计,才会营造出更好的空间环境,从而构建出一个较为自然的居住区的生态系统,有利用居民亲近自然;而对于居住区的日常活动使用场所的设计,如果可以充分的顺应原始地形来进行布置,就可以避免较大规模的土方工程,在节约资源成本的同时,实现对场所的有效利用。
因此,在具体的园林环境设计上,要充分的认识到对原有地形的重视,同时明确地形就是景观的理念,在规划设计中充分的利用其原有的地形。这也是地形设计对居住区园林环境设计一个整体上的影响。
(二) 地形设计贯穿于居住区园林环境规划设计全过程
园林环境规划设计贯穿了居住区的全部策划的过程中,是居住区整体设计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一般而言,居住区的园林环境规划设计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城市规划、居住区整体规划、建筑和风景园林设计这四个方面的内容,而这四个方面都在不同程度上设计到了地形的设计,下面分别从这四个方面所涉及到的地形设计谈起,简要论述地形设计在园林环境设计整个过程中的贯穿。
1.城市规划层面的地形设计
居住区园林环境的规划,首先就必须要在这个城市的总体规划上作为着眼点,从城市的整体设计层面出发,努力的寻求一种单独个体和整体之间的和谐规划,寻找出最符合要求的局部形态。
城市规划的发展和完善的基础就是要在城市的总体规划过程中把握城市的自然地形特征,城市的原有地形是山地、平原还是丘陵,这在城市的具体规划中是有很大区别的。城市周围的气候、山水、植被等方面的自然因素都对城市的环境和资源等状况都有很大程度的影响。自然地形特征不但是城市的不同风格的体现,同是也是城市居住区整体规划设计和园林环境规划设计的重要基础,这些较为独特的地形特征也给城市规划提供的一定的参考方向和思路。
2.居住区总体规划层面的地形设计
居住区总体规划的本身不但包括对建筑等实体的规划,同时也包括对居住区内除了建筑之外的其他环境上的规划,因此需要建筑业和园林专业的人员来协作完成,这是属于大景观设计的范畴。居住区总体规划中,建筑布局的设计对园林的环境设计至关重要,因为居住建筑的价值体现不在于空间范围的大小,而是在于建筑空间的和谐和完整。而一般而言,在对建筑的设计规划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其建筑的轮廓和建筑的空间,不能使建筑后的用地变得残缺不全,从而确保整个居住区规划的完整与和谐。
在居住区的整体规划过程中,一定要充分的研究和利用当地的地形状况,在利用原有特色的同时,相应的在适当的时候也可以采取新的改造地形的方案,无论如何,就是要将地形上的优势,充分的运用到居住区的总体规划上,以实现整个的居住区规划的和谐发展。
3.建筑设计层面的地形设计
著名的建筑学者彭一刚先生在《中国古典原理分析》一书中,将建筑和园林之间的关系形容为“看”与“被看”之间的关系。有园林意识的建筑师在建筑设计时,是不会忽视建筑周围环境的景观状况,地形就成为影响建筑所能“看”到的风景和“被看”到的建筑景观最为明显的考虑因素了。位于山地的居住区中,被看的风景多借助于天然的山峦景色,此时的建筑设计应考虑朝向问题,以使建筑由里向外看去能获得理想的景观感受,让建筑与园林环境紧密的融合起来,仿佛从地形中生长出来。这种与地形紧密结合的住宅本身已经成为居住区园林环境的一部分,建筑与园林互为风景,彼此之间都是“看”与“被看”的对象。
4.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层面的地形设计
在完成了园林环境与居住区整体规划、建筑设计的协调之后,就要着手居住区外部环境的景观详细设计。居住区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区别于居住区总体规划和建筑设计,更加注重场所精神和地域文化,侧重于艺术性,要满足人的居住行为和习惯,获得人的认同,创造归属感。这些都要通过对住区的景观形象、日常户外使用和环境绿化的设计共同体现出来。经过了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前三个层面中最大限度的利用地形,此时的地形设计多数是在利用基础上,进行适度的改造和塑造新的园林地形,这就需要设计者认真仔细地考虑居住区的景观与使用等具体情况。比如地形与居住区非水平界面的景观形态的关系,地形与住区交通网络的关系,地形与居住区雨水排放下渗的处理关系,地形与居住区环境的园林空间的营造,地形与水景、植被、园林小品等其他居住区景观元素的融合,这些居住区园林环境规划设计中诸多的内容都要无可避免的与地形接触,它们之间彼此相互影响,共同展现居住区环境的场地特色与场所归属感。
综上所述,通过对地形设计与居住区园林环境设计之间的关系的初步探讨,可以充分的认识到地形设计在居住区原理环境设计中的重要地位,它在很多方面都对园林环境设计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应该将地形因素的考虑放在环境规划设计的首要位置,充分的利用地形特点优势,打造出属于每个城市自己独有的园林规划设计,建立更为美好的人类家园。
参考文献:
[1]陈杰,李莉.自然式园林地形造型的基本原则和方法[J]现代园艺,2006,(10)
[2]田志勇.浅析高校外部空间尺度的层次性[J]山西建筑,2005,(02).
[3]侯静,王勇哲.建设以人为本的居住区景观[J]山西建筑,2005,(05).
中图分类号: U4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可以让我们在长时间的时光中感受时展的先后顺序。同时,只是读书还是不完全够,整个世界的精彩还在各地的完美与精彩,就需要我们行路,从与外界的交流感触中发现世界的大美。我国的公路建设呈现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的态势,各地风光绰约,美丽动人。在各地的公路里程中,桥梁往往会占到一定的比例。为此,怎样才能在公路建设中将桥梁建设更好地与环境相协调成为广大桥梁工作者所须重视的内容。桥梁设计中,要尽可能的不干扰自然景观。
一、桥梁设计应有特点
一个好的桥梁设计,其应有以下特点:对于桥梁的构件形状及其尺寸,需要体现结构的功能,需要大应力的地方则要做到大构件尺寸,反之则要是比较小;对于构件,其每部分的功能怎样以及怎样发挥,需要做到一目了然;构件需要尽量做到细长,同时间隔也较稀,以此来保证视野的开阔;桥梁作为一个整体,其所有的构件需要做到协调相容,同时还要能共同归属于桥梁这个该整体;桥梁需要使用尽可能少的材料和构件达到功能要求;桥梁这一整体要和周围环境关系清楚且合逻辑。
世界建筑师大会曾提出过,对于所有的建设行为,其都要有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与环境的和谐及对其的尊重。由此,将此原则带到桥梁设计中,就需要我们的桥梁造型与地貌、地形相适合;桥梁的造型需要尊重当地的文化环境并与之共生;所需要建设的桥梁要保护好当地的自然原生态景观等。
如果将桥梁作为一个审美对象,那么其组成的构件则必然是外露。我们在观察桥梁的时候,肯定是将桥梁与周围之间的环境作为一起来看待,而桥梁形象作为整体环境图像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在我们中会有标识或象征的作用。作为环境景观的一部分,桥梁须与自然环境保持协调。我们既需要做到桥梁自身的和谐,还要让其与周围环境保持协调。我国传统就崇尚自然、热爱自然,既有儒家的“上下与天地同流”,也有道家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和天地万物紧密联系,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体。我国古代的桥梁建筑尤其注意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更加善于利用、效法自然、地形,实现桥与自然环境的融为一体。我们现在在进行桥梁的设计时,更需要把桥梁的结构、选址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结合好,结合好地貌、地形,因地制宜的做出桥梁自身的特色,不断提高桥梁建筑审美价值。
二、不同桥型的形态特征及与环境的协调
1、梁式桥
在桥梁工程建筑上,梁式桥是种经济、简洁、实用、纯朴的桥型,它有着较强的沿水平方向左右伸展的穿越感和力动感,展现着建筑桥梁的阳刚之美。通常来说,简支梁的梁高相对固定不变,平直简洁,刚劲有力,桥梁有很好的左右伸展动势。曲线梁桥梁和桥面板成曲线形,有着优美的动势。而对于变截面的连续梁,梁顶面的直线与梁底缘按应力变化的有规则的曲线,将其有机的配合在一起,进而产生一种刚中带柔的韵律,进而充分显现出大跨度一越而过的动态紧张感。
而对于栏杆造型这一间接方式,则需做到尽可能保持横线条为主,梁式桥在设计中把梁体结构做到连续流畅,桥墩造型尽量不要过分繁琐,减少桥墩的数量。梁式桥更适合在平原地区和现代化的城市中,其平直简洁、刚劲有力的样式与平坦的地平线、宽阔的江河及现代城市直线条建筑保持相一直。
2、拱式桥
拱式桥给我们一种更为强劲有力的感觉,跨度越大越能凸显富有弹性的紧张感。同时,外加优美的弧线,清新悦目有典雅气质,其在形态上有着我们自然与人文协调之美。抛物线拱显力动美,圆弧拱显最宁静,拱形有抛物线拱、圆弧拱、尖顶拱、悬链线拱等。现在,已经有不少桥梁采用了高次抛物线拱,以便于和梁水平线相协调。同时,对于拱式桥的主拱来说,其要有较为恰当的矢跨比,进而让拱的优美曲线得到表现。同时,为了凸显拱优美又完整的形象,如果是拱梁组合结构,则要处理好拱肋与主梁节点关系。
拱式桥拱曲线优美,古朴大方,适于水乡和文化古城,古塔高耸、河道纵横,亭、廊满地,自古以来塔、亭、廊与拱桥共存。拱式桥曲线美与起伏变化、层次性强的山峦相呼应。在与环境协调上,拱式桥功能、风格与外形的统一比其他桥更优越,拱式桥外部曲线形态及韵律更符合人们对美追求。与其他桥型相比,拱桥更适于山区、峡谷环境。
3、钢构桥
刚构桥为主梁与桥墩柱刚性联结,可单跨也可多跨,根据需要也能成带悬臂式,即 T 型刚构带挂孔结构。通过少量的构件形成的刚构桥,其形态较为简练强劲,线条流畅,传力路线清晰。因为桥墩与主梁是刚性联接,所以桥墩形式可丰富多彩。有时受地形制约,可将刚构桥墩柱做成倾斜,斜腿刚构有强劲力动感。特别是在V 形深谷或立交道路,更显雄踞屹立。而 V形墩连续刚构,桥墩由强劲“V”形构成,桥型简洁轻盈,外形似雄鹰展翅而赋象征意义。
刚构桥造型设计自由度很大,利于从周围出发,考虑各部比例尺。刚构桥多用在桥下需较大净空和建筑高受限的情况,斜腿刚构特别适合跨度不大的 V 形深谷或立交道路。
4、斜拉桥
斜拉桥从主塔往两边伸出斜索拉起主梁,如果多条斜索是分散拉起的,则主梁就像是支承在多个弹性支承上连续梁一样,可以有效地降低主梁跨度,梁高大为降低,内力减小,自重减轻,桥梁跨越能力增加。斜拉桥主要由主塔、加劲梁和主索体现力动美,保证其不违美的比例,取得横向和纵向和谐。此桥型水平特长,主索和主塔起协调作用,水平延伸的加劲和向上伸展的主塔动势有视觉平衡,气势非凡的主塔有“高扬”功能,构成整体力动美。
索塔标识功效不仅限于塔高高度,一旦塔高与塔宽比较大,则有明显地强烈动势。索塔形状对斜拉桥造型起决定作用。如果斜拉桥是某地域标志,那么索塔、特别是塔顶形状就是此标志物的标志。所以,索塔顶设附属饰物,如民族图案、尖形吉祥物、标记功能的尖塔形避雷设施等都有明显的象征、标志和纪念意义。设计从索塔结构受力出发,根据桥周围景观需要,选用美观新颖索塔,让其有观赏和象征双重功能。
5、悬索桥
悬索桥是通过索塔把主缆进行凌空架起,并由此经有序排列吊杆悬挂设加劲梁或加劲桁梁。其借主缆让桥跨一跨而过悬索桥,有一种力的紧张感与力动感。悬索桥结构轻盈飘逸,柔中济刚。和斜拉桥较为相似,造型重点仍是高耸索塔。索塔造型基调为曲线,与悬索桥形态相符,体现索塔优美柔和体态,对横梁、塔柱、塔座、塔冠均需圆角化处理。
此二类桥型高耸索塔,隆起岛屿岩峰相近,特别是港口城市,白帆往来,船桅林立,与斜拉桥、悬索桥索塔、拉索刚柔相济,大跨径与弯曲海岸、宽阔海面相宜,悬索桥和斜拉桥适于海峡、港口城市。
三、结论
在进行桥梁的设计时,除了需要考虑桥承受荷载,还要考虑其造型与环境协调性,这两个主要功能、目标及造型要很好的结合在一起。桥梁设计符合桥梁经济、功能要求的同时,尊重原有环境下,分析桥梁完成后周边环境,保证桥梁造型设计与环境相协调。
参考文献:
[1] 严斌.大跨度斜拉桥非线性粘滞阻尼器参数研究[J].铁道标准设计.2013(01)
[2] 陈裕民.京沪高速铁路跨吴淞江桥式方案研究[J].铁道标准设计.2013(05)
[3] 高振宇,郭文军,陈峰.桥梁设计与环境协调的美学考虑[J]. 铁道标准设计, 2001, (1)
关键词:室内设计,环境心理学,联系
室内设计现在已不是一个新的名词,开始有很多人已经了解了室内设计也在接受室内设计,但并非任何的设计都叫做室内设计。我先简单介绍一下室内设计:室内设计是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所处环境和相应标准,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和建筑设计原理,创造功能合理、舒适优美、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这一空间环境既具有使用价值,满足相应的功能要求,同时也反映了历史文脉、建筑风格、环境气氛等精神因素。明确地把“创造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作为室内设计的目的,现代室内设计是综合的室内环境设计,它包括视觉环境和工程技术方面的问题,也包括声、光、热等物理环境以及氛围、意境等心理环境和文化内涵等内容。
从简单的介绍中不难发现室内设计具有很多的元素,而室内设计重要的无非是“设计”二字,何谓“设计”、为什么“设计”、如何“设计”?这是很敏锐的话题。从纸面上来讲回答可以简单理解成:一、用实物传达给人信息的一种方式叫做设计;二、为了表达设计者心里的想法和愿望所以设计;三、用设计者的思维去构思,用设计者的手去完成。论文格式,联系。
以上分析从设计上说明设计是源之于设计者也就是人,而人对设计不单是为了表达和传达信息,它是设计者本身的一种宣泄和真是自己的方式。当然室内设计也不然未然,而室内设计就不单是设计者自己为自己去表达和宣泄,他是为人,为了自己,也是为了他人。在室内设计史上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设计风格和不同的设计理念,更有不同的文明、思想、和科技。它在被不同的时代接受不同的人们去享受,它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其实室内设计它的诞生和发展的宗旨是以人的生活为起点以人的需求为目标。总的来说是“以人为本。论文格式,联系。”然而人的生活是什么?人需求又是什么呢?这就无非要接触到人的心理。接触心理,很多人不亦说乎的都会想到心理学,那是不是室内设计是不是和室内设计有很大的关联呢?
回答当然是有大大关系,但也不能说要做好室内设计就要去学心理学,非也非也。我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一些问题是这么说的:“不少建筑师很自信,以为建筑将决定人的行为”他们“往往忽视人工环境会给人们带来什么样的损害,也很少考虑到什么样的环境适合于人类的生存与活动”。 以往的心理学“其注意力仅仅放在解释人类的行为上,对于环境与人类的关系未加重视。其实这是一观点说明人与环境的关系,人可以改变环境,环境也可以影响人的情绪。这就说到一个重点问题环境对人产生的心理影响,而室内设计则是去改变一些环境,宗旨是让人去舒适喜欢,而不是去厌恶。论文格式,联系。因此我要想改变好环境不仅是说要会设计构想、手法和方式,而是要去如何去运用这些手法和方式。手法方式千变万化,人的心理也是五颜六色的,那么如何使设计符合人的需求呢?
想要得知人的需求我们要去了解人得心理,心理我们需要了解什么心理呢?我们知道我们是在室内设计,室内代表着一定的空间一定的环境。论文格式,联系。在设计的时候我要知道向上述所说的“什么环境适于人类的生存与活动。”去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对人照成的心理和人对环境的理解。当然我们针对的是一个局部小的环境里的分析,但室内它也是一个环境相对于范围比较小点。
说到此处,其实我们可以参照环境心理学。环境心理学可能比较陌生。
首先,在阐述环境心理学之前,我们先对“环境”和“心理学”的概念简要地了解一下。环境即为“周围的境况”,相对于人而言,环境可以说是围绕着人们,并对人们的行为产生一定影响的外界事物。环境本身具有一定的秩序、模式和结构,可以认为环境是一系列有关的多种元素和人的关系的综合。人们既可以使外界事物产生变化,而这些变化了的事物,又会反过来对行为主体的人产生影响。例如人们设计创造了简洁、明亮、高雅、有序的办公室内环境,相应地环境也能使在这一氛围中工作的人们有良好的心理感受,能诱导人们更为文明、更为有效地进行工作。心理学则是“研究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能力、性格等心理特征”的学科。论文格式,联系。
其次,我们在了解下环境心理学的含义。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行为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着重从心理学和行为的角度,探讨人与环境的最优化,即怎样的环境是最符合人们心愿的。
环境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环境心理学与多门学科,如医学、心理学、环境保护学、社会学、人体工程学、人类学、生态学以及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室内环境学等学科关系密切。
对室内设计来说,上述各项问题的基本点即是如何组织空间,设计好界面、色彩和光照,处理好室内环境,使之符合人们的心愿。
在知道环境对人的影响,在上述说明中大家都很清楚的知道环境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环境心理学将环境视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将它视为一系列刺激。围绕环境整体,它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环境认知;环境压力;个人空间和领域性;密度、拥挤和环境类型;空间行为;环境问题与行为对策。
可见,环境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比较广泛。论文格式,联系。但这正好是在借用与我们去做室内设计需要的过程,我们需要它的分析去配合我们的设计更好的符合人的需求。就像上述环境心理中所说的环境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由其知室内环境中人的心理与行为。人在室内环境中,其心理与行为尽管有个体之间的差异,但从总体上分析仍然具有共性,仍然具有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特点,这也正是我们进行设计的基础。
下面我们列举几项室内环境中人们的心理与行为方面的情况:1、领域性与人际距离2、私密性与尽端趋向3、依托的安全感4、从众与趋光心理5、空间形状的心理感受
运用环境心理学的原理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很广泛,:
1、室内环境设计应符合人们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
2、认知环境和心理行为模式对组织室内空间的提示。
3、室内环境设计应考虑使用者的个性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上述的材料说明了环境心理学对室内设计的帮助,即一个好的室内设计环境心理学在其中占据的位子。个人观点:一件好的室内设计它需要的是设计者的思想,更需要设计者对一切事物的了解和认知,最重要的是对人的认知。
明《园冶》中说"亭者,停也。所以停憩游行也。"说明园亭是供人歇息休憩的地方,这是本文要叙述的对象。园亭的特点是周围开敞,在造型上相对的小而集中,因此,亭常与山、水、绿化结合起来组景,并作为园林中“点景”的一种手段。亭是最能代表中国建筑特征的一种建筑形式,也是中国人最为喜闻乐见的一种建筑形式。
1、园亭的造型和种类
1.1园亭的造型
园亭的体量虽不大,但形式多样。园亭的造型主要取决于它的平面形状、平面组合和屋顶形式等。中国古建筑多是梁架体系的木结构,由木柱承重。因此,平面和立面的处理都较自由。屋顶的造型和曲线也可由人们的审美观点和视觉需要来确定。这样一种具有丰富变化的屋顶形象和轻巧、空灵的屋身以及随宜布置基座的建筑形式,就很适合亭这类“观景”和“点景”建筑的需要。
1.1.1园亭的平立面
园亭体量小,平面严谨。自点状伞亭起,三角、正方、长方、六角、八角以至圆形、海棠形、扇形,由简单而复杂,基本上都是规则几何形体,或再加以组合变形。根据这个道理,可构思其他形状,也可以和其他园林建筑如花架、长廊、水榭组合成一组建筑。
园亭的平面组成比较单纯,除柱子、坐凳(椅)、栏杆,有时也有一段墙体、桌、碑、井、镜、匾等。
园亭的平面布置,一种是一个出入口,终点式的;还有一种是两个出入口,穿过式的。视亭大小而采用。
园亭的立面,因款式的不同有很大的差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内外空间相互渗透,立面显得开畅通透。个别有四面装门窗的,如苏州拙政园的塔影亭,这说明其功能已逐渐向实用方面转化。
园亭的立面,可以分成几种类型。这是决定园亭风格款式的主要因素。如:中国古典、西洋古典传统式样。这种类型都有程式可依,困难的是施工十分繁复。中国传统园亭柱子有木、石两种,用真材或砼仿制;但屋盖变化多,如以砼代木,则所费工、料均不合算,效果也不甚理想。西洋传统式,现在市面有各种规格的玻璃钢、柱式、檐口,可在结构外陶俑。
平顶、斜坡、曲线各种新式样。要注意园亭平面和组成均甚简洁,观赏功能又强,因此屋面变化乌方要多一些。如做成折板、弧形、波浪形,或者用新型建材、瓦、板材;或者强调某一部分构件和装修,来丰富园亭外立面。
仿自然、野趣的样式。目前用得多的是竹、松木、棕榈等植物外型或木结构、真实是材或仿石材结构,用茅草作顶也特别有表现力。
帐幕等新式样,以其自然柔和的曲线,应用日渐增多。
园亭作为园林的“眼点”,其设计要遵循“适用、坚固、经济、美观”的设计原则。其设计过程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包括功能方面的、技术方面的、艺术方面的以及环境方面的等等。
2、园亭位置的选择
园亭的位置是园亭设计的一个关键,也是园林整体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影像园亭位置的因素很多。首先,园亭作为关景点,目的是给人们在园林游览过程中提供一个在其中休息、观看四周美景的空间。这时,人与周围的景点之间通过视线联系起来。因此,园亭的位置必须考虑给人以最好的观看角度和距离,运用园林设计中“借景”“对景”“框景”等设计方法,使园亭与其他景点有机地联系起来,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其次,园亭又作为园林中的一个重要景点,其位置的选择又要考虑到园亭本身的视觉效果,使人们在游览过程中,在其他观景点,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都能感受到园亭和周围环境共同形成的景观效果,产生想“到达”的欲望。
山间地建亭:视野开阔,突破山形的天际线,丰富山形的轮廓。山顶上的亭更能打破山体轮廓线,丰富山体景观,使山体更加富有生气。同时山地建亭也可为游人登山提供休息和观赏的场所。A:小山建亭,山顶。忌几何中心线,要偏于山顶一侧,位于黄金分割点。B:中等高度的山建亭于山脊、山腰、山顶,注意亭的体量,要与山协调。 C:大山建亭,建于山腰台地或悬崖峭壁之顶,道路边,忌亭的视线被遮挡,注意亭子的距离在800-1000米左右。
临水建亭:静与动的对比,观赏丰富水面的景观,一般通过桥、堤岸与陆地想连。亭的体量与水密切相关,贴近水面。桥上置亭是一种独特的设计手法。水面建亭既可为游人提供观赏水景的佳处,又可点缀、丰富水体景观。水面中亭的位置可置于岸边、水中或驾临水上,为观景的需要,一般应三面临水或四面临水。
平地建亭:平地建亭多以休息、纳凉、游览为主,视点较低,为打破平地建亭平淡之感,可抬高地基或借植物、山石、花架、景墙等与其组景。要结合各种园林要素通常与山水、水池、树林相结合,现代的亭与小广场,绿荫地相结合。
亭的体量不大,但造型上的变化却是非常多样、灵活的。
3、园亭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亭的大放异彩是在它被移植到园林以后。《园冶》“巧于因借”的理论在后世的建园中得以应用,因地制宜,“宜亭斯亭,宜榭斯榭,不妨偏径,赖置婉转;斯谓精而合宜也。”亭之构造,在空间上起补白的作用,空则灵活,繁则多变。我个人比较喜欢建在山水之间的亭。临水之亭可以凭风,依山之亭可以待月。
苏州人有亲水的心理。拙政园荷风四面亭,依岸而作,因为拙政园的特殊地理,它又如置身在园中的小岛,三面野水回环,水面空旷,无风也清凉,清风徐来,依栏欣赏水景,你看风景,看风景的人看你。亭中有抱柱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留园的濠濮亭,干脆把亭建在湖心,所在处就叫小蓬莱,寓意仙境。西园的湖心亭用九曲石桥与两岸连接,原有亭额“月照潭心”,亭中原有联语:“圣教名言:独乐何如同乐;佛家宗旨:杀生不如放生。”池中观鱼,水清鱼艳,看池中的众鱼沉浮,一如目睹众生的人生沉浮,智者乐水,自然是参透了其中的道理。有缘人还能看到神鼋出水,那算有福了。《清嘉录》有诗《西园观神鼋》:“九曲红桥花影浮,西园池内碧如油。劝郎且莫投香饵,好看神鼋自在游。”若要追寻孟浩然《过陈大水亭》诗意“水亭凉气多,闲棹晚来过。涧影见松竹,潭香闻芰荷。野童扶醉舞,山鸟笑酣歌。幽赏未云遍,烟光奈夕何”的景致,到苏州东、西山太湖旁寻觅,一定不会失望。我曾和妻一起到石公山游玩,挽手亭中,湖水漫上脚板,极目天边,胸襟开阔得不能自主,恨不能仰天长啸抒发豪情。
建于山巅的亭不在少数。白天可以依栏远眺,夜晚,明月林梢,闲坐亭中,则俗虑尘怀,爽然顿释。在苏州,名气最响的亭当推沧浪亭。家藏沈子丞先生所书的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上联选自欧阳修的《沧浪亭》诗:“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下联出于苏舜钦《过苏州》诗:“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清梁章钜为沧浪古亭集成此联。原联悬挂在沧浪亭石柱。展玩之际,就想到了沧浪亭。抬头仰望,乔木数丈,翠樾千重,团团五、六株错落围列,名闻遐迩的沧浪亭就蹲踞其中。亭檐翘起,其状若飞。欧阳公《醉翁亭记》有云:“有亭翼然”。我真怕沧浪亭得了苏州的钟灵毓秀之气,哪天就遗世羽化,变成一鸟,振翼冲向云霄,“忒楞楞”凌空而去了。
景观照明设计师一般从实践中理解所设计环境要素,而相对缺乏对光源光谱以及景观形成的深刻理解,从而导致不能预期景观照明最终带来的效果,目前景观照明中存在照明情境不符、过度照明、光污染等问题。通过从光谱理论的角度探讨光源色与物体色的关系,以及光谱与物体反射的作用理论,并以某一物体色样作为参考,探讨了传统光源、LED光源以及各种单色光谱对于色样照射产生的效果,分析了光源光谱与环境作用关系,得到景观照明效果的一般性结论。由此可以从理论上对建筑照明设计中照明效果进行预期以及选用合适光谱的光源。基于光谱理论的推导、计算,使得景观照明效果能够完全定量化。
关键词:
景观照明;光谱;光源色;光谱反射曲线
中图分类号:
TU11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4764(2014)05-0076-05
Theoretic Analysis on Effect of Light Sources’ Spectrum on Environment in Architecture Landscape Lighting
Yao Qi, Shi Yue, Zhao Haitian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Shenzhen University,Shenzhen 518061,GuangdongP.R.China)
Abstract:
Generally, lighting designs originated from designer’s experience, and the lack of understanding spectrum and landscape formation results in unexpected effect, like discrepancies of lighting and landscape, excessive lighting, light pollution, etc. Based on spectrum theory, relationship between illuminant color and object color had been discussed, and through taking an object color sample as a reference, lighting effect of traditional light sources, LED light source and a variety of monochromatic spectrum light sources had been studied. Effect of light sources’ spectrum on environment had been analyzedand, general rules of landscape lighting effect are achieved.The results make it possible to theoretically predict architectural lighting design effect in the design procedure and help to choose appropriate light spectrum. Based on spectrum theory, landscape lighting effects can be fully quantified.
Key words:
landscape lighting; spectrum; illuminant color; spectrum reflection curve
建筑景观照明的研究早期主要是定性的研究,从实际经验出发的设计,以亮化为目的;近几年来学者们和照明设计师逐渐认识到要对景观照明进行一定的参数定量研究[1-3],以使景观照明设计中具有理论性的依据,同时使各式照明设计有据可依。
国内景观照明工程很多,但是效果良莠不齐,很多建筑和景观照明或多或少出现了一些问题,诸如照明不能展现景观特点,夜间呈现照明效果差,视觉不舒适[4],能源浪费以及光污染[5]等问题。设计师或是工程师由于缺乏对光源光谱的理解,对于光源选择存在问题,导致照明效果不理想;同时设计师会混淆重塑、再现问题,在景观照明设计中,分不清是要重塑建筑景观,使其展示不一样的效果,还是以再现景观为主要目的,从而使设计出的效果不能让人满意。白光且光谱较为丰富的光源[6]对于物体的再现性效果较好,基本上与自然光下照射效果偏离不是很大,使建筑景观整体感觉更为自然;光谱相对缺失较多的光源,照射效果较差,更偏向于其本身的光源色,偏离建筑景观的固有色。
城市的夜景照明分为整体性照明和局部性照明[7],整体性照明规划了整个区域夜景光色的基调,而局部性照明,主要体现在单独一处景观的特殊设计。不管是整体性照明还是局部性照明,都要考虑光源色与景观色整体效果。景观照明光源自身的光源色与建筑景观本身的固有色[8],将会互相作用[9],形成与白天不一样的感觉,营造整体气氛,需要对于建筑景观整体的把握,对于光源也需要清晰的理解。因此,从光源光谱与物体反射光谱曲线[10]角度进行理论分析,可以清晰的分析光源与物体所对应的色度。通过使用不同的光源色对选定物体色进行作用分析,得到光源与物体间光谱作用的基本关系,并且应用于实践分析,可以对景观照明效果得到更直观的预期。
1 传统光源光谱对景观物体的作用关系
在进行景观照明设计时,要深刻理解光源色与物体色,这样才能对于所做的照明设计效果做到前期估量。对于建筑景观照明来说,通常采用高压钠灯、金卤灯、LED等光源,而一些单色光谱的小功率光源自身则多作为景观的装饰。
不同建筑或是景观,由于其表面材质差异很大,其光谱反射曲线也不尽相同,为了进行光谱研究,选定一种物体样品(绿色光谱反射曲线)作为研究对象,如图 1(b)所示。自然光光谱、以及典型的高压钠灯、金卤灯、LED光源光谱与各类单色光谱光源[12]作为照明光源照射,其中金卤灯、LED光源都是白光光源。
典型光源光谱作用于物体样品后,光源光谱及相应物体反射后光谱如图2所示。自然光下照射效果十分接近于样品色度值。图3为光源色及相应光源照射物体色(图中参考物体色为等能白光下物体色),以自然光下作用效果作为参考,LED光源[13]光谱作用后效果也非常好;金卤灯照射后,有一定距离偏离[14],其整体效果也能够接受;高压钠灯[15]光谱的作用效果一般,偏向于黄域,偏离样品色度值。光谱相对较为丰富的白光光源对于物体的还原性较好,而光谱缺失较多的光源,则会造成比较严重的偏色。
4 景观物体光谱反射曲线的影响
通过设置景观物体光谱反射曲线变化,研究光源照射后物体色变化规律。由物体光谱反射曲线逐渐过渡到等能光谱反射曲线,分别设置出5条逐渐变化的光谱反射曲线,如图 8所示。光谱反射曲线1、2、3、4、5色度以及传统光源照射下相应色度变化,如图 9所示。当光谱反射曲线为等能光谱反射曲线,光源照射下物体色与光源色一致,当光谱反射曲线逐渐变化越来越大时,光源光谱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越明显。高压钠灯由于光色偏黄,其与景观作用后,相应物体色都处于偏黄色区域;而白光金卤灯和LED照射下,其相应物体色与参考色度相对较为接近。
5 结 论
景观照明中,光源与被照的环境共同决定了最终夜间景观的呈现效果,通过使用传统光源以及LED的光谱进行了光谱作用分析,探讨了不同光源对于建筑照明设计效果的影响;而采用单色光源光谱对景观环境进行照射分析时,又呈现了完全不同的效果。由景观照明中光源光谱与环境作用关系理论研究,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光谱作用可以视作减色过程,相对丰富的光源光谱对于物体色的减色少,还原性更好。
2)单色光源光谱作用于物体,依据减色原理,反射光谱集中于相对应波段,光色接近光源色。
3)光源色的纯度按照不同方向变化时,物体色从接近参考物体色到接近光源色变化。
4)景观物体呈现颜色,倾向于光源色或是光谱反射曲线相对色度饱和度较强的一方,当光源色饱和度和物体固有饱和度都较强时,则效果难以预测。
当然,一定范围色度的偏离,对于人们的感知相对影响较小,从而使光源的选择面更广一些,对于光谱的要求有所降低,但是偏差大时,整体效果是无法接受的。因此,如果设计师考虑需要重塑景观时,可以采用一些特殊的光谱,以达到与自然状况下感觉不一样的效果;如果考虑的是再现景观时,则最好采用光谱较为丰富的白光。参考文献:
[1]
Ma J, Xiao J H, Niu S N, et al. A quantitative study on color emotions for double chromatic light in landscape illumination [C]//Mechanic Automation and Control Engineering,Wuhan, 2010: 4262-4265.
[2]赵海天,王少健,姚其,等. 城市景观照明的光色系统[J].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2013,30(5):504-507.
Zhao H T, Wang S J, Yao Q, et al. Color-brightness system in urban landscape lighting [J]. Journal of Shenzhen Universit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3, 30(5): 504-507.
[3]杨春宇,郑文崇,陈士群. 夜景亮度及建筑材料光反射特性与照明节能[J].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09,31(5):90-94.
Yang C Y, Zheng W C, Chen S Q. Light reflecting characteristics of building materials and energy saving of nightscape luminance [J]. Journal of Civil,Architectural &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09, 31(5): 90-94.
[4]郝洛西. 关于我国城市夜景照明发展的几点思考[J]. 建筑学报,2002(7):39-41.
Hao L S. Some considerations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ight scene illumination in domestic city [J]. Architectural Journal, 2002(7):39-41.
[5]杨春宇,刘炜,陈仲林. 城市生态与光污染控制[J]. 城市问题, 2002(2):53-55.
Yang C Y, Liu W, Chen Z L. Urban ecology and light pollution control [J]. Urban Problem, 2002(2):53-55.
[6]Rea M,Freysinnier J. Color rendering: a tale of two metrics [J]. Colour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2008,33:192-202.
[7](日)日本建筑学会. 光和色的环境设计[M]. 刘南山,李铁楠.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8]朱介英. 色彩学――色彩设计与配色[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9]Wang T, Ma J, Liu G, et al. Research on a quantificational method for chromatic-light emotions of architectural wall coatings in landscape illumination [J]. Frontiers of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 in China, 2010, 4(4):498-502.
[10]Kimball A R. Relating reflectance spectra space to munsell color appearance space [J]. Journal of 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2008, 25(3): 658-666.
[11]周太明. 光源原理与设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3.
[12]Yao Q, Ju J Q, Liang R Q,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eak wavelength and dominant wavelength of light sources based on vector-based dominant wavelength calculation method [J]. Leukos, 2014,10:1-8.
[13]Shakir I, Narendran N. Evaluating white LEDs for outdoor landscape lighting application [J]. Proceedings of Spie, 2002, 4776:162-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