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慢生活环境空间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式装饰:
在空间的设计艺术中,运用传统的装饰手法,是中国元素含蓄、高雅气质的体现。其包括:蝙蝠、鹿、鱼、梅等比较常见且受人喜爱的装饰图案。述其原因也较为简单,“蝠”与“福”谐音,可寓有福;“鹿”与“禄”谐音,可寓厚禄;“鱼”与“余”谐音,可寓“年年有余”。而“梅”,则隐喻“梅、兰、竹、菊”、“岁寒三友”,赞颂人们崇高的情操和品行。
中式的设计思想:
1、精在体宜
所谓精在体宜,即“三宜”。因地制宜,宜简不宜繁、宜自然不宜人工。这是明清时期中国人对空间及居住环境的追求和向往,也是中式空间设计思想的核心概念与核心价值。
2、因景互借
美轮美奂的苏州拙政园园林的特色就是“借景”,建筑与植物进行融合,空间与园林互为搭配,绝妙且生动的将建筑中的居室、住宅、庭院等等大小环境进行整体的完善,实现了艺术化的生活环境,这种因景互借的表现手段,不得不让人所赞叹。
中国元素在公共空间中的运用
公共空间是整个建筑装饰设计的核心与重点,与其说是连接空间与空间的枢纽,不如称其为视觉的中心,甚至感观的第一印象。公共空间在功能中说,它是一个集散地,从装饰上说,它则是空间装饰风格的表达与展示。所以公共空间不但需要美,还需要反映地域文化内涵,更需要展现民族特色和风情。将设计艺术的内涵和文化进行完善与丰富,审美高尚的中国元素引入公共空间的设计艺术之中,是一股涌动的潮流。
在中式风格的公共空间装饰设计中,有诸多的类型,其中有中国咖啡馆之称的茶楼,是中国元素最为典型的体现。在当今的许多茶楼中,都较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时期的设计与装饰的风格,飞檐斗拱,红柱青瓦,精雕细刻,古色古香。素有中国十大茶楼之称的“老房子”茶馆。主人热爱收藏古董,且建筑本身也不是老房子,但经过精心构筑,整体效果非常接近明清风格。在建筑的二层,空间运用了“借景”的表现手段,将园林融入建筑之中,将中式的设计思想充分发扬与传承。家具在空间中的运用和布置,也堪称相得益彰。桌椅、几案的选择也全然不同,四壁的书画条幅,挂件陈设同样也是相映成趣,浑然一体,古典的中式韵味弥漫在整个空间之中。
中国元素与空间设计的结合
作为设计师,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将传统的中国元素完美的融入空间设计之中去,是一门必修的课题。传统的中式设计,由于主要运用对称均衡的手法,四平八稳,中规中矩,色彩上采用朴素稳重的颜色,材质上主要运用木材和石材,总体上会略显陈旧沉闷。所以需要有所创新与突破,在布局上从对称与均衡中寻求变化,丰富其空间层次和细节;色彩中增加些许亮色,以求画龙点睛,带来活泼生动的气质;材质上运用现代材质,取对比之手法,如玻璃与不锈钢、石材与实木等,则能增强现代气息,又不失整体的中式韵味。
西式的空间装饰,代表着时尚与现代,中式则必然代表着传统,潮流总是在两个极端中摇摆不定,将现代与传统的中国元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有概念设计的气息,又有传统的沉静与思考。因为人们最终还是要抛弃狂热的幻想,向往舒适的生活。古老的中国元素,总有着神秘的力量,给我们带来宁静与和平,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内在的传统文化的力量,可以如此的强大,如此的深入人心。
关键词:康复中心 病房设计 长期住院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医学发展,目前疾病的结构正从过去的急性感染和急性损伤为主转变为“慢性化、障碍化、老年化”。人们对康复医疗的需求越来越普遍。康复中心是承担康复训练与服务、康复技术人才培养、社区康复服务指导、康复信息咨询服务、康复知识宣传普及、康复研究和残疾预防等工作的机构,为残疾人以及各种有功能障碍以至影响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慢性病者、老年病人提供康复训练与服务。临床康复是其重要的康复项目。在目前我国康复机构建设难以找到设施中心主义以外的规划布点模式的情况下,康复对象中有大量来自周边郊县,或更远的地方。因此临床康复的病房成为他们及陪护家属在当地的主要生活起居空间。由于临床康复的过程远比急性感染和急性损伤的临床治疗周期长,康复对象需要面临长期住院的生活状态,病房作为承载康复对象长期住院的主要生活场所,应提供给康复对象长期可持续的生活环境。
相比急性感染或损伤大约为一周的住院周期,临床康复3个月到6个月之间的住院周期意味着病房设计需要针对长期住院的需求。长期住院对病房环境造成了以下影响:1.长时间住院意味着需要积攒的生活物品更多,储藏空间要求更多,更大;2.长期住院需要应对衣物洗涤、晾晒的问题。3.为避免长期住院让康复对象感到环境枯燥,情绪低落,病房需要营造更舒适的空间环境。
病房与储藏空间
首先,如今大部分住院部都会提供统一的住院服装,以保持病房整洁,减少住院对象个人衣物换洗需求。然而长期住院情况下,在康复中心住院的康复对象需要把病房当做家一样看待,长期穿着统一的病服远不如自己的贴身衣物舒适。康复对象在病房中经历季节交替,衣物和毛毯等物品的添置也不可避免。除此之外,还需要考虑到陪护人员的被服及衣物收纳。因此衣物、被服的储存空间需求很大。其次,住院时间长意味着亲朋好友探视的机会更多,馈赠的保健品等很难找到地方搁置,随着时间逐渐积攒下来。再次,无论康复中心是否提供食堂饭菜,饮食习惯决定了家属为住院康复对象做饭、送饭的愿望。这就导致病房需要放置部分餐具和食品加工工具,例如加热器和电饭煲。
解决物品储存的问题需要考虑物品储存的分类问题。如果能够在病房有不同类型的储藏空间将有利于不同物品针对性的放置。例如在病房外设计住院对象的储藏空间,可以用作存放轮椅和陪护人员用品,护理单元内还可以划出独立区域为陪护家属们提供简单加工食品的空间,例如提供热水器、微波炉等不造成油烟污染的安全家用电器;在病房设计中考虑冰箱放置的区域,冰箱分类储藏了各床位住院对象的食品及亲朋好友馈赠的保健品;卫生间考虑到长期生活的日化用品和面盆较多,面盆架的使用有利于将各床面盆区分,集中的放置也节约了空间。考虑到盥洗池下方需要留出轮椅使用者腿部和轮椅踏板的容纳空间,盥洗池下方难以提供储物空间。适当采取面盆架和储藏柜的结合或把储物空间设计成吊柜将解决卫生间物品放置的问题;由于目前大部分康复中心的病房按照普通医院病房作为设计参考,病房内床头柜的形制也和医院病房如出一辙。实际上,考虑到康复中心病房物品积存的问题,把床头柜上方空间进行利用能增加很大的储藏面积。例如韩国国立康复中心将床头柜下方留作冰箱放置区域,上方做成高2米左右储物柜。因此,以物品分类储藏的原则考虑病房空间的布置能够让病房空间更有序、整洁。
衣物的晾晒与病房阳台设计
如上文所述,康复对象在住院期间有穿着个人衣物的需求,也就必然存在衣物换洗的需求。有条件在康复中心周边解决衣物储存和换洗,能够最大化的方便康复对象及陪护亲属。但由于康复对象中有大部分来自外地,周边长期租房花费巨大,难以找到合适的租房并能清洗、晾晒衣物。因此,病房成为换洗衣物的晾晒场所。由于病房缺少阳台,为保持病房的统一有序,洗完的衣物往往晾晒在卫生间。卫生间的空间质量不仅受到了影响,衣物也不能够在自然光下晒干而得到紫外线消毒。在我国,医院病房几乎放弃了阳台的设计。本人认为有以下原因构成:1. 为保证不会出现阳台坠楼的意外,不便于管理;2.阳台的存在还会因为在阳台晾衣对建筑立面的形象产生负面影响。3.医院整体作为公共建筑,病房楼带有阳台的设计更像公寓,与医院整体建筑形象不匹配。
通过封闭式阳台或飘窗设计既能提供衣物晾晒的空间,也不会造成病房内人员坠楼的安全隐患。从病房内部形象上,为保持环境的统一整洁,晾晒的衣物可以放在阳台或飘窗外墙外侧,通过外墙上的百叶或栏板从外立面上遮挡住衣物,既保持了衣物的采光和环境的整洁,也能保证衣物晾晒的通风和建筑外立面的统一。
提供人性化的病房环境
长时间呆在病房让住院者不得不面对一成不变的环境,难免感到枯燥无味。如果能让病房环境具有灵活的改变,将有效改善住院者的心情,有利于他们的康复。这种灵活的改变可以通过提供给康复对象可选择的公共物品或装饰,来改变病房局部的色彩或造型。这种菜单式的选择需要护理工作者和住院者保持交流,按照住院者的意愿挑选自己喜欢的床单色彩,挂在病房的装饰画等。如果护理单元中设有公共浴室,还能选择洗浴场所:房间内的独立卫生间或公共浴室。住院者感受到对自己所在病房的控制权是让他们感受到病房的归属感的重要途径。因此,菜单式的选择还可以通过由自己选择床位照明方式、灯光色彩、家具摆放方式来实现。如果病房能出现绿色植物,对住院者的心情调整有利。若将绿色植物放置在阳台,还能增加病房的景观层次。病房外侧阳台设计成封闭的通廊式,在护士的统一管理下可放置盆栽等,丰富病房景观环境,也便于护士统一管理。通廊式阳台还可作为各病房病友交流的场所,护士能够在通廊一侧能方便监视到各病房住院者到阳台的活动。
病房环境的弊端也会在长时间生活中暴露无遗。病房环境设计很难做到让使用者百分之百满意,能够让病房内各床位的使用者在长期住院生活中享受到更公平的资源显得尤为重要。我国病房床位多以单排2-3床(双排6床)布置。其中单排3床或双排六床的病房,中间床位处于劣势,既享受不到靠窗床位视线通风良好的好处,也没有靠入口一侧床位私密性更好,出入方便的优势。中间床位的住院者多有被“夹在中间”的尴尬感受。长期住院下,床位的不公平和缺乏私密性的感受逐渐积累,不利于康复环境的营造。由于康复需求大,床位数量紧张,多床间病房可以参考日本病房的双排四床间。双排四床间保证了各床位空间质量的平衡,在病房一侧设置卫生间的情况下,另一侧空间还能灵活设计,提供病房其他辅助功能。
参考文献:
居住空间是人们为满足家庭生活需要,利用所掌握的物质技术手段创造的人居环境空间。是人们长时间逗留和休息的场所。如今,人们为营造更加舒适和美好的生活环境,在入住前都要进行一系列的装修和装饰。近年来,关于居住空间环境污染问题层出不穷,引起越来越多的担忧和重视。其实早在20世纪80年代,欧洲一些发达国家就已经开始对当地居住空间环境质量参数进行采样研究。发现不管是从物理环境方面还是装修装饰材料方面都存在着很多影响人健康的因素。然后就在研究的基础上出台了相关参数标准。由于官方标准比较完善,居住空间环境治理在国外起步较早。在我国,2002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标准化委员会起草了关于室内装饰材料的10项环保标准,该标准从保护人体的健康出发,首次全面规定了室内空气的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放射性四类共19个指标的限量值。同年环保部门也对外开展监测服务。对甲醛、苯、二甲苯、氨气、氡、放射性物质、可吸入颗粒物等项目进行监测,每年对外监测500户左右。可是这些措施及效率显然不能够对现实的情况进行改善。在监测研究方面,我国室内环境监测技术设备比较落后,自动化程度较低。大多数监测控制手段都是采用传统的人工现场采样品,然后使用精度不高的实验室仪器进行分析。测得数据的效率太低。人力财力成本也相对较高,不利于居住空间环境控制系统的推广和普及。近年来,雾霾天气成为城市环境问题的新话题,虽然政府在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方面投入很大,但是成效并不明显。由于建筑材料的围隔,使得室内空气有别于室外。强调大气污染的控制的同时,也应该将室内空气质量的改善问题提到足够重要的高度。如果设计师忽视在居住空间设计中的物理环境,以及装修过程中给业主带来更多非健康的后续问题,将会造成比雾霾天气更大的危害。
2界定居住空间设计中健康标准的重要性
完善和健全居住空间健康标准已经迫在眉睫。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环境破坏也日趋加剧,健康问题将是21世纪的重要命题之一。居住空间中健康标准的构成应以标准化的考核来界定,不仅可以提供一个完整清晰的科学数据参照,还对居住空间组成因子要求的更加完善。
1)人体健康的要求。
健康是每位家庭成员关心的问题,而居住空间中存在对人体有害的因子,更是会激化人与居住空间之间的矛盾,随着矛盾的不断增大,人会自动的远离环境或改造成新的环境。不同人群对居住环境的要求有所不同。特殊人群要求会更加严格,例如:患有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炎、肺结核、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这类人群对空气质量比一般人要求会更高。
2)整体(社会)节能减排需求。
居住空间由不同属性的客观物质构成,有些则是不可再生资源。从长远的规划和科学的利用的角度使用资源,不仅可以提高居住环境的质量,同时也能节约物质资源,减少和避免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随着社会在不断地向前进步,家庭中不利于健康和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最终将会被拆除丢弃,这一过程会产生大量的建筑环境垃圾。若从设计开始就将观念与标准植入其中,就无形中节省了社会的物力、财力和资源。
3)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人们的意识观念在不断地向前推动,对居住空间中的客观物体标准也会更加严格,提前做好健康标准界定,不仅在发展方向领先世界,同时也在资源上做到节约。保留那些暂且不开发物质资源为后代的需求留有余地。
3居住空间中健康环保指标的构成
1)空气质量。
空气在所有空间中扩散流动,是人们密切接触的生活要素。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和社会节能减排要求的提出,建筑物密闭程度不断增加,人均占有面积相对较小,加上空调通过降低通风率来维持原供暖和制冷的做法,会导致室内与室外空气的交换量减少,使居住空间内一些污染物的浓度甚至高于室外。居住空间中的空气污染如今也像外环境污染一样,给人们带来许多健康危害。所以居住空间的空气质量是健康标准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2)通风量。
通风量即从外界进入空间的总气流量。居住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建筑的围合空间,需要被输送一定量的新风以改善居住空间空气质量。保障通风量是改善居住空间环境的重要手段。所以,将通风量引入居住空间的健康指标是很恰当的。保证居住空间中所需的通风量不仅可以将室内污浊的空气及时的排出,引进新鲜空气,加强空气流动,而且,在冬季采暖和夏季空调期间也有一定新鲜空气的交换和补充。营造更加健康良好的高品质居住空间环境,有益于人的心理和身体健康。
3)采光量。
采光量即空间所进入的光通量。居住空间的采光可以分为人工照明和自然采光,白天大多来自自然采光。柔和的光线和充足的采光量使人从视觉和心理上切实地感受到居住空间的和谐与温馨。太阳光可以杀死居住空间空气中的微生物,有益于人的身体健康。如今大量的装修设计随意封闭窗户或者减少开窗面积带走了明媚的阳光,居住空间中的采光并不能得到满足。所以居住空间中的采光量是衡量居住空间健康标准的重要组成元素。
4)装修及装饰材料污染控制值。
装修材料的质量直接影响了居住空间内的空气质量。通常有毒有害的装修材料是居住空间空气污染的重要源头。就当前充斥在中国市场的各个品牌的装修材料来说,很多都不能达到环保标准,污染物含量及物理性能等项目超标问题很普遍。目前市场状况并不乐观。要想真正还原健康的居住空间,就必须细化装修材料的控制标准并将其作为重要指标加入健康标准的界定中。这样不仅能在行业中提供有效的依据,并且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规范材料生产上所忽视的问题。
4在设计中具体的实施要求
1)设计观念的转变。
从居住空间的设计上来说,健康标准的界定不仅仅是对材料和施工方面的具体把控,更重要的是一种观念上的转变。在设计开始实施阶段就把健康和环保理念作为出发点和目标运用到设计中去。因为节能、低碳、环保设计已经是现代设计发展的主流趋势。
2)自然元素的还原。
居住空间健康标准的界定还应该强调自然元素的还原。将人们所感受到的自然元素要最大程度地得到还原。在居住空间的设计中可以考虑窗户的开启面积,经过不断的采集数据并将这一数据做到科学化、合理化,以保障日照采光及通风换气的基本要求。比如居住空间内的自然采光系数即室内全天光照度与室内距离采光窗中点地面1m高、1m远的采光天然光照度应不小于1%,居住空间的窗地比不应小于1/8等等。
3)装修及装饰材料合理选择及使用。
居住空间在入住前都要进行装修和装饰。而现今大多数人在此方面往往过度装修,只顾追求居住空间的奢华与美观,而很少考虑布局和材料应用的环保性能,致使一些危害人健康的装修材料像隐形杀手一样进入居住空间。不论是像花岗岩这样的自然材质,还是经过加工的合成材料,都有一定的危害性。比如,天然的大理石具有很强的放射性,运用在居住空间的设计中会对人的健康有潜在的威胁。另外,在装修中常常被用到的三夹板、人造板等板材,甲醛是作为粘合剂的重要成分隐藏在板材的夹层中。随着室温的上升,甲醛释放到空气中的浓度就会增加。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对身体的损害都是致命的。设计师应增强环保意识,加强环保知识。在设计中推广绿色设计。把健康、安全的居住空间环境作为衡量工程质量的重要指标。优先选用有环保标志的绿色环保材料,并进行绿色施工,改革传统落后的施工工艺。
4)施工过程中的检测与考核。
居住空间存在的问题很多是在设计初期和施工前期就可以加以控制的。国外的一些小学在施工和设计中都非常重视过程中的材料考核与检测。在每个环节都有专业的团队制定一系列的环保健康标准来规范和考核。在居住空间中我们也可以适当合理的采纳这样的模式,依照具体完善的健康指标,将这一合理的数据真正的运用到居住空间的健康环境建设中。
5期待行业标准的出现与未来展望
关键词:老人;心理特征;适老化居室设计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从少年、青年、中年,一路走到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步入老年以后,人在心理和生理上发生与青壮年完全不同的情况,叫做老化现象。主要表现在身体功能的变化、感觉功能的变化、心理功能特征的变化、生活结构的变化等。本文针对老年人心理及身理的特征探讨了适老化居室设计。
一、当代老年人居住需求现状
1、中国传统的养老方式的转变
在中国,“养儿防老”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因此家庭养老是我国老年人主要养老方式。然而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思想的转变,越来越多的老年夫妇开始选择和已婚子女分开居住,这样的社会现状促使中国养老方式向社会养老与家庭养存的方式发展。
2、现代老年人居住空间的生活需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电子技术的日新月异,现代老年人对居住空间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特征。在老年人居住空间的设计上必然要满足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并体现出崭新的时代特征。目前,社会普遍对老年人存在一种错误认知,即老年人不能适应现代高科技技术的应用,因此在老年人居住空间没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实际上,随着我国国民普遍素质的提高,多数老年人不希望自己落后于社会的发展,他们在精神上也有一定的追求与需要,同时也有时间去学习、接受现代社会的新观念。许多老年人会主动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与技能,加强自身修养与文化素养。因此在住宅空间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学习需求与文化需求,不论是看电影、听广播、看报纸,还是在老年阶段学习书法、绘画、武术等,都应该在居住空间中提供相对应的学习空间。老年居住空间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老年人与时行的社会需求,积极地把时展带来的崭新的生活模式有效地运用于老年人居住空间的设计中。
3. 老年人对居住空间的心理需求
无论是室内居室还是户外活动场所,老年人心理上对空间都有一些共同的需求,主要有安全性、易识别性、便捷性、舒适性。安全性是人类的基本心理需求,也是老年人居家及出行的最起码意识前提。易识别性、及便捷性、舒适性是老年人对生活质量满意度评价的基础条件。
二、老年人居住空间设计要点
1、居住空间色彩设计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视力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如视力模糊、色彩辨别能力降低,因此在老年人居住空间的色彩设计上应提高色彩的明度和对比度,提高可识别性,适应老年人视觉能力下降的特点。在转角、标高等容易发生事故的地方,采用不同装修材料或色彩进行分割,以达到容易识别的目的。色彩在居室空间设计中占重要地位,影响人们的情绪。由于不同色彩给人带来不同的心里感受,在居室空间色彩设计中应结合老年人生活阅历,采用沉着、古朴、平和的室内装饰色彩。经数据统计,老年人更多的偏爱明亮、淡雅的暖色系,而相关专业人士肯定了温馨的暖色系能帮助老人缓解心里压力,有助于老人的身体健康。
2、居住空间灯光设计
在中国,很多老年人出于节约能源的考虑,大多数居住空间都只有简单的基础照明,使得房间光线偏暗。然而根据老年人生理角度进行分析,视力的衰退代表着对光线要求的提高,一般老年人对光线的明度比年轻人高2-3倍,而昏暗的灯光也容易使老人感到情绪低落,在心理上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在设计灯光时应该考虑到局部照明的设置,如在窗户或者墙面上色设置照柔和明灯光,使居住者在晚上使用灯光时有一个柔和的缓冲过程。根据老年人视力衰退特点,视觉适应力降低,应该避免光线亮度的突变,并采用多光源照明来提高整个空间的照度,便于老人观察明暗对比度较低的目标。
3、居住空间装饰性设计
老年人身体机能随着年龄增长会有所降低,行动较过去会相对缓慢、反应能力相对迟缓,而多数刚刚步入老年阶段的中年人在心理并不认为自己已经老了,贸然使用无障碍设施会使得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一定抵触,因此在设计上应该采用一些隐晦的装饰语言,结合老年人生理特点,悄然改变周围环境,在消除安全隐患的同时加强室内空间的审美性。
居住空间的陈设装饰是渲染空间气氛不可或缺的一种手段。绿化植物作为室内装饰陈设的一部分,通过与室内环境的结合,可以营造自然地气氛,起到放松精神的作用,使老年人更加舒适的生活。家具的选用上应该结合老年人身体高度会略微降低的特点,在储藏室、衣柜的选择应低于常规尺寸,尽量选用圆滑没有棱角的家具,最大程度的保证老年人的安全。
4、卫生间
卫生间与老年人的卧室宜近邻布置,主要考虑是安全和使用方便的问题。卫生间地面应选用防滑材料,方便坐轮椅的老年人使用。卫生间的入口最好采用推拉门。卫生间洁具的选用和安装位置应方便于老年人使用,在坐便器的墙侧面应加设扶手。卫生间的整体颜色要浅色调,地砖要防滑,通风良好。
5、空间的连通性与便捷性设计
对于行动艰难特别是坐轮椅的老人来说,空间的连通性设计能为他们的通行节省时间和缩短距离。各功能空间的关系上,老人卧室的安排应邻近起居室,以便家人随时照看老人;厨房与起居室、书房之间也应考虑其通行的便捷性;老人卧室内应有独立卫生间以便使用,并且保留轮椅通行的宽度;卫生间内淋浴间、座便器、浴缸和洗脸盆等的位置关系应根据老人的使用行为习惯来设计,浴缸与淋浴间应相邻,并在中间设置座椅,方便老人完成从淋浴到浴缸一连贯的动作。在细节处理上应充分考虑老年人使用的便捷性,厨房、卫生间应设有左右推拉门和感应式的导轨,以便轮椅老人进出入的便捷。卫生间做到干湿分离,在湿区地面铺设防滑地毯,注意处理好地毯的边缘,以防边缘不平整造成老人绊倒。
6、考虑老年人的户外环境设计特色
在老年社区,首先考虑到要弥补老年人减退和丧失的机能,住宅区的道路,交通组织应以保护老年人的行为作为基础。社区内应采用人车分流或部分的道路交通结构,增加社区感和安全感。在具体设计中,要考虑室外环境的温馨和亲切、老人的合理出行距离、适当空间尺度的活动场所、宜人的空间品质。并且合理安排适合老年人的公共服务项目,有足够面积的室外活动场所,保证老人户外活动的需要;适当布置绿化、喷泉、亭子、长廊等建造小品,创造亲切感。在庭院或绿地的局部设立自然的屏障或遮挡视线的树木,配以桌椅、灯具等,可为部分喜欢安静的老年人提供一个具有秘密、隐蔽、安全特征的用来休息和交流的场所。无障碍物的绿地则为老人或残疾人进行散步,晨练提供了场所。其次是室外环境的卫生性。小区应有良好的通风,日照条件,防止噪声和空气污染,给老年人一个干净、卫生、健康的生活环境。
7.加强老年人居住空间的社区服务设施和服务内容
针对老年人开发建设的老年居住空间的基本要求,从老年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和医学等新角度来研究和设计老年人的居住环境,在规划设计上为老年人提供恰当的生活条件,满足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种种特殊需要,以充实他们的生活内容,提高生活质量。另外。随着科技进步,可以在社区中扩展智能环境,达到及时、有效为社区中老年人服务的目的。例如住宅区的管理中心应能及时对诸如有害气体的泄漏、火灾、医疗救护、求助等提供紧急帮助。此外,为老年人服务的各项设施的位置和环境也必须结合社区规划,否则难以充分发挥作用。
结束语
中国城市的空巢老人正越来越多,不管其是否选择居家养老,都需要有合适的居住环境来保证他们晚年生活的尊严与质量,在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基础上,让老年人尽可能的拥有丰富多彩的退休生活。
参考文献
[1]陈小卉,邵玉宁.发达地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的探索――以昆山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2.
以寒地城市独有的气候特征为基础,通过对住区的功能要素与居住人群的混合设计,使其创造出的混合型住区公共空间环境有几大明显特征,从而为住区环境提供舒适的交流空间,重塑寒地城市住区的形象。
(1)多样性
打破了寒地城市住区格调的单一性,营造出多样化的住区生活环境。通过多元化的建筑形态、多样化的公共空间、多层次景观等方面设计,创造出适合寒地城市舒适宜人的住区空间环境。
(2)互补性
将人、建筑与环境三者之间的依托关系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城市基本功能的混合建设增加住区周边就业机会,从而带来商业契机;而商业的形成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活动行为,促进人与人交往的空间发展,更为寒地城市住区在冬天因工作与生活的需要带来生机和活力。
(3)节约性
减少了通勤交通,节约了上下班的交通成本,改善住区生态环境。功能混合模式下的住区生活解决部分就业压力,使这群居民在居住范围内以自行车与步行的方式完成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从而减少交通成本带来的污染与浪费,提高住区基础设施的使用频率,增进人们的交流。
(4)安全性
促进住区空间环境的安全。功能混合模式注入了居民频繁活动的活力,使得人们以时断时续地观看街道的活动来自娱,从而在居民之间以及对过路人均形成良好的监督和控制作用。
2混合型住区积极公共空间环境营造
在寒地城市混合型住区设计中,充分考虑寒地独特的气候特点,以混合型住区所独有的功能混合和阶层混合优势为基础,对住区公共空间环境进行精心设计,增进群际交流的机会,创造出寒地城市地域特色文化的住区公共空间环境。
2.1“步行友好”街道营造
混合型住区的街道通过人性化的尺度和车速设计,营造出“步行友好”街道。街道尺度和车速的最小化为住区的道路网络营造出一种更安全、舒适的慢行环境,因为较为狭窄的街道要求驾驶员有着更高的警惕性,从而减慢车速来减少不必要的交通事故。在条件允许的地区,街道的设计还应尽量形成对公共空间、公共建筑、住区的核心景观的对景,因为对景的街道往往会建立一系列的对于行人可识别性的“地标”,且清晰可见的地标容易吸引行人,使得整个步行的过程极为生动有趣,给行人留下深刻印象。同时要考虑结合寒地城市的气候特征,对出行人群采取防寒、防风、防滑的有效措施,创造出“温暖空间”的室外街道,从而吸引居民在寒冷的冬季也能出行进行活动交流,创造出寒地城市具有的地域性公共场所。
2.2公共空间的整体性营造
在进行混合型住区公共空间的设计时,重点是要在综合寒冷气候因素的基础上,能够创造出既能抵御冬季严寒又具有促进交往的适宜空间。在尊重寒地气候特色的同时,充分考虑不同阶层的人群需求,本着以人为本的目的,改善不利因素对交往空间的负面影响,从而创造出具有寒地城市特色的公共交往的“温暖空间”。针对寒地城市混合型住区整体性的公共空间设计,主要采用“小尺度”封闭和“大尺度”开放的原],创造出在住区大范围的开放和在街坊单元的局部小封闭的混合形式的公共空间,形成住区空间开放和封闭的平衡状态,营造混合交往平台,从而达到混合型住区形式多样的公共空间环境。
2.2.1“小尺度”封闭
对混合型住区的街坊单元可采取封闭的步行小尺度,特别针对于老年人和儿童的特殊人群来说,小范围的封闭有利于促进这类人群的交往活动的发生,满足其情感需求和生活需求,有利于居民进行小区安全的监督,增强住区的公共安全感。
2.2.2“大尺度”开放
对于混合型住区的不同使用功能的用地应该进行大范围的开放,即住区与周边的商铺、商店、会所等公共空间之间的衔接的开放性,从而增加同一住区与邻里住区居民之间的交往机会,营造浓郁的生活氛围。同时开放性的景观设计让周边所有的居民都能够享有,强调住区环境资源的共享,实现“住区资源社会化,社会资源住区化”的互利共生的效果。
2.3公共空间的局部性
营造针对寒地城市的气候特征,创造出抵御寒冷气候的混合型住区公共空间。通过有围合性的小空间来改善住区的局部小气候,为居民提供舒适而温暖开放的交往空间。
2.3.1街坊单元入口门厅的扩建
单元楼内的入口门厅承担了室内外空间的过渡性的转化空间,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单元入口成为人们的生活空间的“门面”,人们开始逐渐重视对其空间功能的扩建工作,由于受其经济条件的制约,因而应针对住区的建设等级及单元楼住户的人数来确定单元入口面积的大小,在满足居民对交往空间需求的同时,又保证合理的公摊面积,从而达到居民与开发商互利共赢的效果。
2.3.2单元内部交通休息平台的扩建
对于单元楼内的交通平台可以进行扩建处理,使该空间能够创造出短暂的休闲空间,为邻居关系的和睦相处提供舒适的交流空间。尤其对于寒地城市楼梯间有采暖的设施,对其进行扩建具有较高的可实施性。同时考虑到住户的经济状况,可根据楼层数与住户人数每隔几层扩建一个平台空间,形成每几层住户共用一处交往空间,既保证适宜的公摊面积,又为增加单元楼内人与人的和谐相处创造条件。
2.3.3单元楼的底层架空的创造
单元楼的底层架空不是盲目地照搬南方的底层架空的方式,而是根据我国寒地气候的特点进行其相应的改造,创造出属于寒地特色的底层架空的交往空间。主要是结合了骑楼的形式,通过2层以上的出挑,结合立柱支撑,形成具有遮挡的半室内的人行道并通过对1层的功能空间赋予具有交往功能的商业性质的空间来达到冬季友好交往的目的。
2.3.4广场空间的组装式可移动“暖房”的引入
混合型住区广场进行组装式可移动“暖房”的引入,有着比较成熟的技术支持,搭建温室暖房是可以满足人们冬季交往最基本的物质空间条件的,可以吸引居民冬季进行活动。同时,在夏季也可以方便拆掉周围的维护结构,保留其骨架结构,供爬山虎、绿色枝藤等植物的生长,形成良好的遮阴条件,成为住区公共空间独有的景观环境。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