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雕刻艺术的起源

雕刻艺术的起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雕刻艺术的起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雕刻艺术的起源

雕刻艺术的起源范文第1篇

关键词:寿山石雕;工艺特色;创作技法

一、寿山石雕的起源与发展

(一)寿山石的形成

在一亿多年前的寿山,由于地壳变化和火山运动,形成了一种没有完全喷发的火山岩与地下水和矿物质混合的岩浆,这些岩浆从地表间隙中渗流出,最终凝结成一种石质适中、色泽美观的天然石料。

(二)寿山石雕的起源

因寿山石硬质适中、色泽美观的特点,后人常以寿山石为原料进行石料雕刻。我国出土的寿山石雕文物,形成时间最早的是在福州发现的南北朝时期的作品,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

二、寿山石雕的工艺特色

寿山石的雕刻有突出地方特色和民俗特点的民间多种流派,亦有专业探究和综合各地风格的学院派,目前,寿山厂雕工艺已经融入更多的民族元素、历史元素及西方美术元素,变得更加丰富多变。创作的灵感和手法的传承主要是由工艺门类的延续和丰富的创作想像力。有很多以龙凤、神兽为表象的物像更是以中国古代虚拟的图腾形像演化而来。不同的雕刻内容也有着不同的寓意和象征,代表着人们不同的理想和愿望。比如鸡同吉、鱼同余、蝠同福、鲤同利等都是取谐音借喻人们的良好期盼。

三、寿山石雕的创作技法

(一)寿山石的品种分类

寿山石按出产地、石质的不同也有着不同的品种。主要有田坑、水坑、山坑三大类组成。田坑即农田中零散成块的不规则石块,其石质最佳、产量最少;水坑是产自于河流、水洼中不同形状和体积的石料;山坑是分落夹杂在山峦、丛林之间的野外。其中田坑寿山石中的田黄石色泽如黄金,像枇杷,石质坚硬而有韧性,被称为石中之王,是价格最名贵的石料,素有“三两黄金一两田黄”的说法。

(二)寿山石雕的艺术特点

因凵绞的形状、大小、色泽各异,故寿山石的雕刻讲究的是因石材料定内容的原则,即通过对一块寿山石的综合外貌特征,包括石头的形状、色彩和纹理等特点,用就石取巧的方法,利用石材原有的外貌特性进行物象设计,以达到自然原貌与工雕浑然天成、巧妙搭配的效果。特别是在色泽的利用上,更是可以充分利用不同色层的分布特点予以设计和实施雕琢。同时,因为寿山石有内部色层突变的可能性,故雕工可在雕刻的过程中边雕边设计,边调整和改变原有设计方案,这需要雕工有着娴熟的雕刻技术和美学艺术水平。

(三)寿山石雕的内容种类和特点

寿山石雕可根据石材、颜色的不同设计人物、风景、动物、植物等造型,可根据石材大小、形状和用途制作成印章、摆件、镶嵌等表现形式。在雕刻的过程中,雕刻内容的设计和色层的取舍是十分重要的环节。

四、寿山石雕的雕刻技法

(一)圆雕

圆雕是一种全方位、立体的雕刻方式,即是一种写实的、全方面表现物体形状及各方面细节的雕刻手法。寿山石圆雕起源于唐宋,南北朝以后,圆雕成为寿山石雕刻的主要手法,到了清代,圆雕已经成为一种工艺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法。圆雕要注重以打坯还原物体的比例,做到和谐、融合。

(二)钮雕

钮雕俗称印鼻子。是指印章上部印钮的雕刻,属于圆雕的范畴,具有立体感和全方位的特点。其主要特点是雕刻体积小,雕刻主体的底面与印章为一体,内容主要以神兽为主;风格主要以威严、吉祥、灵动、丰富为主。在形式上还有一体钮和组合钮的区分。

(三)镂雕、链雕

在圆雕中有一种镂空的雕法,即将石料中需要表现的物体间隙或内部空间掘空,比如在龙或狮的嘴内,在镂空的同时还要保留一个比嘴口稍大的石球。镂雕对石料的材质和工具的细腻度有特别要求,常与其它雕刻手法同时使用,按照先内后外的顺序进行。链雕是用一块石料镂空雕刻成的可动石链,属圆雕的一种。

(四)浮雕

浮雕是通过挖去多余部分,将物像雕至石面致使凸起效果的雕法,浮雕有深浅之分。是继圆雕之后的一种装饰性雕法,主要用于石壁或木柱的表面。浮雕应选择色层分明的石料,以上色层为雕刻层,下色层自然色差托底。应在雕刻的过程中先以一处雕刻,以找到色层分界为准,再确定浮雕的深浅度。

(五)薄意

薄意系指比浅浮雕更加浅薄的雕刻手法,因看似具有平面画意,故称之为薄意,是介于画面与雕刻之间的一种雕刻手法。其历史较前几种雕法相比,发展比较晚,是清代才开始形成的。但因寿山石质和价格的特殊性,为更加容易雕刻和在物像中保留更多石材,薄意则逐渐成为寿山石的专用雕法。

(六)镶嵌

镶嵌是浮雕的一种,是小件石片上的浅层浮雕。主要用于在制作其它物件时,按设计需要,将薄石片进行浅层雕刻后再予以镶嵌在其它物像之内。镶嵌比一其它的雕刻手法多了一套粘贴的手法。这要求造型挖槽和雕刻石料要做到大小、形状的一致。

(七)微雕

微周是利用较微小的石料进行雕刻的雕法,内容以画面和文字为主。常用于石料印章的边款或把玩石料之上。一般越微小的雕刻内容雕刻难度就会越大。雕刻时,应该有特别精熟的书法和国画功底。雕刻的时候可进行“意刻”。临场要屏息凝神,集中意念,毫厘千钧,一气呵成。运刀要稳、准、狠。

(八)篆刻

篆刻的起源较早,发展也最成熟,它是以中国书法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书画用印所用。用寿山石雕刻始于元朝。寿山石石质晶莹,硬度适中,易于奏刀,再加之其色泽弥久不变,成为篆刻书家的用章最爱。篆刻分为阳文和阴文两种形式,印章分为名章和闲趣章两种用途。

五、结语

寿山石雕刻艺术是我国雕刻艺术中的一朵丽葩,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内容。只有以不断传承、发扬和专研、保护为己任,才能有效推动寿山石雕刻艺术的发展,使其日久弥新。

【参考文献】

[1]吴立旺. 浅谈寿山石雕的历史地位[J].东方收藏. 2010(08).

雕刻艺术的起源范文第2篇

陕西省皮影协会主席、中国西安皮影博物馆副馆长、中国皮影艺术雕刻鉴定专家、陕西省工艺美术一级大师、陕西省首席皮影鉴定专家、中国工艺美术师、陕西皮影传承人等。

在北京举办的首届“华夏民俗展”上,一件被称为“皮影吉尼斯”的展品分外抢眼,曾引起了大批观众的驻足。这就是由皮影雕刻大师汪天稳带领18位皮影雕刻者花了318天的时间完成的长23米,高1.2米的皮影巨作《清明上河图》。这件皮影雕刻,在2004年上海美术馆展览上,就引起过上海媒体的关注和艺术品界的轰动。

文化熏陶培养兴趣 大师门下学习技艺

研究证实,中国所有的戏曲种类,均起源于陕西秦腔。秦腔最初起源于皮影,而皮影又起源于华县。有的专家认为,华县皮影就是中国一切戏曲艺术的总源头。中国皮影在国际上的正式名称叫“华剧”,即华县皮影戏曲之意。华县皮影不仅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极古老的艺术品种,同时也是被国内外皮影界公认的所有中国地方皮影乃至世界皮影艺术之集大成者。因其最古老、最精粹、最成熟、最完美、最经典和最有资格代表中外皮影艺术的最高水平,被誉为“中华戏曲之父”和“世界皮影之父”。

所以专家们认为,华县皮影在国内外皮影史的地位,近似于秦始皇兵马俑在中外考古史的地位。华县皮影雕刻作品的艺术价值很高,一般由牛皮刻成,皮质优,雕工精细,造型逼真,含义深刻,个个堪称艺术精品。

上世纪60年代初,在华县,演唱皮影戏的人虽然众多,但是雕刻皮影的人却很少。当时的华县没有其他什么娱乐活动,大家就是喜欢看皮影表演,汪天稳也不例外。看的多了,汪天稳渐渐地迷上了刻皮影。刚开始的时候,家里人并不支持,家里人总是希望他可以好好上学读书,做个读书人出人头地。汪天稳那时候并没有听家里人的话,而是经常逃学,偷偷跑出去练习刻皮影。起先没有师傅教,就自己学着刻;没有牛皮,就在硬纸上练着刻。

1961年,12岁的汪天稳拜于陕西省傀儡剧团雕刻大师李占文的门下,开始了正式学习雕刻皮影的生涯。在以前,皮影戏是当地农村里惟一的娱乐活动,但逢喜事或者白事、丰收或是过节都会有皮影戏的演出来热闹气氛。因此那时候,有很多老手艺人都是以做皮影这门手艺为生的。汪天稳的恩师李占文,是最早评出的“全国十大工艺美术大师”之一,也是当时陕西省惟一的一位大师。李占文这一辈子只带一个徒弟,那就是汪天稳。

汪天稳是在熟人的介绍下,才得以拜在李占文的门下。李占文教导汪天稳的四年里,汪天稳从来不敢马虎半点,非常勤奋刻苦。

“我师傅当时属于陕西省木偶剧团,是公家人。我只能自费学,就背着粮食到剧团跟师傅学。”汪天稳说,“我师傅非常严格,最开始就是练基本功――转皮,就是在手中转动牛皮,转皮的功夫就在左手的中间三个指头上,所以,练的时候,手上要压两块砖。师傅要求这个基本功练习三冬三伏,才算可以。所以,我们那会儿早上一起床,不准上厕所,先坐下练两个钟头,等中午再练一次,晚上睡觉前练一次。”

“其实,当时剧团还派了一个女孩跟师傅学,但不到一年,女孩就开始谈对象,被我师傅赶出了师门。我师傅脾气有时候也怪得很。”所以,最终李占文就汪天稳这一个徒弟。

几经波折坚持钻研 勤勤恳恳功成名就

汪天稳的皮影生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1965年,经过4年的刻苦学习,汪天稳终于学有所成,可以出师。他先后进入渭南文化馆和华县文化馆工作,参与新戏的皮影制作。1966年,汪天稳在几个县文化馆辗转之后,不得不选择了离家参军。1975年,参军8年的汪天稳重新回到了县文化馆,并参与了上海美术制片厂皮影动画片《迎春花开》的制作。

1978年恢复工艺美术行业的时候,汪天稳因为越来越精湛的皮影雕刻技术而被调到了西安工艺美术研究所,成为惟一一位进所的皮影民间工艺师。但在遇到大难题面前,汪天稳还是得请师傅李占文出山。1981年,国家委派汪天稳给日本国立博物馆雕刻《大闹天宫》,在当时,雕刻“大殿”这种手艺汪天稳还从没有涉及过,大殿的雕刻比较复杂,牵涉到几个皮影上下花纹的对接,一旦接不好,整个雕刻就可能前功尽弃。在危急关头,汪天稳还是请未了师傅李占指导,最终解决了难题,成功完成了《大闹天空》的大殿雕刻。

汪天稳真正出名还是因为在1979年为人民大会堂修补《文成公主进藏》这件皮影艺术品。《文成公主进藏》其实是汪天稳的师傅李占文在1959年为人民大会堂陕西厅雕刻的。当时总理看到这件艺术品,十分喜欢,要求一定要把这个皮影保存下来。但是1979年人民大会堂陕西厅整修的时候,由于工作人员的粗心大意,把皮影给折坏了,很多线条都连接不到一起。而当时,汪天稳的师傅已经80多岁了,由于体力原因,已经不能胜任这件皮影艺术品的修复工作。于是,这个重担就落在了徒弟汪天稳的身上。

汪天稳花了整整三个月的时间,才修好了这件艺术品。也正是这一次的皮影修补,使汪天稳一举成名,成为我国有名的皮影雕刻大师之一。

汪天稳从事皮影艺术40余年,可谓耕耘不止,妙刀生花。如今,不仅他个人硕果累累,技艺炉火纯青,是国内首屈一指的皮影大师,而且在皮影雕刻、皮影鉴定方面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名家高手。艺德高尚,刀法娴熟,作品精致至极,已成为皮影爱好者、收藏家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目前,他的皮影作品,不仅成为北京、上海、广州等各大城市旅游热销产品和许多博物馆的收藏品,而且还漂洋过海,远销欧美等国。

另外,汪天稳几十年来,还注重皮影艺术的挖掘、整理、研究、收藏和传承,已存有数千件明、清时代的皮影精品,其中不乏有成套剧目稀世珍品。

文化传承遇现实问题 该何去何从

汪天稳和他的朋友们现在正在筹建西安皮影博物馆,收藏品已经可以布置将近5000平方米了。光明清朝代的藏品就有上万件,价值几千万。他们也开始尝试着去做皮影动画,用高倍的数码相机将皮影一件一件拍出来,由于皮影是可以摆动的,就比以前老的动画制作节约将近一半的成本。他们认为,以前皮影的老唱腔已经不适合现代的节奏,才子佳人、帝王将相的老剧本大家很难接受,尤其是儿童更不会喜欢,所以他们开始用《龟兔赛跑》、《司马光砸缸》这些寓言故事,配上电子音乐来吸引孩子的注意。

“学皮影,如果懂个皮毛,两三年就可以,但我带的一个学生,三十多年了,现在还跟我在一块学。钻进去后,这是永无止境的,得干到老,学到老。”

要精通皮影雕刻,历史、服饰、人物、花鸟,每一样图案都必须非常熟悉。仅以服饰而论,即使是同一王朝,不同的官员,首分文武,文飞禽,武走兽;其次以官品定服饰的图案。可以说每一个人物都会有不同的做法。皮影是一项经验活,只有做得久了,才能自然而然对创作有灵感。皮影也是一项枯燥的工作,在桌子上一趴就是一整天,不能在其中自得其乐的人,很难耐得住性子,更遑论一生。汪天稳不是没有遇到过有悟性、喜欢皮影的人,但多迫于生活压力,最终都放弃了。“学皮影两三年能学点皮毛,没名气时每个月只能挣一两千块钱,还不如在外边打工。”想想那些离开的人,他不无感慨地说。

“解放前,富人喜欢用皮影斗富,每家有多少皮影就像现在看谁开的什么车一样。”当时,除皮影作坊以外,一些富人也专门聘请一个师傅,特意为他一家做皮影。而这个师傅在此可能一做就是一生,他的儿子可能会跟着做下去。这三十年中,每个月的工资尽管微薄,但衣食无忧,做皮影又有乐趣可寻,因此也没有攀比之心。一个皮影做成,不管能得多少钱,心里总是快乐的。

但低微的收入明显制约了传统皮影艺术的继承。汪天稳刚进研究所时,带了12个徒弟,现在仅有一个还跟在他身边,其余的绝大多数都放弃了做皮影。

而在他的工作室,几位做皮影雕刻的,每个月视工作量的多少,工资最多仅在2000元左右。“现在讲求效益了。”这也是他常感叹的一句话。

雕刻艺术的起源范文第3篇

【关键词】古民居 木雕 技艺 内涵

民居是建筑学上对民间居住屋舍的统称。浙江有许多历史上著名的城池,尤其是杭州到南宋时候更是成为了京城,因此,浙江的这些城池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文化传统,她在古民居建筑的院落庭院的布局组合、外观造型与空间的处理表现、雕刻装饰及地形利用等方面都积累了大量丰富和实用的经验。这些都为浙江古民居木雕积淀下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底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浙江古民居是建筑技术和文化艺术的结晶,现在的保留下来的古民居除少量明代建筑外,基本以清代古建民居为主体,这些古民居以宅邸、店铺等市井遗迹为主,古民居建筑中多为木结构,其装饰风格和艺术形式表现手法主要以木雕工艺为主,这些木雕工艺在古民居建筑中,其重要的装饰表现技法就是对门、窗、房梁、檐廊等木质构件进行雕刻,这些风格、规模、形态各异的古民居木雕,其传承的技艺手法和文化内涵以及木雕背后的各种故事与传说,具有极高的的人文研究价值。

明清时期浙江的古民居建筑,主要以土木结构和砖木混构为主,外部墙体大多是砖石材料,而内部的藻井、梁架、斗、 拱、檐条,以及各种门窗、 屏风、挡板、隔扇等,则全部用的是木质材料,而这些地方又是室内厅堂集中装饰的处所,因此大部分构建都采用了雕梁画栋的艺术表现手法,这也就给了木雕艺人施展聪明才智,提供了用武之地。一件件古民居建筑的木雕被广泛施用在木构件上,这些构件经能工巧匠们加工镂雕成各种艺术形象。这些木雕形象既美化了环境,又给人以艺术的熏陶,同时也在不断陶治着人们的情操。此外,浙江古民居在室内木质雕刻的装饰上面,将皖南民居中各种轻巧秀丽的“轩”恰到好处的运用到了具体室内的空间风格设计上。可以不夸张的说,浙江古民居在造型艺术方面,经历了南北文化的大融合后,出现了极具地方风格的新民居样式。

浙江古建筑运用木雕起源于何时,一直没有明确的定论,但据史料记载来看,秦汉时期的建筑就有“雕丹木楹”的木法雕刻,可见历史之源远流长。到了宋代的土木建造类的书籍之中更是详细记载了关于民居建筑木雕的做法和图样,由此可以推论,在唐宋时期,民居中建筑木雕技艺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后至明清两代,民居建筑木雕技艺更为高超,木雕技艺的发展向立体纵深化方向延伸。古民居木雕离不开对木材的慎重甄选,更离不开对技法的综合运用。因为木质纤维的横向结构紧密,这样木材才不容易开裂,木质要较为“细腻”,具有一定的“柔韧性”,这样在上面雕刻用刀才更加运用自如。另外木料的强劲度也十分重要,以确保雕刻好的作品不会轻易跑形。古代建筑类书籍中,对民居木雕的技法描绘得非常详尽,纵观历朝历代浙江古民居建筑木雕,在雕刻技法样式上大致可分为剔地雕法、混合雕法、透空雕法、线雕法、贴雕法等几个大的雕法种类。

剔地雕法:这种雕法是中国传统木雕中最基本也是最常见的雕刻技法,它的雕刻原则是剔除花形以外的木质,使所雕刻的花形样式突出。剔地雕法有两种雕刻手法,一种是混合半开雕刻技法,这种雕刻技法将所雕花样做很深的剔地,再将主要形象进行混成雕刻,形成半立体的物体形象,这些形象常被用在额枋之上。另一种是浮雕雕刻技法,这种雕刻技法使所雕花形样式的周围剔除的不深,使得花样不是很突出,然后在花形样式上作深浅不同的剔地处理,以表现花样的起伏立体的样式效果,还可以在花形样式作刻线装饰,勾勒出花形样式,用以增强作品的装饰表现效果,这些雕刻手法表现出的花瓣轮廓和结构,常被用在装板和裙板的雕刻中。

混合雕法:这种雕法类似于雕塑技法里的圆雕,雕刻出的形象具有三维立体的效果,可以多角度欣赏,常常被运用到民居中的撑拱、垂花等部位,合理巧妙的运用混雕技法,可以将所塑造的形象刻画得非常细腻生动,充满生气和活力。

透空雕法:是将所要雕刻的木板刻穿,造成全方位的穿透,然后再使用剔地刻法或线雕刻法。这种雕刻技法需要木雕艺人有高超娴熟的技巧,完成后的作品正反两面都可以欣赏,设计雕刻出的花卉作品枝叶穿插流畅自然,花瓣卷翻自然舒展,这些样式在花罩、挂落、雀替、木门窗中被广泛使用。

线雕法:通常用刀刃来雕压花纹,这种雕法讲究刀功技法,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此外,这种雕刻技法对于形象的勾勒和花纹的刻画有着重要作用,所雕刻表现出的雕刻纹理效果,具有极强的景物的质地感。线雕法一般用以易于表现物像的外形,同时也可以增强物像的装饰效果。

贴雕法:这种雕刻技法是后期雕刻技术创新的成果,主要是将雕刻好的图案纹样直接粘贴到建筑构件中去,通常情况下一些难以做剔地的刻件和连续纹样,以及轴对称的构件都可以利用贴雕法来完成,在工艺制作中,不但可以省工省料和便于制作,而且其艺术表现的效果绝不会逊色于其它的浮雕形式。

综上所述:浙江古民居中的木雕技艺表现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的结晶,直观反映了当时中国建筑技术和艺术所结合的伟大成就,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感召力,是中国古代文化和人类建筑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同时,浙江古民居木雕中所表现出的精致古雅,构思巧妙的设计美观,和中国传统的人文历史内涵的积淀分不开的。可以说,浙江古民居中的木雕作为建筑装饰的一部分,一方面起到了装饰美化建筑的效果和作用,另一方面则折射出寓意、象征和祈愿的精神内涵,这种内涵以直观的形象表达非物像本身意义的作用,让其艺术特色和美学意蕴深深根植于传统文化和审美定向之中。

参考文献:

[1]《中国传统古民居木雕艺术》编著 许邵仑 江苏人民美术

出版社 2006.2

[2]《东阳木雕》龚明伟 编著 浙江摄影出版社 2008.5

雕刻艺术的起源范文第4篇

    可以把西方现代艺术看成是一座大厦。由各种不同类型的视觉风格组合而成,建造这所大厦的原理,是科学和理性。这是西方数百年来的思想文化核心,也是我们这里比较缺乏的东西,西方人凭借这些在技术和社会管理方面取得飞速进步;但也带来局限,是抑制生命的部分活力,比如男女相悦离不开自然的吸引力,如果只从职位、收入、门第角度考虑和计算,理性态度是有了,但感情会受影响。所以,在涉及人类情感和性灵的地方,不能只听科学的。

    现代艺术的创作,与科学思想密不可分,结构主义与立体派,工业技术思想与未来派、风格派,机械制造形式与达达派的机械图纸绘画,弗洛伊德的释梦学说与超现实主义,还有以理性手法表达非理性的抽象表现主义,等等,都是科学和艺术联手的结果,人们把艺术创作看成是一种有规律可循的造物过程,这样,艺术家出图纸,工厂按照图纸生产艺术品,就成了合情合理的艺术创作程序,1960年后的美国就是这个样子。那时,许多艺术家从事各种各样的工业与材料试验,发明新的合成材料,使用机械装置成为作品的动力系统,声光电磁成为新的艺术资源,下面几项艺术活动能说明当时的情况:

    (1)光效应艺术(OPArt),这是一种基于光学知识的心理试验艺术,创作者通过精确校正的色彩和几何形制造出有动感的光色效果,代表艺术家是布里奇特·里列(Bridgei Riley)和瓦萨雷里(Vasa-relev)。

    (2)极少艺术(nIlnlnlallsn1),突出特征是以工业方式生产艺术品,追求数学的精确性,代表人物是贾德(Donald Judd),作品通常是相同单元的重复。

    (3)“动态雕塑”(Kinetic Art),有许多代表人物,如瑞士人廷古莱(Jean Tit-ian),制作了变体绘画机器,为首届巴黎双年展制作了一台“有香味有声音的变体汽车”;莱里(Len Iye)制作了有微妙平衡的活动雕塑,等等。

    (4)灯光雕塑(Lighi Ari)是雕塑的另一发展方向,其形式类似霓虹灯广告。代表人物是青年艺术家弗莱温(Dan Fla-vin)。

    (5)1966年纽约军械库举办《艺术和工程》试验展览,展出许多高科技手段设计的艺术品,并由此带动艺术家和科技工作者的紧密合作。随后成立的’艺术和技术试验”组织,有3000人参加。

    还有更多的类似活动,频繁地出现在世界各地,形成风潮。如纽约现代美术馆有“机械”展,惠特尼美术馆有“光”展,伦敦有机械“动力”艺术展,洛杉矾有“工业”展,等等。科技力量由介人艺术发展到支配艺术,西方现代艺术在借助科学力量创造新成果的同时,也把自己送上了不归路。

    下面这些艺术家是1960年代艺术与工业结合的代表:

    (1)色面抽象画家纽曼(Barnetr-man),以近乎不断重复的方式,制作单一色块。

    (2)金属雕刻家大卫·史密斯(David SITiith,1906~65),早年在军事坦克工厂做焊接工人,后来就发展出一种钢雕刻,这种雕刻提供给观众的是它的没有实际功能的机械性品质。

雕刻艺术的起源范文第5篇

印度教徒认为,“爱”是与生俱来,可以无师自通,但“性”必须经由学习方可掌握,所以先人们研究了五花八门的爱经,而婆罗门教及耆那教在克久拉霍寺庙内留下的雕刻群更让人感叹印度性文化的源远流长。

性文化,

禁欲和的文化传统的交织

克久拉霍这个偏僻安静的小镇独居一隅,之所以吸引大家由世界各地聚集此地,除了因为这里有大量精美的寺庙和雕刻外,最重要的是寺庙里大胆张扬姿势独特的主题雕刻。

据记载,“克久拉”一词是椰子的意思,一千多年前,这里盛产椰子。昌德拉王朝被称为“月亮王朝”,是因为流传着一个月神的传说。传说克久拉霍有个叫拿勒斯的祭司,生了个容貌美丽的女儿,惊动了月神。月神放弃神仙的身份来人间与姑娘相爱,告诉姑娘她将生一个勇敢英武的儿子,并繁衍成一个伟大的民族。后来姑娘真的生了个儿子,还繁衍了许多子孙。所以,今日的克久拉霍居民都称自己为月神的后代。

昌德拉王朝时,克久拉霍流行着印度秘教,也是坦多罗教的传播中心,主要宣扬与性有关的一些宗教思想,克久拉霍神庙便是举行坦多罗崇拜的狂欢仪式的场所。寺庙分为西群、南群和东群,西群最为庞大壮丽,有名的雕刻也是集中在这里。

在那些雕刻精美的神像前,你最原始的羞涩感觉会荡然无存。对性的崇拜,对生殖器的崇拜在很多民族都存在着,越是所谓的发达地区越是给性和生殖器缝合上一块遮羞布,一个鲜活的生命来到这个世界原本就是裸的,我们今天却要对自己的身体感觉到难以言说的羞耻,谈性而觉得难堪,看见的身体而面红耳赤,这是文明还是倒退,我不敢下断言,但是当你在这些雕像面前,你却感觉不到丝毫的与放纵,你有的就是对雕刻艺术的由衷的赞叹和对性文化的欣赏与崇拜。

在千年之前,印度人就把这些各种姿态的雕像坦然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让所有的人对于性这个人类最基本的本能有所认知,女人和性在这里达到了最完美的体现,这些雕刻不仅仅体现了印度古代高超的雕刻艺术,更体现了印度人对美的追求。印度人把性做为了哲学,更是做为了宗教予以崇拜,在他们看来,这是世界独一无二的爱,也因此就有了印度著名的《爱经》。据说未婚的印度女孩是要受《爱经》熏陶的,印度人对于性既保守又大胆,游走其间,却丝毫没有任何的不和谐。一切仿佛是那么的自然,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的。

性观念,

粗鄙野蛮与精美文雅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