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运动技能

心理运动技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运动技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心理运动技能

心理运动技能范文第1篇

第一,感知觉在泛化阶段中是学生认识客观事物的开端,在体育运动中学习各种技术和战术都是从感知开始的。这个时期教师讲解应简明扼要,重点突出,示范要正确,力求熟练准确,轻快优美,使学生开始就对动作的感觉上产生兴趣。教师讲解动作要领是,应充分利用模型教具、图片、实物等工具使学生的知觉对象处于运动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二,思维在泛化阶段中,是初步感知某种具体形象实物基础上的概括,是以感知事物为基础进行初步概括的结果。这个阶段是教学讲解并示范完毕,学生模仿并想象、思维的过程,主要包括:分析与综合。在泛化阶段中,分析与综合处在一个较低级的思维水平上,对动作要领的掌握是一个初级的水平,动作不协调等现象普遍存在;比较。由于各种动作技能掌握的不够完善,学生应与教师和其他同学的动作进行比较,从而确定自己的动作要领,尽快掌握正确动作;抽象、概括和具体化。在泛化阶段中,很难做到思维的抽象、概括和具体化,学生对新动作的控制力等方面还不够完善,各种动作技术还会出现多余动作。第三,记忆。在泛化阶段学习中,感知过的事物和思考过的动作所产生的印象并不会全部消失,虽然动作技能各方面还未达到正确的动作定型,但其中的一部分要领在人脑中保留下来,以后的学习中和一定条件下,这些保留下来的动作技能还会在头脑中重新反应出来,参加到后来的心理活动中去。泛化阶段的记忆过程一般比较浅显,只是粗略的记住动作的各个环节,有时还会出现遗忘现象。第四,注意。注意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两种。在泛化阶段学习中,教师应反复示范并且反复讲解动作要领,强调技术动作的实用性及它的魅力所在,激发学生的无意注意。一方面,促使学生在有意学习动作的情况下记住动作并尽快地完成动作。另一方面在教师反复讲解示范过程中促进学生无意的观察或感知到某个技术动作,为分化阶段打下良好的基础。最好的教学方法就是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方式组织教学活动。例如:儿童学习游泳初次下水后不熟悉水性,有些胆怯,怕呛水,怕别人笑话,但由于认识到游泳可以锻炼身体,又有实用价值,于是为这个间接兴趣所吸引。最后还是听教师讲解,看教师示范,克服困难,坚持下水学习,掌握动作要领。

2分化阶段的认知过程及教学方法

第一,感知觉在分化阶段过程中,由于所学的动作初步建立起动力定型,这时适当的提高或降低学生的差别感受性是十分重要的,要求学生适应环境的变化。在教师讲解动作要领时,在关键的地方提高音调、加重语气。在示范时,关键动作适当放慢或加大用力程度,以便学生能更好的了解什么是关键的要领和动作。还可采取分解示范的方式,目的是使学生更清晰的感知动作的幅度和发现,为达到动作的自动化打下基础。例如:在体操前滚翻教学中,采取四步教学法。(1)两手扶地,两腿蹬地。(2)屈臂低头,含胸提臀。(3)前滚时后脑、肩、臀部一次着地。(4)最后抱小腿团身呈蹲撑。目的是使学生清楚的感知各个部分的动作要领并初步建立正确的动力定型。第二,思维在分化阶段中是逐步感知到某种形象的具体事物基础上逐渐加以概括的过程。教师仔细的讲解并示范每一动作要领后,学生回忆并想象整个动作,然后逐渐实现自己新的动作。(1)在分化阶段中的分析与综合的思维过程,是在思考中把一整个动作要领分解为各个部分或个别属性,并把各个部分或个别属性联合为一个整体,逐步提高到高级分析综合水平的过程。(2)比较在分化阶段中要做到与泛化阶段相比较,错误动作与正确动作相比较,自己的动作与教师动作相比较,从而促进动作技能的发展。(3)抽象、概括和具体化在,分化阶段这一过程有所体现,与泛化阶段相比较,学习动作技能的过程也会找到一些共同属性,将这些共性的东西相联系,从中应用到具体化中去。例如脚背正面踢球和脚内侧踢球的助跑、大腿的蹬摆都是一样的动作,只是触球部位不相同。教师示范在思维活动中可以适当举出学生易犯的错误动作,将错误动作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逐步移除,尽可能的建立并实现动作的正确性。第三,记忆。在分化阶段学习中,学习过的动作有很大一部分会作为经验在人脑中保留下来,在以后的学习或练习中还会在头脑中反映出来。分化阶段对于记忆过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会为长时间的记忆效果打下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示范中反复强调动作要领及正确性,对学生易犯的错误采用恰当的语言将其纠正,从而达到学习动作的最优化状态。第四,注意。分化阶段中,学习动作技能主要以学生有意注意学习为主,教师在教学中应采取精讲多练的方法,将学生的注意主要集中到纠正错误动作,逐步消除动作的紧张及牵强、多余、错误的动作,从而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教师一方面要改进教法,一方面要提醒学生认真学习。应向学生说明,运动学习即是体力的也是智力的持久的劳动,既要学习感兴趣的东西,也要学好暂时不感兴趣的东西。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学生在自己独立完成某些练习的过程中,就会逐步感到兴趣和愉快。此外还要培养学生的自制力,用以自我监督,自觉地、主动地克服主观分心和客观干扰,以保持注意的稳定性。

3自动化阶段的认知过程及教学方法

第一,感知觉在动作达到自动化阶段由于大脑皮层对所学动作已经建立起正确的动力定型,学生能更好的感知动作之间的区别并能较好的适应环境的变化。教师对正在练习的学生可采用语言、信号等有意识的强化刺激,使之成为有意识的动作,从而进一步改变动作质量,使动作更加完美。这一阶段,教师在讲解示范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经验,加深学生对动作的理解,为下一动作技能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二,思维。自动化阶段中,思维是已经感知到某种具体事物并概括总结的阶段。学生经历了泛化阶段、分化阶段的学习过程所达到动作的自动化阶段,是一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通过真理、实践去检验,从而运用到实际动作技能中去的过程。(1)这一阶段思维的分析与综合是在经历了由泛化阶段、分化阶段基础上而达到的高级的分析、综合的水平。(2)比较,是经过了不同观点、不同角度而取得的重要的动作。(3)抽象、概括和具体化,都是在泛化阶段、分化阶段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并舍弃其非本质的属性,将本质的属性作为其学习的重点,并把抽象、概括出来的一般认识应用到具体的特殊的事物上。在自动化阶段的动作示范中,教师要将整个动作完整、流畅的展示出来,并伴有音乐或拍子,将优美的动作过程呈现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去。第三,记忆。在动作达到自动化阶段主要以长时记忆为主,学生可以无意识的流畅优美的将动作展示出来。在动作示范中教师要强调动作的舒展度及面部表情等方面,并要求学生经常复习,将完美的动作长时间的形成记忆。第四,注意。在自动化阶段,主要以无意注意为主,教师讲解要系统、连贯,深入浅出,示范要突出关键,动作完美。正确的去运用无意注意组织教学活动,并采用比赛形式的练习手段唤起学生的注意力。

4结论

心理运动技能范文第2篇

摘 要 射击项目是一项以技能为主的运动,射击运动员除了要具有过硬的射击基本功,还要具有十分稳定的赛前心理调控能力。受射击比赛新规则的影响,在射击竞赛过程中,对射击运动员的心理水平有强大的要求。然而在运动员长时间精力集中的状态下,难免会出现情绪上的问题。因此射击运动员比赛心理问题是目前最为重要的工作之一。提高射击运动员心理调控能力,进行心理咨询辅导,以此提高射击运动员比赛心理调控能力。

关键词 射击比赛心理 心理调控能力 抗压能力 赛前心理训练

射击运动员由于其自身运动项目的不同,要求运动员自身要具备非常过人的心理素质。为此,在射击运动员之间激烈的竞争中,尽管运动员自身的实力是获得胜利重要的因素,但是运动员心理承受水平更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1]。在紧张的射击运动比赛中,运动员自身的临场发挥水平是赛前心理培训十分重要的环节,射击强度的合理与赛前心理培训是确保射击运动员比赛中正常发挥的关键性因素。因此文章中笔者针对射击运动员赛前心理调控能力进行了研究。

一、射击运动员进行赛前心理调控能力提高重要性

(一)有助于帮助运动员稳定情绪

射击运动在比赛的过程中需要长时间的瞄准,如果运动员在瞄准期间注意力不集中,会对射击成绩造成影响。因此为了保证设计运动员在比赛时能够注意力高度集中,提高赛前心理调控能力则十分重要。射击运动员在比赛的过程中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二)有助于促进运动员临场发挥

射击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受很多因素影响,包括天气、心理、运动场地等等,其中心理调控能力是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2]。进行合理的赛前心理调控训练能够有效的促进射击运动员的临场发挥水平,帮助运动员在比赛时迅速调整到最佳状态。因此,在比赛开始之前提高运动员进行心理调控能力有助于促进运动员临场发挥。

二、提高射击运动员比赛心理调控能力策略

运动员心理调控能力的训练即针对运动员大脑进行专业的训练,利用第二信号系统将大脑中的中枢神经系功能提高,从而合理分配运动员器官与思维,对人体的生理机能进行影响,帮助运动员的情绪与心理状态进行循环,帮助射击运动员在比赛中发挥最佳水平[3]。

射击运动不仅仅考验运动员的运动技能水平如何,同时也是考验运动员面临紧张比赛的一种平稳心理状态。纵观整场射击比赛,运动员无论年龄大小、运动年龄长短,其在比赛中的心理调控是共同面临的问题。运动员在比赛的过程中胜负欲是隐藏在其心中的魔咒,经常出现在运动员比赛的关键时刻。造成运动员胜负欲过高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运动员对于比赛结果期待值过高,导致心理情绪负担过大;平时在训练过程中心理没有进行合理的调整,将胜负欲看得过重两种。究其根本,其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射击运动员的心理调控问题。因此,运动员在比赛前要合理调整自己的情绪,提高自身的比赛心理调控能力。

(一)通过不断的实践演练提高心理素质

射击运动员情绪的稳定是可以通过不断的实践演练进行提高的,也就是常说的“游刃有余”。教练要针对在比赛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进行模拟情况演练,对射击运动员的心理调控、情绪进行锻炼,帮助射击运动员熟悉场地状况,提前适应比赛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状况,保证运动员在比赛时的心理情绪稳定。同时运动员通过不断的实践演练,也可以提高运动员的反应能力,保证运动员在比赛的过程中如果遇到意外,也可以有充分的应变能力进行解决。

(二)提高射击运动员的控制能力

在平时的训练中教练要提高运动员自身的控制能力,采取针对性的控制训练技术,对运动员进行心理引导与调节联系。运动员作为比赛的主体,其自身的控制能力是确保射击比赛正常水平发挥的重要步骤。

(三)提高运动员自身的心理素质

由于射击运动在比赛中注意力是否集中决定了比赛的结果,为此,在平时的训练中,教师要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水平,训练运动员的注意力。运动员只有做到注意力集中,便能够以超常的心理素质,在比赛中发挥最佳水平。

(四)训练运动员的抗压能力

一个优秀的射击运动员在比赛时要具有超常的心理抗压能力,不论面对什么场面仍然能够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比赛。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50米步枪射击冠军杜丽为例,杜丽在比赛时心理上已经承受了奥运会比赛首日无缘金牌的压力,然而在这样巨大的压力下,杜丽仍然凭借自身优秀的射击水平、超常的心理素质打破奥运会射击记录,获得金牌。由此可见运动员自身具备强大的心理抗压能力对于比赛来说十分重要。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射击运动是一项十分考验运动员注意力的心理素质的体育项目,射击运动员在比赛时其自身的心理调控问题十分重要。为此射击运动员在日常训练时就要提高自身的心理调控能力,通过进行实践演练、提高控制能力、提高心理素质、训练抗压能力四个方面进行提升,从而促进射击运动员比赛心理调控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单雪 射击运动员心理技能训练的实证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14,06:72-74+82.

心理运动技能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心理技能;训练;中长跑;运动员

在人们生活水平得到高速发展的今天,竞技体育的普遍性越来越高,竞争也随之变得越来越激烈,而心理素质也渐渐成为运动员是否可以获得比赛优秀成绩的关键。越来越多的体育事业工作者都不得不开始面对这样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除了在训练过程中不断提高运动员的身体机能和技术水平之外,运动员心理状态的开发、调整和利用也变得尤为重要。现阶段大多数体校的训练中已经把运动员的身体机能训练、技术水平训练以及心理状态训练放在平等重要的位置上。心理状态的训练已经逐渐成为体育教学完整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心理技能训练的作用

心理状态的训练是指使用特别的方式和手法来帮助运动员调整和控制自己的心理机能,通过良好的心理状态来调整和控制自己的运动技术。这是一种具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的对运动员身体和心理施加影响的过程。

相对于运动员来说,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其控制自己技术水平的关键因素。心理素质可以有效地调整和恢复自身已经消耗掉的身体能量值和心理能量值。如果说现阶段运动员的心理素质不够,那么他就没有办法去有效地控制自己,即便他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优秀的技术水平,也会因为心理状态的不足而受到制约。在同样的情况下,超出常理的生理活动能量值也会对他们的心理状态产生不好的影响,比如会让运动员心理紧张,导致肢体无法正常伸张,对比赛的成绩产生负面影响。所以心理活动过于强硬或者是过于脆弱都会对运动员的动作产生影响,使运动员无法正常控制自己的身体力量,最终心理和动作没办法协调过来。任何一项工作任务都是建立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的,要想把工作任务完成好,就必须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心理状态。只有心理活动达到了适合的水平,才能把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平完好地展现出来。

二、心理技能训练的分类

1.行为主义理论与方法。将行为主义学习建立在心理技能的训练之上,通过一些简单的放松训练、身体的反馈训练和系统的抗敏感训练等多种方法来有效地控制运动员身体上的不适应性。要充分利用行为主义的这些方法,它对调整和控制运动员的不安情绪等各方面的不良心理状态具有很大的帮助。

2.认知理论与方法。在认知心理学的基础上发展出几种训练方法,其中最常用的有表象的训练、集中注意的训练、设置目标的训练、心理状态和认知的训练。它主要强调的是人的认知能力与行为方式和情绪的调整是相关联的,当运动员调整好认知能力行为和情绪也将随之变化。这几年开始,认知训练逐渐在社会中站稳脚跟,最主要的还是因为认知的训练可以从根本上调整运动员头脑中对事物不合理或者错误的认知,进而消除运动员心理以及行为上的一些不恰当的反应。

三、心理技能训练在中长跑项目中的应用

(一)在中长跑项目训练中加入心理技能训练

1.训练环境变换法。根本字面的意思,这个所谓的训练环境变换法就变得非常好理解了。适当地进行训练环境的变化,可以大大减少运动员的精神审美疲劳。长期面对同一个训练环境,很容易使运动员产生一种视觉和身体机能上的疲劳。如果经常给运动员变换训练环境,就能刺激运动员的大脑和心理机能,使身体机能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得亢奋起来,减少旧环境带来的疲劳,最终提高运动员的训练效果。比如,当运动员在室内进行长时间的训练,大脑皮层将会感觉到非常压抑,致使运动员的身体和心理都会产生一种疲惫感,提不起精神继续训练。这时候可以使用环境变换的办法,把训练场地更换到公园的大草坪或者是田间小路等等视野比较开阔,环境比较清新的地方,这样运动员便可以在新的训练环境下产生新的心理反应,会在不知不觉中减少压力、放松心态,在愉悦中完成长距离的项目训练。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

2.转移注意法。顾名思义,所谓的转移注意法,就是训练运动员对注意力的控制,让运动员把现阶段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物上面,让感官随着注意力的转移而转移。比如,由于长时间的高度集中注意力容易产生疲劳,如果是在田径场上训练,可以把注意力转移到别的运动员身上,如果是在田间小道训练,可以把注意力转移到前方的花草树木等物体身上。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大脑和身体的疲劳感,适当的放松会为之后的训练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在中长跑项目比赛期间运用心理技能训练

1.针对环境的心理训练。针对环境所进行的心理训练中包含着比赛场所和比赛时间的具置、天气、比赛氛围、生活方式等等。比赛之前教练员应该模拟比赛环境,让运动员提前适应比赛环境,如果可以的话,直接把运动员带到比赛场所进行赛前准备更好。教练员还要根据比赛的现实情况和比赛氛围对运动员的心理进行相应的训练及调整。

心理运动技能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射箭运动员;应激反应;心理调控

体育竞技对于运动员的心理要求都很高,射箭运动是一项要求稳定和准确的运动项目,其对于运动员的心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运动员的自我心理调控能力在比赛当中有效的发挥对于成绩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应该加强对于射箭运动员自我心理调控能力的培养,以此来促使运动员能够在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1.射箭运动概况

射箭运动对于精确度的要求是非常高的,相差1环就可能会在比赛中失利,竞争是非常残酷的,在比赛过程中,每支箭射出之后结果,很直观明了,这样就会造成运动员的情绪比较激烈,射箭运动员要独立作战,这样对其心理的承受能力以及自我控制的能力要求就会很高。射箭运动员情绪的波动就会对成绩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影响,比如:焦虑、担忧、紧张以及焦躁等都会影响到运动员技术水平的发挥,射箭比赛通常每一箭的发射都有准备的时间,在此过程中,运动员心理的自我调节就显得尤为的重要,在比赛中有效的控制和调节相关的因素是保障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所在。

射箭运动员应付应激能力的训练主要是指通过各种手段有意识的对于运动员的心理过程以及个性特征施加影响的一个过程,促使运动员学会心理的自我调节,可以更好的实现射箭的训练和比赛,为在比赛的过程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射箭心理自我调控能力的训练的主要的作用是其能够促进射箭运动员心理过程的不断的完善,能够使运动员获得较高的心理能量的储备,使运动员的心理能够有效的适应当前训练和比赛的需求,提升运动员的射箭技术水平,为运动员取得优异的成绩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2.现代射箭的特点

现代射箭的淘汰赛,每一箭发射会采用一对一交替的方式进行发射,胜利者会进入到下一轮的比赛当中,可以说是非常的残酷的,在此过程中,射箭运动员如果没有及时的调节好心理的状态,就可能会被淘汰。20秒的发射时间使运动员有充足的准备时间,心理调节能力强的就能够有效的进行调节,平复心情,保障射箭的水平能够正常的发挥,取得很好的成绩。射箭运动员在比赛的过程当中,通常情况下都会存在紧张的情绪,适度的紧张是不错的,其能够使运动员保持在比较兴奋的状态,使其反应速度加快,动作更加的灵活,从而有可能会超常的发挥,取得更好的成绩。但是通常情况下,由于比赛的残酷性,可能会导致运动员过度的紧张,使大脑兴奋和抑制的过程变得很不协调,导致运动员的认知以及动作都出现相应的变化,导致其思维联系和恢复很难有序的进行,分析综合和活动会产生阻碍,这样就不利于运动员的发挥,从而影响到运动员的成绩,所以要提升运动员应对应激反应的自我心理调控能力的培养。

3.提升射箭运动员应激能力的主要训练方式

3.1认知训练法

认知训练法主要的是用于提升射箭运动员的认知能力,以此来消除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意识出现消极观念,从而提升射箭运动员的自信心。运动员在比赛前的情绪的好坏主要的取决于其思想意识,有部分的射箭运动员在比赛前会出现过度紧张的情况,造成此种状况的主要的原因是由于他们的思想被消极的思维所支配,不正确的消极思维是运动员紧张情绪产生的根本原因。所以,保障射箭运动员在赛前多产生成功的心理意象,增强比赛胜利的信心,摆脱消极因素方面的困扰是非常重要的。克服运动员产生消极思维的主要的方法有以下两种:阻断消极思维法以及合理解释法,其中阻断消极思维的方法是在当运动员意识到自己在进行某种消极思维的时候,自我的进行思维意识的阻断,此种方法的效果是比较有效的。在进行的消极思维阻断之后,可以建立建设性的思维来进行取代,进行此种方法的时候,运动员应该能够鉴别引发消极思维的事件,能够准确的了解到消极思维的危害性,然后建立建设性的思维取代消极思维。当不能够进行思维阻断的时候,合理解释也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比如:在比赛的过程中风比较大,此时运动员可能会产生“风比较大,会影响到我的环数这一想法”,此时可以换一种思考的方式,可以想“风大我受到影响,别人也同样会受到影响”。这些合理的思维活动,就能够使运动员的信心得到提升,使运动员摆脱消极思维的困扰,这样就比较的有利于运动员正常的发挥。

3.2肌肉放松训练法

在运动员紧张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肌肉紧张的反应,若是全身的肌肉能够得到有效的放松,相应的紧张的情绪就可能会得到有效的缓解,所以采取肌肉放松法能够有效的消除或者是减轻运动员紧张的应激。呼吸的调节能够使肌肉得到有效的放松,正确的呼吸的方法能够减轻紧张度,解除肌肉紧张以及急躁等情绪。在运动员紧张的过程中,往往会感到胸闷气短,呼吸比较的急促等现象,这时候需要运动员有意识的放慢节奏,进行深呼吸,就能够使紧张的情绪得到有效的缓解。此外,腹式呼吸的效果会更加的有效,其能够使射箭运动员的心率、血压以及呼吸率得到有效的降低,并且还能够使汗腺的分泌有效的减少,这是缓解紧张情绪经常使用的一种方式。

3.3集中注意力训练法

射箭运动最主要的就是要保障其精确性,此时就需要高度的集中注意力,射箭运动员的注意力的集中主要的是指在一定的时间之内关注某一确定的目标,将自身带入到一个相对稳定和谐的击发环境当中,保障其在击发的过程中不受到外界事物的干扰。在进行射箭比赛的过程中,就要求运动员能够具备高度稳定和集中的注意力,注意力越集中其就越能够摆脱外界因素的影响,同时还能够很好的杜绝自身杂念的干扰,这样就更加的有利于运动员技术水平的发挥。在平常训练的时候,运动员的注意力应该集中在正确完成动作的技能上面,努力的提升完成动作的质量。在比赛的时候,运动员的注意力要根据实际的要求进行适当的扩大,以此来适应射箭规则和周围环境等要求。

4.总结

竞技体育射箭比赛成绩的优良,不只是取决于技术水平和身体素质的高低,其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员心理素质的高低,所以,应该采取科学合理的应激能力的训练方法,教练员应该充分的调动运动员的积极性,根据此项目的特点,有针对的采取相应的训练的方式,优化训练的过程,从而使其训练的效果得到有效的提升,促使射箭运动员在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1]莫运德.论射箭运动员赛场紧张心理的调控[J].科技资讯.2010,02(11):158-164

[2]梁强.射箭运动员想赢怕输心理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2,11(03):45-51

[3]李军,李艳翎.运动员应激应对策略探讨[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05(03):312-317

心理运动技能范文第5篇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5)09(a)-0156-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planning exercise improving physical function, psychological status and life quality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hemorrhage. Methods From March 2012 to March 2014, in the 169th Hospital of PLA, 180 patients survival cerebral hemorrhage were selected, 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table, they were divided into planning exercise group and routine nursing group, with 9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patients in two groups were given routine nursing, and patients in planning exercise group were given planning exercise after the stable condition. The changes of physical function, psychological status and life quality of patients in two groups at admission and the last follow-up were recorded and compared. Results At the last follow-up, the exercise tolerance time and maximum oxygen consumption of patients in two groups were better than those at admission,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and these of planning exercise group [(605.6±82.5) min, (31.9±6.0) L/min] were better than those of routine nursing group [(537.2±79.4) min, (27.8±4.9) L/min],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At the last follow-up, SDS severity index and SAS scores patients in two groups were lower than those at admission,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and these of planning exercise group [(0.43±0.06), (43.5±3.9) scores]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routine nursing group [(0.51±0.06), (47.3±4.7) scores],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At the last follow-up, exercise physiological function, general health, social functioning, role emotional, mental health scores of patients in two groups improved than those at admission,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and these of planning exercise group [(80.4±7.6), (73.9±6.2), (58.4±7.2), (63.0±5.8), (79.4±8.4) scores] were better than those of routine nursing group [(62.7±7.0), (53.5±6.1), (52.5±4.9), (55.7±6.3), (63.2±7.1) scores],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Planning exercis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cerebral hemorrhage patients motor function, quality of life and mental state. In the future nursing care, individual nursing care plan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patients should be paid more attention,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effect of nursing better, promote the further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he patients.

[Key words] Planning exercise; Cerebral hemorrhage; Motor function; Psychological nursing; Quality of life

脑出血约占脑卒中的25%,是一种病情进展快、预后较差、死亡率高的脑血管病变疾病,且存活患者常遗留运动功能、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下降等后遗症[1]。计划性锻炼是一种运动疗法,近年来在多种患者的护理中得到了广泛关注[2]。为分析计划性锻炼改善脑出血患者运动功能、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护理方法及效果,笔者选取解放军第一六九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收治的脑出血存活患者进行了分组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180例脑出血存活患者,所有患者均参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相关标准确诊[3],并接受保守治疗;且排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住院期间再出血或病情严重恶化患者,合并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官疾病的患者,入院前合并精神障碍或神经功能缺损的患者。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每组各90例。计划锻炼组:男51例,女39例;年龄31~76岁,平均(62.9±7.1)岁;平均出血量为(51.9±6.8)mL;出血部位:基底节区32例,脑干21例,脑叶16例,丘脑21例。常规护理组:男49例,女41例;年龄32~78岁,平均(61.7±6.8)岁;平均出血量为(52.5±6.4)mL;出血部位:基底节区34例,脑干20例,脑叶18例,丘脑18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出血量及出血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和/或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护理方法

1.2.1 常规护理 两组患者均在常规脱水、降颅压、促进脑细胞恢复、营养神经等药物保守治疗基础上接受常规护理[4],包括绝对卧床休息、侧卧位、24 h禁食、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保护胃肠道、营养支持等,并保持大便通畅。

1.2.2 计划性锻炼 计划锻炼组患者在病情稳定后开始接受计划性锻炼。首先对其进行健康状况评估,防止其因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导致的并发症,其后按照锻炼计划实施:热身运动10 min,跑步机低强度跑步25 min,健身自行车蹬车运动20 min,放松活动5 min,共计60 min,每周2次,共锻炼12周[5]。锻炼时应有相关医护人员在旁指导,并准备好相关急救设施,以处理突况。

1.3 随访及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嘱其出院4个月后再次门诊复查,并检查其运动功能、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变化[6]:①运动功能:以运动耐量时间、最大耗氧量进行评价,其中运动耐量时间以不间断运动时间评估,最大耗氧量以运动平板实验极限心率换算;②心理状态[3]: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评估,其中SAS与SDS均由20条目构成,焦虑总分标准分设定为50分,当评分>50分时判定为焦虑,当≤50分判定为非焦虑症,根据SDS总分,计算出SDS严重指数,当指数为0.5作为抑郁诊断标准,其中0.5~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3.0对数据进行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入院时、末次随访运动功能情况

两组末次随访时患者运动耐量时间、最大耗氧量均较入院时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且计划锻炼组运动耐量时间、最大耗氧量均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入院时、末次随访心理状态

两组末次随访时患者SDS严重指数、SAS评分较入院时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且计划锻炼组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入院时、末次随访生活质量情况

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生理功能、总体健康、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评分均较入院时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且计划锻炼组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生理职能、躯体疼痛及活力虽较入院时有所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3 讨论

随着目前医疗技术的迅速发展,目前针对脑出血患者的治疗已不仅局限于拯救其生命,而是更注重存活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作为一种严重的出血性疾病,脑细小血管动脉破裂引发的脑出血可导致局灶性神经缺损的发生,并导致头痛、意识障碍、偏瘫、失语等缺损表现,对其运动功能、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均可造成严重影响[8-9]。因此,如何较快地促进患者神经恢复、提高其预后质量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