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范文第1篇

一、变更的原因

(一)规划设计脱离项目区实际

设计过程中为了追求图面的美观性、可视性和绘图的便利性,忽略了项目区实际的地形、地貌、权属关系、地面建筑物等重要限制因素,以致经常出现一些违背自然规律、脱离实际的情况。因此,在项目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不符合实际的设计方案进行变更。

(二)规划设计时前瞻性和全局性意识不强

规划设计要有前瞻性和超前性,否则不能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规划设计要有完整科学的项目工程的布局,要求合理地安排好各项用地。实际工作中对项目区考虑得较多,对项目区周边配套衔接考虑得较少。没有全局性的意识必然会导致各项用地布局不合理而需更改。

(三)项目区实测地形图质量差和精度不高

土地开发整理测量规范不健全、测量范围广、地形条件复杂、测量要素多以及技术设备不齐全等因素的制约,部分实测地形图质量与精度不高,达不到设计要求。因此,实测地形图内容不详实、测量精度不够是造成目前设计变更频繁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施工条件的变化

施工条件的变化,一是地质勘探深度不足,开挖后暴露的地质条件与规划设计提供的情况不符,被迫更改设计;二是遭遇特大洪水、地震、灾害性的地质滑动等人们无法预测和抗拒的自然力作用。

(五)不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和有关行业标准及技术规范

在规划设计时,必须熟悉土地、农业、林业、水利、交通、环保等部门的有关法律法规,否则设计没有可行性。

二、变更的形式

(一)土地平整工程设计变更

土地平整工程的变更主要因土地勘测和规划设计的时间太仓促,漏掉了部分需整理的田块,造成项目建设规模增加、工程量漏算等情况而提出变更;对土地用途的变更,而引起土地平整工程设计的变更。

(二)农田水利工程设计的变更

水源与灌溉取水工程的变更也不容忽视,主要表现为:无法满足灌溉或排涝要求而提出的换址建设,小型抽水站数量增减和水泵型号改变等变更。灌排渠系遍布整个项目区,数量较大,因此,渠系工程的变更最为普遍,主要包括渠道位置、数量、长度、断面尺寸、材质等的变更。在渠系建筑物工程的变更中,涵管的数量变更较多、闸的数量和位置的变更较常见,有因增加机耕桥或人行桥数量导致的变更和跌水的变更等。

(三)田间道路工程设计变更

道路设计变更十分普遍,包括道路位置的平移,道路长度、宽度的变更以及道路铺设材料的变更。

三、变更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资料不扎实,规划设计质量不高

前期勘察时,收集到的图件等基础资料的时效性较差、精度不高,规划设计的水平不高,使得规划设计方案与实际有偏差。

(二)变更申请材料质量较差,不具可审性

近年来,各项目区所在地的国土部门上报的变更申请材料多数为几页纸的“申请变更理由”,既无项目的变更设计内容,也无相应的设计图纸,审查人员对这种变更无法进行审查,也难以做出科学、合理的答复。

(三)变更内容多,处理难度大

要求变更的内容非常多,既涉及到技术问题,也牵扯到项目区的权属调整问题。处理这种变更,需要的现场资料多,协调、磋商的工作量大,变更设计的技术含量高,要达成各方均满意的变更设计方案,难度很大。

四、控制和减少变更对策及建议

(一)制定变更管理办法,规范指导实际工作

一是要界定概念。弄清什么是项目规划设计的变更,到底包括哪些内容。变更是对原规划设计方案的改变、变动。因此,项目区工程数量的增加和减少、工程规格型号的调整、单体工程的重新设计等,都属于变更;二是变更时间应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批准前谈不上变更,项目实施完毕后,再办理变更手续,是先斩后奏;三是理由要充分,内容要具体。申请单位一定要讲清变更的理由,变更后方案更为优化,变比不变好。同时变更的内容一定要具体化,一目了然;四是投资规模不宜“一刀切”。有的地方项目管理规定,项目变更如投资规模发生变化,就要报原审批的机关批准,往往手续繁琐过程较长。有的项目原先标准低,在不增加数量不影响净增耕地的情况下,基层政府愿意且有能力增加部分投资提高工程标准,何乐而不为呢?五是变更工程的单价应按原预算标准执行。

(二)充分开展前期工作,确保方案合理可行

做实做细项目前期工作,能提高规划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合理性,从而减少变更。要对项目区详细勘察,搜集项目区地质、水文、水利、气象、社会经济发展等相关基础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要对原有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全面调查,能直接利用的则直接利用,需维修的列入改建计划;对拟填埋的坑塘、断头河不仅要量算面积,还要测量深度;对需拆除的房屋建筑物要实际量算建筑面积。要注重基层论证。基层国土、水利、农业、农机、农电、交通、林业等部门对当地情况熟悉,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更好地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提出规划设计完善修改的具体意见,使规划方案贴近实际。

(三)加强宣传协调沟通,广泛征求群众意见

项目实施过程中土地权属调整、沟渠路重新布局、青苗补偿、房屋拆除、迁坟、田块被占用等,都需要群众的理解、支持,做好群众工作宜早不宜迟。征求群众意见的过程就是宣传的过程,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充分征求意见,能取得群众的理解、支持,使项目得以顺利实施。既要倾听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迫切愿望和需求,吸取合理建议,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又要宣传土地开发整理的政策、规章,寻求最佳结合点,使项目实施贴近群众,把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真正建成“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四)增强规范管理意识,大力推进项目实施

县级国土资源部门,必须要有严格要求的管理意识,要配备事业心强、业务娴熟的业务管理人员。在项目选址及规划阶段,要对土地开发整理的政策多作宣传,让基层早树立规范意识。在项目实施阶段要以规划设计方案为依据检查指导项目实施工作,细心指导,热心服务,严格管理。

参考文献:

[1]孟展.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变更管理初探[J].农业开发与装备,2009(1).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土地开发整理;现状;对策

土地开发整理主要包括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土地开发三项内容。土地整理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效率,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的活动;土地复垦指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破坏、废弃的土地进行整治,使其达到可供利用的标准;土地开发指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前提下,对未利用土地的开发利用。土地开发整理是补充耕地、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土地生产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我国,土地开发整理作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土地可持续利用问题解决的重要措施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农民的欢迎,同时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由于起步晚、认识浅,当前的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土地开发整理的成效

1.土地开发整理制度建设显著。在提出实施土地开发整理以来,国家制定了许多土地整理的规范、标准、条例和意见等。2000年以来,为了指导和规范土地开发整理,制定了《土地开发整理标准》,《全国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管理若干意见》;而对于土地开发整理中的项目管理,国家也专门制定了《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等法规来规划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实施;对于土地开发整理中的资金管理方面,国家制定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这些法律法规,初步构建了我国土地开发整理的制度体系。2.土地开发整理成效显著。自1997年国家提出实施土地开发整理以来,中央政府及省、市、县级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深入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成效显著。全国土地开发整理补充的耕地面积占新增耕地面积的60以上,开发整理补充耕地多位于耕地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区域。此外,土地开发整理中大量资金投入,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和农民的收入,降低了耕作运输等生产成本,增加了粮食产量。

二、土地开发整理存在的问题

1.土地开发整理重数量轻质量。虽然我国的土地开发整理是追求耕地数量动态平衡,耕地质量不断提高,但是实际上,在具体的操作中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都是以增加耕地面积为主要指标,而对耕地质量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土地生态效应等都没有定量指标要求,容易导致土地开发中重耕地面积而轻土地质量等问题的出现。2.土地开发整理中群众参与少。土地开发整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利益,,但由于农民实际情况不尽相同,利益诉求不完全一致,少数农民抱有抵触情绪,工作难做。此外,土地开发整理从制定规划到实施,群众的参与都比较少。3.土地开发整理中环保意识不足。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是一项周期长且投资金额大的工程,但是一些地方,为了缩短工期,急于当年开荒、当年收益,但是却没有将当地的气候环境、水土环境加以考虑,从而导致毁林地而变耕地、破坏果园重新开发等行为的发生。4.土地开发整理没有完整的考核激励机制。当前的土地开发整理工作重前期评价和建设管理,而轻运行管理、后期评价。而这个问题存在的原因是缺乏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从而导致土地整治过程中经常出现“偷工减料”、“重过程,轻结果”、“重形象,轻实效”等问题。

三、土地开发整理的发展对策

1.将土地质量提高和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重要位置。土地开发整理应把提高耕地质量放在重要位置,只有重视质量,才能提高土地生产率,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土地开发整理中应通过加强土壤改良和农田基础实施建设来提高耕地质量,提高土地生产率。同时,相关部门也应该及时制定相应的可操作的土地开发整理质量标准,使土地开发整理质量的提高有章可循。此外,在土地开发整理中,应将生态环境的保护放在重要位置,通过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评价,研究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减少项目实施对生态环境的破坏。2.鼓励群众参与。群众参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关系到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能否顺利实施,因此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编制到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应加强群众的参与。各级政府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编制过程中,健全项目编制的专家咨询制度和部门协调机制,加强项目的协调、咨询和论证等工作,同时要注意将群众的利益考虑进去,听取群众的意见,提高规划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而在土地开发整理实施的过程中,建立和完善规划公示制度,提高项目实施的透明度,实行土地整治“阳光操作”,引导大众参与到规划的实施中来,同时自觉接受公众对规划实施、管理的监督。3.完善激励考核机制。建立和完善土地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同时配套制定相应的奖惩和激励约束机制。基层政府与群众在土地开发整理中首先考虑的是当地及自身的相关利益,对于全国土地整治大局考虑较少,因而上级政府在制定土地整治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通过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使得基层政府与基层民众的利益与上级政府的考虑集合起来。比如,在对基层政府的激励机制方面,通过实行耕地质量提高与财政补贴相挂钩,充分调动基层政府耕地保护和基本农田建设的积极性。而在其他方面,应当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的补贴力度,构建区域资源补偿机制。通过加大对基本农田保护和耕地重点地区的支持,积极探索建立对履行耕地保护、基本农田建设义务较多的地方政府的奖励机制;而在对基层群众的激励机制上,有关部门应研究农民的直接建设补贴,让补贴费用真正的到农民口袋里,充分调动农民耕地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4.建立土地开发整理专业队伍。一支高素质的土地整理专业队伍是保证高质量、高效益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必要条件。没有高素质的专业技术队伍,就不可能编制出高质量的土地整理规划设计,最终也就不可能收到土地整理的预期效果。因此在今后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中应当加强土地整理规划设计队伍建设,通过业务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进而提高土地整理规划与管理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此外,为了保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施工质量,还需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的工程质量监理和管理队伍,来提高土地开发整理中各项工程的质量。

四、结语

自土地开发整理实施以来,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土地开发整理相关的法律体系,目前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效。但是由于开展时间短、认识不够深刻,我国的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存在了许多问题,今后应当将土地质量提高和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重要位置、鼓励群众参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完善激励考核机制、建立土地开发整理专业队伍,逐步解决我国土地开发整理中遇到的问题,从而保证我国土地开发整理大业能够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王缓玲等.我国土地整理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土地经济与管理,2005(04).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范文第3篇

要精确工程测绘。工程测绘是土地开发整理的基础,其实进行工程规划设计、施工以及验收的重要依据。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创新,工程测绘信息化的水平不断提高,有助于推动土地开发整理的质量提高。文章主要讨论了工程测绘在土地开发整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工程测绘;土地开发整理;应用效果

土地开发整理是一项困难同时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在城市规划、拆迁安排、土地划分以及城市化等方面都有应用。土地开发整理中的工程测绘是指使用不同的测绘技术对规划地点进行实际的测量,并且将测量数据绘成图像进行观察,例如地形实测图、工程图以及工程规划图等图像。在土地开发整理的过程中,由于测量性质不一样,使用的测绘方法也不一样,因此,分析工程测绘在土地开发整理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土地开发整理中的工程测绘方法

工程测绘是指利用地质特点以及地质工程学理论对土地开发整理地区的地质进行观察、记录与绘图的一种方法,一般用于分析土地开发整理地区的地质特点以及空间分布情况,并且工程测绘的图像能够为土地开发整理提供精确的图像资料,能够在工程的设计、施工以及验收等环节进行使用[1]。

目前我国土地开发整理中主要使用的是极坐标、标高测绘技术和GPS定位测绘技术以及3D测绘技术这3种技术,极坐标、标高测绘技术是利用两点坐标点到宗地内的距离并且通过宗地内的距离标记相应的坐标点,其应用原理与土地面积测量一致。主要的测绘方式是将全站仪放置于坐标点A上,测量出水平直径、垂直距离以及斜距等信息,从而计算出坐标点B的相关数据。若两点之间的距离过远,需要建立过渡点进行辅助测量。然而这种测绘技术需要较多的工序,工作量较大,并且测绘的精度较低[2]。GPS定位测绘技术是一种比较便捷的测绘方式,均需要一个GPS全站仪即可实现GPS信号的接受以及记录,这样就能够实现对坐标点的测量,且GPS信号定位的精确度较高,GPS定位测绘技术使用的原理是使用DSM对GPS全站仪接受的信号进行数据处理,并制成WORD文档以及DWG格式的图像文件,其优点在于功能多、精度大、效率高、无时间限制,然而其存在工作量大、野外作业时间长以及操作过于复杂等方面的缺陷[3]。3D测绘技术能够有效弥补GPS定位测绘的不足,3D测绘技术结合了CAD图像绘制软件以及3D扫描系统,具有工作量小、野外作业时间短以及操作简单等优势。

二、工程测绘应用的特点

工程测绘的精确度对于工程后期测量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在实际的土地开发整理中,并不能一味的追求工程测绘的精度,需要保障在一定的经济费用中追求较高的测绘结果,首先需要保障工程测绘比例尺需要符合实际土地开发整理;此外,地质测绘时需要设置关键点进行测量,主要对土地中的地形变化、坎脚、坎顶线等进行标注;在对旧址开发中,需要对房屋面积、建筑密度以及房屋的新旧程度和周围环境进行相关的记录[4]。为了有效的保持土地开发整理的统一性,最好使用统一的标注进行工程测量,方便土地开发整理的数据信息分析,从而进行有效的决策以及规划。

三、工程测绘在土地开发整理中的应用

工程测绘随着土地开发整理阶段的不同,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同,文章从土地开发整理中的各个阶段介绍工程测绘的应用。

1.在土地开发整理的前期和后期应用

工程测绘能够根据地质的特点,对一些不规则的土地界限进行裁剪、弯曲以及取直等方面的作业,对于早期的土地开发提供比较丰富的地质信息,并对土地的情况进行精确的信息数据进行记录和绘图。在传统的早期土地开发整理中,这项工程是由多个部门进行共同记录和测量的,并在后期需要进行补充。而工程测绘能够有效避免土地开发整理前期和后期的纠纷,提高土地开发整理的质量,能够保障土地开发整理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保障工程计划的合理性。

2.在土地开发整理的决策和设计应用

在土地开发整理的决策和设计过程中,首先需要对目标区域进行详细的了解以及分析,其中会包括旧址拆迁、人口转移以及损伤评估等方面的问题,只有对工程项目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才能够有效的做出工程的决策以及规划。通过工程测绘提供的相关信息对工程开发的可信度进行对比和评估,对工程前期的审查和批准做好相应的基础,并对工程的设计方案进行可行性的评估,并对工程的造价进行准确的预算,有助于各个部门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和协商,提供不同的地质信息给工程设计部门、管理部门、规划部门以及财务部门进行决策,做出最佳的土地开发整理方案。

3.在土地开发整理的工程施工中应用

随着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的建设,工程测绘所得到的信息以及图像主要是为监督部门以及施工单位提供的,在此阶段中,工程测量主要为施工起到了对照以及监督施工实施的作用,这一部分的工作可以有监管部门进行管理,施工单位可以只需要工程测绘在早期的测量成果进行建设。

4.在土地开发整理的工程竣工中应用

在工程竣工后,需要使用工程测绘的数据对工程的施工进行检验,需要测绘的数据保持较好的准确性,才能够进行有效的工程验收,提高工程测绘的信息精度,有助于进行后期的检验,保障工程的质量和开发商的利益。

结束语

在土地开发整理的过程中,工程测绘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决策,能够有效提高土地开发的规划水平以及决策质量,同时还能够提高施工中的监督水平以及工程建设后的检验质量,能够有效的提高土地开发整理的水平。土地开发整理不是一个简单的工程建设,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科学的工程测绘才能够有土地开发整理的准确化以及可行性提供有效的数据依据。

参考文献

[1]程少强.工程测绘在土地开发整理中的应用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3,12(12):209.

[2]赵国华.探析土地开发整理中现代测绘技术的应用[J].城市地理,2015,21(10):103.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土地开发整理复垦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301.2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7-15-1

1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工作的背景

1.1我国土地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的背景

针对我国的基本土地国情,一方面我国土地总量多、但人均土地拥有量少,中低产量土地多、但高产田少,地形上山地丘陵多、而平原少;另一方面我国水土资源分布极不均匀,耕地面积减少快、补充少,这些都是制约着我国土地进一步开发利用的关键因素。要想突破我国土地国情的束缚,就必须进行土地的再利用与再开发,也就是开展土地整理与复垦。土地整理是指通过对综合土地环境进行再规划与再改造,从而唤醒土地的生命力,提高土地的质量。土地复垦是指对已造成损坏的土地进行修复和治理从而使其得以重新利用。土地开发则是指将尚未利用的土地进行开发而充分利用起来。

1.2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的意义

积极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工作不仅关系到土地的进一步利用,更关系到整个农业体系的健康运行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说来,开展土地整理与土地复垦,不仅有利于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保障农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也有利于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土地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将对工业生产产生相应的辐射影响,进而影响到我国的其他行业的发展。

1.3我国土地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的现状

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我国制定了针对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的基本方针,为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工作提供了基本的方向与目标。在方针的指导下,我国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工作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社会各界对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工作的认识和重视度逐渐加强,关于土地复垦的相关法制体系也逐步建立起来,但我国土地复垦工作仍困难重重,一方面相应的法律体系并不完善,另一方面缺乏技术、制度、资金、体系方面的大量投入与创新,这些因素都阻碍着我国土地复垦整理工作的进一步展开。

2当前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工作存在的问题

2.1规划与目标制定不科学

规划是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工作的首要环节,由于在过去的工作中,缺乏对目标和规划的重视,使得很多规划都流于形式,从而造成了许多地区的土地复垦工作存在着目标模糊、技术落后、权责不清、监督不到位、资金周转低效、群众不支持等各种问题。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旨在实现生态、发展与资源三者的和谐统一,同时还要兼顾各阶段各领域的不同需求并制定不同的短期目标,但所有的短期目标都是以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工作的宗旨为纲的,不能以偏概全,更不能一叶障目。

2.2相关政策制度不完善

任何工作的开展都不能缺少相关制度的规范与政策的指导,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工作也是如此。然而,在以往的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工作中,虽也制定过一些制度和政策,但是大多偏重理论而远离实际,造成了在实施过程中的不可行性和对政策解读的误解性,不仅没有达到政策的指导作用,反而适得其反。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中,很多政策要多过于理论,紧扣纲要而不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要么过于具体和片面而以偏概全偏离了土地开发复垦工作的宗旨,总之各地的政策制度体系还不够完善。

2.3项目实施不科学,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缺乏技术指导

土地的开发与复垦工作也是一项技术活,没有相应的技术指导就会导致项目实施的不科学与无序性。而目前的土地复垦工作就存在着无指导性,一些地区在未经过技术人员的认定与指导的前提下就盲目的开展项目,导致了项目中期的种种问题,不仅影响的项目的顺利开展,也很难达到土地复垦工作的理想目标,甚至会为后期带来不可预想的后果。

2.4资金的到位与利益的分配滞后

资金是开展土地复垦工作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只有具备到位的资金和合理的利益分配才能推动项目的进一步进行和激发大家开展工作的积极性。目前,由于资金投入方式单一,资金到位滞后,很多地区不得不自掏腰包,这不仅严重打击了工作开展的积极性,更严重影响了项目的进程。

2.5缺乏相关的监督机制

目前我国的土地开发与复垦工作由于缺乏相关的监督机制,造成了一些暗箱操作、项目实施透明度不高、腐败问题严重等种种问题,要推动土地复垦工作的全面开展,建立相关的监督机制是必不可少的。

3全面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的途径

3.1编制具有前瞻性的土地开发整理长期规划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应具有长期性和前瞻性,既要坚持以资源、生态和发展的三者统一,又要兼顾各个阶段各个地区的不同实际情况,做到有纲可循,依纲而行。

3.2构建负责土地开发整理的专门机构

进行机构建设,构建相关机构,专门负责土地的开发整理复垦工作,是顺利开展工作的前提。专门机构不仅有利于职能部门权责的明晰,避免了过去各部门踢皮球的现象,还有利于工作问题的快速解决。

3.3完善土地开发复垦中的制度约束机制

完善土地开发复垦中的制度约束机制,既要建立起大纲性的制度,又要制定具有指导性的政策,制度机制建设要落到实处,就要从各地实际出发,结合当地实情,依据大纲,完成制度机制建设。

3.4建立监督机制,对土地开发复垦实行透明化管理

要建立起相应的监督机制,对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工作中的资金进行监督,对进程与项目的实施实行全程监督,才能实现透明化管理,从而杜绝腐败,激发大家开展工作的积极性。

3.5实现人才与资金的到位

引进专项技术和人才确保项目的科学化,完善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中的资金筹措机制,从而实现人才与资金的到位,在技术的指导与资金的支持下才能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4小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业用地、建筑用地越来越多的挤占农业用地,而另一方面原有的农业用地质量日益下降,土地的开发整理复垦工作越来越迫切。面对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工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本文提出来相应的对策。

参考文献

[1] 徐扬、孟志军,绩效管理在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工作中的应用,[J],管理园地,2008.

[2] 王德钧,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资源与环境管理,2008.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土地管理;研究

1当前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土地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土地开发整理后的土地质量低,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占补平衡”。《土地管理法》在确立占补平衡制度时,对补充耕地的质量要求作出了,明确规定:占补平衡必须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但是,不少开发整理项目为了使建设项目占用耕地能够得到及时的补充,以满足建设项目占用耕地审批的需要,对补充耕地的质量往往只停留在几个简单的数字上,项目质量不符合要求,开发出的耕地质量较差,很难形成一定的生产能力,甚至一边开发整理一边抛荒。这不仅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耕地占补平衡”,而且造成了资源的破坏和开发资金的浪费。

(2)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土地管理过程中以牺牲长远的整体利益来换取近期的局部利益。土地开发整理投资周期长、投资金额大,一些地方急功近利,追求当年开荒、当年收益而不顾被开发区域的小气候环境、土壤环境和土质水文环境,对后备资源的开发没有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适应性。这边退耕还林,那边毁林开荒;这里退耕种草,那里毁果园开发的怪现象,或者在土地整理项目中只重视田块的方整,而忽视对河流、丘陵地等生态景观的规划,其结果是短期得益,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区域环境的恶化将逐步显现,致使所开发的土地再一次荒芜。

(3)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土地管理专业队伍素质不高。土地开发与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诸如:农业工程、林业工程、环境工程、机械土方工程、建筑工程、农田水利工程、道路桥梁工程、农业设施工程等众多分项工程,具有跨行业、多学科和多技术的特点。

(4)开发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土地管理的投资主体较为单一。对于土地开发整理,应当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目前,政府的投资存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导向作用,发挥了主渠道作用。政府的投资主要来源于包括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上地开垦费、农业重点发展基金等等。但是,单靠政府的力量,难以包揽土地开发整理所需的资金。

2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土地管理工作的对策

(1)土地开发管理要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切实增加农民的收入为前提。土地开发整理要与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结合起来,与发展高效农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业结合起来,与增加农民的收入结合起来,成为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的增长点。土地开发整理的指导思想、管理政策与规划设计上,要从增加和建造高质量耕地与农用地出发,立足干服务现代农业,服务农业规模经营,服务提高农业质量和综合经济效益,只有这样,土地开发整理才真正具有生命力。

(2)土地开发规划应充分考虑保护生态环境。土地开发规划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水利工程规划、林业规划、小流域治理规划结合起来。实行生态型土地开发整理,搞好必须的农田基本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适应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使其融合于现有农地与社区景观中,构成和谐的统一整体,做到既增加耕地,又不破坏环境。实现经济效益、资源、环境三者有机地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