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统文化中的和文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 浅析动画创作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浅析萨克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浅议数字三维动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教练技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包装设计的重构与融合 浅析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浅析中国传统动画电影的传统文化、艺术元素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动画造型设计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管理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在动画中的回归 中国传统文化在动画中的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在动画创作与设计中的地位与应用 现代动画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 中国传统文化与室内设计理念的融合与创新研究 谈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思潮的矛盾、融合与发展 谈谈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思潮的矛盾、融合与发展 谈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思潮的矛盾\融合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与的融合与发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010-2-7。
⑧ 《论中国山水画的特点》,http:///blog/static/37434704200992261528211/,2009-10-22。
⑨ 松林:《愈有民族性,愈有国际性――美术电影民族风格的形成和发展》,《当代电影》,1985年第2期。
⑩ 孙建军:《中国民间美术》,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年版,第91页。
[参考文献]
[1] 顾建华.中国传统艺术[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
[2] 卢辅圣.水墨画与后水墨画[J].国画家, 1999(02).
[3] 张晶.中国古代多元一体的设计文化[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
关键词 :标志设计 传统文化 图形艺术
一、标志与标志设计
标志,从存在形式上来说,是一种具有意义的视觉标记符号。其来源可追溯到远古时期部落族群的图腾崇拜,如女娲氏族以蛇为图腾,夏禹的祖先以黄熊为图腾。这种以本族群图腾符号崇拜区别于他族群的群体心理认同方式,体现了标志形成初始的目的,意义内核是聚集族内共同的性格取向,构筑集体向心力。
在当代,标志已经成为具有广泛视觉意义的大众传播符号,特别是信息社会和读图时代的到来,更为标志在社会语境中的视觉地位作了进一步的确定。它以精练的图形表达一定的涵义,并借助人们共有的符号认知系统,识别、判断和传达有效信息。其承担的视觉价值和社会意义在当下的社会活动中是明显可见的。因此,标志设计在视觉功能实现和信息传达中日益凸显出其重要的地位。
标志设计是一项视觉范畴的艺术活动,同其他事物一样,它也有着自身独立的特征和原则。首先,标志的最终目的是识别,因此,识别性是标志设计贯穿始终的理念原则。这种功能要求,决定了标志设计必须以人们普遍的认知和共同约定为平台,它包括时空关系的超越、民族心理的把握、地域差异的综合,这是标志设计的思想定位,也是对设计者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其次,物皆有时,标志设计所体现出的形式和特点,都应具有时代的审美特征。人类社会的演进、文化特征的流变、艺术审美思潮的发展,以及雅俗观念的交替都制约了标志设计的形式取向。形式美的法则,固然是艺术设计的关键所在,造型简练、创意独到、定位准确、突出视觉冲击力等,是标志设计中不可或缺的设计原则,但当代的审美,人们已不能满足于功能性的基本需求,精神价值需求的提升,在标志设计中不可回避地对设计思想提出了新的要求。
“越是民族的,则越是世界的”。民族性,传统性,在标志设计中成为了一种提高设计能量,增加精神附加值的设计手段。传统文化是在人类历史过程中积淀和积累的结晶,是人类的精神依托和情感归宿。因此,在标志设计中,将传统文化特质作为设计的视觉元素,是从内在精神体验中,对受众视觉心理的把握;是从人性的角度,对视觉大众的亲和;是标志设计中行之有效的应用手段。
二、传统文化的价值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它包含了民族心理素质、风俗习惯乃至人们的思维、行为、生活方式等等,是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渗透、激荡、吸收、融合,共同的熔铸。人类文化史留下了无数符号性的视觉元素为当代视觉传达引以为用,然而,设计并非是对传统的简单复制和延续,而是对文化内核的理解和消化并加以发挥和引申。传统图形符号是经过漫长的历史凝练后逐步形成的,传统思想总是把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借用某一具体的形象,并通过对形象的主观加工,来表达一种情绪、思想和观念。因此,传统的人物、植物、动物、图腾符号标记以及一些约定俗成的图像元素,无不呈现出深远的民族内在思想,体现出先民寄予的情感愿望。如古代传说中的玄鸟又称作凤凰,喻为吉祥、幸福;太平中国结图形象征喜庆、团圆;圆形方空钱寓意富足、安泰;太极图中的阴阳回转、青铜器纹饰的抽象多义、印章表现形式的虚实轻重构成关系等等都是民族文化的传统视觉意义和思想价值体现。
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在标志设计中的意义在于有效地进行价值转换,并形成适合于当代审美取向的观念体系。并以此召唤深植于人们内心的民族意识和情感需求。
在现代标志设计中运用中国传统图形,以现代构成原理对具有民族形式特征的图形元素进行解构后重新组合,无疑将会以鲜明的民族风格更直观地起到传播信息、沟通文化的作用。如中国历史博物馆标志,是以商代青铜器司母戊大方鼎为外形,构成英文字母“H”(History的缩写),体现了中国历史博物馆的价值:承秉历史,构筑未来。而中国联通的标志则运用传统的中国结为设计原点,中国结是幸福安康的象征,体现了人们追求“真、善、美”的愿望,与联通的名称同出一辙。透过传统造型艺术的历史延伸脉络,在新技术与新观念的冲击下不断地更新拓展,其结果必然是精神内涵与民族历史相沟通,形成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标志设计特色,使民族文化的灵魂在现代标志设计中得以延伸与承传。
三、将传统文化融合于当代标志设计
将我国传统文化应用到标志设计中,是设计出具有主张性、民族性、时代性和国际性的现代标志的关键。当然这种应用并不是对传统的一些图形进行复制,而是应该去充分认识和了解传统图形,并在此基础上挖掘和改造传统图形。传统图形是根植于中国民族性、地域性的传统艺术渊源中的,它们与现代图形的造型方式有着许多不同的地方,中国传统图形主要注重的是实形或称为正形的完整性与装饰性,关注形与形之间的呼应、礼让和穿插关系,在组构时大多遵循追求对称、均齐的造型,如由黑白两个鱼形纹组成的中国最原始、最基本的吉祥图形等等。
不论是古人还是现代人,对美好的事物都一样心存向往。人们文化意识和形态哲学观念的体现是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总结,它体现了中国人对吉祥幸福的向往,所以传统图形背后的吉祥意味同样也适宜沿用在现代标志的设计之中。湖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的标志是以“凤、太阳、火”图腾元素抽象组合构成的,标志是针对楚人的先民以凤为图腾,凤又是祝融楚人的先祖的化身,因祝融部落依附于夏,夏人崇奉炎帝,“炎帝者,太阳也。”日中有火。祝融部落崇火尊凤的原始农业文化,是楚人最为典故的神话传说。标志创意设计对此神话传说加以重构,从而体现湖北省炎黄文化的特征。所以,将约定俗成并已在中国民众心中形成共识的传统图形的“意”沿用到标志所属公司的固有的内涵之中,从而延展出更新、更深层次的精神理念,使其更具有文化性与社会性,这也是标志设计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关键词】传统文化 小学生 语文教育 结合
引言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尤为重要。小学语文是对传统文化认知、接受、学习的第一步,其是一个工具与窗口,通过小学语文初步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可以增强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有助于开阔小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小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本文着重研究如何将小学语文与传统文化教育相融合,以期中国传统文化继续发扬光大。
一、中国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
小学教育中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在学习语言的同时科学地穿插丰富的传统文化,对于从小培养孩子民族自信心,开阔文化视野,培养人文素质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加入传统文化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重视。
(一)增强母语情感
首先应该明确语文和文化是一个整体,而不应该当做两种东西对待。语文包含了我们的母语,母语又是民族文化的体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让炎黄子孙从小接近母语,增强对母语的认识,在基础教育阶段增强国民对母语的情感,并且从表面的母语情感上升到母语意识方面,从可以简单使用母语,到对母语的热爱,最后对母语的继承与发扬。
(二)活跃小学课堂教学环境
社会对小学教育质量的评判往往根据小学升初中的考试成绩,对一位优秀教师的评判也是其所教授的学生考试成绩高低,尤其是在一些关键的升学等考试中。在如此社会体制前提下,出现了教师教授重点在应试技巧上面,小学生已经背上了沉重的课业负担,小学语文课堂已经缺少了趣味性与生动性。语文课堂缺少了“语文性”,母语教学缺少了母语意识,一些资深专家、学者积极呼吁对这样语文课堂教学的抵制,小学生也是普遍觉得语文课没有“意思”,课堂上小学生往往容易出现走神、开小差等情况,有些小学生认为语文课没有意思,便在课堂上去做自己认为有意思的事情。
这样的小学语文课堂教授出来的学生,没有经过精神文化的熏陶,没有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感受,将来他们有可能以优异的成绩一步一步升学然后进入社会,成为有知识的人,却没有精神内涵。在学校经常出现高校学生自杀事件、伤害同学事件等,社会上浮躁不安的年轻人成为主流现象,老人摔倒了扶不扶成为了需要讨论的普遍现象,这些现象出现跟传统文化的缺失有着及其重要的关系,在语文教育过程中不重视传统文化教育,路不拾遗的光荣传统美德成为了笑柄,国人素养水平急剧下降。只有从小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加强传统文化教学,才能恢复语文课堂的教学活力与生气,语文课堂才能成为人们精神境界提高的沃土,国民素养水平才能得以提高。
(三)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国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伴随着国民经济飞跃增长,也显现出了素质教养缺失问题,唯利是图、背信弃义等问题普遍存在于当下社会,中华传统美德中的舍己为人、重义轻利等已经被人们抛诸脑后。一旦民族传统美德缺失,社会将失去健康发展的动力。小学阶段正是国人美好品德养成的初始阶段,是健康人格养成的重要时期,此时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让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扎根于每一个国民的心里,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是社会健康发展的保障。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育结合的具体方式
小学语文教育主要集中在课堂内,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点,应充分发掘利用课堂教学的机会,丰富课堂教学方法,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小学语文教育相结合。
(一)将传统文化活动引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课内活动是语文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手段,是锻炼小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新课标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具体要求。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有些传统文化以具体的艺术形式存在,而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人文精神需要设置具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从中感悟与学习。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结合教材将传统文化插入课堂教学之中。让小学生可以在游戏中、课堂活动中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洗礼。在小学课本中有“元宵节”,在这一章节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入“猜灯谜”,“制作灯笼”等丰富的课堂活动。根据教材制定合适课堂活动,不但提高了课堂活跃度,锻炼了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让小学生切实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提高小学生的素质水平。
(二)教学过程中加强多媒体的利用
传统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伟大财富,我们要继承传统文化并把其发扬光大。我们要不断地了解我们的文化,小学课本里面的内容只是传统文化的很小一部分,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发达的网络技术,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更直观形象的将传统文化展示给小学生,小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理解传统文化并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感知传统文化的美,拉近传统文化与小学生的距离。用生动形象的中国传统文化点燃小学生的民族情怀。
(三)引导小学生阅读经典著作,培养健康人格
诵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方法,也是我国自古流传下来的语文学习技巧。中国文字不像英文、法语等文字,中文有自己独特的韵律,一些优秀的诗词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之后,白话文渐渐普及,文言文这一传统形式很少再被人们用到,但是不用并不能代表完全抛弃,文言是我国几千年历史传承的一项工具,我们要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了解自己的历史,就需要培养自己的文言语感,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
对于经典作品反复吟诵,每一次吟诵都能多一点理解,每一次吟诵都可以当做和古代大思想家、大文豪的一次对话,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也就是这个道理。对于经典著作的反复吟诵就是对传统文化的细细品味,在反复的吟诵过程中引导小学生加入自己的想象,让学生通过对经典名著描绘场景的想象,去和作者对话,去感知作者的喜怒哀乐,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让学生感受古代先贤的大思想、大境界。通过对古诗词、古代文学经典的吟诵可以提升小学生的文化素养水平,培养其健康人格。
三、结语
无论是从小学语文教育的本质还是从国民素质水平提升来看,将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育相结合都是值得重视的一件事情。中国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育的有效结合需要社会、学校、家长的共同努力与关注。首先教育部门要重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提升自身传统文化修养;其次学校要配合教育部门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探索、积极创新,寻找合适的教学途径;最后,家长作为孩子最亲的人,应该对孩子言传身教,积极支持和配合社会及学校创造具有传统文化氛围的生活环境。只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做到中国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育的真正有效结合。
【参考文献】
[1]王松泉.语文教育心理学基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关键词:传统建筑元素;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继承和发扬
中国传统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包含了独特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我国的传统建筑元素包含了浓重的传统文化,在现代化的建筑和室内设计中,仍然被广泛借鉴和运用。这促进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一、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的概述
“中国传统建筑元素”是指包含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的建筑空间布局、结构、材料及装饰艺术等方面的符号、形象或风俗习惯,是中国民族特色建筑最精彩、最直观的表现形式。因此,其内容特别丰富,主要包括有形的技术符号、材料、风格和无形的空间氛围。传统元素具备了四个特点:1、装饰性。传统元素首先给人一种美的感觉,体现出其装饰的作用。在古代建筑上,多有彩绘和石兽,表现出当时社会的审美观。2、功能性。传统元素总是体现出强大的使用功能。古代建筑的屋顶多采用把瓦排列成曲线形,构成坡型屋顶。这是为了增强其排水性。3、思想观念性。故宫上瓦件塑造出龙凤、狮子等瑞兽,象征了吉祥和威严。故宫大规模的采用红色和黄色,体现了皇权至高无上的思想观念。4、特定历史性。在中国,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建筑内容、思想和风格。对建筑元素进行辨析,可以鉴定其所产生的时代和所包含的历史意义。秦汉时代的宫殿和陵墓讲究组群,主体是高大、团块状的台榭式建筑。而汉唐的宫殿和坛庙等大组群序列恢廓舒展,空间尺度大;佛寺、石窟的规模、形式、色调异常丰富多彩,表现出中外文化密切交汇的新鲜风格[1]。
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概述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主要包含物质形式和精神内涵。其物质形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传统建筑主要采用木构架体系,相应增加石头和水流的应用。不过由于各地风情不一,还出现了窑洞、土楼、碉房等其他体系。2、多采用统一整齐的规划。传统建筑多注意保持对称平衡和前后顺序。目前故宫、传统四合院、孔庙和大多数的古代寺院都是这种规划。3、建筑中注重因地制宜。古代建筑突出的特点就是因地制宜,根据山水的分布来决定建筑的规划。如阿房宫,长城等。4、形成规模的建筑群。在村落的建筑中,古代的同族多把院落建筑在一起,形成建筑群。如乔家大院、康百万庄园等。5、注重对符号、材料、构件和色彩的配合使用[2]。
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主要是:以周易的阴阳说、老子的有无相生和儒家的天人合一说为理论基调,在建筑过程中加强对周围环境的融合,形成体现等级深严的建筑。此外,还加强对山水自然的崇尚因素,注重依山靠水。
三、传统建筑元素在现代化建筑中的运用体现出对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1、对传统建筑符号元素的运用。
建筑符号代表了建筑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国的传统文化正是通过建筑符号才在建筑中表现的淋漓尽致。文化与建筑的相辅相成的作用具体表现为:建筑的进步能够促进文化的发展,而文化的发展可以通过建筑体表现出来。中国传统文化正是借助建筑符号,来传达文化的价值观念,并形成认同[3]。在现代建筑中,根据当地的人文环境和历史因素,设计一些具有传统和现代意义的建筑符号,不仅更好的展现出地域特有的文化特征,还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北京的“鸟巢”和“水立方”正是这类建筑中的典型。“鸟巢”的外形是圆形,“水立方”的外形是方形。圆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大的地位,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古代钱币造型是圆形方孔。圆代表了中国古代和谐、贴近自然与合家欢乐的思想。方形在传统建筑文化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中国古代的城、宫殿和民间的房屋都是方形的。所以“水立方”的外形也反映出中国传统建筑格局的特点。此外,与“鸟巢”相比,“水立方”更体现出女性般的柔美。两个建筑一圆一方,一个阳刚,一个阴柔,形成鲜明的对比,给人强大的震撼,更运用了中国独特的文化思想。
2、对传统建筑空间元素的运用。
中国古代建筑空间主要是内向的外封闭型。中国传统的四合院最能体现出这种建筑风格。通过对围墙的拦隔,将居住的环境和外界环境进行了隔离,通过房廊空间的桥带作用,把屋内屋外空间连成一体,满足了对空间的需求。在具体的建筑中,可以通过对路径、影视墙、植物、假山和水池的改变,来对空间的具体大小和视觉大小进行改变。这种对空间设计的方式正好体现出老子“有无相生”的哲学思想。在现代的建筑中,L型建筑的设计正好具备围合结构的理念,不仅体现出大气磅礴的气势,还满足人们对发展空间的需求[4]。在现代居住小区的空间设计中,不仅运用了现代的空间构造的技术,还采用了中国古代的园林空间构造思想,在对假山、喷泉、竹林、雕塑、道路和绿地等场景的设置中增添了科学和人文的因素,使得小区空间更加层次化、立体化。这种方式不但改变了生活的环境,而且也对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进行了继承和发扬。
3、对传统建筑材料元素的运用。
传统的建筑材料有利于增强对中国传统的农业文明的记忆。白灰、竹木材、石材、青砖和青瓦是常用和常见的传统建筑材料。在现代的文化类建筑中,经常用到。将传统材料和现代建筑方式与现代材料进行有效地结合使用,不仅能最大化地发挥材料的建筑和美化作用,还能使建筑显现出浓重的历史文化色彩和时代感。比如,北京香山饭店,以灰白色为基础色调,多采用竹木等传统材料来装饰建筑内部,不仅使其具有民族性特色,还体现出现代建筑的新型创意[5]。洛阳师范学院的教学楼和宿舍楼多采用青砖构建,呈现出古朴古色的景象,不仅体现出洛阳独特的古都文化特色,还创造出和学校教育相适应的环境色调。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建筑外立面上都存在了大量的青瓦。这些青瓦不仅能遮阳蔽日,还使建筑的外立面变得丰富多彩。这种设计把传统的材料和现代的需求进行了有效地结合。
四、结语:
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更需要加大对传统建筑因素的采用。这不但能促使我国的建筑发展更具特色,更能使传统建筑的理念思想和文化得到有效的继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黄柯,申晓辉.中国传统建筑材料的现代地域性表现[J].城市建设,2010,(22):40-41.
[2]朱晓春.传承与创新――现代中式建筑“九间堂”引出国际论题[J].建设科技,2010,(19):34-35.
[3]朱琳,宋磊.当代建筑景观设计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解读贝聿铭先生的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理念[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0):2-54.
中国传统文化从古至今,延续五千年,经过世代的积淀、流传,已经被大多数中国人所认同,它形成了中国的社会文明。进入21世纪,在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它仍然影响着我们当代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指导和推动着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其有着丰富的内涵:
第一,不断进取,积极有为的思想。《易经 象传》中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就是"积极努力,永不停歇"的意思,是中华民族奋发进取精神的概括。《易经》所说的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论语 学而》中就有:"(君子应当是)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第二,要求统治者以民为本的思想。孟子早在几千年前就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以民为本的思想还体现在儒家重视现世的人伦生活,宗教和鬼神次之。
第三,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思想认为宇宙是物质生命、精神、道德的统一体,把自然界视为一个统一的系统,主张尊重一切自然界的生命体。在全球提倡低碳、环保、绿色理念的今天,"天人合一"的思想有着积极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四,厚德载物,孝敬长亲的思想。伦理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基石,在很大程度上它决定着社会政治结构及意识形态。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是形成中国传统文化重道德伦理,提倡孝敬长亲的原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伦理贯穿在中国传统的哲学、教育、历史、政治思想中,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内涵之一。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的精髓,有着长远的意义和价值。当前,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弘扬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发展和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强我们的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的素质有着深远的意义。
首先,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增强中华民族的荣誉感和凝聚力。中国传统文化是文明民族觉悟和文明的集中体现,传承这种精神可以增强和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增强我们的民族荣誉感和向心力。
其次,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可以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可以指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第三,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明发展成为必要条件的今天,传统文化中仁爱、礼让、信用等一系列的伦理观念有利于信用体系的建立。
第四,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人类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不是把个人视为一个孤立的个体,而是视为整体关系中的一份子,重视整体与个体的关系,有助于人类社会健康文明的发展,从而构建新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三、高校图书馆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
高校是育人的特殊场所,是大学生成长的"精神家园",在高校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利于提升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荣誉感;有助于学生深刻而全面的认识到我国基本国情,从而更积极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大学图书馆作为产生文明、传播文明的地方,不仅是保存文化,而且也是传承和传播文化的场所。大学图书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就是通过馆藏资源、知识体系、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内在因素,引导、影响、激励和塑造读者,促进学校搞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基于传承传统文化的图书馆文化构建有利于学校的整体和谐发展,在新形势下,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是高校文化通入到社会文化大发展大融合中的具体体现,同时为高校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文化保障。
(一)图书馆在传承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1、促进作用。传统文化的弘扬,不能仅仅依靠知识传授,更需要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中熏陶、感染。课堂教育的教育功能是有限的,而图书馆的职能在弘扬传统文化、扩大和巩固学生的知识面上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而且,图书馆对学生的教育是让人置身与轻松、安静的氛围中不自觉的提高自觉的整体素质。
2、价值导向作用。高校是一个开放的、自由的地方,是各种理论、思想、观念的聚集地,大学生更容易受到各种不同文化的冲击和影响,这就要求高校重视学生确立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图书馆经过历史的积淀、凝练成了其特有的文化氛围,它反映了整个学校的价值取向。在图书馆文献资料的取舍、书目的编排等方面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主动接受我们的传统文化。
3、精神陶冶作用。在高校校园中弘扬传统文化不仅仅是让学生接受固定的、呆板的教育,更重要的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使学生学会主动汲取传统文化的价值从而得到人生的意义,达到陶冶学生的人格的目的。在这个层面上,图书馆的工作具有特别的作用。一方面,它以馆舍设备和文献资料,为读者创造了一个陶冶情操的场合,以学风、馆风、文化传统等方式,形成了一系列的观念形态,对学生的读书治学有着指导作用。另一方面,可以从图书馆的布局结构、设计理念等一系列因素入手,构成高雅的治学育人的环境,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审美意向,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审美情趣。
(二)图书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
1、加强文献资源建设。图书馆丰富的馆藏文献为高校传承传统文化提供着丰富的资源,在形成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方面有着深远而特殊的作用。因此,图书馆要有计划地、科学地、合理地针对传统文化的独有特征进行文献资源的建设。
2、提高馆员的自身素质。图书馆员是信息和知识的传播者,通过馆员的服务和劳动体现着图书馆的客观功能。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馆员同样肩负着崇高的历史重任。所以,就要求馆员必须提供自身的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因此,要着重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图书馆员,使他们有全面的知识结构,以适应多元化的工作要求。
3、积极主动的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在校园中弘扬传统文化涉及到学校各个部门,是一项庞大而系统的工程,要依靠每一个学校的管理者和组织者有意识的参与。因此,也要求图书馆积极主动的研究和探索传统文化及其传承规律,基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来进行文献的整理和搜集,馆藏的揭示与组织,情报知识的交流与传递,文献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有目的有意识的创造一个具有传统文化氛围的阅读环境。
4、强化教育职能,突出育人功能。图书馆是校园内学生相对集中、频繁的活动场所。加强图书馆自身在传统文化方面的建设,寓教育于服务,是图书馆在传承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责任。
5、注重导读工作。高校图书馆在搜集、利用馆藏的同时,可以开展导读工作,帮助读者的鉴赏力,在潜移默化中渗入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导读,引导学生进行辩证的思考,从而正确的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作用,做到取其糟粕,取其精华。
参考文献:
[1]窦坤、刘新科.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传承[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10(5).
[2]梁新潮.论图书馆文化的培育与图书馆形象的塑造[J].图书馆学研究,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