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范文第1篇

(一)相关的少数民族旅游资源开发保护法律不完善

对于少数民众旅游资源的保护来说,政策和法律是制度上的保障,起的是基础性的保护作用。政府在制定相关的政策及法律法规时,各个地区几乎不存在差别,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就会存在执行力度上差异,进而导致旅游资源保护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另外,在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方面,还存在着不完善的问题,无法真正的发展法律保证的作用,导致旅游资源在开发的过程中,不注重保护,破坏了少数民族文化的整体价值。

(二)横向有效的合作机制作用不明显

在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进行保护时,我国采取的合作机制为非横向有效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对于特殊的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政府采取的措施加强与文化部门之前的沟通,为旅游资源的保护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第二是加强政府之间的合作;第三是加强政府与社会团体的合作。通过这三方面的非横向有效的合作机制,良好的保护了旅游资,但是在横向有效的合作机制方面,还未能充分的发挥作用,未起到真正的保护旅游资源的目的。

(三)整体保护概念模糊

在整体保护概念中,要求旅游资源与少数民族文化之间实现和谐发展,在保证少数民族文化完整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在开发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时,整体概念模糊,只重视开发,不重视保护,造成了文化价值的破坏。

二、加强少数民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保护的有效策略

(一)坚守民族差异性,挖掘民族文化内涵

民族差异性是啥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存在的主要原因。不同的少数民族具有不同的民族文化,如果没有这种差异性,那么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也将不会存在。在传统的旅游规划中,更多的考虑市场需求、经济条件等,忽略了文化的考虑,这使得旅游业的辉煌只是一瞬间。因此,在开发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时,首要考虑民族文化,将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挖掘出来,并进行多角度、多形式的展示,将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性保存下来,实现开发与保护并行。

(二)提高少数民族居民保护的自觉性

在过去,我国经济的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今天,人们在享受较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受到了环境的惩罚,因此,如果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注重生态文化及环境的保护,那么人类所面临的将会是环境更多的惩罚。在开发少数民资旅游资源的过程中,要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宣传教育,让少数民族居民认识到保护的重要性,从而有效的提高其自觉性,主动地保护本地的少数民族文化。

(三)变静态保护为动态保护

在过去,对少数民资文化旅游资源采取的保护措施为静态保护,也就是在实施保护的过程中,通过一些静态的方式来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静态保护方式已经不满社会的需求,继续建立更为完善的保护机制,将少数民族文化价值保存完整。另外,在保护的过程中,要实行动态保护,对于某些少数民族文化来说,可以赋予其新的时代精神及内涵,因此,政府可以在相关专家的指导下,对其进行科学开发及保护。

(四)开发与保护并举,实现可持续发展

之所以要开发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是为了实现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以便于促进经济的增长。但是在开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要避免盲目的开发以及片面的追求经济效益,不过,也不能过分的强调保护,限制旅游业的发展。因此,要同时发展开发与保护,实现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论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范文第2篇

少林文化旅游资源的构成和价值评价

少林文化博大精深,涉及面极广。少林文化实际上是一种泛文化现象,不仅在国内,在国外也有许多少林文化载体。从旅游资源开发的角度看,少林寺及其周围环境作为少林文化的发源地,被公认为禅宗祖庭,因此,本文研究的少林文化旅游资源,其空间范围仅涉及少林寺及其周围。

少林文化旅游资源的构成

少林寺佛教景观。少林寺创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是佛教僧人弘法、修行和居住的场所。少林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将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的儒、道文化融而一统,演至成中国化最典型的佛教宗派――禅宗,故有禅宗祖庭之称。少林寺佛教景观主要包括常住院、初祖庵和塔林三部分,保存有许多精美的楼台建筑、寺僧塔林、佛像雕塑、殿宇壁画、钟磬铸造、栏柱雕绘、碑刻诗画等古代文化①。少林寺常住院建筑曾多次遭受天灾和人为损毁,现存建筑主要是明清时期所建,解放后又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和重建。塔林及周围保存有唐代以来墓塔249座,初祖庵建于宋代,是河南省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二者同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少林武术。少林武术源于少林寺,武以寺名,寺因武显。少林寺初建,从僧稠禅开始,兴起习拳练武之风。后来大乘禅宗始祖菩提达摩到少林寺传授佛教禅宗,逐渐演练出一套心意拳雏形。隋末十三棍僧救驾唐王李世民建立了不朽功勋,特许寺内养僧兵,少林寺逐渐成为全国练武会武的场所。此后,少林寺历代僧众博采众家之长,汇集武艺之精华,并取长补短,逐步发展成为扬名天下的少林武术。随着对外交流和少林僧人的流散,少林武术在国内外广为传播。少林武术以刚健有力、利于实战为特点,套路精湛,功法繁多,在国内外武坛上独树一帜,是中国武术的正宗之一,被列为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少林文学艺术。少林文学艺术有的是少林寺历代高僧留下的,也有许多是名人侠士在与少林寺的交往中所创。内容和形式多样,大体可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故事、书画、雕塑、乐舞等。这些文学艺术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还是我国文化发展和对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千佛殿“五百罗汉朝毗卢”大型彩色壁画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珍品。少林寺许多故事传说历代传颂,有的还被改编成文艺作品。

少林医学和宗教活动。少林寺藏有丰富的医学秘方和多样的养生健身方法,少林医学在我国中医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宗教活动主要包括宗教节日和宗教生活两大类。自古以来,佛教信徒就有着前往寺院朝拜、求法和参加重大宗教活动的传统,从而形成了宗教朝觐旅游活动。少林寺还顺从世俗要求,允许社会公众参观和参加宗教活动,为群众施诊送药。

少林山水文化。少林寺坐落在嵩山腹地的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少溪河从山门前蜿蜒流淌,有“深山藏古寺,碧溪锁少林”的优美意境。嵩门待月、少室晴雪是古代少林寺的胜景。嵩山地质构造典型,植被繁茂,现被列为世界地质公园和国家级森林公园。嵩山是我国历史名山,曾有众多帝王显贵、文人墨客借游览少林寺和嵩山之际,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模山范水之作,对少林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少林文化精神特质。少林寺所传承的禅学思想被佛界称为智慧之学,在中国佛教史、哲学史和思想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少林武术的最大特点是禅拳归一,讲究“静”和“动”的协调统一,是我国古代哲学的具体体现。少林武术所倡导的爱国主义、扬善惩恶、强身健体、刻苦精进精神,技击与艺术结合的美学思想,肢体与行气结合的健身理论以及竞技对抗中的灵活应变法则,对社会大众都有重要的教育意义②。

少林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评价

旅游资源价值的高低决定着旅游开发潜力的大小。少林文化旅游资源中以少林武术为代表的民族文化特色和闻名中外的禅宗祖庭旅游价值最大,在国内外都有很强的吸引力;其次是少林文化的地方性、开放性、历史性和宗教景观的奇特度对游客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再有是景观的完整度、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的表现力旅游价值较大。但是在文化旅游的参与性、科普教育和美感美育方面略显不足,有待进一步挖掘。

少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分析取得的主要成绩

清朝末年以来,少林寺走向衰落,自然和人为损毁严重,大批僧人流散。解放以后,当地政府多次进行修复重建,2004年又进行了大的翻修,表演、展览、生活和藏经面积扩大。在政府的扶持下,少林寺尊立了方丈,宗教文化活动开始活跃,建立了文化研究机构和网站,搜救整理了佛学藏书、少林武藏、少林医药和书画,对外加强与各方面的联系,这些活动使少林文化旅游资源的核心引力得到加强。在政府的组织下,举办各种类型的少林武术表演活动,兴建少林武术馆和少林武术学校,到国内外各地开展少林武术表演。邀请国内著名的艺术家创编大型舞剧《风中少林》和实景剧《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由少林寺授权,委托生产销售网络游戏和少林宝剑、佛雕、素饼、禅茶等旅游商品,逐步开发山水文化旅游资源,开辟了三皇寨、二祖庵、达摩洞、鸡鸣山旅游线路,修建了缆车和滑道。从2003年开始,登封市筹集巨资,对少林寺周围环境进行整治,圈定古文化保护区,治理污染,绿化美化净化环境。2007年3月,少林寺景区入围全国首批5A级景区。游客人数逐年增多,自1986年开始,少林寺景区年接待游客人数已突破200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占5%左右,旅游年收入超过1亿元,成为河南省“三点一线”黄金旅游线路的龙头。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旅游资源开发的不协调,少林寺接待压力过大,而寺外其他景点人员稀少。每逢节假日,少林寺人满为患,严重超过了环境容量,使寺院失去了幽静、肃穆的气氛。二是旅游内容单调,仍停留在参观、敬香求愿的初级档次,缺少高层次的文化欣赏、娱乐和休闲保健内容。三是参与性、体验性项目较少。四是面临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旅游业发展与避免文化商业化倾向的矛盾。当前,我国旅游业正在从基础层次向提高层次发展,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已成为普遍趋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为保持少林文化旅游的优势地位,必须走创新发展之路,深入挖掘少林文化旅游资源的内在潜力,探索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新模式,提升文化旅游的水平和档次,使少林文化旅游成为中原旅游的精品和示范带动区。

少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

引导促进少林文化自身发展模式

文化发展与旅游业之间存在着互动互促关系。少林文化既要保持传统文化特色,又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融入新的内容。政府应引导和支持少林寺的文化活动,除了及时搜救整理佛教经典、少林武藏、药典和文学艺术宝库外,还要顺应时代要求,弘扬少林文化精神,独立开展积极的文化活动,加强寺院建设和管理,恢复佛教节日庆典,创建文化传播学院,开展文化研究,参与社区建设和社会活动,增进对外文化交往,使少林文化得到发扬光大。虽然宗教文化活动与旅游业发展是完全不同的价值观③,但少林文化内涵的成长,必然会不断提高文化旅游的吸引力。

旅游资源的整合提升模式

通过深入挖掘少林旅游文化资源,将少林文化中的人文景观与自然风光、宗教特色与民族精神、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结合起来,全面提升少林文化的旅游价值。为减轻少林寺的旅游压力,应大力开发少林寺的文化资源,如修复散落在山林里的古塔碑刻,联合空相寺、慈云寺、洞林寺等少林寺分院,延长旅游线路;挖掘少林武技,增加表演套路和游客参与体验项目;开发文学艺术旅游资源,开展传说故事探秘游、名人足迹游;创意新的少林文艺作品,如影视剧、网络文化、戏曲音乐④;生产少林文化旅游纪念品、工艺品、旅游用品和食品等;开发具有少林文化背景的地质、生物、水景等自然风景旅游资源;积极开拓求知求学、休闲度假、健康养生等现代旅游产品。嵩山地区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将少林文化与嵩山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结合起来,互为补充,共同发展。

政府主导模式

要深层次开发少林文化旅游资源,政府应进一步发挥主导作用⑤。少林文化旅游是登封市旅游的名片,应制定少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规划,为旅游资源开发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利用政府的力量,建设少林文化中心,牵头组织大型文化旅游活动,构建信息平台,加大对外宣传。协调各有关部门的关系,强化管理,加强景区环境保护和治理,精心打造少林品牌,为推动区域旅游发展起到带动示范作用。

市场营销模式

通过对旅游市场的分析和预测,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制定相应的营销战略,加大营销力度,提高少林文化旅游资源的影响力和知名度。面向国内外,采取多种营销方式,扩大营销范围和销售渠道;通过细分市场,促进旅游客源由低端向高端扩展;加强与嵩山其他旅游景区和龙门石窟等品牌景区的联合,实行区域联合营销,打造中原文化旅游的精品线路。

产业化运作模式

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应根据市场运行的规律,走产业化发展之路,以获取较高的旅游综合效益⑥。在经营方式上,可通过吸收国有民营、外资和民间资本参股组建大型旅游集团,或者是通过转让经营权,吸引实力雄厚的企业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在产品开发方面,目前应侧重发展少林武术、少林医药、少林文学艺术、少林禅学等旅游品牌产品,以此来增加旅游产品的独特性和附加值。同时要进一步拓展旅游产业外延及规模,利用少林寺所在地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发展具有文化性、观赏性、互动性、体闲性和科学性的创意型旅游产业。利用当地社会资源,发展旅游服务业,建设少林文化特色饭店,组织开办僧俗宾馆,生产地方土特产、少林旅游纪念品和旅游商品。

结论

深层次开发少林文化旅游资源,应从旅游开发和少林文化发展两方面着眼,以整合提升文化旅游资源价值为手段,以提高少林文化旅游的综合效益为目标,在政府的主导下,加大市场营销力度,走产业化经营之路,把少林文化品牌打造成我国乃至世界的旅游精品。少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问题,少林文化既要保持其独立性,同时还要发挥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少林禅学中早已有“佛不避世”的说法,少林文化与旅游结合起来,能够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其关键是要协调好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注释:

①吕世范:《河南特色旅游文化》,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年版,152页。

②马广钦、张来友:《发展郑州――构建区域中心城市研究》,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363页。

③李江敏、李志飞:《文化旅游开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204页。

④许志辉、丁登山、向东:《对南京文化旅游开发模式与整合重点的探讨》,《人文地理》,2006(3),34~37页。

⑤葛震远:《区域创新与发展》,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版,380页。

⑥冯德显:《河南旅游产业化发展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3):57~62页。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嵩山 宗教文化 旅游资源

宗教旅游本是以朝拜求法为目的一种专门层次的旅游活动,宗教信众进香、拜佛、朝圣活动产生了巨大的旅游市场,独特的宗教建筑、雕塑、服饰、活动氛围等也强烈吸引着许多非信众的普通游客。因此,宗教文化旅游已经成为一种市场前景良好的,既有广泛群众基础,又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新型专项文化旅游产品。

嵩山不仅拥有秀美的自然风光,更以其丰富的文物古迹文明于世,尤其是作为全国少有的三教荟萃之地,悠久的宗教文化、丰富的宗教建筑、神秘的宗教活动,吸引着众多的旅游者。因此,在开发中再重力打造宗教文化旅游这一品牌,对促进整个嵩山地区旅游业更深更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嵩山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特点

1、佛道儒俱全,三教荟萃;

嵩山地区宗教旅游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最让人叫绝的是佛道儒三教俱全。首先是以少林寺为代表的佛教文化资源;少林寺因位于嵩山少室山的丛林中而得名,被称为中国禅宗祖庭,早在北魏年间就已创建,寺中至今仍保存有众多的石刻作品、雄伟的塔林、经典的建筑、名贵的壁画等。其次是以中岳庙为代表的道教文化资源;中岳庙位于嵩山黄盖峰下,前身为秦汉时的太室祠,现庙制基本上保持着清代以后重修的规模,共占地十多万平方米,十一进院落,有400多间楼阁殿台廊等建筑。第三是以嵩阳书院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书院位于嵩山太室山峻极峰下,前身是创建于北魏年间的嵩阳寺,五代后周时改为太乙书院,宋时更名为嵩阳书院,院中生徒长达数百人,北宋名儒司马光、范仲淹、程颐兄弟等都曾在此讲学,因此名噪一时。

2、文化内涵丰富,影响深远;

嵩山地区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不仅在数量上丰富,在质量上也备受褒扬,众多文化对外影响深远。少林寺被尊为禅宗祖庭,而禅宗是中国化最为典型的中国佛教宗派,它所传承的“禅”“武”双修,对中国文化影响很大。禅宗提倡一种安心静虑的修行方法,直指人心,认为“平常心是道”;除修习“禅”以外,用于强身健体的“武”更是融合各大武术门派之长,形成名震海内外的少林功夫。道教中篙山为神仙洞府所在地和道士修行佳处,称其为三十六洞天中的第六洞天。嵩岳庙前的太室阙,与汉代少室山庙前的神道阙,及原汉代启母庙前的启母阙,合称为“中岳汉三阙”;庙宇中的中岳大殿是河南现存最大的寺庙殿宇;还有保存至今的“中岳嵩高灵庙之碑”等,都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嵩阳书院,建筑风格古朴雅致,端庄大方,环境幽雅,一直是重要的儒学传播圣地。书院门前的《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高大厚重,书法高超,雕刻精致,是书法艺术中的精品。它与河南睢阳的应天书院、湖南的岳麓书院、江西的白鹿洞书院并称为宋代四大书院。

3、宗教文化、自然风光组合完美;

丰富的宗教旅游资源已令人惊叹,秀美的自然风景更是添光加彩。嵩山自古就有“奥岳嵩山”和“嵩山天下奥”之称,一者奥在地形封闭,空间环境深奥,一者奥在文物古迹众多,文化内涵十分深奥,因此可以说嵩山既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美,又有中华民族的人文艺术之美。嵩山有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五世同堂”地质现象,被中外地质学家公认为天然地质博物馆和地质科学考察基地,同时也是一部华夏历史发展的史书,“三里一寺,五里一庵”,佛道儒文化荟萃。秀丽优美的自然风光与宗教文化完美组合,相得益彰。

4、美誉远扬,入选世遗。

从东周时位列中华五岳之一,唐时武则天封禅,及文人墨客遍访灵幽,高品位的宗教旅游资源,无论是在国内还是海外,无论是宗教信徒,还是游客之间,都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佛教砖塔―篙岳寺塔,中国现存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古塔建筑群―少林寺塔林,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篙阳书院,五岳道教圣地―中岳庙等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2010年8月1日审议通过,将中国的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包括少林寺常住院、塔林、嵩阳书院、嵩岳寺在内的8处11项古建精华有了新的“护身符”,同时也标志着嵩山将有着更强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二、嵩山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1、佛道儒三教资源开发利用极其不均衡;

虽然嵩山地区佛道儒三教荟萃,各自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遗存,但就目前开发利用的情况来看,发展的很不均衡。大多数人一听嵩山就只能反映出少林寺,一方面可以认为是以少林寺为龙头的佛教文化开发较为强势,另一方面也明显反映出道教文化和儒家文化的没落和被忽略。据调查,少林寺近几年来年均游客量都在上百万,而嵩阳书院和中岳庙两者和在一起的年接待量还不足50万人。

2、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研究不足,挖掘不深入;

文化内涵是景区的灵魂,是景区长久发展的保障。嵩山地区目前所开发的宗教旅游资源已经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绩,尤其是少林寺佛教文化的影响,但如果满足现状,忽略资源背后更深更多的内涵,将是嵩山的一大损失。如大家所知,随着战争和政治制度的变迁,嵩山 很多的宗教文化遗存因为没落,留下的寺院残败不堪,有的已找不到踪迹。中岳庙作为祭祀中岳神的主庙,应在篙山的景点中有重要地位,对于其特殊身份应加强重视。开发子晋祠可拓展道教文化游的长度,重修该景点有一定的可行性。启母阙、太室阙等珍贵的汉阙文物也是可开发的景物,启母石可增加神话游览的内涵。崇福宫不但是名儒云集之地,也是历代著名道学方士栖身传教之所,富有儒家、道家两种文化内涵。对其复建是必要的,一方面它位于以篙阳书院为主的儒家文化核心区域,距离紧凑;另一方面作为历史上的文人聚集地,有曲水流觞等极具开发价值的有文化内涵的项目。法王寺不仅有嵩山古八景之首的“嵩门待月”景观,寺院本身也是篙山佛教文化的代表之一。

3、对宗教旅游市场的重视程度不够;

宗教旅游不仅局限于信徒的朝圣,更有着普通人群的慕名追捧。宗教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支,本身包含着非常丰富深远的内容,无论是历史研究、哲学思想、建筑设计、艺术审美,还是服饰饮食、修行活动等都是古老文化的传承和体现,吸引着全世界不同的人群,因此可以说这是一个具大的市场,应该引起相当的重视。嵩山佛、道、儒三教文化在对立中发展,在发展中融合,共同铸造了嵩山文化的神奇与辉煌,拥有强大的市场吸引力。

4、开发的宗教文化旅游产品保守、单一。

嵩山三教荟萃,又成功入选世遗,在旅游资源上具有无可比拟的文化优势。虽然也强调要大好“文化牌”,但并没有将深厚的文化通过挖掘以达到外在完美的呈现。大量的宗教建筑、雕塑、绘画、文物等也仅停留在静态的展示上,表现在主体产品仍是风景观光型的一日游或二日游,文化旅游还未形成经常性的旅游项目,主要旅游景点游览内容少,缺乏参与性、趣味性、娱乐性,留不住客人,且重游率低。此外,没有针对旅游的六大要素(食 住 行 游 购 娱)进行配套的开发,以致旅游者不能完整地了解嵩山的文化特色,这些都不利于嵩山旅游事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三、嵩山开发宗教文化旅游的对策

1、积极有效整合嵩山文化旅游资源;

嵩山是一座底蕴深厚的文化名山,其文化类型包括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儒家文化、政治文化、科学技术、书法石刻文化、武术文化等,这些文化对于提升其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意义重大。然而,不同的文化之间可能融合,也可能冲突,并且文化本身与实体旅游资源又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因此一方面把三教资源有效整合,融合共进;一方面把嵩山宗教文化与其他资源进行整合。最终形成合适的载体以便展现给游客。

2、努力进行宗教旅游产品创新;

嵩山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他们既具有宗教内涵,又具有丰富的历史、社会、文化、艺术、民俗方面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宗教旅游产品开发上应该深挖其文化内涵,走多元化、精品化道路,在加速宗教观光和宗教朝觐等传统旅游产品更新换代的同时,积极开发出一系列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的特种旅游产品,如宗教朝觐游、宗教生活体验游、宗教艺术欣赏游、宗教节庆游、宗教修学游、宗教健身游、宗教饮食文化游、宗教生态游等产品,构筑起多层次、多功能的宗教旅游产品体系。

3、重视人才培养,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宗教文化本身就是内涵十分丰富的知识,要想依托宗教文化来发展嵩山旅游业,必然要求从业人员要有极高的素质,人才的培养就必不可少。一方面宗教人员不能仅局限于诵经、祈祷,部分人员也应懂得旅游管理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导游也要更加精深地了解宗教文化,更专业地为游客进行讲解,更好的弘扬博大的宗教文化。这些都有助于全面提升该宗教文化胜地的形象,形成良好的可持续发展。

4、重视宗教文化旅游商品的开发。

旅游商品是旅游行为的一个纪念,是旅游者宗教情感、审美情趣的体现。好的宗教文化旅游商品,不仅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还会扩大宗教文化的影响。因此可以根据宗教文化的特点,丰富旅游商品,吸收宗教信徒和旅游者,如讲解宗教历史、景点风物的书籍、光盘等;佛教的念珠、雕像、特色食品等;道教的“福禄寿三星”画幅、八卦型饰物等;儒家的名人作品集、书画集等。这些商品不仅是旅游纪念品,还应是联系人们宗教情感的艺术品。吸收全国各宗教旅游地旅游商品的特色,注重艺术性和文化性,精工细作,提高游客对旅游商品的兴趣,丰富嵩山旅游的内容。

四、结语

嵩山作为一座宗教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特点突出的名山,要获得良好的发展,就要认识到目前开发中所存在的问题,要有计划、有秩序地将宗教文化资源更好的挖掘、整合,努力创新旅游产品,注重宗教旅游人才的培养,并注意把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并重,让嵩山的宗教文化旅游获得更好的发展,进一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

参考文献:

[1] 张建忠.论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J].生产力研究.2009.

[2] 陈宇.南岳衡山宗教文化旅游产业SWOT分析 .[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9.

[3]李妍.我国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问题探讨.[J].大众文艺.2009.

[4] 宋云飞,付其建.中岳嵩山宗教旅游开发研究.[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

[5] 张芳,乔宇静.河南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探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9.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范文第4篇

关键词:福州;美食文化;旅游开发

中图分类号:F 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5-0088-03

一、美食文化旅游

美食文化旅游是一种以浓郁深厚的饮食文化为底蕴和灵魂特色的旅游活动,旨在满足游客对旅游地饮食文化的求知、好奇之心,以及对饮食的“色、香、味、形、意”的个性化需求[1]。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愿望不断上升,因而对餐饮的需求已从“果腹之需”转向“口福满足”,从“生理需求”转向“心理需求”,要吃出特色、吃出品位、吃出文化。美食文化旅游在未来旅游的大发展中,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它将成为一种趋势性旅游开发方向,成为新一轮的旅游开发热潮。

二、福州美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

福州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浓郁的南国地方特色,讲究“色、香、味、形、器、质、养、净”特色,选料、用料上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具有多汤、清鲜、和醇、荤香不腻、精细典雅等特色,其优势也是促进其美食旅游发展的动力之一[2]。福州作为国家优秀旅游城市,美食业的规模和水平在不断扩大和提高,美食基础设施正在逐渐完善,各级、各类设施也比较齐全、充足,可满足游客各式各样的需求。2008年,福州市接待游客1 625.79万人次,比2007年增加14.79%,其中,接待入境旅游人数达63.94万人次,增长8.5%,接待国内游客1 581.85万人次,增长10.3%;旅游外汇收入65 750.15万美元,增长9.8%,国内旅游收入171.54亿元,增长3.7%。同年,福州入境游客人平均每天花费为191.33美元,餐饮消费占10.5%,仅旅游餐饮业创汇就达6 000多万美元。国内旅游中餐饮收入增加也比较快,虽然缺乏福州市具体数据,但从福建省大方向上来看,2008年,国内游客消费支出中餐饮支出占全部支出的14.3%,餐饮业收入达114.56亿元[3,4]。(见图1):

三、福州美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要问题

(一)美食文化观念不到位

当今美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大多以品尝美食佳肴为主,很少重传统美食文化的挖掘。人们对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优势和特色开发潜力认识不足够,导致福州美食资源开发过程缓慢,阻碍了福州美食文化旅游的发展。调查显示(图2)不太熟悉和根本不熟悉的人数占总人数的1/3,现阶段游客对美食文化意识不强。然而,在对熟悉和一般熟悉的游客访谈中,大多数只能说出3―5种美食,知道美食典故、传说的游客屈指可数。例如,游客大多都知道“佛跳墙”是福州名菜,但是食材是什么、如何得名,都答不上来。这反映现阶段福州美食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是美食文化的观念不到位,游客只是简单地认识和品尝福州美食,没有深度挖掘福州美食文化的内涵。

(二)盲目多元化

近年来,福州美食逐渐朝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一方面,满足游客多种口味的消费需求,但盲目地追求多、杂、全,必然会导致口味的不地道,即福州美食旅游资源在无形中被转移或被破坏[5];另一方面,由于外地菜肴的大量涌入,逐渐更替福州原先香甜清淡的口味,如重庆麻辣火锅的抢占市场,使得福州人正在逐渐接受麻辣口味,忽视本地美食的精髓。倘若福州只是一味地照搬其他地区的,反而忽视福州传统的特色美食的挖掘和开发,则必然阻碍福州传统美食的传承[5]。

(三)美食场所缺乏吸引力

福州美食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薄弱,数量少、级别低、设备简陋,卫生状况成问题,有些美食场所交通通信不畅,不能满足旅客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现阶段福州美食场所过于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应。福州市美食文化旅游资源所在地的基础设施普遍落后,民族风情、特色风味、土特产品相当一部分设施陈旧,缺乏吸引力[6]。

(四)促销力度不够

游客对福州美食的认识只停留在“鱼丸”和“佛跳墙”,其他传统美食资源由于宣传不到位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威胁美食文化的传承。美食的宣传总体目标不够明确、具体、生动, 使人缺乏品尝的主动性,推销美食旅游产品时受外来美食产品冲击,没有突出本地的文化产品特色,五花八门的宣传口号未能突出福州美食文化的理念。

(五)专业素质不高

近几年,福州市美食旅游从业人员越来越多,但文化专业素质普遍不高,从正规院校毕业或者受过专业学校培训的从业人数较少。造成目前队伍整体专业素质不高,经验不足,旅游服务体系存在服务质量不到位、卫生质量不合格、经营管理不善等问题,如人员专业素质低导致美食文化区建设、美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等方面存在明显欠缺,难以长期适应美食文化旅游发展的需要[6]。

四、福州美食文化旅游开发对策

(一)突出美食文化特色、重视福州美食解说

目前,美食文化旅游产品基本上以品尝佳肴为主,开发者往往忽视对几千年来深厚的美食文化传统的发扬 [7]。品尝美食带来物质上的美味,并享受美食文化带来精神上的情调,何乐而不为呢 [5]?福州美食资源的开发中必须加强游客在精神上的享受,即在美食文化上加大功夫。福州“鼎边糊(锅边糊)”就是古代军民亲如一家的温馨体现,“光饼”则是抗倭民族英雄戚继光东征时军队为行军方便自制的干粮,体现福州人爱国抗倭的高尚情操和爱戴民族英雄的真挚情感。福州美食的历史典故都是促进美食文化发展的基石,建议有相关部门可以全面地挖掘、整合福州美食的文化背景、经典故事情节等,与旅游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 [8]。

美食服务人员必须首先对各种菜的文化背景、创作思想、制作工艺、选用原料、营养价值等方面有全面了解, 以便做好上菜时的解说、宣传工作。让游客边听(听故事) 、边看(看原料、工序)、边尝(尝味道) 、边思 (思意蕴) ,使游客乐在其中,既弘扬福州美食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提升旅游地区的综合吸引力 [5]。

(二)树立品牌意识,复兴“老字号”

福州传统美食资源有一定的知名度,如老字号的“永和鱼丸”、“花巷肉松”、“聚春园”、“安泰楼”等。但是在当今,老字号已经在走下坡路,存在档次不高、质量偏差、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这必然会降低游客心目中的总体形象,削弱福州美食的吸引力。例如,福州的鱼丸满大街都是,可是到底哪一家才是正宗的呢?没有明确响亮的品牌,使游客茫然无从选择,由于味道、制作工艺不正宗使得游客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对其产生厌恶之情。因此,福州市老字号生产经营企业要积极进行改革,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美食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增加老字号的含金量,尽最大可能把握发展的机会,重振老字号的名声。

(三)实施“推陈出新”的品种开发战略

展望新世纪福州美食市场,市场对美食产品的要求始终是:要有良好的感官享受、食品及环境要卫生、食品原材料要新鲜、食品要有营养价值等[9]。在保持原有工艺的基础上,“鱼丸”充分利用不同种类的食材,改为适合不同游客喜好的各种 “牛肉丸”、“猪肉丸”、“墨鱼丸”、“香菇丸”等。而“蛎饼”则在保持原有大米和黄豆为主料,以磨浆和油炸为主要工艺的基础上,对其原有的海蛎肉馅进行改良创新,利用福州临海的优势,改为适合不同游客喜好的各类章鱼馅、龙虾馅、蟹肉馅等。福州美食要在牢牢抓住传统地域风味的精髓基础上用科学的方法改造传统美食,创造出新口味、新品种[10]。

(四)保护环境,发展“绿色美食”

利用福州“宜居城市”的环境优势,突出“绿色美食”的品牌,迎合现代人崇尚自然、追求绿色健康、注重休闲养生的生活方式[9]。精心挑选未受污染的新鲜海产品、家禽畜产品和蔬菜瓜果产品等原材料。在制作的环节中,让游客主动参与把捕捞、采摘以及部分加工工序,这既可以让游客增添对美食喜爱之情,又可以使游客强烈的感受到美食的“绿色”效应。要加强对各种物产资源的医疗、养生、保健、美容等功效的深入研究,打造福州特色的绿色品牌,推出各种系列的海鲜滋补宴、野菜保健宴、药膳养生宴等。

(五)设计美食文化旅游套餐

推出福州传统美食文化旅游、时尚美食文化旅游、海鲜美食文化旅游、山珍美食文化旅游、素食美食文化旅游、药膳美食文化旅游、养生饮食文化旅游、宗教饮食文化旅游等特色旅游项目。挖掘福州美食最具特色的老字号品牌,设计福州传统美食线路,譬如,“福州老字号游”、“吃遍老福州”、“学做福州传统美食” 等。还可以借名人如林则徐、戚继光、郁达夫等扩大美食旅游资源的知名度,打造名人美食旅游品牌[11];利用福州独特的山海药用食物和中草药 ,让医药和美食相结合 ,借旅游或者医药的舞台开展各种各样的专题旅游活动。

(六)加大宣传促销手段

加强原有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影视媒体的宣传,运用炫美的辞藻讲述,华丽诱人的图片和短片描述,使游客对福州美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定要品尝的想法。例如,“变菜单为宣传单”,在各个美食场所把富有特色的福州美食品种制作成独具风格的精美菜单赠送给游客留作纪念。合理利用各种节日、纪念活动、美食品鉴会等促销福州美食[12]。开展美食排行榜评选、美食形象小姐先生大赛、美食影视展播等活动,并设置“最受欢迎奖”、“最具传统风味奖”、“最具创新潜力奖”等奖项,以之鼓励福州美食业者。组织由游客参与的游戏、比赛,调动游客的参与美食节的积极性,促进境内外游客前往观光游览和品尝美食。应完善福州美食的相关网站,提供相应福州美食资源信息(如美食图片、原料、制作工艺),美食地图应和交通地图紧密相连,方便游客寻找最适合的美食场所;运用PPT或FLASH动画软件全方位展示福州美食旅游风貌;为满足顾客的需求,及时听到顾客反馈的声音,美食网站还应设立顾客对各种美食、美食场所评价的论坛 [13]。

(七)注重市场调研

引导游客合理的美食消费观念,满足游客需求,首先就是切实做好市场调研。表1反映福州特色菜的受欢迎程度相差不多,因此,要在众多菜肴中脱颖而出就得下足“功夫”。发挥每一种福州美食独特的优势,重视原材料挑选、制作工艺、文化内涵、宣传手段等,使每一道菜肴既有稳定顾客群体,又能突破式吸引潜在顾客。

表2则说明福州特色菜的消费潜力和潜在市场,游客认为在100―200元左右的价位是比较容易接受的。因此,要做到发挥福州美食的优势,不仅要加强美食本身的制作,还要制定合理的价格。过高的价格会使游客望而却步,过低的价格使得美食质量得不到保证,合理的定价在中等消费水平的基础之上是众望所归。而对于福州风味小吃的价格,游客普遍认为应该以低价为主,100元以下的消费额占大多数。因此,福州美食业者在定价时要注意符合市场的需求,从而改进美食产品和服务质量,使之为其提供更好的服务。

(八)重视美食人才培养

美食制作工艺的传承是福州美食能够代代相传并发扬光大的重要保证,提高厨师的专业素质和审美鉴赏能力,可以充分发挥美食行业的整体作用。在榕城举办各种形式的学习交流活动,如举行各种学术交流会议、组织各种厨艺的比赛、新品展示会和举办各种美食培训班等,让制作人员通过学习交流信息,增长见识。还可以开展多种联谊活动,与外地的名菜名点名小吃建立技术合作关系[14]。

美食旅游服务人员是直接影响游客对福州美食的印象,应加强旅游服务人员队伍建设,重视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培养。重点培养福州本地正规院校旅游专业的学生,规范社会上从事美食旅游行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培养专业技术熟练、人际沟通能力强、综合素质优秀的人才是福州美食文化旅游能够蓬勃发展的关键。

五、总结

美食旅游的发展在福州尚且处于初级阶段,但其蓬勃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是不可估量的。在现今全球掀起美食文化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福州美食旅游研究无疑具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意义。福州美食文化历史悠久,是我国美食文化宝库中一朵秀丽的奇葩,也是福州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吸引更多的海内外的游客,把福州独具特色的美食旅游转变促进福州旅游经济发展的优势项目。有着巨大开发潜力的美食文化旅游,在未来旅游的大发展中,将成为一种趋势性旅游开发方向,引领新一轮的旅游开发热潮。

参考文献:

[1] 李亚东,徐广平.中国饮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J].烹调知识,2006,(10).

[2] 福建省饮食服务公司编.中国名菜谱福建风味[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

[3] 福州市统计局.2009年2月份福州市统计月报[EB/OL].,2009.03.17.

[4] 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

[5] 福建省统计局.福建省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

[6] 张仲炎,唐林,杨红梅,等.四川文化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四川戏剧,2004,(5).

[7] 杨丽.试论饮食文化特色旅游[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1,13(2).

[8] 宋祝平.福州小吃文章多[J].餐饮世界,2004,(4).

[9] 唐少霞,赵志忠,毕华.对旅游餐饮资源开发的思考――以海南旅游餐饮资源开发为例[J].经济师,2006,(5).

[10] 翁毅.福建省美食旅游开发研究[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硕士), 2004, (4).

[11] 朱桃杏,陆林.芜湖市美食旅游产品开发初探[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5,21(2).

[12] 陶陶.对发展海南美食旅游的思考[J].烹饪知识,2007,(8).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范文第5篇

关键词:壮族地区;花婆信仰;文化旅游

一、壮族地区花婆信仰概述

在壮族民间,至今仍保存着一种形态古老、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花婆信仰和崇拜习俗。“花婆”系汉语称谓,也有的地方称为“花林圣母”、“花王圣母”、“婆王”,壮语称为“布伢”,原意是指老婆婆、老祖母。

花婆信仰源于原始社会的花图腾崇拜,据壮族民间传说,最早的人是由花变成的。始祖母姆六甲是从花丛里走出来的,她掌管着人类生育繁衍的花园,专门为妇女赐花送子,人们尊之为赐花婆婆。传说妇女们怀孕生育就是花婆赐予花朵的结果,花婆赐予红花就生男孩,赐予白花就生女孩。[1]

作为生育女神,花婆在壮族民间历史文化传统中的影响巨大而深远。至今花婆信仰仍然存活于壮族地区的民间社会, 在广西的左江、右江、红水河流域的广大壮族地区,许多壮人家里都立有专门祭祀花婆的“香花炉”,保留着向花婆求子、请求花婆保佑健康的习俗。正如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梁庭望教授说的那样:“花婆信仰在壮族特别‘深入人心’,从民众接受的角度看,其影响要比近几年宣传得火热的布洛陀还要大。”[2]

在每年的花婆诞日(各地方时间并不完全一致),各村都到庙中举行隆重的祭拜活动。人们筹办鸡、鸭、猪肉等食品或纸钱、香烛等,到庙中祭祀花婆,祈求得到花婆的庇佑。花婆庙是各地壮族民间花婆信仰文化的主要载体,在许多壮族乡村或城镇都可见到,其中尤以广西来宾市兴宾区寺山乡的鳌山花婆庙最为著名。鳌山花婆庙每年在花王节(三月初三)和花婆诞日(农历六月六)举行盛大的庙会活动。届时周边以至广东一带的群众纷纷慕名前来祭拜,有祈求生育的、有希冀小孩平安健康的,还有求福、求财的、求好运的,在善男信女们的眼中此时花婆俨然成为无所不能的神灵。

二、壮族地区花婆信仰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意义

(一)社会意义

1.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民间信仰在我国社会根基深厚、影响广泛,近年来日益活跃,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深切关注和诸多思考。人们意识到民间信仰对于社会发展具有维护与破坏、积极与消极的两重性,因而如何积极挖掘和发扬民间信仰文化的积极内容,成为不少地方政府的工作重点。壮族地区的花婆信仰,在保护妇女身心健康方面具有积极作用,花婆信仰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能使愈来愈多的人意识到妇女在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当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有利于现代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2.有利于信仰文化的传播交流

花婆信仰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传统文化中不应被忽视的一部分,旅游作为一种跨文化传播活动,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通过直接接触花婆信仰文化,在今后将或多或少地向其他人提起,从而达到广泛的传播效果。我国一些少数民族如毛南族、仫佬族,皆尊奉花婆,而越南的侬、岱民族也认为花婆支配着人间的生育大事,可见花婆信仰并不仅仅存在于壮族地区。此外我国与花婆一样掌管怀孕生育的还有送子观音(民间普遍供奉)、床神(我国南方又称“公婆母”)、碧霞元君(俗称泰山娘娘,在我国北方地区供奉较多)、金花夫人(主要在广东省供奉)、注生娘娘(在台湾地区普遍供奉)等众多神灵,在花婆信仰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能使其他具有同样或类似信仰地区的游客感到非常亲切,进而加强了相关信仰文化的传播交流。

(二) 经济意义

1.有利于旅游收入的增加

众所周知旅游业对于国民经济收入的增加具有重要作用,为此各地区都积极开发当地旅游资源,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到来进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花婆信仰文化现今并没有为世人熟知,如果能较好运用旅游者求新、求奇、求知、求解的心理,进行适当的开发必然会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出于求子或求吉利的心理,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会购买一些花婆信仰旅游商品,如小的花婆像、福袋、红绸带等等,供自己使用或者赠送亲友.

2.有利于相关产业的发展

社会上不少有识之士不乏投资的资金,只是缺乏投资的机会.当其意识到了花婆信仰文化旅游潜在的巨大商机,在旅游资源地进行投资、开辟新的发展空间过程中,也促进了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比如说交通业、饮食业、工艺制作业等等,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从而有利于当地旅游业的整体发展,

三、壮族地区花婆信仰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

随着文化旅游热的兴起,民间信仰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已成为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3]壮族地区的花婆信仰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应注意以下方面:

(一)加强政府的宏观指导

为避免开发走入误区,政府应该加强开发前期的科学论证和规划工作,防止低水平、盲目开发;要制定相应的法规管理条文,使其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要加强交通设施建设以及旅游点周边环境的建设,改善整体旅游环境;提供各种招商机会,在举办商务洽谈会时,为花婆信仰文化旅游开发招商提供一席之地。

(二)深化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

在开发过程中,应该充分调动花婆信仰文化旅游资源,用适当的形式加以塑造和表现。一方面借助花婆民间信仰中围绕神灵所形成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 这些内容对人自身之外的世界有着丰富的想象,容易引起人们的审美联想、丰富其审美享受,对一般游客具有很大的魅力,同时关于花婆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也为地方旅游形象的策划和导游词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为其知名度的提高创造了条件;基于花婆庙会在民间影响较大,日益受到当地政府、旅游开发者和大众旅游者的青睐。

(三)丰富旅游产品的类型

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可以考虑结合实际开发与花婆信仰有关的歌曲、舞蹈、戏剧、工艺美术品等多种文化产品,以此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层次,丰富旅游产品类型。比如将花婆信仰活动中的歌曲(如《求婆歌》、《还婆歌》等)或祭祀仪式进行一定舞台开发,形成系列化的舞台节目,让游客在观赏过程中进一步了解花婆信仰文化;同时可以对信仰类工艺品进行市场开发,使其成为旅游纪念品。

(四)注重旅游产品的营销

1.借助书籍、宣传画、宣传册、光碟进行营销。政府可组织进行地方志书编撰,其中加强对花婆信仰文化的介绍,同时征集学术界关于花婆信仰的研究论文,编撰成书出版使更多的学者对此信仰文化关注和研究;将花婆信仰相关文化活动做成宣传册或者光碟面向社会大众进行宣传。

2.借助网络、新闻媒体进行营销。可以专门建立一个花婆信仰文化研究网站,将相关图片视频资料传到网上,供社会公众观赏浏览以及交流讨论;同时可以利用其他网络和新闻媒体,借助报纸、电台、电视台辐射面广的优势将花婆信仰文化向外界展示,以提高其社会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覃彩銮.壮族“花婆”信仰的民俗学考察[A].李富强.中国壮学(第二辑)[C].北京:民族出版社[M],2006:293.

[2] 彭谊.壮族花婆信仰与佛道思想的文化叠合[J].学术论坛,2009(1):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