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质量制造业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比美国、德国与中国的制造业发展,高质量就业是人才与技能的竞争;
推动高质量就业,要考虑经济转型和劳动力市场制度安排,要将提升就业能力与提供就业机会相结合。
“更高质量的就业”要在保持就业数量的同时,注重人才培养和技能提升
结合当前全球经济形势和国际市场状况,从国际的角度来看中国提出的“推动和提升更高质量的就业”很有意义。要落实这一理念,要十分重视适应高端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重视人才的培养以及劳动力队伍的技术与能力的提升。
可以通过美国、德国、中国在制造业方面的政策战略对比分析,从国际角度来观察何为“更高质量的就业”。
美国总奥巴马通过各种场合,不止一次提出要将美国企业在境外的一些工作岗位“回流”到美国本土,从国际劳动市场中争夺更多的就业机会。其实,将质量技能含量低的中低端制造业“回流”美国的做法显然是不理智的,也是不可持续的,从根本上解决不了美国的实际问题。
而德国制造业可以说在各方面都具有领先优势,他们将高端技术的核心部分留在本土生产,中低端零配件外包,然后再运到德国,在国内组装后再出口海外。德国通过在本土不断发展和完善制造业,不断创新和改进产业技术,追求产品附加值,同时注重产业链上人才技术能力的提升,以高端技术和高技能人才优势占据全球制造业市场主导地位,奠定了德国制造业良好的战略基础。这种做法对追求和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具有可持续作用,德国的做法是有借鉴意义的。
中国制造业发展迅速,前期已经积累诸多技术研发经验,再加上内需新兴经济体的需求日益增加,已具备开发自有品牌、培育国内市场、摆脱低端制造束缚的能力。但另一方面,中国制造业长期以来在低附加值领域徘徊,要想尽快摆脱这种状态向中国高端领域进军,显然对中国是个挑战。在国际产业分工不断细化的形势下,中国要不断加快产业链的升级和完善。在从中低端制造向中高端制造的转型过程中,生产技术的创新和完善、人才技能的开发和提升是至关重要的前提,也是保证实现高质量就业的关键因素。
通过对比美国、德国和中国的情况,不难看出,这场全球性的竞争与其说是就业战争,还不如说是人才和技能的竞争。德国的经验值得学习借鉴,但也要结合本国的实际国情和发展阶段,对于中国来说,需要在保持就业数量的同时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劳动者技能的提升,只有两者并举,更高质量就业、更加充分就业、更加稳定就业的目标才能得以推进和实现。
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需要考虑五个因素
当前在国际经济复苏缓慢、中国经济增速趋缓对就业影响的情况下,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我认为需要考虑五个方面:
第一,宏观经济方面。中国政府在GDP增长放缓的情况下,提出要扩大内需,刺激消费。这就要求投资有更强的针对性,更加讲求效益。在能源、食品、生产性的服务业等领域的投资应有大量增加,以满足消费市场的需求;同时,也要更加注重对科技发展、人才培养和技术提升,并加大对这些领域的投入,以适应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需要,同时满足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要求。这些又同就业的数量和更高的就业质量密切相关。
比如,未来中国和印度的新兴经济的增长是肯定的,而这种新型经济体对经济和就业增长的影响是持续的,一定会使全球的消费市场增加大量需求。人口大国对消费市场的巨大需求,又一定会推动相关资源价格的上涨。可以预测,由于消费品需求增加,消费品市场的发展空间也会扩大,随之而来的资本投资业会增多。只有人才技能与素质得到提升,相关科学技术得以创新和发展,才能满足这样巨大的市场需要。
第二,劳动力市场政策方面。一是要通过制定具体的、可衡量的政策标准对工作环境和就业条件进行评估(可结合体面劳动的框架);二是要进一步完善相关就业法律和政策,包括工作时间、职业安全与卫生、工资、劳动合同等,但同时又要注意避免过度制定法律,以免产生负效应;三是更重要的是要对现有相关法律和政策加大执行力度,提升执行的有效性。
第三,就业市场方面。一是要建立有活力的、并能不断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的就业市场;二是要注意平衡劳动维权与灵活就业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把握好制定劳动维权的法律规定的度,在保证劳动者权益的同时,避免对企业造成困扰;四是要注重解聘门槛和招聘标准之间的平衡性,以保证工作质量与就业机会的可获得性。
第四,就业能力方面。对个人而言,要注重就业能力的提升,确保劳动者具备相应的技能,以符合用人单位的标准和要求,从而进一步提升个人的就业质量;对政府部门而言,要在职业技能培训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为劳动者素质提升创造良好的环境。
第五,工作机会是对就业质量产生直接影响的关键条件。劳动力市场要不断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否则人们一旦失业,就可能会无路可走。例如,在希腊,一个人如果不想失业,避免被雇主开除,就要寻求劳动保护。为了保证所谓的就业稳定,即使工人能力和技术与岗位不匹配,也不会被解雇。在这样的劳动市场中,雇主不会主动地去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雇员虽不适应或不喜欢所在的工作岗位,但市场上没有其他机会可选择,这样的就业就谈不上高质量。调查显示,希腊的雇员就业满意度不高,这当然也就影响就业质量。而在丹麦,相关的就业法律门槛较低,雇主很容易创造新的工作机会,雇员一旦失业,也比较容易找到其他工作。调查显示,丹麦的雇员满意度比较高,就业质量也相对较高。由此说明,从雇主角度来看,如果雇员一旦被雇用就无法解雇,即便是没有生产任务,也要支付雇员工资,请进容易请出难,那么雇主对创造新的工作岗位就会非常谨慎。从雇员角度来讲,如果雇员明知道本身无法适应岗位需要,但在市场上又很难找到适合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也谈不上就业质量。因此,是否有足够的工作机会是对就业质量产生直接影响的一个关键条件。
关键词:工程机械;再制造;机遇;挑战
中图分类号: TE984 文献标识码:A
再制造(Remanufac)是一种新兴的发展理念,其有利于实现经济效益与节约能源的有效统一。这不再是单纯的政策导向,更是企业应该承担的责任。基于目前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及可利用资源能源的压力过大的现实,发展再制造是加快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而在工程机械业发展再制造产业不仅可以提升整个行业的竞争力,而且可以活跃广大市场,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再制造发展的机遇
1.1政策优惠
循环经济及节能减排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而再制造业恰是实现这些战略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国家明确 “再制造产业化”是循环经济关键工程之一;“2012APRA北京再制造国际论坛”酝酿相关政策;同时出台《再制造产品目录》之后,国家可能会针对目录产品给予适当的政策优惠(税收),这些兴奋剂激起再制造业的活跃发展。
1.2工程机械的 “黄金时代”
在工程机械业中,再制造是一种全新的概念。但是强势品牌推动,使再制造概念得到迅速传播与认可。所以工程机械业的发展必定为再制造业带来崭新的发展契机。当前我国工程制造业进入了黄金时期,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①我国在基础建设方面一直保持着快速发展,这加大了市场对工程机械产品的需求量,机械业产销量持续增长。同时,市场发展表现出全方位、多层次、差异化的,在细分的市场中这些特点推动机械企业的发展;②企业勇于突破原有机制体制的束缚,大胆走创新路,不断提升自己竞争力与内生动力,增强自己行业适应力和对市场的迎合能力,例如徐工集团挖掘机部分产品达到了国际水准,打破了外国垄断高端机械局面;③机械行业具有经营方式多元化、服务特色化的特点,这些有利于开拓更广阔的市场,提升市场成交量。
总之工程机械的快速发发展为再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首先多样户群为再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可能性;其次机械市场产品产销量持续走高,为再制造产业化发展创造了条件;此外,工程机械企业与用户能够专业快速的把握产品信息,这种正对称性的市场信息为工程再制造业的发展奠定了市场基础。
2 再制造发展的困惑
据调查,我国将近80%的在役工程设备将要超过保质期,倘若将这些机械投入到再制造业中,至少将产生600亿元的规模效益。但这样庞大的市场,前期投入却终究未转换成经济效益,再制造仅是个“看上去极美”的新型行业,发展却无法与制造业相媲美,其发展困难重重,主要有如下几方面:①再制造业发展的瓶颈。国家法规规定再制造原料只能来自汽车维修旧件及固定用户,这导致生产原料短缺,致使市场需求得不到跟不上的满足,其次海关条例对旧件管理不明确,甚至会发生禁止旧机械设备进口的事件,这又一次扼杀了再制造业获得新鲜血液的可能性;②企业积极性看似火热。由于目前再制造业的盈利能力并不强,且资本市场的冷落使其发展难以获得雄厚的资金支持;同时,购买旧件的增值税发票也难以办理,进项税额无法抵消,这无疑加大了再制造成本;若定价高于50%,基本无法获得市场认可。因此,再制造企业将面临长期投融资难、成本高、效益低、认同度低等问题,这就打击了企业积极性;③再制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行业经济效益低,其中部分企业规模小,露天存放旧件,刮风下雨时还会形成二次污染。总之当前再制造业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3 政策建议
当前再制造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壮大再制造业的发展,发挥其对经济、资源、环境的积极作用是国家及企业面临的共同问题。笔者在分析研究其发展机遇与困惑后,提出了几点建议:
①国家在政策上给予扶持。政策扶持是国家鼓励产业发展的必要措施之一,建立和发展再制造业的完整体系,国家要建立严格的准入体制机制,并且允许并推动再制造产品及二手机在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互通有无,调剂余缺的双向流动;实行再制造业目录制管理,将其纳入政府采购目录;政府应加大对共性再制造技术的资金扶持。
②努力推行产业化经营。当前我国工程机械业的再制造经营发展方式多样,如成立专门公司、混线再制造和大修工厂是我国再制造生产的主要方式,这些方式也各有优点,但形成规模效应的很少,经济效益也较低,所以推行产业化经营,建立品牌企业,从质量和规模上提升再制造业的质量。
③加强技术研发,提升再制造业的竞争力。提高再制造业每个环节的科技水平,同时每个环节要实现互通,从而全面建设再制造业发展体系。科技水平是提高质量的有效方式和保障,同时高质量的产品也可以承受市场考验,实现自身价值,所以制造高质量、价格适中的再制造产品是提高再制造业竞争力的王牌,也是被市场认可的必备条件。
④加大宣传,提高认可度和信任度。当前我国再制造产品的市场认可度并不高。要大力宣传其在节能减排中的重要作用,并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及用户编写不同的宣传资料,还可以建立一些关于再制造的体验馆,对消费者和用户进行正确的引导,提高对产品的信任及认可度,扩大再制造产品市场。
结语
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也是发展再制造业最有利的时代背景,工程机械业是其沃土。只要国家、企业坚持走下去,即使有再多的挑战,也会被克服,工程再制造业也必定在新世纪经济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吴学松.工程机械维修分会2011年年会暨第二届工程机械再制造发展论坛上海召开[J].建筑机械化.2011(10):12-12.
[2]叶元忠.大型物流企业工程机械再制造探析[J].铜业工程.2011(4):59-61.
[3]刘俊英,张国胜,蒋伯平等.表面工程技术——工程机械再制造的核心技术[J].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09(10):4-7.
关键词:机械自动化;机械制造业;应用
想要衡量机械制造技术高超与否,机械自动化是很重要的评判准则,机械制造业想要更进一步的发展,完全离不开机械自动化的应用。不但如此,我国其他生产部门在进行机械生产时也离不开机械自动化的应用。将机械自动化与机械制造合为一体,可以为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便利的条件。机械自动化在整个科学发展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可以更好的促进我国科技经济水平的发展。
1.机械自动化概述
机械自动化指的就是在制造过程中,机器可以在不需要人为控制的情况下完成一系列的工作。在机械制造业中,机械自动化可以实现自动的生产加工对象,将原料加工的速度大幅度提高,不仅节约人力物力,还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推动经济效益。机械自动化技术较传统技术而言,它具有可以促进产品更新周期、缩短生产时间、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等一系列的优势。在促进机械制造业发展过程中,机械自动化是其主要的手段,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全面应用机械自动化这一技术,机械自动化有利于发展整个世界生产力水平。
2.机械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中应用的现状
机械自动化是不能随意改变的,它有着属于自己的理论基础。控制理论就是机械自动化控制理论的主要体现,是将多种生产领域进行自动化集成控制,简言之就是机器设备可以自动完成生产要求。它在工农业、军事、医疗、交通运输等方面都广泛应用,机械的自动化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2.1.智能化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机械制造业对于制造技术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因为这种需求,原有的机械制造技术不断地改进以便顺应社会发展,逐渐实现了机械自动化。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使机械制造技术摒弃原有的、落后的技术理念,与商品概念相结合,在理解商品概念的同时制定出对商品完美合理的加工方案,以便对商品进行高品质的制造。
智能化的机械制造是指在机械制造的过程中将制造机械的技术、计算机技术、员工智慧和机械自动化技术等多种科技相融合,使其发展成为一种综合性技术。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制造应用中,智能化技术除了可以进行人工智能,还可以在制造时模拟出技术人员或技术专家的思维方式,以此起到有专家在现场指导的效果。简言之,智能化机械制造技术可以模拟相关专家的智慧进行思考,甚至可以在一定的学术程度上比专家更优秀,更好的完成专家无法高质量完成的工作,同时还可以进行自身工作的监控。
2.2.集成化
在机械制造中集成化属于崭新的技术,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来简化机械制造过程,实现过程优化、集成技术,加快机械产品的制造速度。在进行机械制造时,使用的都是相互紧密联系的技术,如计算机、电子、通讯等,而且还有可能在这些技术紧密融合的过程中发现新的技术,比如出现计算机辅助技术等。想要发展技术更加高超的高新技术,就要整合或集成现有的技术和设备等,将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应用其中。在实现机械制造化之后,不仅可以整合企业内部的所有生产管理工作,使其变得完整统一,还可以催生柔性生产模式,在原有的制造基础上形成以人为中心的生产方式。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提升服务水准。这就是集成化机械生产为机械制造提供的便利。
2.3.虚拟化
虚拟化制造技术是在机械制造中将多种技术相结合,通过仿真和建模技术将机械制造过程中所涉及的技术整合成综合的系统技术。机械制造虚拟化是将现实机械制造的过程通过使用仿真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进行仿真,以便及时发现并解决机械制造中的问题,完成高质量的制造机械产品,降低成本、提升自身竞争力等目的。
2.4.存在缺陷
但是就现阶段的发展水平而言,我国的机械自动化还处于初级阶段,相关的技术操作水平还不够成熟,与发达国家的机械自动化水平还存在一些差距,还需要将自身水平进行提升。
机械自动化不断的发展,会被应用到更多的领域中去。我国应该更加重视对于机械自动化技术人才的培养,任用更多的人才有利于促进机械自动化的发展,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国家解决就业问题。
应用机械制造自动化更加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促进企业向健康的轨道发展,以此带动国家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从各方面提高人民大众的生活水平。机械自动化在国家科学技术发展中是一个十分具有潜力的技术,在以后的社会发展中还会持续发展。
3.在我国机械制造中机械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3.1.网络虚拟化
在计算机工作时,通过使用各种高科技设备而达到交互作用,从而产生一个人机界面形式的虚拟环境。运用强大的科学技术,将为实际生产出来的产品进行性能质量等多方面的检测,评估各层次的合理性,从而达到高质量的生产水准。
3.2.绿色化
“绿色”引用了环保领域的关键词,在未来的发展中,人类社会一定会是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人与社会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生产必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机械自动化也必须如此,在发展时要充分考虑到今后的发展,不能为了眼前利益而“杀鸡取卵”。机械制造中要将可持续发展贯彻到底,打造“绿色”机械自动化生产模式。
4.结语
综上所述,在机械制造行业中机械自动化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不但对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水平有着巨大影响,还对社会经济有着影响,可以促进我国综合国力的发展。所以,在机械制造的过程中,机械自动化必不可少,要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将机械自动化技术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不断提高实际的应用水平,全面提升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水平,促进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
参考文献:
[1]王绍平.机械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J].科技创业家2013(8).
[关键词] 自动化;工业工程;制造业;产业转型
【中图分类号】 TG6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6-358-1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高效的现场管理是降低产品成本、提高服务水平、缩短交货时间的重要手段,并能最终加强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与进步,当今制造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稳定、单一的市场逐渐向动态、多元化转变。传统的基于市场预测的单品种、大批量生产方式已不能满足市场竞争的需要,制造企业必须能够以最短的生产周期,把低成本、高质量、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产品推向市场,才有可能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把握住商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大规模生产的核心就是以大规模生产的低成本和高效率,为客户提品和服务。为适应这种变化,现在企业在管理上采用企业资源计划来实现自动化、数字化管理,在生产上采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在供应和配送上采用供应链管理,对企业而言,要求企业的整个供应链管理统一协调,要求生产管理逐渐向自动化生产、同步工程和敏捷制造方向发展。企业竞争优势不仅体现在质量、成本、交期、服务、安全等方面,更体现在企业对生产线的基础管理和各种不必要的浪费,即企业对生产现场的细节管理上。
对制造系统的合理布局设计将有效减小生产所占面积,有利于生产规模的扩大以及产品的多样化发展;使生产中的物料运输更加高效,缩短制造资源(工位)之间的物料运送时间,缩短生产周期,降低制造成本,不同工位之间的物流得到简化,物料的输送更加连续,更有利于生产管理,必然会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一、我国制造业转型的紧迫性
当今世界工业原材料价格的不断攀升,使全球制造业成本一直居高不下。而与原材料价格不断攀升相伴随的,却是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以及由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国际市场需求的持续低迷。至此,我国制造业企业的利润率步入下行通道。
近年来,随着“中国制造”品牌在全球的不断推广,我国制造业企业遭受到比以往都要多的国际贸易壁垒和贸易制裁,许多些国外的贸易保护条款和法案,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出,无一不将制裁的对象指向了“中国制造”,这对本已出现大量过剩产能的中国相关制造行业产生了极其负面的影响。
为了能积极应对以上诸多不利因素,扭转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不利条件,保持我国经济的健康平稳持久增长,制定出台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新一阶段发展目标,这既是对当前经济形势的积极应对,更是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尤其是制造行业的再次腾飞增添新的动力保障。
二、我国制造业转型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一)地区发展不均衡。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人均可耕种土地少、人均资源匮乏等问题十分突出,土地、水、能源等资源要素制约将长期存在并愈加严峻。人才资源总量虽然很大,民营企业人才占企业从业人员的比例较低,加上我国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高端人才匮乏,造成社会整体人才素质提升缓慢。
(二)创新能力薄弱。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品牌,对我国向世界制造业中心发展形成严重制约:一是我国制造业在很多技术上过度依赖国外,不得不付出高昂代价去购买国外技术,并面临国外企业以侵犯知识产权为由的诉讼;二是我国制造业企业只能以价格竞争作为手段,大大降低了企业的利润率,而较低的利润率又使企业没有足够的实力去从事研发,陷入了恶性循环的困境。
(三)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国的制造业多年来一直处于高速成长阶段,但产业过多集中于门槛低、技术密集度低的行业,高端产业基本空缺或严重匮乏。随着要素价格的上扬和市场份额的不断分割,鞋业、橡胶、钢材、建材等高耗能或低端产品竞争压力不断加剧,多次面临西方国家贸易壁垒的威胁与限制。在企业组织结构上,我国制造业也面临着较大的调整压力、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向世界制造业中心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仍需加强,装备制造业急需振兴。
三、应用工业工程自动化化方法促进我国制造业产业转型
战后世界经济、科学技术和市场的迅速发展,交通运输和通讯能力的不断增强,高新技术成果和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广泛应用,加速了制造业市场运行和制造活动的节奏,促进了传统的制造方法向先进的制造技术、方法和系统的转变。制造技术向着系统化、柔性化、重组化、自动化、集成化、智能化和利用信息技术的方向发展,其目的在于快速响应产品的变换和生产,降低投资风险和制造成本,压缩生产周期,保证交货时间,提高制造生产效率、效益,保证产品与服务的质量,消除或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以提高竞争力。
四、工业生产大量进行资本投资,以扩大自动化生产能力,促进自动化在制造业中的应用
着眼于使大量生产非常有效率的自动化系统,安装了许多自动化生产设备,以替代人工劳动力。目前,工业自动化用于各种各样不同的制造业,门类繁多。自动化机器人应用广泛,特别在国内主要应用于危险、有毒、有害的工作环境以及产品质量要求高的重复性作业场合,如焊接、喷涂上下料、插件等。自动化大幅度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在工业自动化领域中,技术不断发展创新,极大提高制造业生产率。
自动化技术是综合了当代动力学、精密机械设计发展起来的,工业自动化由操作机和控制器两大部分组成。操作机按计算机指令运动,可实现无人自动化操作;控制器中计算机程序可依加工对象不同而从新设计,从而满足柔性生产的需要。制造业面临着重重困难和危机,要求制造业进行世界性的战略发展,从创新战略、技术、方法和系统多角度革新制造,全面创新制造业。与此同时,国际经济、政治、军事的调整,强化了对先进、高质量制造的需求,我们面临工业革命以来最深刻、最广泛的危机和最伟大的创新与发展的历史机遇。现代制造作为一种社会化的活动必然与管理紧密相关,作为一种工程活动必然涉及工业工程。制造业自动化是工业工程最主要和代表性的一个应用领域。在工业制造业中,自动化技术水平的高低可作为企业制造管理水平的重要经济指标之一。
参考文献:
[1]汪应洛.工业工程手册[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1999.
[2]林荣瑞.管理技术[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
[3]孙林岩.人因工程[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4]路琨.工业工程知识体系研究[D].天津:管理科学工程,2004.
国际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称FDl)是指一国企业在国外进行的以控制企业经营管理权为核心、以获取利润为主要目的的对外投资。利用国际直接投资调整东道国产业结构的优势己为亚洲一些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成功事实和经验所证实。其优势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东道国可以迅速建立起现阶段自身没有能力发展的产业
一国产业结构的顺序演进是自我维持、自我推动的力量沿着比较优势的路径,伴随一国生产要素及技术禀赋状况的变化而发生的产业渐进式演化。对于封闭的经济体而言,产业结构的升级是一个缓慢而不可逾越的过程,完成这一过程需要每一阶段相应的要素禀赋和技术能力的配合。先期发达国家的产业演变经历了上百年的时间,工业化进程中新产业的树立是一个投资大、风险高的反复摸索阶段。发展中的东道国则可以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在发达国家的经验参照上,通过国际直接投资,引入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资本,迅速建立起现阶段自身没有能力发展的产业,大大缩短产业自然演变这一过程,加速本国工业化的进程。
2.可以促进东道国产业质量的改善
国际直接投资通过对东道国企业的兼并与收购,可以将低质量的资产存量变成高质量的资产存量。跨国投资之所以被称为“一揽子创造性投资”,就是因为随着资金的转移,观念、技术、管理、营销、市场网络等都会随之移向受资方。没有这些综合因素的跨国转移,东道国国内企业即使投入大量资金,也无法明显改善其产业质量。
国际直接投资通过设立新企业,可以形成高质量的新增资产。跨国投资的技术含量明显高于东道国同类产业,对东道国产业的长期增长至关重要;跨国投资的较大份额投向技术、资金相对密集的行业,提升了东道国的产业结构;跨国投资企业的规模一般较大,更能体现出规模经济效益。
国际直接投资还可以提升东道国关联产业存量资本和新形成资本的质量。当跨国公司向东道国企业购买零部件和原材料时,对其质量、技术和性能提出较高要求,还有可能提供相应的技术标准和技术援助,提升这些关联产业的技术与产品水平。
3.影响资源配置,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国际直接投资通过新的先进生产函数的导入,可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资源的使用方式和效率。跨国公司的技术水平、战略、业绩以及它们的盈利,通过产业联系和竞争影响其他厂商行为,引起特定区域内的要素重组和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并通过要素转移和要素渗透影响东道国的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改变东道国产业结构形成的物质基础,实现对其他部门增长有广泛影响的主导部门的更迭,进而提高整个产业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度。
4.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近年来,国际直接投资的重点已由资源性产业向制造业再向服务业转移。目前,在投向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中,制造业所占分额最大。在制造业中,其投资最密集的行业有汽车制造业、化学工业、微电子业、家用电器业、办公用品业、食品制造业、仪器仪表业、制药业、服装制造业等行业。在跨国公司进入以前,发展中东道国的这些行业要么基本上是空白,要么只生产少数中低档次的产品,由于缺少竞争压力和技术进步的刺激,技术与产品更新缓慢,如果有竞争,也主要集中在成本的竞争上,不能从整体上提升产业结构。跨国投资进入以后,使用更先进的技术、生产更高档次的产品,竞争向强调产品差异化方向发展,从而与产品质量改进、不断求新求异的设计、改进售前售后服务等方面结合起来,使产业结构的提升体现在生产、营销各个方面。
产业结构的升级不仅体现在制造业内部,还体现在高质量服务业的发展上。吸引服务类跨国公司前来投资,是发展中国家提升自己服务业水平的重要途径。由于服务业不能分解又不易进行内部跨国贸易,母公司所有的技术与诀窍都要向子公司传递,能够明显地提升东道国相关行业的水平。服务业水平的提高,对于本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和吸引更多掌握先进技术的跨国公司投资具有重要意义。
5.提升和促进贸易结构的改善
(1)享受全球分工体系的益处。第一,从静态角度来看,外商投资企业产品的技术档次在跨国公司的分工体系中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但高于当地企业的水平,并且符合发展中国家的相对比较优势,能高效率地使用本国的生产要素。第二,从动态角度看,发展中国家能借此进入全球工业体系之中,对技术、产品、营销和融资技术等多个领域的最新进展有所了解和参与,特别对出口市场的竞争状况能有直接感受。第三,由于专业性地从事某些零部件生产并通过跨国公司在全球的生产和销售网络大量进口,能大幅度地扩大生产规模,得到规模经济的益处。第四,作为跨国公司全球体系的一部分,能分享其在管理方面的经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2)促进出口商品结构的改善。近年来跨国投资与国际贸易已经变得密不可分,通过公司内部贸易,跨国公司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份额持续上升。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利用跨国投资的益处不仅体现在出口额的增长,更重要的是出口结构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