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是指教育者通过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这种实践方式对受教育者产生的积极效果。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隐蔽的教育方式,包含有教育者本身的示范、社会实践活动的隐性暗示、校园环境和文化的熏陶、大众传媒引导等诸种具体方法,具有教育目的和内容的潜隐性、教育载体的广泛性和丰富性、教育方式的间接性、教育接受的无意识性、教育效果的持久性、教育过程的愉悦性和开放性等特征。正是因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这些特征,
一、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克服了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障碍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效果与受教育者的心理活动密切相关,受教育者面对教育者的教育时的心理状态会影响其接受教育的态度,从而影响教育效果。受教育者拥有愉悦的心态,会促使他们对教育活动保持一种积极可接受的态度,教育效果必然乐观,相反,如果受教育者拥有的是一种冷漠的心态,就会使其对教育者和教育活动持有一种消极、排斥的态度,这必定会使得教育效果不理想。而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恰巧可以避免由于教育者的威严和居高临下的教育方式而给受教育者带来的接受压力和表面接受实则内心排斥的心理,而是形成了一种和谐、轻松的氛围,将受教育者和教育者放在同等地位上,给其一种得到尊重的感受,因此形成愉悦的心态,从而提高接受能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网络的普及,国外文化输入到国内,对传统文化形成巨大的冲击,而大学生生理和心理都处于并不成熟的阶段,极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平等意识逐步被强化,追求平等、民主是其普遍的心理特征,因此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极易引起他们的叛逆心理,使其反对、排斥学校教育,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教育方式根据大学生这种心理特征和被尊重的心理需求,将需要传授的经验、观念隐匿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者不觉得自己是处于被教育的位置,而是和教育者一起都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参与者和活动结果的创造者,受教育者保持持续的积极主动的心态,从而强化教育效果。
二、教育形式丰富多彩,激发大学生接受教育的动力
美国学者德里本曾指出:“在学生良好道德的形成中,来自他们在学校环境中的经验的东西,与教给他们的东西一样多。”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和具体的教育形式,具有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特点。例如,利用参观名人纪念馆、历史事件遗址、科技展览馆等,进行素质教育、爱国教育、红色文化教育、历史文化遗产教育、国家发展前景教育;利用网络专题、电视、电影、文学作品等手段,直接生动的感染人、教育人;利用学校里各种社团活动、节日庆典、毕业仪式、文艺演出、音乐会、演讲会、电影会等形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育集体主义观念,增强各方面的素质;通过优化学校环境,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通过优化学校制度,增强学校管理制度化和人性化,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活动可以不受时间、场所、教学工具等因素的制约,教育载体,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无时不对受教育者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既存在于教学过程当中,也存在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既存在于校内,也存在于校外。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的内心要求。”当代大学生自主意识强,喜欢独立思考、独立学习获得知识经验,讨厌强制教育,而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所利用的各种实践活动,恰巧符合大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他们的冒险精神促使他们积极的尝试各种新奇的实践活动,而这种积极的心态可以增强他们接受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从而增强教育效果。
三、教育内容客观可信,加快受教育者接受进程
受教育者是否接受教育者所传授的教育内容是决定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而教育内容的可信度是受教育者是否接受的重要影响因素。教育内容客观可信,受教育者不会对其产生怀疑,而如果教育内容过于空、过于大,与现实不符,受教育者就会对其产生怀疑,甚至对教育者也会产生怀疑,从而影响教育者的威信,影响教育效果。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利用客观存在的实践活动,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自己主动的去参与、去探索,所得都是客观的、真实的,因此可信度高,受教育者易接受。当代大学生独立意识强,希望通过自己实践获得经验,而获得的这种经验的实效性也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所不能比拟的。
四、总结
正是因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形式具有独特的功能,因此而产生的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才使得它日益受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从而得到推广,成为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形式的重要补充。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要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选择适合的教育方式,既要重视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又要重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综合运用。总之,上述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特殊功能,弥补了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性和实效性。(作者单位:聊城大学政管学院)
关键词:新媒体;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新媒体作为高职学生喜爱的交流平台,正逐步通过其建立的虚拟空间影响着高职大学生的认知理念。这给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双重挑战:一方面,新媒体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另一方面,新媒体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的形成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因此,必须充分挖掘新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开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新阵地。
1 新媒体的概念和特征
1、概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新媒体定义为: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的传播媒介。按人们使用习惯及形态可以将新媒体分为网络媒体、手机新媒体及新型电视媒体三类。
2、特征
与传统媒体不同,新媒体有自身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一,强调主体的自由与平等性。在不同终端活动之间,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新媒体工具表达自己的意见和主张。二,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信息呈现出即时性与海量性等特点,甚至手机视频的应用使得发送的信息可以与事件同步进行。三,更注重信息的互动性,并在信息形式上数字化。四,信息的碎片化与虚拟化。五,服务更具个性化。每一位用户都是信息的者,同时也是信息的接收者,可以有选择地接受自己喜欢或者感兴趣的信息。
2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新媒体的作用
1、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延伸
新媒体环境下教育资源实现了从内容到形式的有效延伸,学生们能够感受到更多的教育内容,多重的感官体验被调动起来,丰富的实践案例让学生们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不断的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以新媒体手段实现对学生的培养能够带动学生的思维模式的形成,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没产生最为深远的影响力。将思政教育的内容延伸到生活实践中,为学生更好的学习和生活带来重要的保障。
2、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选择
随着教学实践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经广泛的融入到课堂教学的实践当中,大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加了,新媒体教育的手段也得以充分的展现。新媒体教育手段实现了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充分调动。新媒体的教育手段有着丰富的内涵,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新媒体教学手段必然会成为课堂教学的现实选择。
3、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的需求
教学实践改革就是要打破传统的教学现状,让学生们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以新媒体教学环境的创设让学生感受到课堂教学的实践的生动性。以新媒体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能够主动去收集教学资料,并且通过丰富的课堂教学互动带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互助式的学习探究。
3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新媒体的有效途径
1、建立素质过硬的思政教育队伍
高职学生思政工作者在熟悉教育的基本规律的同时,理应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手段,熟练运用新媒体工具,积极地与学生进行平等、自由的互动与交流。在具体工作中,应该充分利用微信、QQ、邮箱、微博以及博客等微平台与学生进行交流,及时掌握学生动态,进行有针对性的、快速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政工作者应针对新媒体环境下信息复杂多变、价值多样的现象,改变以往教育中“说服”“传递”等方式和角色,做好信息鉴别、筛选、评价工作,根据高职学生成长规律有效引导学生思想建设。
2、抢占新媒体阵地
新媒体已经成为高职学生交流的重要途径与工具,思政工作者应快速有效地占领这一新阵地,多层次、全方位地展开工作。在具体工作中,可以利用学校网站,优化网络信息平台,建立健全思政教育的网络系统,建设专门性的思政教育主题网站,校园思政教育微信公众号,通过微信公众号的信息推送功能,就大学生当前关注的热点问题,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并有针对性地策划一些集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为一体的线上线下活动,在活动中渗透教育,确保思想政治教育除了走进课堂、走进教材,更多地以活泼、现代的方式走进媒体。
3、做好网络监管,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网络社会的开放性以及高职学生社会阅历不足、是非真伪辨别能力差等特点,使得确保网络环境良好显得尤为重要。成功的思政教育离不开绿色的网络环境做保障。为了构筑健康的网络新媒体环境,学校应建立健全的思政教育信息监督机制,积极建设服务学生发展要求的绿色门户网站、专业网站、主题网站等,尽可能运用技术手段构筑起强大的“防火墙”,为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4、加强新媒体素养教育
高职学生喜欢尝试新鲜事物,因为人生阅历不足,在这样的情况下,思政工作者应努力培养高职学生的新媒体素养,把新媒体素养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学校应开设新媒体教育课程,开展相关知识的普及工作,引导学生理智、科学地使用新媒体,提高他们对各类信息的鉴别能力。
参考文献
[1]汪馨兰.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03)
[2]胡洪翠.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探索[J].德育研究.2015(04)
【关键词】 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 实效性
一、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现存问题
根据当前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效果的现状,采用调研问卷法对长春市5所高校进行调研。通过调研问卷情况,我们不难发现在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实施过程中,呈现出一些不足:
首先,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数量有待提高。其次,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主题缺乏思想性、教育性。再次,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价值性不足。
从调研分析中可以看出,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形式、主题、内涵等方面均存在不足,从而引起思想政治教育实施后效果不理想的状态。由表及里,问题的根本在于活动在设计、实施、规划等方面存在问题,归纳起来包括重形式轻内容、重短期收效轻长期规划、思想性不足几个方面,未能较好体现和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追求、目标指向及内容方法,不同程度制约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发挥,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教育功能。
二、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当前,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制约。首先,宏观的社会环境因素是问题产生的宏观背景。“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这一概念的内涵始终是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而不断演进、更新的。一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决定了该时期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主题、方向与形式。其次,中观的高校环境是问题产生的根据。认为,“人是一定环境的存在物,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环境对人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环境不断的发展、演进都会引起大学生校园文化的发展、更新,进而影响校园文化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与内容。最后,微观的学生自身因素、学校管理人员对于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视程度则是问题产生的根源所在。大学生自身因素与管理人员对于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视程度,是影响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根本因素,制约着校园文化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三、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的改进对策
解决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现实问题,还得回到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中去寻找答案。丰富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优化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深化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助于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实效性,促使大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习得教益,实现自身思想素质的发展。
1.弘扬时代主旋律,丰富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内涵
主旋律是反映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一定时代背景下主流精神风貌的文化表征。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中对于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不足,成为活动中较为薄弱的部分。应在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中充分发挥主旋律的感染作用,丰富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效果。首先,在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其次,在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2.打造品牌,优化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活动体现出形式灵活、内容多样的特点。艳压群芳的校园文化活动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品牌,展现了大学校园文化的精华部分。品牌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使更多学生得到德育、智育、美育的教育。在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感染下,使学生思想情感积极、道德境界提升、综合素质提高,从而提高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融合学校文化特色,深化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新时期,我国高校并不是千校一面,高校的办学特色是每所高校经过长期的建设和积淀形成的,是一所高校区别于其他高校的特征和标志。正如李岚清同志所强调,我国的高校朝着综合性大学方向发展显然是不合适,也不现实的。高校发展应当是多种多样的。 不同高校的历史和文化氛围同样会催生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群体拥有与学校文化相适应的特质。当然,相应的校园文化活动蕴含着学校的文化特色,更富针对性地对其学生群体进行教育,寓教育与学校文化之中,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与此同时,创新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注重方式方法的正确选择与合理运用。具体而言,一是要注重新媒体技术方法的选取运用,促进校园文化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现代转换和科学转换;二是要注重人性关怀,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加强人性关怀,结合大学生生活实际开展活动,加强教育疏导,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人文转换,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岚清.李岚清教育访谈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18-119.
[2]李辽宁.六十年来爱国主义教育的回顾与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316):25.
[3]黄蓉生,姜华.论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略论[J].高校理论战线,2009(7):32.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关键词:心理教育;思想教育;关系;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辅导,使学生形成健全的心理健康意志品质。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健康良好的心理品质应该包括乐观、自信、勇于面对困难挫折,积极战胜困难挫折以及对自己有全面的认识。当前的初中学生,随着身心发展,已经形成了最初的价值判断,这种价值判断或价值认识可能比较模糊,不够深入,需要教师和家长进行有效的引导。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心与脑是支配人类活动的重要器官,我们也可以简单地将心理健康教育看做是对人类心灵的辅导,把思想政治教育看做是对人类头脑的培养。那么,任何人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都离不开心与脑的共同配合。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初中的思想政治教学课堂上,开展心理教育,是向学生普及心理知识,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中小学生对于外界的感知和对事物的认识可能还不太全面,那么一方面拥有健康的心理可以使学生用恰当的态度去面对和感知外界的事物;另一方面具备优良的品德可以让学生采取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是相互促进的。
二、用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当今各个中小学校开设心理辅导室,配置心理辅导教师以及设置专门的心理教育课程。首先,任何一位学科教师都可以是一名合格的心理辅导老师,任何一堂课也都可以潜移默化地进行心理辅导。其次,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就包括,学科教师要以身作则,成为合格的道德表率。教师在严肃认真的同时要注意民主和平等,这样学生才会与教师产生共鸣,才会在优良道德的指引下做事平和友好。另外,教材是天然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本,教师要深刻挖掘课本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通过耐心的讲解心理健康知识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来说,两者缺一不可。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将学生培养成时代所需要的接班人。
【摘要】在实践性思维的视阈中,思想政治教育属于实践理性的范畴。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年轻的学科而言,永恒的实践是它昌盛不衰的“生命力”所系,实践性思维是它成长的“想象力”之源。以愈益成熟的实践性思维催生学科的发展,不仅是学科建设的实际需要,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专业化成长的根本之道。
实践性思维是社会实践的重要环节,也是实践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性思维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育思维特性。理解实践性思维的哲学内涵及其特点,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思维的向度,对于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深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实践性思维的哲学内涵与特点
思维方式是一定时代人们的理性认识方式,是“人的各种思维要素按一定的方法和程序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定型化了的思维样式,是主体观念地把握客体,即认识的发动、运行和转换的内在机制和过程。”[1]历史上,不同的哲学思想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哲学以“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哲学新思维划清了和以往旧哲学的界限,确立了“以社会实践为中心、为对象、为目的”的实践性思维方式。正如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2]实践性思维是人们为了完成“精神变物质”活动而表现出来的思维样式。它是“因实践而思维、对实践而思维、为实践而思维的思维方式,是人们通过思维解决为什么要实践、进行什么实践、怎样进行实践等问题的理性思维方式”。[3]作为人类思维方式的高级形式,实践性思维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第一,较之于实践活动发生的先在性、前瞻性。人们要进行社会实践,必须使实践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周密的计划、可行的方案,而这些实践理念正是主体实践性思维的意识成果。正如马克思指出:“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在他用蜂蜡建筑蜂房之前,已经在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4]202人们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认识成果,不仅是主体开展实践性思维的产物,也是主体进一步开展实践活动的先决条件。第二,基于实践对象认识与改造的选择性、创造性。与仅仅观念地认识事物、再现事物的抽象思维方式不同,实践性思维不只反映事物的实然状态,还要认识事物的未然状态,并由此表现出认识对象与改造对象的统一。在阐释人的类本质时,马克思深刻地分析了实践性思维的这一特征,他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人不仅象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5]可见,实践性思维是选择与创造的动态生成过程。开展实践性思维,既要坚持真理的尺度,把握客体、对象的本质和规律,也要尊重主体的价值尺度,按照主体的利益、需要和能力,在思维中创造出现实世界本来还没有的理想客体,并及时把理想客体的诉求转变为现实的行动。第三,检视实践活动及其要素的反思性、综合性。实践是联系主客观世界的桥梁,实践活动的发展离不开关于实践自身的阶段性反思和总结性反思。面对实践活动过程中存在的主观与客观、理论和实践、理想和现实等矛盾,实践主体必须自觉展开对思维活动、思想成果以及实践活动本身的检视,并以崭新的思维成果指导人们突破主客观条件的外在规定性。正如马克思指出,“对人类生活形式的思索,从而对它的科学分析,总是采取同实际发展相反的道路。这种思索是从事后开始的,就是说,是从发展过程的完成的结果开始的。”[4]92关于实践活动及其要素的反思,既包括实践活动的及时反馈,也包括实践经验教训的总结与运用。作为理论检视与实践指导的统一,实践性反思充分体现了实践性思维的复杂性、综合性。
二、实践性思维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改造思想、提高认识为目的的教育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本质要求该活动的发生、发展始终保有必要的实践性思维,自觉确认两者共同的生成动力、基本环节和表现形式。需要和利益是实践性思维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成动力。需要和利益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内在本质和外在尺度。人们基于需要和利益而形成的认识成果,既是个体形成实践性思维的起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思想改造思想的着眼点。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既合规律性又合目的性的实践活动,它内在地包含了人的目的、利益和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基于一定的需要和利益,受教育者会自觉通过实践影响客观事物及其对象,并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随着实践工具的更新、自身能力的提高以及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的变迁等因素,实践主体又必然形成新的利益判断和实际需要。而这些新的认识不仅体现了受教育者的实践性思维能力的提高,也形成了他们对一定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的认同。社会实践矛盾推动着实践性思维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人们的实践性思维是在不断认识和解决社会实践的矛盾体系中形成与发展的。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践主客体之间的矛盾及其运动促使人们不断地进行思考与实践,由此逐步地提高了人们的实践性思维能力。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思想与行动之间各种矛盾的手段。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要求与受教育者原有思想认识之间的差异、自发与自觉、精神与物质、个体与群体、经济与政治等范畴之间的矛盾,贯穿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始终。这些矛盾的产生和发展的运动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形式。认识矛盾、转变思想、投身实践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思维的基本环节。认识的内化和外化是实践性思维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表现形式。实践性思维反映了实践主体对实践对象的明确行动取向,形成了人们的实践理念。在社会实践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实践主体必须运用实践性思维把已经获得的认识转化为实践理念,内化为实践客体如何满足实践主体价值需要属性的认识成果,转化为人们继续开展社会实践的目的、方案、措施等。与此同时,经过内化的实践性认识成果发挥着对现有实践活动的调控、评价功能,促使实践主体坚持或修正原有的实践方案,这些由于内化而促成的新的实践性思维成果必然又外化为主体的新的实践行动。同样,作为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转变思想观念的社会实践活动,内化和外化是思想政治教育中前后相继的两个阶段。教育者要通过洞察受教育者的内心世界与外部特征,形成对教育对象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认识,从而指导个人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受教育者接受政治观点、思想体系、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而发生的变化也必然体现为实践性思维的形成。只有当受教育者将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内化为主观意识,将其转化为思想政治素质结构的组成部分,才能使其变为个人从事社会实践的力量。
三、基于实践性思维的学科知识构成
现代知识社会学认为,知识是建构的产物,学科是主体通过自身认知结构与客体结构的互动而形成的知识体系。在实践性思维的视阈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知识是人们实践性思维发展的意识成果,是个体性知识与社会性知识的统一。首先,教育者传达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认识成果。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能由教育者人为的设定,而是人类社会实践的必然选择。与此相应,教育者传达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必然是一定时代指导人们开展社会实践的思想理论体系。如,作为实践性知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新时期我国改革开放实践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因而,只有“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从历史比较和国际观察中”把握这一理论体系,才能使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进一步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成功之路、胜利之路”,[6]才能将理论体系转化为大众的实践价值取向与积极的实际行动。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实践智慧结晶。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原理、规律等不同类型的实践性认识。由于教学实践性知识是教育者在实践行动中获得的认识、体验和智慧技能,是教育者“在具体的日常教学情境中,通过体验、沉思、感悟等方式来发现和洞察自身的实验和经验之中的意蕴,并融合自身的生活体验以及个人所赋予的经验意义,逐渐积累而成的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知识以及对教育教学的认识。”[7]因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的实践性知识不是教育工作者的一般性经验总结,而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反复得以检验后形成的理性认识成果。这种实践性知识作为已经形成的思想成果,支配和指导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第三,受教育者接受的思想观念是促进其个体发展的实践性知识。从实践性思维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旨在通过教学实践,引导受教育者改善关于自身存在和社会制度的认知,从而开展自我教育以促进个体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所传授的知识不仅代表了一定阶级的利益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也反映了日常生活中人们改造个体命运的感性需要和思想抉择。因而,受教育者接受的思想观念也必然体现为一元主导下的多元知识结构体系,即既包括传统美德、公民道德、爱国主义等基础性内容,也包括思想理论、理想信念、民族精神等主导性内容,还包括心理健康、创新精神、生态道德等拓展性内容。但不管是作为对特定阶级政治认同的思想体系,还是作为个体追求全面发展自由的生活指南,经由受教育者接受的思想观念实质上都是要回归到实践中去加以认识或行动的思想观念。这些丰富而多元的学科知识经过受教育者选择性接受和反映后,将成为实践主体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引擎,不断促进其思维能力的提高与实践活动空间的转换。
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实践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