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传统文化对青年的重要性

传统文化对青年的重要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统文化对青年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传统文化对青年的重要性

传统文化对青年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一、传统节日的来源与文化内涵

传统节日的发祥与原始崇拜、祭祀等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这就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浓厚的迷信色彩,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被大多数人摆在了生活的重要地位。但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迷信色彩渐渐淡去,留下的则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神话传奇故事为节日平添了几分浪漫色彩,也为一些特殊人群予以美好的寄托。我国的很多传统节日与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清明、七夕、中秋、重阳等。

这些节日里融入了深刻的文化内涵,为中国的传统节日增添了深沉的历史感。在增强中华民族的亲和力,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传统节日的现状及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传统节日受到很大冲击,“洋节”堂而皇之地在华夏大地上遍地开花,受影响最大的是学生群体。

现在的学生群体,大多都是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受到多种文化的冲击,是最易接受新事物,走在时代潮流最前端的特殊群体。因而,也就成了西方节日首当其冲的接受者,成为西方节日的崇拜者,而对传统节日则表现淡漠。

那么到底是什么让我们在校园里难以找到传统节日的踪迹呢?

1.经济因素

经济是其他一切活动的基础,传统节日的延续和发展自然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经过多年的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农耕文明逐渐学到新型的工业文明的冲击,小民经济逐渐解体,伴生在小农经济中的民俗、民风也不断受到冷落,传统节日的内涵逐渐流失。

2.市场因素

受市场趋利避害因素的影响,节日的物质载体商品被人们推向了市场,但一些商家为追求经济利益,在推销商品的同时,大肆宣扬西方节日,刻意营造西方的节日气氛,一定程度上冲淡了传统节日的气氛。

3.教育因素

受教育体制的影响,多数学校盲目地追求升学率,难以顾及传统节日的潜在作用,使学生大多数缺少民族文化的熏陶,缺乏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度了解。

4.外来因素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西方节日进一步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每年的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无不影响着青年学生的生活方式。

5.自身因素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因而,青年学生对中国历史发展脉络、国情特征掌握不够深刻;对自身存在环境、发展方向等认识不够明晰;对东西方价值取向和人生观认识不够透彻,也是造成对传统节日淡漠的主要因素。

此外,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过程中,城市与农村文化生活方式中固有的断层,对传统节日的传承也会产生影响;不同历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群体,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代沟,也对传统节日有着不同的理念;为搞商品促销而开展的各种所谓的节日,如,美食节、啤酒节、烧烤节之类的“节日”,麻木了人们固有的节日观念。

三、传统节日复兴的思考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生活与文化积淀的结果,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结晶。传统节日的复兴,就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因而,如何使传统节日重现生机显得至关重要。

许多人认为,各级政府的调控能力对传统文化的发展能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可以用法律的形式,对传统节日实行放假制,加强人们对传统节日的熟悉和了解程度,并通过举办庆祝活动等一些积极的手段,推动节日文化的发展。积极引导市场,避免市场盲目竞争,将传统的节日商品演变成单纯的赚钱工具。从舆论上,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传统节日与西方节日的关系,要学会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要取得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共存,为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做出贡献。

学校教育是发扬传统节日至关重要的一环。各级各类学校,要加强对传统节日的宣传与普及,要在青年学生这群最容易塑造的群体身上打上传统文化的烙印,促使其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理解和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使其对传统节日和西方节日有根本性的认识和理解,对东西方文化有深层次的认识。

媒体的正确宣传、导向也是提振传统节日信心的重要环节。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传播手段日益快捷、传播途径日益多样化的今天,各种媒体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工作、学习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对传统节日的复兴也是举足轻重的。只有加强多媒体对传统节日宣传正面性、公正性、道德性,才能形成宣传的正能量,才能真正发挥其对传统节日的宣传和普及作用。

家庭传承的力量不容忽视。中国的传统节日来源于民间,基层人民才是复兴传统节日的真正主导者。在文化相对开放的时代,民间社会可以通过多个渠道,以多种方式进行努力。重要的是要让人们相信,中国传统节日确实可以充实生命,可以拉近家人的感情,可以让生活有一点美好的记忆。家庭是每个人生活和休息的港湾,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如果以家庭为单位,注重对传统节日的发扬和继承,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积极作用。

如果在我们这个时代,让传统节日失去生存的土壤,让传统节日文化渐行渐远,那将是我们对祖先创造的传统文化成果的毁灭性破坏,也是对历史的否定。没有历史传统根基的文化,经不起历史的考验,也经不起岁月的消磨,那将是一种站不住脚的文化,对我们来说,这是一种莫大的损失。

传统节日不可丢,更不能就此夭折!青年学生,作为文化的继承者、接受者,要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制度自信,继往开来,复兴传统节日,弘扬传统文化,使其焕发出更加绚烂夺目的光彩!

传统文化对青年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德育教育;现实意义;不利因素;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0-0243-02

收稿日期:2010-01-19

作者简介:王蕾(1981-),女,江苏徐州人,讲师,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大学德育教育一直以来是中国对大学生进行主旋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1]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人们不但能感受到来自经济方面的巨大冲击,而且中西文化及其思想意识的相互碰撞也成为了人们的关注点,青年学生在全球化的影响下,思想日趋开放。这对我们在新时期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中明确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一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二要建立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收外国有益成果的精神文明。由以上两点可以看出,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提高与传统文化教育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一、传统文化教育的多方面积极意义

1.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丰富了德育教育的理论资源,对德育教育有着价值观和方法论的多方面启示意义。中国的传统文化蕴涵着深厚的道德教育资源,不论是教育理念、教育原则、教育内容,还是教育方法,传统文化都为今天的德育工作提供了非常宝贵资源,对新时期大学生德育教育价值观和方法论都有着多方面的启示意义。

在教育理念和教育原则上,传统文化强调德育至上,以育人为中心。中国的传统美德在历史上造就了各种道德人格,所谓圣人、贤人、善人、君子等等从各种角度不同程度地描述了这些理想人格。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正、笃实宽厚、勇毅力行等都是理想人格的具体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塑造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英知识分子,在中国古代社会稳定、国家完整、经济进步、文学艺术发达等各个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教育内容上,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把国家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放在首位的爱国主义、体现中华民族独立的人格尊严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都是优秀的文化瑰宝。

2.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人文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完美整合,对德育教育学科建设和发展有着多层次的指导意义。从学科角度上看,高校德育属于人文社会科学,同时它又是一门年轻的新兴学科。必须从“母体”中充分吸收养料才有利于自身的成长和发展。高校德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交叉、边缘学科,它与哲学、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美学等学科都有密切的科学联系,都有相关的思想和知识。可以充实、丰富高校德育的理论和知识体系。

人文教育的核心是对完整人格的追求和培养,所关注的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促使人的自我完善。人文教育中的理性,本质上是道德的理性,即道德方面的判断和选择 [2]。当代人文教育在继承传统人文教育原则的基础上,同样强调关心他人、社会及人类的利益和未来,尤其是注重社会责任感的养成。这与高校德育培养的目标是一致的。

3.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提升民族自豪感,对凝聚民族精神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民族的凝聚力主要来自于民族文化的同根性,民族传统文化则是最深固的民族文化之根。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发展进步的重要基础,一个民族不可能完全脱离传统文化而独立存在,每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过程,都是一个民族不断积累、不断完善、不断提升、不断创新的过程。

二、影响传统文化传播的不利因素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青年学生获得传统文化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小,并且自主探索学习的热情不高。笔者认为有以下原因:

1.从社会原因来看,西方消费至上文化的涌入,青年学生的现代娱乐思潮,社会风气的变异等等原因造成了当代部分青少年漠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认为“这些东西过时了”,学习、了解的热情不高。

2.从家庭来看,青少年的家庭教育主要来自父母,但是现在的部分父母,在经历了“”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以及现代社会全盘西化观念的影响,其自身的传统文化知识及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亦有很大的偏差,再加上对学生抱有“学习为了工作”的现实希望,对于传统文化学习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更为漠视。

3.从学校看,中国加入WTO以来,高校特别是工科高校多偏重理工教育等实用型知识的传播,学生学习压力大,人文方面的文化课时间被不断挤占缩减,甚至被砍掉,学生没有课堂学习的机会。

4.从娱乐方式看,因信息传播媒介的日益发达,高校学生的日常娱乐方式多选择网络,各种电子游戏、电视剧、电影、电子阅读充斥着学生的休息时间,传统文化的主要传播途径――图书阅读有不断弱化的现实表现。

5.从传统文化传播自身的传播途径来看,吸引高校学生关注的方式没有得到有力开发,网络资源多被国外开发的游戏、欧美大片、韩剧日剧占领,这也是传统文化没有被更多重视的现实原因。

三、对于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和学生德育教育的思考

自己国家的民族思维、习惯和文化得不到坚持,是当前传统文化传播不力,青年亚文化、娱乐至死文化流行的重要原因之一。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建设积极地精神文明社会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可以说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怎样抢占青少年关注的制高点,是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笔者认为,在高校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强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

1.利用高校优秀的文化资源,创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塑造校园人文环境,最为重要的途径则是加强授课、管理教师的人文修养,让课堂充满人文气息,才是人文环境建设成功的关键。高校具有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一些教师身上体现的熠熠闪光的主人翁意识和研究精神,是所有学生的好榜样,是学生探索科学、实现理想的照明灯。要重视发挥教师的奉献精神,以乐于奉献的优秀教师为榜样来带动新教师的工作。同时,鼓励优秀教师宣讲公共类人文社会科学讲座,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人文环境。

2.抢占网络制高点,吸引学生浏览、参与兴趣,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堵不如疏,禁不如导。对于美国文化通过传媒潜移默化的“和平演变”的威胁作用,已经逐渐引起有识之士的重点关注。在这里,我们需要探讨的是,怎样合理借鉴这种文化传播的模式,在国内,将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与网络游戏、电子小说、电视剧、电影、舞台剧、话剧等吸引青少年关注的传媒相结合,在高校中针对特殊群体,用青少年学生乐意主动接受的模式大力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稳固中华之基。

3.鼓励学生参与文化活动,激发学习传统文化的主人翁意识。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如在每学年的传统节日或校园艺术活动中,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宣传传统文化;把文化教育寓于活动之中;或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全面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以提高学生的文化内涵和思想道德素质,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服务。

参考文献:

传统文化对青年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国梦;青少年;实践能力;历史责任

青少年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应当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明确认识到自身的历史使命,树立实现“中国梦”的担当精神。现今社会家庭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因此弱化了高中生自强自立、艰苦奋斗的担当精神。我们应当接受先进的文化教育,培养自身健康的主体人格,强化社会责任感,更新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投身“中国梦”的实践潮流,并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

一、 青少年践行“中国梦”的重要意义

我们这一代新时期的高中生受到传统教育模式中的应试教育影响,虽然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但却凸显出实践能力差的薄弱环节。这种状况使得我国青少年在国际竞争中始终受到实践能力的制约,无法满足我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对于青少年的现实要求。因此我们应当认识到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困难,在多元价值理念中抵制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以“中国梦”作为价值导向,深入学习“中国梦”的内涵价值,推动自身价值的多元化,并对“中国梦”进行价值认同,充分运用“中国梦”的价值导向功能,明确高中生肩负的历史使命,并引导理论与实践能力的统一。

1.1“中国梦”内涵

“中国梦”是对中国近代史的思考与实践,反映无数仁人志士为推动国家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艰辛探索的奋斗历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梦”的核心内容,也经历了几代中国人的不懈努力,作为新时期的青少年,应当明确认识到“中国梦”实现的艰辛历程,继承并发展无数仁人志士对国家的深切情怀,深入了解新时期国家社会价值的抽象概括。

1.2“中国梦”对于青少年的引导功能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中国梦”的价值导向功能,可以为新时期的高中生提供实践能力的培养标准,让我们能够在形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确立自身个人价值目标。“中国梦”价值目标的提出,使得青少年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理解,并确定了青少年实践能力的培养标准,还为我们高中生提高实践能力,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实践平台。

“中国梦”记载了中华民族进步的艰辛,也能反映出社会对个体发展的要求。我们这一代青少年是新时期的领跑者,应当根据“中国梦”所昭示的社会发展方向,明确自身的历史使命,在建设“中国梦”长远目标的过程中,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而“中国梦”的实现也需要青少年加强自身的全面发展,而建设“中国梦”的任务,也能磨练我们的意志,并且社会也将为青少年提供实践创新的平台,拓展了青少年实践创新的发展空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非常艰辛,因此我们应当感受到“中国梦”价值导向对实践创新的激励热情,强化自身建设,投身在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中国梦”能够让我们更为深刻的了解到实践能力的重要性,而“中国梦”的实现更是需要广泛青少年的共同参与,集体营造出实践氛围。

二、 青少年践行中国梦的实践能力需求

我们这一代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挑战和干扰,特别是生活在新媒体环境之中,思想价值观念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新媒体环境与日常生活的紧密结合,使得我们享受新媒体带来便捷生活的同时,还将受到其他意识形态的文化渗透,互联网的信息泛滥造成我们这一代青少年的思想更为多样化,知识结构也是零散的片段,人际交往能力被弱化,并不利于我们发挥实践创新精神。而高中生成长过程中的历史教育也影响着我们价值观的形成,历史教育是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并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但历史教育的缺失,使得部分青年人淡化了历史观念,甚至减弱了爱国主义和民族意识。而加强我们这一代青少年实践能力的培养,能够强化青少年的认知能力,让我们能够积极主动的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指引青少年开展实践活动,让我们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让我们能够在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三、青少年践行“中国梦”的能力提升途径

3.1树立担当精神

青少年综合素质的加量,也是各国之间的竞争,高中生应当明确认识到教育目标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广大青年的不断奋斗,青少年的成长历程,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方向。在建设“中国梦”的各个历史时期,无数热血青年为了救国强国而奋斗,我们也应当追求国家富强的梦想,树立担当精神。虽然如今社会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我们这一代青年人的成长环境也出现了许多变化,但更应当充分的认识自身,正视部分青少年自理能力差、缺乏责任感等缺点,发挥“中国梦”的价值引导功能,应对繁重的学习压力,强化奋斗精神,接受先进的文化养成教育,并完善健康的主体人格,承担“中国梦”的历史使命,以强壮的体魄担当社会责任。以健康的生命、行动、思维和追求,来照顾家庭和服务社会,在成长过程中,继承“中国梦”的使命追求。在家庭生活中培养自身的生活能力,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培养责任意识。在日常生活中磨练我们的意志,强化奋斗精神,以建设“中国梦”的伟大使命指引人生方向。更新传统文化观念,完成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提升自身的爱国情感,树立担当精神,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传递正能量,尽情释放自己的智慧和热情,让自己能够为实现“中国梦”发挥力量。

3.1加强实践能力的时代性

高中生实践能力培养应当以“中国梦”的价值导向为目标,重视思想观念的转变,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并自觉推动实践能力培养,参与反映时代精神的社会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内容与实践过程相结合,从而构建自身的价值考核标准,充分运用网络媒体的优势,表达自身看法,从而全方面的培养实践能力。

3.2关注社会

青少年培养实践能力的过程,并不应当局限于日常的学习生活,更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深入社会实践活动,让自己能够更好规划未来的学习生活,重视社会对自身能力的培养,在社会实践中开拓自己的事业,检验自己的能力水平,更明确的把握未来,让自身的实践能力符合社会需求,为建设“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传统文化对青年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当代青年 公益活动实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411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凝聚人心,是构建和谐文化的根本,其基本内核是以人为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此可见,践行、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特定的载体。而当代青年就是这个特定的载体,青年公益活动实践的开展以公益实践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先进思想文化,在公益活动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能够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文化阵地,是培养当代青年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当代青年公益实践活动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当代青年公益实践活动面临的机遇。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转型期,矛盾多而复杂,促使青年志愿服务事业迅速发展。虽然青年志愿服务事业取得了一些成效,社会管理也逐步完善,但我国的社会管理还存在着严重的不足。随着政府职能改革的推进,实现了部分政府功能的让渡,增强了社会管理职能的转变,从而催生了社会组织等民间力量来承接部分社会服务职能。在此背景下,当代青年志愿者服务拥有了极强的生命力,社会对于公益实践具有了深切的现实需要。

当代青年公益实践活动面临的挑战。作为一种公益实践活动,当代青年志愿者行动是青年在行动层面对自身道德作出的探索与实践。有学者认为,公益活动以活动者的意愿为实践基础,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功能,丰富了育人的内容。同时,以慈善公益精神为道德基础,通过自我教育、表现、服务,改进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目前,青年志愿者行动还存在以下问题:首先,缺少针对志愿者活动的培训指导,对于活动受众及服务对象的内心感受缺乏足够的关注,通常关注的是活动主题的成长进步和愉悦满足。其次,志愿服务活动缺乏统一协调的指导,志愿者活动呈现出浅表化倾向,缺乏高层次指导,各类志愿服务组织机构重叠、功能相近,容易造成志愿服务活动的重叠交叉,活动层次也很难提升。另外,青年志愿者服务缺乏崇高的思想引领行动,没有建立有效对接社会需求、服务社会的长效机制,志愿者行动具有较强的随意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青年公益实践活动中的重要性

能够引领社会风清正气,弘扬文化传统。在社会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是自由、平等、法治、公正。作为一种公益实践活动,青年公益实践活动的完成需要通过服务组织内部的密切协调配合,积极筹措社会各方资源,才能达成服务目标,其本身就需要与社会发生密切的接触,是当前促进青年全面了解社会现实需求,开展社会实践、密切接触社会的重要途径。在新时期社会建设中,青年公益实践活动必须要通过引领社会的清风正气,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意识,充分地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平等友爱和互助奉献精神,反映出我国传统的“义利观”。

能够形成社会共识,凝聚民族精神。“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核心价值观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是一种持久的、深层次的力量,能够成为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也是一种精神追求。”因此,需要凝聚社会个体的共同意识,通过个体的努力奉献,汇集各方思想,才能实现国家层面的宏伟目标,实现国家繁荣昌盛和民族复兴。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具有凝聚作用,是改革创新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和精髓所在。当国家处在危险、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当代青年要从身边小事做起,根据国家民族的需求,从人民和国家的利益出发,舍生取义,具有当代青年的民族精神。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要求当代青年要遵纪守法,热爱学习,无私奉献;在他人有生命财产安全问题时,要求当代青年要扶危济困、见义勇为。

能够完善价值标准,澄清思想潮流。在主流思想等方面,当代青年是最富有学习能力与发展潜力的群体。而在个人价值标准方面,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是爱国、敬业、平等和友善。近些年来,西方思想文化的涌入,对我国的思想文化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个人接受信息来源的复杂化,导致在价值判断和价值观上,当代青年存在着中性化和模糊等现象。如果一个民族、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当代青年对主流价值观的抵触和迷失、混乱,最终会导致这个民族、国家行无依归,导致当代青年行为上存在偏激和错乱,那么就会对社会发展和青年个人的前途造成不良影响,阻碍国家的发展和前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青年公益实践活动中,能够为当代青年指引行动方向。在当代青年公益实践活动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从思想意识形态领域,针对当代青年的思想特征,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能够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从而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L效机制的考量。

在青年公益实践活动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引导青年学习理解传统公益理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中的公益理念同根同源,是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在新时期的传承与创新性发展,是对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系统化提炼总结。同时,当代青年志愿者服务行动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道德风尚的现实需要,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利他”精神的折射与体现。在思想道德及观念上,作为年轻的一代,他们正处在思想认知形成的关键阶段,他们的志愿者行动是以道德与法制促进国家和社会治理的现实需要,体现出的思想意识更是弘扬了中华传统美德。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在社会道德建设中,我们必须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增强法律的促进作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增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力度。”由此可见,在当代青年的公益实践活动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成为当代青年对外开展公益活动的指导思想,并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引导当代青年深入学习并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公益精神理念。

以公益活动为载体,创造性转化优秀传统道德实践。2012年,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若干意见》中,教育部、等七个部门联合强调指出:“在实践育人的工作中,各高校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将实践育人工作摆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以公益活动为载体符合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一贯指导思想,能够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公益实践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活动载体,为了使公益实践活动具有鲜活而旺盛的生命力,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公益实践活动的顺畅进行。因此,为了提高实践活动的质量,我们要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理顺公益实践活动的组织架构,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公益人才,从而形成统一的管理协调机制,提升公益实践活动的水平与实施效果。

社会实践是当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能提升当代青年社会责任感。因此,为了向社会培育更多公益力量,在当代青年公益实践活动中,对于承担志愿者服务的公益性社团组织,应当引入“社会组织+志愿者组织”的培养模式,紧密结合当前社会的需要,贯彻“知行统一”原则,在实践育人体系中承担起优秀传统道德实践的创造性转化功能,充分发挥公益活动实践育人功能,从而促进当代青年综合能力的发展。

(作者单位:常州大学)

[注:本文为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2015年度研究项目“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5SJB481)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杨军:《志愿者活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突破口》,《教育学术月刊》,2011年第10期。

传统文化对青年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运用、动画片

1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的内容非常多,儒家文化是核心思想。主要指从古至今居住在中国(华夏)域内的中华民族创造的、被民族成员一代代继承和创新的,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优良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第一、博大精深。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个地区都保留了相对独立的地方特色文化。但是,中华民族文化表现出了有极强大的包容性。各个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汇聚在一起,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博大”。“精深”二字说的是传统文化的深度。

第二、源远流长。我国的文化有五千年的历史。通过各种方式一直在记录和传递。在传承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形成了独具中国民族特色的文化内容。传统文学(主要指诗词曲赋)、诸子百家(儒、法、道等)、琴棋书画、传统节日(春节、中秋、元宵等)、礼仪习俗(十二生肖、龙舟等)、中国戏剧(京剧、昆曲、黄梅戏等)、中国建筑(长城、故宫等)、汉字汉语(成语、猜谜等)、传统中医(针灸、百草纲目等)、宗教哲学(五行、八卦等)、衣冠服饰(汉服、唐装等)、中国武术(太极、李小龙等)、饮食厨艺(菜系、茶酒文化等)等等都在历史的长河中,被中华民族以不同的方式传承了下来,并且成了中华民族的标示。

2 中国动画片发展的困境

中国动画片的制作起源非常早,早在1922年万氏兄弟就开始制作第一部动画片《铁扇公主》。动画片的发展曾有非常辉煌的时刻,如《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牧笛》等动画片口碑非常好。在前夕,我国的动画片在国际上获得了许多大奖。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的动画片发展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欧美动画和日本动漫加大了对中国的输出,我国国产的动画片似乎自救无门。尽管政府出台了相关许多文化扶持政策,例如5155工程、国家广电总局《关于发展我国影视动画产业的若干意见》、《文化产业振兴纲要》等等。但是,我国的动画片制作仍然处在困境之中。主要表现为:

第一、动画片的内容题材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不深。中国的动画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戏称为“动物世界”。主要是因为中国动画片的制作往往是将动物作为主角,拟人化的剧情简单,模式单一。近年来少有取得成功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也套摆脱不了将主角定位成人物画的“羊和狼”这一对天敌的命运。它成功的模式是,首先在小银幕取得成功,继而开发相关产品,最终登陆大荧幕。但是,这部动画片的内容实际上仍然是比较薄弱的。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寥寥无几。相比于欧美动画制作巨头迪斯尼制作的以中国古代勇敢女性代父从军故事为原型的《花木兰》这一人物动画片、带有英国名著哈姆雷特色彩的《狮子王》、经典童话故事《灰姑娘》等等成功的案例。我们就会发现国产动画片内容素材狭窄、故事单薄的缺点非常明显。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上文所述的《花木兰》就是取自中国的传统民间故事。风靡全球的《功夫熊猫》更是宣称向中国文化致敬。我国动画片制作没有充分利用我们本土的文化素材,反而是国外的包装让中国元素在世界范围内流行。

第二、动画片的创意环节不足,形象塑造失败。在欧美和日本动画的双重重压之下,我国动画片对动画形象的塑造显得非常不专业。动画片消费市场的主体主要是青少年,典型的动画形象米老鼠、变形精刚、灌篮高手等都成了青少年市场流行的快消品。但是,我国的动画片鲜有形象鲜明的角色塑造。黑猫警长、孙悟空这种辨识度极高的动画角色非常少。国内制作方对动画片的认知仅仅停留在是给儿童休闲娱乐的阶段上。实际上,有一大批的成年动画爱好者在追求动画文化,如典型的动画文化COSPLAY。动画创意的不足往往是因为故事挖掘的不够充分。中国传统文化故事、琴棋书画、四大雅戏、武术功夫中的可利用的鲜明形象、动作、故事非常多。仅仅是依靠重新包装传统故事都可以吸引市场的目光,例如《秦时明月》的历史题材、《风云决》的武术擂台等等都是塑造了鲜明的特色内容,历史人物、武术功夫的传统文化气息和民族特色扑面而来。

3 传统文化在动画片中的运用

传统文化是动画片素材的宝库。在我国的动画片制作历史上,有非常著名的“中国动画学派”。对于传统文化的利用和传承主要表现为:

第一、中国传统画派水墨画在动画设计中的运用。水墨画是中国特色较强的一种绘画艺术形式,借助本民族特色的绘画工具和材料(毛笔、宣纸和墨),表现具有意象和意境的绘画。在动画片中利用水墨画,从屏幕里到屏幕外都透露出了强烈的古韵色彩。

第二、传统文化中民间宝贵遗产剪纸、皮影等手艺艺术的运用。剪纸艺术主要来自于民间的镂空剪刻,皮影则是剪纸、戏曲、木偶戏静动结合的艺术。

第三、动画角色的设计直接取材于经典故事。主要是对传统故事无论是民间杂谈还是神话故事的素材。取其中一个部分或是整个故事进行再包装。因为该故事原来就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只需要根据故事的设定对故事角色再润色就可以轻松的赢得观众共鸣。

4 以动画片为媒介,传承民族文化

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一个艺术大宝库,其神话故事、琴棋书画等内容都可以直接被运用到动画片的设计包装之中。动画片的发展需要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本土文化氛围。国产的动画产业从本土传统文化中寻找文化形象,可以摆脱照抄、模仿的弱势地位。动画艺术真真实实的和中国人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极大的增强动画片的故事性和民族性。动画艺术能够从传统文化中借鉴形象、角色、艺术表现形式,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动画创作过度的消耗某一种文化资源。比如武术这一在世界范围内闻名的传统艺术,如果对武术的动画创作变成了“人人都是大侠,家家都会武功”,满屏幕各种飞檐走壁的人物形象,这也会对动画制作造成一定的伤害。最主要的是寻求传统文化和动画创作的平衡点,找到可以利用创作的题材。

需要通过动画能够获得文化和精神教育。如果仅仅把动画产业当作一个纯消耗产业,不从文化层面上思考。对增强下一代的民族自豪感和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有非常大的伤害。动画产业的消费对象主要是青年人,选择通过动画产业这一青少年感兴趣的产业作为媒介,向青少年灌输传统民族文化所要传递的精神和文化内涵,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是极大的利好。动画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仅关系到文化产业这一朝阳行业的前景,而且直接关系到中国下一代的精神文明培养和中华文明身份认同的重大文化使命。

参考文献:

[1]李丹丹.动画银幕中的中国传统元素[J].大舞台,2010(09).

[2] 饶威.论民族文化对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的重要性[J].科技创业月刊,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