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结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结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初中生 德育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 主题活动

曾几何时,“老太太跌倒了该不该救”的这么一个不该成为话题却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两岁小孩被车碾,十八位路人视而不见等问题在拷问人们的良知,引发了全社会的道德危机的讨论;在中学生教育工作中我们发现,因为对社会道德状况存在着诸多困惑,从而导致中学生道德判断偏颇。学生对社会道德状况的判断如不加以教育和引导,将直接影响中学生道德行为的选择和道德的形成。根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如今中学生自我中心较为突出,行为选择更趋实际。社会上推崇并影响学生的观念是乐于表现自我,注重自身的独立性,敢于直言利益,注重职业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对强调奉献而回报不高的职业类型兴趣不大。这中趋向本来是不能说是好或不好,但有些学生片面地接受这些观念后内化为自己的行为,直接表现在学校生活中就是自私、物质享受和互相攀比等不良的行为表现。认为雷锋做好事不留名已经不时尚了,做好事是为了加操行分,没有人看见的不做。心理问题和道德问题在行为上互相影响着。

初中阶段是一个人生理、心理剧变时期,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塑造健康心灵、培育高尚品德的最佳阶段。

如何正确认识并处理初中学校心理教育与与德育工作的关系,是我们学校教育工作者们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

为了找到初中生德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结合的途径,我们先从认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内涵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作为一个科学概念,心育是指施教者对受教育者的智力、非智力因素和社会适应等心理因素的培养与帮助。

《中学德育大纲》中明确指出:“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并把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列为德育目标之一,把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教育作为德育不可缺少的内容,把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作为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从而使中学生的品德结构更为完整。

二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开展的状况

(一)混淆了心理问题和品德问题。

初中阶段,这是一个由少年期向青年初期的过渡时期,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是身心发展的“危险期”。他们容易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滋生各种心理问题、萌发心理疾患。但并不是某种行为表现就是心理问题,或者就是心理问题。比如李英锋老师接待咨询一位有偷窃行为的初三女生,多人都认为是品德问题吧,但经过咨询发现,有她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品德问题,也有她个人的心理因素.因为她父亲是孤儿,她出生八个月父母去打工,就由太奶奶照顾抚养,太奶奶年老了,过哪里都可以随手拿别人的一些吃的用的,一般不是太值钱,人家都不说她,小重孙女跟在旁边也就“学”到了这种行为,小学五、六年级父母回来了,有父母的监管和教育,她慢慢的改掉了这种行为。但上初中二年级后,心爱的妹妹意外死亡,她的“拿别人东西”的欲望又出现了,而且愈演愈烈,但一旦被别人发现她却能很快地承认。我们认为,这种表现主要是心理问题。

目前由于人们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把握有异,使用的检测工具不一,加之统计取样不当、评判者的主观随意性及其它因素的影响,或者心理施测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容易把心理问题严重化,比如,2010年9月底,我们使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初一新生进行心理测试,有一项“强迫症状”的问题检出率竟然高达37%,居首位,而“学习压力”,“焦虑”两项紧随其后,经过分析,我们认为,学生的心理问题表现在行为上的同时,往往会对课业学习不良影响,二者又互为因果。因为他们才刚进入初中阶段学习一个月的时间,要适应新学校、新同学、新环境,还有与小学多得多的学科和不大相同的学习方法。学习压力大、人际关系处理不好都会导致情绪不稳定、内心焦虑。强迫症状是这些焦虑情绪的综合体现,是为缓解内心焦虑而出现的强迫行为。2011年12月中旬,我们对下一届新生做同样的测试,“强迫症状”的问题检出率从13.3%降到8.1%.这说明,来到新学校差不多一个学期时间,经过月考、段考的磨练,有部分学生已经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方法,因此,焦虑情绪逐步降低。

其实,没有一个学生不看重学习成绩的,当学习压力大,焦虑情绪难于有效排解,也会造成情绪不稳定而做出一些偏离道德的行为。

(二)心理健康教育从教人员随意杂拼。

目前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正确认识,以健康教育名义所开展的工作只是为了应付检查或点饰学校形象,因而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形同虚设,图有虚名,这不仅仅是心理专业教师缺乏的原因;二是没有形成一整套规范化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设置、组织规划、实施途径和从教人员的素质等未做规范要求,三是缺乏必要的检评制度,心理健康教育失控甚至失效。

(三)德育教育取代心理教育。

德育教育取代心理教育二者是有区别的,学校道德教育的核心是人生观问题,其目标在于完善学生的道德品行,在操作上强调道德灌输、榜样示范、实际锻炼、陶冶教育和品德评价等方法的运用。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青少年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问题,其目标在于增强中小学生调控自我、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发展自我的能力,在操作上力避简单的机械灌输和理论教化,强调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等策略运用。由此可知,虽然,德育教育包含着心理健康教育,但二者不能相互取代。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心育是德育的核心和基础,与德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德育是培养个体良好思想品德的教育,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培养个体良好心理品质的教育,例如: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等。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培养有赖于各种教育途径。而德育在个性心理教育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一条重要途径。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统一的。如果放松了对初中学生的心理教育,可能使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演变为心理疾病,也会使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果付之东流。把心理教育引入思想道德教育中去,把品德教育与初中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结合起来,就可以调动初中学生心理机制的积极性,把外部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因素转化为学生的内部因素,形成一种动力调节机制,产生积极的效果。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是可以找到共同点,形成有效合力的。那么,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尚不能形成有效合力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教育体制的局限。

虽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学校对心理教育已有一定的关注,但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没有成为当前中学教育的一项专门课程,中考成绩成了学校的生命线,分数成了教学质量第一指标。每年考上重点高中人数多的学校,报读者趋之若鹜。心理辅导课成了摆设,是其它学科抢课、填课的目标,心理咨询室工作常常是领导遗忘的角落,没有领导直接分管,没有课时量化;学生的思想品德是以学生的思想品德课分数来衡量,德育处多半行纪律训诫、处罚之功能而已。

(二)教育工作者本身的局限。

首先,一部分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不太了解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没有把心理健康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来看待,还没有认识到良好的情绪、健全的人格及适应能力对学生学习活动、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智能的重要作用,不能采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妥善和治疗性地解决学生日益增加的心理困扰。其次,一部分班主任没有充分认识到心理教育对班级管理以及集体主义培养的重要性。与其他科任老师比,班主任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主角,是德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但在传统的班主任工作中,大部分是学校管理任务的下达者、监督者,主要体现了管理功能,没有体现德育功能。其实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用心去探索道德教育工作的新境界。

(三)学校德育工作方法单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脱节。

一是以管代导。结果发现有些学生在校服从管理,遵守制度,出了校门就可以为所欲为了;二是主客体颠倒。不把学生作为教育主体,倾听学生的心声,而是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割裂开来,工作上各自为政、各行其是,没有联系和沟通,结果事倍功半。把学生当成教育对象进行说教,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不愿接受或接受不多;第三,目前的德育工作还基本上以学校包办为主,没有形成家庭、社会、学校有机的德育工作体系,而社会环境没有充分净化,学校周边各种网吧遍布。所以造成“在校三年教育,出校三天变坏”的现象屡屡发生。

如何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找到共同点,形成有效合力的?

1.在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找到契合点

学校德育的途径主要有:思想品德课、各科教学、班主任工作、团队活动,课外校外活动等,德育的方法可以分为四大类:一是以语言说理形式为主的讲解法、谈话法、讨论法;二是以形象感染形式为主的调查访问法、示范法、陶冶法;三是以实际训练形式为主的常规训练法,活动锻炼法;四是以品德评价形式为主的奖励法、惩罚法、评比法、操行评定法等。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主要有:专门课程、学科渗透、寓于活动之中、心理咨询等。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主要有:心理教育法、心理诊断法、心理干预法等。

由此可看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交叉关系 ,开展德育工作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可以找到契合点的:因为(1)二者终极目标一致。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对象都是学生,其基本职能都是“育人”。虽然具体目标有所不同但终极目标一致,都是使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2)内容互有交叉。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不是截然分开的,都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意识倾向和个性心理品质,特别是要培养道德意识倾向性和道德心理品质。心理健康状况是道德心理品质的基础人的道德品质影响着心理健康。有些人心理问题往往通过道德行为表现出来有些道德表现往往反映着人的心理问题。因此在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中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坚持统一性、整体性“以心育德”。突破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各自为政”的传统模式。 (3)二者开展活动的方法可以相互补充。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具体实施的方法上相互借鉴、相得益彰。德育的理论说服、环境陶冶、榜样示范等方法不失为重要的方法,但往往过于强调外化。为使德育工作更有成效,可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方法来加强个体的道德内化。同样心理健康教育也可借助德育的行为锻炼等方法来提高实效性。

2.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

我们开展具有教育内容主题活动形式时,可以借鉴团体心理辅导的技术和方法,规模可大可小。

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在团体的情境下协助个体开发心理潜能或解决心理障碍的一种心理辅导方式。它通常包括一两名领导者和多名团体成员,由几次或十几次团体聚会或活动组成。在团体活动中,领导者根据团体成员问题的相似性,通过团体内的人际互动,引导成员共同讨论大家关心的问题,彼此启发反馈,相互支持鼓励,增进成员对自己的了解和接纳,增进成员对他人心理的认识,促使成员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人际关系,学习新的良好行为方式,提高成员的社会适应性,和促进成员的人格成长。

团体活动操作过程一般分为:热身——活动——感悟——分享——总结。一个团体活动为了达到预期效果,大约持续一个半月左右。人员在15位左右、每次时间在60~90分钟为宜,开展活动的频率(时间间隔)为周1~2次,次数为6次左右。当这一模式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上时,由于时间比较短,内容可以简化,操作过程也可以简化为:热身——中间过度————总结。

关于开展主题活动形式的内容参考:(1)班级心理健康主题班会,如:人际交往方面、培养良好习惯方面、青春期教育、集体主义方面。(2)校级的主题活动,如安全教育方面的、卫生方面的、励志方面的、社会公德方面、爱国主义方面。活动的方式可以采用讲故事、小品表演、角色扮演、心理倾诉、行为训练等,还可以根据内容策划成心理小剧(如把内容编成小剧本,排练、拍成DV等)。

我们开展教育活动决不能是昙花一现,要形成学校常规的教育工作内容。那么,如何才能长期有效开展主题活动?

1.在全体教职员工中普及青春期心理健康知识

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和心理素质的提高,不只是靠某门课程的开设或某专职心理教师就可以完成,需要有课堂教学、学科渗透和课外教育等方方面面的有效配合。因此,作为初级中学的教育工作者,需要了解甚至谙熟青春期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才能理解学生的各种心理行为表现,在育人工作过程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也容易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提升教师个人的魅力和感召力,正所谓 “亲其师,信其言,行其道”。

2.培训班主任,让班主任掌握健康教育主题班会的方法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班主任作为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是学校联系学生和家长的桥梁,是协调各科教学的中介。从班主任的职责来看,班主任应该当好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促使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现有在校的中小学生有近2.5个亿,相当于美国人口的总数。如果按照美国每4000~5000名学生配备一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标准,我国中小学就需要50000多名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职心理老师缺乏,这是目前的实际问题,因此,培训班主任,让班主任是心理健康普及教育的基本队伍。

在学校,班主任与学生接触最频繁,学生受班主任的影响也最大。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 因此,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是在日常工作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解决学生成长中的心理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3.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要形成学校常规教学工作安排

学校德育工作要确实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纳入其中,开展各项活动都要考虑到是否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当代学生的心理需求,摒弃一切“以罚代教”的做法。

4.全员参与,共建良好的心育环境

家校配合,改进家庭的教育模式,形成良性的亲子互动。与社会有关单位联系配合,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这就是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教合一”。在各项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共铸整体教育合力,营造良好的健康成长环境。

一个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必定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在人的成长与发展中起着导向和动力作用。学校教育如果能够真正将两育有机结合起来,“以心育德,以德养心”,形成一股整体合力,更有利于共同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切实落实素质教育,以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考试焦虑;心理健康意识;自我教育

Investigation of Consciousness on Mental Health and Self-education for Junior Students Using Test Anxiety. Luo Tianyu. No.21 Middle School of Changsha, Changsha 410007,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consciousness on mental health and condition of self-education for junior students, taking the example of test anxiety as the starting point. Methods Scale and interview were administrated to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Grade 3. Results Students' test anxiety is high, and girls higher than boys. Their consciousness of mental health is strong, and their capability of self-education is well, because they can solve mental problem with proper means, have the willing to learn something about mentality knowledge, and seek for professional help on their own initiativ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middle school is beneficial to enhance students' consciousness of mental health.

【Key words】 Test anxiety; Consciousness of mental health; Self-education

考试焦虑[1]是人在面临考试时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反应,它是在应试情景刺激下,受个人的认知、评价、个性、特点等影响而产生的,以对考试成败的担忧和情绪紧张为主要特征的心理反应状态。近年来,由于升学压力等原因所致的考试焦虑已严重影响了中学生的身心健康[2]。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正是以预防和发展为目标,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和水平。本研究以考试焦虑为切入点,探讨初中学生的考试焦虑情况,并由此了解其心理健康意识和自我教育状况。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长沙市某中学初三学生中随即抽取60名学生,收回有效问卷54份,其中男生26人,女生28人。

1.2 方法 以问卷调查为主,以个别访谈为辅。在学生参加期末考试前3天施测。问卷调查主要涉及3个方面:(1)反映考试焦虑程度和考试心态,其中考试焦虑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测量;(2)涉及学生自行缓解考试焦虑的方法以及获得方法的途径等,反映的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即自我教育能力;(3)涉及对心理咨询、心理课堂教学的态度,反映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效果和对于提高学生自我教育水平的作用。

在实施问卷调查同时,对学生和老师进行个别访谈,获取更丰富的定性资料。

2 结 果

2.1 考试焦虑程度 使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施测,结果见表1,表2。

2.2 自觉维护心理健康的意识和水平 见表3。

2.3 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效果与自我教育水平 见表4。

3 讨 论

3.1 关于考试焦虑程度 根据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的临界值(T分50分),总体焦虑状态的检出率为44.44%,其中女生为60.71%,而男生为26.92%,说明临近期考,学生的焦虑状况较为严重,其中女生的考试焦虑状况明显高于男生,同相关研究结果一致[3]。

从表2关于考前、考后的心态可以看出,有一半以上的担心考砸、害怕知道结果,反映学生过于关注考试成绩,应考压力大。其中,女生更为焦虑和不自信。有研究提示,女生因考试而引起对自己能力、前途等方面的不良认知更多,面对学习竞争、他人评价等压力更大,中考升学对于女生的威胁性更强[3,4]。

3.2 关于学生自觉维护心理健康的意识 关于考场心态,七成以上学生表示有点紧张,访谈结果也表明学生了解“保持适度焦虑有助于激发动机和潜能,提高学习效率和考试成绩”的道理,反映出学生能自觉把心理学理论应用于实践。调查显示,学生们都有自己的一套可行的方法来缓解考试焦虑;值得一提的是,有近30%的人是通过自己总结得出相关经验的。说明其维护心理健康的意识较强,通过学习、自行摸索等方式获得一些科学理论和方法,并用来指导行为。

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学生会选择倾诉烦恼以减轻压力,其中女生更倾向于向别人吐露心事,尤以同学为主要倾诉对象。可见,面对焦虑,学生有倾诉的习惯,这对于缓解压力和保持心理健康是有益的。而且,部分学生乐于接受心理咨询的方式,具有较强的心理健康维护意识,面对较大心理困扰时,接受心理专业人员的帮助将比与同伴探讨受益更大。

3.3 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学生是接受并愿意自己接受心理咨询的。可见学生已摆脱“神经病才要去心理咨询”的陈旧观念的束缚,而用积极、欢迎的态度对待这种新型沟通方式。心理咨询可以更直接有效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对于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调查还显示,八成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其他活动的开展很有必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在访谈中,笔者了解到该校通过课内外、校内外、个别与集体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课堂教学、心理讲座、心理咨询室、成长小组、家长学校、心理专刊、心理板报等,并取得一定成效,尤其对于学习心理、考试心理辅导这方面有一定经验。可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确实有利于提高学生自觉维护心理健康的意识。

3.4 研究展望 可以用前后施测对比或对照组实验来证实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的确可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以及在这方面的自我教育能力,并且可以做一些纵向、跟踪性的调查和研究。

4 参考文献

[1]秦安兰.中学生考试焦虑内在成因及应对策略.中国学校卫生,2004,25(4):452-453

[2]黄宏才.初中生考试焦虑现象调查分析及考试心理疏导探讨.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2006,4(6):39-41

[3]陈顺森.初中生考试焦虑认知成分与考试成绩调查分析.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6,12(1):35-38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历史教学 心理健康 教学手段

一、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首先,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初中历史教学中是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当下“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已深入人心,在初中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结合社会发展的现状和步伐,更深层次地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其次,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初中历史教学中是针对初中生特有的心理和身体状况而提出的,初中阶段是学生人格塑造、知识积累、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的整个人生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再次,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初中历史教学中是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和教师与学生关系的需要。

二、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初中历史教学中

1.转变教师角色,主动成为学生的“朋友”

健康的心理不是通过说教形成的,而是通过教师人格魅力在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这就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传统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对教师有较大的畏惧之心,致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件相当痛苦的事情,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时刻提醒自己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主动转变自身的角色,创建平等、轻松的课堂,构建具有挑战性和竞争性以及合作性的教学机制。学生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是跟教师在一起度过的,因此相互间较为了解,在此基础上师生之间成为朋友是一件较容易的事情,与朋友一起学习就会使学生完全放下心理负担,轻松愉悦地学习,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但这种师生之间的朋友关系又难以把握,如果关系过于密切,学生眼里就再也没有教师,教学活动就难以正常进行,因此对于师生之间的朋友关系教师应把握好分寸,做到恰到好处。怎样才能在教学活动中使教师成为学生的朋友呢?教师可以用语言去鼓励学生、赞美学生,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还可以用眼神和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课后要多和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亲其师而信其道”,如果教师在学生中的印象较好,那么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征服学生。

2.改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以自我为中心、忽略他人是初中生人际交往中比较明显的问题。为此,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固有模式,将“一对多”式教学变为“点对点、面对面”的教学方式,经常采用“合作式”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郑成功”一课时,笔者在教学中结合史实,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台湾在历史上有哪些名字?台湾是何时被谁占据的?郑成功是民族英雄,而为何文天祥却不是?历史上还有哪些与郑成功类似的民族英雄?同时在课堂上安排15分钟时间让学生分组讨论郑成功具备哪些历史条件,讨论结束每组派一名同学进行汇报,汇报完毕学生自主评论,评论结束后,再对问题进行剖析、解答、总结,并讲述自己的思路。通过学生探讨、学生互评、教师总结等步骤,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在探讨中难免会产生分歧和摩擦,思想上的碰撞会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助团结和相互学习,这一连串的步骤必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3.灵活运用教学手段

即使是最好的教学手段,一直保持一成不变,也不可能永远达到预期的效果,要使学生的注意力长期集中在同一个事物身上,唯一的途径就是每天以不同的方式呈现这个事物。因此要使学生每天都能够认真学习历史,就要灵活地选择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教学中还要善于发现存在的问题,根据问题灵活变通教学手段。

4.巧妙运用历史教育课本中的素材

初中历史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在感性层面感知历史、积累史料,更要将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理解层面,使知识在内心得以升华,因此历史教师应巧妙运用历史课本中的内容,如:爱迪生经历近三十年终于研制成耐用的钨丝灯泡;居里夫妇在环境简陋的情况下,经过四十多个月的艰苦工作成功提取了0.1克镭;林则徐“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些都是历史教师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好材料,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永不放弃等品质。历史如浩瀚的大海,精心挖掘历史教材,巧妙地运用历史课本中的素材,使杰出的历史人物再现,用丰富的历史故事感染学生,是培养学生心理健康,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关系到祖国未来的发展。因此在历史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是当下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遵循的原则。历史老师应担负起历史使命,深度挖掘历史教育的潜能,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熏陶和感染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敢于面对挫折、战胜挫折,培养人格健全、适应时展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钟世显.历史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J].中学生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0(12).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作文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渗透 健全人格

我校地处甘肃陇中贫困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农村和城乡结合部学生较多。由于种种原因,初中生心理问题多,但又缺乏专业心理辅导教师的疏导。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导致了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增多,也导致了教育教学高耗低效。2010年笔者开始构想在初中生的作文教学过程中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以作文的写作主题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为主要突破口,对初中生作文过程中的立题、指导和评改这三个环节进行改革,在整个作文过程中科学合理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进而改革初中作文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培养和提高初中生写作能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发展。

一、初中作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内容

本课题要进行的所有作文训练,都有周密而完备的训练计划,训练内容紧密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既注意到写作全程训练的连续性、层次性,又注意各写作阶段训练的重点,训练要求,训练模式,作文教学的方方面面都要作详细的规定,以克服过去作文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我们地处西部偏远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缺乏专业心理辅导教师,初中学生心理辅导严重缺失,必须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心理学及相关理论,从中总结出有针对性的途径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力所能及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教育与普通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以“作文教学与心理教育相结合”为突破口,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分年级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为主,个别辅导为辅,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进入作文课堂,通过课内外的心理体验来改变自己的观念,以形成课题实施的基本流程。

七年级阶段:七年级是学生写作能力的建立与培养的基础时期,也是最关键的时期。作文结合心理健康的训练重点是提高自我意识、自我管理的能力。这一阶段让学生懂得一些心理健康知识,自觉抵制书刊,不健康的书报杂志,音像制品等精神污染。

八年级阶段:教育学生珍惜自己的青春年华,树立正确的幸福观,立志乐观豁达,积极进取,广泛开展青春期性教育,使之正确处理男女同学间的友谊。

九年级阶段:加强心理健康指导,培养坚韧不拨、顽强拼搏的意志品格。初中三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训练的目的,就是要有力地激发学生自我意识健康发展,能成为一个生理、心理上真正逐步成熟的人,使之社会无论对他如何挑选,都能良好的适应,愉快地接受,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激发心理潜能。达到自我意识日趋完善的境界,成为一个心理健康、能自强自立,积极向上,趋向成熟的人。

二、初中作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一)指导学生广泛阅读

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课内外阅读材料的潜在的智力价值和精神价值,使教学内容既有意义又有兴趣。同时,利用语文学科教学内容的特点如人物、事物等来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完善自我意识,学会自我控制,培养自我发展能力。将心理教育与阅读材料紧密结合起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心理教育。教师也可以通过自己的阅读,搜集符合初中生阅读的时文,推荐给学生阅读以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二)作文命题中渗透心理健康因素

初中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明显增强,喜欢发表个人见解,同时自我评价能力也在不断提高,经常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反思。因此,作文命题一定要考虑到初中生心理特征。

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平等态度对待多元化的思想,但是学生毕竟有他们不成熟的地方,容易走向极端,教师应从社会发展、提高民族素质的高度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作文命题要含蓄的体现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意图。

(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日常作文教学有多种形式,各类形式都可以尝试渗透心理教育,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除了常规作文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在日记中表达内心的喜怒哀乐。迁移情绪和升华情感有助于学生克服消极心理状态,完善自我人格,从而逐步形成健康心理。与此同时,教师引导初中生通过日记这一写作形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价值的线索。另外,还可以通过书信等作文形式进行训练。

(四)在评价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作文批语应当是师生之间凭借学生作品而进行的敞开心扉的心灵交流、情感畅谈和生命对话,是师生共同成长的一段宝贵的精神生命历程。老师对学生作文中心理健康方面的偏差要心平气和地与学生交心,提出自己的真诚看法,并对学生的转变和健康发展寄予热情的鼓励。

赏识性的评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肯定性的评价,凸显教师的教育理念。学生得到肯定后他的心智模式就行到了调适,对作文的态度也有了显著的变化。学生的写作兴趣也就被激发起来。学生一旦对作文产生兴趣,作文就成了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学生每次作文都是他们创造性的劳动,作文反映了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都期待得到老师肯定和表现,所以在作文评语中要多写赏识性、肯定性的评语。

三、作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

笔者通过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写作实践,促使家长从多方面多角度来科学、合理地了解及理解学生。把学生提出合理有效的教育教学建议,及时向其家长汇报,获得家长的理解、支持及配合。学生和家长互相倾吐自己的心声,使错误的家教方法得以纠正,使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得以发扬光大,从中选取优秀的经验加以推广,促进中学生健康地成长。通过作文教学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让学生家长懂得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通过作文教学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研究,有趣的训练形式,不仅使学生有写作兴趣,而且把作文与生活、作文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使学生提高了作文与做人的综合素养,达到了作文修身的目的。让学生拓展视野,增长才干,强化情感,敏锐思维,健全人格,增强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之,初中语文教师应把作文教学置于一个全面开放的系统中加以理解,放在初中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上来认识。因此,教师要创设一个让学生大胆写作、合理宣泄情感的平台,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拓展视野,增长才干,强化情感,敏锐思维,健全人格,增强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从语文教改的角度深化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这样不但对学生心理健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二者相得益彰。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结范文第5篇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背景

甘肃玉门油田第二中学由九年一贯制学校划转为一所完全初中,教师在长期高水平的压力体验下已经处于职业倦怠状态。油田下山后学校交予地方政府管理,教师们又面临着体制的归属和福利待遇的下降等问题,使得教师对工作的控制感和成就感直线下降,教师的身心各方面受到了负面影响,教学质量长年得不到突破,学校呈现出负重不前的局面,发展进入瓶颈。

抱着对教育的一份执着和对学生终生发展负责的态度,学校领导想尽一切办法,借着学校成立完全初中改制发展的东风,心理健康教育也逐渐走上正轨,成立了阳光心理师生导航中心,包括个体咨询室、团体辅导室、发泄放松室,兼具档案室、培训室、沙盘游戏室等六个功能区,配备了一名专职心理教师、九名兼职心理教师。扎实高效的教师团队分别于2006年完成了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2010年完成“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课的设计与实施”等两项课题。不断的摸索实践使全校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激发了教师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学校的管理思路和教学目标逐渐明确,教学质量稳步回升。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发展之路

(一)层级式培训辐射全校

1.培训骨干

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在起步时类似于全国的普遍情况,是个别教师因为兴趣自发的行动。这一自发行动立即引起了学校领导的关注和重视,学校开始大力扶持这一新生事物,不断派出骨干教师到外省市参加专题的学习培训,争取最优惠的政策鼓励教师们参加国家级的心理咨询师考试,每周规定专门的时间让教师们参加心理小组的学习。骨干教师的示范效应激发了广大教师发展自身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素养的热情,两年多的时间里,学校已经有11名教师拿到了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的证书,为学校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师资保证。

2.开展教师心理培训,优化教师心理品质

伴随着高强度的课时量、堆积如山的作业、学生的突发事件、家长的不理解、上级领导的检查、课题科研活动、公开课以及不良人际关系、不当竞争、社会地位、舆论评价等弥漫性的负面影响,部分教师长期生活在烦躁、焦虑、强迫性思维中,精神极度紧张,造成了教学困难、家庭矛盾、情感匮乏、师生关系紧张等一系列的困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根据我校教师的心理状况,对全体教师开展“谁动了我的奶酪――教师工作压力的心理调控”“走近沙游、走进沙游”等培训讲座,帮助教师认识职业现实,澄清错误观念,将“自为的生活”发展到“自觉的生活”。

根据为学生做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测试结果的统计评估,结合本年级学生日常学习习惯、行为表现等问题,组织年级全体教师召开学生心理问题会诊活动。心理教师反馈学生的学习焦虑、社交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等方面的测量结果,帮助年级组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基本心理健康状况,在教育的过程中及时地针对学生的情况加以辅导和帮助,使所有科任教师更加清楚地了解了班主任对该班的管理目标和纪律要求,提高各班的班风学风建设水平。

为了提高班主任的管理能力,促进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利用每月的班主任例会,对班主任开展“班级管理中的心理战术”“教育的新武器――教育诊疗”“魅力班会课是怎样炼成的”“学生心理发展路线图”等专题培训讲座,开阔了班主任的教育视野,使他们掌握了更多、更加积极的管理方法。

3.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开展心理讲座

七年级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会对初中生活产生一定的适应不良。如果能及时调整心态、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就会大大缩短适应不良的时间;如果长时间都处在适应阶段的话,就会无法融入初中生活,造成学习下降、心情焦躁、无所事事的后果。学校针对初一新生开展初中入学适应指导、青春期的情绪调控心理指导。对八年级开展思维导图在学习中的应用、打开记忆之门的钥匙等学习策略方面的指导。九年级学生因为面临中考,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学习焦虑和压力,学校开展了智慧备战中考、中考前的放松训练,有效解除考前焦虑。

4.家长学校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阵地

经调查,我校有32%的学生是单亲家庭,还有未经统计的隔代抚养、空巢家庭等现象,家庭教育明显跟不上学生发展的需求。针对这种情况,我校从2006年开始举办家长学校,在十二期的家长学校培训中,以年级为单位,紧扣各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结合本年级学生中存在的共性问题,给家长提建议,教方法。每个年级的讲座都竭力做到切中学生要害,直面家长需要,与家长零距离面对面的沟通交流,用真诚的心换取家长的信任与配合,培训效果从学生日益转变的精神风貌中得以显现。

(二)校本教材引领发展之路

为了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优化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为学校发展夯实心理基础,心理教师广积粮、深挖洞、高筑墙,汇集各方智慧,汇编了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涵盖教师心理健康讲座、一至九年级学生的成长路线图、学生逆反心理的归因分析及解决办法、教师工作压力的心理影响及其调控等。《班主任培训校本教材》包括班级管理中的25种心理效应、应对特别学生的妙招、班级情境中的师生心灵沟通、班级管理动态曲线、优秀是教出来的、心理健康主题班会课的课堂管理、魅力班会课是怎样炼成的、班主任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等。《学生心理健康培训校本教材》包含巧妙化解人际危机、学习策略指导、责任与角色同在、告别考试焦虑、多元智能、思维导图等内容。《家长学校校本教材》包括了一到九年级不同年龄特点孩子出现的主要问题的解决策略,指导家长科学智慧地进行家庭教育。

(三)科研探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

1.课题研究提升专业水平

伴随玉门油田的改制,职工的买断退养,油田教育的变革重组,我校后进生相对集中,学生心理问题突显。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因地制宜,从2006年到2011年时间内,先后完成了甘肃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项研究课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和甘肃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项课题“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课的设计与实施研究”。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随着课题的完成在各自的专业领域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品质和敢于挑战自我的创新精神,教学水平提升,专业发展呈现上升势头。

2.利用心理测评软件了解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我校使用北京师范大学励耘心理档案管理系统,为七、八年级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水平测试,发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和适应不良的学生占有相当部分的比率。心理教师将同一年级学生的测评结果进行归类比较分析,形成测试结果统计图和测试结果分析说明,把每一个班的主要问题进行归因分析并提出整改策略;将测评中出现心理预警的学生逐一挑选出来,将各个方面的心理问题分析反馈给班主任,并提出应对方法,帮助孩子逐渐摆脱心理困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3.年级学生问题会诊提升管理水平

结合全体学生“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测试结果,召开了以年级组为单位的学生心理问题会诊活动,结合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其原因,用测评结果指导班主任的日常管理工作。

(四)拉网式教育全面渗透心理健康工作

1.聘任心理辅导员挂靠年级组

积极鼓励全校教师参加心理咨询师的学习取证的同时,聘任已取得心理咨询师证的教师为心理辅导员,充分调动教师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在年级的优势及专长,每人挂靠一个年级,深入本年级了解学生和教师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工作压力及情绪困惑,及时就地解决问题及矛盾,避免更大的隐患发生。发挥科任教师的优势,在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菜单式心理讲座面向各个年级、班级

利用教师们的兴趣特点和学科专长,让他们分别担任了“注意力和观察力的培养训练”“如何应对粗心”“人际关系之同伴交往”“树立自信 接纳自我”“幸福生活 快乐学习”“生命教育”“人际关系之亲子问题”等专题的讲座。鼓励他们在学习实践中总结经验,著书立说成为专家型人才。各年级组长、班主任可以根据本年级或者本班的实际情况,利用班会课或者课外活动时间有针对性地邀请心理辅导员做讲座培训。

3.个体咨询促进个性发展

学校每天下午两节课后对学生开放心理咨询室,学生预约后在这里接受个体心理咨询,宣泄情绪压力。教师鼓励求助者倾诉内心痛苦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探寻求助者的潜意识并使求助者自己领悟;协助求助者改进认知结构,学会合理思维;通过学习与训练来建立积极、有效的行为模式;帮助求助者排除心理行为障碍,促进求助者的自我愈合与成长。用四个字概括,就是“助人自助”。

4.心理沙龙促进教师个性发展

学校每隔一周开展一次心理沙龙活动成为教师们互相学习、交流经验、分享心得的重要阵地,大家在心理沙龙活动中学习心理咨询的技巧和方法,观赏心理电影,感受电影带来的心理震撼,交流分析学困生的成因及帮扶策略,在沙盘游戏中进行个人心理探索,获得人生的感悟和个性的发展。

5.心理社团开展同学间的互助活动

学校成立学生心理社团,每个班聘任两名热爱生活、热爱班级、独立自强、有较强的观察力和感受力、心胸宽广、关心同学,有较强的助人意愿、有奉献精神、有较强的保密意识的志愿者参加心理社团的活动。学生心理社团组织在同学之间开展健康有益的同学互助活动,帮助同学正确处理同学之间、同学与教师之间、自己与父母之间的关系。

三、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一)心理健康教育培植了新的教师团队

我校从骨干教师培养入手,落实专人,鼓励在校教师积极参加心理方面的专业学习,给予最优惠的政策支持和物质奖励,激发更多的教师参与到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中来。利用“请进来、走出去”以及班主任例会和各项活动,对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技巧的培训。关注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开放心理咨询室,为大家免费提供咖啡、茶、糖果等,教师们可以在这里上网、备课、阅读、听音乐、做沙盘、按摩放松、拳击发泄等。目前,我校已基本形成由校领导亲自领导,以心理咨询师为第一梯队,班主任为第二梯队,全体教师为第三梯队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渗透式地优化教师的教育观、学生观,直接影响他们的教育教学行为。

(二)心理健康教育孕育新的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