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意识形态专题教育笔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工作目标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政治教育、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等融入干部日常工作学习,不断推动干部教育培训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努力培养造就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推动新时代残疾人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二、具体工作
将经常性干部教育内容融入干部日常学习生活中,促使广大干部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开展经常性学习教育,有力推动经常性干部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一)建档立卡
除公益性岗位人员外的在职干部都需建立经常性干部教育学时档案,如实记载干部参加教育情况。每名干部需自行填写干部教育学时档案,由各科室负责人定期上报党办。
(二)集体学习
1、任务要求。干部每人每年参加集体学习不少于90学时,按照一天8学时、半天4学时折算。
2、获得途径。干部参加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研讨、专题讲座、专题调研、学习心得交流,支部“”、“周学习日”等方式开展的经常性在岗集体学习。
3、佐证材料。
①党组理论中心组的集体学习,以学习研讨方案、专题调研方案、调研报告、集体学习记录本等为依据。
②落实“周学习日”制度,将每周五上午定为“周学习日”,聚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聚焦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七大战略”、打赢“三大攻坚战”、推动“一带一路”、抓党建促宗教治理、国家总体安全观教育、保密工作、巡视巡察制度、意识形态领域建设等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开展集体学习,每人每年参加集体学习不少于90学时。
(三)个人自学
1、任务要求。干部每人每年自学不少于120学时,其中自主学习70学时,网络学习不少于50学时,按照一天8学时、半天4学时折算。
2、获得途径。
①干部自主学习学时,可通过读书、学习文件、开展调研等形式活动获得。
②网络培训学时,可通过“省领导干部网络培训学苑”“省公务员网络培训学院”“州干部教育网络学苑”“学习强国”“新时代e支部”等各类网络在线学习平台的学习获得。
3、佐证材料。
①干部个人自主学习学时,根据个人学习笔记、个人调研方案、调研报告为依据。
②网络培训学时依据后台形成的学时计算,比如“新时代e支部”学习时长折合成学时、“学习强国”积分折合学时记录。
三、其他要求
关键词:安塞油田 新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2-00039-02
一、安塞油田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背景
1.1市场运行机制对精神追求的影响
当前,我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对每个人精神追求和行为意识均打上了市场化烙印。石油企业员工也由以前的企业人变成了社会人,医疗、住房、教育等均实行市场化,因此广大员工习惯于用一种等价交换的思维模式来对待工作、对待企业、对待承担的责任,因而对企业的忠诚度、凝聚力、向心力逐步降低。
1.2宗教文化缺失对高尚信仰的影响
宗教文化的本质是塑造一个健全的人格和富足的心灵,是对自我人格塑造和行为约束的精神自觉。当前,大部分年轻人无观念和认识,对世界无敬畏之心,对生命无感恩之情,对他人无良善之意,对自然无和谐之念,表现在工作生活中,无信仰敬畏,无道德自觉,无底线控制,精神软弱或空虚,善恶意识不强,良莠参差不齐,易受不良思潮和风气的误导和侵蚀。
1.3新闻舆论和负面报道对道德观念的影响
近年来,新闻媒体对社会上发生的一些道德伦理事件进行了一定的客观反映和跟踪报道,如“地沟油”、“毒奶粉”、“毒胶囊”、“老人摔倒该不该扶?”“孩子被撞敢不敢救?”等等,对国人的道德观念进行着不停的拷问和追责,但同时也扩大了大部分国人对社会、对他人不信任意识。特别是对广大青年员工的社会责任感、工作责任心、见义勇为观念、奉献油田意识形成了一定心理阴影、带来了一定价值观念冲击。
1.4社会不公对公众心理的影响
近年来,舆论监督的力度逐步加大,对社会不良现象的透视逐步加深,特别是对政府工作作风和社会腐败现象的曝光和剖析,因为危机意识、忧患意识和比对意识,形成了国人“端上碗吃饭、放下碗骂娘”的畸形意识形态,对广大石油员工也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影响,对企业的公信力、号召力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还干部一个清白,给员工一个明白”任重而道远。
1.5强烈的个性对价值取向的影响
当前,随着80后、90后年轻人的增多,因为他们强烈的个性、生活观念、价值取向的差异和对虚拟网络世界的广泛关注、参与、喜好,对长期以来形成的石油传统文化、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提出了新的考验和挑战,对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课题。
二、安塞油田加强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2.1深化“六个坚持”武装头脑,提高发展引领力
2.1.1领导干部,强化党委中心组学习,提高发展引领力、驾驭力和感召力。年初下发学习计划,每月确定学习提纲,保证党委中心组成员集中学习理论时间积累12天/年以上,集中培训时间5天/年以上,学习出席率90%以上。在理论学习中,我们积极推行“八学措施”,确保两级领导班子学理论、议大事、出思路、谋发展。“八学措施”,即集体学、自学、辅导学、研讨学、调研学、交流学、考察学、自查学。近年来,安塞油田坚持科学发展观,两级领导班子肩负使命、求真务实、锐意创新,2010年胜利跨越了300万吨雄关,每年保持20万吨以上的原油产量净增规模,连续15年保持了Ⅰ类油藏开发水平,在建设西部大庆中充分发挥了主力军、主战场和模范带头作用。
2.1.2一线党员,推行“微型党课”制度,提高党性、党风、党纪观念和认识。改变传统党课单纯由领导、专家主讲的形式,让更多的普通党员走上讲台,用简短的时间,围绕一个主题,采取比较灵活而又直观的方式开展党课教育,实现党课教育的大众化。在教育主体上突出“众”,在时间安排上强调“短”,在教育内容上注重“实”,在组织形式上体现“活”,促进党员自我教育与相互教育相结合,自我提高与共同提高相结合,搭建了一个能展示员工综合素质、提高党员综合能力、增强支部工作活力和引力的平台,为油田发展凝聚了强大的奋进动力。
2.2 抓实“建西部大庆”主题教育活动,凝聚队伍攻坚力。
2.2.1召开专题会议。分阶段召开厂、作业区两个层面的专题会议,将上级重要会议及领导讲话精神进行层层传达,同时根据阶段性任务安排部署下步工作。例如,在年初生产启动期间召开生产建设提速动员大会,在劳动竞赛期间召开劳动竞赛动员大会,在油田公司务虚会议后召开贯彻落实公司务虚会议精神专题会等。同时,定期召开安全生产专题会议、党群工作例会、干部大会、机关作风大会等专题会议,通过会议形式宣贯落实阶段重点工作。
2.2.2下发宣传手册。每年初都将当年的“形势目标任务”印成便于携带和适于记录的袖珍手册、“口袋记事本”、“文化笔记本”,做成台历、制成卡片,使员工在日常工作、使用中了解形势、目标、任务,增强责任感和责任心。例如,2011年,厂开展“珍惜40年光荣史,我与长庆同发展”主题教育活动,期间编印下发了6000册《形势目标任务责任员工教育读本》和5000册《两级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资料,作为主题教育活动的鲜活教材,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2.2.3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借助延安红色教育基地,依托好汉坡、塞一井、高一联、安塞油田展览馆等内部阵地,以全力服务夺油上产、安全生产、稳定和谐等核心工作为出发点,积极组织开展不同层面的主题教育、主题培训、主题学习等实践活动,大力弘扬好汉坡精神“五种内涵”,引导和教育广大干部员工统一思想,凝心聚力,坚决完成全年各项业绩目标任务。
2.2.4开办网络专栏。充分发挥厂门户网站这一宣传阵地的引导和宣讲职能,结合宣传工作实际和重点工作运行节奏,先后开设了“三大油田”建设、夺油上产、走近前端、民生工程、劳动者之歌等子栏目,对“建设西部大庆”征程中安塞油田突出成果、特色做法和典型经验、先进人物进行了全面报道和宣传,充分发挥了厂门户网站的引导和宣讲职能。
2.2.5组织知识竞赛活动。为检验员工形势任务教育学习活动的实效,及时查漏补缺,适时组织开展形势目标责任知识竞赛。通过下发形势目标责任答题卡,灵活开展知识问答活动,引导员工认清发展形势,坚定发展信心,明确发展目标。
2.3 丰富“五大宣传”媒介,激发员工创造力
2.3.1报刊杂志。坚持把文化建设融入全厂中心工作,通过自创自办各种文化刊物,使安塞油田发展形势、奋斗目标深入人心,坚定了员工“建设现代化采油厂”的信心和责任。同时,依托中国石油报、陕西工人报、延安日报等外界报刊平台,以展示安塞油田良好企业形象为出发点,全面打响了宣传战役。
2.3.2网络媒介。坚持把网络宣传作为宣传工作的主阵地之一,充分发挥网络宣传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信息量大的优势,优化调整了采油一厂门户网站,开发了采油一厂党建网络平台,并借助QQ群、微博、博客、论坛等网络载体,进一步增强了宣传思想工作的影响力和实效性。如,2011年累计在油田公司及以上网站和厂门户网站分别发表稿件700余篇,为我厂提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2.3.3宣传橱窗。充分发挥宣传展板、橱窗显眼、直观的特点,按照厂阶段性工作重点和宣传工作要点,每季度对全厂各单位的展板、橱窗进行更换,从而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发展氛围。如,2011年全年制作更换了各类宣传展板、橱窗160块,制作油区宣传画面27块,更新油区宣传标语及理念宣传牌1500余条,展示了安塞油田科学发展的良好形象和崭新局面。
2.3.4横幅标语。在劳动竞赛、重点工作落实、重点建设、夺油上产、会议精神贯彻等不同时段,以悬挂主题横幅、标语等手段营造浓厚的氛围,统一思想,提振士气,目标激励。
2.3.5电视视频。依托采一电视宣传阵地,立足主题教育、主流宣传、形象塑造、重点工作推介和重点成果报道等,通过采编新闻、播放宣传片、开设专题栏目等形式,激励广大员工立足岗位做奉献,在建设西部大庆中建功立业。如,先后开展的“我的一线我的站、“建设西部大庆劳动竞赛”、“挺进在5000万吨的路上”、“数字化的今生前世”等电视宣传系列,充分发挥了对员工的引导激励作用。同时,拍摄完成的《延河岸边的数字油田》等3部宣传片,成为外界了解安塞油田的形象大使。
2.4紧扣“三个突出”选树典型,发挥先进典型带动力
2.4.1突出先进性。在安塞油田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具有培育选树典型的优良传统,尤其是近年来,坚持突出发展中心、突出以人为本、突出凝心聚力,以怎样选树典型,选树什么样的典型为切入点,确保典型选树的先进性。具体实施过程中,坚持先进典型的发现、挖掘在一线,选树、培育在机关,表彰、推介在党委的思路。通过在日常工作中发现典型、深入基层挖掘典型、搭建平台培养典型、总结提炼选树典型,使一批能够反映社会和企业发展的价值取向、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从不同层面、不同岗位涌现出来,充分发挥示范、激励作用。近年来,我们通过“日常工作发现典型”,推出了油田公司科技尖兵刘新菊、油田公司十大杰出青年景小龙;通过“深入基层挖掘典型”,推出了“中国石油・榜样”人物郭秀玲;通过“搭建平台培养典型”,培育了中央企业杰出能手付彦丽、陕西省知识型职工标兵黄金侠等;通过“总结提炼选树典型”,推出了常年守望大山的劳务工马本林、勇抗病魔的坚强员工李娜等一批感动油田的先进典型,在员工中引起强烈反响。
2.4.2突出成长性。培育典型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防止典型“昙花一现”,我们着力构建培育先进典型的长效机制,在政策、财力、人力等方面对典型进行倾斜,通过生活中关心、工作上重用,搭建促进典型成长的平台。通过召开典型人物事迹报告会、座谈会,引导先进典型与员工组成“帮学对子”,为先进典型相互借鉴、共同提高、不断进步创造条件。近年来,全厂各条战线、各个岗位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为企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先后有2名典型走上副处级领导岗位,1名典型先后被确定为学科技术带头人,20余名典型走上一般管理岗位,成为推动安塞油田快速发展的中流砥柱。
2.4.3突出示范性。宣传典型,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推广和应用,我们大张旗鼓地对先进典型进行宣传造势,通过隆重举办主题晚会,表彰先进,宣传事迹,使先进典型真正感到光荣,使先进的形象和事迹在油区迅速传颂,产生了巨大效应。 近年来,我们先后组织开展了“十大魅力人物”、“好汉勋章”、“建成300万吨油田功勋奖”、“感动2009”等冠名表彰活动,营造了推崇先进、嘉奖先进、学习先进的良好氛围;组织400余名劳模先进畅游世园,给他们以应有的光荣和地位;在厂网站推出“身边榜样”宣传专栏,举办了劳模风采事迹展,在全厂上下广泛宣传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先进事迹、优秀品质、高尚情操,使员工从中获得重要的精神动力,受到深刻的思想启迪,积聚无上的进取动力。
三、安塞油田加强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认识
3.1 抓生产从思想入手,抓思想从生产出发
抓生产首先要抓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解决生产建设中遇到的各种思想问题,将思想工作做在前头。而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围绕生产建设中心,结合生产建设实际,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生产建设的全过程,保障生产建设任务的全面完成。
3.2 要做好“一人一事”的思想政治工作
区分层次,因势利导,做好一人一事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准确把握每一位员工的思想脉搏,全面了解员工思想动态,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变被动为主动,了解员工所思、所想、所急、所盼,化解矛盾,消除隐患,心理疏导,困难帮扶,因人施教,因地制宜,灵活处理,多措并举,形成同心同德、拴心留人的良好局面。
3.3 办好员工的事,员工就会干好企业的事
员工是企业的主人,要从员工立场出发,理解员工、尊重员工、关爱员工,为员工办实事、办好事、办大事,员工就会忠诚企业、奉献企业,忠诚爱岗、奉献石油。员工是企业发展之本,企业是员工实现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的平台,我们要千方百计依靠员工谋发展,依靠员工促上产。
长期以来,高校哲学教学在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均存在一定的问题,哲学应坚持以实践观点为首要观点深化改革,探索以“三新”模式替代“三旧”模式,即以“哲学原著”、“哲学史”和“专题研究”替代“哲学原理”、“哲学原著”和“哲学史”,并走向对话,将“讲坛哲学”与“论坛哲学”相结合。
关键词:
哲学;教学改革;实践观点;论坛哲学
建国以来,高校哲学教学屡经改革,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明显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各高校展开了许多探索,展望未来,改革应当在多方面同时着力:在内容上逐步强调实践观点的首要地位,在形式上更为灵活多样、丰富多彩,同时突出教学中的交流与对话。
一、哲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哲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材问题体现在“千书一面”,尤其是本科和专科生用教材,一般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师生普遍反映内容上较为僵化,研究生用教材编写较为灵活,状况相对较好。教学内容方面,表现为陈旧过时,吸收新成果较少,且“讲坛哲学”多于“论坛哲学”,即讲授多而讨论少。教学方法方面,表现为僵化死板,教学艺术欠缺,重视观点灌输而不重视讲清道理。哲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能说只是哲学研究者和教学工作者的问题,而应当放在整个哲学学科建设和发展中去认识。上述三方面的问题,其实是当代中国的哲学学科建设过程中的共性问题,在其他哲学二级学科中也同样存在,甚至也是当代中国所有人文学科共有的问题。但由于哲学的特有地位,尤其是作为各类高校和各级党校的公共课,问题反映的更为集中和明显。出现这些问题的一个根本性的原因是哲学教育观念的偏颇,即长期将哲学教育混同于知识教育或知识传授,这种现象在所有人文学科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长期以来,我们不注意区分人文学科与其他知识性学科的教学特点,也不注意区分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的教学特点。就哲学而言,即表现为统编教材、统一体系,强调共识的内容而引入新内容少,多采用灌输教学而讨论少,尤其是在考核方法上,本专科生教学中甚至还普遍使用客观考试方法,大量以客观题形式进行考核,以致于哲学被作为客观知识体系而非哲学。[1]
二、以实践观点为首要观点深化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者逐渐形成了以实践观点为首要观点、核心范式和建构原则来展开哲学教学改革的新探索。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中国学者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一新的社会实践,深入解读了马克思哲学原著;二是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和东欧的启发,其对社会存在理论、社会批判理论、实践观点等的研究拓展了哲学的研究视野;三是中国学界关于实践标准的讨论,关于人、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讨论,关于主体性问题的讨论,关于实践唯物主义的讨论不断深化。[2]马克思本人考察所有哲学问题都是以社会历史和人的实践活动作为基础和出发点的,其具体哲学观如世界观、自然观、辩证法、认识论、价值观都在实践唯物主义视域中得以呈现。实践观点在哲学教学体系中是一种哲学范式,是其逻辑起点和内在线索,也是其理论态度和方法论原则。哲学教学的主要目的,应当是让学生学会以的立场、观点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哲学教学既要回到哲学的本真,也要回到现实世界,不回到哲学的本真,就无法把握哲学的精神实质,不回到现实世界,就无法实现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统一,这两个回归都以实践观点为基础。相对于解释世界,哲学更重视改变世界,世界自身发展出了“人”这一否定性的存在物,并最终使“人”的尺度高于“物”的尺度,改变世界即实现两个尺度的统一。改变世界的途径是人的实践,这里的“人”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际活动的人,通过人及其实践,既改造客观世界,也在改造主观世界,从而使人的尺度和物的尺度重新实现有机统一。同时,哲学作为“以人为本”的唯物主义哲学,必须在对人所处时代及面对现实问题的反思中前进和发展,不关注现实问题和时代特点,哲学势必失去生机和活力。因此在哲学教学中,必然要回到现实世界,教导学生学会以哲学的基本原理独立思考和解决现实问题,使学生自觉树立而非被迫树立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实践观点作为哲学教学改革的首要观点,最终的目标是建构一个具有综合性、当代性和开放性的哲学教学体系。“综合性”是指以实践观点为原则,打破原有的哲学原理、哲学史、哲学中国化、西方哲学等课程的壁垒,将从属于不同分支学科的内容围绕当代社会发展的实践主题加以有机糅合,形成整体。“当代性”是指将哲学的基本原理延伸至当代社会现实生活的语境中,融入现代观点,关注现实发展。“开放性”是指以实践观点为建构原则,充分吸收当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将过去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充分涉及或展开的基本原理根据实践需要加以详细阐释。[3]
三、以“三新”模式替代“三老”模式
我国哲学教学主要沿用了哲学原理、哲学史和哲学原著的“三老”模式。其中哲学原理居于核心地位,对于普及哲学的基本理论具有重要历史作用和意义。但同时,也存在着严重的弊端,即原理课对于哲学的概括是相对偏狭和贫乏的,从而导致“不原也不全”的情况。因此,有些学者呼吁用“哲学专题研究”来替代“哲学原理”,以保持开放性和批判性。[4]由此,便形成了哲学原著、哲学史、专题研究的“三新”模式,这是哲学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但同时也应看到,这种新模式未必适合于从本、专科到研究生教学的所有阶段,对于研究生教学尤其是博士生教学,这种模式较为合适,因为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已经具备了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但本、专科生本身理论基础并不扎实,如果采用哲学专题替代哲学原理,可能会出现新的问题,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研究能力都较为有限,未必能够理解专题讲授的精髓,教师自身的学术素养也未必能满足专题教学的需要。所以本、专科阶段是否采用专题讲授模式尚需思考和检验。如果采用“三新”模式,哲学原著课的作用就更为凸显,因为原著能够直接体现哲学的本真涵义,相对于哲学原理更为全面和准确。但同时,在众多的经典原著中,如何取舍也十分重要。哲学原著可分为早期著作、部分读书笔记和札记手稿、论战性著作、成熟而比较完整的论著等四类。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最适合作为原著课基本教材,原因是这两部著作论述全面成熟且难度适中。[5]但考虑到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本专科和硕士阶段,以这两部著作作为原著课教材是合适的,但在博士生阶段,考虑到博士生所应具备的哲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则以《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两部著作作为原著教材更为合适,这两部著作具有更大的哲学张力,也是近年来高水平哲学论文频繁引用的重要文献,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更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哲学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四、走向对话,将“讲坛哲学”与“论坛哲学”相结合
在哲学教学方式的改革中,走向对话是必然的趋势,对话既指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也指哲学与其他哲学乃至其他学科的对话。哲学不仅是社会批判理论和实践哲学,也是“以人为本”的实践唯物主义,因此教学中主体与客体———即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就成为必然的要求。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尊重与平等相待是对话的基础,这就势必改变以往灌输教育中教师主动而学生被动的局面,而是双方都主动思考和讨论,从而调动主客体双方的积极性。哲学本身是开放的而非封闭的,其发展历程也是与其他哲学思想甚至自然科学频繁交流和论战的过程,哲学的历史地位是因其真理性和价值性而确定的,而真理性和价值性很大程度上就来自于这种交流和论战,因为这使哲学能够批判地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而且在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学生们很容易接触到各种思想,如果哲学乃至的各类二级学科不去面对这一现实问题,固步自封,就有丧失传统思想阵地和舆论阵地的危险。因此,哲学既要与传统的中国哲学、西方哲学进行对话,也要与当代的新自由主义、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权主义等思潮进行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批判和借鉴,最终使学生在各种思想的比较中真正树立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对话中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形式是论坛,也有人将这种交流模式称之为“论坛哲学”,反之将传统的课堂教学称之为“讲坛哲学”。近年来,各类高校和各级党校都很流行论坛,甚至有人提出干脆以“论坛哲学”取代“讲坛哲学”,这是狭隘和急功近利的观点,“论坛哲学”和“讲坛哲学”应当是相互补充而非相互替代的关系。“论坛哲学”能够活跃学术氛围,但观点杂乱,并不具备“讲坛哲学”的严整性,过度强调“论坛哲学”只会导致思想的混乱,反而无益于大学生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与哲学教学改革的目标背道而驰的。二者只能是相互补充而非相互替代。以上只是对哲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的目标、措施进行的粗略分析,未必符合哲学教学完整的规律和实际。这些改革不仅对教师也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如果能够实行将极大提高大学生对哲学本真思想的理解,是值得探索和尝试的。
作者:谢连生 单位:江西理工大学中央党校研究生院
基金项目:
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人才培养专项(编号13YD019)参考文献:
[1]汪信砚.关于我国哲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哲学动态,2003,(5):3.
[2]袁贵仁,杨耕.哲学教学体系的形成与演变(下)[J].哲学研究,2011,(11):16.
[3]丰子义.哲学教学体系建构的实践观点再析[J].哲学动态,2013,(12):8.
关键词:《英文报刊阅读》课 能力 素质 转变
教育部2004年1月下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明确提出了读懂国内外英语报刊这一评估要素,界定了对阅读英文报刊水平的标准和层次要求。据有关数据表明(最好有数据证明),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英语专业,在三年级开设了《英美报刊阅读》这门课程。由此可见,《英美报刊阅读》这门课程的开设得到了广泛的重视。然而,由于该门课程是高校英语专业新开课程,于教师而言,如何提高教学效果,有很多方面需要进一步探讨。本文拟就从介绍《英文报刊阅读》课程内容入手,探析该门课程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和如何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什么是英文报刊阅读课程
“英文报刊选读”是帮助学生理解当代英语报刊文章的指导性课程,也是建立在扩大英语语言的应用和研究基础上的应用型课程。它通过对西方文化、科技、社会、历史、宗教、风俗传统等背景知识的介绍,通过对这些领域中的一些相对专业词汇及用法的介绍,指导学生提高相对专业性英语文章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比较系统地掌握阅读英文报刊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能够将所学的各类报刊知识运用到日常的语言实践活动中。
二、学习英文报刊阅读课程的意义
英语报刊阅读在英语学习的意义是由英文报刊自身所具有的特点所决定的。英文报刊为英语教学提供大量真实地道的信息资源从各方面各层次促进了学习者多方面能力的提高,从而使阅读成为掌握现代英语最为实用的途径之一。
1.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动机是积极学习的源泉和原动力,兴趣是间接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内在动力。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只有5%~6%的学生在课外能去读英语课外读物。而语言作为载体和工具的功能也只有在学习者利用它去获得信息的时候才能真正体验出其价值。学习者只有在这个时候才最具成就感,乐于通过阅读去获得他们感兴趣的、有价值的信息。而报刊作为一种时事英语,迎和现代生活节奏,突出阅读话题,在学习真实和生活真实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实践证明,当学生对所学材料产生浓厚兴趣时,就能集中注意力,情绪高涨,充分发挥学习潜能。随着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明显提高,阅读不同题材的能力也随之得到了提高。现在大多数的英语报刊内容丰富,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是读者在阅读的同时准确了解当今社会的好途径;特别是选择了那些能吸引学生兴趣的文章,如足球、体育、电影明星等,学生愿意花时间阅读,弄懂他们感兴趣的题材内容。
2.扩充词汇量,拓展学生文化知识面
词汇量是提高英语学习的瓶顼因素,而词汇量不是整天泡在单词堆里就可以提高的。阅读是扩大和巩固词汇容量的最好方法,通过阅读英语报刊上提供的更多的英语背景知识、风土人情、文化习俗,学生可以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学习和使用好英语。而这些都是英语学习的非语言制约因素。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英语报刊对培养和提高英语阅读能力意义显著。报刊文章的各种内容语言新颖有趣,词语丰富易懂并且实用。通过阅读英语报刊广泛接触到英语表达的各种文体风格和英语的最新发展变化,培养学生细致观察语言的能力以及假设判断、分析归纳、推理检验等逻辑思维能力,强化对文章的基本结构、信息表达及语篇模式等语义衔接手段的意识,可以有效地掌握各种阅读技巧(根据词根、词缀和上下文猜测词义,略读、跳读和分辨文章主题和中心思想等)和逐渐提高理解能力(对词、句、段落和篇章的理解和分析推断能力)。
4.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阅读英语报刊可以激起学生写作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让他们感觉有话题可写;可以极大地扩大词汇量和提高词汇运用的准确性,学生可以充分借鉴报刊中同类题材的词汇和句型;还有助于学习各种文体的篇章结构以及作者的写作思路,学习如何阐明段落主题以及如何正确使用衔接和转换技巧,养成英语逻辑思维习惯。大量阅读英语报刊,熟悉并掌握地道英语表达方法还能避免在英语写作过程中由于母语干扰、文化差异等因素造成的语法和语用等错误。英语报刊的特色与优势给英语写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习者只要认真学习,仔细揣摩英语报刊的词语、句式、语言表达、篇章段落组织方式和逻辑结构并加以体会和不断的实践练习,假以时日,一定能逐渐提高英语写作能力。
5.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报刊、杂志内容包罗万象,社会、政治、经济、战争、环保、人口、科学技术等各种可议性很强的话题都有所涉及,为学习者认识和了解外国社会文化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和信息来源;且提供了各种社会场景中语言运用的实际范例,其内容和语言表达形式都是语言交际的鲜活材料,大量的语言信息和专业知识信息为交流和语言输出做了充分的准备。实践证明,阅读大量的英文报刊可以有效地延伸和补充学生的语言学习,学习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培养语感,克服无法真正身处英语环境的不足,摆脱英语交流中无话可说的困境,真正培养和提高灵活运用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6.培养和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其他综合素质
英语报刊中蕴含着大量有关国家社会、历史地理、文学艺术、风俗习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资料,特别是与我国不同的英美等西方国家不同的文化差异。学生在阅读和理解英语报刊时可以认识、了解这些差异性,从不同的话题和价值观差异中体验异国文化,培养文化意识,提高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
报刊杂志蕴含大量的信息,从丰富的资料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必须对所阅读的信息加以准确理解,科学分析并归纳。信息的提炼过程就是抽象思维,综合概括的过程。通过分析层次,解析篇章结构,写段落大意,概述文章内容等训练手段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纷繁复杂的英语报刊杂志反映了不同国家不同的文化意识和价值取向,展现的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西方报刊都声称自己严格遵循新闻客观、公正的原则,但作为传播西方文化的主要媒质和手段,由于不同的政治背景、偏见和倾向,其必然渗透了西方价值观和文化意识形态。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作者的遣词用句,篇幅处理中辨析出作者隐藏的观点和态度倾向。经常阅读英语报刊,可以了解不同的政治观点和立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识别能力,发现问题的本质,培养多视角批判性思维和分析深层次问题的能力,养成既获取信息又辨析观点的习惯,而不是被动接受报刊编辑和记者的观点,从而使英语报刊真正为我所用。报刊所报道的内容及话题贴近实际的现代生活,在阅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适合讨论的议题,精心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并鼓励他们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和观点;面对变化万千的世界,学生可以从报刊上了解到新动态,新发明,新观念当然也有许多新问题,如何解决这些凸现出来的新问题,在讨论和思索过程中,学生们一方面不仅可以了解文中的见解和看法,还能引发出自己更为新颖独特,更加科学的看法,从而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发表见解能力,开拓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如何深化英语报刊阅读课的教学
1.传统教学目的的转移
《高等学校英语教学大纲》指出:“外国报刊选读课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英美报刊和杂志的能力。通过熟悉英美报刊、杂志的文章的一般特点,分析文章的思想观点、篇章布局、语言技巧及文体修辞等,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想表达能力。”目前,我国高校英语报刊教学大都是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为主要的教学目的,采取的也大多是传统的语篇知识型阅读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不能满足学生全面能力发展的要求。端木义万教授在“第五届高校英语报刊研讨会”上指出:“英语报刊具有内容新颖、语言现代、资料丰富和语言丰富的特点。我国高校英语报刊界应该充分开发和利用这门课的潜在素质和教育价值,提升英语报刊的教学价值。”所以英语报刊教学的目的不仅要提高阅读技能,还应根据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实际要求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问题能力、思维能力、提出见解能力及创造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新闻素养、政治素养、道德素养文化素养等,以实现成功的、和谐的跨文化交际。教学目的的转移对教学方法和模式提供了更高的要求,也在很大程度上延伸和扩展了英语报刊教学的功能。
2.教学内容的转变
目前,国内大学的英美报刊课教材内容主要分时事新闻、专题报导、专业内容三类。各类教材各具特点:以时事新闻为线,以硬新闻(hard news也称为纯新闻,主要指涉及严肃话题或事件的新闻)为主要内容的教材能让学生尽快进入状态,通过独立阅读及时了解所发生的状况,但使用周期短;以专题内容为线,以软新闻(soft news则不涉及严肃话题事件的新闻)为主要内容分的教材题材广泛,趣味性强,但缺乏时效性且学生需要查阅背景资料,学习见效慢;以专业方向为线,学术文章为主要内容的教材往往与新闻和报纸脱节,专业性强,内容晦涩难懂。教学内容的选择是报刊教学的重要环节和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所以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选择不同的教学资料;遵循新旧材料、时事新闻和专题报导相结合并兼顾专业需要的原则。在教学活动中,每个教学单元既应包括以专题为线的专题报导;软硬新闻结合的介绍专题的历史、背景、最新动向及前景;针对课文中的词汇、语法、文化知识及对课文的理解做出的解释;还应包括选自与课文相关的来自报刊网络的软新闻或专题报导评论等补充阅读。另外,教师还需要根据形势的变化,更换恰当的教学材料,并适时地补充新的信息,以丰富教学资源使其更加符合教学的新要求。
3.教学理念的改变
英语报刊课教学从其特点来说是一种语言实践活动。建构主义理论(Constructivism)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并非被动接受重视灌输,而是主动创建知识结构,即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接受外界信息并在自身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消化、整理、改善认知结构的过程。过去,由于课程安排的课时不够充裕,任务重,英美报刊课教学极易被教师当作精读课或泛读课来上。课堂上,教师往往从词汇的释义、句子的理解、层次结构的解析到文化背景知识介绍、写作特色、语言风格特点等都一股脑儿地塞给学生,采取满堂“灌”和唱“独角戏”的方式,教师成为主导,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令学生完全陷在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中,并无形中让学生养成了依赖的习惯,影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语言实践能力是英语报刊选读课的指导思想,该思想的贯彻具体体现在通过各种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语言实践活动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兴趣,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原则,提高他们在教学中的教学自主参与程度。这一思想与建构主义理论所提倡的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是一致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彻底地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能力培养型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强调学生自身积极参与、实践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以促进其知识索取、知识运用和知识创造的综合协调发展。
4.教学形式的转变
基于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师应摆脱过去的以“讲授”和“介绍”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无论是课程设计、教材内容、还是课堂组织、课后作业均要考虑到学生的充分参与和实践。笔者认为,教学应采取“课内互动参与+课外积极实践”的模式,总的原则是以学生为中心。
课堂上,除做必须的难点讲解和介绍必要的背景语境外,教师应充分放手让学生主动融入教学:
(1)提问――抛出一些知识型或思维启迪型的问题,让学生在思考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提高索取信息能力、分析判断推理等思维能力。
(2)讨论――报刊课的小组讨论注重以意义为中心,讨论题目与现实实际活动有密切关系。小组讨论是促进学生协同沟通,观点交流修正与补充,促进语言交际的好形式。
(3)演讲汇报和辩论――学生汇报讲演给学生提出了一个真实的任务,无论是对文章观点的辨析,与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还是复述、转述或者表演读到的内容,都给了学生一个完整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辩论通常是由教师布置一些与现实世界实际联系紧密的题目,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既有双方主辩手的发言又有双方组员的自由发言,活动紧张而有序。通过这种方式,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系统阐述自己观点的能力。
课外学习应以学生实践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确实可行的实施读、说、写三个方面的训练。课堂外,教师通过布置多种形式的任务和活动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指导学生将语言实践延伸到课外。学生可以按照教师的计划在课后阅读除教材以外的材料,查阅有关资料,按老师要求写出读报笔记或读书报告并由老师定期作指导性讲评;定期组织课外专题讨论;可以亲手编辑小型英文报,举办时事报告等活动;还可以利用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搜集相关的新闻材料和报纸上的具体新闻信息。这些与课堂教学紧密相连学习活动,学生很感兴趣,必将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英语、探究知识的动力。
5.教学手段的转变
英语报刊阅读教学要求教学信息量大,内容新,且内容展示具典型性和系统性。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现代网络的普及,传统的“粉笔+黑板”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愿望和需求。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为外语学习提供了空前优越的条件,提供了新的教学手段,大大丰富且优化了外语教学的内容,使其更具时代性和高效性。在当前教育技术环境下,多种媒体由于其具备的无可比拟的优势,使用其作为教学的辅助已经成为必然趋势。英语报刊阅读教学更是如此。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和媒体课件建立报刊英语学习库能使学生以更多形式和更高效率输入英语语言素材,改善学生英语语言输入的途径和效果,也能有效促进学生完成英语语言输出的过程。报刊英语和多媒体的优化组合所展示的动态的视角,立体的形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创造性,也有利于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平台发挥其主导作用,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环节,突出互动,提高教学效益。因此,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作为一种新兴现代科技教学手段,不仅是未来报刊英语教学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该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
四、深化英文报刊选读课教学应该注意的几个因素
提高英文报刊阅读课教学的质量,推动该课程教学改革需要综合考虑教师、教学材料、技术支持手段等方面因素,这些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直接关系着英语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深入的程度。
1.教师
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是英文报刊课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教师素质的提高也是其教学改革的核心。报刊英语教师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扎实的语言功底,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丰富而广博的英语学科理论,较高的业务工作能力和科研工作水平,并能娴熟运用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才能有效把握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实现培养和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水平的目的。所以教师必须重视自身各方面能力和素养的提高:
(1)专业业务素质水平。报刊语言体现着语言发展流行的最新趋势,内容包罗万象。因此教师必须高度重视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学习本专业各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积极积累大量最新最鲜活的教学材料,并能驾轻就熟地用最时尚的语言来展示教学,才能激起学生最大程度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科研工作能力。科研工作是大学英语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素质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在课程改革实践过程中,课堂教学经验是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活生生的课堂教学对象是最有研究价值的科研对象。针对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教师通过教学实践中的反思、探索,研究并总结其特点,逐渐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也提高了其科研能力;而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又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优化教学效果。教学和科研之间的结合,有效地推动了教育和教学改革的深入。
(3)掌握计算机技术和现代教学手段。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普及到英语教学的各门学科中,作为专业的英语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技术,还要与时俱进积极学会计算机发展的新技术和现代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其先进和强大的功能,为教学提供便捷和优质的服务,促进教学效果。
2.教学材料
以往,我们总把教材看作是学科知识体系的浓缩和再现,教材是学科知识的载体。这种教材观的实质是“教材即知识”,因此,教材中的学习内容必须是定论、共识或某一领域公认的原理、法则、定理,排除有争议的问题,不给学生发挥的空间和研讨的余地。因此,教材就是要罗列学生应掌握的本学科领域的理论和应用法则,对教师的教学、学生的认识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如今,教材的观念呈现出新的转向,这种转向的根本特征是“范例性”,即把教材看作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不是学生必须完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是引起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判和建构意义的中介,是案例或范例。因此,它强调教材是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记住“话题”本身,而是为了通过以话题为中介进行交往,获得发展。
英文报刊选读课所选择的教学材料早已不止于教科书这种单一的形式了,报纸、杂志、网络资源等触手可及,我们在使用各种不同形式的教学材料时必须发挥文字、音像、网络的综合作用才能满足教学的新要求。
3.技术支持
近年来,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从硬件设施的完备、软件技术的开发,到多媒体应用和计算机网络化,这给英语教学带来了广阔的前景,也给英语教师带来极大的方便。现代教育技术主要有:多媒体及网络、语言实验室、广播、电视、录像、幻灯片等。由于多媒体技术具有视频和音频结合、互动、实时等多种感知的优势,教师将它运用于教学中,能使课堂变得形象生动,使教学更富有直观性,教学过程更加活泼有趣,增加学生的参与程度。而且还能增加课堂容量,加大教学密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结束语
英文报刊本身所具备的综合性、实用性、时事性和创新性等诸多特点,决定了阅读英语报刊对提高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意义举足轻重。所以,高校校园内开设英文报刊选读课程在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增进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延伸和拓展英语报刊教学的价值应该受到更多专家和教师的关注,使其在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S].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端木义万.高校英语报刊教学论丛(第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3]于志明.论高职英语教师的素质及培养[J].新西部,2008,(14):135-136.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教学,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学习兴趣
人的心理结构是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构成。智力因素直接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人智慧高低的重要表现,是学习活动的“硬件”。非智力因素是人在活动时除智力因素之外的一切心理活动因素。
非智力因素是指人在行为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个性特征,主要包括兴趣、动机、理想、气质、习惯、品德和意志等。它在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中,起着动力性和方向性的作用。中学阶段,是学生的智力因素迅速发展,非智力因素逐渐形成和趋于稳定的关键时期,智力因素的培养可以促进非智力因素的提高,而非智力因素反过来又作用于智力因素的提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影响数学成绩的非智力因素有很多,下面谈谈造成大量数学差生的非智力因素。
1.造成大量数学差生的非智力因素
1.1 学生学习动机不强,对学习数学无兴趣。有些学生,由于受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不合理分配现象,特别是受经商风冲击,对本身抽象难懂的数学不感兴趣,产生厌学情绪,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1.2 缺乏学好数学的信心和意志。有些学生,一遇到计算量比较大、计算步骤比较繁琐,或者是一次尝试失败,甚至一听是难题或一看题目较长就产生畏难情绪,缺乏克服困难、战胜自我的坚强意志和信心。甚至由于贪玩厌学,经不起诱惑,就不能控制自己把学习坚持下去。还有的学生由于受老师、家长或高年级同学的影响,未接触到某数学知识之前就对它有畏惧心理,例如,初中的几何和函数问题。认为数学不是他能学好的,从而放弃了对学好数学的信心,直至放弃学习。
1.3 缺乏积极、健康的思想情感。有些学生不善于和老师、同学进行感情交流,未能及时沟通,未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遇到问题,爱面子,不问老师,以致问题解决不了时,产生悲观消极情绪,严重影响学习成绩。
1.4 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中学数学与小学不同,知识点多、难度增大、综合性强,如果照搬小学的学法,显然是不能够适应中学的学习。而一些学生往往是课上听课,课后完成书面作业了事,没有形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好习惯。对老师的依赖性比较强,不会主动去寻求最优解答,解题后进行总结、归纳、推广和引申等科学的学习方法。不重视数学的理解,偏重于机械记忆课本上的一些定义、公式、定理,甚至题解,造成条件稍一变化,便无能为力。对所学知识不会比较,不善于梳理归纳,知识点松散零乱,加上理解不深,便经常出现(a+b)2=a2+b2,sin(A+B)=sinA+sinB之类的错误,影响数学知识的掌握。
2.数学教育与非智力因素
数学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理论的严谨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等特点,这就确定了学习数学的困难性。要克服困难,就需要顽强的学习毅力,才能获得好的学习效果,只有良好的智力因素,没有刻苦耐劳、勤奋学习精神的学生是不可能学好数学的。常听到一些老师在议论学生时说xxx很聪明,就是心没有放在学习上,这就说明了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要。
从数学教材来看,也具备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内容和必要条件。通过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顽强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性格等。这些非智力因素,在教学活动中即使不作专门的努力,也会随着学生知识的增加,年龄的增长而发展的。我们提出这个问题,目的在于使非智力因素在教学活动中与智力因素得到同步发展使教学任务全面完成。
3.培养非智力因素的原则
培养非智力因素,首先要掌握它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如学习数学的良好动机的激发与培养就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即好奇――兴趣――爱好――热爱。教师往往要利用实验操作过程,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测量、实习作业、利率、归纳猜想等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但好奇仅是一种比较原始的、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教师又应通过形象生动、准确明白的讲授,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等教学手段和方法加以引导和巩固,还有作业与考试成绩的鼓励等,逐渐使好奇发展为兴趣。兴趣比好奇更深刻、稳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成为爱好和热爱。可见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存在一个开发和引导、稳定和巩固。
4.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对策和措施
九年制义务教育《教学大纲》重点强调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充分调动他们主观能动性,把蕴藏在于学生身上的巨大学习潜力发挥出来,煅炼学生坚强学习意志,培养学生严谨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创新的精神,是实施当前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的重要环节。
4.1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必须克服那些在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教学模式。而应以训练学生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在课堂上,教师要以有富有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到教学内容生动有趣。教学语言要饱含对学生的引导,凝聚对学生的期望。如经常用“你能用几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谁能想出更好的方法”、“请你来试试,好吗?”之类的言语,引导、激励学生积极思维,及时给予肯定性评价。教师只有用自己真挚无私的爱去温暖学生心,才能使其产生前进的动力,激发他们积极向上、奋力拼搏的精神。教师不仅要有爱的情感和爱的行为,更要有爱的艺术。
在任何合作中,都应细心把握,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潜能。这样,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已见,敢于发表自己独立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结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集体创新能力得到培养。教师应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体验,让学生掌握接受、探究、质疑、模仿、讨论、体验等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尊重学生的个性、需要、见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善于发现学生在课堂中的得失,认真引导学生创新思维。让教师和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有效地获得知识和情感体验。
4.2 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理想是指个人所向往的或所要模仿的事物或人的主观形象。它与个人的愿望相联系,一个人的理想内容越丰富、越崇高,对其推动力也就越大,它鼓舞人们不畏艰难险阻,百折不挠地投身于科学攻关中去。的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种崇高的学习动机使他寻求挽救国家危难,解除人们痛苦的途径和方法,这种动机穿越他的一生,推动他为民族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己”。
数学是一门应用及其广泛的科学。就中学数学而言,一方面它是学习中学物理、化学等课程以及进一步学习现代科技的工具和基础,另一方面它又是现实生活所不可缺少的。而事实确实如此,数学没学好就不可能学好物理等课程,也影响今后的水平和能力。若是在数学教学中适当介绍一些数学家的生平轶闻及一些数学名题与历史故事,一些似是而非的数学悖论,或是提出一些已经解决或悬而未决的难题与猜想等,无疑会激起学生的热情,并萌发献身数学研究的伟大理想。如在学习“黄金分割”时,可以介绍人体的“肚脐”便是黄金分割点,中国故宫的构图也融入了“黄金分割”的匠心,舞台上报幕员的位置,“最后的晚餐”中犹太人的形象都处在“黄金分割”点上;在学习“生活中的图形”时,可以向学生介绍蜜蜂是一个造房专家,它的蜂房底部都是菱形且菱形的每个钝角都为109°28',锐角为70°32';又如在学了圆的基本性质后,可介绍名题“蝴蝶定理”;在学习“勾股定理”时可介绍几种古今中外的证法等。通过这样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过去、现在和未来,培养他们的爱国思想,激励他们献身科学。
4.3 培养良好的习惯和方法。
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是学生学习适应性的表现,而且是其终身学习品质的不可或缺的组成。在基础教育阶段,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可能的。具有生成性、固定化、自动化、情感依赖等特点的学习习惯。“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生智力上的不足,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此要做到:①做好预习、复习工作。课前对新课进行自学,并初步理解新课的内容;课后或考前,能针对笔记、课本等进行复习。②专心听讲,会记笔记。③教会学生阅读数学教科书,勤学多问。④做单元小结,使知识纲目清楚、条理清晰,形成体系。⑤制定计划,合理安排时间。⑥自我评估,对自己学习的进程、质量或方法进行检查、评定,并选用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法。
4.4 精心创设求知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从心理学角度说,它是人的一种特殊意识形态,从心态上表现为具有自觉探索未知事物的动势,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的投入学习活动,同样教学实践也说明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思维发展的前提。不满意的成绩、老师的冷淡、同学的舆论、家长的责难,不仅会堵塞学生智能的发展,还会造成学生对学习数学的“情感”淡漠,甚至铸成一种自卑、厌恶、恐惧心理,减退学习兴趣,造成畏缩不前的个性,因此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是提高数学教有效的关键。
4.4.1 用数学史使学生对数学感兴趣。
教学中恰当插入一些数学发展的历史故事,数学家的名言传记,用那些带有感彩的数学史实,以情育情,以情动人,如讲排列组合的乘法原理时,可讲有名的“哥尼斯堡七桥问题”;如讲到无理数,向学生介绍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成员希伯索斯因发现了无理数而被扔进了大海;讲勾股定理可介绍毕达哥拉斯曾因此发现而欣喜若狂,宰了一百头牛来庆贺等等;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
4.4.2 在数学美的欣赏中培养数学兴趣。
数学美的特征主要有统一美、对称美、简洁美、奇异美,如平面几何中的相交弦定理、切割线定理、切线长定理可统一为圆幂定理;对数运算中的“换底公式”可将任意对数化为同底的对数比,使其协调一致;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等圆锥曲线可用同一方程表示等,这都充分展示了数学美的统一特征。轴对称图形、对称的代数式子等都是对称美的具体形式。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领略到对称美,更重要是要让学生自觉运用对称性质解决具体问题。
4.4.3 善于设置悬念,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永远超过责任感。”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最强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的学科,逻辑思维要求极严,只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吸引学生在高度抽象的天地里遨游。在文学艺术作品中,为了吸引读者、观众的兴趣,往往先设置悬念,然后再一步步把它解开。在数学教学中,笔者也用了类似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讲授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时,先让学生任意出示一道方程,然后笔者马上说出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分别是多少,并让满怀疑惑的学生解方程验证,学生非常惊奇,很想知道其中的奥妙,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激发了兴趣。又如,在学习数的平方时,笔者先把一张纸对折再对折,接着问如果一直折下去,一共对折50次,这对折起来的纸有多厚?学生纷纷猜想:1厘米,5厘米,1米,笔者说都不对,到底有多厚?大约是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学生都不敢相信,浓厚的兴趣被激发起来,带着疑问专心等下文。
4.4.4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好数学的内在动力,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向学生阐明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及目的要求,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讲解,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工具学科,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数学学习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其它学科,从而激发学生发奋学习的动机。同时,在教学中可通过图形变化,数学规律,对称变换,知识间的联系等全方位地挖掘数学的美,使学生在体验数学美的过程中,真正热爱数学这门学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一旦被激发,就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5 手脑并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现在初中生动手能力较差,这给数学的学习带来障碍。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计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动手的过程中将自觉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如研究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时,笔者指导学生动手画图实验,分别剪两个两边夹角,两角夹边,三边对应相等的三角形,通过比较,启发学生自己总结出判断定理。通过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使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内容记忆深刻,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开拓了学生的思维。教学的方式不是单一的,枯燥的,它应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过程,学生要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参与教学活动,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气氛中解除迷惑。这样,学生就会处于兴奋的学习状态,在亲身体验和认识数学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
4.6 加强学法指导。
4.6.1 预习方法的指导。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手、动脑、自己阅读课文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自学能力。课前要布置预习提纲,让学生先通读课文,然后细读理解大致内容,自定一些“划”和批的记号,在课本上把关键句、重点词、概念、公式、定理划出来,使他们养成边读边划边批边算的习惯。
4.6.2 听课方法的指导。听课方面要求学生上课做到“一专三动”,即专心听老师对重点难点的剖析,听例题解法及思路分析、技巧等。勤于思考,积极举手发言,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认真做好堂上练习,认真听老师讲评及课后小结,积极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教学活动。
4.6.3 总结归纳复习方法的指导。在进行单元小结或学期总结复习时,引导学生对所学过的每个知识点、每章节的内容加以综合归纳,注意知识的新旧联系、知识的前后联系、知识的横向联系,写出简明小结,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专题化。有选择性地解一些各种类型和档次的习题,使学生掌握各类题的解题规律和方法,巩固所学内容。难处、思在矛盾的解决上,思在真理的探索中,并达到启思悟理,融会贯通。
4.6.4 培养学生“准加快”的计算能力。数学是运算要求高的学科,运算能力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学生在小学阶段应用心算较多,而在初中数学中,相应运算的难度、运算的步骤都有所增加,运算中常出现由于心算不笔算带来的错误,一步出错,步步错。有些学生常常“看”题而不算题,懒动手,长此以往,做题速度减慢,导致计算能力下降。教学中首先得重视运算方面的训练和指导,用练习或考试中出现的错例教育学生,使其感到丢分丢得“心痛”,让学生笔不离手,计算时动手打一下草稿,把心算和笔算有机结合起来,能大大提高运算准确度,减少失误。其次应加强运算的限时训练,如进行5分钟测评,提高运算速度和正确率,培养学生好的运算习惯。
总之,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调动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本领,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与素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