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特色文化小镇规划设计

特色文化小镇规划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特色文化小镇规划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特色文化小镇规划设计

特色文化小镇规划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梅州;江南新城;设计体系,中轴线设计

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产业一体化、城镇快速化的背景下,我国迎来了新一轮城市化浪潮。各城市为了在这一浪潮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承担更高的职能分工,不约而同的将新城开发作为提升城市能级的重要突破点,新城建设如火如荼。为促进省内区域均衡发展,广东省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珠三角以外地区发展的相关政策,其中与梅州相关的包括 《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等,从资金、项目、用地等方面均给予梅州一定的倾斜和扶持。近年来,整个潮汕地区的发展对于推动粤东地区发展,促进广东省区域均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梅州通过与潮汕地区的紧密合作,对于带动整个粤东北地区的发展、进一步推动广东省区域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以梅州江南新城规划设计为例,论述了江南新城规划城市设计体系的构建要点,以供大家参考。

1 项目概况

梅州位于广东省东部地区,是客家人聚居的地区。梅州江南新城位于梅州中心城区南部,规划范围为26.94平方公里。规划除上述范围外,还将北部包括芹洋半岛及金山片低丘缓坡地纳入研究范围,总用地面积约32.29平方公里。

规划建设用地面积约1772公顷,占规划总用地面积66%。总建设量约2200万平方米,其中安置区建设量约200万平方米。规划居住人口约18万人。

2 新城发展概念规划

2.1 空间发展战略

江南新城位于大梅州区域“文化旅游发展轴、产业发展轴和城市功能中轴线”交汇之处,是畲江工业新城、雁洋核心区与梅州中心城区联系的契合点。根据梅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在中心城区空间结构中,江南新城是“城市中轴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双核”之一的 “城市现代服务中心”,“七个中心”中的“长沙组团”和“泮坑文化旅游休闲区”两个中心,六园中的“泮坑文化旅游休闲产业园”,是未来梅州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发展目标

江南新城是梅州城区扩容提质的龙头项目。2011年,梅州市政府以“城是宜居区、乡是生态园”为目标,拉开了江南新城建设的序幕。目前,江南新城定位为“新型城镇化创新区、生态适宜型产业集聚区、世界客都展示区”。其城市设计由此展开。规划充分利用城区南拓的机遇,以生态文明与城市运营为理念,涵纳休闲旅游、综合服务、文化创意、教育科研等功能。

3 新城规划原则

(1)传承创新的原则。传承客家文化与建筑风格,合理开发利用传统建筑,同时结合时代元素积极融入创新,建设世界客都展示区。

(2)务实科学的原则。围绕“文化是城市的灵魂、道路是城市的骨架、产业是城市的支撑、水系是城市的血脉、生态是城市的衣裳、功能是城市的命脉”等六要素进行科学规划。

(3)超前规划的原则。高标准公共服务配套、高效交通系统构建、高质量生活环境营造,建设集约、高效、生态、低碳的新型城镇化创新区。

4 客家地区新城规划设计体系构建要点

4.1注重城市文化与空间尺度

梅州江南新城规划范围内有多处的历史建筑,但是普遍分散,想立足成片保留、发展特色文化旅游、带动新区文化发展有相当难度。而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思路下,新城肩负着筹集资金、反哺老城的历史使命。因此,城市设计借助城市门户地位,提出三条文化空间发展策略,其一,聚落再现。提供发展文化旅游的载体,在保存现有传统历史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观光、农家体验、养生体验为一体的养生文化旅游。其二,注重场地因素与建筑细部。新城承载旧城人口的疏解,城市建设多,且江南新城毗邻两大城市交通枢纽设施(梅县机场、梅州火车站),远期可能形成高密度人口聚集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量大,考虑新建的公共建筑,在建筑细部的设计上结合地方建筑特色,将快速有效营造良好的城市文化氛围。其三,突出城市公共设施、街旁景观植物配置对当地材料的利用,传承古城文脉。

(1)宏观层面――聚落再现

空间特色上,新城应继承旧城空间格局,且形成新的特色。新城利用现状水塘广布的特点构造水乡特色,形成由水、路相间的方格网形道路系统与水网系统组成的新城街坊。

由于新区开发,传统的聚落将面临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以居住小区形式出现现代聚落。但千人一面的风格形成的现代聚落难以体现当地固有的文化风情。在新城建设中,适当考虑对传统聚落的再现,城市新面貌与文化融合。(此处不用新开一段)梅州市的传统群落具有三大特点:其一,顺应自然山水地势;其二:以祠堂、风水塘为村落公共活动核心场所,其三,具有融合山水环境的街巷空间。充分借鉴和应用客家传统聚落环境的空间形态,保留原有肌理与尺度,形成新旧文化的聚集地,力求营造富有文化传承和新场所功能的地缘空间形态。

(2)中观层面――注重场地因素、建筑细部

规划设计应尊重场地自然环境。在场地设计中,做到以下三点,有利于新城与城市文化的互动:其一,对地区内水体空间及其他自然要素进行抽象提炼,分析水体空间的形态、功能、格局等特点;其二,以保护为前提,确定场地的景观格局与特色;其三,分析滨水地段的原有肌理,如建筑布局方式、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这些因素在具体设计中应有所延续。

规划设计应注重传承与创新。客家建筑具有以下特点:其一,空间布局上以围龙屋的布局形式为主,即中部堂屋,两侧横屋,后部围龙的结构形式(见图1),室外空间呈“半月塘――禾坪――天井――化胎――风水林”的序列(见图2);其二,是在建筑上以具有四大立面元素,包括“金、木、水、火、土”五行特征的水木山墙、白墙灰瓦、凹式大门、青砖勒脚。利用这些立面元素与现代建筑设计的手法结合,引导新建公共建筑设计。特别是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城市规划展览馆、会展综合体这三大公共建筑。其目的就是公共建筑打造为具有客家特色地标典范。

(3)微观层面――街旁景观植物配置、城市公共设施

街道空间上布置地景草坪、景观水道、光柱等景观小品,融入客家历史人文的介绍。使人行走其中,犹如在时光中穿梭。将梅州的、客家的标识,如独有的灯笼造型灯饰,融入到街旁景观以及城市公共设施中,形成一个系列的景观小品,打造新城环境品牌效应。注重街旁景观植物配置、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有利于塑造整体和谐的感觉,刻画出本地区的传统特色。

4.2注重城市文化与空间要素

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提出“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五要素,书中提出:以人的视觉为中心,城市通过上述五要素共同作用于人脑,形成个体对城市的整体感知与理解。文化体系的构建也是如此。对应林奇提出的城市意象五要素,规划形成“点――线――面”为结构的文化体系的空间布局。

(1)点――公园、广场、商业综合体

江南新城策划汇聚公共建筑、民居保护群、城市综合体、特色商业小镇、市民节庆广场、酒店及旅游配套服务公共设施于一体,形成一条产业集聚与城市公共服务资源共享的客家文化长廊、商贸消费长廊、休闲健身长廊。规划节点空间,通过在建筑色彩、环境景观塑造等设计手法,体现客家文化中崇文重教、重乡崇祖、兼收并蓄的精神,在城市节点空间中注重客家文化传承与创新,营造客家风貌和现代城市风格复合相融的生活空间。

通过规划廊道,延续山青水绿的梅州风貌,通过绿化、水系等大面积公共空间与城市开发进行有机整合。结合山体和水体,规划2条生态廊道。中轴线生态廊道宽800-1000米,长7-8公里,泮坑、路人坑生态绿廊宽100米,长4公里。打造两大景观湖,在梳理现状水系的基础上注重活水连通,将梅州山城风貌引入到新城景观中,营造“森林里的宜居城市”,体现“森林围城大公园”的当地城市景观特色。

以城市道路及生态廊道为边界形成文化特色不同的区域,区域的定位来源于地块功能,文化意象则源于传统文化要素,包括:耕读传家文化、重乡崇祖文化、客家养生文化等。依照文化风貌,将江南新城划分“三大区段,九大分区”的功能分区。三大区段:剑英公园区段、文化商贸产业区段、客家万博园区段。划分剑英公园区、文体公园区、金融信息服务区、文化教育区、旅游服务区、世界客家艺术区、客森林文化综合区、泮坑森林休闲区、小密生态度假区。建设景观制高点,突出城市文化底蕴,形成呼应旧城由点状绿地组成“城市花园”与“森林中的花园城市”的新城格局。

4.3注重城市文化与旅游空间

(1)举行节庆的空间

结合现状的地形地貌,以及已有的道路,规划新建广场空间作为串联相邻城市区域的场所,作为提供市民进行特色文化盛会(山歌节、旅游文化节、客家美食节、梅州足球节)、为传承梅州非物质文化提供展示与表演的空间载体。

(2)提供游览的慢行系统

城市新区不仅仅是一个提供城市生活的区域,同时也往往成为某一地区展示其经济发展速度和地方繁荣度的重要标志之一,肩负着都市旅游的功能。对于江南新城这一个规划策划汇聚公共建筑、民居保护群、城市综合体、特色商业小镇、市民节庆广场、酒店及旅游配套服务公共设施于一体的城市新区,具有强大的旅游功能。城市新区建设初期难以有老城区一样的林荫大道,而具有梅州当地特色“慢活,乐活”的生活节奏,对于居民和游人,都是同等重要。因此,在规划满足道路交通空间的基础上,打造一条长约7公里人行连贯的轴线,两条共21公里长,具有吸引力的慢行绿道。

(3)文化景观道路

5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新的时展变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新城建设成为我国一些特大城市发展和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和热点,成为制定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梅州市江南新城规划城市设计实例分析,总结了客家地区新城规划目标和原则,从中就如何构建客家地区新城规划设计体系进行研究,旨在有效地发挥城市规划在新城建设中的引导作用,以科学有效的城市规划管控方法促进新城规划设计的不断发展,同时为城市规划设计人员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特色文化小镇规划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字:新农村建设 ;小城镇规划;意义方向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 rapid rise of the small cities and towns to drive our country city to change process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especially in the background of new rural, small town planning work presents the necessity and urgency, but at present, small towns in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problems, it can not adapt to the new rural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from the start with these questions, this small town planning and design principles, significance as well as in the background of new rural development direction.

Key words: new rural construction; planning of small cities and towns; sense of direction

中图分类号 :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是现阶段我国新农村背景下城镇规划的总体方向。城镇的规划需要有科学的规划原则和合理的规划方案,保证总体规划的顺利实施,促进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一 小城镇规划设计中的原则

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是时展的需求,在这个大背景下,小城镇的规划设计也需要坚持一定的原则以适应新农村的发展需求。

(一)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

在小城镇规划设计中,以人为本是首要的原则,因此说在进行规划设计时,要把握住这个总体目标不放松,切实考虑城镇居民的所需所求,针对老城区中凸显的弊病,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进行小城镇的人性化总体规划设计。

(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在城镇规划中土地资源十分宝贵,为了防止人地矛盾的出现,在规划设计中一定要将提高土地利用率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规划方案一定要充分发挥土地的功效,实现土地的循环利用,从整体到局部实现规划的经济性和合理性。

(三)凸显小城镇地方特色

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是该地区特有的东西,因此说在新农村背景下,小城镇的规划设计也要凸显出地方特色,小城镇的文化涵盖面广,涉及到自然文化、精神文化等各个方面,所以小城镇的规划要以塑造这些文化为目标,突出自己的特色,并挖掘文化的深层次含义,是小城镇的规划拥有文化内涵。

(四)增强生态意识

生态建设是小城镇规划的必然趋势,根据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小城镇的规划要在新农村建设的带动下,实现景观效果与生态效果的完美结合,走出一条生态小镇的独特模式。

二 新农村背景下小城镇今后规划方向

(一)城镇总体规划目标

在我国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城镇作为沟通城市和农村的桥梁,其规划设计已经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因此小城镇规划要以“立足当下、放眼未来、科学规划、持续发展”为总体目标,确保小城镇规划的顺利实施。

(二)城镇具体规划方案

规划设计是小城镇建设的灵魂,因此需要实现规划设计的科学性,根据总体的规划目标,统筹安排各项细节规划,具体说来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 制定完善的小城镇体系规划方案

小城镇体系规划指的是通过区域、产业和小城镇的合理布局,协调体系内部各城镇之间、体系与城镇之间以及体系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联系,采用现代的方法,促进区域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因此说在小城镇规划设计中,一定要综合考虑小城镇的环境和功能,明确小城镇的发展方向,以便制定出完善的体系规划方案,更好地促进小城镇的发展,带动周边农村地区的进步。

2 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具备良好的基础设施,农民才有可能从农村流向城镇,因此说基础设施建设是小城镇规划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进行建设过程中,为了避免地方资金不足引起的停滞现象,应实现国家、企业和个人多元投资的建设模式,打破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垄断地位,真正将文化、教育、卫生、娱乐等基础设计的建设落实到位,促进城镇化进程。需要注意的是,道路的建设也是不容忽视的,在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实现城镇道路的畅通化,也是保证城镇化进程一个重要的环节。

3 建立生态发展模式

小城镇在发展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建立起生态模式,就能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因此需要进行合理的生态规划。小城镇的生态规划包括经济和环境保护规划,在规划过程中,应该以城镇的经济为依托,充分体现出便捷性、安全性、经济型和可持续发展性的特点,再结合小城镇中独特优势,建立特色景观,实现发展的生态性。

(三)村庄改造过程中的问题解决

新农村背景下的小城镇的崛起,给农民带来了利处,但是在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需要得到解决。

1 合理安置农民就业

农民从农村转移到城镇后,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要保证农民的就业问题。土地流转措施能够确保农民实现土地和劳动力的双重收益,同时土地流转能够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也解决了就业问题。小城镇作为地区的经济中心,还可以根据地域特点发展地区经济,并利用发达的交通实现现代物流运输,实现走出去的发展战略,这些发展都可以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

2 放松户籍管理制度,加强社会保证制度

农民进入城镇会给城镇的发展带来活力,但是严格的户籍制度成为限制农民自由的缰锁,因此需要打破这种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打通农民与城镇之间流动的障碍,实现人员的自由流动。需要注意的是,在户籍制度放松的过程中,以养老、失业、医疗为主体的社保体制需要抓紧,使农民享有与城镇居民一样的社会保障,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3 村庄改造要独具特色

村庄的改造规划中,需要抓住特色这一关键不放手,实现文化特色、人文特色和产业特色的协调发展。首先需要塑造“邻里文化”,村庄的改造过程中,需要将相邻地域作为基础,延续邻里关系,构建扶农转非的生活圈,同时挖掘出该地域的特色文化,塑造邻里的地域情感,实现文化特色的凸显。其次,挖掘村庄中的人文气息,将这种人文底蕴和小城镇的规划设计融为一体,实现人文景观和城镇现代气息的完美结合。最后,城镇的建设需要有自己的产业特色,小城镇建设过程中,需要建立起相对集中的产业园区,实现园区产业优势互补的格局,带动小城镇经济的发展。

三 新农村背景下小城镇规划的意义

(一)城乡交流互动的平台

新农村背景下的小城镇,已经成为城乡资源交流互动的平台,信息、技术、人才等资源通过这个平台实现融合,实现了以城带乡的发展。同时,小城镇具有巨大的辐射带动作用,能够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对缩小城乡差距具有重要作用。小城镇还是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作为交流的平台,可以将其辐射作用发挥到更大,推进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

(二)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新农村建设要求农民改变原有封闭保守的落后思想观念,树立先进开放科学的新时代观念,而小城镇是该地区的文化中心,在其规划中,增强对精神文明的建设,完善教育、卫生、体育事业,加强娱乐设施的建设,实现现代观念的传播,这样对于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促进乡风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三)农民城镇化的重要保证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富裕起来,自然会选择进入城镇生活,在新农村的背景环境下,小城镇的建设就为农民提供了居住地,小城镇中的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吸引了更多的农民进入城镇,转移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农民到小城镇生活,其居住方式和生活质量都有所改善,形成了与现代生活相适应的生活模式,实现了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也促进了农民的城镇化进程。

结束语: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选择,城镇化进程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需要在新农村建设的指导下,进行小城镇的合理规划建设,防止上文提到的问题的出现,真正实现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龚勇 基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小城镇规划与建设的思考 广东建材,2010年第6期

[2] 王升晖 韦东峰 王刚伟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小城镇生态规划与设计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年第21期

[3] 张晓燕 谢晓菲 小城镇规划设计 科技信息,2011年20期

特色文化小镇规划设计范文第3篇

“因为确实喜欢北蛘蛘飧龅胤剑也觉得有发展,我的一个东北朋友决定落户。今天上午一大早起来去排队,办事大厅里面已挤满人了,都是在办理相关手续的,你看看,眼见为实。”4月下旬,在镇政府会议室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北蜴的一位官员边聊边拿起手机播放了一段微信小视频。

北颍古称“百颉保为“百河交错、水网密集”之地,隶属佛山顺德区,面积92平方公里,地处广州主城区、佛山新城、顺德主城区交汇处。

这里是美的集团的总部所在地,美的与多家中小配套企业汇聚起的绵长产业链条,是其成为家电制造重镇的资本,在此基础上打造的广东工业设计城、慧聪家电城等新载体,也初具声势;此外,体量已达千亿级的地产公司碧桂园,亦植根于此。

对那位在这里经营生意的东北人来说,落户也显得自然而然:强势产业带来的丰沛财力,加之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使北蚪入快速发展期,随着文化中心、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不断完善,北虻某鞘衅分屎突肪持柿坎欢咸嵘。

因各方面优势均较为突出,在去年下半年由住建部的第一批127个中国特色小镇名单中,北蛞惨苑鹕轿ㄒ弧⒐愣全省打分排名第一的佳绩入选,得名“智造小镇”。

所谓特色小镇,概念最初源自国外,如法国普罗旺斯为代表的旅游小镇,美国剑桥小镇为代表的科创型小镇等,浙江则是中国版本的发源地。从其云栖小镇、梦想小镇等经验来看,它们并非行政概念上的建制镇,而是大约3平方公里左右,“相对独立于市区,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资源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复合型平台”。

在中央相关部委向全国推广这一概念时,其内涵被延伸了:首先,吸纳周边人口、降低居住成本;其次,带动当地产业发展,吸纳周边农村劳动力就业;在理想版本中,面积还将被拓展至建制镇范畴。

随着中国大城市病日益突出,这一旨在构建城市和乡村交界缓冲带的方案,被称之为中国城镇化的新路径,也被认为是对著名社会学家观点的一种呼应。

上世纪80年代,就在《小城镇 大问题》等文中指出:“小城镇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农民走上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的重要里程碑,小城镇在向着现代化城市转变中的过渡性作用非常重要。在大城市本身人口压力大、资源紧张的情况下,难以容纳大量的剩余农村劳动力,新兴小城镇正可以发挥拦阻和蓄积人口流量的作用。”

但正如国家发改委的一位官员所言,“我们在口号、方针上从来没有忽视过小城镇,但在实际资源配置时却把它们给舍到一边了。”

受近期一系列政策利好推动,加之地方政府、房地产商及资本对概念内涵的不断发掘,建设及参评各级、各类特色小镇的浪潮,正在全国各地铺开。以北蛘蛭代表的佛山全市乃至整个珠三角地区,亦不例外。

无论是浙江版还是全国版,可持续的特色产业均是特色小镇建立及运营的核心基础。也因如此,在乐观人士眼中,作为中国制造业主要聚集区,珠三角在打造特色小镇时具备先天优势:其“一镇一品”的街镇经济,能解决产业集聚这一特色小镇建设的最大难题。其未来主要工作,是立足于专业镇、工业园区、古村落等载体资源,将社会文化各方面短板补齐。

但在审慎者眼中,这一过程亦不乏挑战:一方面,各地能否把握政策机遇,在让老产业获得新发展空间的同时增添新产业形态,是难题所在;另一方面,如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乔润令近日在佛山参加论坛时所指出的:“从专业镇到特色小镇,珠三角的新型城镇化命题主要是解决产城矛盾。”

因发展模式类似、矛盾也相近的珠三角佛山、中山、东莞等地,对特色小镇这一概念有何理解?能否结合自身特点探索出特色小镇建设的珠三角模式?《财经》记者近日前往佛山多个区县,一探究竟。 从专业镇到特色镇

佛山,得名于唐代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因在当地掘获了三尊铜佛像,始被称为“佛家之山”。其地位于珠三角腹地,土地平坦、河涌交错,曾长期作为广东著名的鱼米之乡、河运重镇。

改革开放后,通过产业集群形成的大量“专业镇”,成为佛山经济的新特点,其八成以上的经济总量背后,是“一镇一品”及“一镇多品”的支撑。

“佛山早期的企业化和工业化发展推动了产业链上游对生产要素的爆炸性需求。由于市场的相互依从性,这一需求为整个供应链的发展创造了机会……供应链会局限于它们所服务的企业最初建立的地方。”在近日出版的《中国未来:佛山模式》一书中,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张燕生、香港大学教授肖耿等几位作者分析称。

他们认为,佛山模式的特点在于降低交易成本,“几乎供应链的每一环的生产商都彼此相邻。这使得它们能够实现专业化和采购效率,并形成足够的规模,以吸引全球的买家和卖家”,“佛山实际上成为一个一站式商店”。

在取得实效并得到上级认可后,上世纪80年代初,佛山市政府筹集资金在选定的镇里建设大规模的特定产业市场;受此影响,其下各级政府也开始资助发展专业化市场,并提供廉价甚至免费土地。

“专业镇模式”曾持续快速拉动佛山经济增长。但随着电子商务崛起及通讯物流等成本降低,这一模式如何适应挑战,成为佛山产业升级亟待解决的重点难题。

“佛山开始实施城市分区……也开始投资建设新城市中心,旨在吸引先进技术和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活动,推动产业升级。正如佛山之前响应中央的激励机制和政策而鼓励专业镇的发展一样,它正在改变其发展战略,积极响应中央新的激励机制和政策。”前述一书如此判断。

按照“十三五”规划,作为“努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举措之一,中国将“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和特色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充满魅力的小城镇”,这也被佛山纳入了关注范畴。不少当地人士认为,新发展思路能助力佛山解决现实问题,可谓“发困给个枕头,正得劲儿”。

“经过几十年发展,专业镇模式面临的问题是:一方面,产业要升级,要向价值链两端延伸,要集约利用土地,要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另一方面,公共服务配套成了短板。从管理人员到打工仔,除了上班,大家都宁愿通勤离开,没人愿意留在当地。不能吸引高端人才,会对引入高端产业形成制约。因此,弥补公共服务等短板、发掘当地文化传统的客观需求,与建设特色小镇的目的非常符合。”佛山市发改局区域经济科副科长苏耀聪对《财经》记者称。

不独佛山一地,在正经历着产业及城市双重转型升级的珠三角大部分地区,实际上都面临着类似的挑战,也有论者因此提出:在之前的几十年时间当中,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快速发展,推动了这一地区的城镇化发展;从现在开始,新型城镇化将成为推动这一地区产业升级转型的新平台。以特色小镇为代表的新型城镇化路径,则是这一平台的重要抓手之一。

为赶上甚至引领全国建设特色小镇的步调,去年下半年,佛山市便专门组织相关职能部门的多位负责人,到先行地浙江考察学习:2014年10月,当时的浙江省省长在参观了阿里云操盘的云栖小镇后,首次在浙江公开“特色小镇”这个提法;2015年1月该省“两会”时,政府工作报告已经明确了要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小镇。

佛山所关注的重点之一,是“专业是否等于特色”?从浙江实践看,特色小镇虽资源禀赋不同、产业定位也各有千秋,但都具有产业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等共性,且通过紧扣主导产业,将产业、文化、社区、旅游等功能有机聚合在一起,形成了城镇发展的新生态。

与这一综合性概念相比,专业镇则是一个相对狭义的产业、经济概念,追求的是某一产业的集群和产业链的完善。“如果单纯按照产业基础来划分,以3平方公里到5平方公里作为标准,佛山32个镇街当中,搞出上百个特色小镇都是有可能的。”佛山的一位官员在考察学习时称,“但它们都不是真正的特色小镇。”

在佛山市国土资源和城乡规划局建设规划科科长朱静文看来:与全国不少地区要经历从零开始建设特色小镇相比,“佛山已走完了‘从0到0.8’。考验是如何依托专业镇产业基础,去实现后面0.2的这一跨越。佛山缺的是和特色小镇概念相契合的东西。”

朱静文认为,“此外,在岭南文化圈内,各地文化背景基本相同,差异主要体现在产业上。”

佛山不少相关权威人士的基本共识是: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而成功的特色小镇多是在专业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升级版”。而在此基础上,佛山市发改局通过摸底筛查,编制出了市区一级的特色小镇建设初步实施方案。

去年底,佛山在该市三水区召开了“佛山市特色小镇工作推进会”。在会上,该市五区及部分市直部门确定了41个特色小镇培育对象。

从整体来看,佛山的特色小镇建设着重点之一,在于打造产业生态圈:一是以大沥―禅城―北蛭核心圈层,打造一批“科创小镇”;二是以里水―狮山―龙江为联动圈层,建设一批“高新小镇”;三是以三水北部―高明西部―顺德南部为拓展圈层,打造一批“文旅小镇”。

“依托广佛同城化发展态势,推进从禅城核心向其他各区,乃至云浮、肇庆、清远等地圈层拓展的发展格局,通过不同类型特色小镇的建设,推进佛山核心圈层、联动圈层、拓展圈层平衡发展。”《佛山市特色小镇建设工作方案》解析称。

“佛山市这几年的思路是片区思维,打破专业镇之间的区隔界限,几个镇组团式发展,上述方案体现出了这一点。但这种思路与特色小镇的建设相容还是相斥,仍有待实践检验。”佛山的一位产业观察人士对《财经》记者称。 统筹与借力

按照工作安排,今年佛山将重点推动15个市级特色小镇建设。至4月下旬《财经》记者在佛山采访时,有志于上榜的各地,大多正在积极进行相关方案的规划设计。

苏耀聪对此着重提醒称:在提及相关概念及观察进度时,应将住建部和发改委各自着力推进的美丽特色小城镇和特色小镇概念进行区分:

“前者指建制镇,后者则是功能区概念,往往只涵盖三到五平方公里的范围,可能安排了产业用地就无法兼顾公共服务用地。虽然在规划时必须和作为其母体的建制镇放在一起通盘考虑,但为了尽快拿出成绩,必须要从点到面、逐级推进。目前各地在抓的,大多正是这一类作为功能区的特色小镇。”苏耀聪指出。

以正在规划打造“中国建陶小镇”的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为例:该地产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经过多年努力,在大约76.7平方公里的行政区划中,南庄镇用大约35平方公里的产业用地,赢得了“中国建(筑)陶(瓷)第一镇”和“中国陶瓷商贸之都”的双重称号。

“以往是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不协调,有产业无城市。近年来,随着南庄镇被列为开发区进行统一建设,为实现环保达标,搬迁出去的产业总量超过一半。壮士断腕,也给南庄带来了一个实现产业和城市双转型的机遇。而打造建陶小镇,会成为一个强有力的抓手。”南庄镇镇长、禅城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陈辅明对《财经》记者称,“特色小镇这一目标,能够将以往相对模糊的概念,具象化为清晰发展的点和线,不再割裂地考虑发展。”

按照南庄镇的规划思路,其将划出大约10平方公里的土地,分槠舳区和辐射区进行先后建设:以原有的建陶产业发展基础率先启动建设,将长板做长;辐射区则重点发展与建陶有关的“互联网+”、设计等新兴产业,辅之以会展、研发等,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将短板补齐。

这其实是在空间范围内呼应了南庄镇近些年来的产业发展思路,即将大部分高污染的生产外迁,着力通过打造总部经济,让产业链两头的微笑曲线延伸,并辅之以构建标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产业金融等诸多新概念。

特色小镇不是林立的高楼大厦,也不是产业园+风景区+文化馆、博物馆的大拼盘,如何实现有山有水有人文,宜居宜业宜创新,这正是佛山各地在创建特色小镇时着重关注、却尚无清晰解决方案的一点。

因发展状况不一,佛山各地为这一难题寻找的解决方案大同小异,侧重点却有差别:

对于北虻鹊乩此担因产业升级已初步找到章法,接下来的主要工作,其实是如何聚焦于软实力的提升,努力为企业和人才提供不亚于其在广州、深圳所能得到的服务,营造人才、技术、资本的洼地。

“首先,包括城市建设、行政管理等方面对人才的吸引力仍有待加强;其次,人才真的吸引过来了,医疗、教育等方面的短板也很难马上补齐。”北蛘蚓济和科技促进局常务副局长杜耀聪对《财经》记者坦陈,“产业发展和做公共服务是两码事。对镇级政府的人才和管理水平,都会带来巨大的挑战和考验。”

对于仍处于产业升级阶段的大部分街镇来说,亦有佛山官员担心:专业镇主导产业大部分仍停留在产业链低附加值制造环节,研发、设计、营销、品牌等环节较为薄弱,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有待加快,这都直接制约了特色小镇产业集聚提升的空间和创新创业环境的优化。

“外人看来,佛山市是有不错的产业基础的。但在原有的传统a业门类上打造特色小镇,存在较大困难。”这位官员称,“问题在于,产业要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发展,一个是市场本身存在规律,要结合大环境去考虑,地方政府只能提供相应物质载体及产业政策配套,是不是有效并不确定,做不到想升级就升级。”

此外,在熊英看来,在建设特色小镇的过程中,佛山近些年来在城市空间物质载体建设方面,亦有不少欠缺,也使之与“产城人文”协调发展的标准相差很多。

“城市公共配套不足、土地开发相对粗放等,阻碍了城市品质提升,这些年其实一直都在补短板。”熊英说,“此外,佛山对岭南文化的挖掘亦有待加强,需要有能代表传统特色文化和时代元素的空间物质载体。”

不仅如此,佛山市的多位相关人士亦对《财经》记者表示,不管是城市建设还是产业升级,佛山在打造特色小镇时都面临的一个核心难题,是“地从哪里来”?

受之前过度开发及“三旧改造”的困难重重制约,佛山要解决这一问题并不容易。

“佛山的土地开发强度远远高于发达城市。要想建设特色小镇,要保证产业和公共设施用地,都涉及到建设用地。佛山的特点是只能从存量中想办法,但问题是,存量土地涉及到较多利益主体,面临开发意愿多元、改造难度大、成本高等一系列问题,目前很难实现收益平衡,广泛开展存在较大困难。”佛山市国土资源和城乡规划局土地利用科一位相关负责人称。

也正因如此,积极筹建特色小镇的佛山各个街镇,大都希望能通过入选市、省及国家级特色小镇,在资金、土地利用政策等方面,获得更多的政策倾斜及扶持。

从全国层面来看,特色小镇的称号确实会带来一系列资源倾斜,比如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就支持符合条件的特色小镇建设项目申请专项建设基金,中央财政也会对工作开展较好的特色小镇给予适当奖励。

作为特色小镇建设的先行者,浙江省的政策力度更大。其在地方版的建设意见中提出:特色小镇在创建期及验收后,其新增财政收入上交省财政部分,前三年全额返还、后两年返还一半给当地财政。同时,如期完成目标的小镇,省里按实际使用用地指标的50%给予配套奖励,产业类特色小镇按60%给予配套奖励。

政策的“含金量”如此之高,浙江各地建设特色小镇的积极性也因此被激发出来。当然,作为考评,浙江也会对三年内未达到规划目标任务的,加倍倒扣省奖励的用地指标。

与之相比,佛山在《佛山市特色小镇建设工作方案》(初稿)中,提出的相关配套政策仍有待细化,其重点包括:优先支持特色小镇按规定申报建设省战略性新型产业基地、申报各级历史文化名镇等;主动对接省特色小镇发展基金,研究设立市级特色小镇发展基金;充分利用“三旧”改造土地政策,探索推广南海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试点经验,盘活农村土地资源,保障特色小镇建设用地等。

在提及对通过验收的各级特色小镇给予财政资金奖励时,这一方案只称奖励资金来源于市级财政。而对于各级特色小镇分别能够获得多少万元奖励,仍未确定。

特色文化小镇规划设计范文第4篇

一、贵州旅游产业发展优势

一是旅游资源种类多样。贵州省地处中国西南地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全省森林覆盖率达50%,自然风光美景比比皆是,优良的旅游资源条件使贵州成为《纽约时报》评选的世界上52个最值得到访的旅游目的地之一。主要旅游资源包括梵净山、雷公山、云雾山、黔灵山、石林、黄果树瀑布、赤水十丈洞瀑布、荔波小七孔、威宁草海、清镇红枫湖、织金洞、兴义万峰林等。二是民族文化浓郁深厚。贵州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在贵州共有十多个少数民族聚集,民族文物美丽多样,各民族生活都保留着自己的习俗,民族服饰款式丰富,民族节日热闹非凡,比如贵州的黔东南州被称为百节之乡。三是气候特征温暖舒适。贵州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由于纬度较低,许多地区的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这样的气候条件决定了贵州是一个一年四季都适合旅游观光的地方。四是水利资源广泛分布。贵州省内河流和瀑布分布广泛,比如闻名全国的黄果树瀑布、支嘎阿鲁湖、阿哈湖、赤水月亮湖等非常多的水文资源,这些水资源也是旅游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五是红色经典景区众多。贵州是一个红色旅游资源丰富的省份,经过了贵州87个县(市)中的67个,因而留下了量的革命文物与遗迹;以会址为中心,贵州的大部分地 区都有极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

二、考察地点基本概况

(一)丹寨县基本情况简介

丹寨县地处贵州省东南部,位居长江、珠江源头之清水江、都柳江水系上游分水岭,国土面积为940 平方公里,总人口17万人,居住着苗、侗、水、布衣、彝等少数民族,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8.78%。是国家级贫困县和国家生态建设重点县,辖3镇4乡1个国营农场。丹寨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这里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生态资源丰富,有猫鼻岭省级森林公园,龙泉山—岔河省级风景名胜区;境内峰峦叠嶂,河谷深切,彩色溶洞群星罗棋布,堪称山的世界,树的海洋,洞的王国。县境内森林茂密,植被保存完好,森林覆盖率60.3%,是理想的旅游度假、避暑、休闲胜地。

(二)茅台镇基本情况简介

茅台镇隶属贵州省遵义市仁怀市下辖镇,位于赤水河畔,是川黔水陆交通的咽喉要地。地处贵州高原西北部,大类山脉西段北侧,北靠遵义,南临川南;现辖8村5社区,总人口约5万人。镇域内资源独特,微生物体系奇异,具有得天独厚的酿造环境,以盛产美酒而闻名海内外,被誉为“中国第一酒镇”、“世界酱香型白酒主产区”、“中国酒都核心区”。近年来,茅台镇党委、政府按照仁怀市委“生态立市、品牌强市、旅游兴市”战略目标和“四色经济”发展思路,充分发掘“茅台镇”品牌优势,规范发展酒业。目前,茅台镇年产酱香型白酒已达3万吨,酒类品牌近千个,从业人员上万人。2016年10月14日,茅台镇被列为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

(三)赤水市基本情况简介

赤水市位于贵州省西北部,赤水河中下游,地处云贵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因神秘美丽的赤水河贯穿全境而得名,因1935年中国工农“四渡赤水”名扬中外。全市行政区域面积1852平方公里,辖9镇5乡3个街道办事处,100个行政村,22个社区,总人口近31万人,居住着汉、苗、土家、仡佬、布依等26个民族。辖区山川秀丽,风景优美,是天然的绿色氧吧,是红色革命圣地,是全国唯一以行政区划名称命名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地质公园。景区规划面积630平方公里,境内风光以原始古朴、自然天成而著称,被中外专家称誉为“千瀑之市”、“丹霞之冠”、“竹子之乡”、“桫椤王国”、“遗址”,是观光旅游、富氧运动、休闲度假的理想胜地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三、贵州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做法

(一)高点定位,统筹规划,持之以恒抓旅游

贵州省原属落后省份,与广西发展水平不相上下,而现在大数据、大生态、大旅游、大扶贫、大通道等发展有声有色,国家大数据中心落户贵州,经济发展连续多年以两位数的增长领跑全国,实现了弯道超车。总的来说,贵州省旅游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精心,制度体系精细,省委、省政府确立了“加快建设旅游大省、旅游强省”的发展目标,把旅游业作为特色优势产业和第三产业重点来培育和发展。同时,省政府与国家旅游局签署了推动贵州旅游创新发展会议纪要,编制完成《贵州生态文化旅游创新区产业发展规划》,针对全省旅游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政策,尤其是自2006年以来,已连续举办旅发大会11届,全省各市县站到了更高一级的平台,积极整合项目、资金和对外营销宣传等各类优势资源,强有力地支持和帮助了举办地加快旅游业发展,使当地旅游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环境建设等得到大幅提升。

(二)积极探索,打造亮点,创新方式谋发展

本次考察学习中,每到一个地点,无论是旅游产业发展还是新农村建设,都有特色和亮点,每个地方都让我们感到震撼。“万达小镇、技术学院、蓝莓基地、农业园区”等这一系列先进典范为我们贫困地区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宝贵经验。例如:丹寨县兴仁镇甲脚村利用土地流转政策,将1300多亩土地用于蓝莓种植,以“土地流转+务工”的形式与茅台集团合作,由公司向村民提供种苗与技术,除了可以带动本村村民就业增收,还可以吸纳附近的村民到基地务工,惠及全村上千人口。丹寨县绿海蓝星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通过“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向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农业现代化迈进,与企业合作组建生产合作社,带动农户发展产业,成为农业现代化的舞台和农民增收致富的依靠。

(三)搭建平台,引进项目,积极建设新载体

丹寨县作为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为摆脱贫困真抓实干、精准发力,在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旅游扶贫方面探索出了很有价值的经验,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脱贫奔小康路子,非常值得学习借鉴。2014年丹寨县与万达签署了扶贫协议,开启了“企业包县、整县脱贫”的新模式,是政府精准扶贫资金与社会资本合作、将PPP模式引入特色小镇项目实践性的检验,这一举措弥补了丹寨县的资金缺口,政府和社会资本通过发挥自身优势管控和降低不同阶段的风险,提高特色小镇的建设效率,有利于企业自身转型升级并获得相对平稳的盈利和回报。小镇的开业运营,在丹寨的扶贫效果非常显著,通过就业岗位、销售扶贫合作社产品、带动贫困户产品销售等方式,直接带动全县贫困人口过万人增收上千元。据当地旅游部门统计,小镇开业一个月,累计接待游客接近80万人次,巨大的客流量,也对全县服务业带来巨大带动。另外,小镇还将散布在县城各地、不成规模的非遗产品集中起来,产生了重要聚集效应。

(四)绿色发展,坚守底线,绿水青山变金山

生态是底线,也是机遇和红利。贵州自然条件复杂多样,森林植被类型丰富,有独特的喀斯特地貌。近年来,贵州坚定走大生态之路,做强大生态长板,利用独特的生态环境,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底线,合理利用生态资源,最终实现良好的生态循环。特别是赤水市按照“全域旅游·全景赤水”的理念,依托青山绿水资源,以旅游产业为平台,将全域旅游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积极探索“旅游+扶贫”工作模式,实现了景区基础设施、旅游服务质量、旅游品牌形象“三个提升”,高标准打造了“丹青赤水”的旅游文化名片。

四、对我区旅游产业发展的启示

(一)全面把握统筹谋划,建立健全体制机制

旅游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其发展方向如何,发展目标的界定,需要高度重视,把好关,主好舵,必须要形成一套完善的体制机制,提高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和效能化水平。我区要尽快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管理机制,要从战略高度和综合角度,从“全景旅游城市”的高度,规划好“全域旅游示范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的创建和实施方案、推进意见等操作性文件,为“双创”工作指明方向和道路。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一是完善旅游交通。对通往景区道路进行提档升级,开通重点景区旅游专线,加快形成畅通、高效、便捷的旅游交通体系;加大旅游道路环境整治和日常维护力度,提升道路美化绿化档次。二是畅通游客集散。加快完善雁山、草坪两处游客集散中心,设立旅游咨询服务网点,为游客提供综合旅游服务;用时,在交通主干道、道路分岔处、景区入口等,设置和更新具有鲜明视觉效果的景区引导标识牌。三是推进厕所革命。加大我区范围内旅游景区、游客集散地、旅游主干道沿线厕所新改建力度,高标准完成自治区、桂林市上下达的旅游厕所建设任务。积极探索厕所管理的长效机制,以厕所革命为突破口,尽快补齐旅游服务短板,全面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四是发展智慧旅游。加快建设旅游大数据平台,建立区、乡两级旅游大数据体系,为游客提供全程个性化、便利化的智慧旅游服务,推动旅游公共信息数据向社会开放,实现“一部手机游雁山”。

(三)实施旅游富民工程,助力精准脱贫摘帽

突出乡村旅游的富民功能,总结推广贵州“旅游+扶贫”的成功经验,全面提升通村公路、网络通信基站、供水供电、垃圾污水处理设施,推进“改厨改厕”工程,不断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家乐、乡村民宿、农家庄园等项目,着力构建文化型乡村旅游、形成“一村一特色”乡村旅游区,使乡村旅游成为我区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发展乡村旅游成为脱贫致富的中坚力量。另外,组织旅游规划设计单位为贫困村义务编制能实施、能脱贫的旅游规划。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在景区景点、宾馆饭店等场所开辟农副土特产品销售专区。组织旅游企业、宾馆饭店、景区景点、旅游院校等单位,通过输送客源、定点采购等方式帮助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发展旅游。组织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扶贫带头人开展乡村旅游培训,不断提高乡村旅游发展的质量效益。

(四)明确重点招大引强,打造旅游精品项目

招商引资是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但随着大量资本的涌入,跟风投资现象不断出现,由此带来的资源浪费、产能过剩,不仅降低了投资效率,也影响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招商要充分发挥旅游投资对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避免重复投资和无效投资。我区的旅游产业在招商引资过程中,要认真考察,招实力商,让确实有经济实力、懂文化、资金雄厚的客商投资雁山的文化旅游产业,这样更有利于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在考虑经济利益的同时还得考虑如何做好文化旅游产业来寻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五)整合资源强势推进,形成互动宣传效益

雁山区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要整合各景点的文化资源,如草坪回族文化、愚自乐园雕塑工艺、多耶古寨等资源进行整合,统一市场、统一规划,强势推进,联手打造宣传雁山文化旅游资源,要做到桂林市内能看到雁山各景点的旅游资源宣传广告,大造声势。其次,要大胆走出去主动宣传合作,可在贵州、广东、湖南等地的景区城市制作广告宣传雁山旅游,深度参与各个地区旅游合作组织活动,全方位、多渠道、深层次宣传雁山旅游,不断提高雁山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吸引更多游客来观光游览。

(六)突破产品同质特征,走差异化发展道路

旅游业已进入休闲体验、观光娱乐、商务度假于一体的第四代旅游,单一的产品设计、经营粗放、模式雷同等同质化产品已不能满足现阶段游客消费的诉求。雁山区的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文化浓郁,需要甄别传承和发扬优质优势资源,创新旅游产品,突破产品同质化,填补市场空白,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

(七)加大扶持引导力度,做大做强市场主体

特色文化小镇规划设计范文第5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从坟墓中崛起”为你整理了这篇关于赴长白山、武当山考察景区保护管理及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相关情况的调研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为加强银滩度假区景区科学管理,学习借鉴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经验做法,推动银滩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工作顺利开展,2020年11月22日至28日,银管委组成由委机关、度假区海洋与渔业综合执法大队、金海湾红树林景区公司等相关单位企业负责人和工作人员8人的考察组,赴吉林省长白山和湖北省武当山进行考察学习,先后实地考察了吉林省长白山池北城区内全域旅游各景点、长白山北景区,湖北省武当山、太极湖等景区,并就加强景区保护和管理、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等考察调研课题,分别与长白山池北区、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旅游文体局进行座谈交流。回来之后,银管委对如何抓好银滩度假区保护和管理,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等工作作了深入思考,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形成了考察调研报告:

一、长白山保护开发区池北区资源保护和旅游发展情况

(一)基本情况

长白山保护开发区池北区位于吉林省东南部,辖区面积1162平方千米,常住人口近5万人,现有1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1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1个国家级湿地公园。2019年旅游接待超过6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约50亿元。池北区先后荣获“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全国冰雪运动特色小镇”、联合国人居署“国际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国际旅游度假目的地最具文化创意旅游小镇”“中国十大休闲胜地”之首等多项荣誉。

(二)旅游资源保护和旅游发展情况

近年来,长白山池北区按照吉林省委、省政府关于对长白山实行“统一规划、统一保护、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的决策部署,坚持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旅游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形成了美丽山水与特色城区齐头并进、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互融共促的新局面。主要工作经验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一是坚持谋定后动、生态为本,不断完善层级有序的规划体系。聘请国际国内一流规划设计团队,先后投入近1亿元编制完成《池北区二道白河镇城市风貌设计》《慢行步道系统》等60多项重大规划,形成了功能配套、层级有序、科学合理的规划指导体系。

二是坚持多措并举,着力构筑系统完整的生态屏障

1.加强源头治理。投入2亿多元实施“松花江大峡谷综合整治工程”,全部拆除峡谷内的楼堂馆所,恢复植被面积1.76万平方米,彻底消除松花江的源头污染。放弃每年1亿多元的经济收益,全面禁止保护区红松果实承包采集行为,生物链得到休养生息。实施“长白山珍稀植物繁育基地”等重点项目,加强对“三江源”的生态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2.突出森防安全。建立专业管护队伍,做到严防严守、寸绿必护,连续59年未发生过重大森林火灾。

三是坚持保护第一,优先发展旅游产业。建立长白山旅游发展联盟,统筹构建“环长白山生态旅游经济圈”,深度开发和推介长白山冰雪运动、温泉养生、慢城慢行、绿森林、水世界等新型旅游产品,实现“白雪变白银、温泉成热点”。景区实行全年开放,“长白山旅游链条延长,从过去的一日游延长至四日游”。

四是坚持集约开发、绿色发展,建设彰显自然底色的生态城镇。改造城区所有河岸湖堤,融合现代园林工艺,立体式装点草木花卉,着力呈现城市的自然美、健康态,形成山水林城相融、低碳节能慢行、人文气息浓郁的绿色城市形态。其中,该区在全国率先掀起“厕所革命,将先进技术与环保理念融入到旅游厕所的建设,新建生态旅游厕所49座,分布在重要的旅游节点,实现“一公厕一风景”,成为吉林省服务业循环生产体系建设的引领标杆。

二、武当山风景区管理和全域旅游发展情况

(一)基本情况

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位于十堰市境内,全域总面积312平方公里,是湖北“一江两山”黄金旅游大通道上的重要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也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要版块。国家5A级旅游景区—武当山风景区是湖北旅游名片、鄂西北旅游门户、十堰旅游龙头,被誉为“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并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道教圣地等数十项桂冠。2019年共接待中外游客103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1亿元。

(二)景区管理主要模式

武当山风景区的管理措施与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管理的措施基本相同,就是实行“一票通”的管理模式。主要做法为:游客将车辆按规定停放在景区外,然后凭门票搭乘景区旅游电瓶车前往景区内的各景点,除了乘索道上山需要另支付费用外,其余的南岩宫、紫霄宫等景点均凭门票免费乘车。为了方便景区内居民上下山,景区还专门开设了“居民专线琼台”象征性地收取5元费用。实行严格的居民游客甄别措施,每户商家、农户只能办理一辆汽车通行证;其他车辆和货车按照规定在晚上或早上的具体时间通行;对需进入景区探亲的人员,需凭当地村(社区)或相关单位部门的证明材料才能进入。

(三)全域旅游发展情况

景区发展全域旅游的经验做法为:系统培植一个品牌(“要健康 到武当”旅游品牌);全面坚持两个理念(“不让一个投资者受委屈”的发展理念和“不让一个游客受委屈”的服务理念);紧紧围绕三大目标(打造“国际旅游胜地、东方康养名都、中华文化重镇”);协同推进四区建设(改造老区、建设新区、提升景区、发展湖区),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转变:

一是由单一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并重转变。推动武当山旅游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着力推广和塑造“要健康,到武当”产品品牌,以品牌为导向,大力发展康养旅游项目和旅居产品,实现了产业链的不断延伸发展。

二是由门票经济向旅游综合产业经济转变。在巩固延长“吃、住、行、游、购、娱”等传统要素产业链的同时,通过“一河一路一街”的综合改造、包装推广“武当369”九大特色文化体验项目、实施元和观乡村环境整治与民宿改造项目、支持太和医院武当山院区建设等措施,积极培育“文、商、养、学、闲、情、奇”等旅游新要素相关的新业态和新产品。

三是由建设景点向建设“全域景区”转变。通过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旅游发展共建共享机制,开展全国品牌推广、太极湖水上游项目和《梦幻武当》功夫秀的运营托管,建立武当山旅行社协会、民宿业协会等措施,实现了从小旅游格局向大旅游格局转变。

三、加强银滩保护管理和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思考和建议

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和武当山风景区在旅游资源保护、景区管理及发展全域旅游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给了我们很多有益启示。学习借鉴这些好做法、好措施,对于我们推动银滩保护和管理及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为早日将银滩度假区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度假产品多样、休闲功能完善、文化内涵丰富、服务设施齐备的北部湾国际旅游目的地,在明年或今后一段时期内,我们必须要抓好如下七项重点工作:

(一)全力推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工作

在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工作中,坚持问题导向,结合国家文旅部专家组指出的问题,对照国家关于《旅游度假区等级划分》标准,积极开展问题排查与整改工作。通过聘请专业团队提供技术指导,大力保护环境资源,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度假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配套服务;规划好度假业态布局,争取在夜间经济上有所突破;加强软实力建设,推动管理服务升级;加强旅游秩序整治,切实解决扰乱旅游市场秩序、侵害游客合法权益的突出问题;大力提升应急能力,加强防灾避险工作;提高度假区识别度,推进度假区导视系统建设,创建度假区网站,多维度打造“天下第一滩”品牌,广泛宣传推介银滩度假区资源和形象。

(二)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通过落实“四定”责任、倒排工期、每月项目推进点评会等有力措施,快速、稳妥推进“6+N”项目建设。主要是完成旅游集散中心、银滩旅游基础设施、银滩中区岸线修复、四号路北面大排档改造、三号路冯家江大桥、滨江路、三号路西延线道路、中区雨污管网贯通、国际客运码头航道拓宽与商街工程、碧园开元度假酒店、洲际华邑酒店等项目建设;争取万豪酒店完成主体装修、B6地块酒店开工建设;完成B3、B5地块土地出让和项目前期工作;协助推进北海红树林现代金融产业园、北海国际名人智慧都汇、我秀网红城市等项目建设;协调推进三号路、海景大道(冯家江吊桥至中信国安第一城门口段)、南珠大道(银滩大道至海景大道段)路面维修及绿化改造。

(三)全力推进环境资源保护

加强度假区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开展冯家江、电建港和咸田村污染整治工作,加强工地烟尘、汽车尾气污染治理,强化水质、空气监测,健全水体质量、空气质量、噪声控制等方面的环保管理机制;严厉打击违法建设,重点遏制海泰小区、咸田村违建势头;协调相关单位,开展环境卫生整治,重点解决建筑垃圾倾倒问题,切实改变银滩度假区环境面貌,打造生态环境优美的旅游度假区。

(四)全力推进旅游秩序管理整治

加强旅游秩序整治,切实解决扰乱旅游市场秩序、侵害游客合法权益的突出问题,营造群众满意的健康和谐旅游环境。景区业态实行统一经营,提升经营信誉度;加大对占道经营、拦车揽客、宰客、尾随兜售、使用电子设备叫卖等不良行为的打击整治力度;规范摩托艇、快艇等游乐项目管理;加强考核,确保度假区卫生常态化保洁取得新突破;强化经费保障,确保垃圾分类取得新进展;创新宣传方式,确保市民、游客文明意识取得新提高。

(五)全力推进应急能力建设

健全防灾避险体系,编制防灾避险专项规划,建立灾害救援指挥中心;完善危险地段及场所防护设施;提升安全救助能力,支持7d×24h全区安全救助;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注重施工工地的规范管理;强化海滩安全监管,严格落实安全救生塔值守制度,更新救生设施,做到海滩值守无死角;完善安全提示,更新安全牌内容。

(六)全力推进旅游产业发展

规划好业态布局,结合咸田村村庄改造,编制上海路、广东路、银滩二路、四号路合围区及情人岛公园产业规划;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C1地块招商项目;协助新绎游船公司抓好国际客运码头商街招商工作;支持北海旅游集团规划好核心景区产业布局,采取统一经营模式,以引进品牌为重点,以突破夜间经济为难点,注重与国际客运码头商街的互动,使度假区旅游产业提档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