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化学研究物质的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导入
对于高中化学教学来说,课堂教学导入是教学的起始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由此我们就能够看出课堂教学导入对于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性。在我国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中,忽略课堂教学导入环节,直奔教学主题的情况极为常见,这就很容易使得学生在没有心理准备的前提下对新的知识内容产生困惑与反感,在这种心理状态下,传统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自然较为有限。这一问题之所以出现,显然是由于高中化学教师对课堂教学导入认知的缺乏所致,而为了最大程度上解决这一认知的缺乏,笔者在本文的研究中,对具体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导入案例进行了具体分析,希望能够保证高中化学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较好的完成自身教学工作。
一、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导入案例-以物质的量教学为例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物质的量这一化学知识的教学中,学生需要掌握物质的量、摩尔和摩尔质量的概念;掌握物质的量、物质的微粒数、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而在完成上述概念的学习与理解后,教师还需要保证学生能够通过自身语言,有条理的对上述知识进行语言概括,这一对学生语言概括的要求,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与知识抽象概括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逻辑推理和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培养也有着较为积极的作用[1]。2)过程与方法为了能够较好的实现对学生物质的量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举例分析与总结,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为后续化学教学的更好展开打下坚实基础。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物质的量相关教学中,教师除了需要要求学生理解透彻相关化学概念外,还需要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好的参与到物质的量这一化学知识的学习中,学生也能够掌握更为科学的学习方法[2]。
2、教学重点
物质的量的基本概念及其单位。
3、教学难点
对摩尔概念的内涵的理解。4、课堂教学导入1)引发学生思考。在具体的物质的量课堂教学导入中,化学教师首先需要引入定量实验的相关概念,因为以往接触过这一概念,学生的注意力就能够得到较好的集中,这时教师需要讲述使用量筒、天平等进行的定量实验,并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果我们想要对氢气质量、溶液质量进行称量,且这一称量不能够采用天平,我们应该选择何种办法?”。在这一教师的教学行为中,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的方式,能够在短时间内将学生带入课堂之中,学生也能够结合问题进行思考,学生的学习行为将由准备阶段进行集中状态[3]。2)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在学生进入集中状态后,化学教师就可以通过板书在黑板上写下2H2+O2=2H2O这一学生在初中时期掌握的化学方程式,并向学生提出问题“这一化学方程式所代表的意义?”,在有学生回答2个氢分子、1个氧分子结合形成两个水分子后,教师可以继续向学生提出问题“实验室里拿2个氢分子、1个氧分子进行实验容易做到吗?拿2g氢分子和1g氧分子呢?”,这样教师就能够通过提问引出微观与宏观的概念。在这一课堂教学导入过程中,教师通过学生熟悉的化学方程式,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哪怕不能回答出问题,也能够大大提高自身对于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感兴趣程度。3)进入主题。在引发学生的兴趣后,教师就可以使学生明白,由于一个原子的质量是1.0×10-27kg,想要在宏观上用H原子的数量表示这一反应求出具体的H原子数量近乎不可能,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入新的化学计量一物质的量[4]。
二、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导入案例的分析与相关建议
1、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导入案例的分析
结合我们在上文中论述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导入案例不难发现,该案例通过设置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既能够实现对初中所学化学知识的回顾,也能够较好的激发自身潜能投入的新知识的学习中,这自然就使得具体的化学教学在这种课堂教学导入后得以实现较好展开。
2、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导入建议
结合上文论述,我们能够清楚的了解到奥高中化学教学中课程教学导入的重要性,而为了保证我国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导入能够实现更好的展开,笔者建议高中化学教师在具体的课堂导入教学过程中,严格遵循整体性、针对性、简洁性等三方面原则。具体来说,所谓整体性原则,指的是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导入必须与具体知识教学形成一个层层深入的过程,真正引导学生将前后的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够为具体的知识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在针对性原则中,这一原则要求高中化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导入必须实现针对教学内容、针对课型特点、针对学生的心理状态与知识层次差异,这样才能够避免课堂教学导入沦为形式主义;而在简洁性原则中,这一原则要求高中化学教学课程教学导入避免出现喧宾夺主、颠倒主次的问题,并最好将导入的时间控制在3~5分钟,这样就能够最大化化学教学课堂教学导入的有效性[5]。
三、结论
在本文就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导入展开的研究中,笔者结合以物质的量教学为例的高中化学教学课程教学导入,对这一课程教学导入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将结合自身实际工作经验提出了相关建议,希望能够以此推动我国高中化学教学的更好展开。
作者:贾俊峰 单位:阳泉市郊区荫营中学
参考文献:
[1]邓娟娟.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导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2]许岳.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现状及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3]贺敏杰.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变化的研究[D].河南大学,2011.
关键词: 物质的量 摩尔 概念
上了高中,开学的第一个月非常关键,对于化学学习,俨然就是一个分水岭。因为这里涉及学习方法及习惯的养成,还涉及一些化学的基本概念,特别是有关“物质的量”的概念及相关计算。
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概念,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当然也不例外。中学化学中有许许多多的基本概念,“物质的量”作为高中化学中的基本概念,是高中化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化学学习的一个关口,是教学中公认的重点和难点。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物质的量”的概念:“物质的量”这四个字是一个整体,不能拆开,用来表示含有一定数目微观粒子集合体,“物质的量”可以把肉眼无法看到和用现代化工具难以称量的微观粒子跟宏观上可称量的物质联系起来,它是国际单位制基本物理量之一,符号为n,单位为摩尔(符号为mol)。1mol某种微粒集合体含阿伏伽德罗常数个微粒。
由于“物质的量”用于表达微粒数目,因此在使用摩尔作单位时,应指明具体的微粒,且粒子的种类要用化学式表示。物质的量这个词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抽象、难懂的,而且非常容易将物质的量和物质的质量混淆起来,以致错误地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应该注意:摩尔只是物质的量的单位,切忌将摩尔当做物理量使用,例如说水的摩尔是1mol是错误说法。长期的错误认知将导致知识系统的混乱。所以,在教学活动中,“物质的量”及单位“摩尔”作为概念教学的重点内容,应该认真分析其内涵及外延,才有利于建立正确的概念,才有利于学生灵活运用。
新课标对“物质的量”做出了规定,它要求学生能“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因此,“物质的量”是中学化学教学基本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贯穿于高中化学的始终,处于化学计算的核心地位。如果物质的量知识有所缺失,则势必会影响整个高中阶段化学的学习。
“物质的量”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重、难点之一,是学生学习的分化点。这是由于“物质的量”不仅是一个远离人们日常生活经验的比较抽象的概念,而且“物质的量”外延比较广,通过其导出“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微粒数”、“溶液体积”、“溶液密度”、“质量分数”等之间众多的转换关系,从而导致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和应用“物质的量”概念系统。而在初中化学知识中,“物质微观组成”等知识将影响学生正确掌握“物质的量”概念,从而影响“物质的量”系统应用于物质组成与结构问题的解决;“相对原子质量”、“质量分数”等对“物质的量”系统应用于化学式确定、混合物组成问题的解决将产生影响;有关溶液组成的知识将影响“物质的量”系统应用于溶液计算问题的解决;“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含义及应用”方面的知识将影响“物质的量”系统应用于单步或多步化学反应计算问题的解决。
造成学生对物质的量的学习困难,原因是多方面的。(1)由于学生从未接触过物质的量和摩尔这两个专有名词,且学习这个基本物理量,学生需要有相当多的知识储备,新、旧知识不能顺利地融会贯通。对后面的一系列学习活动产生了恐惧心理,影响了他们进一步接受下面的知识。所以有一大部分学生都觉得“物质的量”太难学了,从而大大降低了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2)高一年级学生还没有完全适应高中的学习节奏和方式,学习以直接兴趣为主,他们的观察往往只停留在一些表面现象上,认知能力处在较低水平。不同学生的智力因素是不同的,他们的学习态度也不尽相同,而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延续初中的那种定势:老师会替我总结好;到时考前再背一背,等等,会出现不同的情感体验。面对物质的量的概念学生会有怎样的情感和态度对教学会产生很大影响。
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通常是根据自己的实践或情感体验理解概念。学生在学习物质的量概念之前,学生已经熟知国际单位制中的七个基本物理量中长度、质量、时间等,掌握它们的基本单位,具有熟练运用能力。而且通过前两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高中化学学习方法和一定分析能力,初步建立实验观察能力,能借助简单的实验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进一步认识事物。
如在“物质的量”教学中,为了更直观体现这集合体的关系,理解“物质的量”概念,我介绍了生活中常遇到的情况:去超市买一打毛巾就是12条,某品牌矿泉水一箱20瓶,10箱共200瓶。我再设计了以“称量1粒米”的问题情境:用托盘天平称量1粒小米,1粒大米的质量,再称量100粒小米,100粒大米的质量。而实验的事实说明托盘天平难以称量1粒大(小)米的质量,而称量100粒的质量是极易办得到的。这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掌握并建构物质的量的概念,建立微观与宏观的联系。
因此教师在设计这节课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利用一些背景资料,联系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设计问题,通过问题揭示概念产生的矛盾冲突,充分展示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运用一定的探究方法发现知识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概念,再探究该知识的实际应用,得到一个完整概念。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种学习过程的体验既克服了他们的思维障碍,又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物质的量”在教学中的困难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原因:客观原因是概念本身的特殊性,主观原因是学生自身知识储备不足及学习方式的不适应性。由于上述诸多因素的客观存在,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江苏教育出版社.
[2]吴菊英.高一学生“物质的量”相关问题解决的研究,2006.
[3]刘志刚.“物质的量”概念教学的理论研究,2007.
[4]刘瑞东,祁雪莉.中学化学概念教学新探.化学教学,2004,U,13-51.
[5]孙国娣.正确把握化学概念教学策略.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0,5.
[6]王彩霞.中学化学基本概念教学方式探讨.中学化学教学参考,1997,11.
【关键词】分类教学法 高中化学 研究与运用
一、高中化学分类教学法第一步――高中化学知识分类
根据高中化学知识的结构和特点,可以将高中化学知识分为以下五大类:1. 基本概念和理论;2. 元素化学;3. 有机化学;4. 化学计算;5. 化学实验。正确的分类是分类教学法的前提,同时也可以为培养学生掌握各类知识的学习方法打下理论基础。
二、高中化学分类教学法第二步――各个击破
(一)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学习
具体而言,对于简单的概念和理论,采用导读法,即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让学生从字里行间亲身领悟;对于直观的概念和理论,采用观察法,即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演示相关实验,让学生从现象中领悟;对于平行的概念和理论,采用迁移法,如在学习了化学平衡之后,再来学习电离,只需将可逆反应“迁移”到可逆的弱电解质的电离上,就自然引出了电离平衡的概念;对于易混概念和理论,采用类比法,通过类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对于复杂的概念和理论,采用深度剖析法,如缩聚反应、盐类的水解等,难以用三言两语的讲解让学生理解和牢记,所以在进行这类复杂概念的教授时,就要求教师带领学生认真剖析,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对于抽象的概念和理论,采用图解法,如阿伏伽德罗定律、物质的量、化学平衡等几类种抽象的概念,若单从字面上看难以知晓其理,而将枯燥的文字转换为形象的图解,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二)元素化学的学习
高中元素化学包括卤素、氧族元素、氮族元素、碳族元素、碱金属、碱土金属、几种重要的过渡元素等,这部分的学习主要以记忆为主。此时,运用分类对比的方法进行记忆将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以卤素为例,卤素表现了典型的非金属性,随着卤素原子半径的增大,卤素分子之间的范德华力也逐渐增大,卤素单质的一些性质也呈规律性变化,如与金属、非金属的作用,与水、碱的反应等,只需掌握这些总规律,便可基本掌握卤素的特征,从而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
(三)有机化学的学习
以有机物的组成的学习为例,高中化学中常涉及有机物组成问题,这里不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要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归纳:从元素角度剖析,元素种类与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有机物分子中原子个数有一定联系;从常见有机物的组成特征分析,如最简式若相同原子数之比必相等,各元素的质量百分数必相等;从各类有机物的通式分析,如可以总结出几组关于饱和一元醇与饱和一元羧酸之间、烷烃和饱和一元醛之间的某些相对分子质量相等的规律,延伸开来可知道醚与酯、酚与芳香酸等有机物间也有类似的相等关系。根据有机物的通式可以挖掘出来很多规律,反过来我们也可以从某个目的出发去总结有机物的通式。依此类推,可行之有效的完成有机物的学习。
(四)化学计算的学习
高中化学计算的学习主要涉及化学计算中的重要方法,化学计算的基本类型,活用知识、创新解题。首先需要知道化学计算的基本类型:多步反应计算和讨论―推理型计算。解答多步反应计算,要根据题目所给信息,弄清发生反应,写出反应方程式,然后建立已知量和被求量物质间的关系,再进行计算;而讨论―推理型计算题融无机、有机、逻辑推理及数学技巧于一体,没有固定的解题模式,需要善于运用创新思维方法解决问题。其次,需要了解化学计算中常用的计算方法,如目测心算法,有些化学计算题,似算非算,这时可巧妙地运用逻辑分析、模糊判断解决问题;守恒法,包括物质的量守恒,电荷守恒,电子守恒和能量守恒,归一化法:当化学计算中出现题给数据不足或没有具体数据的习题,可把被研究的物质作为单位1进行解题;差量法,包括质量、体积、物质的量的差;另外还有极值法和数图结合法等。
(五)化学实验的学习
化学实验的学习,相对而言比较简单,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化学仪器的正确使用;掌握化学试剂的取用和常见的试剂的保存方法;熟练化学基本实验操作;了解物质的制备、分离和提纯方法;了解定量实验如溶液浓度的配置、硫酸铜结晶水含量的测定,中和滴定等;能够进行实验设计和创新实验等。从以上几方面入手,指导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的学习,便可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三、高中化学分类教学法第三步――化学素养综合提高
分类教学法要求教学工作者在完成高中化学知识的分类及指导学生进行各类知识的不同学习方法的学习之后,还需要对学生的化学知识进行系统的巩固和梳理,使化学知识由分到合。因此,在分类教学法的指导下,高中化学知识由合到分,使学生在掌握这门学科知识时能够做到条理清晰;由分到合,又使得学生能够准确地把握各类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使所学知识更为系统、更为完整。
总之,教学工作者在高中化学中若能利用分类教学法进行知识的传授,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师有效地完成教学工作,一方面可以综合地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使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这门课程,最终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 高中化学教学 教学方法 焕发生机
现在的高中化学教学进入了一个误区,即教师认识到了学习高中化学知识有一定难度,在教学中对知识点讲解得较详细,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用错了方法。一般教师只是单方面地进行知识的传授,一节课都是主导,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课后要求学生进行机械的重复记忆。这样的教学方式僵硬死板,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对于这样一门有难度的科目,学生本来就有恐惧心理。如果采用这样的方式就更加容易打击他们学习的兴趣。课堂上学生精力无法集中,对知识点不能很好地接受、理解和吸收,更谈不上灵活运用。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也得不到提高,这样的教学是失败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探寻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不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
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课堂变得活跃起来,就要改变原有的单向的知识的传输,实现双向交流。教师必须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学生之间也要不断地进行知识的探讨和交流。也就是运用一种合作学习方法。合作学习法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探究等各方面能力,是一种极佳的学习方法。合作学习是多方面的,首先就是师生之间的合作,以阿伏伽德罗定律为例,在讲解这样有难度的理论时,如果只是单方面地解释,则学生必然难以集中精力。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自己慢慢推论,最后得出定理。分四种情况:同温同压下、同温同体积下、同温同压等质量时、同温同压同体积时。让学生慢慢深入认识这个定律以达到消化吸收的目的。还有化学的学习无非就是对不同的物质的认识,离开了对物质的研究,化学这门学科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所以在对物质的认识过程中,教师应做好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从实验室取来不同的物质,让学生自己观察它们的物理性质。例如氯水,学生通过自己进行观察可以发现是一种浅绿色的液体,而F2则是一种淡黄绿色的气体,S是一种黄色的固体。虽然教师没有直接对这些物质的物理性质做详细阐述,但是让学生印象深刻,也不会就将其混淆。另外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除了师生之间的合作外,同学之间的合作探究也尤为重要。在高中化学的教学中经常会通过实验的方法探究物质的某些化学性质。这就要求彼此之间进行合作。例如研究镁的化学性质的实验时,将镁条放在空气中燃烧,一个同学操作时,其他的几个同学在一旁观察反应的情况并做好记录。产生的现象是镁条发出了耀眼的强光同时释放出大量热量,生成白色烟的同时生成了一种白色物质。一个人不可能面面俱到地将所有的实验现象都总结到,但是每个同学对自己看到的现象都进行阐述,最后由组长总结,就能全面把握这个知识点。由于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因而能够增强学生对化学学习的自信心。再例如探究硫的化学性质时就会出现多种现象。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的火焰,也放出热量,生成了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这需要调动多人的各个感官才能对实验现象进行整体把握。不管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还是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探究,都需要学生主动地融入到化学的学习中,主动提出疑问并解决,不仅提高了对化学的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自身的学习积极性。这样的学习方法很容易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知识的学习中,打破死气沉沉的课堂氛围,使化学课充满生机与活力。
二
除了合作学习这种方法,还有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那就是对不同知识点的对比记忆。高中化学的知识点不仅多而且乱。为了让学生学起来更加简单,就需要对一些知识点对比进行讲解。例如物质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这两个知识点就可以对比解读。金属性强的物质与氢气化合时越容易,与气态氰化物的稳定性越强而气态氰化物的还原性越弱。气态氰化物水溶液的酸碱性越弱。单质的氧化性越强。相对的,一种物质的金属性越强,它与水反应时放出氢气的速度就越快,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单质的还原性也越强,而且对应的氧化物的氧化性越弱。将这两个相反的概念放在一起让学生自己总结进行对比记忆,就不会出现混淆知识点和记忆难的情况。
有效的教学方法必定是以学生为主导的。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方法创新的同时要考虑到把课堂还给学生,使整个课堂由学生自己做主,教师只是作为引导者,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自己想办法解决。对于不同的知识点让学生自己试着总结归纳,改变事事依赖老师的局面。这样才能使整个课堂活跃起来,从而使高中化学教学焕发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王彤.高中化学教学难点解析.新课程,2009.9.
关键词:初高中化学链接;对策
初高中化学相比,在教材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思维层次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不少高中教师反映升入高中学习的学生所掌握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高中化学课程学习所需要具备的知识要求差距较大。造成这一尴尬的教学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根源还在于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处理不当。为此,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是很有必要的。通过查阅文献、分析初中化学教材和高中化学必修教材,我对近年来在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方面所做的工作进行简要分析。
一、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主要问题
1.学生现状分析
初中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初中化学学习重在客观上认识化学反应类型,反应现象比较简单、单一,教学要求多以识记为主;而高中化学主要是从本质上认识化学反应,化学反应的现象比较复杂、抽象,教学主要以理解、掌握为主。因此,高中化学学习要求学生能将所学化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具体问题,并能在一些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再加上高中化学内容本身的抽象性、理论性(如氧化还原反应、物质的量计算等)的客观存在,这对于刚上高中以形象思维为主的高一学生来说,无疑是一次思维方式上的飞跃。中考是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命题的,不会考虑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的要求较低。
2.学生学习环境的分析
高中化学实施模块化教学,必修课每周只开2~3课时。因此时间紧、内容多、教学任务重,同学们无形中感到教学节奏快、容量大,难以接受;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不少高一教师是从高三年级下来,教师对初三新课标及教材不了解,教师把教材过度延伸,对化学知识讲得面面俱到,导致上课节奏较快。
在课堂上,主要听老师讲解,配合独立思考是比较受学生推崇的学习方式,占了45.55%,而希望主动参与探究,合作学习仅占18.88%。课堂上,教师的讲解当然是十分必要的,但听讲解,配合独立思考成为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时,就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注意。另外,学生对合作学习的看法也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在化学课堂教与学中,知识的生成和获得是在师生的合作中达成的,而合作主要是师生通过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及参与实践等形式来展开的。就目前的课堂教学实际情况,高中的化学教学课堂里,要么“涛声依旧”,教师们很少问津合作学习,很少为学生创设合作学习的机会;要么所谓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从表面上气氛很热烈,其实没讨论出多少实质性的内容。这种“合作学习”是无效的,不要也罢。
二、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主要对策
解决化学教学衔接的问题最终目的是解决学生学习化学的问题,而承担起这一重任的应是高一化学教师,因此,化学教师自身及相关部门和管理层都应关注高一教师的教学和研究。
1.积极转变观念,探索教法
教学方法上的差异同时影响着学生的初高中衔接,绝大部分高中教师没有教过初中,对初中教学知之甚少,甚至没有听过初中的课。初中课程改革以后,在平等对话和交流互动,重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达成上有了很大的改进,许多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在学习中,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法在具体实施上也有了明显的改进。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和原教学大纲有较大差别,原教材中重要知识点以文字加以表达,新教材以活动来体现知识点。新教材删减了较多内容,将原来系统的知识变为零散的知识。从化学课程内容标准来看,增设了相当数量的科学探究内容,其形式不仅包括化学实验,也包括调查与分析、家庭小实验、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观察与思考、问题解决、信息提示、拓展视野等栏目。
2.加强初高中教学衔接的研究,开发符合实际需要的校本课程
通过对初三和高一教材进行对比研究,应编写《初高中化学教材教学衔接读本》,对需要衔接的问题进行了整理和提炼。在高一教学过程中可进行专门性的衔接教学和渗透性衔接教学。
(1)对专门性的衔接教学,我们是这样做的:在高一课程实施之前,安排4~6课时对高一教材欠缺的且不宜穿插到各章分散衔接的知识做专门补充和归纳。
通过这样的衔接教学,使学生意识到初中所学知识的欠缺,防止进入高一后产生学习松懈的情绪。另外,可帮助学生对初中知识进行再认识,避免两个多月假期后学生对初中知识的遗忘,减少因陌生感而增加的不适应。同时,通过对物质的推断、物质的鉴别和提纯等题型的分析,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在进行专门的教学衔接之后,教师可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和测验的方式对新生进行调查研究,了解所教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方法等,把握学生对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适应性和认同度,帮助他们尽快熟悉教师的教学方法,找到适合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
(2)渗透性衔接教学是指按高一的教学顺序,在每一章节的教学之前或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将欠缺的知识进行补充。同时,有计划地让学生逐步了解和体会高中化学学科的特征、化学学习的思维方法和认知过程,使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思维方法在初中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和改善。
三、结语
总之,学生的认识过程是不断发展的,知识的学习也应循序渐进。许多知识的学习要逐步深入,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搞好初高中衔接,综合运用各种科学方法让高一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化学学习,让学生顺利入门,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成就优秀的自我。
参考文献:
1.刘旖洁.影响高一年级学生学习化学的因素及教学建议[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7:25-26.
2.霍惠英.新课程下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主要对策[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8.1:54-55.
3.陈赛清,陈良壁.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调查与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9:184-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