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精品课程资源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精品课程 学科建设 教学改革
精品课程建设是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方向,是专业建设、学科建设的基础。精品课程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从而深化教学改革。笔者学院在 2012年启动专业课程建设项目,通过近三年的探索与实践,在建设目标、教学方法、数字化资源库建设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文就实施情况谈几点体会。
一、课程性质与建设目标
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是电子商务专业的专业技术课程。襄阳技师学院的电子商务专业创建于2006年,在初期就提出根据区域内中小电子商务企业需求,培养具有网络信息编辑、网站策划和维护、网络服务推广等电子商务实用型人才,从而确立了《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在专业技能培养中的重要地位。
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在《office基础》《PhotoShop 图像处理》《flas制作》《数据库应用》等课程之后开设,此时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操作能力,能较快地掌握网页制作的各种知识。
课程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教理念,以“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为宗旨,基于行业企业真实工作过程设计课程教学活动方案。运用“任务驱动、行动导向”的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资源建设的工作。使学生掌握网页设计和制作的基本技能,具备网站的策划、设计和制作能力。
二、以课程教学改革为核心
1.改革教学内容
(1)修订教学大纲。学院开设的《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原来的教学大纲内容以Dreamweaver基础知识为主。按照教学计划,学生只能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和操作,而实际技能水平无法满足社会就业岗位的需要。因此制作精品课程时,要重新修订教学大纲,以 “实用、够用、好用”为原则,教学内容上适当增加Photoshop、flash的实用功能,强化 Dreamweaver操作应用。修订的大纲打破了传统的学科体系模式,侧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将网页设计职业能力中实用的知识点融合在项目中。学生通过各项系列任务练习,不断强化掌握岗位所需知识和技能。
(2)规划教材与自编教材充分整合。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是多门学科的知识相互渗透和相互支撑构成的科学、完整的课程体系。 以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为核心,其他Photoshop、flash、数据库开发、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等都是相关的辅助课程。
原来的教材换过很多版本。2012年申报精品课程建设后,学校选用人民邮电出版社的规划教材《网页设计与制作Dreamweaver CS5标准教程》。实用的教材对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学校不断调整和补充教材和教学内容,尽可能保持知识的先进性和实用性。这两年劳动版的网页制作教材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编写,也成为学校教学和精品课程制作的重要保证。
(3)课程内容模块化。学校将整个课程内容分成3个模块20个教学单元33个教学任务,3个模块是Dreamweaver+ Photoshop+flash,第一个模块是Dreamweaver网页设计与制作知识 ,第二个模块是Photoshop在网页中的常用功能,第三个模块是Flash在网页中的动画效果。每个模块包括多个教学单元,通过任务来实现岗位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模块间既相互关联,又相互独立,将课程难点分散到不同的模块任务中。每个模块自成体系,有鲜明的独立性,能单独完成某一方面的教学任务;模块间的知识相互关联,层层递进,后面的模块强化前面基础,这样可以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
(4)精心准备案例项目。精心准备典型案例,从课程的实际问题出发,构建教学设计。以完成具体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整合教材内容,将理论知识的讲解与具体的任务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合理设计教学环节。如:“度假村”“江雨桥的博客”“宠物家园”整站的开发和设计,这些案例形成循序渐进的项目群,从而构建完整的教学方案。
2.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1)采用“任务驱动法” 教学,将“教、学、练、做”融为一体。精品课程教案的编写运用任务驱动法完成,对教师课堂实施一体化教学方式有很好的指导作用。课堂教学中,“任务驱动法”的熟练运用,配合案例教学、情景教学、探究式教学、作品演示等教学方法,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任务驱动法”教学过程为:引入―分析―交流―实施―评价―总结六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引入任务,通过案例演示,提出问题,给出案例应用背景,让学生明确本次课的教学目标;第二个阶段分析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学习任务,结合理论知识尝试找到解决问题方法;第三个阶段交流任务,充分利用互联网网络教学资源和教学视频,引导学生相互交流,找到解决方案;第四个阶段实施任务,上机操作反复练习,掌握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第五个阶段评价任务,在小组任务完成时,根据任务评价表引导学生进行典型作品的欣赏评价,让学生参与自评和互评;第六个阶段总结任务,教师对本次课的重点、难点归纳,并针对学生实施过程进行点评。
(2)抓好数字化资源建设。精品课程中不断完善的教学大纲、电子教案、教学课件、教学视频、案例集等对一体化教学课堂的实施提供了保证。这些数字化资源会陆续上传到精品课程网站的教学资源下载中心,构建全方位立体化学习平台供学生学习参考。
(3)因材施教,有效把握课堂。任务驱动法对于自觉性高、学习能力强、创造能力佳的学生充分有效,但是学校的生源相当一部分不能适应这样的教学。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难易程度,教师需要灵活采用多样教学方法,有时传统的教学方法更为实用。例如: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辅导法、启发式教学等。必须注意把握课堂秩序,使课堂教学在有序中有效进行。
3.改革考试评价方式
精品课程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学习过程、职业能力与素质的评价。每项任务的实施都配有任务评价表,评价表给每个子任务的完成效果、学习过程、相关能力打分。同时根据学生的基础差异,使用弹性的评价方式。评价时注重创新性的学习能力,合作共事能力,注意听取学生的自评意见。
三、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展望
经过近三年的建设探索与实践,《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将努力建设成为具有实战特点的教学内容、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较为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能够适应本学科人才培养的示范性课程。课程建设期间,取得预期效果,也存在以下问题和困难。
课程的开发难以表现技术的前沿动态。网页设计涉及各种绘图软件和各类开发工具的使用,网络技术的发展极其迅速,软件开发技术日趋多样,一门课程很难覆盖这么多内容。
课程对推动地方经济建设的导向作用不够明显。主要表现在与企业合作不多,学生在本地企业顶岗实习的机会不多,学生的实操能力也达不到要求。
针对以上问题,应加快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尽早建立教学共享资源库。数字化网络教学资源构成立体化教学模式,给教师和学生提供全方位学习平台,师生基于这种平台,使学习过程得以延续。
>> 精品课程与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之比较 精品课程研究主题衍变及其对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启示 对高职精品课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认识 高职精品课程转型升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探索与实践 职业院校精品课程内涵建设与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策略研究 基于资源共享的电子技术精品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 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建设问题的探索与思考 对高职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认识与实践 东北大学采矿学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与实践 对高职类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思考 《数字电子技术》精品课程建设及其资源共享升级的策略研究 对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与资源共享建设的认识与实践 基于云计算的数字信号处理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动物遗传学精品课程网络教育平台建设及其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思考 以精品课程为依托打造资源共享型课程 精品课程资源共享中的版权保护研究 打造基地精品课程 实现区域资源共享 浅谈网络在精品课程资源共享中的作用 精品课程资源共享网站自动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精品课程数字教学资源共享模式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4.06.05.
② 侯永雄.广州大学城就业指导资源共享探索.职业圈,2007(14):152-153.
③ 侯艳丽.浅谈技工学校电类专业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J].职业圈,2007(14):147.
④ 吴俊.互动教学法及其在就业指导课程中的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09(3):149-150.
【关键词】 精品课程 网络资源 软件工程 计算机辅助教学
1、引言
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特指为某一门精品课程而设立在网络上的,为特定对象(一般是学生)通过网络可以获取或收益的资源。作为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载体的这部分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称为软件,或者应用性有特殊要求的软件,该软件必须能够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恰当的反映某种教学策略。软件在开发的时候,都有自己严格的流程,要遵循严格的软件工程思想。软件工程作为一种工程思想,可以有效的合理组织整个工程的实施过程,采用这种思想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工程的开发效率以及最终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精品课程在建设的时候也应该遵循这一思想,从而使得教学内容与教学处理策略能够有机的结合,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本文首先分析了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建设及应用现状,接下来介绍了软件工程的基本思想,最后给出了基于软件工程思想的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的基本思路。通过软件工程思想在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的应用,可以使得资源更加规范化、更新更加及时,同时可以增加网络资源在使用过程中的互动性及可维护性。
2、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建设及应用现状
有文献[1]曾提出了从可学习的视角,对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建设与评价进行了探索,认为当前包括国家级的一万多门精品课程在内的大多数精品课程仅能满足基本的学习需求,但离学习过程中的愉悦感及满足感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聂志成、石娜等人则分别在文献2,3中对网络精品课程当前的建设现状中存在的互动性、更新及时性等做了分析,认为多数精品课程缺乏对学习环境的设计,不能及时评价,互动性差,资源更新不及时。在此以榆林学院为例,自升本以来,一直注重面向本科教学的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自2005年以来,已完成了6门省级精品课程、61门校级精品课程的建设,所有课程都按照相关的标准,严格把关,相关教学资源均已上网,学生可以方便的通过网络,利用这些教学资源,自主学习。这部分网络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教学课件、电子教材、作业习题、课程授课录像、考试模拟试卷等。我们通过调查问卷等形式,从使用者(学生)的角度来看,这些网络课程的使用率是比较低的。资源的更新频率也不尽人意,有的自精品课程网站建起来后,甚至从来没有更新过,资源的使用过程中的可互动性比较差,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
3、软件工程的基本思想
自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的对软件开发研究,到现在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即软件工程。软件开发是一项非常复杂的任务,软件危机时刻存在,经过了软件危机,人们意识到,在整个的软件开发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思想,软件工程思想。
根据软件的功能大小,可以确定其开发的周期,而软件的生命周期被视为软件工程的基础。软件生命周期是从时间角度把软件开发和维护的过程划分为相对独立的阶段,每个阶段的任务尽可能独立,同一阶段任务的性质尽可能相同。软件的生命周期的划分有多种方法,其中比较典型的阶段划分为:问题定义、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概要设计(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与单元测试、综合测试、维护等八个阶段,总体由软件定义、软件开发和软件维护三个时期组成。[4]
4、基于软件工程思想的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的基本思路
作为某一门精品课程的网络资源,在组成和构建上,必须可以在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按照教育学的规律来恰当体现教学目标、策略和内容,其往往包括网络课件、练习题库、模拟实验等一切支持该课程网络学习的教学软件的总和。在整个资源的建设上,完全可以引入软件工程思想。下面将对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开发的生命周期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探讨。
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生命周期指的是上述一切教学软件总和从提出、开发到淘汰的过程,我们根据该一系列软件的特性,根据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使命,可将其生命周期分为总体项目的规划、总体设计、详细设计实现以及评价和维护等几个阶段。
(1)项目的规划阶段
精品课程的建设不同于一般的软件开发,其目的是为了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运用现代的信息技术手段来全面的提高教学质量,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因此,在回答“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有可行的解吗,系统必须做什么?”的问题就变为要选择那些资源,为什么要选择这些资源,如何来呈现这一系列的资源,要达到什么效果,学习对象是谁?等。在该阶段,必须明确项目所要完成的任务和必须要达到的总体目标。
(2)总体设计阶段
总体设计阶段要确定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总体构建,具体的需要由哪些资源来构成,他们如何被组织,每一种资源在实现上采用什么样的技术,考虑这些技术的实现难度以及与其他实现技术相比的优劣等。如果可能的话,可以设计一个资源的总的构建图以及各部分资源相互之间的关系图。在这一阶段中,要注意教学设计和资源结构设计的的关系,他们是针对不同的中心来设计的,前者是从课程教学的角度来设计的,而后者则必须考虑资源信息的层次结构及浏览顺序,需要确定各个资源之间的线性结构、网状结构或者混合结构方面的展现方式。
(3)详细设计及实现阶段
详细设计和实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前一阶段的总体设计,来对各个资源进行具体的实现,在实现过程中,会涉及到选择何种开发平台和开发工具等问题,这些取决于各资源软件的呈现方式及网络资源的运行环境。在此阶段,应根据不同资源的具体要求,分别来进行设计实现,尽可能的达到总体设计目标要求。
(4)评价维护阶段
精品课程的评价,要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对于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目前的建设现状来看,这一阶段是最为缺乏的。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试用评价和维护修改调整。通过学生对该资源的试用情况的反馈,从总体结构上,要对资源的构建进行调整,对于不适应与某一门课程的资源,可以去掉,对于学生希望得到资源,可以重新添加;从单个资源的呈现方式及信息展现的层次等方面,要考虑进一步的优化,以期更加方便学生的学习使用。该阶段是一个渐进的完善整个精品课程网站的过程,从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一直到最终的淘汰,自始至终都应该存在。
5、结束语
当前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及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究其原因,在于两点,第一是精品课程网站在制作过程中缺乏规划,包括认真的需求分析、资源构建的详细设计、对教学规律的熟练掌握及对教学大纲的精准掌握等,存在为建而建的嫌疑;第二是制作网络资源的技术手段单一,只是简单的资源的堆积,制作人员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素养偏低。对于第一个问题,可以通过加强网站建设规划,引入软件工程思想来指导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建设、应用、维护等,以提高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可用性、互动性及可维护性;对于第二个问题,需要注重培养制作人员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的掌握,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王佑镁 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可学习性研究. 中国远程教育 2011,(1)
[2] 聂志成 地方本科院校网络精品课程的现状及建设策略 广西教育 2011(11)
[3] 石娜,石梅香 高职网络精品课程资源运行情况调查与分析 职业教育研究 2010(8)
关键词:精品课程;转型升级;资源共享;教学体系;计算思维
一、引言
精品课程建设是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自2003年起开始实施,历经近10年,已先后建成3900余门覆盖多个学科、含有丰富网上教学资源的国家精品课程,为推动教学改革创新及优质资源共享作出了贡献。2011年10月,教育部了《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在“十二五”期间,通过对原国家精品课程的转型升级和补充,建设500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实现由服务教师向服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的转变,由网络有限开放到充分开放的转变[1]。今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又印发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是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项目的组成部分,建设的目的是“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2]。
如何对原国家精品课程进行转型升级、建设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成为高等教育领域新的研究热点。
1.我校计算机基础精品课程建设
与其他学科不同,计算机不仅是一门学科,同时也具有促进其他学科发展、培养掌握先进计算技术的人才的作用[3]。因此,高校各专业都普遍设置有计算机基础课程,受众面很广。为推动计算机基础教育发展,保证教学质量和优质资源共享,我校自2003年开始计算机基础精品课程建设,已先后建成4门国家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及1门校级精品课程,实现了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规定的计算机基础主干课程“门门是精品”。并提出了“以教学内容为核心,实验环境为基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根本,师资队伍是关键”等精品课程建设要领。所构建的优质、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吸引了众多校内外教师和学生访问。截止2012年7月,各课程及门户网站的总点击率超过1178万次,产生了较好的影响。
2.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精品课程的建设和推出,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教学质量的提高及优质资源的共享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学者对课程建设中存在的学科分布、资源可浏览性等问题进行了分析[4]。除此之外,我们认为依然还存在以下问题:
(1)知识产权问题。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目的应是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但由于在以往建设中更多地强调了资源的丰富性及优质性,没有考虑到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资源的开放和共享。造成了部分课程网站资源无法打开的现象。
(2)用户对象定位问题。现有精品课程建设更多地站在教师的角度,考虑教师的需求,而对学生的需求则考虑较少。
(3)资源利用率问题。在已有精品课程建设中,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重评审、轻使用的因素,加之产权、工作量等多种原因,其网上资源未能做到与课程教学内容同步更新,造成教学内容不断改革但资源建设滞后的情况,从而使资源缺乏吸引力。另外,现有网上资源多以罗列形式呈现,只能浏览获取,缺乏对资源的“推送”,影响了资源的利用率。
二、对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的认识与思考
《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普及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为目的,以课程资源系统、完整为基本要求,通过共享系统向学习者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服务,实现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享[1]。
与已有精品课程建设相比,新的精品课程应该是什么样子?我们需要考虑哪些改进,或做什么样的升级?经过半年的研究和实践,我们认为,此次的“转型升级”,不仅要考虑“资源”的升级,突出资源的“优质性”和“共享性”,还应研究教学内容“升级”。简言之,就是:以教学内容为核心,资源建设为基础,关键是加强资源的可利用性。
1.教学内容的“升级”
教学内容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核心。既然称为“转型升级”,就应有新东西,而不是“新瓶装旧酒”。这里的“新”,包括加入“新”的教学理念,设计“新”的教学内容,并融入“新”的教学成果。
2010年7月,全国9所首批“985工程”建设高校在西安交通大学举办了首届“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课程研讨会”。会后发表的联合声明指出,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潜移默化地使他们养成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对问题进行求解、系统设计和行为理解,即建立计算思维。“声明”的核心要点是:必须正确认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地位,需要把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并由此建立更加完备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而为全国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树立标杆[5]。
计算思维是人类三大科学思维之一,核心是抽象和自动化[6]。或简单地说,计算思维是一种利用计算机进行问题求解的思维方法,包括思路的建立、方法的确定和实现,是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应具备的思维能力。
以往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虽然在教学内容上也部分地包含了计算思维的思想,但多处于“无意识”状态,基本以“知识点”为主线。没有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去组织教学内容,设计课程体系。
为了能“有意识”地通过有限的几门课程培养学生的初步计算思维能力,我们需要在深入理解计算思维理论的基础上,研究如何从整个课程体系上进行改革。即:从整个计算机基础教学架构上,研究如何进一步加强计算思维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创新力;从整体内容上研究如何考虑前后课程的衔接。实现循序渐进、前后照应、逐步提升。
2.资源建设的“升级”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目标是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因此,“优质+共享”是资源建设的灵魂,是提高资源可利用性的关键。
(1)关于“优质”。何为“优质”?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对使用者有吸引力。我们知道,要想生产的产品好卖,首先需要的是定位明确。确定准确的目标用户,弄清楚用户需求,以确定设计什么样的产品;还有就是产品的质量。只有需求明确、质量过关的产品才可能有好销路。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目标用户,无非就是教师和学习者。那么,什么样的资源对于他们是优质的呢?
一是资源必须能够体现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这是“高质量”资源的基础。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学科,其技术的发展更为迅速。虽然说课堂教学内容难以做到如科学研究一样站到最前沿,但教学研究与科研一样,也有其自身的规律和发展模式。如前文所述的教学内容升级问题,相应的资源建设也需要随之更新和重组,使其能够与教学改革的发展相适应。
二是资源必须是丰富的。那么,如何判定其是否“丰富”呢?教指委在2009年的《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基本要求”)中,曾提出了完善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知识体系和实验体系(4领域×3层次结构)。这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因此,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资源建设若能够覆盖要求中该课程所涉及的全部知识点和技能点,则是丰富的。
(2)关于“共享”。作为是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共享”是必须的特征。只有充分实现共享,才能提高资源的可利用性,才有建设的意义。事实上,影响资源利用率的因素除质量外,主要就是有“针对性”,并且“好用”。
所谓“针对性”,是指资源要能满足不同的教学和学习需求。作为普通教师,登录精品课程网站的目的,无非是希望了解某门课程国内一流学校的教学情况(怎么教的?教些什么?),并获得满足其自身教学所需要的各类必需的资源及可供参考和选择的资源。这里,必需的资源包括如教学内容、组织方式、进度安排、教学课件等基本信息;可供参考和选择的资源应包括教学案例、作业习题、重点难点问题解决方案以及各种辅助教学环境等。作为学习者,除一些课程基本信息之外,还希望能够有一个复习、释疑和进一步拓展的环境。要使所建设的资源有针对性,需要在深入研究不同教学需求的基础上,能对资源进行详细的分类和组织,使具有不同需求的教师和学习者都能够获取最适合自身的各类资源,即能够“量体裁衣”。
所谓“好用”,是使用者能用较简单的方法就能方便地获得有针对性的各类教学资源,而不是采用查询浏览、从海量数据中挖掘信息的方式。要做到此,需要对资源进行有效的分类、组织和管理。
总之,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关键就是要克服已有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加强资源的利用率和共享性,突破使用者厌烦、麻木的瓶颈,激发使用欲望,提高资源吸引力。
三、计算机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设计与实践
根据相关文件的精神[1,2],结合自身特点,我们从2012年初开始计算机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和研究工作。包括课程体系设计和资源建设两个方面的实践。
1.课程体系设计
与计算机专业教学不同,计算机基础教学面向的都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教学学时非常有限,专业范围也广,既有理工类,又涉及文、管、医、经济等专业。因培养目标不同,不同专业对计算机知识的要求相差甚远。如何做到在有限课时内达到培养学生具有初步计算思维能力的目标,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
要达到计算思维能力培养这一总体目标,我们需要使学习者了解和掌握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1)计算的可行性,即哪些问题是可以利用计算机解决的;(2)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即若计算机可以解决,那么通过何种运算规则或计算方法以及何种物理器件去解决。
基于对不同专业大类培养目标及对计算机知识学习需求的分析,结合国内计算机基础教学具体情况和教指委提出的总体培养目标,我们设计了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计算机基础教学“1+1+X”课程体系,即“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适应不同专业方向的综合课程群及选修课程群”。这里,“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大学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其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计算机学科的基本知识,初步了解可计算性及计算的复杂性,了解利用计算机求解问题的一般过程及解决简单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随后的“程序设计”则是在第一门课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计算机学科较简单问题的能力,即计算思维能力。综合或选修课程群则因不同专业而异,培养包括在计算机硬件或数据库等某一个方面解决较复杂问题或构建系统的能力和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
为了适应不同专业的培养需求,我们进一步设计了面向工科类、理科类及其他(文、管、医、经济)类专业的3个不同的课程体系。其中,工科类以系统构建和算法设计、实现为主线,理科类更强调计算理论和算法分析,其他专业类则以数据处理为主线、以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为目标。
表1以面向工科类专业为例给出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案,它主要涵盖了两大模块,即:计算机的组成及基本工作原理,可计算性及利用计算机进行问题求解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2.资源建设
为尽可能实现资源的“优质”、提高资源的“可利用性”,并考虑到第一门课具有受众面广且基础参差不齐、教学要求不一等特点,我们设计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总体思路。
(1)按照教指委“基本要求”中的知识单元和实验单元标引不同类型的教学资源,并覆盖所有涉及的知识点和技能点。
(2)按照课程体系并结合培养目标,进行资源设计和组织。
(3)根据不同专业大类、不同教学需求,实现资源的自主检索、按需组合、自由浏览,并提供参照示例。
需要说明的是,“自主检索”是指可以通过输入关键字(知识点),实现基于知识模块或知识/实验单元或知识点/技能点进行检索,既可选择对应检索范围中的所有资源,也可仅选择所需类型的资源。这里的“资源类型”,根据高教司和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2012年初关于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相关会议精神,分为“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两大类。基本资源为满足教学和学习基本需求的各类资源;拓展资源则包括辅助教学和学习的各种特色资源,如我们已建成的包括自动阅卷功能的考试管理系统和作业系统、重点难点问题的动画或视频教学案例以及正在建设的远程智能答疑系统等。
从全国范围来讲,“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面向各类不同专业、不同办学层次,因此其教学要求和内容有一定的差别。因此,“按需组合”是希望使用户能根据自身实际教学或学习需要,通过选择不同的专业类型、教学要求(根据教指委文件分为“较高要求”和“一般要求”)和资源种类,获取有针对性的资源。例如:若需要获得研究型大学文科专业讲授本课程的要求及基本教学文件和课件,可以选择“文科专业+较高要求+基本资源”,即可直接获得系统推送出的符合较高要求、文科类专业的各类基本资源。
“自由浏览”是沿袭目前精品课程网站的一般资源组织方式,满足使用者随意浏览资源的需求。
“参照示例”则提供我们已实施的面向3个不同专业大类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案和资源,供希望了解我校本课程实际授课状况的使用者参考。
表2为“大学计算机基础”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资源建设方案。依据教指委“基本要求”,将资源按8个知识模块进行组织,并确定了总体设计目标。
对原国家精品课程进行转型升级、建设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是国家“十二五”规划期间实施的“本科教学工程”的重要内容,将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创新力。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质量工程,需要建设者能够始终如一地投入。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Z]. 2011.
[2] 教育部.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Z]. 2012.
[3] 陈国良,董荣胜. 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J]. 中国大学教学,2011(1):7-12.
[4] 黄宝玉,项国雄.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分析与思考[J]. 中国高教研究,2007(9):72-75.
关键词 高职院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课程;项目导向;数字媒体设计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05-0036-04
2012年,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数字艺术系在原有精品课程的基础上,开放资源,创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解决了原有精品课程中出现的实用性不够、交互性缺乏、平台不统一、利用率低下以及后续维护弱等问题,推动了高职院校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的目标。
一、企业调研,共建数字平台
(一)校企共同开发数字化教学平台
在平台建设中,校企双方不断进行资源交流与互动,由专业教学团队策划,引进企业实际的情境、设备、工艺、技术等应用实例,进而转化为数字化教学资源供教学使用。在整个平台的开发阶段,服务功能、信息统计、检索、在线交流、后台管理等模块需要专门的计算机专业人才进行代码编写、网络空间安全等方面的设计。这要求学校必须和企业合作,采用动态网页设计等各类管理技术,从而更好地为搭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服务。
(二)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功能设计
教学资源平台是汇集师生教学资源、配合教师课堂教学、共享作品互动交流的一个虚拟共享空间。高职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要与专业改革和课程建设结合起来,以企业调研资料和市场需求为依据,构建资源库的框架,设计平台的功能。资源平台应易用、可扩展、可共享,包括教学资源素材采集、资源组织与集成、资源与应用三个步骤。
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应涵盖集资源库的动态建设与管理、日常教学活动支持、资源共享与展示、资源建设质量评价以及教学管理等功能与一体的数字化教学支撑平台建设。首先,建有一个综合学习的平台,包括专业群介绍、新闻动态、主干课程、师资团队、作品展示、视频播放等几个栏目,全面展示数字媒体设计专业群的基本面貌,供学习者浏览和查询与专业相关的各类信息。然后,开发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网站,给学习者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以及交流空间,网站至少涵盖以下几个区域:
资源区:包括课程授课计划、教案、教学日志、课题作业分析等一系列与课程相关的表格或文档材料,可以为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评价提供依据。
测验区:大量的作业习题库以及教师点评,可以在满足日常课堂考核之外,为课外拓展训练提供资源。
演播区:支持学生自主学习,通过丰富的教师授课课件以及视频资源,为学生课后温习、课题研究提供保障。
交流区:通过论坛的形式发帖交流、上传资料交流、即时群聊交流、留言板块交流,方便教师之间、师生之间以及校企之间的沟通与信息的传播。
构建共享型教学资源平台是一个设计部门颇多、建设过程复杂、投入资金大的合作性系统工程,前期需要科学的设计,基本建成后还需要科学的管理,不断更新和丰富教学资源库内容,调试和维护教学设施,以保证教学资源平台有效利用。
二、校企合作,构建课程体系
数字媒体设计专业群课程体系的开发要始终以就业为导向,通过市场调研,召开职业分析与专业水平评估会议,着重分析毕业生从事的主要岗位以及岗位所需专业技能,形成一套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课程项目。
数字媒体设计专业群包含动漫设计、游戏美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以及视觉传达艺术设计四个专业,主要面向影视动画、游戏制作、网络多媒体、电视影视传媒、平面广告等行业,培养掌握媒体设计的基本技能和知识,适应从事二维三维动漫设计、广告策划与设计、网页设计等工作岗位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并基于“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原则,数字媒体设计专业群的课程体系可分为三大部分:专业平台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数字媒体设计专业群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专业平台课程群是专业群中四个专业共享且与专业相关的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技术技能,为相关专业的方向课程打下重要的理论、技能以及审美等方面的基础,也为学生就业提供充足的基本技能。该课程群主要开设造型基础、设计概论、构成设计、图形图像处理、字体设计、分镜头脚本绘制等课程。
专业方向课程群是专业群中四个专业分立的核心课程。每个专业是根据各专业岗位需求而确立与岗位相关的课程,课程通过企业项目的贯穿,真正达到核心职业技能的培养。动漫设计专业主要开设课程有二维动画设计、三维动画设计等课程;数字媒体专业开设影视特效与后期编辑、网页设计等;视觉传达专业主要开设平面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设计等课程;游戏美术专业有游戏美术设计、游戏美术制作等课程。
专业拓展课程群是拓展学生知识面、延伸专业覆盖面的课程群。专业群中四个专业相互选择,如,动漫专业的拓展课选视觉传达中的核心课程,反之亦然,真正达到高层互选。
三、项目引领,丰富教学资源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是在原有精品课程基础上产生的,要求课程设置合理,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规律,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辐射作用。专业课程设计要以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为基础,体现工学结合的鲜明特色。
(一)以教师为主导,组建开发团队
一门优质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必须有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课程建设团队。原有的精品课程体系是以“评审”为目的,教师的主导地位难以凸显。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应该始终以教师为主导,将权利交给教师,保障教师的知识产权,高效利用课程资源,使学习者获益,真正达到开放共享。课程团队在结构上,应该由老、中、青组成,发挥不同年龄层次教师经历的优势,并保持课程可持续发展;在成员上,应包括教学一线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
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开发与建设中,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加强对教师的培训,积极鼓励有较好专业背景、科研背景和较好业绩的教师作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负责人。鼓励教师通过积极参加技术实践、管理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教学研究等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二)丰富资源内容,课程动态共享
课程教学资源与专业群教学资源库构建。将优秀的教学课程文档素材、数字化媒体素材、示范性教学案例素材与可扩充开放式教学支持系统相结合,将企业行业技术标准、开发管理规范与专业群课程体系相结合。
课程教学方案的修整。通过组织教师开展市场调研、听课议课和开会研讨等形式,完善和修正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标准、项目式课程设计方案、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方案、考核评价体系等,更好地推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内涵建设。
优质教学视频和课件的制作。课程视频的录制是课程建设的核心,总结课程的结构和框架,解决一些技术上的难题,研究课程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方法,力求将课程课件建设达到国家一类课件的标准。
教材的编写与再版。课程实施改革后,需要新的教材与其相适应,所以教材的编写和选用显得至关重要。作为课程负责人和实施者,正式出版课程相关教材或者校本教材,才能将教学经验与成果展现给共享资源的学生或学习者。
课程教学成果的归纳和收集。将教师和学生的作品、证书、论文、图片等资料进行整理、归纳,统筹管理、开放共享相关资源。
(三)教学方法革新,专兼合作实践
采取数字媒体设计专业群专业平台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专项技能分方向进阶,核心技能逐层推进、反复进阶的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以工作室为载体,采用“一专一兼一课程”项目式教学方法。
(四)评价体系多元,保障课程质量
实行多元化的考核方法,由基础理论知识考核、校内实训考核、企业实践考核三部分组成。评价主体由学校、教师、实训小组和学生顶岗实践的企业、行业专家等组成,全方位评价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评价形式多样化:将分析报告、参赛成果,提案表达、顶岗实绩等情况纳入考核范围。考核地点灵活化:考核地点随教学内容的变动而变动,分布在教室、校内网络实训室、校外基地、实习企业等。
四、优化管理,拓展服务
精品共享课程建设的平台系统主要分为前台显示模块与后台管理模块两大部分。前台模块主要向学习者提供有关资源的检索查询、资源下载、讨论交流、评论反馈等功能;后台管理主要是方便管理员对后台数据库和媒体系统进行管理和维护,主要包括对用户信息、资源信息、交流信息以及检索方式等模块进行及时更新、处理和维护。教学平台WEB功能模块如图2所示。
该课程管理模式使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在校内甚至在社会上得到广泛的认可。首先,优质的管理模式具有开放性和可扩展性的特点。采取分类审核、上传下载、修改更新等手段来达到新知识、新资源的积累、交流以及共享目的,有助于构建一个操作简便、功能齐全、网络稳定、运行快捷、管理有效的网络平台。其次,从课程建设的角度,数字化平台的开发具有高效性。作为学校数字化办公和教学科研手段的有利补充,有效的课程管理手段能够最大程度发挥原有教学资源以及设备的功效,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Z].教高厅[2012]2号.
[2]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Z].教高[2003]1号.
[3]丁兴富,王龙.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件运动评述[J].中国电化教育,2004(10):7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