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青少年情绪障碍心理疏导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心理健康 德育工作 心理需要 心理特点 心理变化 德育实效
专家预言,21世纪心理健康问题将是人类的一大祸害。据中国心理学会的研究表明,我国有 3000万青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约23%的中小学生具有心理异常表现,约12%的青少年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因心理问题而引起的自杀已成为青少年的头号死因;心理问题引发的违法犯罪现象也呈日趋上升的态势。不良心理就像阳光下的阴影,不但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成为德育工作的障碍,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
青少年个性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长期性,必然受到家庭、社会、学校多方面的影响,其中学校的影响最为突出。生理疾病损伤健康,而心理疾病危害灵魂,甚至毁灭整个人。思想品德新课标将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教学目标,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强调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品行。可见,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要。这就需要思想品德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研究、洞悉青少年学生的内心世界,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德育工作。
一、研究学生心理需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最容易偏离心理正常状态从而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时期,近年来中学生自杀、出走的事件屡见不鲜,说明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已不堪重负。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自身、家庭以及学校因素,如家境贫寒,造成自卑怯懦;人际关系紧张,造成情绪不稳;对学习失去信心,造成自暴自弃,等等。
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受制于学生心理需要的满足程度,心理需要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是学生心理活动的原动力。事实上,当今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被父母宠爱,他们缺少的不是物质,而是表现、自尊、自主、成功等方面的心理需要。但在学校教育中学生的这些心理需要却很少得到满足,致使学生产生情绪冲动、学习积极性低落等心理障碍;如果教师动辄批评、训斥,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甚至导致学生道德滑坡,难以教育。良好的心理品质可以指引人一生的发展,思想品德教师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承担者,要学会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导师――只有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及其心理问题的成因,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采用恰当的方式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疏导,通过心灵沟通激活学生的内心需求,引导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例如,对于学生中存在的纪律问题也不一味斥责,而是给学生解释的机会,在倾听中了解学生的需求,引导他们认识自身问题的危害性,使学生的心灵受到触动,促使学生自我反思,增添改错的信心和勇气,从而从根本上实现德育目标,使每一个学生得以健康成长、和谐发展。
二、把握学生心理特点,塑造学生优良个性
生活背景的差异使得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成功的教育应该是保护和发展学生个性的教育。新课程提倡“以人为本”,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师生的良好沟通从心开始,思想品德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和研究学生的个性及其差异,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实施因材施教,才能促进学生优良个性的形成。
通过观察,我发现虚荣、自卑心理是中学生最为突出的两种不良心理。具有这两种心理的学生,他们的自尊心具有极端性,如果一旦产生偏激心理,很容易导致偏激行为。对此,我从尊重学生出发,对这两种错误心态以疏导教育为主,从不横加指责甚至伤害他们;在学习、生活上关心他们,通过与他们交流谈心,使学生感受到我的关心、理解,愿意把心中的苦恼向我倾诉,乐于接受我的建议纠正错误心态,从而避免了不良行为的产生。我正是通过把握不同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做到以爱育人,因势利导,从而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个性,防止他们偏离人生轨迹,有效实现德育目标。
三、体察学生心理变化,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心理障碍的易发期、初发期或多发期的年龄段是13~18岁。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变得成熟,情感愈发丰富,意识趋向独立:但容易受周围环境变化的影响,情感不稳定,情绪变化快,容易产生冷漠、拒绝、对立的逆反心理。学生存在的不良心理问题,如自私、孤僻、偏执自负等,都需要教师帮助消除。“最复杂的心是人心”,思想品德教师只有做教育工作的有心人,经常深入班级通过谈心来体察学生的心理动态,善于从细微处观察学生的不良情绪及反常行为,密切关注学生个性发展过程中的错误倾向,才能发现学生存在的不良心理问题,找到师生沟通的焦点。当然,要抓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品德教师还必须熟悉心理学,学会综合运用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的方法,才能架起沟通的桥梁,帮助学生分析、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及心理障碍,通过及时疏导,使学生的心理疾病得到治疗,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功能性肠病是一种生物―心理―社会病症,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胃肠功能紊乱之一,包括肠易激综合征(IBS)、功能性便秘及功能性腹泻等,症状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但经医学检验又找不到确切的病理依据,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青少年消化功能紊乱的原因
饮食
现在很多孩子往往存在饮食上的无规律和无节制,表现为常常饥一顿饱一顿或嗜吃生冷、油腻以及辛辣刺激的食物,这对孩子尚未发育成熟的消化系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刺激。长期下去,脆弱的消化系统就很可能在某一天出现“罢工”现象。
睡眠
通过在广州进行的一项调查研究发现,孩子回家后平均每天用于做家庭作业的时间:小于1小时占29.64%,1~2小时占37.45%,大于2小时占32.91%;每天睡眠时间:小于7小时占20.76%,7~8小时占44.02%,大于8小时占35.22%。睡眠时间不足,使得孩子们的身体素质逐年下降,对外界环境变化缺少抵抗力。睡眠缺乏孩子的突出表现为易疲倦,注意力集中障碍,情绪易激动,有攻击行为,而不良的情绪也会间接引发消化系统障碍。
学习压力
“学习焦虑”已经成为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课程的设置、教学方法、师生的关系等,都会对学生的情绪产生影响。而与此同时,频繁的考试、个人成绩在年级或者班级的排位等,同样会给学生带来压力,从而促使学习焦虑的产生。父母对孩子“望子成龙”的期望也在无形中加重了孩子的心理压力,增加了青少年心理障碍的发生率。
一项研究表明,在高压力环境下生活的青少年,其皮质醇水平较同龄人为高,而这恰恰会导致消化道的损伤。不仅如此,紧张的情绪还可能通过大脑皮层的调控,导致下丘脑功能紊乱,并通过植物神经系统影响胃肠道功能。长时间的焦虑紧张,提高了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加速了胃肠道蠕动,增加了胃液分泌,导致肠鸣、腹痛以及腹泻。
反之,当孩子处于抑郁状态的时候,胃液分泌减少,胃蠕动减弱,从而引发胃功能障碍。
生活环境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特殊的成长阶段,孩子面临着身、心两方面的成熟,自身成长所出现的困惑和外界所带来的压力交织在一起,如果不能得到来自外界的及时疏导,往往会使孩子陷入一种高焦虑状态。这种状态主要表现为主观焦虑体验、外显的紧张行为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同样也会表现为消化功能障碍。
青春期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一般来说,我们认为10~20岁这段时间都属于青春期范畴,是人生第二个生长发育的高峰,青少年在生理和心理各方面都会出现很大的变化,而植物神经紊乱就是这一时期的常见问题之一。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表现多样,有的孩子表现为胸闷、心慌、气短、憋气,而有的孩子则以胃肠神经系统紊乱为主要表现。
如何呵护孩子脆弱的肠胃?
饮食调节 首先,肠胃不好的孩子要尽量避免进食粗糙、油腻、刺激性的食物,可以选择少食多餐,避免烟酒、咖啡、浓茶刺激。
结论:师范院校青少年焦虑问题较为常见;女孩对焦虑更敏感也更倾向于报告;强迫-冲动障碍、社交恐惧与广泛性焦虑是其常见的焦虑问题;广泛性焦虑属特质焦虑范畴,是青少年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焦虑。如何根据这一特点进行培养。
一、引言
师范院校青少年主要是指初中毕业后进入五年制师范教育学校学习、年龄在16-20岁之间学生。这一年龄阶段的青少年虽然青春期“疾风骤雨”式的心理冲突日趋平静,然而其心理水平仍呈现出半成熟、半幼稚性特点。同时与高中生相比较,五年制师范学校青少年一方面普遍表现为学习成绩较差、问题行为相对较多,另一方面学习过程中由于侧重职业培训而更早体会到就业压力。
因此,在其心理社会问题中,焦虑具有相当程度的普遍性。如果这些焦虑情绪不加干预,便可能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进一步转化成焦虑障碍,并将持续至成年期。国外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8-12%的儿童遭受到各种类型的焦虑障碍,并且这些焦虑障碍严重干扰了儿童的日常生活功能(Muris et al;2000)。刘贤臣等人(1997)对2463名13-22岁的青少年学生调查也显示,16%的青少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症状。
虽然儿童青少年焦虑比较普遍且危害严重,但对其研究长期处于相对忽视的状况。直到1980年美国精神病协会出版了《精神障碍的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三版》(DSM-III),才开始真正考虑儿童焦虑的结构问题。但是,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Spence(1997)认为DSM系统基于精神病领域一些权威专家的临床知觉,缺乏实证数据的支持,即使DSM-IV也没有建立分类系统的内部效度。因此,Spence确定了平行于DSM-IV的诊断分类标准,区分了分离焦虑、躯体伤害恐惧、社交恐惧、惊恐——广场恐怖症、强迫-冲动障碍和广泛性焦虑等6个儿童焦虑维度。所开发的儿童焦虑量表(SCAS)具有良好的信效度,也被认为具有更明确的因子结构,成为儿童青少年焦虑调查研究中首选的测量工具(Muris et al;2000)。
国内关于青少年焦虑结构的研究相对较少,大量的研究主要采用Spielberger的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I)。虽然STAI并不能真正有效的考察青少年焦虑的结构问题,但是在国内研究中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因此,本研究拟通过儿童焦虑量表对临沂大学费县分校中职一、二年级学生进行测查,同时以状态——特质焦虑量表作为SCAS的校标关联效度,以期考察中职院校青少年焦虑的结构特点。
二、对象与方法
1、对象
在临沂大学费县分校大一、二年级学生中整体抽取6个班,获取有效样本269人。其中男生125人,女生144人。年龄16-20岁,平均年龄17.89±1.06岁。
2、研究工具
王伟、邓赐平(2004)翻译过来的Spence儿童焦虑量表中文版。量表包括分离焦虑、躯体伤害恐惧、社交恐惧、惊恐-广场恐怖症、强迫-冲动障碍和广泛性焦虑6个因子。总问卷的α=0.91,各分问卷的α系数在0.60-0.77之间。采用0-3的4点计分方法,得分越高,焦虑问题越严重。
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From Y)中文版(汪向东等,1999)由两部分组成。其中,第1–20题为状态焦虑量表,主要用于反映即刻的或最近某一特定时间的恐惧、紧张、忧虑和神经质的体验或感受。第21–40题为特质焦虑量表,用于评定人们经常的情绪体验。量表分别进行1-4级计分,得分越高,焦虑问题越严重。
3、施测程序与数据处理
以班级为单位,利用自习课时间在班主任老师的协助下由学生当场填写并回收问卷。发放问卷287份,回收有效问卷269份,回收率94%。对结果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
1、性别与年级差异
以性别、年级为自变量,焦虑各维度及总分为因变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年级主效应不显著,F(6,260)=0.374,p=0.000;性别主效应显著,F(6,260)=11.949,p>0.05;年级与性别交互作用不显著,F(6,260)=0.140,p=0.000。为进一步考察焦虑各维度及总分在性别上的差异,以性别为自变量,焦虑各维度及总分为因变量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除强迫-冲动障碍外(t=0.445,p>0.05),其他各维度均呈现显著性别差异,女生报告了更高的焦虑水平。
2、焦虑各维度比较
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考察焦虑各维度之间的差异情况,结果显示,焦虑症状的主效应显著,F(5,264)=23.857,p=0.000。进一步平均数多重比较发现,在SCAS中确立的焦虑各维度中,强迫-冲动障碍(6.46±3.27)与社交恐惧(6.27±3.09)水平最高,其次是广泛性焦虑(5.67±2.90),惊恐-广场恐怖症(5.19±3.93),而分离焦虑(4.93±3.09)与躯体伤害恐惧(4.61±3.17)最低。见图1。
3、STAI与SCAS相关分析
SCAS与STAI焦虑维度间相关分析的结果显示,SCAS各焦虑维度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其中广泛性焦虑与其他维度呈现中等以上正相关。惊恐-广场恐怖症、广泛性焦虑与状态、特质焦虑均存在中等正相关。
为进一步考察青少年焦虑各维度特点,将状态、特质焦虑的原始得分转换为Z分数,以Z>1、-1≤Z≤1、Z<-1为标准,将被试分为高、中、低三个焦虑组(肖凌燕,邹泓;2000)。其中高状态焦虑40人,占总体的15%;高特质焦虑39人,占总体的14%。在高、中、低状态焦虑组与高、中、低特质焦虑组中分别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焦虑症状的主效应显著F>6.462,p<0.01。进一步平均数多重比较发现,强迫-冲动障碍、社交恐惧、广泛性焦虑在各组中得分相对较高,而惊恐-广场恐怖症在高焦虑组中得分较高而在中、低焦虑组中得分相对较低。见表2。
院校青少年高、中、低状态及特质焦虑组中各焦虑维度比较
四、讨论
性别与年级差异分析显示,女生在社交恐惧、广泛性焦虑、分离焦虑、惊恐-广场恐怖症与躯体伤害恐惧及焦虑总分上均高于男生,这说明女生更敏感更容易存在焦虑问题,也更倾向于报告。年级间无显著差异,并且STAI结果显示,师范院校青少年状态-特质焦虑发生率在15%左右,这与刘贤臣等人(1997)调查结果基本一致,说明焦虑是青少年普遍存在的问题。
SCAS界定的焦虑各维度比较显示,师范院校青少年强迫-冲动障碍、社交恐惧与广泛性焦虑水平较高,这可能是因为这一时期的青少年感受到来自社会与成人的各种压力、更加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也开始担忧和考虑学业与前途问题。分离焦虑较低,可能是因为青少年独立性与自我调节能力增强,能较好的处理与家人的关系,且日益发展的同伴关系也为其提供了情感支持。
惊恐-广场恐怖症与躯体伤害恐惧水平较低,说明青少年在处理自己与周围环境关系的能力越来越强,不再对一些具体的环境刺激或事件过于担心。然而进一步研究显示,惊恐-广场恐怖症水平在中、低状态特质焦虑组中相对较低,在高状态特质焦虑组中水平却比较高,并且无显著的性别差异,这说明惊恐-广场恐怖症是焦虑障碍的典型表现。
相关分析的结果显示,各焦虑症状间存在显著正相关,特别是广泛性焦虑障碍与其他类型焦虑普遍存在较强相关,并且在各焦虑组中的相对稳定性,说明其他类型焦虑障碍多伴随广泛性焦虑障碍发生。也有研究表明广泛性焦虑是儿童焦虑的一个高阶综合因素(Spence et al, 2003),即广泛性焦虑可能是其他焦虑存在的基础。同时相关分析的结果还显示,广泛性焦虑与特质焦虑具较强的正相关。因此,广泛性焦虑障碍作为中职院校青少年中稳定的焦虑状态可能属于特质焦虑范畴,而其他类型的焦虑是在广泛性焦虑基础上通过与其他应激源交互作用形成的。
五、五年制师范生焦虑症状的应对策略
1、引导家长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促进家庭功能的协调运作
个体从出生到死亡,整个一生都是在家庭的伴随下而成长发展的。尽管在个体不同的发展阶段,家庭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作用不同,但是个体始终不会,也不可能脱离家庭的影响而成长和发展。当一个家庭运行良好,所有的家庭成员则很少出现心理问题,在各种活动中是团结的,也能适应各种压力因素并且具有清晰而明确的家庭规则与界限。虽然青少年在寻求自主的过程中因家庭问题产生情绪问题如抑郁、焦虑等也逐渐增多,但青少年正是通过与父母的分离来追求自主性的发展,这种分离仍以与父母的亲密情感联结为基础,是在情感联结与分离相平衡的状态下完成自己的个体化。因此,家庭仍然为五年制学前中专段女生发展提供不可或缺的情感支持,良好的家庭环境成为其焦虑发展中的保护性因素。
2、积极发挥同伴的情感支持功能,建立安全的同伴依恋关系
皮亚杰等一些理论家认为,同伴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发展起到了与父母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的作用。我国有关中小学生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研究也表明,总体上学生的课余时间、玩乐、倾诉和分享乐趣的对象中,同伴均被放在首要位置,并且同伴可以为青少年的发展提供大量的情感支持。友谊成为了五年制学前中专段女生寻求自治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她们后期亲密关系的基础。良好的同伴依恋关系也能满足像父母依恋那样的情感需求,成为情感支持的重要来源,扮演“安全基地”的角色。因此,缓解五年制学前中专段女生的焦虑症状,必须发挥同伴的情感支持功能,建立安全的同伴依恋关系。
3、学校要注重机制建设,逐步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行为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是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为此,学校要针对学生群体的特点,制定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规划,把关注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建康发展,放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来,从办学思想上提供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证。同时,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利用学校的各种宣传阵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另外,也要在班主任工作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指导。
4、发挥心理咨询中心应有的作用,及时提供干预或疏导
建立学校心理咨询室,打造一支专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教师队伍,为开展心理健康辅导提供思想和人力的保证。要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确立不同的心理辅导目标,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设与管理。认真做好咨询记录,根据心理咨询情况,及时与老师、家长取得联系,共同引导学生。要关注特殊学生,帮助其融入校园生活。
一.服务立项
(一)项目名称: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
(二)服务对象:碧江区“社区青少年”
(三)服务时间:**.5.26--**.6.26(共一个月)
二.项目背景
(一)问题与需求评估
1、由于现在大多都属于独生子女,父母对他们都比较溺爱,他们需要的任何东西父母都会满足,对父母形成依赖,导致很多青少年都不能独立自主,有些甚至变成啃老族,导致毕业后长期找不到工作,变成闲散青少年和失业青少年等。
2、现在很多家庭父母不是外出打工,就是家庭属于双职工家庭,父母都没时间管教孩子,与父母接触时间特别少,导致很多问题青少年的出现,同时也是对孩子缺乏管教,很多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暴力游戏,对法律知识的缺乏,导致很多青少年犯罪。
3、因为现在辍学的青少年越来越多,辍学后有的在社会上闲散着,出现了边缘青少年,同时导致很多社会问题比如:青少年犯罪。
4、由于我国的教育基本属于应试性教育,只重视学业,不重视体育锻炼,很多青少年体质越来越弱,同时也养成很多青少年不喜欢体育锻炼的习惯,导致体质越来越不达标。
5、因为我国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很多青少年家庭都比较贫困,形成了城市青少年弱势群体。
(二)介入理念与理论
1、社区青少年教育服务
我国社区青少年群体的一大特征是“无法就学”。所以,我们需要针对社区青少年的群体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适合各种特征的科学的青少年教育。比如:道德观教育、法制教育、身心健康教育、价值观教育等。
2、社区青少年心理援助
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心理上的暴风骤雨时期。如果青少年心理与生理上不同步发展,会导致心理发展的滞后。主要表现在认知偏差、情绪困扰、人格障碍、人际交往障碍等。需要我们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社会认知和自我认知;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情绪辅导;对已经出现人格障碍的青少年,及时进行矫正;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社区青少年提供和谐的生活环境。
3、社区青少年行为矫正
有些青少年容易表现出来一些行为问题,比攻击行为、网络成瘾、吸烟酗酒、药物滥用、犯罪等,这些方面的行为表现。是他们成为了问题青少年和边缘青少年群体。所以我们需要以社区青少年个案为对象,开展个案辅导:一社区青少年家庭为对象,开展家庭辅导;以社区团体为对象,开展小组辅导;一整个社区为对象,开展整个社区工作,为社区青少年成长和发展提供一个优越的社区环境,并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三.项目目标
(一)总目标
推进社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不断增强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积极引导社区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分目标
1、了解社区青少年的基本情况,关注社区青少年不同层次的需求。
2、开展教育活动,对自己的行为有客观的认识,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助能力。
3、心理情绪疏导,,开展相应的心理辅导,培养良好的情绪智力。
4、针对已经出现的青少年人格障碍,进行矫正,帮助其尽快回归社会。
5、整合资源(社区、家庭、同伴),为社区青少年提供和谐的生活环境,并帮助其确立人生目标。
四.活动安排
(一)招募阶段
1、在社区办公处张贴海报。
2、散发宣传单。
3、社区工作人员在当值时告知参加。
4、我们在和工作人员一起调查时亲自邀请参加。
5、根据小组性质进行筛选组员。
(二)小组开展阶段
1、第一次小组活动:小组成员和两个工作者相互认识并制定小组规范。
2、第二次小组活动:对小组成员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行为矫正。
3、第三次小组活动:对小组成员进行行为矫正反馈。
4、第四次小组活动:工作总结及组员反馈。
(三)资源整合阶段
整合资源(社区、家庭、同伴),为社区青少年提供和谐的生活环境
五.所需资源
1、宣传海报
2、小组活动室一间
3、督导一位
4、礼品
5、宣传单
6、电脑
六.活动分工
七.预算
支出项目 数量 金额
海报 2 80
车费 6 240
水 待定 100
宣传单 若干 40
礼品 若干 100
活动材料 若干 100
总计 660
八、 监督与评估
(一)评估内容
1.项目策划评估,由社工小组督导对项目策划的可行性进行评估;
2.过程评估:评估社区青少年的生活态度和心理变化情况;
3.成效评估:评估服务的效果、服务对象改变情况、满意度,评估服务指标完成情况,评估项目人力、资金投入情况等。
(二)评估方法
1.项目策划评估:采取征求民政部门和居民意见等方法进行;
2.过程评估:观察社工的活动记录与服务对象每次的活动评语,或是通过现场的观察进行评估;
3.成效评估:督导对项目指标完成情况,人力、资金投入情况进行审核,通过直接采访或者问卷调查了解服务对象对服务满意度等
九、预测遇到的问题及应对方法
遇到的问题及困难 解决方法
项目策划不合理 通过小组讨论和听取居委会的意见对服务项目进行修改
资金不足
1)与居委会协商;
2)拉赞助
无法完成预期目标
1)找出无法完成的原因;
2)与居委会协商调整方案或者延长服务时间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问题;疏导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有个著名的关于人的“五个需要层次”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一尊重需要一自我实现需要。该理论认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惟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的而各种需要有先后顺序与高低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性发展的境界或程度。”就是说人的各种心理需要得以满足人就会进人舒适的心理区域那么内在动力将得以调动内在潜能将得以激发。
一、创设有利于心理健康发展的学习环境
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中要有书画长廊、名人名言,给学生在曲径廊亭中看书,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中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如现在一些学生自制力差、性情暴躁、逆反心理强,学习的压力显而易见,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学习成绩好、中、差的不同层次,其中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学习非常认真,但成绩总是不理想,从而导致学习上的恶性循环。如果此时家长和教师不能清楚地认识到这些,从而加以有效疏导的话,往往将会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学生会由此产生逃避心理,不敢正视自己的问题,却乐意接受一些消极叛逆等不良思想,有的萎靡不振、忧郁不安,有的脾气暴躁、易冲动;有的情绪冷淡,对批评、表扬无动于衷,不喜交往,行为孤僻;有的沉迷小说、网络游戏等,更有的抽烟、酗酒、打架、斗殴、逃学、离家出走等。因此,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心理认知暗示,能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团结互助用友爱满足安全需要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逐步形成期更是学知识的关键期。在这阶段学生们开始把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看得很重要把交朋友也看得很重要这种正常的交往虽能促进同学间的友爱相处但在交往过程中也往往存在一些偏差。一些品行、学习都较差、心理存在一定问题的同学结交在一起他们义气重动不动就惹事生非给同学学习和班级声誉往往会带来一些影响。要使这种学生摆脱心理上的种种困惑满足他们在集体中的安全需要作为老师只有对他们以更多的关爱和鼓励促使同学间互相关心友爱相处才能消除他们的戒备心理达到师生心理相融。要采用“逐步教育逐步分化瓦解”的方法来解决这些学生的心理问题把他们曾经放“野”的心重新“唤”回来达到“回心转意”的目的。还有一些学生原本是朋友后来因为一些小事而反目成仇老死不相往来老师则要采用“疏导障碍握手言和”的方法加以解决。这样在有益适度的教育活动中学生的心灵是敞开的精神是愉快的使他们在团结互助、互尊互爱的氛围中满足了安全需要。
三、优化家庭教育
一般说来孩子未走出中学校门之前,在家庭的时间最多、和家长相处的时间最长、受家庭教育的影响最大。所以,家庭可以、而且应该为孩子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家庭是社会的缩影,是社会对中学生产生影响的极为重要的特殊渠道,社会对中学生的影响作用往往取决于家庭的“过滤”功能。因此强化家庭教育,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影响、良好导向、正面榜样作用,对于抵御社会不良刺激,疏导中学生的心理冲突至关重要。
四、构建社会疏导体系
青春期学生的教育是全社会都要关注的课题,有关社团如共青团、妇联宜充分发挥协调作用。对校外教育机构,如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之家等;对社会文化教育设施,如图书馆、纪念馆等;对社区心理服务机构,如心理咨询室、心理服务热线等进行协调,形成社会疏导体系,充分发挥社会支持,形成教育合力,帮助中学生疏导心理冲突。
五、健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开展积极有效的心理咨询活动。有条件的学校要开辟心理咨询室,设置和配置有益于咨询工作的环境,指定心理辅导老师,尽量让咨询学生做到定人定位。咨询老师要做好个人咨询档案,注意信息反馈和掌握动向,不断运用心理学原理调节和排除学生咨询心理上的种种不利因素。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心理相容。心理学研究表明,不良人际关系所引起的消极情感体验,不仅会改变学生的情感生活,造成学习适应不良,而且影响学生的性格特征,出现忧郁、焦虑、孤独等不良心理。因此,教育和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消除由不良人际关系派生的各种心理障碍。
激活学生主体,增强适应紧张刺激的能力。矫治问题中学生学生心理偏差,除了对他们进行必要的疏导和矫正训练外,重要的方面是抓住学生主体因素,提高心理素质,激活主体,培养自信心,用自身的能力进行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应引起高度重视。家庭和社会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更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一个人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参考文献:
[1]冯绍群.行为心理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