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发展计划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石油化工发展状况、石油化工新技术
一、国内外石油化工业发展状况
由于新工艺的开发、新材料的应用及其高额的利润驱使石油化工行业得到飞速的发展,美国、西欧和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构成了世界石化工业的主体。这些国家主要石化产品的生产能力已基本满足了世界市场的需要,石化工业也从高速发展时期转向平缓增长期和波动期。
我国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石油化学工业是最活跃的工业体系之一。经历了40 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迅速发展,石化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支柱地位日益凸现;已经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品种大体配套并基本可以满足国民经济、相关工业发展和市场需要的工业体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石油化工对农业、汽车工业、建筑业、机械电子行业的影响越来越大。
二、石油化工新技术
1、新型催化剂技术
催化技术的发展可归纳为4类,即渐进式、台阶式、跨越式和新生式。由于新催化材料是新催化剂和新工艺的源泉,因此新催化材料是当今催化科学的前沿,已开展的研究:加氢催化剂、异构化催化剂、聚烯烃催化剂等新品种不断推出。IFP开发的乙苯异构化生产对二甲苯新催化剂,可使对二甲苯产率由一般的88%提高到93%,称为Oparis的新催化剂可转化高达40%的乙苯,并使C8芳烃损失减少到小于2%。
2、轻质烷烃活化技术
21世纪石油化工原料将可能转向以更廉价的天然气类烷烃为主,因而,原料路线由烯烃向烷烃的转移将是新世纪石油化工技术研究开发的重点之一。21世纪可能工业化的烷烃活化技术包括乙烷制醋酸,异丁烷制甲基丙烯酸酯,乙烷催化脱氢制乙烯,以及丙烷制丙烯酸等。
乙烷生产乙烯的醋酸;乙烷直接生产氯乙烯;由丙烷直接生产丙烯腈和由正丁烷直接生产1,4-丁二醇等烷烃活化技术已接近工业化。
3、芳烃抽提技术 加氢裂解和催化重整油中的芳烃的分离是用液抽提和蒸馏进行的。抽提所用SO2、二甘醇、二甲基亚砜和n-甲基吡咯烷酮、n-甲酰基吗啉和环丁砜等都是抽提所使用的溶剂。其中ripp研究出了液抽提再结合环丁砜抽提蒸馏工艺,能够很好地适用于各类原材料。它不仅消耗能量少,而且能够分离的馏分范围广、收率较高。
4、生物技术
生物技术在石油化工行业的应用表现在新有机原料的提供、“三废”的治理及多种精细化学品的生产,主要包括生物催化剂、生物塑料、生物农药、生物化肥、生物石油技术、生物环保和传统生物化工产品等方面。生物化工与传统化工相比,具有反应条件温和、能源节省、选择性好、转化率高、设备费低和环境友好等诸多优点。另外,利用细胞技术和基因工程技术将“可再生能源”纤维素酶解、发酵、脱水制取乙烯的研究一直是科技界热切关注的课题,一旦取得突破,将彻底改变传统的石油化工工艺,引起石化产业一场新的革命。生物技术蕴藏着巨大的生命力,在石油化学工业中的应用更加广泛,也将极大地推动石油化学工业的快速发展。
5、纳米技术
由于纳米粒子表面积大、表面活性中心多,所以在催化剂中加入纳米粒子可以大大提高反应效果、控制反应速度,甚至原来不能进行的反应也能进行。在石油化工工业采用纳米催化材料,可提高反应器的效率,改善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产率和质量。目前已经将铂、银、氧化铝和氧化铁等纳米粉材直接用于高分子聚合物氧化、还原和合成反应的催化剂。如:将普通的铁、钴、镍、钯、铂等金属催化剂制成纳米微粒,可大大改善催化效果;粒径为30 nm的镍催化剂可把加氢和脱氢反应速度提高15 倍;纳米铂黑催化剂可使乙烯的反应温度从600℃降至常温。用纳米催化剂提高催化反应的速度、活性及选择性,这些研究将推动石油化学工业的快速发展。
6、清洁生产技术
对环境友好的清洁生产工艺是21世纪石化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包括不用有毒有害原材料,废气、废水、废渣生成少,最终实现“零排放”的环保技术,以及排放废弃物料的有效回收利用,更可以涵括生产产品废弃后(如废弃塑料)的回收利用。
可实现工业应用的环保技术主要是不用光气、硫酸、磷酸、氢氰酸、盐酸、三氯化铝等有毒有害原材料生产石化产品的新技术。用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剂替代盐酸生产双酚—A,或用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剂替代硫酸生产仲丁醇;用氟化氧化硅/氧化铝催化剂替代氢氰酸生产直链烷基苯;改变原料路线,用异丁烯替代丙酮和氢氟酸为原料,生产甲基丙烯酸甲酯;生产可降解(包括生物降解、光降解)塑料等。
7、高效设备技术
研制开发高效设备是提升石化技术的重要内容。如:可大幅度节能的内部换热型蒸馏塔,连续进行100h以上苯-甲苯体系蒸馏分馏,得到高纯度苯和甲苯,同时节能30%以上。
三、总结
石油化工技术不仅发展为一个国家经济繁荣程度的标志,更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随着国家石油化工业的发展,必须努力增强科技原创力,吸收当代真正最先进的高新科学技术;应用绿色化工技术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推动石油化学工业迈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冶金行业中发展非常迅速,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冶金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现状,从而掌握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冶金 电气自动化 发展趋势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及智能控制技术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冶金电气自动化技术取得了很大进步,推动了钢铁、冶金产业的发展,为实现冶金行业的现代化,发挥了有效的促进作用。把握当前冶金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形势,全面分析其发展现状,掌握其发展趋势,对于解决行业问题,推动我国冶金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我国冶金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现状
1.1 实现自动化生产
随着我国冶金行业的发展,许多技术都被应用到了冶金生产的控制方面。特别是采用PLC、DCS计算机控制,取代了传统的模拟控制,深受冶金企业的欢迎,目前已经得到普及。近年发展起来的现场总线、工业以太网等技术,也逐步在冶金生产的自动化系统中应用,分布控制系统结构替代了集中控制,成为自动化发展的主流。
1.2 实现自动化监测
自动化技术在生产监测方面也得以大量应用。例如,闭环控制、安全职责等有关的流量、温度、压强等数据检测,用上了自动化仪表设施,保证了回路控制、安全生产、能源计量等方面的监测的准确和规范。生产过程的各种预报、报警等,也都引入最新的监管、测量技术和设施,保证了管理、进程的需要。
1.3 进一步加快信息化进程
电气自动化技术地引入,使得我国冶金行业的信息化程度得以增加。随着管理能力地加强,信息化开始得到冶金企业的认可,企业信息化慢慢得以建立,很多企业还创建了企业信息网。特别是国内的一些知名的钢铁企业,在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产品质量、降低能耗、控制生产成本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和突破。在生产控制方面,高性能控制器、集中管控智能仪表、模型技术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增强了生产过程的可靠性、安全性、稳定性。近些年,一些冶金企业慢慢认识到制造执行系统,建成了主要生产线的MES和产销一体化系统。例如宝钢开发了数据挖掘系统,建立了智能质量设计知识库等,在信息化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总之,电气自动化技术地引入,极大地推动了冶金行业的生产自动化进程,显著提升了我国的冶金电气自动化控制的水平,缩短了我国与发达国家冶金产业的差距,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 我国冶金电气自动化技术发展的发展趋势
2.1 信息技术进一步得到发展应用
受市场影响,我国冶金产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因此需要通过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以获得竞争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所以,信息技术必然会得到进一步地重视和加强,新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愈加突出。在冶金企业的生产控制方面,为增强生产过程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智能仪表、模型技术、高性能控制器和集中管控将得到更加广泛应用。可以预见,在MES、ERP等系统继续应用的基础上,物流管理、商务智能、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等信息系统,未来将全面铺展,获得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将变得无所不在。未来,云计算、物联网、虚拟化等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将为冶金企业信息和智能化管理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2.2 集成控制水平将进一步提高
冶金电气自动化技术面临着诸多挑战,未来将会在系统数据挖掘与应用、提升生产效率、冶金生产的系统控制等方面得以体现。冶金生产系统的控制将往实时控制方向发展,这要求冶金企业与时俱进,时刻关注高新技术的发展,以便适时引入新技术。在冶金生产过程中,实时控制系统的引入,能够提高生产的准确诊断和及时处理的能力,从而提高冶金生产自动化水平。与此同时,通过改善冶金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以便对冶金的生产过程进行精细化管理,实现大范围的自动控制。数据挖掘能将控制算法和数学模型运用到生产的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从而实现冶金生产过程的全面自动化,推进机电的一体化。在控制、测量方面,逐步淘汰分离的传统做法,应用机电一体化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测量,以期效度和精度得到提高。
2.3 进一步提升生产自动化程度
冶金生产自动化,包含了全部的生产流程和环节,每个步骤都应深化技术创新与改造。例如,加强质量检测,需引入先进的仪器,比如质量在线直接检测仪;引入信息工程技术,不断对操作流程进行创新,优化技术性能;又比如引入节能技术,建立物料和能量优化模型,以缩短生产周期,提高效率,达到降耗、节能的目的。引入高精度预报模型技术,建立高精度预报模型,达到优化控制的目的。另外,进一步优化连铸技术,以此提升电磁连铸自动控制技术。
2.4 进一步提高智能化程度
在过去,电气自动化受限于电子化和机械化,新世纪以来计算机技术才被慢慢引入电气自动化程序并发展成为主导的。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还有待加强。这是节省劳动力,提高生产效率的需要。生产过程的信息化主导,有利于实现自动化和机械化,从而改善生产模式,提高生产质量。把电气自动化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两者相融合,将进一步促进冶金生产过程自动化和机械化。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对于促进电气自动化的进一步发展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我国冶金电气自动化技术发展,渐趋于将信息化和工业化相互深度融合,逐步淘汰落后生产方式,加强兼并重组,使得产业集中化提高,产业链游资源得到整合,工艺及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冶金企业向精细、集约化管理转变。
3 结语
伴随着新技术地不断发展和国家现代化进程逐步加快,冶金生产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也急需进一步提高。因为冶金电气自动化的发展决定了我国冶金产业未来的发展,所以我们要不断推进冶金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创新,加强冶金生产过程中的整体创新,促进冶金电气自动化技术的更新和发展,最终实现冶金产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新建.分析我国冶金自动化的技术进展以及未来发展趋势[J].中国科技纵横,2012(15):12-14.
[2]王正林.中国冶金自动化技术发展状况与趋势分析[J].自动化博览,2009(5):23-24.
[3]陈洪峰.国内电气自动化发展状况与趋势[J].科技创新导报,2009(1):33-34.
[4]孙彦广.我国冶金自动化技术进展和发展趋势分析[J].自动化博览,2008(2):10-12.
[关键词] 高校 高新技术企业 多元化
一、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的含义及其逻辑的演变
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安索夫提出了多元化经营战略的概念,指出多元化经营主要是针对企业经营的产品种类数量而言。遵循安索夫关于多元化的概念,1959年女学者彭罗斯(E. Penrose)在她的《企业成长理论》一书中认为多元化包括了最终产品的增加,纵向一体化程度的增加,以及企业生产领域数量的增加。而生产领域数量的增加对多元化的度量最为重要。彭罗斯的定义更具体化,更加接近企业多元化的实质。1962年哥特(M. Gort 1962)在其著作《美国产业的多元化和一体化》中把多元化定义为单个企业服务的市场异质性的增加,而这种异质性不同于同一产品的细微差别化。同年,钱德勒(A. D. Chandler Jr.1962)出版了影响广泛的著作《战略与结构》,并提出“公司的战略必将决定其结构”的思想,他认为企业的组织结构必须适应战略管理的要求,他通过产品线的数量定义多元化,并且指出企业组织结构的相应调整是企业多元化经营成功的关键。而西方学术界关于企业多元化经营研究的顶峰则归功于鲁梅尔特(Rumelt 1974),他认为并不存在一种普遍接受的关于多元化的定义和度量,多元化作为一种战略,其实质是延伸到新的领域,要求发展新的能力,或增强现有能力。鲁梅尔特遵循钱德勒将多元化看作一种战略的思想,以及哈佛商学院关于战略与企业能力和市场机会相连的观点,将多元化战略的概念定义为:①企业本身具有多元化的性质;②通过结合有限的多元化的实力、技能或目标,与原来活动相关联的新的活动方式表现出来的战略。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欧美出现了一股反多元化经营的势头,《财富》500强的平均多元化指数从1980年的1.0降到1990年的0.67。也就是说,现代企业的经营方向已经由多元化向归核化转变。在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推动多元化经营的内在逻辑已经发生变化。企业多元化战略经历了以资产组合理论为基础的不相关多元化到以协同效应为基础的相关多元化。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核心能力为基础的相关多元化已成为多元化经营的主流。
二、基于高校高新技术企业核心能力的多元化发展战略
核心竞争力与多元化经营之间确实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笔者认为,企业多元化经营成功与失败,关键在于是否在坚持核心能力统辖下,进行有助于保持或强化核心能力的多元化。在此导向下,我国的高校高新技术企业的相关多元化之路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在实施多元化之前,界定企业核心能力
企业本质上是一个能力的集合体。企业的能力可以分为生产能力、技术能力、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等。而核心能力是企业内部的积累性知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多种技术流的知识。从以上对核心能力的论断中可以看出,他们所强调的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多种技术流的知识,也就是我们所提及的组织、管理能力。对于企业而言,关键的、难以被模仿的技术能力常常被看成是企业核心能力的主要方面,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因难以辨认而经常被忽视。而组织、管理这种核心能力经多年形成,己花费巨资,竞争对手难以在短期内赶上。并且这种核心能力以无形资源为基础,并不显而易见,让竞争者难以模仿。所以,在未采取多元化经营战略之前,企业必须经过经验的积累去发现自身的核心能力。而企业内部核心能力的界定,并不是短期内所能完成的。
2.分析企业能否将其核心能力转移至新业务领域
如果企业所要进入的业务和原有业务存在相关性,能够共享企业的剩余核心能力,并且能够移植这种核心能力,则企业可以开展这些新业务。企业用转移核心能力的方式来进行
多元化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整个企业的战略竞争力。核心能力的转移存在着一些障碍,其中最困难的是属于无形资源的那部分核心能力的转移。一些企业多元化战略的失败在于没能成功地将其核心能力转移至新的业务领域,或者是所转移的核心能力在新的业务领域难以确立起竞争优势。在转移核心能力的过程中,谨防己形成的核心能力转移之后被慢慢稀释、淡化,企业必须在多元化过程中持续不断的注入资金与精力去维持这种核心能力。
3.分析在多元化过程中,企业的核心能力能否转化为持续的竞争优势
如果企业多元化开展一项新业务,其竞争优势可以通过公司持有的核心能力得以增强,则这一业务便是企业理想的多元化目标。成功的多元化必须满足企业的核心能力同新进入行业的行业成功因素相匹配。核心能力既是企业联系现有业务的粘合剂,又是开展新业务的发动机。这是因为核心能力的延展性能为企业进入多种产品市场提供支持,使企业可以更加有效的实施总成本领先或差异化战略,促进其竞争力的提高。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不断变化的,只有在其不断扩散和应用的过程中,使其得以发展、强化和更新才一有可能获得新的核心能力。并且由于核心能力所具有的天然的分隔机制,因而可以有效的保持其竞争优势。
三、高校高新技术企业相关多元化经营的策略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多元化经营的成与败,归根到底在于企业是否有专业化生产规模及其核心竞争力的支持。换句话说,只有把多元化经营战略放在核心竞争力的框架中考察,才能认清多元化经营的作用和回答如何实施多元化经营的问题。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高校高新技术企业如不能建立和强化核心竞争力,而是片面追求高度的非相关多元化,企业发展的前景将不容乐观。为此,笔者认为高校高新技术企业在选择多元化经营战略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首先要建立和培育起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多元化经营相对于专业化经营,是更高级的企业发展战略,是在专业化协作和规模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基础上进行的。成功的多元化经营是建立在成功的专业化经营基础上的。如果企业的专业化程度不高,或者说在原有的行业就缺乏竞争优势,在这种情况下,不顾自身条件盲目选择多元化,成功的概率很小。在这一方面海尔的经验值得借鉴。20世纪90年代后期,为了实现进军世界500强的目标,海尔做出了多元化经营的战略决策,并提出了“东方亮了再亮西方”的理论。这一理论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把自己最熟悉的行业做大、做好、做强,在此前提下进入与该行业相关的产品的经营。所谓做好本行业就是发展专业化生产规模,建立核心竞争力,培育竞争优势。这就是说,企业必须在自己原有或熟悉的行业做大、做强,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化规模,建立起核心竞争力,然后以此为中心开拓多元化经营,才能走出一条成功之路。
2.选择进入与核心竞争力具有较强战略关联的产业领域
多元化经营最终能否为企业带来好的收益,进入产业的选择至关重要。企业在选择多元化经营时,不仅要如波特所说考虑产业的吸引力,更要考虑能否取得或提升核心竞争力,即企业新进入的业务必须能带来某些具有优势的潜力,或者说能增强企业其他业务的竞争优势。这样才能确保企业多元化经营的每一个领域都有市场竞争力,从而提高整个企业的市场价值。多元化经营要在每一个领域都成为佼佼者,这是多元化成功的重要保证。多元化产品不仅在技术、工艺上相似,市场比较接近,而且管理、营销、服务网络可以共享,品牌、文化可以转移。
3.关注和了解目标行业及竞争对手的状况
在明确自身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的基础上,高校高新技术企业除了要考虑产业之间的关联度,还要充分了解新进入行业的市场需求、竞争程度、发展前景。一般来说,企业应选择那些有较大的市场需求、市场竞争程度相对缓和、具有一定发展前景的领域进入,容易取得较明显的收益,同时要关注目标行业的竞争对手。
4.多元化经营范围不宜太宽
对于大多数的高校高新技术企业来说,企业普遍规模较小,资本、人才等重要资源并不充足,这决定了企业一般不宜进行大规模的非相关扩张,企业应从自身资源和能力出发适度选择多元化经营。总之,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基础和前提。对于尚处于竞争初期的高校高新技术企业来说,在发展专业化生产规模的基础上,围绕核心竞争力实施低度相关的多元化经营,才是明智的选择。
四、结束语
核心能力是企业最本质的或在长时间内影响企业的竞争能力,所以应围绕核心能力进行高校高新技术企业的战略前景规划,以培植企业在某方面的独特的、优异的核心能力,塑造企业的未来。相信本文的探讨对于我国高校高新技术企业基于核心能力谋求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邱琼.我国高校校办科技企业产权安排的理论分析[J].探索与争鸣.2004年10月
一、化工压缩机现状及用途
1.现状
目前,我国化工压缩机无论是技术水平、工艺装备和质量管理都有很大提高。我国30余家大中型化工企业所用的各种类型化工压缩机,国内产品都能够占有一席之地。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制造(包括合作制造)的大化肥用化工压缩机共有30多台。乙烯工业用压缩机主要包括裂解气压缩机、乙烯压缩机和丙烯压缩机。辽河油田所采用的压缩设备技术水平在当时国内属于较为领先的地位,也在生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用途
2.1 压缩气体用于合成及聚合
在化学工业中,气体压缩至高压,例如氮氢合成氨,氢与二氧化碳合成甲醇、二氧化碳与氨合成尿素等。化学工业中,例如高压聚乙烯的压力达1500~3200公斤/平方厘米。
2.2 压缩气体有难关于油的加氢精制
石油化工行业中,常用人工方法把氢加热,加压后与油反应,能使碳氢化合物的重组份裂化成碳氢化合物的轻组分,如重油的轻化,油加氢精制等。
2.3压缩气体用于制冷和气体分离
气体经压缩、冷却、膨胀而液化,用于人工制冷(冷冻冷藏及空气调节等)如氨或氟利昂压缩机。其压缩压力多为8~12公斤/平方厘米,这一类压缩机通常成为“制冷机”或“冰机”。另外在液化的气体若为混合气时,可在分离装置中,将各组份分别地分离出来,得到合格唇读地各种气体。如空气液化分离后能得到的纯氧、纯氮、和纯的氙、氪、氩、氦等稀有气体。
2.4气体输送
用于管道输送气体的压缩机,视管道长短而决定其压力。送远程煤气时,压力可达30公斤/平方厘米。氯气装瓶压力为10~15公斤/平方厘米,二氧化碳装瓶压力为50~60公斤/平方厘米。
二、压缩机及故障判断和排除方法
1.检查空气压缩机滤清器,如果有损坏、缺陷或不干净的空气滤芯,及时更换损坏部件;检查空气压缩机进气管是否有扭结或变形,保证进气管道具有最低要求的内圈直径(建议15.9毫米以上)。
2.检查回油管是否有过多的弯曲、扭结及障碍。建议最小回油管内径为(12毫米)。回油管道必须一直从空气压缩机下降到发动机曲轴箱内。
3.检查并测量空气压缩机缸套、活塞环磨损及损坏情况及装配情况,磨损严重的应予更换。
4.针对空气压缩机的空气冷却部分,要清除在散热片上累积的油污、烟灰或不干净物。发现损坏的零件要更换;检查损坏的散热片,发现损坏的零件要更换。
5.检查水温不能超过93℃。检查储气筒上的气阀,保证它们运行正常。建议车辆装备自动排气阀。并在储气筒前适当地配备使空气干燥的空气干燥装置。
6.车辆在刹车没有使用的情况下,泄露每分钟不能超过6.9千帕压力下降,在使用刹车情况下每分钟20.7千帕。如果泄露过多,检查系统漏气并修理。检查卸荷系统是否工作并修复。
7.测试发动机曲轴箱压力是否过高,更换或修理曲柄轴箱的通风设备。油尺的松动或部分抬起表明曲轴箱的压力有问题。
8.检查发动机压力(空气压缩机进油口处),并与额定压力相比较,如需要更换合格油。
三、大型压缩机技术改进要求及发展趋势
1.三维工程设计开发
采用三维工程设计可以优化设计机组布置,使机组布置美观,且具有自动进行干涉检查的功能,避免设计缺陷。能够自动进行结构分析,提高设计精度和设计效率。CAD的主要开发内容有:建立三维实体造型设计模型,建立三维实体设备图库、数据库等。
2.转子--轴承系统动力系统开发
在设计过程中,当转子--轴承系统动力特性不能满足设计规范的要求,或已经制造出来的机组出现振动过大、运行不稳定等情况时,就必须修改原机组的结构参数、物性参数值。但是影响转子--轴承系统动力特性的结构参数有很多,修改哪一个或几个结构参数最有效,能立竿见影地解决设计和机组稳定运行问题,是建立该专家系统软件的目标。主要研究内容有:各种转子结构、轴承结构参数对转子--轴承系统动力特性的影响、建立智能型专家系统设计计算软件包等。
【关键词】石化页岩气; 工程; 技术; 前景
一、页岩工程地质环境描述技术
页岩工程地质描述技术在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当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它为我国重点地区页岩油气井钻井优化方案设计,以及可压性评价、完井方式选择,以及压裂方案设计等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1、岩石力学特征评价技术
针对页岩地层具有非均质性较强、各向异性突出的主要特点,以测井资料处理以及岩心测试为重点。最终通过数据分析、技术测试等,形成了岩石力学特征宏细观分析评价技术,以及页岩地层井壁稳定性分析预测技术等,这些技术大多属于岩石力学特征评价技术。这些技术的投入使用,为页岩气水平井钻完井,以及压裂设计提供了更为实际的指导。
2、建立了页岩可压性评价办法
综合考虑岩石的特质,再分析岩石力学的相关参数,岩石中的有机碳含量,以及总含气量等。将地质甜点,以及造成压裂裂缝起裂以及延伸难度较大的岩石脆性特征相结合。最终形成页岩可压性评价办法。这种办法的针对性较强,而且在实施中可操作性较大。可压性指数评价模型如下:
在这个式子中,FI可压性指数,;S为页岩储层参数的标准化值; 为储层参数的权重系数。
这种页岩可压性评价方法,在实际应用当中发挥了重要的价值。运用页岩可压性评价方法,对我国不同区块的页岩进行了一定的计算评价,分析到许多区块页岩底层的可压性指数。根据指数进行深入分析之后,才能进行针对性更强的运用。
3、进行了页岩裂缝扩展规律物模实验研究
这种实验研究是以露头页岩岩心为主要对象的。通过对不同井下工况进行了针对性模拟实验,得出更多的理性认识。主要成就在于更新了对岩石脆性与剪切破坏形式等的关系认识。这是进行石化页岩气勘探开发工作的重要基础。
4、初步建立页岩储层综合评价标准
我国在与国外许多大学进行合作的基础之上,分析了中国石化页岩储层的主要特征,以及压裂效果等。初步得出了页岩储层综合评价标准。
二、“井工厂”钻井优化设计技术
通过对国内外“井工厂”技术进行实践调查分析,并有效结合中国石化页岩气区块的主要特点,有效进行了“井工厂”技术攻关研究。最终形成了“井工厂”钻井优化设计技术。
1、首先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对其开展精细的描述。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创造出页岩气井井身结构序列。这种序列在实际运用当中,对于封隔复杂地层十分有效。而且,还有效降低了钻柱扭矩和摩阻。使得我们在开展水平作业时增加了安全防护。为满足压裂增产措施的需求提供了可能。
2、初步形成了合理确定造斜点、造斜率优化O计技术。
3、根据不同的页岩气区块的实际状况,创造出了优快钻井设计技术。
三、页岩气的开发技术分析
在页岩气的用途之中,最被人们熟知的是对页岩裂缝的填充,由于它本身是一种天然气,渗透率相对较低,而且其气流的阻力比纯天然气大,因此,给页岩气的开采带来较大困难。在长期实践当中,人们发现传统的采取方式所能产生的产量十分小,因而需要运用特殊的方式实现增产,同时需要对钻井进行适当地创新。
1、基础的压裂技术
页岩气的储层是十分致密的,因而渗透率也相对较低,如果想对其进行直接生产,难度较大。当前最常采用的方式就是储层改造、页岩气储存改造主要有两种方式:压裂和酸化。在这两种方式当中,压裂是最常运用的。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水力压裂是页岩气开发过程中使用时间最长的,也是目前常常使用的压裂技术。水力压裂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不仅能够在储层当中形成十分密集的网络,而且能够合理地改善渗透率,使得天然气更加顺利地进入井筒。为了保障保井能够经受住压裂的压力,从而注入泵率。就必须要在压裂开始之前,对井中的实际情况进行检测。分析出具体的受压能力。从目前的研究进展来看,人造裂缝的半长,在对岩井水力压裂的适应中,可以达到76.3~458.0m。
在对页岩气进行实际开采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采取多样化的压裂办法,如氮气泡沫压裂技术、多级压裂、水力喷射压裂等。在这些办法当中,各个办法使用的范围不同。如氮气压裂办法适用于深度较浅的,或者底层压力较小的页岩。多层压裂办法一般适用于垂直堆叠的致密底层。除此之外,还有凝胶压裂办法等。但是凝胶压裂基础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在长期发展之后,逐步被清水压裂办法所替代。
因为页岩气藏超低率和低孔隙度,页岩气水平井必须要经过多级大规模水力压裂处理。然后才能实现页岩气藏经济生产。在国外,经常会使用的水力压裂技术包含了以下几种:泡沫压裂、清水压裂、多级压裂、水力喷射压裂、同步压裂等。
泡沫压裂:这种技术主要适用于低压、低渗透水敏储层压裂作业。总结该技术的主要特征,可以有效减轻压裂液对地层造成的伤害力度。而且能够呈现出更好的返排的效果。
多级压裂:它主要指的是在合理运用封堵球的基础上,将储层进行多个层次上的分隔,进而进行科学的分段分裂。这种分段压裂方式是当前页岩气水力压裂所采用的主要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