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

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

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范文第1篇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民族实力的不断壮大与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我国的民族服饰传统得到弘扬,传统服饰造型和艺术得到关注。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背景、穿着理念及审美观念造就了北方自然的服装形式,北方少数民族在穿着上更加注重伦理问题,构成了端庄和谐的穿衣造型。除此之外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艺术更加注重精神层面,从内而外的散发端庄大方的气质。

一、北方少数民族传统服饰艺术

(一)北方少数民族服饰艺术的构成表现

民族服饰的造型设计与服饰艺术体现了民族心态和民族习俗。北方少数民族崇尚幸福安康的民族心态,使得其民族服饰在图案上追求饱满、对称的线条,通过其特殊的服饰图案造型向人们展示了北方少数民族的美满吉祥的情感理念;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大都用各色的丝线刺绣出勃勃生机的图案,将人们乐观的心态绘注在图案之中,不同的图案象征着不同的民族习俗,蕴含着不同的民族内涵。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造型艺术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晶,具有地域性,各民族传统服饰的改变代表着地域及习俗文化的差异,是具有代表性的服饰艺术。

(二)北方少数民族传统服饰的文化价值

北方少数民族生活在环境较为恶劣的地域内,其服饰也要具有抵御恶劣天气的作用,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造型渐渐地富含了浓郁的民族特色与地域特征,弘扬了民族特色文化。在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的北方,为了满足生存和审美需求,逐渐地形成了既适合实际生产和生活需要的,又能体现民族文化底蕴满足审美需求的服饰造型。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从制作材料到服饰款式均能体现出传统服饰的文化价值。

(三)北方少数民族服饰艺术的地位

北方少数民族传统服饰艺术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文化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据史料记载,北方少数民族的古代织染艺术、刺绣艺术和服饰艺术,是现代化技术难以达到的艺术水平,具有重要的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为我国的古代文化艺术创造了重要机遇。北方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艺术是历史文化的结晶,表现了强烈的民族特色,在历史的变迁中经历了发展与演变,具有记载历史变迁的能力,对文化的传承意义重大。

二、北方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造型

(一)北方少数民族传统服饰的造型特征

北方地处荒凉地带,大都以放牧为生,为了避免恶劣天气的危害和满足游牧生活的需要,北方少数民族主要是以动物的皮毛作服饰的主要原料。服装的造型比较宽松,不突出强调人体,注重服饰造型的空间效果,不要求服饰显示人体曲线,但需要绣有精细的图案,需要有实际的用处,适合放牧狩猎等其他日常活动。除却要求服装图案精致细腻外,北方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还具有渲染气氛的功效,在一些特殊的节庆或者活动中,需得搭配相应的服饰。除此之外,为了满足人们对美丽的需要,大家会佩戴一些小的饰物,因此,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还需要搭配一些装饰品。

(二)北方少数民族传统服饰的图案造型

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虽然比较宽松随意,但是人们还是比较注重美的表达,在服饰表面刺绣装饰图案是比较常见的表达美的方式,北方少数民族传统服饰的图案大都来源于生活,是从自然中寻找出来的形状各异的动植物图形,取决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地理环境和生活方式。图案图示大致可以分为自然、植物、动物、生活文化和装饰类等五种类型,是由基础图形经过演变、推移、提取、拓展而得到的。北方传统服饰丰富多彩,类型繁多,各民族服饰的款式都很丰富,而且其工艺手法也比较特殊,同样的材料,因工艺手法的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效果。北方少数民族的图案造型代表着文化的发展。

(三)北方少数民族服饰中的拼布艺术

拼布,顾名思义,就是把完整的布料剪碎,然后按照设计师自身的意愿以涂鸦的方式将布料拼剪成一件衣服的过程。任何一种服饰都有它自己的拼布艺术风格,北方少数民族所使用的拼布服装大都用棉麻材料制作而成,容易为人营造一种自然纯朴的氛围,然后按照颜色拼接理念,将棉麻材料染色,混搭于服饰的各个部分,理想的效果是达到配色和谐统一。北方少数民族的拼布艺术从人们长期的生活中孕育出来,是一种既实用又具审美功能的艺术形式。

三、北方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的设计应用

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款式较多,刺绣图案具有较高层次的艺术水平,我们可以将北方传统服饰中的细节部分提取放大,将具有民族特色的部分加以设计,应用到当今的服饰设计中。这样一来,既弘扬了传统文化,显示了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又为现代服装设计提供了助力。我们可以通过服装局部细节化的图案装饰处理、文化元素放大处理及图案和款式的重复使用来实现传统服饰的再利用,有利于我国的服装设计在当今社会占据主流。北方少数民族素来以粗犷大方著称,其服饰元素也必然体现出这种性情,这便可以使我们在服饰设计中传播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少数民族舞蹈 文化功能 方法 特点

我国是一个拥有众多少数民族的国家, 经过几千年历史的慢慢沉淀和积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美妙神奇的多民族文化体系。在这一体系中,舞蹈文化,尤其是少数民族的舞蹈文化,被看成是各民族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舞蹈所包涵的思想、精神和情感,往往就是这个民族的灵魂和思想,是这个民族智慧的结晶与象征。受国情和其他因素的制约,我国少数民族舞蹈的市场不容乐观,没有发挥其所具有的价值和功能,需要我们不断研究和发掘,从而发挥其潜能。

一、我国少数民族舞蹈教育的现状

就我国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状况而言,长期以来,少数民族舞蹈的价值和功能被人们所低估。最初,受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政策以及文化环境的制约,少数民族舞蹈仅仅是为创作和教育需要而开展。直到21世纪才进入以保护、传承和研究我国少数民族舞蹈文化遗产的跃进时代。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全球化的到来、人们观念的改变,一些偏远或不发达地区,除了主科教育外,也开始重视和普及舞蹈教育,少数民族舞蹈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被逐渐确立起来。少数民族舞蹈越来越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在各种文艺活动中,少数民族舞蹈的表演占据着主要的地位。但这类舞蹈没有更深层次地表现出各民族的新生活,其教育和传播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这就对当代少数民族舞蹈的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具有时代特色与民族风格,又要反映当代生活。

二、我国少数民族舞蹈的特征

(一)具有群众性、娱乐性

中国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植根于民族的兴衰。在远古时代,舞蹈便作为一种肢体语言而存在,作为对人类生活方式、、民情民风、道德规范等产生重要影响的活动形式,它是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少数民族舞蹈经过长久的沉淀和积累,已由最初的抒发、表达个人的情感而具有了群众性和娱乐性。在民族节日、婚庆、祭祀等活动中,人们赖以民族舞蹈而表达情感,并在跳舞中陶冶情操、传播文化。因此,群众性和娱乐性就必然地成为我国少数民族舞蹈的特征之一。

(二)具有丰富的感彩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舞蹈由自娱向娱人过渡,并不断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而长期保存下来。少数民族集聚地,有特定的场地供特定节庆活动欢乐、舞蹈,男女老少在跳舞中抒怀。他们民族的信仰、生活习惯、风格特色在舞蹈中都有体现。比如蒙古舞蹈的豪迈和激情,反映了他们在大草原生活的状态;傣族舞蹈的温柔和柔美,也是其生活状态的反映。正是因为舞蹈是民族生活、情感多方面的体现,使它得以生生不息地流传至今。

(三)体现本民族特色

各少数民族根据自己的服饰、语言及生活观念、风俗等,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了体现本民族特色的舞蹈。例如土家族的“摆手舞”,是土家族传统民俗文化的集中体现;生活在大西北的裕固族,他们逐水草而居,从事牧业生产,因而其舞蹈反映了该民族的生产、生活、宗教、习俗等各方面的情况;彝族火把节,人们要围着篝火跳《打歌》;傣族泼水节,人们要跳《嘎光》、《象脚鼓舞》。通过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少数民族舞蹈与该民族的特色、人民的生活状况是相融的。

三、我国少数民族舞蹈的文化功能

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少数民族人民无意识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行为(如宗教活动、民俗节日活动、婚丧嫁娶等)承担了传承与发展民族舞蹈文化的主要任务。专业化、正规化的民族舞蹈研究、教育机构的出现,使得民族舞蹈文化走上发展壮大的必经之路。那么,如何使少数民族舞蹈所具有的文化功能得到很好的发挥,有效地展示民族文化艺术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这是当前乃至今后各少数民族舞蹈所面临的难题之一。

(一)文化传承功能

我国少数民族舞蹈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它是由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集体创造、集体传衍、不断积累发展形成的,具有鲜明的地区特色和民族特色。长期以来,各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传承赖以其独特地理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他们通过民族舞蹈来表现民族迁徙史,传授生产技能、生育知识,传播等等,以此抒感,自娱自乐,且相沿至今。这些舞蹈所特有的民族气息和时代精神,是前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值得我们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代代相传下去。

(二)文化积淀功能

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演变和发展,遍布大江南北的各少数民族逐渐确立了自己的文化体系,沉淀了独具一格的文化风韵和特点,也创造了极具特色的民族舞蹈。在长期的交往中,各民族相互学习和交融,同时又强调各自民族的文化特征。将少数民族舞蹈纳入民族舞蹈体系,给予其主体的地位,重视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积淀,是保存和发展少数民族舞蹈的必经之路。

(三)文化交流功能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文化在一个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现在提倡的“软实力”,就包括以文化为主导的“软实力”。少数民族舞蹈作为文化“软实力”之一,以其特有的地位与价值促进中外少数民族舞蹈文化间的交流。自古以来少数民族多居住在边疆地区,这些地区是中华民族对外进行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为中外舞蹈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发挥了独特作用。如驰名中外、横贯亚洲的丝绸之路,在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在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播上,促成唐代舞蹈达到辉煌的高峰。印度舞蹈也正是因为这种文化交流而传播开来的,如《天竺乐》至今在我国广为流传。

(四)文化创新功能

总书记曾经对经济科学界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切事物的发展和进步都离不开创新。《云南印象》红遍全国,正因为编者杨丽萍大胆地对云南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加以创新,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才创作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舞蹈作品。这个舞蹈的最大成功就是创新,创新使大家了解云南的文化,从而传播了云南文化。这个例子让我们明白了民族舞蹈的发展离不开创新,然而创新不单指表现新的主题、运用新潮的动作,而重在拓展。同样,民族舞蹈的现代化也不是抛弃和改造民族性,而是强化和发展。当今社会,少数民族舞蹈独特的文化价值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人们对少数民族舞蹈的保存和发展倾注了很多心血。但目前,传统舞蹈文化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极为保守的“博物馆”式文化予以保存,其艺术价值不仅得不到有效的传承,更会让它落入“原始”、“落后”的境地。保护的责任确实重大,但只有创新我们才能真正保护发展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而这创新的根本是来自少数民族自己独有的民风、民俗、民情、民味、民神和民族语言。

四、创作优秀少数民族舞蹈作品的方法和途径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实践离不开理论的指导,一切理论必须要回到实践当中。要创作出优秀的民族舞蹈作品,必须掌握关于舞蹈的发展历史、内涵、类型等基础知识,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创作。由于牵涉到民族的文化特性、风俗习惯、民俗民情,创作者必须亲自深入少数民族地区体验生活。例如很多优秀的少数民族舞蹈创作者,要么就是该少数民族的人,要么就是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活过。

(二)创新与继承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方法

我国的舞蹈资源十分丰富,还有一些舞蹈文化在少数民族地区没有被发掘出来,这样就需要我们去挖掘。但面临的现实问题是,挖掘的舞蹈文化既要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又不能损害少数民族舞蹈的文化特点和民族特色。这就要求我们在保持文化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种创新的目的是为了让这些宝藏更好地发挥特色,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事物的发展离不开创新,舞蹈创作也一样,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如《云南映象》,它表现的只是村民们普通的生活,它的演员是土生土长的,舞者70%来自云南的各个村寨,正因为杨丽萍用了创新性的现代手法才使得古老的东西栩栩如生。

(三)提高创作者个人素质的方法

我国是拥有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也积累了许多具有文化特色的经典舞蹈。《雀之灵》、《云南印象》、《阿诗玛》、《一个扭秧歌的人》、《红色娘子军》……这些作品无不是艺术家用自己的情感和知识铸就。目前,好的舞蹈作品稀缺,这是很多原因导致的,其中优秀编创人员的稀缺是重要原因。政府提倡打造知识型社会,也就要求文艺工作者提高自身的知识性,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趋势,多创作优秀的文艺作品。创作优秀的少数民族舞蹈作品,既要深刻反映各民族的新生活,又要具有时代特色和民族风格,这就需要创作者深入各民族生活,了解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从传统中吸取精华。这些无不要求创作者极大地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养,并充分发挥个人的独创性。

如上所述,日益改观的人民生活水平、繁荣昌盛的民族文化使得少数民族舞蹈焕然一新。少数民族舞蹈承担着传递和丰富我国民族文化的重任,我国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将历经多重的淘洗,以崭新的民族传统优势和个性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王军.文化传承与教育选择[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2、吴晓邦.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云南四川卷[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3、资华筠.中国舞蹈[M].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

4、于平.传统舞蹈与现代舞蹈[M].北京舞蹈学院出版社,2002.

5、赵铁春,田露.中国汉族民间舞教材[M].高教出版社,2004.

6、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7、贾建文.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启示[J].舞蹈,2005,(4)

8、罗辛.对民间舞发展道路的思考[J].舞蹈,2004(1) .

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范文第3篇

一、少数民族文化以其鲜明的特性构成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这就构建了文化的多样性,各民族不论人数的多寡,都保持着自己的文化特色。各民族文化的总和形成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少数民族文化以共自身的民族性、多样性、时代性构成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群体的文化,其鲜明的民族性是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民族群体共有而与其它民族群体相区别的民族文化特征。这种民族文化特征作为一种传统,也代代影响这个民族群体,体现在一个民族文化的各个层面上,包含着有形的物质文化,但更多体现在无形的精神文化方面,而且资源丰富,呈现出一种神秘、古老、奇特的文化魅力。

我们从一个民族群体的发展中可以看到,有的风俗习惯甚至历经许多世纪而原封不动地延续下来,有的民族后代甚至迁徙到新的地方,虽与其它民族杂处群居,其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仍然保存下来。

以贵州省为例,经过千百年的多次迁徙和演化,目前有17个少数民族的1400万人世居在这片土地上,各个民族又在其中形成若干个分支。由于地处偏远,山水相隔,与外界及相互间交往较少,这些少数民族以及各个分支都长期按照各自不同的自然环境在生产、生活传承和发展着自己的历史,形成了人类学上极为独特的“文化千岛”现象。传统节日舞蹈、歌唱、戏曲、服饰以及传说、故事、风俗习惯、娱乐竞技等,加上众多的独具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的风雨桥、鼓楼、吊脚楼等,丰富多彩,以及特有的内涵,从不同角度向世人展示着各民族的发展历史、文化心理、伦理道德和审美意识。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文化的多样性,它的最主要价值是体现了民族的生命力与创造力。我们充分尊重民族差异和民族特点,特别是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和信仰,也理所当然地尊重各个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在生活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个民族的文化传统、风俗信仰等因素,都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族制宜,讲求实效。

民族文化具有民族性同时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还在于它的时代性。民族性和时代性是一个统一体。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生命在现实社会中的延续,它既具有历史性,是经过长时间形成并传承下来的,又因其生命力而具有时代性,在现实生活中被继承,同时它又在深层次上普遍影响着民族成员,具有大众性,因此民族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是辨证统一的关系。社会的发展实践,同样需要文化的创新,需要民族文化与时展同步。民族文化是建设现代文化的基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民族文化的时代性和大众性,是建设现代民族文化的坚实基础。民族文化在社会发展中也在不断的创新重构,但作为其中最精辟部分的文化遗产,则需要保护、传承,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发展和繁荣民族文化,必须坚持传承、保护、弘扬与改革、创新、发展的有机统一和紧密结合。历史表明,一个民族,只有开放才有希望。我们处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各民族都要注重并且善于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吸收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不断为民族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推进民族文化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综上所述,我认为发展繁荣中华文化,就必须注重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二、少数民族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根基,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活力源泉,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因素。因此了解一个民族,必须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尊重一个民族,必须尊重这个民族的文化;发展一个民族,必须发展这个民族的文化。做好少数民族文化工作,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促进少数民族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加强民族间的交流合作,促进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有利于增加中华文化的活力,促进中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和繁荣少数民族文化是贯彻“双百”方针和“两为”方向、发展社会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是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相依共存的国家,各民族文化保持自己鲜明的个性,又相互吸纳和融合,最终形成了凝聚力、熔铸力、生命力极强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将提供科学文化和智力的支持。各民族文化对充实和丰富人们的精神境界,形成一个奋发向上,安宁祥和的社会文化氛围,实现社会协调发展,保障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顺利进行,都具有重要作用。

总之,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创造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寄托,是整个民族的精神财富;各民族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又都保留着独立的个性,同时又相互交融,推动着整个人类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各民族文化的发展繁荣和交流,增强了各民族的团结,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56个民族统一的国家,团结就是力量,团就是生命,团结就是胜利。

历史至今,中原文化通过各种途径向周边辐射传递,各少数民族文化和域外文化源源不断传入中原,兼收并蓄,博采众长,造就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赋予其统一性和多样性和鲜明特征。不以血缘论夷夏,成为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重要现象。文化的相互传播和认同,成为各民族亲近与交融的强大精神纽带。这些作用不是哪一种单一的文化可以替代的。

文化的发展繁荣,不仅能推动人民文化生活的进步,更能凝聚民族精神,提升民族素质,铸就时代风尚,打造国家“软实力”。面对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文化发展的要求,我们必须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这当然包括发展和繁荣少数民族文化,否则谈不上整体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三、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事业不断取得长足发展,同时社会发展也要求加快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使之更好地与各民族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相适应,与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现实需求相适应。发展和繁荣少数民族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不断满足少数民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归宿。要制订少数民族文化发展规划,加大公共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大力培养民族文化艺术人才和

管理人才,积极扶持民族文化事业,努力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对少数民族文化传统的精典要全力保护,要扶持到位,要加大投入,给足政策支持,不断开创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新局面。

发展民族文化,人才培养是不可缺少的工作,对培养民族文化人才要加强指导,提供服务,为文化人才成长创造条件。方法要灵活,形式要多样,做到因地制宜,富有特色。人才的培养可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与节庆和民间文化活动相结合。对在活动中涌现出来的突出文化人才,需进行跟踪培养宣传推介,促进他们的成材和发展。

要注重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文化遗产是民族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值得保护的非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要保护其原形态。民族文化遗产关系到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生活方式以及民族认同感联系在一起的民族传统文化,与一个民族自身的发展民族特色的坚持有着重要关系。

要多方位、多角度的开展少数民族文化活动。注重调研、总结,让民族的文化融入现代文化之中。让少数民族文化转化为人们易学易懂、喜闻乐见的内容,通过广泛传播,内化为人们的精神动力和内在素质。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和关心少数民族文化工作。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采取一系列新措施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依法每五年举办一次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就是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一项重要举措。

发展和繁荣少数民族文化,关键在于加强领导,狠抓落实。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方针。备级领导要把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化,纳入财政预算,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与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要守住各民族人民的精社家园,传承中华民族的文明血脉。使各民族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发扬光大。

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范文第4篇

翻译的过程实际是信息传播的过程,也是跨文化交际的过程,少数民族文化可以借助翻译进行传承和传播,争夺生存权。基于此,以少数民族文学为例,以翻译为视角,探讨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策略,为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传播生存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

翻译;有效传播;动态传播;真实传播;整体传播

引言

从本质上来看,翻译实际是一种跨文化的信息传播活动,在语言符号的转化过程中,其中的文化信息也得到了扩散传播,[1]因此,文化的保护传承和传播生存完全可以借助翻译这一手段。传播是人类借助符号交流信息的活动,民族文学的翻译就是把民族语言或者汉语等语言符号中所承载的民族文化信息进行跨文化的传播,即民族文学中的民族文化信息在目的语境中的传播。少数民族文学是民族的重要遗产,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信息,研究少数民族文学的翻译对民族文化传播和民族形象宣传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民族文化传播的有效性取决于目的语受众对源语民族的文化认同,[2]怎样引导目的语受众对源语民族的认同?创作者的民族认知差异决定了其作品中民族文化传播的动态差异,怎样把握创作者的民族认知,把握传播动态?作品所涉及的民族表达和所体现的民族特色决定了民族文化传播的信息真实性,翻译如何挖掘作品的民族个性化信息?翻译中民族文化的完整性移植直接影响文化传播中民族形象的整体塑造,如何形成民族形象的传播?解决了这些问题就解决了民族文化的传播生存问题。

一、有效传播:消除文化冲突,引导民族认同

信息传播有源头,自然也有终点,受众是信息传播的归宿,受众对于信息的接受程度直接关系着信息传播的效果,翻译是信息传播的过程,是源语中的文化信息向目的语受众传播的过程,因此,从传播效益看,少数民族文学的翻译必须要考虑受众的文化接受特点,尊重受众的民族信仰和民族习惯,引导受众对源语民族的认同。我国是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文化,文化之间的差异构成了民族之间的差异,民族文化的不同体现在民族信仰、民族风俗、民族思想意识观念等各个方面。文学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文化上的差异直接在民族文学中表现出来,因此,对少数民族文学进行翻译时,民族文学中的民族文化信息自然也在目的语境中传递出来。从民族文化有效传播视角看,英语是国际通用语,民族文学的英译自然是本文探讨的重点。而对于英语语境中的人群而言,其文化系统与少数民族的文化系统并不相同,生活习俗、信仰禁忌也各有不同,在民族文化系统中看起来正常而自然的信息有可能就是英语文化系统中的禁忌。因此,基于少数民族文学翻译传播少数民族文化必须要了解目的语受众的文化系统,尊重目的语受众的文化信仰和文化习惯,以此引导对源语民族的认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了解并尊重目的语受众的民族信仰。英语民族一般信仰上帝,而少数民族的信仰则多种多样,或万物信仰、或佛教、或伊斯兰教,或者是无神论,信仰上的差异便会导致英语语境下的受众对民族文学的意指产生歧义,影响对源语的民族认同感,因此,翻译时需要加以说明。二是了解并尊重目的语受众的色彩喜好。不同民族有不同的色彩喜好,而英语语境中的民众对于色彩有不同的认知和理解,因此,在民族文学中的色彩问题也有可能产生理解上的分歧,在对少数民族文学中的色彩进行翻译时也需要注释说明或者实现避忌。三是身处西方文化影响中的英语语境民族一般具有契约精神,契约是西方社会的秩序维系,而对少数民族而言,民族社会的秩序往往依赖于建立在民族伦理道德观念之上的村规民约,这种社会意识的不同自然会影响受众的理解,因此,翻译时要采用合适的手段加以说明。少数民族文学翻译从民族文化推广和传播效果看,必须注意对目的语民族的尊重,考虑其民众的文化取向。对于受众文化取向的关注需从两个方面来着手,首先是从整体上明确英语民族的文化观念,从英语民族受众的文化观出发来反观少数民族文学的文化观点和现象,理解两者之间的差异,并能很好地考虑两者之间的相容性,允许文化差异的存在,消除文化层面上的冲突。其次是英语民族民众也因社会阶层、认知结构、年龄层次、文化水平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受众群体,不同群体对文学的需求存在差异,因此,在民族文学的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目标受众的阅读特征,对译文进行合理地调整,从而使民族文学的翻译更加具有针对性,强化传播效果。

二、动态传播:把握创作心理,传播民族认知

信息传播的过程是信源经过信道最终到达信宿的过程。民族文学所使用的语言为民族语言或汉语,每一种语言都表征着一种文化系统,从汉语到英语或是从民族语言到英语,都意味着从此文化系统到彼文化系统,因此,民族文学的翻译过程也是跨文化的交流过程,相对一般信息直接传播的过程,民族文学的翻译更加复杂,需要经过作者到译者再由译者到读者的过程,增加了中间环节。虽然增加了环节,承载信息的符号也发生了变化,但是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翻译后的信息仍然要保持其原有的真实性,只有这样,翻译后的信息才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信息的真实反映。作者是文学作品的创作者,作者的心理状况和文化素养决定了作品的原始面貌,因此,必须要对作者的相关状况有所掌握和了解,才能使翻译后的信息真正传递作者所要表达的信息。[3]对民族文学而言,除了每个作者有自己的主观认知习惯和文化素养之外,民族背景是民族文学作者的共同特征,因为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文化习俗和生产方式各有不同,每个作者的民族心理也各有不同,这样的民族心理和民族生活背景直接影响着作者对民族文化现象的理解,在文学作品中体现出不同的思想意识,因此,不同民族作者的文学作品都承载着不同的民族认知信息,按照传播的真实性要求,基于作者的民族背景及作者个人的主观认知和素养来理解作品,可以使文学作品中的信息传播更加贴合所要传达信息的真实面貌。因此,少数民族文学翻译要把握作者的创作心理,研究创作者的民族认知,这样的文化传播才是真实的、有效的、民族的。对于民族文学翻译中作者的民族背景把握可以从作者在民族生活的时间、在少数民族所生活的地区、所接受的教育等方面来把握。首先是作者在民族生活的时间。虽然有的民族作者族别是某个民族,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作者可能并未在民族所在区域生活,或者是短暂的民族生活,在此前提下,作者对于民族的理解就不会像长期生活在民族地区的作者具有深刻的民族心理,因此,在其作品中,民族身份对其作品的影响自然也是有限的。其次,从作者生活的地区来看,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生活习俗主要是在偏远的农村地区延续。在城市生活的民族作者由于受到现代文明的影响,其对于自身民族的认知及其民族文化心理相应也是不同的,和真正长期与民族民众共同生活的民族作者相比,其对民族的理解也是不同的,因此,其在文学作品中的民族情感和民族文化现象的认知也是有所差异的。最后是民族作者所受的教育,从当前民族学生的教育来看,民族学生所接受的教育并不是以民族文化教育为主,而是以主流文化为主,对于民族文化的重视在各个民族地区有所不同,因此,民族学生所接受的民族文化的影响也各有不同,特别是在民族作者后期的文化教育过程中,基本上已经脱离了民族文化的氛围。每个民族作者所接受的教育情况不同,民族文化背景对其影响也各有不同。了解创作者的民族认知,通过翻译其作品进行文化传播就会变得真实有效,也会让受众动态地认识少数民族文化,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变迁。

三、真实传播:关注民族表达,传播民族特色

信息传播的目的在于交流和沟通,少数民族文学是少数民族民众生产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意识文化的总结和升华,物质基础的民族性决定了在此基础之上的民族文学自然也脱离不了民族特色,这种民族特色也是民族文学与其他文学所区别的根源所在,也因为这种民族特色中所隐含的民族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不同,才使得民族文学具有对外交流传播的价值。翻译的目的在于信息的沟通和交流,不同文化各有不同的特点,英语文化与民族文化是不同的文化种类,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通过翻译,才能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进步,因此,对于民族文学的翻译而言,不必要也不能在英语语境中改变民族文学作品的民族特色。另外,从传播的信息真实性来看,民族文学的民族特色是民族文学的特征,因此,民族文学翻译中民族特色保持是必须保持的重要内容。民族文学无论从创作者视角还是从作品视角看,都是对民族生活和民族思想的真实表达,这种民族表达主要体现在作品内容所反映的生活习惯、思想意识、语言习惯、民族风俗等方面。另外,作品形式也是民族文学特征的重要体现,因此对于民族文学翻译中的民族表达的理解和民族特色的传播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首先是作品形式和遣词造句方面。民族文学有多种形式,诗歌、小说都是民族文学常见的文学形式,不同民族因语言习惯、文化基础和文化水平各有不同,其所常用的文学形式各有不同,如回族的叙事诗是回族文学中较为突出的文学形式,虽然形式简单,但是简洁通俗的诗句却是回族民众思想情感的真实表达,也是回族民众语言习惯的真实反映,因此,在翻译中保持相应文学形式有利于民族文学民族特色的保持。由于不同民族的语言习惯不同,反映到文学中便会出现与其他语言系统不相同的遣词造句方式,对于相关修辞及词语的恰当处理,可以有效保持其中的民族特色。其次,从民族文学作品的内容来看,民族文学作品中往往展示的是民族民众的生产生活及思想意识形态。由于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各有不同,各个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文化习惯及思想意识形态也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在文学作品中都有反映。民族文学的翻译就需要在目的语境中把这种差异真实地表露出来,使民族文学作品在目的语境下同样能够展现其民族特色。

四、整体传播:明确翻译目的,传播民族形象

依据传播的主观动机来划分,信息传播可以分为有意传播和无意传播,无意传播因信息的无意识传播而形成一定的传播效果,有意识地进行信息传播必然是为了达到一定的传播效果,有一定的传播目的存在。翻译活动的进行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翻译活动自然归属于有意传播的范畴。对民族文学的翻译而言,翻译活动的进行要克服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各种差异,相对于一般的翻译活动,更加复杂,因此,更需要明确翻译目标,唯有如此,民族文学的翻译才能在有限条件的局限下更加高效。民族文学的翻译目的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首先是民族文化层面,少数民族文学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民族文学中蕴含着民族民众的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等,民族文学的推广和发展实际上就是民族文化的传播和推广,民族文学的翻译也是民族文化在目的语民族中的传播和交流。[4]其次是民族层面,民族文学对民族的意义主要是从民族文化方面的意义来实现,民族文化是民族发展的血脉,是民族时代传承的维系,而民族文化在英语语境内的传播和推广也是少数民族形象在英语使用群体中的推广和传播,通过民族文学中所蕴含的民族习俗、民族知识、思想意识等各种民族文化在英语语境中所构建的民族形象塑造,英语使用者对民族文学所生成的民族形象也会形成相应的认知,这样通过翻译就自然达到了传播民族形象的目的。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环境下,因民族文化的弱势影响,少数民族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少数民族亟需在世界范围内发出自己的声音,证明自身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民族文学的翻译对于民族的宣传和推广有一定意义,而这个意义是通过民族文化来实现,因此,民族文学翻译的逻辑起点是民族文化,终点是民族形象推广,传播和推广民族文化并由此塑造民族形象是民族文学翻译的最终目的。[5]当然,对于翻译,目前存在“归化”和“移植”两种争议,归化观点认为,翻译的过程是再创作的过程,要根据目的语受众的文化取向为原则来进行合理的加工,以便目的语读者更好地接受。移植观点则认为,翻译通过语言符号的改变,把源语中的文化信息尽可能照搬到目的语语境中,在没有前提依据的情况下,两种观点无高低对错之分,而在传播效果需求下,少数民族文学的翻译需要以推广民族文化塑造民族形象为目的。目的决定方法,少数民族文学英语翻译需要尽可能遵循原语文化取向原则,采用移植方法来进行翻译,从而使英语语境中民族文化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汁原味。

结束语

翻译的本质是传播,少数民族文学的翻译实际是也是民族文学中的民族文化信息在英语语境中传播的过程。因此,对于相关民族文学作品的翻译应依据传播规律来进行,明确翻译目的,保证英语语境中的信息真实,考虑受众的文化差异,最终促进民族文化与他文化的顺畅交流和沟通,为少数民族在多元文化环境下争取更多的话语权。

作者:周瑞珍 康旭平 单位:赣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井冈山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姚韵松.翻译理论与翻译伦理[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4).

[2]申凡.当代传播学[M].北京: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8).

[3]吕俊.研究生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1,(10).

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范文第5篇

关键词:广西少数民族图案;包装设计

广西壮族自治区风景秀美,聚居着壮族、瑶族、仫佬族等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历史悠久,在历史的变迁中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民族图案文化,这些图案多依附织锦、刺绣、建筑、蜡染等得以续存。如,壮锦是壮族人流传至今的一种纺织工艺品,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区域文化特色,其构成纹样图案是壮族人依据生活、文化信仰中的造型进行提炼、加工而成的抽象的几何图案。这是一种客观对象由具象形转化为抽象形的飞跃,同时又保留了原有的形式特色。这些广西少数民族图案蕴含丰富的故事,其造型、工艺都有着独特的风格。当下,对于广西少数民族图案所承载的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和挖掘还比较有限。从广西本土旅游商品包装设计来看,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旅游商品的外包装与前几年相比虽有进步,但部分商品包装仍存在整体形象较差、画面设计元素单一的问题,尤其是对少数民族图案的应用没有结合商品的特点和消费对象来考虑。广西少数民族图案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性,但其原生态文化的风格未能在广西旅游商品包装设计中得到较好的体现。将广西少数民族图案应用于广西旅游商品包装设计中,能够使来桂游客在欣赏美丽图案的同时潜移默地接受广西少数民族的文化,不仅可以带动经济发展,还可以使广西少数民族文化融入游客的生活。

一、广西旅游商品包装设计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方调查,目前广西地区的旅游商品包装中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商品包装设计中较少使用代表广西地方特色、富含民族文化内涵的少数民族图案。如,桂花糕是桂林的特产,但部分商品的包装没有很好地体现地域性文化特点,更多的是采用中国传统竖式排版,难以彰显地域文化特色。其次,对图案的应用脱离了包装对象的特点。如,对壮锦的包装,部分包装设计中对龙纹的运用虽曲线优美,但是不符合壮锦的工艺特点,若将几何形图案与重彩相结合,则可衬托商品的华丽而不显得俗气。最后,部分商品包装的视觉元素制作粗糙,没有考虑游客的购买动机和所产生的社会效益。

二、广西少数民族图案及其时代价值

广西少数民族图案记载了多民族聚居地的人们对于自然的观察、感悟和想象,体现了少数民族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图案承载着少数民族的喜好和社会文化,如,凤凰图案是壮族人喜爱用于壮锦中的元素,“十件壮锦九件凤,活似凤从锦中出”这句民间流传的俗语足以证明壮族人对于凤凰图案的喜爱。壮锦中凤凰的造型提取自南方的各种鸟类,在此基础上大胆夸张、组合重构,对自然物象进行写实超越,通过曲直变化的线条,勾画出的凤凰图案形神兼备,更加简洁,将壮族人心中的幸福、吉祥呈现出来。凤凰的造型和神态极富浪漫色彩,体现了壮族人独特的审美与精神追求。今日,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将本土文化与现代艺术融会贯通,销售商品的同时能够传递文化。广西少数民族图案是广西民族文化非常重要的载体,可以满足消费者的视觉和心理需求,同时也代表着广西的文化形象。广西少数民族图案可以通过其民族文化优势,宣传地域优势。

三、广西旅游商品包装的提升

目前,广西旅游商品市场的发展现状为:市场需求量很大,来桂的游客购买能力也非常强。但是,仍有部分民族旅游商品生产企业的经济效益较差,究其原因:其一,部分旅游商品的生产制作与其包装未能很好地融合;其二,旅游商品的文化价值未能很好地体现在包装设计中。广西少数民族图案为本土旅游商品包装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将少数民族图案特色、商品文化、包装设计进行有效结合,是提升广西旅游商品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随着近年来国家对于民族文化发展的支持,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原生态旅游商品包装更容易吸引消费者,因为消费者购买的不仅仅是商品,更是一种文化符号、精神信仰。同时,少数民族图案的亲和力和神秘感可促进旅游者的购买。这些符号、精神需求可以通过商品包装直观地呈现给游客。对同一民族不同支系的民族图案元素的视觉差异化特征的提取,无形中可以促进商品的细分,因此,具有少数民族图案特色的包装设计是提升少数民族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

广西旅游商品包装的设计师要重视运用本土少数民族图案,在运用中要挖掘包装对象的特点和图案所依附的文化背景,探究具有广西特色的少数民族图案的功能和形式,并将其运用到旅游商品包装设计中,在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解决广西旅游商品包装设计缺乏特色的问题,对于广西经济、文化的发展也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作者:郭立 单位: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

参考文献:

[1]郭立.浅析广西本土文化特色的土特产品包装设计.中国包装工业,201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