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环境设计的定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引言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的起源国和传播中心。中国茶文化有着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和丰富深层次的文化内涵。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更倾向于追求精神方面的满足,而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茶文化也随之复兴,茶马古道等传统文化的复兴进一步推动了茶文化和茶文化旅游的发展。同时近年来逐步占领一定市场份额的民宿也在改进和升级,民宿主们对民宿的设计往往需要一段长时间的酝酿,赋予其能够令人感同身受的文化内涵或者说情怀。然而,环境影响人,学会通过研究顾客对环境的感受能更好地对民宿做出设计。因此,本文将探析环境心理和定向对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民俗设计的影响。
一、相关概念
(一)环境心理和定向
定向是一个人进入到某一个环境时的第一行为需要。定向包含了地点定向问题(如“我在哪里?”)和功能定向问题(如“我该做什么?该怎么做?”)两个问题。当顾客进入到一个陌生环境时,顾客可以利用空间线索和以往的经验获来确定他们在哪里,他们将要去哪里,以及他们需要做什么、怎么做。如果陌生环境里不存在空间线索或者无法利用先前的经验,会导致定向力障碍,顾客有可能产生紧张、焦虑和无助等消极情绪。RichardE.Wener认为服务环境中的定向力障碍可以通过合并以下各项的设施设计来减弱:先前经验、设计的易读性和定向帮助。
通过规划设施,特许的服务已经有效的消除了定向力障碍带来的焦虑,,所以,顾客确切的知道该做什么。而在设施设计的帮助下,定向也能使顾客穿越空间进行观察,如银行宾馆布局常采用在入口处设置中厅的形式,使整个空间可以一眼被看到并表达出它的概念,这种布局也易于让顾客通过观察他人的活动以获得行为方面的线索。
(二)茶文化
我国是茶叶的发源地,拥有4000年的发展历史,根据加工手法的不同分为红茶、绿茶、白茶、黑茶、清茶和黄茶六大类。我国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茶文化是茶与文化的完美融合,以茶为载体传播不同相关文化。其既是一种上层文化,又是多民族、多层次的大众文化,是各阶层、各职业以及国家的文化纽带。随着经济的发展,茶叶不仅仅用于冲泡引用,在综合利用茶资源以及茶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和发展也逐步深入。
(三)民宿及其发展现状
《浙江省民宿管理办法》首次给民宿一个定义:民宿是指经营者利用农村房屋,结合当地人文、自然景观、生态环境资源及农林渔牧生产活动,以旅游经营方式,为游客体验乡村生活提供餐饮住宿的接待场所。定义中强调“农村”和“乡村”,也许指出了与主题酒店等其他类型的酒店的不同之处。笔者认为茶文化元素可以与民宿结合,一是因为民宿多在自然环境、生物资源、景观等原生态条件较好的地方,再者民宿更有“情怀”的存在,二是因为茶文化并不是遥远的事物,只是被现代人遗忘了一段时间,茶文化的传承更多地需要依靠茶园、茶山或原汁原味的东西,那么这样一来,“情怀”和原汁原味是可以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的。
不可否认,相比传统酒店的标准化服务和装饰,民宿里有情怀的宿主和个性的装饰颇具吸引力。然而,颇具情怀的民宿屡屡亏损甚至倒闭。情怀体现的前提必须是住宿和休息那功能能够得到预约和满足。所以,在目前阶段,相比情怀的温暖,外观和空间的设计以及历史文化等因素更能影响消费者决策。
二、环境心理和定向对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民宿设计的影响分析
定向是人到陌生环境的第一行为需要,因此,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民宿更应该注重设施设计,以下从设计定位、功能空间设计两个方面简要分析其影响。
(一)设计定位
正如陆羽所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优秀茶树种多集中于我国的南方,民宿以“茶文化”为主题,应该将市场和资源结合,综合分析民宿的区位因素以及周边环境特征,赋予不同的茶文化内涵。比如安溪因铁观音而闻名,可将主题细分为铁观音文化,融合铁观音的发展历史、茶叶加工、茶的种植采摘和茶艺等方面的特色内容。另外,民宿主应该对某种茶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认识,懂茶爱茶,才能将茶文化的内涵更好地表现在民宿中。
(二)功能空间
在功能空间上主要划分为四个功能区:公共空间、观赏空间、餐饮空间和住宿空间。以安溪铁观音茶文化主题为例,民宿的公共空间相对较小,走廊或阁楼等可以作为铁观音茶文化的展示区域和装饰元素米恶化空间。观赏空间可用于茶艺表演及器乐等演出。餐饮空间可以作为体验茶文化的区域,设置茶艺教学区域,让顾客亲身学习茶艺技术和泡茶方法,还有制茶品茶区域,提供DIY茶点,让歌顾客亲身感受安溪铁观音的“观音韵,兰花香”。至于民宿的住宿空间,同样小规模但可以很精致。房间可以很小,10平米左右,但是要有自己独立的门和观景阳台。
三、基于环境心理和定向的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民宿设计研究
环境心理和定向是人的第一行为需要,环境心理和定向对以茶文化主题的民宿设计风格影响不大,主要是在细节方面影响较多,在设计时要对目标市场的这个需要进行调研,了解目标市场在环境心理和定向的习惯要求期望,从而对民宿的设计进行调整。在参考其它文献资料以及实際体验后,总结该民宿设计应遵循的设计理念,并且从区位和功能空间两个方面分析环境心理和定向在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民宿实际中的应用。
(一)设计理念
1.简约自然:对旅客而言,民宿应该是一个能使旅客放松身心,摆脱城市喧嚣、事业压力和信息繁冗,达到旅游度假的目的的地方。不需要太多传统酒店豪华的装饰,正如茶汤的本质就是水,清澈自然。
2.人性化:比起民宿主的情怀更重要的可能是细节,周到的室内细节更能体现民宿主的用心和民宿的人性化。民宿主会考虑到各种各样的需求,考虑到客人的饮食,在房间的桌子上,民宿主人可以备上一套茶具和茶叶(茶叶根据客人喜好和健康状况赠予),自制的茶点和果脯;考虑到客人需要存储物品,民宿里会有专用的带密码的储物箱,箱子设计感十足,与茶有关,如果客人要也可以作为卖品,出售给客人。
3.本土化:前文中提到民宿的区位选择必须有市场和自然资源,民宿的设施和传播的文化也该符合所在地的特征。假设要在安溪建立一家以“铁观音茶文化”為主题的民宿(据笔者调查,目前为止安溪并没有一家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民宿),民宿设计要体现地域特征的文化符号,具体到实践中应该落实到每个特定的区域。比如一个茶叶包,一个门把手、一个指示牌、一个垃圾桶、一副餐具,都可能成为文化的符号。安溪铁观音的品牌是闻名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在用文化符号抽象地描述铁观音时,应该归纳成系统的文化符号,用一套自成体系的文化符号或艺术概念对细节进行包装,会显得相对和谐。
(二)环境心理和定向在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民宿设计中的应用
1.区位:据研究环境心理学的专家们,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以及自然人对于周围环境的基本态度共同决定了人们对于环境的认知。休闲作为见证社会变化的一个载体和象征,已经突出成为社会发展和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形式,因此城市人群会倾向于选择近郊民宿躲避生活压力。这就要求民宿多依托于自然人文价值较高的风景名胜区,尤其是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民宿,福建有武夷岩茶和安溪铁观音,安徽有黄山毛峰,浙江有西湖龙井,这些优质茶叶品种的产地周围必定有可利用的闲置资源。
2.功能空间:赋予茶文化内涵的民宿,既要保持传统,又要可持续发展。满足游客对于地域传统文化的渴望,又不使当地居民产生排斥,传承民宿地域文化,并对紫色和文化产生自豪感和认同感。因为该主题的民宿更多地需要依山傍水,处于乡村之间,所以在开发设计过程中,应充分最终村庄已经形成的建筑、街道的脉络,在不影响拆迁重建、不毁坏农田和森林的情况下,建设本土化的民宿。总而言之,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民宿建筑外形和空间设计在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同时,满足游客和当地居民的需求,形成一个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四、结论
【关键词】无障碍设计;建筑环境;对象人群
1 无障碍设计概念
广义的无障碍设计(Barrier-free Design)是为适应大众的需求而设计的产品,能方便的为人使用,同样也适应于残疾人。建筑及环境的无障碍设计(Barrier-Free Design)是自身残疾的美国建筑家罗纳德梅斯(RonadL.Mace)在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提出的,其基本含义是:“无论残障与否,无论残障的程度和状态如何,任何人均能便捷使用的制品和环境设计。所指对象小到个人生活的身边物品,大至城市环境、包括一切人工制品。它运用现代技术,建设和改造环境,为广大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和儿童,提供行动方便和安全空间,创造一个平等参与的环境。”这一理念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精神。[1]
2 无障碍设计基本原则
日常活动中存在着许多必不可少的基本活动,对此应当提供与之相配套的空间环境。空间环境设计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确保行人对所去之处,都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毫无障碍地通行,不能因为某种形式或程度的残疾而被剥夺参与和利用建筑环境的权利,或不能与他人平等参与社会活动。为此应遵循以下七项基本指导原则。
2.1 可及性原则
能使人方便地感知、到达、进入及使用环境设施,并对环境施加作用与影响,以完成自己的行为和目的。可及性包含三方面含义:可感知性、可到达性及可操作性。可及性是无障碍设计最基本的原则。
2.2 安全性原则
安全性是建筑师不容忽视的一个设计上的功能元素。无障碍设计的对象对环境的感知力较差,有时难以客服某种障碍,易发生危险,因此需要从环境设计方面给予弥补,使其安全使用。
2.3 适用性原则
建筑及环境的无障碍设计目的是为所有人都能使用,这是面向全体公众改善人工环境的重要原则。无障碍设施在考虑特殊人群的同时,也要考虑健全人的使用,设计师应作出适宜的决策,不能偏重于某一类人群而对其他适用人群造成伤害。
2.4 系统性原则
无障碍设计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工程,涉及面广。不能局限于某个局部,关键是系统化、体系化,达到建筑环境的全面无障碍,要求建筑师持有动态、系统的观点进行设计,适时地形成点、线、面、体的动态空间网络,实现全面的无障碍环境。
2.5 自立性原则
通过为有障碍的人提供必要的辅具和便于活动的空间,帮助其提高自身的机能去适应环境,使他们能够独立行动,平等参与社会活动,并形成精神上的自立。
2.6 开放性原则
人际交往是与社会发生联系和体现自身价值的必要手段,也是保持身心健康的必要条件,这对于残疾人尤为重要。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残疾人满足了基本生理无障碍需求后,需要广泛的人际交往以满足自身对精神、心理及信息的需求,开放的无障碍空间有助于这一需求的实现。
2.7 舒适与艺术性原则
无障碍设施不仅要便于使用,同时应具备美感与舒适,优秀的无障碍设计不能局限于功能要求,还应是丰富多彩的空间设计。
3 无障碍设计的对象人群分析
3.1 残疾人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残疾为:任何以人类正常的方式或在正常范围内进行某种活动的能力受限或缺乏(由损伤造成)。根据1975年第30次联合国大会提出并通过的《残疾人权利宣言》的规定,残疾人是指那些具有先天性或其他方面的原因,致使身体某些部位中的功能或精神方面的能力不健全,对于日常生活或社会活动完全不能或是一部分不能料理的人。
根据国际社会提法并结合我国实际,在1987年,我国首次确定了残疾人的定义,并写入1990年1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原文为“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2]在研究无障碍设计时必须明确下列概念:
残疾(Disability):定义同上。
伤残(Impairment):从病理学的概念上来定义,身体或精神的某一部分的损伤或失去机能,且持久不能恢复的叫伤残。
残障(Deformity):由于残疾而使某人处于某种不利地位,以致限制或阻碍该人发挥其根据年龄、性别、社会文化因素所能够发挥的作用或与他人同等程度地参与群体正常生活。
障碍(Handicap):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障碍是由于自身的伤残或失能,或者外界环境的制约,而失去或限制其发挥参与群体正常生活的作用,特别是参与社会生活而产生的功能障碍。其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自身的障碍,例如:盲人看不到红绿灯,是由于自身的视觉残疾;另一方面是外界环境的障碍,例如建筑入口的旋转门、曲形栅栏、高台阶等是轮椅者的障碍。
3.2 残疾人的分类
世界各国对残疾人的判定标准不同,因此划分残疾的类别也存在差异。美国根据残疾人生理缺陷的具体部位和心智不健全的特征,将其分为:智力落后、重听、聋、语言障碍、重度情感紊乱、畸形损害(包括肢体伤残、侏儒症)、其他健康损害、又聋又哑、多重障碍和特殊学习困难;日本则把残疾人分为8类,即视觉障碍、听觉障碍、智力落后、肢体缺陷、病弱、精神和情感障碍、语言障碍、多重障碍。
我国根据第一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将残疾人分为5类,分别为:视觉残疾、听力和语言残疾、智力残疾、肢体残疾、精神残疾。对同时患有两种及以上的残疾人,另列为综合残疾。
2006年我国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目前全国残疾人总数为8296万人,残疾人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为6.34%;各类残疾人的人数及各占残疾人总人数的比重如图1所示。此次调查与第一次抽样调查相比最大特点是:肢体残疾人数量超过了听力和言语类残疾人的数量,达到2400多万,占到所有残疾人数量的将近30%。(数据来源: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统计公报)[3]
图1 各类残疾人数量占总残疾人数比例
4 结论与建议
总体而言,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内容已经由单纯的物质环境建设推进到综合性的、全方位的社会环境建设。无障碍设计满足的是残障人士最低物质环境需求,以弥补“通常”环境设计都是围绕着正常人需求而带来的制约与不足。然而,实践证明,早期的无障碍设计有其局限性,随着社会的发展,无障碍设计不仅在服务对象上发生了改变,而且特殊需求人士具体的需求点和标准也发生了变化,因此无障碍设计的方法和原则也应作出相应改变。无障碍设计由于主要考虑如何独立解决残障人士的问题,因此应将建筑及环境的无障碍性、实用性及美学需要共同考虑,同时满足残障人士和非残障人士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白刃.室内公共空间的无障碍设计[D].吉林艺术学院,2009.
关键词:环境设计;文化创意
文化创意产业不断席卷世界经济浪潮,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也在迅速崛起,很多城市都大力着手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来提高经济增长点。我国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处于初级阶段,但前景可观, 文化创意产业建设已经开始全国性的投入,文化创意产业作为“非物质”产业在迅速崛起,可见,艺术设计这一专业必将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力量。环境设计是将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一门独立的、综合性极强的艺术学科,是感性的非物质的设计创造。其培养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可以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强大的“能源”。因此,研究环境设计教学如何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意义深远。
一、我国环境设计教育与文化创意产业关系
(1)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状况。世界各个国家、城市的文化创意产业起步时间不同,受国家、地区的文化背景的文化背景及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文化创意产业在各个国家的地位也大不相同。我国文化创业产业今年来发展速度较快,但文化创意产业产值仅相当于DGP的2.8%,这样的数值足够证明文化创业产业并没有成为我国的重要产业,与英国、韩国等国家相比相差甚远。
(2)环境艺术教育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各高校相继开设环境设计专业,高校环境设计教育不但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传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同时,环境设计教育也促进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在扩大产业结构的同时也使其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同时,文化创意产业也催生了环境设计专业的发展,在文化创意产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们意识到了环境设计教育的重要性,更多的学生选择环境设计专业,更多的专业骨干投入到环境设计教学当中,更多的学校开设并不断完善环境设计教育体系。高校作为人才输送的重要教育机构,汇聚了庞大的环境设计人才队伍,每年要向社会输送大量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人才。很多院校充分利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作为其学生实训教学基地,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大批的应用型人才,更大程度的适应了市场需求。比如坐落在吉林省长春市的长春建筑学院就以国家级创意产业园区―东北亚文化创意科技园作为其学生实训教学基地,在学生接受实践教学的同时也能为实习企业提供创意人才支持。
二、我国环境设计教育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制约着环境设计专业的发展。由于环境设计专业是一个相对年轻的专业,专业开设初期很多院校环境设计教师原本从事建筑学、工艺美术、雕塑等相近专业,最初的培养方案制定与其原有专业相近,甚至一些院校在制定环境设计专业培养方案时,“因人而设”,把学校师资力量较强的专业课设置在环境设计培养方案当中,导致学生接受专业教育不专业、知识量不足、专业引导偏差等问题。
(2)专业投入不足大量的传统授课模式造成学生动手能力差。很多设计院所反映录用的大学生都要接受前期培训,经过一段实践的培训才能正式投入到工作当中。造成学校与社会的断档,其实主要是学生在学校接受实践教学环节过少造成的。很多院校由于资金投如少,没有校内实习基地,造成实习靠讲、实训靠看的状况。甚至有些学校在培养方案中设置实训教学环节,直接将学生推入社会,任其自己找公司实习,处于放任状态,根本没有达到实训教学的目的。
(3)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环境设计专业教学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才能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专业引导,让学生多参加专业领域的学术交流,参加不同规模的专业设计竞赛。
三、发展环境设计教育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1)有特色的环境设计教育。地域文化拥有者其浓厚的地方色彩,满足人们不同的视觉要求。环境设计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部分,在满足人们物质文化需求的同时也为人们提供精神需求。相比如出一辙的现代设计,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艺术更能冲击人们的视觉感受。这就要求我们在环境设计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地域文化对环境设计专业发展的影响力,对学生进行地域文化的历史教学、艺术教学、地域文化与设计如何融合的专业性教学。
(2)“因校制教”“因材施教”注重实践教学。高等院校因生源录取存在差异,所以培养目标也不同,有研究型的,有应用型的等等。高等院校的最大特点就是专业性强,专业设置是各个高校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环节。各高等院校对其开设环境设计专业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对课程设置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环境设计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艺术不同与其他专业,每个人对艺术的认识都不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与开发学生的指导教育者,要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每个学生的艺术特长并给予正确的引导与适宜的教育。
四、结语
环境设计教育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其发展将直接影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速度。环境设计教育的发展是提高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最直接途径,从环境设计教育抓起、提高环境设计教学水平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关键词:环境设计;设计观;人文基础
环境设计活动的开展应当以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为基础,同时要体现设计师的设计目的、方法以及参照的设计标准,通过环境设计的作品可以体现出人类对环境的爱护。在这种前提下才能充分保证设计观的科学性与人文性。人文思想是贯穿整个环境设计过程的基础思想,在环境设计中起着重要的指导性和引导性作用。只有遵循人文思想的环境设计活动,才能彰显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性,从而促进环境设计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1环境设计观的人文主义倾向
以人为中心是现代环境设观的核心思想,表达了现代环境设计领域对人文社会的尊重,也体现了环境设计与心理学、社会学的有效融合,为人文主义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环境设计观的人文主义思想,主要包含两个内容:①人道主义设计思想。以人道主义思想和人本哲学为思想基础,将人类的生存、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一切设计活动都应当以尊重人、适应人、支持人的劳动成果为核心,通过科学的环境设计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②设计的中心点由技术和功能转变为人的需求。从更深的层次对人类的信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进行探析,注重设计产品的简洁性和标准性,从细节上体现对人的关爱。受到工业标准化的设计思想的影响,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标准化生产被广泛应用于环境产品设计,这显然是以功能思想为核心的设计。近些年来,生态主义越来越多的渗透到环境设计中,并且提倡生态主义的环境设计理念,这也是环境设计观一种新的演变。一方面,生态主义的介入促进了环境设计与生态学、心理学等科学领域的融合,更深入的了解生态环境对人的生理和心理产生的影响,在环境设计中融入更多自然生态要素,提高环境与人类的契合度;另一方面,生态技术可以减少人类的环境设计活动对自然生态产生的不良影响和干扰,为人类创造一个持续发展的、健康的生态环境。基于人文基础的现代环境设计观,改变了以往的工业生产方式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的不良影响,对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进行重新定义,站在更开阔的背景中对现代环境设计进行重新思考。
2设计师的环境设计观建构
设计观构建需要从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正确区分以人为本的基本指导思想中包含的内容。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设计也是以人为本的一种体现,但并不完全,其中涉及到利益和利润,环境设计走入市场,对市场资源进行重新整合时。如果不能保证设计活动的针对性以及科学性,很可能对环境造成破坏,这是不健康的环境设计。真正的以人为中心则完全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减少市场利益因素对环境设计行为产生的影响,体现设计师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将传统设计思想中以功能为本的内容转变为以人为本,引导社会大众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尊重。并且通过科学的环境设计成果,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环境的同时,也促进环境的健康发展,真正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3现代环境设计观人文性的实践途径
3.1利用人文性对旧建筑改造再利用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促进了建筑环境的快速发展,建筑物的不断增加对原有的城市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为了对城市环境进行整治,需要对现有环境进行保护的基础上,对旧的建筑物进行重新改造,这种改造方式一方面可以节约建筑成本,减少大规模建建筑活动对城市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则可以保留城市原有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而且可以延续城市的发展历史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在城市建筑的改造过程中,通常采用整旧如旧的策略,将城市建筑恢复到原有的面貌,再将社会历史和景观建设的内容融入其中。充分考虑城市自然环境因素,利用现代环境设计手法和技术对城市建筑的空间进行规划与设计,为原有的旧城建筑赋予新的生命力,增强城市建筑的人文特征。
3.2人文环境建设的合理投入
人文环境的建设需要同时从人本角度和社会生活角度两个方面进行考虑,结合城市环境的建设需求,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在现代环境设计中的重要性。城市环境是由多个不同的空间组成,每个空间都会形成不同的空间环境,按照不同的规律进行排列组合,形成完整的城市环境。在人文思想的指导下,城市空间的建设方面需要投入更多关于人文环境建设的投资。并且将城市空间意义与时间意义相结合,对环境建设目标进行重新认知,在传统的环境建设基础上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城市环境中包含的道路、景观灯因素进行重新设计;在基础上融入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既可以保证现代城市的环境特色,又可以充满人文气息。
3.3生态文化的人文基础设计
物质和精神文化是促进城市文明不断发展的基础,现代城市环境的建设必须要尊重城市文化,在此基础上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进行充分考虑,才能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中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设计师在环境设计时要考虑到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这就体现了生态文化与环境设计的密切关系。现代人们处在巨大的生活和工作压力下,充满人文基础的环境设计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才能产生强烈的城市文化仍同感;生态文化的融入可以增强环境设计的功能性,减少人类与生态环境要素之间的冲突,形成良好的文化环境,促进人类生态环境的完善。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环境设计观是建立在丰富的哲学理论基础上,以人类的自然环境追求以及审美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其持续发展。现代社会和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也要遵循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始终尊重人类在自然环境中的主体地位,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从而促进环境设计专业的健康发展。
作者:林作为 单位:武汉设计工程学院环境艺术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郭明伟.浅谈当前环境设计观的人文基础[J].艺术科技,2014,(10).
[2]王文征.居住区宜居景观环境设计探讨[J].住宅与房地产,2016,(36):80.
[3]杨艳英.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探析[J].工程技术研究,2017,(1):233-234.
【关键词】家具销售终端视觉营销
随着家具市场的日渐丰盈,大众审美的提升,人们对于家具产品的要求也逐渐从日常生活的需求上升到生活品质的体现,“家居改变生活”在这一理念的引导下,现代家具的终端营销越来越注重视觉营销设计,通过专卖店和卖场的整体规划和设计,使顾客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来提升产品效益。
就拿我国著名家具重镇顺德龙江的家具企业“前进家具”作为一个简单的案例。近年来,公司专卖店采用了系统的形象设计,无论从专卖店的门面设计,内部的氛围营造还是各个立面的规划,乃至装饰品的配置均采用全国统一包装,配备专门的陈列经理负责专卖店的审核。从原来的卖家具,到现在的展示生活品质,体现自身气质,视觉营销的应用提升了前进产品本身的内涵和气质,同时也促进了产品的经济效益。(见图1-3)
1“视觉营销”的内涵
“视觉营销”一词源于盎格鲁一萨克森国家 (英语国家),称为VMD英文Visual Merchandising的缩写,中国的VMD理论主要源自日本,1988年日本Visual Merchanding协会将VMD定义为:商品计划视觉化,即在流通领域里表现并管理以商品为主的所有视觉要素的活动,从而达到表现企业独特性以及与其他企业差别化的目的。这项活动的基础是商品计划,必须要依据企业理念来决定。概括一下,就是只要让商品看起来很好很有魅力就OK的活动,而且是在企业理念指导下进行的。
其实,VMD不仅仅是一种方法,其实还是一种理念,就像会计除了是一种工具以外,更是反映并指导企业战略的一面镜子。
2 视觉营销的内容
销售终端的视觉营销设计的研究范围比较广泛,它包括卖场陈列设计、店铺设计、卖场POP议计(销售广告)、道具、灯光、音乐和气味等卖场氛围的营造。视觉营销共分为三个层次。
2.1销售点的设立(层次一)
目前家具产品终端销售大多采用在像“红星美凯龙”、“德胜·伟邦”、“月星”等大型家具商场设立专卖店的形式。商场是否设立在市中心或环线边,带有或没有停车场、离目标客户群体住处远或近,面积大或小,接近或远离换乘路线的方便与否都是商场吸引人群的重要因素。如何在商场中同类商品中获得优势,在同类产品中争取到更多的目标客户,这必然成为各商家关注的关键之所在。首先要明确购物中心的顾客群体,即什么样的客户会在这样的购物中心的购买家具,从而确定目标客户。此区域的居住人口流动性,地域特征即吸引人之处,竞争情况以及当地人的特殊喜好等都会是商场吸引力的研究所在,也是在确定店面地址时要着重考虑的。
2.2销售点的设计(层次二)
毫无疑问,卖场的吸引力决不只来源于其场地,店面的形象也是顾客最关注的因素,它包括店铺内、外布置,销售模式和服务提供,氛围营造。这些因素也是延长顾客在店内的浏览时间,并最终确定成交的关键之所在。
2.2.1店铺的形象
一位名叫Lusch的研究员提出了产品选择适应销售点选择的理论,他认为顾客选择何种销售点决定性地反映了他将选择何种产品。Mazursky & Jacoby,他们通过大量的研究总结,提出了对店铺形象的定义,即一种认知和/或一种感觉(或一种认知和/或一种感觉结合)这其中包含着两层含义:第一,一种形象可以是一个认知或一个情感形成过程的结果,而情感因素经常被忽视。第二,形象形成的过程应该包括在店铺形象的定义中。
从以上定义不难看出,一个店铺形象是一种产品的情感表达,是使客户认识和了解产品的关键。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通过卖场终端来树立品牌形象,因为合理的商业空间布局除了能给身处其中的消费者带来舒适的心理感受外,还能起到引导消费的作用,切合的产品展示方式不但能够成为视觉识别,更能烘托出家具产品本身的特质,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并使消费者产生强烈的消费欲望,最终达成消费行为。
2.2.2店铺的布置
如今我们经常使用的一个词语,用来表示店铺布置的就是:环境设计。通常而言,卖场设计要基于一定的标准,业内人士普遍认可的原则是“标识高于卖场,卖场高于产品本身”。而家具品牌店面设计大体又可规划为以下几个部分:店面外观设计(门头及招牌)、橱窗设计,立面广告(包括大屏幕),入口设计、门柱形象、内部空间分隔、人流走向设计、内部产品陈列搭配设计等。
一个卖场环境设计和谐与否关键是看其环境设计元素是否与产品特色适合,人流走向设计是否流畅,避免出现死角,以及很强烈的视觉不适感。针对不同的产品,卖场的布置具有不同的特点,沙发、床等单类产品的布置主要是依据不同的产品材质、颜色等进行分区,而套房家具则在分区布置时要注意产品的配套性,尽量使成套的沙发、床、餐桌和其他的柜类配合在一起,更好的营造家的温馨氛围。重点产品突出,做到主次分明,虚实相间,卖场的层次才能凸现出来。
2.2.3氛围的营造
卖场氛围是指通过灯光、饰品、色彩、音乐和气味设计一种环境,刺激顾客的知觉和情感反应,并最终影响他们的购买行为。许多零售商都发现了营造商店的优美氛围可以带来许多微妙的作用,它可以补充商店设计及商品的不足之处。
在整个专卖店内应提供均匀布置的背景照明,使整个展厅的各个部位都能获得基本亮度的保证,并考虑到人的舒适性感受原则。目前的卖场大多采用金卤射灯和节能筒灯作为传达视觉要素的主要光源。尽量保证产品的各个角度都可以很清晰的呈现在消费者面前。
卖场的色彩也是构成环境特征的重要组成因素。以不同的家具产品本身表现出来的色彩为依据,在进行环境设计时要尽可能更加衬托出产品的本色。如,原木本色店的色彩要尽量用一些比较沉稳的色彩,避免跳跃色;(如图4)而一些板式家具或其他的带彩色的床、沙发等的店面设计就要考虑区域中色彩的搭配和谐(如图5)。好的色彩搭配会营造出热烈、充满生机、富有个性的商业展示空间,使顾客增加购买欲。
饰品的造型艺术和美学的运用是饰品这一事物的“特性”,而作为与家具卖场展示配套的饰品,在选择的时候,就不能从其纯审美意义上的感观意愿倾向来考虑,而应更多的使饰品的风格与家具系列产品的风格统一,以及考虑饰品所追求的整个卖场的效果。通过饰品的配置、摆设,才能强化家具的文化内涵和设计理念,增强对消费者的感染力,传达家具和展示所追求的意境。(如图6)
此外,个性化的休息区、店内宣传物、以及专卖店的音响及气味设计在家具专卖店的设计中也非常重要的内容,因为个性化的休息区可以让客户在放松的情况下与导购员交谈,减少戒备心理,成功地几率会高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