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化学计算方法总结

初中化学计算方法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化学计算方法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化学计算方法总结

初中化学计算方法总结范文第1篇

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进行有机结合能够有效的激发出我们的学习兴趣,达到一种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下面就针对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学习衔接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学习差别

初中化学是具有浓厚的启蒙意义,是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从学习目标中可以得出,初中化学学习的学习主要是要帮助我们掌握简单的化学理论、化学用语、元素化合物知识、基本概念、简单的计算方法、基本实验技能以及化学的在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应用,知识层次较为基础、简单。

高中化学则是更加深层次的学习,其知识具有理论性与系统性的特征,不仅要求我们了解相关的理论与现象,还要求我们连接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强调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很多同学在进入高中之后,感觉化学知识的难度陡然间增加,对于很多知识,我们是猝不及防的,为了学好高中化学,我们要努力的找出两者之间的差别,开展联系性的学习。

二、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学习衔接方式方式

初中化学注重常识知识的介绍,未形成系统、完善的知识体系,其知识结构多为物质分类,每部分知识只介绍其中的某个部分,很少涉及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关联;而高中化学知识则以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物质结构、化学平衡与反应速率为主。如果说,初中化学知识是一个“点”,那么高中化学知识就是一个“面”,“面”与“点”之间是一种休戚相关的联系,为了帮助更好的梳理相关的知识,我们组要将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进行有机的衔接,形成一个完善的知识脉络,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注重预习。初中化学属于典型的启蒙性学习,知识趣味性高,覆盖范围广,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而高中化学知识则具有明显的递进性。基于这一因素,在课堂学习中,我们就可以利用初中化学知识来导入高中化学知识,因此,我们必须要做好于此,回忆以前学过的知识,再我们现有的知识结构上教授新的知识,这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温习旧知识,还能够激发出我们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预习时,我们需要带着问题开展预习,看自己能不能通过教材的挖掘来找出正确的答案,这对于培养自己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例如,在《化学――人类进步关键》这一课的预习中,我们就需要对初中阶段学过的知识进行思考和讨论,在培养我们民族自豪感的同时培养我们学习性知识的兴趣,在我们预习完成之后,教师再提出一些新旧知识联系的知识,这样就能够得到“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效果。

再如,在《物质分类与转化》这一课的学习中,在教授新知识时,我们可以先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们在初中阶段中学过哪些物质呢,这些物质是如何分类的,分类的依据又是什么呢?”

此时,我们就可以对初中阶段学习过的化学物质进行思考与分类,此时,教师在根据我们的理解误区进行描述,再开展后续的学习就十分的容易了。

(二)开展初中与高中知识的比较学习。初中化学知识的概念与知识点多,高中化学知识虽然难度较大,但是大多是初中化学知识的延伸。但是,很多知识一旦增加了新的理论我们就看不出其中的关联了,因此,在学习到这些知识时,我们要耐心听取教师的讲解,自己查阅相关的资料,找出复杂知识与简单知识之间的联系性,在头脑中搭建起学习网络,利用这种网络来学习新的知识。

例如,高中化学中“物质的分类与转化”就与初中阶段的“复分解反应”、“置换反应”以及“定量认识化学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开展学习时,只要我们能够将这些知识点进行有机的联系,就能够唤起内心的记忆。

例如,在学习到“化学反应”的相关知识时,就可以先回顾初中阶段学习过的“氢气与水的化合反应”、“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知识,总结这些反应的特征,总结出不同反应的特征。这样,我们后续的学习就变得很容易了,这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于不同化学反应的理解,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牢固的掌握相关的知识,提升了我们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注意性质与结构之间的衔接。在初中化学中,一般只介绍物质性质,很少有关于物质结构的知识,而高中阶段物质的结构则为学习的主干,从族为基础,逐渐推理出物质的变化规律与性质,再通过各类型的实验进行验证,从而得出最后的结论。在开展这类知识的学习时,我们就需要把握好性质与结构之间的衔接问题,从初中知识着手,逐渐引联系难度较高的知识,帮助我们实现知识的迁移与灵活应用,继而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在学习这类知识时,我们可以多与同学进行讨论,由大家共同来分析不同物质的结构,找出其中的异同点,大家共同进行归纳总结,在总结完成后,请教师进行指导,完善知识学习效果。

初中化学计算方法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调查研究;错题集

错题指学生答题过程中容易产生错误或缺陷的题目,并非本身有科学性错误或存在设计缺陷的测试题。错题暴露出学生在知识衔接中的薄弱点和思维方式上的缺陷[1]。杜威曾指出:失败并不是单纯的失败,也是一种教训[2]。错误是一种为学习者量身定做的学习资源。真正善于思维的人,从错误中学到的东西和从成功中学到的是相等的。目前,有关化学学科错题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3-4]。化学具有知识点分散、规律之外常带特殊等特点。在实际学习过程中,错题多数是重复性的,学生靠自身的反思和纠错能力获得提高。这种依据错题进行再学习的现象普遍存在。

一、初中生化学错题类型及错因调查

(一)调查内容及对象

教师和学生分别处于教与学不同角色,对待错题态度、采取的措施存在差异。部分教师不能正确对待和利用学生的错误,或谈“错”色变,或回避错误。学生因屡次出错而产生心理影响,害怕错误,面对错误不知所措。针对此现状,设计相应的调查问卷,涉及多方面内容:讲学质量与教学环境,学习态度和兴趣,错题类型,错因,对错题的态度等等。以哈市某初级中学初三学生为例,展开调查;共发放、收回179份有效问卷。

(二)调查结果分析

本文以错题为研究对象,这里重点分析错题类型、原因和对待态度三方面。

1.错题类型及原因

对化学学科主要题型调查和统计分析。24.56%在填空题上容易出错,13.02%易在选择题上出错,90%易在计算题上出错,76.4%易在实验题上出错。即出错频率最高的题型为计算题和实验题。对错因数据统计分析表明,主要包括:(1)信息提取与整合能力弱;表现为审题不清、知识串接不上等,24.6%有此类原因。(2)基础知识薄弱;表现为基本概念模糊、计算方法不明确、记忆不深刻与知识混淆等。有此三种错因的比例为51.4%、77.1%和24.6%。(3)过失性错误;表现为粗心(69.8%)、学科语言表达能力欠缺(78.8%)等。(4)知识迁移能力差;表现为思维性错误、缺乏解题技巧等,占64.2%。(5)教师教学不完善;表现为重点不突出、方法讲解不清晰等,有5.2%认为是该方面的原因。上述分析有助于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获取学生对教学的反馈信息,便于教师定位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教学针对性。

2.对待错题态度

统计结果显示:有54.2%的学生对错题置之不理;20.7%会整理和翻看;67.7%因老师不要求就不整理错题。可见,对待错题,学生的主动性较差;学生对于错题的态度受到教师的影响,教师的指导性没有完全体现出来;对错题的价值缺乏充分认识。

二、错题集建立与科学使用

特级教师王金战曾告诫学生:错题千万别放过。每个错题背后都隐藏着知识的遗漏;教师和学生都需要高度重视。

(一)错题集建立

学生出现的错误都是原创和自我构建的,以提升学习能力为目的,最为直接和有效的途径就是教会其分析和利用学习过程中的错误。该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的指导作用也不可忽视。教师在授课中需重视学生错题,分析和归纳,抓住典型,及时矫正,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策略和错题集建立指导。学生需积极面对错题,分题型、知识点等归纳整理,随时翻阅和总结反思。可按照原题-相似题-改编题-拓展题的方式梳理。另外还需及时增补和删除。

(二)错题集管理

错题的影响已得到普遍认识,但仍缺乏良好的管理意识和管理策略。错题管理属于知识管理的范畴,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学生要重视所犯的错误,及时反馈给教师,教师从中认识到学生的不足。两个角色分别对错题集进行有效管理和利用,共同完成教与学的任务。采取积极主动的管理行为,自觉归纳整理、分类和总结。找到知识盲点,链接知识点,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教学质量。

(三)错题集科学使用及价值体现

错题是非常有价值的学习资源,建立错题集是为学习服务。错题集的科学使用值得关注。错题有着独特的教育价值。将这一丰厚资源融入到教学,有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实施化学教学对策。而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主导地位,对错题反思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持续的错误会消磨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反思成为错题使用的关键,是增强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学生是反思的主体,分析错因,找到“病根”,学会“有效学习”;建构知识框架,弥补不足,在改错中提高思维力和解题能力,增强学习化学的自信心。

作者:闫雪微 林红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初中化学计算方法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学习兴趣;方法指导;有效性教学

2012年秋季期,广西将全面进入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学校活动的核心和最重要的环节。2009年秋季期我校引入了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教学理念。在进行了将近一年的学习、培训之后,在2010年秋季期,我校全面实施了“生本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生本教育”理论,其核心理念,就是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而教师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生本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大致有以下四个环节: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前置作业、学习小组内讨论前置作业的完成情况、小组展示学习成果、教师点评本节课内容或讲解小组讨论未能解决的问题。学生能否高质量的完成前置作业是实施“生本教育”课堂的前提,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实施“生本教育”的课堂教学的关键。本人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和努力:

1.巧衔接,降低初高中知识台阶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指出:“影响学生的唯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作为教师要努力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在教材方面,我认真阅读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级化学教材的上、下册课本。明确哪些知识点在初中已经基本解决;哪些知识点在初中应解决而实际并未完全解决;哪些知识点在初中未解决,应在高中拓展和深化等,做到心中有数。针对高一的化学内容,我整理出了以下几点:

1.1 氧化还原反应部分。九年级化学教材中对“氧化”“还原”的描述少之又少,学生所知道的常见氧化剂、还原剂仅仅局限在O2、活泼金属等物质,并未从“得氧失氧”的角度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了解到这些,我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做了相应的调整。既然学生在九年级未学从“得氧失氧”的角度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则在教学过程中,就不按照现有的高一教材去分析这方面的情况,而是直接从化合价的升降引出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

1.2 物质结构部分。九年级化学教材中只是举例介绍了氯化钠是离子化合物,氯化氢是共价化合物,却没有涉及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概念。这些对学生理解“结构决定性质”这一理论不利,并且在高一教材中要用到共价化合物和共用电子对以及化合价等概念,若不对这些理论进行补充,对高中化学教学和学习会造成较大影响。

1.3 酸碱盐部分。现在广西所用的高一教材,第一章就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电解质溶液、离子方程式等知识。而九年级教材中对于“离子”的概念强调不多,并没有从结构上去说明溶液酸性是由“H+”决定、溶液碱性是由“OHˉ”决定的,使学生不能很好的辨别酸和酸性物质、碱和碱性物质。同时在九年级并未学过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在高中教学中,要及时对酸、碱、盐等几种类别的物质之间相互反应的知识加以巩固并及时补充相应的概念。

1.4 化学计算部分。高一新生对化学反应的计算还停留在书写化学方程式、计算相对分子质量的常规模式,守恒思想在学生大脑中尚未形成,如果不顾及学生的思维局限性,直接频繁地运用“十字交叉法”“守恒法”“差量法”,他们一定会觉得很迷惑,所以教师在这部分的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初高中的衔接,改变学生单一的解题思路,详细介绍这些高中常用的计算方法,练习也必不可少。

除了对教材进行认真的研究外,作为一名教师,还得摸清高一新生的心理变化情况和能力素质情况。

2.巧激发,让学生学习趣味盎然

“生本教育”课堂中的前置作业一般是在正式学习教材中某一节内容前由教师布置的,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好前置作业的题目。前置作业中的题目要有梯度,尽可能照顾到各层次的学生。设计的问题要有启发性,能启发学生思维,能引导学生阅读和思考;问题不能太多太杂;问题要少,用填空的方式呈现,尽量用“你认为怎样?你判断的依据?你发现了什么?”等来激活学生思维。

在学习“盐类的水解”这节内容之前,我让学生做了一个实验:七个小烧杯中分别盛有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氯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碳酸氢钠溶液、醋酸钠溶液、氯化铵溶液、硫酸铝溶液、硝酸钾溶液,用pH试纸测定这7种盐溶液的pH,结果发现这些盐溶液有的pH小于7,有的pH等于7,有的pH大于7。学生议论纷纷,不知何故,于是他们学习的欲望被充分激活。我布置了以下的前置作业:

(1)我们已经学习了化学平衡和电离平衡,你是怎样理解平衡移动原理的?(复习、回忆、巩固)

(2)怎样才能实现水的电离平衡向电离的方向移动?什么微粒可以结合水中的H+ 或OHˉ?

(3)为什么有的盐溶液显中性,有的却显酸性或碱性?

(4)这些盐溶液显示不同酸碱性的实质是什么?怎样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理解?

(5)从这些盐溶液显示不同酸碱性的现象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们带着疑惑、带着好奇、带着浓厚的兴趣津津有味地学习了起来。

3.巧点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指出了一些在新课改中出现的问题:教学目标虚化,教学过程形式化,教师主导性的缺乏。在教学过程中过于片面的追求形式而无实质:有情境却没有问题,有活动却没有体验,有温度却没有深度,有问答却没有对话,有小组却没有合作。一节课下来,教师不知教了什么,学生不知学了什么,这样的课堂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2010年秋季期,我校刚开始实施“生本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时候,很多教师也有这样的误区:“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不是要全面依靠学生吗?那就让学生自学,然后小组讨论解决疑难问题就行了。有的教师甚至连教室都不去了。

案例:某教师在学生学习“离子晶体”这一节内容时,布置了这样一道前置作业:如何用我们所学过的知识证明氯化钠晶体结构中阴阳离子个数比是1∶1?学生用了一节课的时间都未能完成这道前置作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何而来?若教师能及时点拨,因为氯化钠显电中性,Na+ 、Clˉ各带一个单位电荷,所以阴阳离子个数比为1∶1。这样可以让学生省时高效地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余文森教授指出:“改革的底线是不降低教育质量”。牺牲教育质量而进行的课堂教学改革是不可取的”。新课程改革从来都没有否认教师的“教”,只是要考虑什么时候教,教什么,教多少的问题。如果一节课的时间学生都讨论不出一个问题,这样的课堂是无效的。当一个问题学生自学时间较长又没有结果的时候,教师就应该及时的点拨和引导,而不是把时间花在无用的自学和小组讨论上。例如,化学平衡中等效平衡这一块内容,教师不点拨讲解,单靠学生的自学是很难理解的,这时,教师就应该主动掌握课堂的话语权,分析讲解,让学生能顺利地突破这一难点内容。

“生本教育”课堂上教师该教什么呢?我觉得一位特级教师的“三不教”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这“三不教”是:凡学生自己看书能懂的,不教;凡看书不懂的但自己想一想能懂的,不教;想想也不懂,但经过学生之间讨论能懂的,不教。充分相信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学习的自由,才能引领学生走上自主学习之路。

4.巧引导,让学生学之有法

高中化学的学习不同于初中化学的学习,因此在进入高中化学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化学学习方法,使学生不但“要学”,而且“会学”,这也是化学教师的重要任务。多年来高中化学的教学使我认识到对学生进行化学学习方法指导的必要性,尤其是在学生学习的相对独立阶段。掌握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学生的自学就可以事半而功倍。我个人认为关键要让学生学会反思。

化学常被认为是“理科中的文科”,常有学生认为“化学就是靠记”,因而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化学。这种认识危害很大,教师一定要注意通过说理和事实来纠正。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本单元化学学习内容的特点,不同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也应有所改变。如《化学平衡》等章节的特点是概念多,规律多,公式多,理论性强,这就要求学生理解概念,理解概念间的相互联系;理解规律,并逐步能运用。而《水的电离及溶液的pH》公式多,计算量大。在了解了本单元化学学习内容的特点后更重要的要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与反思。我的具体做法是在每一节课上留出一定的时间给学生用于反思学习的活动,让学生自己总结“我们是如何学习这节课的知识的”“学了什么”“这节课还有什么不清楚的”等等。在每一单元学习结束后,这一单元的知识结构再让学生归纳与反思。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三个角度去反思:

一是知识反思。让学生把本节课所学知识自主归纳、梳理,形成网络,便于理解和灵活运用。同时还要反思,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与以前学过的知识有哪些联系,本节课所学高年与以前所学的概念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二是目标反思。对照自己设立的学习目标,反思自己还存在的问题,特别要分析哪些知识还没有理解透彻、掌握充分。

三是能力反思。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的自学能力、质疑能力、探究能力、反思能力、解题能力有没有提高,今后要怎样改进。

学生自己总结出的知识网络更容易理解、消化和掌握;自己总结的方法更加实用和有效。

我在尝试“生本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高兴地看到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逐步在提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我自己也有一些困惑需要化解。最大的困惑在于“课时不够”。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被动地听,不管学生掌握得怎么样每一节课一定要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采用“生本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每一个环节都有很多的不确定性,使得一节课的教学任务一节课无法完成,有时甚至需要两节课来完成,这对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需要寻求解决的捷径。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继续探索、继续实践、继续完善下去。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版

[2] 走进高中新课程,华中师大出版社,2005

[3] 盛焕华,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龙门书局,2003

初中化学计算方法总结范文第4篇

下面就生成性化学教学的课堂诉求加以分析。

一、 生成的起点――学生基础

生活教育理论的杰出代表、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说:“接知如接技”,生成性化学教学就是如此。其最为基本的、前提性的条件是学生现有的学习基础和生活经验,这是生成的基本点,也是生成的生长点。如:离子方程式以化学方程式为基础,化学方程式以分子式为基础,分子式又以化合价为基础。如果超过了这个基本点就可能生成不了,如果低于这个生长点也就无所谓生成了。出现这两种情况,同化和顺应都不可能发生,生成也就无从谈起。而了解和掌握学生基础,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1.课前了解学生

主要了解本班的整体发展层次、学生个体差异等等。最有效的办法是布置、指导并检查学生的课前准备即预习。

2.课中观察学生

观察学生整体的讨论交流、个体的作业操作等等。其中,最需要注意的是要有时间让学生表现和自己观察。

3.课后反思学生

反思学生的课堂表现、学生的课后作业等等。其最主要的作用是调整后面的教学设计,以修补当下的不足。

二、 生成的动力――交往互动

生成应是一个动态的可持续的发展过程,而生成的可持续性取决于生成的动力,生成的动力又来源于成员间的交往互动,因为它是教学本性、主体精神的体现。交往互动具有平等性、差异性、批判性、自我性、过程性等特点,强调课堂的时空共有、内容共创、意义共生、成功共享。交往互动的形式更是多元呈现,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类型。

1.情境多元

交往互动不只是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还有融洽和谐的人文环境、发人深思的问题背景等等。例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化学1》第一章第二节第一部分“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这部分的教学情境,可依学生层次的不同而作不同的设计。其一是提供质量这一物理量的定义、单位及单位标准,然后用自主比较法学习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其二是提出初中化学方程式中两种量的关系之间有何联系的问题,然后用合作探究法加以分析解决。

2.内容多元

交往互动不只是课本知识学习,还有生活经验的积淀、生命意义的领悟、道德规范的认同、情感情操的陶冶等等。

3.角色多元

交往互动不只是教师跟学生之间,还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新我”与“旧我”之间等等的角色关系。每个人心中都有两个我――“新我”和“旧我”。“旧我”不思进取,还给“新我”施加阻力、拖后腿。“新我”有理想、想进步。所以有人说:“天才是需要资本的,就是始终保持比‘旧我’大那么一点点的力量”。

三、 生成的目标――和谐发展

处于生成的教学情境之中,师生对将要出现的情况不能确定,教学的进行需要教师和学生一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踊跃参与其中、积极建构生成。因此,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活动不是被动的,而是自己真实意愿的表达。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所生成的东西才会对人产生实质性的影响,这样的课堂才可能弥漫着人的味道而充满了生命活力。当然,也只有这样的课堂才可能实现和谐发展的目标。和谐发展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层面。

⒈全员发展

全员包括教师和学生。这里的学生是指所有学生而不是部分所谓学习基础好的学生。这里的教师不再单纯是过去所说的“红烛”、“春蚕”,而是在学生成长的基础上自己也有进步。

2.全面发展

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当然,全面发展是以知识的生成为条件的,正是在知识生成的过程中师生的主体性得以体现。在得到了充分尊重的教学过程中,师生的思维得到启迪、心灵得以净化、品格得以提升。例如:“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这部分的教学目标可设计为:①通过熟知的“质量”类比认识“物质的量”,继而能够比较“物质的量”与“质量”;②通过比较摩尔单位标准――NA的定义值与测定值以及物质A的m(1molA)、M(A)和Ar(A),继而理解摩尔单位标准的选定意义;③掌握n、N和m之间的关系及相关计算方法,继而认识“物质的量”引入的必要性和自身的特殊性。

3.全程发展

全程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课前主要是预习准备、课中主要是探究交流、课后主要是反思补差。

四、 生成的策略――自主合作

生成的策略即为完成生成这一战略任务而实施的课堂运作方法,以生成理论为指导,以生成的起点、生成的动力和生成的目标为考量,这就是变教为学、自主合作。主要内容包括自学及其检查、质疑及其共议、架构及其迁移,接下来再作分别说明。

1.自学及其检查,以准备生成

老师在上次课结束时,发下次课的教学案,要求学生依据教学案的自学要求进行课前预习。老师在上课前还要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一方面是督促学生养成预习习惯、完成课前的知识和心理准备;另一方面是根据检查情况,及时调整课堂思路,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具针对性,使课堂生成更有可能性。例如:“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这部分的自学思考题可这样设计:①列表填写“质量”和“物质的量”的定义、基本单位和单位标准;②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定义值和测定值分别为什么?③n跟N之间有什么关系?④已知1mol12C的质量为12g,如何求得1molO2和1molH2的质量?这在数值上等于什么?⑤什么叫摩尔质量?如用“g・1mol-1”作单位,在数值上等于什么?⑥n跟m之间有什么关系?

2.质疑及其共议,达有效生成

质疑对学生来说,是将课前预习所遇到的疑惑提出来。质疑对老师来说,是在学生提问基础上的补充并整理成问题系统;共议就是针对本堂课的问题系统,进行共同讨论,加以解决、完成目标。这里需注意的有:①老师要注意营造平等交流的氛围。②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表现,并及时完成生成。如:从“让学生先开口”中生成,做到找准起点,因人施教;从“巧用学生的话”中生成,做到由此及彼,趁热打铁;从“妙用学生的错”中生成,做到将错就错,因势利导;从“善用学生的问”中生成,做到顺势引伸、乘胜追思;从“活用学生的题”中生成,做到急中生智,随机应变。例如:“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这部分的质疑议题可这样设计:①如何比较“物质的量”与“质量”?②“物质的量”计量的粒子可以是哪些?如何表示?“物质的量”能否拆分理解?③比较m(1molCO2)、M(CO2)和Ar(CO2)的异同。④科学上为何用0.012kg12C原子数这一集体来作为摩尔单位的标准?⑤为什么要引入“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⑥“物质的量”的特殊性有哪些?

3.架构及其迁移,再升华生成

一堂课生成的知识、情感会很多,它们之间的关系也会很复杂,并且有的时候学生不清楚生成的结果,这些都需要通过总结架构这一环节,以使生成再次升华。总结架构的方式是多样的,可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东西加以系统化,也可以引导学生对已经生成的东西作进一步的生成以求得生成的深刻性,还可以引导学生反思本堂课中值得借鉴的方法、存在的不足等,当然还可以引导学生从反面去批判已生成的东西。架构之后要及时迁移,以使生成的成果得到巩固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家丰.素质教育概论.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

[2] 余文森.论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课程・教材・教法,2007(6).

[3] 罗祖兵.生成性教学的基本理念及其实践诉求.高等教育研究,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