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教育市场分析

文化教育市场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化教育市场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化教育市场分析

文化教育市场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移动通信;文化;经济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0)10―0107―1.5

一、从文化的差异及决定因素角度分析

中国几千年来的儒家文化熏陶,使中国人的主要人格特征表现为:人格内向和从众性,这些内在特征是长期形成的,具有很强的稳定性。

长期以来,由于文化的影响,现有中国消费者“超我(以至善为行为准则)”的发展相对强大,而“本我(以快乐自我为行为准则)”的适当释放程度不够。由于中国社会的文化一直强调社会的共性,不太鼓励个性的过分发展。生活在其中的个体普遍看重社会和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这样很多社会道德规范以及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则都对人们的行为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所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和限制了人们的部分行为,再加上中国消费者本身性格内向、从众性高的特点,形成了很多中国消费者独有的外显行为特征,具体表现为对价格敏感度差异大、表达方式含蓄、掩饰性高、内外表现不一致。而且加上法律等人们可以直接感受的约束,中国消费者的娱乐方式相对较少,很多需要得不到满足。

但是从社会的发展看,随着整体文化的改变,现在的年轻一代在发展独立性、个性等方面的意识普遍加强和提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将有较大提高,娱乐休闲方式也将增多。因此,随着外部环境可变性较大,尤其是显性条件部分的可变性更大,社会文化的变化速度虽然稍差,但是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中国社会目前对个性发展的接纳度已经有了显著改善。

在中国移动通信业务现阶段市场上,娱乐类的内容成为主体,尽管从长远看,这些产品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但在现阶段确有一定的市场需求。因此,在设计开发业务时,要考虑到消费者的外部环境的可变性,不同地域、不同社会阶层的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差异大,虽然收入水平的变化很快,但消费者的人格特征却比较稳定。

二、从经济中的国家差异角度分析

中国经过二十几年的改革开放,经济上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伴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中国的电信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电信网络规模与用户规模均位居全球首位。近年来,在国家的整体部署与推进下,中国的电信业通过打破垄断,引入竞争、重组整合等一系列的改革,逐步形成了以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3家电信运营商为主体的市场竞争格局。

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近年来中国GDP年均增长率超过8%,中国人均GDP已经超过1 000美元),与此同时,人均收入水平也持续增长。尽管国民经济的发展、人均GDP的增长和人均收入的增加,将为中国电信市场发展奠定良好的经济基础,但同时也应看到,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仍是一个农业大国,从信息产业部相关数据统计分析,中国的电话普及率还很低,远低于欧洲一些国家的普及率。

因此,中国农业大国的国情决定了业务市场需求,即在一段时间内传统的语音电信业务仍有一定的市场空间。

虽然近几年来一系列的电信改革对中国的电信行业取得突破性发展产生了根本的影响,但随着市场形势的变化,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这三家电信运营商在市场格局中没有形成平等竞争与有效竞争的局面。目前,业内已经形成这样一种共识,我国的电信业正在呈现一种独特的态势,即竞争力集中。具体而言,移动通信对固定通信的替代影响正日渐严重。中国的电信产业竞争力正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而且这种集中的态势越来越显著。显然,这种格局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经过多年的积累并伴随着我国通信行业前进的步伐而逐渐显现的。

虽然我国的通信业仍然在不断前进,但“一家独大”的格局对良性竞争或是市场竞争效率的影响将逐渐制约我国通信业的发展。因此,找出形成这种集中格局的历史原因是解决问题之本。具体来说,造成竞争力向优势产业集中有其行业固有原因及外部原因,首先是移动业务对固话业务的替代作用不容忽视,这一作用造成了我固定业务运营商发展增长速度的放缓,竞争力下降。其次,外部原因则又体现为不同企业自身的经营效率的差异及行业监管的法律制度的缺失。

从全球范围的行业运营模式来看,当市场处于寡头垄断或“一家独大”的完全垄断及双寡头垄断时,往往会在利润极大化的目标下形成一种“共谋价格”合作瓜分市场,获得超额垄断利润。

中国移动是在1999年从中国电信(原)分离出来的,在其成立之初,其所获得的就是优势资产[原中国电信在其成长过程中依靠当时政企不分所积累的强大的物质资源如办公场地与机房,普遍覆盖、频率资源丰富的网络,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与技术),良好的财务资源及原有的庞大的用户资源]。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移动是从原来政企合一的中国电信剥离出来,其同电信监管部门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在发展政策上、影响其业务发展的(频率)资源上就占有很大的优势。而中国移动的企业竞争力之所以能迅速增强与扩张,除去其自身在发展过程中管理、营销方面成功的因素,上述因素成为最重要条件。

反观1994年成立的中国联通,它是一家等于从“零”开始却又肩负打破电信垄断历史使命的企业。翻看其在成立之初的数据,仅靠13.4亿元资本艰难起步,到1995年时网络覆盖仅局限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开通GSM数字移动电话,人员来自“五湖四海”,技术力量薄弱,发展业务的基础GSM获得网络频率资源仅占移动的1/6等。尽管其在成立之初获得一定的相对经营政策倾斜,但当这种政策管制伴随着价格的放开,其优势就荡然无存了。

中国联通经历了一个相对高速发展的时期,受发展战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其经营效率下降,收入增长率一直低于中国移动。而中国移动则进行了一系列的公司治理革新,引入国际先进的管理体制,建立领先的企业文化,反映在市场与企业价值上,就是经营效率的大幅度提升。此消彼长,两个竞争主体的经营效率产生了明显的差距,也就导致两个企业竞争力的差距越来越大。而在利润绝对数值方面,两者相差几十倍。中国移动基本上一家独占了高额的移动产业利润,所以就形成了“一家独大”局面。

由于中国移动在市场上的“一家独大”,同时电信运营商又各自为战,这就形成企业大打恶性价格战局面。拥有绝对市场主导地位的运营商―中国移动,以其强大的市场支配力可有力打击其竞争对手,中国联通为了生存就不得不以低价格(甚至是低于成本的价格)参与竞争,因此,整个中国移动通信市场出现了“零和博弈”现象。

【参考文献】

[1](美)唐纳德•R.库珀,(美)帕梅拉•S.辛德勒著,郭毅,詹志俊等译.商业研究方法[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张永明,何兴,李骏,王琳,张终茹 .未来3G行业竞争环境的分析及应对策略研究 [J].移动通信,2007,31(4).

[3](美)查尔斯•W.L.希尔著,周健临译.国际商务:全球市场竞争[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黄芬.引进、吸收、改造和创新――我国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四部曲[J].通信世界,2007(25).

文化教育市场分析范文第2篇

一、更新课程观,深化课程改革

课程是教育思想和理念的集中表现,是学校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世界性教育改革的实践证明,任何成功的教育改革,必须要把课程改革摆在核心的地位,确定课程改革的目标取向,找好课改的着眼点,即要明确中职课程改革为谁服务,为什么服务。因此首先要更新课程观,树立新的理念,我们的做法是:

1.依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开发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

目前,社会经济发展飞速,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此,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改革应以培养学生适应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广泛就业的需求和职业岗位多变的需求为目标取向;打好文化基础,拓宽专业覆盖面,培养“多能”型的复合型人才。我校通过市场调研,明确了旅游业各岗位对学生知识结构、职业素质的要求,并据此构建了中职旅游课程体系,构建以“服务”为宗旨,以社会需要为目标,以技术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设置模块和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将课程分为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程、实践技能课四大模块,并根据培养目标中的思想品德、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进行相应的课程设置,使学生既能适应导游工作,又能适应饭店工作,还能适应旅游相关行业的工作,采取了“宽基础,活模块”式的模块课程改革。

2.依据本地的经济发展现状,结合本校的办学实际,注重学生社会实践及分层次教学。

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必须建立在对本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基础上,要充分体现本地经济发展的特色,同时,应有一定的创造性和超前性,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新要求。我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生,大部分在嵩县各大景区及旅行社、各大饭店就业。因此我们在课程设置加入了“地方模块”,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如“嵩县的历史沿革”、“改革开放中的5A嵩县”等专题,促进学生对本地的历史、政治、经济的了解,提高她们今后在嵩县对客服务的效果。同时我们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也采取了分层次教学,较为突出的表现是在英语教学方面,我校开展了英语第二课堂,引导基础好的同学用英语对话,通过练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围绕能力需要及专业特点,推进课程改革

教育部在《面向二十一世纪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应确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专业设置,课堂开发须以社会和经济需求为导向,从劳动力市场分析和职业岗位分析入手,科学合理地进行。”为此,我校旅游旅游与管理专业在课程改革中,尽量渗透这一思想,多管齐下,整体优化。我们认为:

1.加强师资培训是课程改革的前提与基础。

教师是强校之本,是决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的知识及能力素养能否跟得上课程改革的步伐,从根本上决定了改革的成败。为此,学校专门成立了师资培训领导小组,由专人负责,并邀请专家学者作课程改革的专题讲座,组织专业教师外出培训学习,回校汇报交流,逐步确立了新的教育理念;鼓励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考导游证、考餐饮服务师、客房服务师,通过培训,我校“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达到了90%以上,真正把课程改革的理念转化成了实际教学行为。

2.完善课程体系是课程改革的中心和关键。

改革课程体系,我校采取“宽基础、活模块”的思路,“宽基础”就是加强文化教育,在提高文化素质的同时,提高中职毕业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对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开设了语文、英语、数学、德育等文化课,以适应专业基本素质培养的需要。为了适应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了课程结构,大胆删除过时、不适用的教学内容,增加了适应社会需要、学生需要、用人单位需要的教学内容,我校根据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特色制定了《专业技能分布(分项)达标实施方案》、每月对学生进行技能考核,主要是对学生的技能进行达标测试。所有课程均按不同功能分为三大模块:应知模块、应会模块、熟练操作模块,不同年级有专业方向的侧重点,一年级客房、餐饮服务专业课为主,二年级以导游专业课为主。

3.开发校本课程是课程改革的补充和延伸。

文化教育市场分析范文第3篇

就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而言,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近年来社会公认的现实,大学生“毕业即失业”成为不容忽视的现象。随着大学生就业难程度的日益加重,政府、学校和学生开始转换思想,用“创造工作岗位”的新观念替代“竞争工作岗位”旧模式,在探索的过程中,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国内各高校纷纷开展创业培训课程,针对大学生在实际创业中面临的困难,为大学生提供系统的创业指导。通过创业课程学习创业知识和技能,制定周密的创业计划,减少创办企业的盲目性,降低企业经营的风险,很多大学生走出象牙塔,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创业活动并取得了成功。然而,当前的国内创业课程由于开办的时间还不长,就形式和内容而言还有一些缺陷,美国作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首创者和践行者,在课程体系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比较两国的课程模式,合理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是推动大学生创业活动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中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

“一般认为,1997年清华大学的‘创业计划大赛’是中国高校实施创业教育的开端。”大学创业教育从狭义来说,就是通过开设创业学课程,给学生传授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的知识、技能、能力等本领和技巧,使其能创造性就业和创造新就业岗位;从广义上来说,就是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开发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创业综合能力的教育。 高校在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也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2005年,大学生KAB创业教育(中国)项目开始在中国实施。 目前,创业实践基地、创业园等实践场地在各高校纷纷创建,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场地。

美国在大学生创业教育方面更为成熟,人们发现,1980 年以后,新兴的中小企业创造了美国超过95%的财富,而事实上也正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的高校呈直线上升的趋势,哈佛商学院、麻省理工学院等著名高校都纷纷设置了创业课程,引导学生创业,带动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同时,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创业人才。美国从小学、初中、大学乃至研究生,普遍开展丰富多样的就业和创业教育课程,他们在基础教育中进行的创业教育是与职业教育紧密结合的。

二、中美大学生创业课程的设置

KAB(Know About Business)即大学生创业教育项目,2005年,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把KAB项目引入中国,正式启动了中国大学生KAB创业教育项目,并于2006年春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6所院校进行项目试点。从目前的试点高校来看,课程设置主要分为两种情况:其一是作为专业选修课,只在管理类等少数专业开设;其二是作为公共选修课,各专业的学生都可选修。国内创业课程选用有市场实战经验的老师和创业成功人士任教,运用模拟企业经营的模式进行教学,让学员在游戏演练中学会制定企业计划,增强企业盈利的能力。创业教学中普遍采用高度参与性的方式,主要采用讲课法、案例法、讨论法、头脑风暴法、练习法、角色扮演法、游戏法等七种互动式教学方法,将创业理论系统的串联起来,其中包括组建团队与架构公司、项目确定与公司注册、市场分析与战略规划、成本预算与营销策划、资金规划与销售管理、财务培训与财务管理、投资收益与风险评估、创业计划于开业准备等方面。在培训结束后,学生基本形成创业计划,并能够制定创业计划书。

与中国相比,美国的创业教育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以斯坦福大学为例,斯坦福大学具有较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始终坚持三个基本原则,即文科和理科结合,教学和科研结合,文化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美国的创业教学内容多以现实社会的状况为切入点,实用性和针对性较强,而与此相比,我国教学所使用的案例多为舶来品,探究性与体验性内容较少。此外,美国大学创业实践活动十分丰富,既有专门的实践导向型课程,如商业机会选择、商业计划书制定、资本筹集等,又有各式各样的实践活动,如市场调查、企业实地考察、实际体验、创业计划大赛、创业交流会等,而且每学期安排科学周密。 三、优化创业教育课程设置

首先,推动创业教育课程需要优越的外部环境。就美国而言,大学创业教育有来自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企业家和校友等全社会的资源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创业教育的开展,才能保证创业课程不断创新发展。高校开办创业课程,必须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尤其是企业的力量,这样创业课程才能不仅仅成为一种飘渺的理论,而是使创业在大学生中成为一种风气,一种时尚。

文化教育市场分析范文第4篇

内容摘要:农民科技教育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进农业增长方式根本转变、实现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根本保证。本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影响农民科教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和归纳,并据以提出了系统的对应策略。

关键词:教育 科技 农民科技教育 对策

现阶段教育形成的人力资本已经取代传统的生产要素,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力量。有数据显示,世界财富的85%集中于人力资本,美、日、韩等经济赶超的奇迹均得益于教育对人力资源的开发。科技是理论知识与应用技能的统一体,其通过对劳动者、劳动工具及劳动对象的渗透和物化,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而推动经济的增长,成为第一生产力。教育和科技是一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交融关系。教育使科技知识得以延续和传播,而科技则为教育提供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改变单调的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两者在宏观目标、运行机制和作用后果上进行目标协调,成为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组成部分;科技通过改造国民经济技术结构、改革科技体制、促进教育和经济发展,而教育则通过提高人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科技发明促进科技和经济发展。

科技教育是科技与教育两职能的交叉与融合,是国家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农民科技教育是科技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将科技知识、思想和方法内化为农民科技技能的教育,分为职前、职中和职后教育三个阶段,主要培养具有科技素养的农村基层干部、农民企业家、农民技术骨干、非农产业工人、农村市场经营者、新型技能致富劳动者和未来农村合格劳动者。

农民科技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正处在世界农业深刻变革与农业战略结构调整的重大转折期,农业科技教育有着极强的紧迫性与必要性。体现在以下方面:

推进农业科技革命的需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其对经济贡献度已大大超过其它要素。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正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深刻改变着世界农业面貌,使农业产生质的飞跃。农民是农业活动的主体,农业科技对农民素质提出更高要求。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在资源、市场双重约束下,农业发展面临许多新问题: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产品品质不高,销售不畅,价格低迷;产品加工转化率低,综合效益不高,农民增收慢;国外农产品竞争加大;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可持续发展受挑战。这些问题都与农民思想观念落后有关,通过教育可使他们认清农业形势,转变旧的思想观念与经营方式。

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需要。农业要适应市场对产品优质化、多样化需要, 必须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以优化生产结构、提高产品品质,优化农业环境,发展效益农业。这需要农民树立市场、竞争、开放、质量、效益的新理念。

促进农民增收的需要。用工业方法经营农业,发展商品化、专业化、市场化、现代化农业,通过提高生产力增加收入的方式,要求农民掌握科技知识和经营技能,采用先进技术与工具,及时捕捉、判断市场信息,成为懂生产、懂经营、懂技术、懂市场的新型农民。

当前农民整体科技素质较低的现状。在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占到40%以上,从没接受过科技教育的则在70%以上。大部分农民科技意识弱,农业短期行为严重,习惯于自然、半自然的经济方式和传统的农业劳作方式。许多农民信息闭塞,缺少接受教育、获取信息和提高发展能力的机会。要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必须接受科技知识教育。

江苏农业科技教育状况分析

江苏农业科技教育在东部沿海地区有一定代表性,对全国其它地区有一定借鉴意义。本文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江苏农业科教的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同时结合定性的资料整理与归纳,探寻影响的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影响因素

影响江苏农业科教水平的因素很多,考虑到影响因素连续数据的可得性,结合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样本数量及其时间序列的要求,笔者通过对《江苏统计年鉴》、《江苏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江苏省教育厅、农业厅、科技厅政务公开信息等原始数据资料的筛选、整理,借助SPSS13.oforWindows软件的因子分析工具,在剔除了再生共同度和相关性系数低的指标后,选择2001-2007年间的31个指标构建江苏省农业科教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层级关系如下:

一级指标为目标层,反映江苏农业科教水平状况(A),二级为科教宏观指标(B1)、农业现代化水平(B2)、农业实用技术人才拥有量(B3)、农民文化程度(B4)、各级科教主体毕业生人数(B5)、农民科技信息水平(B6),三级分别为B1的农业总产值、农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外商农业直接投资额、户均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平均每人全年总收入、一产从业人数、粮食产量、初级产品出口额和农副产品成交额,B2的农业机械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每亩耕地施用化肥量、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和农用柴油使用量,B3的农业技术人员数和乡土人才数,B4的农民文盲比率、农民小学比率、农民初中比率、农民高中比率,B5的职业中学毕业生数、成人中专毕业生数、成人中学毕业生数、成人技术培训学校毕业生数,成人初等学校毕业生数、网络教育毕业生数、普高农学毕业生数和广播电视大学毕业生数,B6的农业科学图书出版数、农村每百户拥有电视机数和农村每百户拥有电脑数。指标体系从宏观和微观层面直接和间接的反映了诸要素对农业科技教育水平的影响。

(二)统计结果及简单分析

运行SPSS13.oforWindows软件的因子分析工具,对原始数据作适宜性检验,其中相关性系数在0.38~0.96之间,再生共同度在0.713~0.981之间,KMO值为0.853,Bartlett球度检验值为2415.428,相伴概率为0.000,高度显著,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在“提取”项中选主成分分析法、因子未旋转解、特征值>1,在“旋转”项中选方差最大,在“得分”项中选回归分析,确认运行。输出的变量相关系数>1的特征值有5个,其中前3个总和即>85%,于是按原设置重新运行软件,取因子数为“3”。 最终输出结果如下:F1特征值为12.005,对总方差的贡献度为38.726%;F2特征值为10.967,对总方差的贡献度为35. 379%;F3特征值为4.098,对总方差的贡献度为13.215%;累计贡献度为87.32%,亦即共同解释了原始变量标准化方差的87.32%。在第一主因子上载荷较大的变量有成人中学毕业生数(0.941)、普高农学毕业生数(0.935)、农业技术人员数(0.913)、乡土人才数(0.913)、职业中学毕业生数(0.902)、一产从业人数(0.871),农村每百户拥有电视机数(0.833)、农业科学图书出版数(0.781)、成人技术培训学校毕业生数(0.754)、成人初等学校毕业生数(0.721)和广播电视大学毕业生数(0.668)。这些指标主要反映农民接受各层职业科技教育及获取科教信息的情况,可命名为农民职业科教因子。从权重来看,其水平并不高,说明职业科技教育对江苏科教发展的核心支撑作用并不很强。在第二主因子上载荷较大的变量有有效灌溉面积(0.936)、农副产品成交额(0.917)、每亩耕地施用化肥量(0.867)、户均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0.842)、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0.805),农业机械总动力(0.767)、初级产品出口量(0.738)、农用柴油使用量(0.679)和平均每人全年总收入(0.650)。这些指标主要反映农民科教的支撑条件及科教水平对农业产出的影响,可命名为农民科教支撑与效用因子。从权重来看,其对农民科教的影响较大,这一方面说明江苏农民收入增长与农业机械总动力等投入对农民科教的推动作用、农民科教水平提高对农业经济效益的拉动作用;另一方面也说明限于农民科教专题资料搜集的困难,使用公开出版或公布的权威的间接资料反映专题研究有一定的统计偏差,需要借助其它相关资料进行综合判断。在第三主因子上载荷较大的变量有农民高中比率(0.844)、农民初中比率(0.826), 成人中专毕业生数(0.759)、农民小学比率(0.639)和农民文盲比率(0.512)。这些指标主要反映农民文化程度对科教水平的影响,可命名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因子。从权重来看,其对农民科教的影响较弱,说明江苏农民的文化素质有待提高,它们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民科教的发展。

江苏农业科教存在的问题

认识不足。各级政府没有充分认识科教的巨大经济功能,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领导干部侧重抓农村基础教育,把中小学升学率作为衡量农村教育绩效的重要标准。农民对农业面临的严峻挑战及自身科技素质提高重要性认识不足,习惯于传统生产方式,缺乏学习热情,普遍存在“厌学”情绪。

组织不健全。政府无专管职能部门,缺少统一规划、组织管理和部门协作。农业、教育、劳动、妇联、共青团、政研室等多头管理,各自为政,调控失衡。组织工作散、乱、空,培训盲目、随意、无序和重复。

保障不力。缺少完善的农民科教政策和制度体系,没有对各级政府职能、科教各当事人作行为规范。没有专项教育经费及激励机制,办学条件简陋,农民参培机会成本大,预期收益不明,不愿培训。

基础薄弱。教学机构经济基础、教学设施、培训场地等不足,师资力量不强,缺少有理论、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

内容、形式脱离实际。教学内容与生产脱节,缺乏农村劳动特色,学不致用;教学形式单调、呆板,以电视、广播为主,缺少针对性、实效性,难以解决实际问题。

竞争不规范。办学体制开放以后,培训市场竞争激烈,一些办学机构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打算,不重质量,靠“坑、蒙、拐、骗”诱导农民学习。农民学而无技,难收实效,积极性受挫。培训学校形象受损,招生困难。

宣传不力。电视、报纸、杂志、出版、广播等传媒是农民科教的有效途径,但宣传版面、播放时数及广度、深度不够,出版书籍的质量不高,一些单位受利益驱动,科教刊物夸大其词、空洞且不切实际,不适合农民口味,趣味性差。

农民自身问题。青年农民多外出打工、经商多,从事农业生产非老即少,科技素质低,对新技术弄不懂、不会用,用老经验经营,增加了教育的困难性。农民获得新技术与市场信息的主渠道往往不是来自政府和媒体,而是身边熟人和亲朋,生产的盲从性大。农民收入少、积累少,对科技对生产带来好处认识不足,主动拿钱参培少,接受教育被动。由于平时忙于耕作,闲来经营小生意,集中学习时间少,工学矛盾突出。

提高农业科教的思路

(一)思想重视

要站在农业现代化的高度,充分认识农民科教的重要性,把其纳入农村发展的战略重点,同时应充分认识到它是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必需环节。农民科技素质低,科技成果就无法形成现实生产力,农村经济就缺乏根本动力。要认识到产业化是农业经营方式的根本转变,其核心是依靠科技实行全要素集约经营,它需要教育为产加销、贸工农各环节提供各种人才。要认识到农业市场化是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农业必需按市场经济规律和市场需求确定产业并组织生产。教育要培育农民的市场与开放理念,打破封闭保守的自然经济模式,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引进优势因素,借助外力,发展自己。要认识到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大批农民从一产分离,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促进农业现代化,必需靠科教促使科技应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要认识到农业科技的不断创新,客观上要求农民不断采用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接受新技能培训,农民教育是终身教育。最后,要认识到我国是农业大国,人力资源主体在农村,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根本在于教育。

(二)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应成立农民教科领导小组,组织各相关部门参与,统一规划和协调。农业部门是最深入农村、贴近农民、了解农民的部门,应作牵头主管,由其他部门配合,形成一个政府统筹、部门牵头、培训单位实施、社会广泛参与的组织体系。完善科教市场管理机制,各类科教资源要公开平等竞争,凭能力发展,以提高科教效率。教育单位应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完善教育计划、实施、检查、督导等管理。通过产业化经营、合作经济等形式有效组织农民,提高农民科教的组织化程度,提高教育覆盖面。

(三)科教平台体系构建

要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形成合力,根据“分级负责、分层管理、分级教学、明确责任、互相协作”原则,构建一个由政府主导、面向市场、开放运行、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相互协调、功能齐全的科教体系。其中,高职院校负责中高级农村科技人才培养,农广校、函大、科普学校、科普活动室、夜校负责成人教育,大众传媒、多媒体、电视、广播、计算机网络负责函授教育,培训中心负责实用技术、绿色证书、跨世纪青年农民、职业技能、转移就业等培训,科研单位、推广机构、中介组织、龙头企业负责短期培训,示范基地、示范户侧重适用技术示范推广。在农村基础教育阶段,增设职业教育培训课,对完成文化课的初、高中学生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未来合格农民。

(四)科教保障体系建设

第一,立法保障。应通过立法确定农民科教地位,明确政府机构、人员及经费职责,确保科教权益、秩序,规范科教行为,避免人为干预的随机性。第二,政策保障。政府应制定系统的科教政策,规范、引导和激励科教行为,并在办学机构资格、办学环境与公共服务上给予保障和扶持。应对公办科教机构的编制、人员给以保证,鼓励民间组织、企业和经济合作组织参与培训,对重点领域给以教育补贴,对获得科教证书的农民在选干、项目配套、资金投入、土地流转、信息服务、技术服务和产后服务等方面给以优惠政策待遇。第三,经费保障。应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民间资本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政府的科教投入要稳步增长,幅度应大于国民收入增长,支出结构应向科教倾斜。应整合扶贫、教育等资金设立专项科教经费,在二、三产业设立支农基金,由农业项目划分一定比例科技专款,对企业、个人投入科教的资金算作税前开支。允许受教者以适当形式参与科教投资,允许教育单位按人均培养成本确定收费标准。允许科技建筑用地按公益事业用地办理。第四,教学资源保障。应建设必要的校舍、场馆、场地等基本教学设施,建设现场示范教学实习基地,配置电化、远程、网络、声像等现代化教学设施,整合文字、音像、书屋等资料库,制作文字教材,录制广播电视教学节目,开发特色课件,形成软硬件结合的教学资源保障体系。第五,师资队伍保障。应选聘思想觉悟、专业理论、操作技能、口头表达能力和事业心强的、热心科教的科技骨干为专业教师,聘请专家指导科教工作。通过业务考核、在职与脱产培训、专题研讨、外出参观等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形成一支高素质的农民科教师资队伍。第六,农民参教保障。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引导、鼓励农民参加科教,激发其学习热情。如对参教农民免费住宿、收成本就餐、减免学费、凭结业证书推荐就业等。

(五)教培单位的管理机制建设

第一,树立正确办学理念。以质量促规模,以规模求效益。让更多的人接受高质量科技教育,让发达地区农民普遍掌握农业产业化所需要技术,让不发达地区农民普遍掌握一两项脱贫致富技术,通过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实现教培的效益目标。

第二,需求市场分析。伴随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村经济由单纯种、养殖向种、养、加结合、贸工农一体化发展,农民专业技术需求多样化。多数学习者希望接受时间短、见效快的实用技术培训,应满足教育层次需求的多样化。教培单位应对市场需求信息进行搜集、加工和整理, 选准适宜当地的科技项目,对项目可靠性、适应性、效益性进行综合评价,按市场的价值标杆指导项目选择,接受政策与市场规律的双重调节。

第三,适合的科教内容。根据市场需求,实施分层教育。对技术、推广人员进行高新技术教育;对初中、高中毕业生等未来新增劳动力进行学历和职业技能双重教育;对复转军人、初高中青年进行自主创业教育;对基层干部进行职业或成人专业教育;对有一定文化、35岁以下农民进行非农转岗技能培训;对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应根据当地主导产业,实施短期实用技术与绿色证书培训。对贫困农民和妇女进行扶贫和妇女技能专项教育。所有科教培训还须增加科普宣传、思想文化、法律政策和卫生健康等教育。内容涉及技术、法律、管理、加工、营销、服务等各个方面。 第四,采取相适应的科教形式。针对不同的受教群体采取灵活的科教形式,全日制、半日制、白班、晚班、电视讲座、函授、网络等多层次、多渠道、多学制教学。中、长班采用集中教学;短期培训采用分散教学,送教下乡;时间不固定采用远程教学,通过信息网站把科教信息送到千家万户;文化水平低的则应采用基地示范教学;季节性强、技术急需采用现场教学,通过田头会诊、现场指导、技术讲座解决疑难问题。转岗、转业采用订单、定点或定向教学。

第五,注重教师教学管理。这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其一精编教材。教师要融汇贯通,编写成易于农民消化、吸收的通俗易懂的乡土教材。其二简化科技理论。教师教学要深入浅出地讲透理论,在有限时间言简意赅地把最基本、最精粹、最核心的知识简明的传授给农民。其三强化技能训练。使用挂图、模型、实物、教具等直观教学,用讲解、操作、指导、再操作反复训练,熟练操作技能、技巧。巡回辅导中,要结合农民各自生产中发现的新问题,沿知识再现与形成过程,对农民进行释疑激趣、解惑启发、深化理解。在总结教学中,要引导其获得启发、积累经验、吸取教训、生发联想,用现身说法在互教互学中切身感受与体验,实现知识的内化与升华。其四细化科技规程。教师要把知识归纳、整理、概括,简化成生产时间表、活动顺序表,农民生产前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试就灵、一用就富。其五教学过程管理。定期召开教师座谈会,彼此交流授课技巧,共同提高;组织教师教学观摩活动,提高教学水平;开展教师的教案、教具评比,促使教师改进教学手段;实行教师教学考核制。

第六,内外部竞争管理。教培单位要积极参与外部竞争,适应、驾驭优胜劣汰的竞争环境,通过开放竞争,整合优势资源,协作发展。要把竞争机制引入内部管理,打破平均主义,把招生、培训、管理教学多项指标分解到人。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靠办学队伍的整体实力参与市场竞争,发展壮大自己。

第七,建立激励机制。通过公正的考核、评估,按实绩对有成就者晋职、奖励、提拔重用。鼓励教师在教学外积极为农民服务,从事技术指导和推广。鼓励教师大胆采用“包村、包户、包教、包会、包生产、包经营、包创业”的六包科教模式,对成效显著、培训、扶持大批科技示范户和致富能手者给以重奖。同时,也应对学习优秀的学员给以表彰和奖励。

参考文献:

文化教育市场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三螺旋;创新;创业;创新创业教育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高校面临的问题也愈来愈多,其中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问题日趋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为此,党的十七大报告已明确提出了“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思想,这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求,也是繁荣创业型经济、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现实需求。与此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对创新型人才的渴求、对高校科技成果的更多关注使创新创业教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因此,要贯彻落实这一战略思想,就要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三螺旋创新模式

创新创业教育是将理论研究、教育和商业训练结合起来,通过研究、模拟演练,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心理品质和能力,为从事商业、企业活动和就业做准备的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创业创新教育的目标,是以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内涵要求为依据,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艰苦创业、勇于创新的精神,强化创新创业意识,开发、提高学生的创业知识、能力和精神品质,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与择业理念,激发大学生的创业兴趣,形成一定的创业创新能力,从而实现大学生的成才。[1]可以说,创新创业教育是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有机统一,是知识教育与创业训练的有机统一,其中创新教育是前提,创业教育是根本。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为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高等院校或教育系统的任务,它应该需要社会多个系统的合力。

美国学者亨利・埃茨科威兹创立的大学一政府一产业三螺旋创新模式对创新创业教育有一些重要启示。该理论认为,由于现代社会中知识日益以科学与合作为基础,创新日益以组织或机构范围间的协作与合作为特征,创新活动需要大学、产业和政府三方参与、协同作战。在三螺旋结构中,大学、产业和政府在创新过程中的地位是平等的,一根螺旋线可以代替另一根成为主驱动力,而此时原来起核心螺旋线作用的那个机构就成了支撑机构,大学、产业、政府都可以成为创新的领导性机构,三者相互作用,实现动态平衡。创新创业教育既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过程,其本身又一种重要的创新活动,在这个创新活动中,高等院校将作为核心螺旋线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而产业和政府则是不可或缺的支撑机构。

二、高校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螺旋线

作为教育训练的主要场所,知识生产的主要园地,大学无疑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起到核心作用。当然,在此过程中大学并不是孤立无援的,政府和产业应作为支撑机构积极参与,最终形成“大学―产业―政府”的动态三螺旋。“如果某一功能已经由核心机构实现,那么作为次要机构的用处就是为实现这一功能做贡献。” [2]

1.重视综合知识积累,夯实创新创业基础。

一方面,创新不是凭空设想,离不开一定的知识积累,没有积累就没有创新。一项创新活动不仅需要广泛的知识和深厚的理论功底,还需要有一定的人文素养;另外,加强概括能力的培养,掌握创新方法,增强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培养敏锐洞察力等思维知识也是创新中不可缺少的。而创业活动也是以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和依托的,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创业活动就不可能成功,创业教育只能建立在专业知识积累的基础上。

另一方面,创业又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很强的过程,涉及许多领域的知识,如经济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税收、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高校应开设完备的相关的创业知识课程,将创业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帮助学生完善创业所需的知识结构。

2.培育创新创业意识,改革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

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并不在于培养个别精英,而在于培养全体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为其长远发展提供一种开拓性价值取向和素质,营造一种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创新文化氛围。[3]创业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应该构建以创业教育为龙头,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文化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的内容体系和以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与社会实践课程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的课程形式结构体系。[4]美国的以创业过程为主线的成功教学模式值得我们学习:可以邀请产业、社会及政府部门的善于处理各种创业问题,如法律、税收、知识产权、企业评估以及合同管理等方面的专家加入课堂教学。

3.积极探索多种途径开展创新创业实践

首先,要引导学生进行以问题为导向的创新实践。问题意识是创新意识的基础。认识问题,提高问题意识,确定有价值的真正问题,分析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是基于问题创新的核心。[5]以“研究课题”为形式组织开展的课外活动就属于基于问题创新的实践形式。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组成课题组,查阅资料、动手实验、搞社会调研、进行市场分析都由学生自己完成,老师仅做适当的指导。基于问题创新的实践有利于推进“研究性学习”的学习理念,鼓励学生发展求异创新思维,擅于向老师、课本质疑,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其次,以大学科技园等孵化器为平台开展社会实践和创业实践。孵化器是为了实现大学的教育使命和促进经济发展使命等应运而生的。大学科技园是以大学或大学群落为依托,通过集成各类创新要素和资源,采用政府资金、企业资金、金融资本与风险资本等多元化的资本运作方式,以实现大学科技成果向企业和社会有效转化为核心功能的科技园区。[6]大学科技园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和创业课程。纵观国外大学科技园的发展进程,科技园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如,斯坦福大学是“网络亿万富翁农场”,是硅谷创业天才的制造中心。鉴于大学科技园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的特点,作为大学应该可以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充分利用大学科技园“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的功能,输送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二是可以鼓励有创新成果的学生进行创业实践。

三、产业是推行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基地

在创新创业教育的三螺旋中,产业是重要的支撑机构,它通过以下途径发挥着积极作用:

1.与大学合作共建规范的实践基地。这是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一种途径,我国可以学习借鉴美国“ERC模式”。美国的工程研究中心(ERC)是高等工程教育与企业界成功合作的范例。在ERC的教育过程中,学生与企业是密切联系的。体现在:①学生可以针对实践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去请教企业工程师,企业工程师也可以参与学校的理论实践研究和教育计划的制定,辅导学生学习解决有关工程实践中的问题与方法;②大学与企业界共同完成研究项目,而且一起努力将工程科学基础性的成果积极投入到与企业界直接利润相关的技术产出上,以实现科技成果转移;③将大学与企业界合作研究中提炼出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作为课程教材,让更多学生掌握先进的、成功的技术创新思想和方法。笔者认为,这种模式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因此,我国可以提倡企业与大学共建开放型的实验室作为学校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也可作为校企合作的平台。在这个实验室里,大学教师、研究生、本科生和企业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共同参加某一与企业实际紧密结合的研究课题的研究,学生就有机会对企业生产管理实践亲身感受,从而提高创新素质,学习创业知识。

2.提供人力资源支持。一方面,企业应当应大学邀请或定期选派富有经验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到高校作报告、开设学术讲座,或开展专题研究,或兼任教师,参与并指导课程教学改革、创业实践、就业指导等各项工作。另一方面,在校企合作的前提下,企业提供学生到企业实践的机会,并安排专门人员进行指导,使学生能够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企业生产、管理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在实践中不断锻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熟悉企业经营管理流程。

3.提供资金扶持大学生创业。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利用自己的科技知识或已有的科技成果创办公司是一条重要的创业途径。但大学生普遍面临资金短缺,管理经验不足的问题,企业可以利用自身在这两方面的优势扶持大学生。大学生和企业可以寻找对双方有利的途径,如学生以高技术成果入股,企业以资金入股等。

四、政府是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保障

在亨利・埃茨科威兹的三螺旋创新模式中,政府的独特身份是作为契约关系的来源,确保稳定的相互作用与交换。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来说,它作为支撑机构发挥着关键性的宏观引导作用,这种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制订优惠扶持政策

创新创业有风险,需要鼓励和扶持,尤其需要政府的政策扶持。如,政府有必要在投入、信贷、税收、奖励等方面,最大限度地向创新创业者倾斜。国家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就已经反映出这方面的政策精神:进一步形成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中央有关部门通力合作、省级人民政府统筹协调、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目标责任明确的就业工作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完善有利于毕业生就业和创业的政策框架体系,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推进毕业生就业市场与各类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的联网贯通,进一步发挥市场在毕业生人才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切实的政策扶持,使得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能够有效开展并取得成功。

2.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一个企业的创办和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环境,鉴于政府是契约关系的来源这一独特的身份,因此,良好的社会环境尤其需要靠政府来营造。政府应该通过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对学生的创新行为进行鼓励和保护,制定鼓励冒险、分散风险的风险投资制度,为自主创新提供金融支持体系等方式来降低创新创业者的风险。同时,要鼓励创新、推动创业,政府还应该规范市场行为,建立统一开放、平等竞争、规则健全、运转有序的市场体系,确保经济环境中每一个市场主体都能够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去运作。

参考文献

[1]南昌教育学院课题组.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0(03):47-49. 

[2][美]亨利・埃茨科威兹. 周春彦.三螺旋[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19.

[3]王锋.我国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0(04):101-105.

[4]梁士朋.美国创业教育的研究及启示[J].医学教育探索,2006(6):493-497.

[5]尹成湖,等.创新的理性认识及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