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学理论知识

经济学理论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学理论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济学理论知识

经济学理论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知识经济 经济学 基础理论

知识经济的出现使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必然要合理解释和反映这种社会经济生活的新本质,从而在更新的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基石上构建指导人类新的经济实践的经济学。事实证明,经济学的一些研究领域已经初步自觉或不自觉地反映着这种新经济的冲击。尤其突出的是贝克尔的人力资本论、发展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及一些管理性经济学科,这不断地加大着部门经济学科和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分离。我们已经看到了知识经济的现实,但我们用以解决问题的理论并非建立在这种现实基础之上。这便是旧理论无所作为的必然。

纵观人类社会全部的经济活动无外乎这样两个内容,其一是社会财富的创造问题,其二是社会财富的分配问题。这里我们的研究主要是针对第一个问题,形成这一问题的核心内容是一定社会的财富是什么?如何实现这种财富的增长?对这两个问题的认识集中地形成了该社会的经济学基础理论即价值理论以及增长理论。我们从经济学角度考察一定社会所追求的新的社会财富是什么,如何创造出来,不能不看到,新的社会财富的创造总是受制于当时社会的生产方式。从古代社会的钱物积累表现出的社会财富,及与之相应的注重农牧和战争掠夺的财富增长形式,到威廉·配第实质性地揭示出农业经济条件下的社会财富创造中“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里的劳动成果是直接地表现为社会所认可的社会财富。随着自由资本主义萌芽的到来,重商主义坚定地认为商业贸易创造价值、增进社会财富。事实上,商业贸易只是转移现实的社会财富,并不能在根本上创造新的社会财富。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第一次真正深入到人类经济的核心,揭示了生产创造价值这一人类社会财富增长的实质。在资本主义进入典型机器大工业化生产条件下,马克思完善和发展了劳动价值学说(尤其是提出了揭示资本主义财富增殖的剩余价值学说)。这些理论集中说明的是在一定经济时代里新的社会财富的形成是和一定的生产方式相联系的。自然经济时代,创造新社会财富(价值)的主要是人的劳动力,劳动也主要是人的体力劳动;工业经济时期,创造新社会财富(价值)的主要是先进的机械力,尤其是工业经济的成熟期,以机器为主的机械力劳动成为社会财富基本的创造形式。新增加的社会财富完全是表现为满足人们各种各样生活需要的商品,商品价值的大小及其得到社会认可的多少都直接地决定于生产它们所使用的技术的先进性。这使工业经济时代的劳动价值论典型地表现为价值的技术决定论。当人类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的知识经济时代,反映工业经济时代社会财富创造的劳动价值理论在新的生产方式中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其表现在:首先,在现代化的企业生产中,人们认识到外在于劳动过程的知识性的管理也成为创造商品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经济学界也提出了管理是创造价值的第四个要素。而管理正是随着人们对企业自身性质认识不断深化所形成的知识和信息,管理人员正是运用这些知识和信息,服务于生产过程而现实地增加产品的价值。美国德尔福集团甚至提出企业知识管理,认为这是现代企业成功的关键,指出,“虽然知识管理的首要目标不是技术,但是公司将发现,它们在知识经济中如果离开了知识管理,就不可能具有竞争力”。

其次,在市场自由竞争中企业所投入非生产性领域的大量广告费、赞助费及各类社会投入,都不是用于直接生产领域,按劳动价值理论是不会创造价值的。现在恐怕没有企业界的朋友会否认这方面投入的丰厚回报,在这些非生产性领域的投入极大地提高了处于自由竞争市场中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这些知识和信息是如此深刻地影响着消费者的选择,对商品无论在价值大小以及实现多少上都起着关键的作用。第三,现在主要让我们来看看使工业经济时代跃升到知识经济时代的先导产业——信息产业。美国人不无自豪地指出信息产业已成为美国经济最大的新的经济增长源,约占近年美国经济增长的40%。如果你对这个数字还缺乏敏感的认识,那么你对这组数字肯定会感兴趣:一个发展才十几年但已拥有资产2000亿美元的微软电脑公司和已经发展一百多年才拥有400亿美元资产的通用汽车公司,后者曾是美国工业经济时代的象征之一。微软所要做的工作,并不是给你直接可以消费的面包、汽车或实实在在的钢铁。它提供给社会的只有处理信息的计算机和载满了能满足你对知识管理需要的各种软件,这里几乎没有办法用劳动价值理论来分析,最高级的知识在这里直接转化为最大的价值,过时的知识在这里也一文不值。同样的编程人员、同样的工作强度,但可能所创造的价值相差悬殊。这里价值形成的唯一基础是以其知识含量的高低来比较的。其他如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光电子产业等等高新产业中,知识是与他们所能创造价值的大小、所能实现价值的多少直接地联系在一起的。也许仅仅因为一个连字符的遗漏而使数十亿美元化为乌有,也许仅仅因为一个新的配方而价值倍增。在这里已完全失去了工业经济时代社会财富的生产和实现形式,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财富已直接地与人类最宝贵的知识挂钩,这不但突破着旧的社会财富观,而且直接使人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创造新的社会财富。

经济学理论知识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伴随着新制度 经济 学 的兴起,从环境资源的产权的角度出发也已经成为研究和分析环境问题的新方法。通过对环境产权的性质分析可以看出,作为 公共 物品的环境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强烈的外部性,环境产权也就具有了排他性和竞争性。我国自然资源产权存在的诸多问题都与产权制度安排或制度缺失有关。

 

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分析范式,新制度经济学摆脱了新古典经济学忽视制度的弊端,继承了制度学派的传统,把制度作为经济分析的内生变量,在宏观和微观层面对经济行为进行了深入地研究,从而开辟了一条新的经济分析道路。伴随着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从环境资源的产权的角度出发也已经成为研究和分析环境问题的新方法。环境产权制度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和排污权交易制度。

一、环境产权理论的经济学基础

产权是新制度经济学中的核心概念。它反映了产权主体对客体的权利,包括财产的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支配权和收益权等。德姆塞茨认为,产权是能够帮助一个人形成他与其他人进行交易时的合理预期,并引导人们实现将外部性内在化的 社会 工具。罗伯特•考特和托马斯•尤伦从 法律 的角度,认为“产权是一组权利,这些权利描述一个人对其所有的资源可以做些什么,不可以做些什么;他可以占有、使用、改变、馈赠、转让或阻止他人侵犯其财产的范围。”[1]也就是说,产权既是一种权利,又是一种自由。产权界定的实质是财产权利的配置, 不同的产权界定方式不仅影响经济活动的效率,而且影响财产分配的公平。产权得到明确界定的意义在于,至少使能够给他人带来利益的人能得到受益者的认可和回报,使损害他人利益的人给予受害者一定的补偿。因此,科斯在《社会 成本 问题》一文中,强调了权利的界定和权利的安排在经济交易中的重要性,并认为即便存在完全竞争的 市场 ,也只有在对产权有明确的界定后,才能发挥作用。因此,“权利的界定是市场交易的基本前提”,只要产权不明确,外部害就不可避免,只有在明确界定产权的基础上,利用市场机制,才能有效地消除外部性。

产权理论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产权交易。人们进行产权交易的原因就在于不同主体对同一物品的经济价值会有不同的评价,即它可以给不同的主体带来不同的收益。科斯认为,在零交易成本的环境中,产权交易在清晰的产权界定的基础上可以实现资源利用的最优。当然,现实中的交易不可能没有成本。因此,不同的产权的结构设计可以带来不同的效率,而作为权利最基本的反映形式,法律的重要性得以凸显。

二、环境产权的性质

人们一般倾向于环境产权是典型的公有产权,所以环境产权应该表现出非排他性。但是从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环境产权并非是完全的非排他产权。例如,清新的空气,在乡村和城郊是完全非排他、非竞争的,任何人都可以 免费 享用,阻止其他人享有没有必要,也是不可能的,并且增加一个人的享用也不会影响其他人的效用;但在拥挤的城市,随处呼吸到清新的空气就不是人人都可以免费享受得到的,特别是在大气污染较为严重的大都市,只有居住在生态环境较好、 人口 密度较低的社区才能自由呼吸到清新的空气,因此,清新空气在大规模人群中具有了排他性和竞争性。简言之,环境作为一种自然——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必须受到自然法则的约束。一旦超过环境容量,环境的排他性则明显表现出来。因此,我们可以说环境产权的排他性源于稀缺,一旦清洁的空气、洁净的水源、安全健康的生存条件成为稀缺,环境资源就会表现出强烈的排他性,环境产权的排他性和竞争性也由此产生。

三、产权理论对环境问题的解决范围

作为新制度经济学的经典之作的《社会成本问题》对产权的研究就是从环境问题入手的。文章通过对许多环境问题的案例展开经济学分析,最后得出了学界非常熟悉的科斯定理。产权理论是用经济学方法研究外部效应问题制度根源的一条重要思路,而环境问题正是经济活动外部不经济性的具体体现,因此,环境问题是产权理论研究的起点和重要的应用领域,而产权理论又为分析导致环境破坏的权利安排过程提供了理论基础。但由于对科斯定理在理解上的不同,导致了理论界对环境资源产权的许多不同观点。市场理性学者对科斯定理的实用性深信不疑,他们认为所有的资源与环境问题,都可以通过产权途径去解决,其代表人物有安德森、利尔、史密斯和古帕塔等。安德森和利尔合著的《从相克到相生——经济与环保的共生策略》一书是市场理性学者的代表作。该书的基本思想是环境是一种资产,围绕环境资源是可以建立界定完善的产权制度的。环境资源的所有者可以通过自由市场机制来确保经济与环境的共生。因此自由市场机制是替代环境 管理 中“专家战略”与“政府控制战略”的有效途径。

有的学者对产权制度完全解决 环境 问题表示怀疑,主要原因就在于有些环境资源的产权是难以界定的。环境产权的界定不同于一般物品的产权界定。环境产权是一种十分特殊的财产权利,其与一般财产权是有严格区分的。一般财产权利强调财产所有权人对财产的所有、使用、处分及收益权,集中反映财产主体的权利;而环境产权则既强调权利主体对环境资源的权利,同时还必须强调权利主体对环境资源的 管理 责任。其原因是:

1.环境资源存在着严重的外部性问题,而一般财产不存在外部性问题。 环境污染一旦形成,公众就会遭受损害。因此,环境资源的权利主体可以放弃对环境资源的利用权利,但不能推卸管理环境资源的责任。

2.环境资源是一种十分珍贵的自然财富,它具有不可再生性和不可逆转性。 环境污染之后形成的某些物种的灭绝,人类无法使其再生,每一种物种的灭绝都意味着人类失去了一笔宝贵财富。

3.对环境资源的破坏或保护不仅对整个 社会 的 经济 实现可持续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对于整个人类的生存环境、人类健康及其生活质量的保障都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从长远来看,任何一个国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都是得不偿失的。我们可以失去发展机会,但却不能失去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四、我国环境产权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向——以自然资源产权为例

1.自然资源产权主体虚置

现行 宪法 规定“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 法律 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和山岭、草原、荒地除外并进一步对基础性自然资源—土地的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范围作了明确界定。但名义上的集体所有在实践中逐渐为国家所有吸收。国家所有看似产权清晰,实则不然。在资源的管理和利用上,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关系是委托—,所有者与经营者职能发生了分离。但是,这种公有制基础上的委托—关系与私有制基础上的委托—关系是根本不同的,前者缺乏明确人格化的所有者,自然资源及其收益从理论上讲属于全体人民或有关集体,但它们却没有支配、转让等产权所有者所应有的任何权利。 产权界定即产权关系的不明晰。

经济学理论知识范文第3篇

一、《宏观经济学》与《统计学》:传统的方法与顺序

众所周知,《宏观经济学》关心的是国家整体的经济运行状况,以及各种调控政策所能起到的作用。在传统的课程设置上,《宏观经济学》教学一般被安排在《统计学》教学之前。这样的安排顺序暗含的前提是:《宏观经济学》受到其他课程的影响是较少的,但它却会影响到其他课程的学习,所以有必要先讲述。

在经济管理等相关专业中,必须认真考虑如何将《统计学》的相关内容融会到《宏观经济学》的讲授过程中,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宏观经济学》的教学目标。总而言之,我们可以将传统的统计知识与《宏观经济学》讲授相分离的方式称为“分离式的、非融合性的方法”,而本文提出的则是一定要将统计知识融合到《宏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的“融合性的方法”。

二、传统方法与顺序的缺陷:三个例证

以《宏观经济学》中十分关心的粮食产量、GDP与CPI为例,来说明传统的“分离式的、非融合性的方法”部分缺陷与问题。

1.粮食产量问题

我国粮食产量已经实现了“十连增”,这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但是对某一地区而言,可能存在着所有下级地区的粮食产量的总和小于整个地区的粮食产量的问题。由于(各类)粮食产量与粮食价格的乘积就等于粮食的GDP,所以很多缺乏统计学知识的人,包括普通的公众,甚至学习过《宏观经济学》但是却对统计知识缺乏了解的大学生在内,就常常认为存在着粮食产量的虚报问题。

2.全国的GDP总和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普通民众已经对GDP的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十分关注这个指标。但是多数人由于缺乏必要的统计抽样知识,所以就无法回答一个已经存在了近十年的问题――各个省份的GDP的总和远远大于全国的GDP。由于缺乏必要的统计知识,多数人的解释就是部分地方官员受不恰当的政绩观的影响人为地造假,虚报地方GDP,进而造成全国的小于地方的总和的情况。

3.CPI问题

CPI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也是衡量通货膨胀指数的方法之一。而近几年,人们的普遍感受是,自己感觉到的通货膨胀率要比官方公布的通货膨胀率要大很多。所以一个常见的解释也是“存在着虚假的情况”。

三、融合性方法的力量:统计知识的作用

把统计知识,特别是统计抽样知识,融入《宏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会更好地实现《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回答各种不恰当的质疑。

1.粮食产量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了解的第一个统计知识是,粮食产量不是通过普查得来的,而是通过抽样调查得来的。其次,还需要了解抽查的执行过程与方法。一般说来,如果A地区下辖B、C、D三个次级地区的话,那么A地区的粮食产量并不是由B、C、D三个次级地区的粮食产量的加总得来的。按照相关的规定,A地区的粮食产量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核算出来的:每个次级地区只向上级统计部门报告本地的粮食种植面积与平均产量,由上级部门再进行加总核算出A地区的粮食产量。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平均产量就是按照上级指定的方法,通过抽样的方式计算出来的,即上级统计局按照一定的比例,使用一定的抽样方法抽取部分地块,进行实割实测,得到这个平均产量。

设想一下,如果B地区对本地进行粮食估算,而抽取的地块跟上级指定的地块只要有一块是不一样的话,则平均产量就可能不同,所以即使A、B地区对种植面积的认定是一致的,那么计算出的粮食产量就会是有差别的。如果C、D地区的做法跟B地区的做法是类似的,那么就会出现普通人认为的B、C、D地区的粮食产量之和跟A地区公布的粮食产量不一致的情况。但是,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不是所谓的“造假”,而单纯是由于抽样方法的不同造成的。而且需要强调的是,只要进行的是抽样而不是普查,那么这种差别是永远存在的。

2.全国的GDP总和问题

由于不能年年都进行普查,因此在使用抽样调查来计算GDP的时候,国家统计局选择的抽查对象只要跟各省选择的抽查对象有哪怕一个是不一致的话,那么就会产生各省的GDP跟全国的GDP不一致的情况。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跟粮食总产量不一致的情况是完全类似的。

3.CPI问题

经济学理论知识范文第4篇

1 图示教学法的定义、特点、优点及运作机理

1.1 图示教学法的定义。图示教学法,也叫“图文示意”教学法。即通过简要的符号,浓缩的文字,线条(箭头)等构成特有的图文式样,形成板书、电脑课件等有效施教的教学方法。

1.2 图示教学法的特点:图示法是书面语表达思想的辅助方式和手段。当用书面语表达思想时,用传统文字书写,再配以浓缩的文字、符号、线条、表格等组成的“图示”,在教学中应用图示法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图示法更注重与人脑的交融,与人脑的思维“挂钩”,易于引起学生的注意,便于知识点间的比较,有的图示体现了思维的过程。图示教学法“越过”直线型“文字”语言思维的“障碍”,直接与人脑深层思维“挂钩”,免去语言、文字在头脑中的“翻译”、转化程序,便于学生理解、记忆,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3 图示教学法的优点。图示教学法的优点很多,有利于知识系统化,有利于形象记忆,有利于强化知识的信息,有利于知识的联想,有利于信息的传递等优点。在教育教学中,通过图示教学法,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及美育,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4 运作机理。图示教学法是直观性原则的创新,是在国外(前苏联)“纲要信号”图表数学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代教学理论与实践,以及将数学学科特点,学生思维发展规律等有机结合,逐步形成的一种教学大胆实践,图示教学法是更注重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

2 《经济学基础》教学采用图示教学法的必要性

2.1 经济学基础自身学科特征所致。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具有自身的完整理论体系,是用来说明社会经济现象的几个主要经济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逻辑体系,包括:①微观部分以价格理论为核心,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微观经济政策等;②宏观部分则以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为核心,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等。

2.2 社会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要。为突出高职高专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对经济管理类课程体系进行了调整与整合,《西方经济学》整合为《经济学基础》,由于高职高专经济管理类开设《西方经济学》课程之前,没有任何经济类先行课程(不同于本科学生在学习西方经济学之前已开设了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等前期辅助课程),学生学习这些复杂难懂的理论有一定困难。

2.3 当前高职学生特点。一是学生学习基础薄弱。高职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薄弱,这一明显的知识特点,导致学生普遍对定性分析感兴趣,对定量分析不愿深入。而对理论化的,特别是需要进行计算的内容不习惯。二是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同一专业中既有普通高中毕业的学生,又有成人教育的学生,文科理科在同一班,学生入学分数差距较大,导致学生学习基础不一样,导致授课效果不好。三是学生自学能力差,学习积极性不高。由于经济理论知识较多,学生在课前和课后不能自学,对经济学缺乏兴趣。

3 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图示教学法的演示过程

3.1 单个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图。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短期生产中,不仅产品市场的价格是既定的,而且生产中的不变要素投入量是无法改变的,即厂商只能用既定的生产规模进行生产,所以,厂商只有通过对产量的调整来实现MR=MC(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利润最大化原则。厂商短期均衡时的盈亏状况可以用图1.1来说明。我们用三条成本曲线SMC,SAC,和SAVC共同代表厂商的既定的短期生产规模;厂商所面临的五条需求曲线d1、d2、d3、d4和d5,分别代表在五个不同市场价格水平下的厂商的收益状况。对于一个厂商的一个既定的生产规模来说,不同的市场价格水平将直接影响厂商的短期均衡的盈亏状况。

3.2 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盈亏状况的五种情况图示比较分析(见下图)。第一种情况:图(a)表示平均收益大于短期平均成本,即AR>SAC,图中阴影部分代表厂商获取超额利润。第二种情况:图(b)表示平均收益等于短期平均成本,即AR=SAC,厂商获得正常利润。第三种情况:图(c)平均收益大于平均变动成本且小于短期平均成本,即AVC

3.3 图示教学法的思想方法。图示教学法在经济学理论讲授中的应用是把经济学理论知识和图形、图像、表格等有机融合为一体。它是通过更直观的图形演示过程对经济学理论形成规律的理性认识,是更高层次上对经济学理论知识的解释和概括。利用转化思想把复杂、抽象、已知和未知通过数量和图形转化为平面问题,从而使问题简单化、直观化,便于学生掌握理解,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3.4 图示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只是单纯记住图示,而把具体的、丰富的经济学知识抛掷在一旁,就会大大降低教学质量;如果教师把时间过多的用在描绘图例上,缩短实际讲授新知识的时间,教学则显得空洞干瘪、枯燥无味。所以不是堂堂课都可以使用图示法教学,要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以便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经济学理论知识范文第5篇

1、方法论

在哲学当中,方法论源于世界观,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所以也可以说方法论是一种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从区域经济学理论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看出方法论可以作为研究区域经济学理论的最高层次的方法。具体来说,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中的方法论包含了一定程度上的哲学思想,这也为区域经济学家开辟新思路提供了一种动力。每一位学者都要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论,区域经济学家也不例外,他们的方法论的形成极其重要,会对整个行业的进步发展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

2、基本方法

首先要说的是观察法,所谓观察法是指人们在某个特定的环境之下同通过观察推测来进行理论研究,研究中所使用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观测和考察。在这个观测和考察的过程中,要依靠一定的感性判断来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整合,当然,这种感性也建立在一定的逻辑思维之上。因为能做出科学合理的感性判断,就说明其本身对想要感知的事物有一个整体上的领悟和了解,而领悟和了解又建立在一定的理论知识之上。另外,观察法并不局限于现有的对于区域经济学理论的研究数据,而是可以根据需要创造出合理的想象。

其次是系统法,在科学领域的研究当中,系统法以其独特的优势被广泛运用,尤其是在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方法体系的构建当中,更是将系统法作为一种重要研究方法重点推进。譬如说研究区域经济学理论实践和外界环境关系、分析区域经济学理论和其他经济学理论之间的关系、探索区域经济学理论和区域经济学实践的联系等,这些问题都离不开系统法,也可以说,系统法有着其他方法不可代替的优越性。

然后是抽象思维法,事实上,抽象思维法蕴含着两个分支,分别是形象逻辑和辩证逻辑。前者强调程序化,这一程序化又包括多个环节,这些环节往往是以一种独特的形式或者方法存在人们的印象当中,最终使其自身具备一定的说服力和公理性。后者主要是前者的深化,可以说辩证逻辑从侧面矛盾上入手,具体分析了矛盾在思维活动中存在方式和解决方法。辩证逻辑不仅以全新的视角向人们展现了一系列方法在人类活动中的重要意义,而且还能够将每一个关系看做一个矛盾体,从哲学的视角来解决问题。总而言之,抽象思维方法是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方法体系构建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抽象思维方法的使用和分析不容小觑。

最后要说的是假说法,假说法顾名思义,就是对所面对的问题提出的一种假设,这种假设要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并且它可以被应用到任何一个理论学说的领域。用假说法来探讨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方法体系的构建,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一种崭新的方法,也就是实证法。众所周知,实证法需要一定的假说,并将这些假说有选择的运用到实际需求当中,这样一来,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这种纯理论学术就不再受到主观猜想缺陷而带来的阻碍,使其自身在很大程度上拥有了科学研究的属性。

3、具体方法

根据有关数据现实,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方法体系的构建在具体实践中主要依靠两种方法,一种是系统分析法,一种是统计图表分析法。系统分析法把研究的对象当作一个完整的可操作的系统,并且将系统当中的每一个环节有机联系在一起,与此同时,也会注意系统内部与外部之间的联系,最大程度上提高系统的质量。统计图表分析法主要将统计数据作为一种可依靠的条件,在此前提之下,相关工作人员就务必要牢牢掌握统计学的技术,并熟练掌握图表信息。由于图表具有简洁明了、生动形象等特点,所以也可以说,统计图表将统计数据进一步通俗化,成为研究区域经济学理论的重要工具。

二、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