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民主与法治教学反思

民主与法治教学反思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民主与法治教学反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民主与法治教学反思

民主与法治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要认真学习和领会党的十精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为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贡献。那么,在思想政治课上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兴趣,如何培育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诚拥护者、积极践行者?对此,笔者浅谈点滴体会。

1在语言实践互动中“说”核心价值观

教学过程中,只有把教与学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才能打造高效课堂。教师作引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实现“教学相长”,不但要注重教师自身的成长,更要重视学生的成长。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生成问题,在相互交流中解决问题,在自我反思中拓展问题,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

转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课堂的语言实践互动。要求教师营造良好的课堂互动氛围,激起学生讨论兴趣,全面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例如,以如何正确认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为主题,展开3~4人的小组式讨论。讨论完毕,小组代表总结以及发言表达组内观点,不同组进行观点交流辩论。教师汇总各组看法及观点,列举社会事例,引出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价值取向追求的重要性,促进学生对“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的认知、认同,再到践行。

2在案例教学中渗透核心价值观教育

案例教学是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工作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分析、判断并解决现实工作情境中的事件和问题(基于案例提供的背景、事实描述、事件和观点),从中抽象出某些一般性的管理结论或管理原理,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者他人的思考来拓宽自己的视野,从而促进学生进行知识技能迁移,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职业学校德育课程包括道德法律与人生、经济与政治常识、心理健康知识与案例、道德法律与经济常识、技校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教育者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法律、政治、经济等常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别注意对案例的分析,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共同研讨,深入剖析,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批判反思意识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3在课外实践活动中理解核心价值观

注重发挥学校实践基地的作用,包括学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校企合作基地、高职实训基地、网络建设基地、心理健康教育基地等。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培育建设,让学生看得见、听得着。

开展适当的课外实践活动,以此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同时增强其社会活动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如,为学生设计“诚信为什么是个人在社会的通行证”“校外兼职对职校学生学习的影响”等课题,让学生自由组队、自主选择,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相应的课题,学生就会自觉地思考身边的事情和问题,就会把政治课学习作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必要途径,政治课学习就会成为自发和主动的行为。这样的课外研究性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生合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增强了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了学生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的认识和理解。

4在学科教学互动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贯穿于整个教育之中。思想政治教育中,政治教师尤为重要,当然,其他科任教师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民主与法治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育理念 尊重与关怀 苛罚 惩戒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b)-0095-01

作为一名教师而言,教育的本身就是一种心灵的艺术,它不单单只是教育的一种方式,更多的应该是充满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以及尊重和理解的一种平等民主的现代意识。但是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惩罚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那么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怎样才能处理好惩罚与民主平等的关系呢?国无法不治,民无信不立。教育提倡和谐师生关系,和谐班级,并不是总以惩罚为由,更多的应该建立一种人人享有平等权益氛围,然而惩罚也是必不可少的保障措施。

1 玉不琢,不成器

随着青少年犯罪的不断上升,其根本原因有一部分是社会所造成的,然而人们忽视了最根本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学校对惩罚教育的忽视问题。在当代的教育理念下,惩罚已经远离了教育本身,更有甚者执意反对教育的惩罚。作为在一线工作的普通教育工作者,笔者认为,爱心教育不可少,但也需要适时适地地运用惩罚教育,因为,在教育的天平上,一头是自由、宽容、爱,一头是科学、理性、法。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把学生的知识教好,安全上保证学生不出事儿;另一方面可以管教学生和保护自己的手段越来越少,越来越无力;一方面要让家长学生满意;另一方面又要让学校满意;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学生又希望自己不受束缚,能由着性子调皮捣蛋。这些矛盾往往使得教育左右为难、束手无策。作为老师,必须坚决反对那种盲目的为了出气而进行的惩罚甚至体罚,但也清楚得认识到:教育不能没有惩罚,因为惩罚是另一种形式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我们应该反思:批评、管教、惩罚是不是教育必不可少的手段。

2 惩罚与惩度避免矫枉过正

教育提倡民主平等的核心是尊重学生,而这种民主往往会被学生过度夸大和片面理解。有一部分学生在班级中不懂得体谅、谦让与互助,以自我为中心,只要稍微吃点亏,就会觉得严重受伤、火冒三丈,有的学生在学习上怕苦怕累,缺乏毅力,被老师批评了几句,就与老师顶撞。这种“尊重”不仅不是爱学生,反而是害学生。真正的爱学生,就是要为学生的一生负责,真正的尊重学生,就是为学生的健康发展着想。老师惩罚学生,正是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自觉自律,为了维护班级的民主和谐,它能帮助学生勇敢地面对现实、正视错误、承担责任、更好地融入集体和社会。因此,惩罚与民主平等不对立,而是维护民主平等的基础。

为此,我们应该认为:惩罚是一种负责任的教育方式、是一种必要的秩序教育、是另一种方式的关怀,我们可以称之为“冷关怀”,是明理教育的必然要求。但惩罚教育更讲究技术、讲究方式方法,有时如果不小心,往往会闯进体罚的。所以必须科学地使用处罚。惩罚的基本原则:惩罚要适时适当、要控制惩罚的程度,避免粗暴的批评、要把握惩罚的尺度,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要掌握惩罚的主动权。

3 民主的核心与教育的民主

民主一种政治制度,简单的说,是一种管理国家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生活的方式。民主教育是我们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一系列有关民主精神价值的教育―― 平等精神的教育、自由精神的教育、法治精神的教育、宽容精神的教育、纪律与法治精神的教育等公民意识的教育。

教育学者李镇西的书里说过:“既然民主是一种生活态度,那么这种态度在日常的生活中,更多地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平等”。那么在我们教学过程中,这种平等就不应该只是学生之间的平等,也表现为我们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比如,现在上课时很容易出现的一个问题:教师在讲台上讲着课,学生的手机响了,老师很恼火,又是批评又是处分。那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首先你也要保证在课堂上手机处于关机状态,我们有些老师自己不做,只要求学生,教师和学生不是一个标准,骨子里把自己看得比学生高,看成一个领导者。所以我们一定要强调一个观点就是,师生之间是平等关系。

在构建和谐班集体氛围的过程中,我们教师还应该注意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平等。经常在班里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对于一个班级的班干部,总有一些优越感,总觉得他是班级的小领导,老师的代言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之间的平等被打破了,班干部为全班同学服务的这种精神也被彻底扭曲了,或者说班里有一些后进生,自卑感很重,无论其他同学对他多么友好,他都表现出冷淡与孤傲,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平等精神。作为教育工作者,这些情况是我们应该让班里学生避免的,我们应该让学生意识到:人与人在智慧、才能、学习成绩、性格特点、家庭情况、班级分工等方面存在着客观的差别,但是我们每一个学生的权利和尊严都是绝对平等的,平等只能在平等中培养,几天的教师怎样对待学生,明天的学生就会怎么样去对待别人。

4 结语

现代教育观念越来越崇尚人性化与人文关怀,民主管理等日益走进我们的教育教学中。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而且也是必要的,这种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坚强的性格,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和人格,能培养学生抵制引诱和战胜引诱的能力”。在长期的教育实践和教学经验中,在班级民主管理中,少而恰当的“惩罚”有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我认为在教育过程中需要适当的惩罚。这种惩罚的基础是民主平等,尊重学生。

参考文献

[1]程素念.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6):28-29.

民主与法治教学反思范文第3篇

关键词:社会大环境;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新媒体;校园环境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社会、社会风气和社会文化等环境的影响较大,马克思认为:“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社会环境中发生的每一次变化,其影响均会波及高校,在社会中流行的各种观念和思潮,也会渗透进学生的思想观念体系中。从社会大环境来看,一方面我国的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顺利进行,有利于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另一方面当前正处于深化改革的新时期,意识形态领域经受着更为严峻的考验,多元思想频繁交锋,普世价值难以形成统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大环境现状分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但社会多元价值观冲击校园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的主阵地,是广大青年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与形成的关键环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并主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学生的政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创新意识和自立意识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强化,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也是价值观的反思、裂变、更新和塑造时期,文化多元化带来的冲击造成部分大学生价值取向移位、道德失范、理想信念缺失。主要表现在:政治理想上政治信仰模糊,主张以自我发展的观点来看待政治问题;生活理想上追求物质享受,淡化艰苦奋斗;道德理想上提倡利己主义,重利益轻奉献,诚信意识淡薄;职业理想上更偏重经济和权利价值,社会责任感缺乏、团队协作观念较差等等。

1.1 新媒体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但实际运用存在不足

新媒体资源丰富、交流便捷,当前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微德育平台主题教育效果显著、特色鲜明、认可度高,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新媒体环境为新时期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赋予了科学意识、创新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等新的内涵,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即时性、效率性。

新媒体迅猛发展的同时缺乏有力筛选与监管,网络暴力、错误思想及腐朽文化等信息造成少数大学生理想信念迷茫、价值观扭曲、社会责任感差等。少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新媒体环境认识不到位,工作目标滞后新媒体信息传播的要求,使得“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理念不能有效契合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工作合力不能有效形成。

1.2 全社会重视高等教育的与时俱进性,但高校施教水平不足、手段单一

党的十报告指出高等教育方针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据调查,截止2013年底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30%,全面进入大众化稳定发展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紧随高等教育发展步伐,在体制、风格、人员、技术方面取得长足进步。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由单一化转向多元化;思想政治教育风格由防守应急转为积极主动;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由结构单一转为以专为主、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素质较高、动态平衡;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从无到有。

但由于部分高校教育资源困乏、施教水平不一等原因,普遍存在学科专业结构失调、管理观念落后等问题。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部分教师认识出现偏差,不关心国家大事;教书育人中“重才轻德”;工作缺乏主动性;缺乏事业心与责任感,重个人权威轻真情实感交流,造成师生间缺乏信任。加之部分高校校园物质环境和人文精神环境不够理想,缺乏文化底蕴和校园文化,学术氛围淡薄等等。以上因素都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大环境优化措施

复杂的社会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挑战的同时,也提供了进一步优化的机遇。要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与针对性,就必须对社会环境的积极因素进行系统整合,对不利因素找准改进和优化的方向。

2.1 政府主导,调控优化,强化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积极健康的社会大环境

党和政府应当加大对社会大环境的调控,完善高等教育相关政策制度。充分整合各类社会资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社会大环境。

首先,注重社会公平,减轻高校贫困学子的“后顾之忧”,面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困境,提出合理解决办法,维护社会稳定。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推进依法治校,完善高校章程建设,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

其次,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元文化。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使他们逐渐产生心理、情感的认同,进而内化成个人行为的道德自觉。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挣脱各种负面价值观的羁绊,做一名“责任担当、诚实守信、立志成才”的优秀大学生。

2.2 加强新媒体等传播渠道的调控和运用,弘扬主旋律,规避不利影响

高校应有的放矢的开展有针对性的新媒体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内容上兼容包并,寓教于乐;形式上丰富多彩,集思广益;管理上监导并重,疏堵结合。建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微文化运营管理体制,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媒体应用技术水平。

首先,重视利用新媒体密切关注大学生动态。通过新媒体设立“网络舆情监测员”等,系统了解和掌握学生思想动态,进行正面引导、宣传,弘扬社会主旋律。其次,重视通过新媒体平台开展系列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将形势政策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生日常教育的全过程。再次,重视通过新媒体开展与大学生开展思想互动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完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互动平台的建设,通过QQ群、微博、微信等,加强思想互动,及时了解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妥善解决实际困难,有效化解矛盾,确保安全稳定。

2.3 提高国民文化素养,打造和谐校园内外育人环境

提高国民文化素养,而且要从根本上使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责任意识、爱国情怀等人文素质得以提高,要引导学生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奋发图强、开拓进取。

首先,加强校园周边社会环境整治,创建与大学育人理念协同发展、步调一致的校园周边社会环境。形成以政府指导落实、高校组织排查、校际完善紧密联系的齐抓共管模式,投入全社会力量净化校园周边环境。

其次,强化高校物质硬环境与文化软环境建设。教育家苏霍姆利安斯基曾说过:“努力使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高校校园文化在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完善校园物质硬环境的同时要凸显文化软环境的人文关怀,做到实用性与育人作用的完美统一。

再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做到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根据学生实际灵活设计教学方案,积极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注重课堂互动,让学生走上讲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 结语

总之,社会环境是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对象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上都有很多新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和工作者要主动探寻学生特点,适应正在变革的社会大环境,充分认识到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大环境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工程,需要我们利用各种优势资源,实现对青年学生的吸引和凝聚,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廖晓衡,付小容.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与创新.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4):139.

民主与法治教学反思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课程;政治课教学;教为主导;学为主体

我们教师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更新教育观念,转变角色,更新知识,一改过去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状况,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求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尊重学生的人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现就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谈点粗浅的体会。

一、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意识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大多数教师都已接受,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习惯于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以至于学生主体作用往往还得不到充分的发挥。所以,我们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切实增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意识,尊重和信任学生,为学生营造积极参与的教学情境,发展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二、以学生为主体,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只有在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我们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要转变自身的角色,一改过去独霸课堂的教学行为。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当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角色,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形成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

1.在丰富多彩的的教学活动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在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进行。将活动在适当的时机引入课堂,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合作交流之中,真正放手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在初三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围绕“依法治国和思想道德建设”两个重要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辩论的主题是“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谁最重要?”,把学生划分为两组,正方观点是“以德治国更重要”,反方则是“以法治国更重要”。辩论双方在比赛之前主动积极地搜集材料,搜集耳目一新的观点和事实证据,还有个别同学能联系初二学习的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展开辩论。通过激烈的辩解,同学们不仅从中获取了知识,同时增强了学生主人翁的意识。

2.小组合作探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结合教材内容,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如:教学课文《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向学生呈现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及受污染状况的相关资料。划分合作探究小组,分工协作,调查并分析当地的水污染状况。从调查搜集到的资料分析确定主题,如“寻找河流污染的源头”“饮用水状况调查”“河流的变迁”等,小组讨论、交流,每个小组都要完成一份调查报告,做到研究成果的共享。对于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

三、授之以渔,使学生学会学习

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掌握规律性的知识,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才能让学生投入到主动积极快乐的学习之中。

1.让学生学会读书。针对思想政治教材中的概念和基本理论抽象枯燥的特点,仅靠教师的说教,学生会觉得索然无味。首先应该让学生学会“读”书。只有潜心阅读才能吃透教材,才能加深理解所学的对知识。学生在阅读时,学会理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2.鼓励学生善于提问。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点拨引导,启发学生不断的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

在思想政治课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凡事问个为什么”,善于发现、善于提出问题。无论教材内容,还是时政材料,都可以作为学生提问的素材。让学生沿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提问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教学生学会答题。政治试卷中往往有一些开放性的试题,在答题要求和答题设计上增加了多样性和灵活性。因此,我们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树立“开放教学”意识,鼓励学生多角度多方向的思考问题,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是要关注问题的结论,又要注重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二是构建知识网络,把握学科知识纵横联系;三是通过情境模拟、现实模拟等方法,构筑学生的综合思维模型,树立多学科、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式。真正让学生在思维的发散与集中的循环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总之,思想政治课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并着力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民主与法治教学反思范文第5篇

    一、立足顶层设计,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教育

    (一)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宣传和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中的重要作用。在教学内容上,我们要把的理论与学生的实际、社会的实际联系起来,要善于把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热点问题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系起来,要用大量有说服力的正面材料来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涵,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教学方式上,我们要坚持直接和间接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适时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专题讲座,定期开展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知识竞赛和辩论赛,尽可能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的方式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

    (二)要注重理论学习和生活实践相结合

    理论来源于实践,更要指导实践。与实践相脱离的理论必然不能得到我们的认同。我们要坚持“理论学习”和“实践教育”两手抓,在实践活动中深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的认知。如定期组织劳动教育、社会服务活动、参加革命遗址等活动,一方面有利于受教育者了解社会、认识国情,通过自己的观察、学习和体验,感受人生真谛,验证所学理论,在实践活动中接受价值教育,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另一方面,能够促使学生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在实中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和践行能力。

    (三)要充分发挥学生中先进分子的榜样作用

    任何一个理论被广泛认可都会经历一个过程,必然从少数先进分子模范人物向大多数人蔓延和扩散拓展,逐渐成为大多数人所认可和接受。榜样就是力量,榜样就是旗帜。榜样的一言一行、所思所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起着重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因此,我们首先要加强对学生中的先进分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充分发挥先进分子的榜样作用,用先进带动后进,增强从而全面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自觉性。

    二、把握路径选择,加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教育

    (一)把握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教育的逻辑起点

    由灌输式为主的方法转换为侧重主体建构的民主方法。灌输式方法是一种视受教育者为单纯接受客体的单边教育方式,忽略了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和选择性。这种教育方法在人的主体性和自主性不断增强的今天其教育效果正在弱化。积极建构的民主方法是一种主体维度、建设维度以及建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平等、互动关系。它强调的是“尊重的教育”的人本教育理念,注重发挥大学生群体在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建构中的主体性、选择性作用,鼓励反思与追问,倡导独立思考,立足于建设和培育。强调以更为宽广的视野和民主的方法,促进大学生在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中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方法更加符合大学生实际及大学生思想发展规律,使思想政治教育从被动防御转化为主动构建,为学生抵制西方不良思潮和封建思想侵袭提供了有力思想武器,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依据。

    由单一整齐的方法向丰富多元的方法体系转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整体与层次、先进与广泛辩证统一的理论体系。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既不能因为学生中存在不同层次的思想道德素质而降低甚至否定先进性的要求,也不能不顾现实差异,用完全相同的标准要求所有大学生。这必然引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根本性变化,即由过去为追求整齐划一效果而运用的简单教育方法向针对不同学生个性特点设计实施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方法转换,进一步促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建起丰富多元的方法向“自下而上”转变,激发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外在牵引向内在驱动转变,促使其自觉运用科学的价值标准,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二是处理好学生表面物质需求和深层自尊需求的关系,要在尊重学生基本物质需求、解决学生实际困难的同时,多角度强化人文关怀,唤醒学生对于社会、国家的情感共鸣,促使学生实现由“受助”到“自助”再到“助人”的精神跨越;三是处理好现时需求和未来需求的关系,既要注重借助鲜活的事实和可操作的方法,在学生成长的时时处处体现价值引导并加以渗透,又要立足长远,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信仰;四是处理好个人需求与群体秩序需求的关系,既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鼓励多样化的个性发展,又要坚持学生个人需求的满足必须符合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价值准则,倡导学生将个人需求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实现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二)建立整体教育与分层次教育结合的教育视角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性与层次性辩证统一的基本特征规定我们在融入过程的工作实践中要建立整体教育与分层次教育相结合的独特视角和教育方式。一方面,要坚持用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向全体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并一以贯之到学生成长发展的方方面面,为大学生奠定共同的思想价值基础。另一方面,要在坚持一元主导的同时,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根据不同形势和大学生不同群体特征、专业特征与个体特征进行分层次教育。一是因势施教,以重大历史事件为契机,依托广普教育、团体引导、谈心辅导等有效载体,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激发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未来建设者的荣誉感和使命感;二是因群施教,针对新时期大学生群体分化明显的实际情况,分析不同群体的具体特征及特殊需要,总结归纳不同学生群体的基本类型和发展规律,确立不同的教育目标,开展针对性教育引导;三是因业施教,构建专业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范式,探索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人才培养有效结合的教书育人新规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四是因人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知识结构,合理安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同教育内容,进行跟踪式培养和专业化辅导,搭建学生与教育者深层次沟通的互动平台,实现一对一针对性教育引导。

    (三)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纵向进程

    思想政治教育的纵向进程既包括教育者的施教过程,也包括受教育者的接受过程。从施教的角度出发,“融入全过程”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贯穿教育始终,根据大学生在不同成长发展阶段的思想、心理、行为特征,通过不同方式、方法进行针对性分阶段教育。以大学本科生为例,可在一年级上学期针对学生的适应性问题,侧重行为养成和典范教育;在一年级下学期侧重生涯规划教育和朋辈互助,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念和健康向上的理想信念;在二年级结合学生的专业特长,侧重创新教育和实践体验教育;在三年级侧重成长反思教育,引导学生反思成长历程,明晰发展方向;在四年级上学期,侧重职业价值观教育引导和心理疏导;在四年级下学期,侧重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培养学生感恩国家、回馈社会的责任意识。

    另一方面,从受教的角度出发,“融入全过程”就是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的感知、内化、外化和固化。具体实践中,要研究把握大学生群体价值观接受的基本规律,注重抓住校园文化的熏染感知、课堂教学的知识内化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外化固化等关键教育环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理论的主观感知内化为大学生群体的普遍价值标准和自觉意识,引导大学生把内化了的价值观念外化为具体的价值行为,将被动、一时的外化行为固化成持续、稳定的自觉行动。

    (四)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横向要素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和教育环体。在教育主体方面,要从体制入手,充分调动 “融入全过程”的全员要素,构建教育教学一体化、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一体化、本科生研究生工作一体化、学团工作一体化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还要抓住核心队伍的关键要素,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高校政工干部队伍以及一线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的认同者、践行者和引领者;在教育客体方面,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层次性和包容性,加强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学生成长发展规律,积极探索分层次、分阶段教育模。

    三、结合对象特点,突破制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的难点

    目前,在校大学生主要是“90后”,这些大学生带有时代高速发展、急剧转型的鲜明特征。在一些道德领域,会出现道德问题,深究其内在原因,主要是由于社会转型和改革过程中,思想观念更新的延时性、新制度建设的滞后性、青年对社会变迁的敏感性以及青年的易塑性决定的。我们必须给予“90后”大学生全面、客观、理性的评价,根据他们思想道德发展的新特点,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突破制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的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