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科学中的生物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首先,让我们重温一下《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关于知识目标的表述。“课程总目标”指出,在知识方面要让学生“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义务教育是公民基础教育,而不是专业人才的教育。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应当掌握的生物学知识应当是作为普通公民所需要的知识,而不是只有成为生物学专家才需要的知识。因此,这里所说的“基本”和“基础”都是对培养合格的普通公民而言的。以往长期作为基础知识的某些内容,比如水螅、蜗虫等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对于系统的生物学专业教育来说是必要的,但是离普通公民的生活终究太远,学习的意义不大,在课程标准中就不做要求了。这就反映了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仅面向将来不断深造直至成为生物学专门人才的学生。
课程标准对知识教学的要求还有一条基本考虑,就是要处理好基础性和实用性的关系。既要选取生产和生活中有用的知识,又不能仅考虑有用,将种植、养殖、治病疗伤等实用性知识作重点,否则就要走上“三大作物一头猪”的老路。知识内容与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的相关性越高,实现迁移的可能性越大,其时效性越长久,对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价值就越大。因此,课程总目标强调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的学习,用的动词是“获得”,而关于应用,用的动词是“了解并关注”。概念、原理和规律都是从事实中归纳总结出来的,概念的形成、对原理和规律的掌握,也必须建立在认知事实的基础上,因此,课程总目标还强调生物学基本事实的学习。生物学事实包罗万象,这时所说的“基本事实”是指学习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所必需的事实性材料。比如花、花的结构、花的类型、花序等都是事实性知识,其中花的结构是学生理解花的功能、形成花的基本概念所必需的,属于基本事实。 而花的附属结构、花的类型、花序的类型及特点,尽管以往长期保留在初中生物教材中,却不属于新课标所说基本事实的范畴。
课程标准对知识教学要求的第三条基本考虑是强调理解的质,而不是信息的量。对需要学生单纯记忆的知识作了精简,对需要学生理解的概念和原理则提高了要求。比如,精简过多过繁的形态、结构和分类的内容,提出理解生物体的结构层次这一要求。再比如,“具体内容标准”的内容和表述方式,也体现了这一思路。“阐明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举例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等等,都是要求学生达成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而不是单纯记忆。
课程标准对知识教学要求的第四条基本考虑是将生物学知识作为生物科学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将知识教学与能力和情感目标的达成统一考虑,而不是单纯考虑知识的系统性。“内容标准”突出了人与生物圈,打破了传统的植物、动物、人体等几大块内容的学科体系,让学生经常围绕着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来探究生物学问题,既有利于探究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为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打下理性的基础。
课程标准对知识教学要求的第五条基本考虑是体现生物科学的发展及其与技术和社会的紧密联系。例如,内容标准增加了生物技术的内容,而且将生物技术单列为一个主题。
关键词:教・练结合;课前备课;当堂训练;课后跟踪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5-0227-02
较初中生来说,高中学生所学科目较多并且每个学科每节课的内容量较大,使得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消化吸收效率低,尤其对逻辑思维较差的同学来说,很难把握一节课的重难点。针对学生课堂效率低并且不会运用相关知识点解题的现状,新课改提出的“高效课堂与有效教学”理念便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该理念还不是很成熟,针对不同的课堂教学,不同学校所采取的高效和有效方式也存在差异。就高中生物学科来说,在大量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学生课后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学习三大主科和理化上,很少有时间做生物题、背生物知识点,课后学习生物很低效,所以一种在课堂上即学即练,所有问题课上解决的“教・练结合”模式便显得很有实践意义。“教・练结合”模式在强调教师高效教学的同时,重点突出“练”的内容,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必须在所练题目中呈现出来,而且要按照知识的难易程度循序渐进地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在头脑中形成体系。想要让此模式在真正意义上达到高效,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准备。
一、课前备课
在应用“教・练结合”模式时,要想达到预期的授课效果,教师上课前的准备工作必须十分充分。不同于以往的传统备课模式,该模式下的课前备课主要包括3个方面,即备学生、备教学内容和备学习效果。
1.备学生。古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也就是说要做好一件事,必须做好万全的准备工作。新课标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备学生”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教学分为外部事件和内部事件,应该根据不同的学生而设计教学,学习结果就是学习目标,教学设计必须立足于个体如何学习获得知识。“备学生”主要从两点入手,即知识储备和学生心理两方面。一方面,在上课前,不同的学校或者同一学校的不同班型里,学生的知识储备都是存在差异的,那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便不相同,即使是同一个知识点,不同基础的学生对其理解的程度也也不同,自然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师对知识的处理方式也是不同的。另一方面,一位优秀且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高中的学生正值青春叛逆时期,所以很容易滋生逃学、厌学心理,试想心都不在课堂又如何谈及课堂高效呢?此外,伴随青春期,学生间会出现很多诸如人际情感等影响学生学习的心理,而一位通晓学生心理变化的教师便能很好的去应对这些学习外的因素。想要准确地定位学生,教师就要走进学生,真正地了解学生,根据学生学习水平和身心特点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
2.备教学内容。备教学内容的第一步是备教材,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教材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和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要钻研教材,深入分析教材中知识的重难点。当然钻研教材的同时,最好的参考资料就是教参,尤其是刚入职的新教师,一定要以教参作为自己备课的重点。另外,要想很好地把握知识的深浅以及相关题型的考察,大量做题是必须的。当然,一位优秀的教师绝不会只停留在表面的形式化的做题上,而是在大量做题中总结规律、归纳统一。与此同时,教师要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做到有机统一,因材施教。当前教育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性,过分的统一化,这些弊端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对学生的成长十分不利。我国古代教育学家孔子就曾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所以,以人为本的教育要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每一节课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如何把握知识的难易和延伸程度,以及怎么把所讲内容以习题的形式考查出来都是教师备课内容的重要部分。其次,教师在了解知识的授课过程后,最重要的是当堂习题的配备过程。当堂课的习题检测须是同组教师在集体备课之后针对不同班型采取的分层设计:习题内容在编排设计时,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内容由记忆级、理解级、应用级、拓展级等几个不同层次构成。
3.备学习效果。就像演员表演一样,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是一次精彩的展演,每节课想要达到什么目标、什么样的学习效果都需要教师提前做好设定,即所谓的“备学习效果”。在平时的备课过程中,很多教师往往忽略这个环节,那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便缺少目的性,每个时间段学生的学习效果完全不在自己的掌控中,可能会出现课上学生记忆时间不够、思考时间不充足、学生没学会,甚至课堂情境完全不在自己掌控中等现象。除此之外,教师所要备的学习效果还要包括当堂习题检测的情况,例如学生习题的完成量、完成速度、完成质量等,这些都将有利于与实际教学效果进行比对,以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模式和教学计划,有利于学生高效学习。
二、课上有效教学实施环节――当堂训练,趁热打铁
有效教学是指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遵循客观教学规律,尽可能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完成尽可能多的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并且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教学手段。古往今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但在新课改下,很多学者研究的主体已从教师转向学生。这样的做法不无道理,每一位教师都是灵魂的化身,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有其共性但又存在巨大的个性,然而对于学生来说,虽然有其个性化的特质但总体来说却是极具共性的一类群体,所以针对此现象,结合我的研究,下面我就具体阐述一下当堂习题检测的环节。每节课的最后10分钟是学生当堂训练的时间,在课前教师的精心备课下,每个班级都有适合本班的独特的检测试卷,题型由浅入深,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发挥出自己的水平,该环节重在培养学生时间观念和做题速度。刚开始实施的时候,难免会存在学生答不完题,态度不够认真等情况,但只要坚持一段时间,便会明显地感觉到学生的做题速度和做题质量有了飞快的进步。另外,针对生物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习惯,当堂检测弥补了学生做题量少的缺点,这样设计的目的主要有:①趁热打铁,即学即练。一节课成功与否,关键要看学生的接受效果如何,而学生学习的效果可以通过当堂训练的分数反映出来。教师在该环节中要保证每个学生都是独立完成检测试卷,不能存在抄袭的情况。②在45分钟课模式下,下课前十分钟,学生的注意力已有所下降,而此时利用测验可以让学生再度集中精力,充分利用最后的十分钟。③当堂训练属于课上环节,是将课后作业拿到课上来完成,毕竟课后大部分学生惰性比较强,不能保证作业完成的效率和质量。④课堂训练这种模式给学生营造了一种堂堂考的氛围,便于学生在高考的紧张环境下正常发挥。下课时教师要及时收回试卷进行批阅,以便做进一步的统计调查。
三、课后跟踪调查,及时反馈检测
有经验的教者知道知识的传授过程绝不仅仅终止于一节课的结束,课后的跟踪巩固往往会事半功倍。“教・练结合”模式充分把这个思想加入其中,在每节课下课的第一时间,教师要回收当堂检测试卷,之后教师将回收的试卷及时进行批阅并统计分数,准确掌握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这样根据相关结果的统计,一方面有助于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效果以便相应地调整自己的授课方式;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巩固讲解学生课上学习薄弱的地方,以及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效果做针对性的辅导。在完成批阅统计工作之后,教师还要在下节课上课前将检测试卷发放给学生,留给学生改正和思考的时间。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千万不要忽视这个环节,相反要鼓励学生认真核对答案,认真批改,对自己知识上的不足及时掌握,这样当教师再次讲到重点或者易错点时可以再次刺激学生的敏感神经,有助于对相关知识的记忆理解。然而,作为学生却很难意识到这一点,或者说由于孩子本身的惰性和不确定性,需要教师督促完成。为了更好地达到效果,该模式还要求教师把学生批改完的试卷再次回收检查统计。在下节课课上,教师要对分数排在前十名的同学进行表扬,对认真批改试卷的同学予以嘉奖,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内部就会形成良性的内部竞争比较,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和积极性。
四、小结
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相应的,教育改革政策也接踵而来,“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理念成为现今教育的热点话题,而“教・练结合”模式正是应运而生的时效性强、效果显著的真正适合高效课堂的典型例子。该模式把“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理念巧妙地联系起来,可行性很强,能够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效果,加深对知识的热爱。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很难清楚地知道自己当堂课的知识掌握情况,久而久之,也就不能很好地认知自己、反思自己。通过该模式,学生不但能清晰知道本节的重难点,而且能及时了解自己知识上的漏洞和不足,便于课后及时复习巩固,使课后学习更有目的性。该模式最大的一个特色就在每堂课的模拟试卷上,除了两部分的当堂重难点外,还有最后一个能力拓展思考题,主要是为了调动学生课后主动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生物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层次的思考与拓展题更是开拓了学生们的创新性思维,激发了学生课后复习和探索知识的兴趣。目前,很多学校的课堂教学中都已经启用了该模式,很多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注重学生学习结果即知识的应用,运用相关知识点解题将是实现课堂高效性最重要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张昊.对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策略设计的行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36).
一、让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
兴趣是一种基本的内在学习动机,对小学科学学习而言,也较为明显。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将抽象的概念通过电教媒体变为具体化,如实反映客观实际的内容,让全体学生都能清楚地看见实验过程,从中认识变化特点、规律、了解构造,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如,在教学《水是否纯净》一课时,可利用投影的方法,取出一滴水放在玻璃片上,然后把玻璃片放在实物投影仪上,顿时在屏幕上就会出现奇景,看见无数的小动物在游动,会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学生就会明白:在水中用肉眼看不见的东西是很多的,不仅有矿物质,还有许多活生生的细菌和微生物。此时,教师提示,学生就会明白平时为什么不能乱喝生水的道理。这样,就达到了教学目的,同时也充分证明了自然界中的水是不纯净的。
二、让静止的原理动态化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认为:直观性除了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手段外,更重要的还是学生形象思维产生的源泉。形象思维作为人的思维组成部分,它的重要性并不亚于抽象思维,由于形象思维是以知觉、表象为思维的重要材料,且在认知中还具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因此,在小学科学学科的教学中,恰当运用电教媒体把学生不易掌握的理论知识和不易看到的现象变成具体的画面,让学生易于理解和记忆。如,在教学《金鱼》一课时,除了让学生观察分析鱼鳍的作用外,还可以利用课件观察鳔的作用。通过媒体,学生能清楚地看到鱼鳔的前室扩张,鱼就逐渐上浮;后室扩张,鱼就逐渐下沉。通过观察分析,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和它的内在联系,懂得了鱼是靠增加或减少鱼鳔里的空气来保持它在水中的一定深度的,这样加深了理解,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三、让繁杂的规律简单化
电教媒体能突破时空的限制,能化静为动,形象具体地展示画面。因此,在科学学科的教学中,恰当运用一些录像短片,演示学生无法亲自看到的和身临其境的一些事物的变化规律,就能化难为易,让抽象的规律变得具体化、形象化、简单化了,便于学生接受,难点易于突破。如,在教学《生物的进化》一课时,由于教材涉及的内容历史年代久,空间大,学生受知识的局限,要理解和掌握生物的进化规律,确实非常困难,怎样突破这个难点呢?在教学时,先让学生看一段生物进化的录像短片,这时学生就可以看到生物进化的漫长历史时期中,确实存在各种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地球上先后出现各种不同的生物,同时看到了促进生物生存或灭绝的主要原因是由环境的变化而形成的。这种效果比挂图和投影还要好,同时也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310-01
小学科学课堂是为了培养小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锻炼学生的科学素养,形成对大自然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现象的正确认识。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实践,探究学习,全方位的去提高教学效率。以下是笔者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教学意见。
一、教师要准确把握教材
因为教材只是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思路、一个模式。所以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准确把握教材的科学体系和逻辑结构,把握教材的重点内容和非重点内容,把握教材的难点和疑点。然后对教学内容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进行深加工,根据教学内容,研究相关的学习策略,设计各种新颖的活动形式,设计有明确的目的并具有可操作性的活动,才能使学生能够学得轻松、有趣。同时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基础、生活经验和困惑为出发点,找准学生学习的新起点、兴趣点、生长点。例如:我们可以根据季节时令来合理安排我们的教学内容顺序,把《各种各样的花》、《花的构造》安排在百花争艳的三月份,让孩子到户外去观察各种各样植物的花,这时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花的一些共同特征,了解花的构造,认识不同花的区别。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有助于提高科学的教学质量。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疑问是学生探究的动力、发现的基础,是开启学生创新之门的钥匙。所以教师要精心创设出有效的问题情境,将学生带入特定的问题情境中,使学生进入“愤悱”的状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动机,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中来,以解决心中的疑问。这样的教学既打破了以往以教师讲解为中心的被动学习方式,又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探究的主人。在探究中获取知识、发现真理,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研究提问艺术,以问题为契机,激发学生探究动机,将学生的探究活动引向。所以,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充分考虑到以下几点:(1)探索性。问题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都不利于学生探究活动的展开。要选取学生基础设计有一定深度的问题,这样才能调动学生思考与思维的主动性。(2)层次性。学生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通过设计出富有层次性的问题来引起全体学生探究的激情。(3)梯度性。对于一个难度系数较大的问题,要通过一系列的小问题为铺垫与学生的知识相结合,来逐步引导。
三、灵活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灵活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效果会更佳。它能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形画面,通过多媒体使形、色、美、光、静、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更快、更准确、更形象地传递教学信息,使潜藏的形象显现出来,变得更生动、更直观,强化了感知,促进了理解,有效地把感性认识转化成理性认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例如:在《生物进化》教学中,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借助自制的课件,把学生带到距今6亿多年前到距今7千万年前的生物世界,浏览了从古到今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各个时期生物的特征,并对这些生物事实进行了综合分析,从而使学生非常轻松地认识了生物进化的基本规律:生物界从古到今总在不断变化。变化的趋势是由水生到陆生、简单到复杂,生物进化的过程是极其漫长的,环境变化促使生物进化和灭绝。因为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打破了时空界限,把生物从古到今的变化情况生动、形象、全面、逼真地展示出来,实现变古为今、变远为近、变静为动、变无声无色为有声有色。扩展了小学科学的教学容量,提高了其教学质量,使科学课教学走向立体化。
四、科学、合理的评价
小学科学学习的评价是一种形成性的评价,而且能够如实地反映学生的成长发展历程。在课堂上进行评价应注意一下几点:一、口头、体态语言评价要及时。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同时都应具有针对性、激励性、情景性、发展性的特点。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论正确与否,老师都应及时做出一定的评价,一个赞赏的眼神、一个表扬的手势或是一句鼓励的话,都会使学生心潮澎湃,对他们的学习,甚至对他们的一生都有很大影响。二、进行有形的物质奖励。通过评选“小能手”、“小科学家”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们感到光荣,更加积极主动,未得到者有所向往,有所期待,从而更加踊跃地参与到科学学习中来。三、采用简单易操作的量化表评价。评价应贴近学生们的生活,这样的评价才能反映出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客观的评价。无论采取什么样的评价,都应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建立促进每个学生全发展的评价机制,将评价贯穿于科学教学的全过程,灵活运用,才能最终实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宗旨。
总结:提高科学教学的有效性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是科学教师教学中需要面对的一个长久的、棘手的又必须要关注、要解决的问题。这需要我们广大科学教师在不断的实践总结中不断地完善,让我们在整体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活用教材,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作好合理适时的评价,让科学课堂教学真正做到高效,让科学教学真正的“科学”。
参考文献:
小学科学课作为对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对培养学生的科学志趣和创新精神,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科学课的学习方式有多种,其核心是探究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因此,我们可通过亲身体验、场景感受、教学实验、养殖类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感受、体验并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把科学素养的培养融入各学科的教学中
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不能仅在科学课堂中,也不能只依靠科技活动,还要在其他学科教学中进行培养,形成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合力。如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关于科学方面的内容。有的是教给学生一些科普知识,有的是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有的是学习科学家一丝不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小学数学各学段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几个学习领域,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这些都为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和谐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
我们成立了不同的兴趣小组,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帮助学生丰富知识、开阔眼界、激发兴趣、提高科学素质。如我们的生物小组,结合校园绿化经常开展花木栽培等课外科技活动,利用生态环境调查,掌握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调查的方法。如开展动植物标本采集制作、生物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及对环境适应的观察、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调查、害虫害兽的防治、益虫益鸟益兽的保护、生物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以及科技小论文的撰写等。我们还利用爱鸟周、环境日、地球日、无烟日、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等活动举办知识讲座和黑板报、壁报、图片展览以及知识竞赛。我们还创建了机器人实验小组,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的教学实践,激发学生对机器人创意设计和制作的兴趣,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四、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来源于生活,也终将应用于生活,突出应用性,就是要帮助学生形成“用科学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我们经常开展参观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科技对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影响,感受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突飞猛进。如我们组织学生到黄楼花卉基地参观,了解科学技术在花卉种植中所起的重大作用;通过跟果农的交流,体会水果生产中的科技含量;通过参观医院、超市、移动公司等地方,让学生感受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所带来的便利。社会实践帮助学生树立“科学能够改善我们的生活”的观念,让学生懂得,我们现在所学的科学就可以应用到生活中去,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从而增强学生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的决心。
五、利用各种媒体途径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