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技创新对我国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我国“十二五”规划临近攻坚阶段,科技创新更将为“十二五”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全球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必然,只有依靠科技创新的不断升级,才能确保我国产品发展占领市场的制高点,进而依靠成功名牌战略,不断扩展我国产业的发展,形成产业与名牌的相互依靠。
我国产业发展实施科技创新和名牌战略的意义
纵观东西方国家产业发展的实践可知,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带动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因子和动力引擎。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全球化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科技创新理念也不断在全球范围内拓展和升华,创新的能力和手段日新月异,创新的水平也日渐趋同,产品同质化竞争不断升级。此时在世界范围内,产业和产品的竞争就演化成质量和名牌之争。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不断提高产业科技水平,实施产品名牌战略,占领市场竞争的制高点。名牌是产品与商标的统一体,名牌依附产品而生存。名牌是众所周知、久负盛名的产品,其内涵广阔而深刻。名牌是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源泉,名牌是企业社会效益的广泛外延。名牌的影响力不可小觑,一个名牌往往使一个企业名声大振而成为名牌企业,名牌甚至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实力的重要表征。它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代表一个国家的先进生产力,它不仅可以带动一个企业的发展,同样可以带动整个国家产业经济的腾飞。
中国名牌战略发展的历程回顾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分析,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名牌战略从无到有,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都与科技创新产生了必然的联系。
(一)工业设计与产品形象融合阶段
中国名牌形象战略发轫,不是从广告界和设计界开端的,而是产业界从20世纪80年代开展工业设计运动发起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蓬勃兴起的工业设计运动,是中国产业界第一次用世界的眼光审视自己与国际的差距,解决了中国产品与国外产品在外观上存在的问题,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和国际竞争能力。当时的有识之士认识到我国产品“地摊货”和“廉价货”充斥市场、产品质量不佳的问题,并从西方的工业发展中领悟到“科技”和“设计”这两只轮子在推动产业发展中的驱动力。例如,德国人在100年前就开始了工业设计,当时他们创建了“包豪斯”设计学院,把世界最现代的设计思想灌输到企业当中,开创了世界现代工业设计的先河,由此推动了现代工业的强劲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企业在引进国外生产线的同时,并没有引入设计理念,我国的工业仍然是一种被动“加工型”的工业体系,它在一开始就丢掉了作为“产品”定义中最先决的“设计”,使得我国产业竞争力十分薄弱,我国科技能力在世界范围,除美国、西欧、日本外,居二级水平,但产品的竞争能力却属三四级。其原因是工业设计没有参与经济全过程。当时的轻工业部开始在全国范围推进工业设计,掀起了蓬勃的工业设计运动,提升了中国产品设计水平和附加值,改善了中国产品的形象。工业设计在我国产业界开展最大的功效在于解决了中国产品与国外产品在外观上存在的问题,这为名牌战略在中国开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和舆论准备。
(二)CI设计与企业形象阶段
中国形象战略的第二阶段是CI设计与企业形象阶段,开启中国企业差异化竞争时代。这是以1993年在北京召开的“首届中国企业形象战略研讨会”而开端的。中国产业界和设计界在20世纪90年代共同努力学习借鉴国际上的文化经营战略,掀起企业形象识别系统浪潮,它开启了中国企业差异化竞争的时代,为中国名牌战略奠定了基础。它使企业的目标、理念、行动、表现等为一体所共有的统一要领,是企业在内外交流活动中,把企业整体向上推进的经营策略中重要的一环。
(三)创意中国与产业形象阶段
1998年英国工党布莱尔首相上台便提出了“新英国”计划,由此拉开了世界创意产业的序幕;一些资源贫乏的国家和地区例如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靠创意产业成为财富的聚集地,我国也提出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理念,未来的中国应当从制造大国走向创意大国,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当年我们提出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这一口号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首先,中国以资源能源消耗的经济模式走到尽头。中国每年生产和消耗了全球30%的煤炭、40%的水泥、30%的钢铁、15%的木材、13%的电力、8%的石油,但经济总量只占世界3%。规模巨大的中国制造,实际上是以极大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恶化为代价,获取微不足道的加工费,拥有强大的制造能力却没有较高的增值盈利能力。
(四)名牌中国与中国名牌形象阶段
本世纪以来,国家提出要建设产业发展名牌战略,并提供政策支持和产业创新平台,实现产业优化和升级,创造国内外产业知名名牌。鼓励大型企业依靠科技力量进行技术创新,增加产品的附加值,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例如,国内电子信息行业涌现了很多知名手机产业制造商,生产的手机在功能上可以与国际名牌相媲美;纺织等轻工业也积极推进技术创新,改进产品质量,创造了良好的市场业绩。
依靠科技创新和名牌战略全面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的策略
(一)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实施产业发展名牌战略
企业经济竞争的实质就是科技力和高技术含量的竞争。我国许多企业存在着技术力量薄弱,对技术创新和新品开发的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往往靠引进国外技术和专利来生产,或者靠贴牌加工来生产,这就丧失了市场的主动权,在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我国企业必须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加强核心技术研究和开发,生产出质量优良、内涵丰富的产品,参与国际竞争。了解国内与国际商业发展的形势,审时度势,及时抓住机遇,实施和推进本企业的名牌战略。名牌战略是指行为主体谋求长远利益,从全局出发,根据自身特点及名牌形成的普遍客观规律,综合分析各种相关因素而制定具有竞争意识的发展名牌事业的一种长远的总体规划。这一战略具有企业主体性、全局性、长期性和纲要性的特点。名牌战略的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名牌观念的树立,名牌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名牌形象的创立,名牌的进一步发展、巩固和保护等几个重要环节,其中名牌产品的开发是名牌战略的核心和名牌战略步骤的龙头,更为重要的是整个名牌战略的工作重点是质量运筹。企业名牌战略是指企业为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而对名牌的创立与发展所进行的周密策划、设计及其落实过程。在市场经济特别是当今买方市场业已形成的条件下,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必须实施名牌战略。名牌一旦创建成功,便能形成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企业可以凭借名牌优势扩大市场,促进消费者的名牌忠诚,打开消费市场。知名的名牌还代表较高的产品质量和性能,“娃哈哈”(营养液)就是这样的名牌,“奔驰”汽车也是这样的名牌,实施名牌战略可以降低营销费用,增加企业利润。
(二)正确进行市场定位,融合科技元素促进产业发展
我国很多产业发展普遍存在产业布局不合理,同质化竞争严重的现象,很多企业往往采用价格手段进行竞争,不注重市场定位,实施名牌策略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我国企业要通过企业定位,拓展企业的市场空间的竞争。从自身所拥有资本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出发,努力去发现市场、抢占市场。企业应注重市场调查,建立有效的企业信息系统,融合科技元素,占领市场先机。从工业自动化市场发展来看,欧美企业仍然占据70%份额,国内企业市场份额继续提升。增长幅度较大行业是电力、起重机械、石油化工和建筑楼宇HVAC等。起重机械:份额28亿,西门子、ABB和安川占据六成市场,其余份额由施耐德、三菱、英威腾和汇川瓜分;纺织机械:26亿,三菱、艾默生、台达、安川和丹佛斯份额较大,本土厂商逐步开始重视;电梯行业:24.5亿,竞争最为激烈,国内外厂商均有参与,以汇川、西门子、安川、艾默生和新时达等公司为代表。我国企业必须通过对竞争对手进行深入研究,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业竞争力。商业企业通常经营的商品种类,少则成百上千,多则成千上万。在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化大生产使消费品越来越趋于同质化的情况下,开发的同质化商品,要体现出异质性。唯其异质性才是名牌开发的成功之处,关键所在。
(三)进行名牌辐延,发展和利用原有名牌
对于那些已经拥有良好名牌的企业来说,要通过技术创新,改变设计手段,提升名牌质量,而不是急于实施扩张策略,盲目扩大规模收购、兼并其他小企业,由于小企业技术力量的薄弱使产品质量跟不上,从而损害了原有名牌的形象。以制药业为例,随着国门的打开,一批拥有世界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的外资企业开始与我国合资建厂。天津大冢、无锡华瑞、上海施贵宝、西安杨森、苏州胶囊成为第一批医药合资企业。我国逐步与国际接轨,实行药品专利,保护知识产权,从而吸引了大批外企进入,带动了我国制药工业对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工作,加快GMP推广进程,药品质量稳步提高,新产品、新剂型不断增加,新技术、新设备广泛采用,新的经营理念、管理方法迅速普及,全行业旧貌换新颜。IMS曾认为,2011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五大药品市场;2020年,中国医药产业将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四)完善政策法规,帮助企业实施名牌战略
我国传统经济发展是以牺牲自然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换取物质产出不断增长的传统发展模式。在传统模式主导的宏观形势下,相关法规和经济政策对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缺乏足够的激励。中国企业的名牌战略与国际跨国公司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国际化名牌开发缺少技术和资金支持。据2005中国企业500强的数据统计,填报2004年研发数据的373家企业,平均每家企业的研发投入2.47亿元,仅占373家企业平均销售收入的1.05%。政府应增加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这是新时期新阶段加快产业发展和名牌企业发展的重要保证。一是政府建立产业创新基地,帮助企业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二是政府给予企业一定的优惠政策,对企业技术研发给予一定的费用减免和资助。此外,政府还应该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健全依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长效机制,开展知识产权保护绩效考核,提升知识产权创造水平、强化重点产业知识产权布局、促进知识产权运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升知识产权管理能力、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加强知识产权文化建设和提高知识产权战略组织实施水平。
结论
综上所述,名牌代表着产品的功能、可靠性、服务性、价值比等核心内容,代表着企业形象和对消费者、环境生态和社会的责任。它能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能给消费者带来物质的、精神的、技术的、文化的和时尚的价值享受。我国产业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建立有效的名牌战略规划,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内涵, 坚持质量安全可靠的准则,在内容和形式上创新,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加强名牌推广与传播力度,企业要对名牌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以确保名牌运营在整个企业运营中起到良好的驱动作用,同时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价值和名牌资产。
参考文献:
1.2001年中国名牌产品诞生[J].中国标准导报,2001.6
2.崔世海.中国名牌何时挺直腰板?—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主任程秀生[J].中国经济快讯,2002.9
3.中国名牌产品竞争力调查十大阵容企业[J].中国经济快讯;2000.12
4.江金骐.放大“名牌”在市场中的概念[J].中国经济快讯,2002.7
一、总体要求
以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以农业提质增效、农村美丽繁荣、农民致富增收为核心,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基A,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以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同步推进为依托,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文化创意、健康养老等产业的深度融合,进一步彰显美丽乡村魅力。工作中要坚持如下原则:
――因地制宜原则。根据各地经济、文化、地域和自然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推动美丽乡村与产业融合发展。
――创新发展原则。推动互联网、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文化创意、健康养老等产业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度融合,突出新产业、新业态的创新发展。
――品牌战略原则。注重乡村资源整合,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以市场为导向,按照标准化经营与品牌化提升的要求,抓品牌创特色,推动乡村产业品牌向纵深发展。
――致富带动原则。强化利益联结,保障农民获得合理的产业链增值收益,促进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和农民就业增收。
――尊重民意原则。尊重农民主体意愿,提高农民对发展新产业、新业态的认识,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目标任务
以创建的省级美丽乡村为基础,今年全省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融合发展典型50个。建设方向主要是依托企业集团、农民合作社等,促进美丽乡村建设与农业科技、农民健康、乡村旅游、社会养老、创意发展、休闲采摘、文化推介、会展营销、培训人才、产品检测、加工包装、电商服务、物流贸易、金融支持等领域进行多层次、立体化融合。
一是注重打造美丽乡村建设与民俗文化旅游融合的典型。充分利用我省独特的朝鲜族文化、满族文化、蒙古族文化、伯都那文化、高句丽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民族特色村庄,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吸引境内和域外游客观光旅游。
二是注重打造美丽乡村建设与关东特有文化产业相融合的典型。比如,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民剪纸产业、农民画产业、传统农耕文化产业、影视基地弘扬的关东文化产业等融合的村,达到宜居宜业,致富增收。同时注重美丽乡村建设与红色旅游文化产业相融合、共发展。
三是注重打造美丽乡村建设与休闲农业相融合的典型。建设绿色、环保、低碳、生态现代农庄、规模化生产基地、高科技示范园,集采摘、休闲、品尝、体验、住宿、游玩于一体,发展农家乐。
四是注重打造美丽乡村建设与水库垂钓、花海旅游、健康养老、电子商务等产业相融合的典型。
三、实施步骤
(一)确定对象阶段:3~4月份,根据省制定的方案,各地结合本地实际,提出促进美丽乡村建设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相融合的典型,搞好调查摸底,确定建设方向和重点。
(二)深入实施阶段:5~10月份,整合资金,统筹资源,集中投入,重点突破,促进美丽乡村与相关产业项目建设。
(三)检查总结阶段:10~12月份,各地要深入检查,总结工作,提出完善意见。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强力推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融合发展是新农村建设领域拓展的有效探索和尝试,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加强领导,强力推进,按照责任分工抓好工作落实。
(二)整合资源,强化投入。各地要立足实际,突出产业融合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和提高乡村自身造血能力,有效整合资源,多方筹措资金,集中力量,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融合发展。
(三)科学实施,确保实效。突出本地美丽乡村与产业发展特色,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按照规划步骤积极稳妥,科学有序推进,精心组织,抓好落实,确保产生实效。
>> 河南省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分析 浅析河南省制造业 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特点与趋势 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及其启示 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国际经验 江苏省先进制造业与生产业的融合发展 山西省制造业与生产业的融合发展研究 河南省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灰色关联分析 辽宁省生产业和装备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对策浅析 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融合发展探析 现代制造业与生产业互动融合发展研究 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融合发展研究 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研究 河南省制造业与山东、安徽、湖北三省的比较分析 贵州省制造业信息化的发展与现状研究 河南省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 关于开发区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思考 江苏生产业与现代制造业融合发展现状与思路 经济“新常态”下生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与模式选择 酒店业与养老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初步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4]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豫工信政〔2013〕361号.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印发2013年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系统推进服务型行政执法建设活动方案的通知.http:///newsshow.asp?id=14318&typeNumber=000400020004
[5]法律教育网.河南省信息化条例. http:///falvfagui/fg21752/262712.shtml.
[6]周晓蕴.河南省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J].网络财富,2010(2):25-26.
【关键词】文化;科技;关键问题;能力
文化产业是一种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衍生出的产物,属于精神生产,而科学技术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我国物质文明不断进步的今天,文化产业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
1、实现文化与科技融合的重要意义
1.1 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可以推动高科技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网络技术以及数字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力度与创造力,催生出了很多新的文化企业和文化表现形式,并且快速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这是因为融合了文化的科学技术与人们的生活更加贴近,为人们带来各种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乐趣。因此才让这些高科技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
1.2 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让科技的进步成为了文化发展的依托
在新时代的发展形势下,文化产业的升级已经离不开科技的力量,因此对于文化产业来说,科技已经成为了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为文化产业的升级提供了更好的发展空间,在文化领域实现创新的同时也实现了科技的进步。
2、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历史演进、关键问题和人才要求
2.1 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历史演进
科技是将文化变为产业的必须条件,而文化则是产业在技术支持下不断进步的结果,因此,对于文化产业来说,技术一直都是其发展的关键因素。从世界文化产业的发展轨迹来看,其形态的塑造离不开技术的影响。由此,当今时代出现的“文化技术”一词,并不是历史创新,而有其发展轨迹与历史脉络。
美国历史学家威廉・麦克高希以“文化技术”为参考对世界文明还是进行了重新界定,主要分为表意字母、音标字母、印刷技术、电子映影像、计算机与数字技术这五个阶段。而透过这几个阶段我们可以发现,如果以“文化技术”来划分,世界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分为萌芽期、探索期以及发展期。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以后,文化产业依托文化科技逐渐具备了高科技含量以及高附加值这两种经济特征,同时文化与经济的结合也让文化产品的传播有了更好的效果。以前两年的非常轰动的电影《阿凡达》为例,影片将人最深刻的思想――对自由和坚强的执着追求以及爱情的无界限与先进的3D技术结合起来,为大家带来了一场既震撼同时也深深被感动的体验。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实现了不同领域的交叉合作,让产业之间有了更多的合作机会。已经过去的两次工业革命,提高了我们的物质生产效率,而正在发生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则是以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发展为目标,力图实现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革命,具有重大意义。
2.2 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关键问题
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需要首先解决一下问题:
(1)处理好融合驱动力量之间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始终是以政府引导,在市场的驱动下逐渐向前进步的。虽然这种模式如今正在经历转型,但其对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所产生的推动力量还是不可忽视的。因此在实现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让研发驱动、市场驱动以及政府驱动这三者发挥协同作用,共同带领我国文化产业的技术化发展是非常关键的问题。
(2)平衡好内容审查与专利保护之间的关系
某种技术被广泛采用,其背后所体现的文化就会逐渐得到普及,因此几乎每个国家都曾经历对文化内容的严格审查再到放松管制以及专利垄断再到知识共享的平衡过程。因此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过程中,必要的知识产权制度以及科学的文化内容管理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2.3 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人才要求
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并不是没有边界的,因此需要我们敏锐地捕捉二者之间的契合点。这就对人才提出了要求,只有具备一定的创意管理能力,才能更好地做好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工作。创意管理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文化科技创新力、团队策划领导力以及内容故事驱动力。
(1)文化科技创新力
文化科技创新力指的是以文化产业的需求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为基础来开展文化内容创作并实现作品生产与传播的能力。文化与科技的结合是一种创新,对文化创新来说,其是一种想象力,并将这种想象新新的方式阐述并表达出来,并辅以文字、图像以及声音进行美化。科技创新指的是通过服务和产品结构的改变为消费者提供具有更高实用价值的产品或是通过技术的进步来提高效率。
(2)团队策划领导力
团队策划领导力指的是在规定时间内将不同的专业统合起来高质量完成任务的能力。对于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团队策划领导力主要体现在通过艺术化与商业化的结合继而实现艺术进步与增加经济收益的目标,通过感性与理性的融合实现执行力与形象力结合的目标。
(3)内容故事驱动力
内容故事驱动力指的是在人性基础上通过适当文化素材的运用来创造故事象征以及符号价值,获得从个体到群体的认同。在经济的发展下,物质文明不断进步,因而现代人越来越在意消费的内容,产品仅仅只是消费的一种载体。因而,产品所体现出来的文化性质已经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内容故事驱动力从人性需求出发为人们创造具有情感意义的产品,让人们在消费产品的时候还可以获得诗意的想象以及丰富的情感体会。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的不断进步下,文化产业得到了广阔发展空间并且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在文化与科技的社会发展需求以及经济发展需求下,实现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是大势所趋。面对融合驱动力量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内容审查与专利保护之间的矛盾,要想更好地将文化与科技这两者融合起来,对于人才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这些要求总结起来具体分为三个方面:即文化科技创新力、团队策划领导力以及内容故事驱动力。只有拥有这些能力才能更敏锐地捕捉二者之间的契合点,实现文化与科技的融合。
【参考文献】
[1]何慧芳,胡品平.广东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现状、问题与建设[J].科技管理研究,2013(03).
[2]尹宏,姚毅,王伟.文化产业发展路径探析――基于文化和科技融合视域下[J].当代经济,2013(07).
关键词:产业融合;旅游产业;体育产业;秦皇岛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1
一、秦皇岛旅游与体育产业融合的必要性
目前,秦皇岛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蓬勃发展,而旅游与体育产业融合发展,不仅能够为秦皇岛带来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效应,还能实现资源整合、产业结构完善以及区域竞争力提升。
1.旅游与体育产业融合是实现秦皇岛资源整合的必由之路
旅游与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更能多方充分调动秦皇岛社会和自然资源,使得社会和自然资源的配置效益最大化,更有效的整合社会和自然资源去实现经济效应的最大化。并且,旅游和体育产业本身关联性更强、涉及面更广、影响力传播范围和力度更大,也对社会和自然资源的充分整合给出了新的方向。
2.旅游与体育产业融合是完善产业结构与功能的必由之路
随着秦皇岛市经济的发展,人们节假日休闲时间增加,以及人们对自身健康更加重视,对体育产业的消费需求有较大的增加;而秦皇岛旅游产业也在不断的发展,这样旅游与体育产业的融合不仅优化了各自产业结构,也促进秦皇岛整体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由此旅游与体育产业融合是完善产业结构与功能的必由之路。
3.旅游与体育产业融合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旅游与体育产业所提供的服务当做商品来看,其竞争力提升的某一方面则来源于对该商品的需求和供给,市场上有效需求越多则对商品的价格、销量会起到很好的推动;同时,通过不断的创新增加市场上有效供给,则必然会带动区域整体旅游与体育产业的发展。因而旅游与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是提升秦皇岛区域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二、秦皇岛旅游与体育产业融合的可行性
1.旅游产业与体育产业都具有很强的产业关联性
体育产业具有较强的产业渗透力和关联度,而产业关联性高是旅游产业的特征之一,产业关联性越强,它的资源利用率就会越高,资源高效利用其实就等于是在降低成本。因此,利用两个产业关联互动性强的特点,我们在发展体育产业的同时,完全可以配合旅游产业共同搭建起更大的市场平台;也要高度重视体育产业的巨大联动作用,形成双赢的模式。
2.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都具有满足消费者休闲娱乐的需求
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都能满足消费者健身休闲娱乐这一需求,现如今体育和旅游这两大时尚、休闲元素在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和日常生活中也显得日益活跃。虽然体育和旅游产业都具有休闲娱乐功能,但两者之间不会产生机会成本,造成替代性竞争,反而会产生一种促进的效应。两者功能相同,彼此促进。
三、秦皇岛旅游与体育产业融合对策
1.增强科技应用,确保旅游与体育产业融合的动力
从旅游与体育产业发展的环境来看,科技水平不仅是重要的组成要素之一,也是发挥新型旅游与体育产品特色的必要手段;从旅游产业发展的具体形态来看,它还是实现高附加值旅游产品、创新型旅游业态和多元化旅游功能的充要条件。可以说,技术是确保旅游与体育产业融合的基础。因此,秦皇岛要想提高在城市同行业中的竞争力,就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另辟蹊径,使静态的旅游与体育资源变得鲜活起来。
2.整合体育旅游资源,加快旅游与体育产业融合的进程
秦皇岛市的体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因此,要求有关政府部门一方面要组织编制秦皇岛市体育旅游深度开发科学的发展规划,保证有关秦皇岛市体育旅游产业融合空间结构的优化方案和措施的合理性,并积极抓好区域体育旅游发展重点;另一方面要采取有效的手段确保优化调整的落实和顺利实施,严格控制与整体空间结构布局不协调的开发行为。同时,加强政府调控还包括完善行业管理机制,制定和完善行业管理的政策和法规。
3.优化企业战略,推动旅游与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
企业作为产业融合的主体,其实力大小和创新能力高低对能否实现旅游与体育产业的融合起着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第一,加强产业融合理念,促进企业互动合作。第二,培育龙头企业,打造体育旅游精品。通过体育旅游空间集聚,培育体育旅游龙头企业,组建不同类型的黄金旅游线路和品牌。第三,转变营销观念,树立体育旅游品牌。推行整体营销、网络营销等多种营销方式,并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营销主体模式。
4.培养消费需求,增强旅游与体育产业融合的拉力
体育旅游需求是旅游产业与体育产业融合的最根本动力。因此通过市场策划和营销手段的运用,向消费者提供体育旅游的信息,引导市场消费。开发体育旅游产品,挖掘旅游需求。体育旅游产品区别于传统的旅游产品,它强调创意性、体验性。通过创意和体验,抓住体育旅游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开发出具有体验性、参与性、休闲性等的体育旅游产品,通过互联网及电子商务等宣传媒介来宣传融合后的新产品的体验价值,培育出新的消费群体。
5.定位政府角色,促进旅游与体育产业融合的保障
政府的政策支持以及复合型人才培养也是推进秦皇岛旅游与体育产业融合的极为重要的一环。政府在秦皇岛旅游与体育产业融合中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并扮演着三个角色:开拓者、规范者和协调者,第一,提供政策支持。第二,给予资金保障。第三,完善法律体系。第四,旅游产业与体育产业的融合发展需要一大批既懂体育又熟悉旅游的复合型高级人才,这一部分人才是推动两者尽快融合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参考文献:
[1]麻学锋,张世兵.旅游产业融合路径分析[J].经济地理,2010,30(4):678-681.
[2]龙江智,保继刚.城市旅游发展的动力:理论分析与案例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01):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