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对环境艺术设计的认识

大学生对环境艺术设计的认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对环境艺术设计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对环境艺术设计的认识

大学生对环境艺术设计的认识范文第1篇

摘要: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密切关系的艺术设计研究领域。如今它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创新型思维的培养显得至关重要。因此,对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也应随之得以不断发展创新,使教学与社会发展相一致,使教出的人才能够适应社会,引领社会。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意识

如今我国经济日益繁荣,随之我国城市建设和房地产业迅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己的生活环境的美观性与舒适性,环境艺术也自然而然受人们关注,中国的建筑装饰及室内环境艺术设计行业日益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新兴行业,振兴这个行业的关键就是要培养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创新意识。然而我国的环境设计教育起步较晚,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

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促进了环境艺术设计行业的发展。而环境艺术设计行业需要对专业设计、施工工艺、技术材料与经营管理等多方面人才从低到高的教育培养系统的建构,因此,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稀缺,全国各地多所建筑、艺术、理工与林业院校,乃至一些综合性大学均纷纷在相关学科中设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1.全国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侧重点不突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包含了许多交叉学科,许多学校会将涉及到的课程均等地对学生进行授课,这样往往使教学失去了特色性及独特性,造成学生对所有课程只是浅浅地入门,而没有达到对专业某一方向深入的掌握和研究,这样很难在社会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当今的社会需要的是一精多专的创新型人才,高校只有明确了自身教学的侧重点才能使得学生通过掌握多种课程知识的基础上为突出的专研方向服务,达到开放性的思维创新,取得更为突出的成果。

2.各类设计院校在培养环境艺术学生时定位不明确。目前不少学校缺乏必要的办学准备且又急于招生,使得在专业发展上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盲目的趋向,比这使得教学定位也不明确,到底是以培养运用思维进行设计的设计师还是培养懂得施工工艺的施工人员,亦或是对整个设计进行经营管理的管理者呢?只有定位明确了,才能使得教学课程安排合理化并且针对性强。

3.各艺术院校普遍轻理论,重实践。使得学生做出的设计文化内涵较低,使得中国的设计一直都未能得到突破性的发展,只停留在表现形式上的设计是不会打动人们的心灵,不能够使设计与人们进行情感的沟通与交流,只有一个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的设计者设计出的作品才能既传承中国古老的文化又结合当今创新型设计思维与技术,这样中国的设计才能更上一层楼。

除此之外还有教学设备仍待改善、理论与实践还需得到结合创新、过分强调市场效应、过分强调计算机的重要性等等问题,它们都是面对未来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发展,我们必须认真思考与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在设计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及市场需求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要求不断创新,不断发展进步的社会,因此创新思维是设计师的第一要素,若设计没有了创新,那么就无所谓设计了,只是无谓的抄袭和复制以前的事物,没有创新精神,就没有观念更新,设计作品就会停滞不前。设计中的创新具有多种内涵:1、总结前人的经验,创造出特有的,独树一帜,另辟溪径的设计是创新;2、在普通的事物中打破司空见惯的常规,推陈出新的创造也是创新。3、将传统文化底蕴融合到现代的设计中,使之完美结合,得到另一种从无到有的事物仍是创新。

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创新意识的培养途径

1.加强学生艺术修养。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艺术和科学相统一的学科。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除学习施工工艺、装饰材料、设计色彩和造型基础课程外,还应开设美学和艺术欣赏课程及美术设计史的课程,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对美术及设计的文明发展史,使学生对美具有鉴赏感悟能力,方能在设计中创造出真正美的事物。

2.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环境艺术设计毕竟是一个需要实践得学科,学校可以设立课题使学生将理论转换为实践经验,扩大学生的视野,创新个性化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创新设计实践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环境艺术设计大赛。对于一些由比较成熟的赛事举办单位举办的设计比赛,对于学生的创新型设计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是全面锻炼学生创新意识的一个有效途径,学校可以将国内外环境艺术设计大赛引入教学环节作为教学补充,依据一些环境艺术设计大赛的主题作为课题进行设计。从而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结语

加强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素质教育,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所应采取的措施与方法是多方面的。随着我国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对室内与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素质及能力培养认识的提高,我们的建筑室内与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必将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合格的设计与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潘鲁生.设计艺术教育笔谈[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

[2]吴卫刚. 高等服装设计教育之研究[J]. 纺织学报,2003 .

大学生对环境艺术设计的认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竞赛 创新能力

今天,设计已经融入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不断地改变着人们对生活方式的认识与追求。伴随着设计的不断发展,各式各样的设计比赛也相继涌现,展现出不同的特点与形式。对于学生而言,设计竞赛可以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热情,为学生构建起信息交流、切磋相长、推陈出新的平台;对于设计行业而言,设计竞赛可以不断修正与指引现代设计的潮流和发展趋势。仅就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而言,笔者通过对大量与其相关的竞赛对比、研究,将环境艺术设计竞赛主要分为如下两种类别。

一、按竞赛内容分类,环境艺术设计竞赛可分为主题设计竞赛与无主题设计竞赛

主题设计竞赛即竞赛主办方向参赛选手规定设计命题或方向。主题设计竞赛最大的特点是为参赛者提供了统一的条件,举办方能够直观地判断参赛作品的差异与优劣,竞赛的公平度相对较高。如“2012年‘新人杯’全国青年学生室内设计竞赛”的命题为“品牌服饰店的商业空间及展示设计”,通过统一的设计要求以及设计平面,参赛者可以直接进入主题,主办方可以直接达到竞赛评判或商业目的。

相反,无主题设计竞赛就是不规定具体的设计方向,设计内容均由参赛者自行定夺,为参赛者提供了相对宽松的设计范围。参赛选手可以针对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所喜欢的主题,在竞赛过程中有利于新观念的产生,从而推动学科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如“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学年奖”每年主要面向中国各类开设建筑学、景观建筑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高校征集作品,没有主题性质的约束使得参赛范围扩大,有利于催生中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创新人才。

二、按竞赛目的分类,环境艺术设计竞赛可分为商业投资型竞赛与学术研究型竞赛

商业投资型竞赛就是公司、企业或其他设计需求方为征集优秀的设计人才或设计作品,通过投资竞赛的方式来达到其商业目的的竞赛。在商业投资型竞赛中企业通过竞赛手段,不但能够以不多的报酬获得很多优秀的产品方案专利权,也能够通过竞赛挖掘新的人才,为公司的人力资源做一次最有效、最低廉的招募。①对于参赛者来说,参加这类比赛有利于体现自身设计价值、提升就业率。此类型的竞赛如“2011年度IDA国际家居设计大赛”,主办方为德国海蒂诗五金配件和瑞好集团有限公司,本次大赛通过规定参赛选手对家庭起居室、厨房以及食品准备区及办公空间三个方面的设计,为公司提供优秀的设计作品及设计思维,有利于公司产品的推陈出新。

学术研究型竞赛是指以学术交流为主体,设计作品用于商业用途比例较小,旨在为设计行业发展做出概念设想。如上文提到的“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学年奖”,无主题的竞赛模式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很大的研究空间,有的设计方案虽然现阶段无法付诸实施,但其概念设计为以后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方向。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学科,从商业投资型竞赛与学术研究型竞赛两种竞赛类型来看,目前国内与环境艺术相关的各类竞赛活动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是国内环境艺术设计竞赛与国际接轨较少。从商业投资型竞赛来讲,以在中国家具行业中影响力较大的“金斧奖家具设计大赛”为例,其主要的参赛对象为国内学生及设计师。大赛设置了初审与复审两个阶段,通过初审的参赛者需将参赛作品做成实物邮寄到指定地点进行展览评审,而制作实物就必须要考虑方案的可行性以及家具材料、结构等问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创新思维的发展,商业气氛过浓。从学术研究型竞赛来讲,虽然“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学年奖”在国内有较大的影响力,但参赛的对象依然是国内的高校,交流平台的局限性也导致了设计思想很难与国际接轨。

二是目前的竞赛中,多以实际项目作为设计基础,而以学术研究作为主体的设计竞赛仍是少数。我国的环境艺术仍处于“有行无思”“有行无业”的尚未成熟状态,因此理论研究探索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的设计竞赛中多以商业投资型竞赛为主,这种方式虽增强了学生在实际工程设计方面的应对能力,但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轻视短期内难见成效的设计理论、概念创意,这种方向上的错误引导会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使大多数学生失去自身的创新能力与艺术设计创作热情,这种现象会影响环境艺术设计这一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通过对设计竞赛的分类,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不同竞赛的特点,学校与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参与适合自己的设计竞赛。各级综合性大学中的艺术设计院系,单位数量和招生规模方面最为庞大,并且由于学科背景、师资队伍、办学理念以及地区社会发展情况等因素的不同,各自形成了特点鲜明且差异巨大的教育模式和培养方向。②综合类大学的艺术设计系与专业美术院校之间的差异主要在于缺乏深厚的艺术底蕴以及美术学科体系相对单一等问题。

将参与设计竞赛纳入教学环节就是一种增强艺术底蕴的方法。竞赛可以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学习将不再局限在课堂上的时间,通过参加设计竞赛,学生会利用更多的课余时间进行交流学习。但参与竞赛并非只是为了追求奖项和成绩,其核心在于通过竞赛训练自身艺术设计思维的创新性,并且以这种实践性锻炼为手段培养自身综合创新能力。综合性大学艺术设计专业在把竞赛引入教学的同时,可以号召教师与学生将优秀的书目与设计师作品等专业资料汇集起来,共同建立起自己的数据库,让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信息与资料,在增强专业自信心的同时,能够客观看待自身的专业能力与知识水平,促进其形成自觉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引导其完成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进而有效地弥补综合性大学艺术设计专业氛围不够浓的弱点。

(注:本文受《北京林业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 SRTP》资助)

注释:

①曾吉萍.国内设计竞赛探究——竞赛组织者论析[J].美与时代(上),2011(9).

②刘冠.艺术设计教学中优化竞赛训练的改革与实践[A].北京林业大学教学改革与创新系列成果汇编:人才培养与教学管理卷[C].2010.

作者冯天成系北京林业大学

大学生对环境艺术设计的认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教育 计算机辅助设计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计算机辅助设计是指运用计算机软件制作并模拟实物设计,展现新开发项目的外型、结构、色彩、质感等特色的过程。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不仅适用于工业,还被广泛运用于环境艺术设计等诸多领域。专业人员更为环境艺术设计开发有专业的设计软件,如:CAD、3DSMAX、Vary/Lightscape、Photoshop等软件。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园林景观设计、室内空间设计、家具陈设等大都也都是利用计算机辅助软件设计方案。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帮助设计者将作品设计的意图充分表现,更运用这种先进技术使受大众达到审美愉悦,增加对未来项目的了解与认可。

一、计算机辅助设计教育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推的动作用

在旧式的教学模式下环境艺术设计的效果图主要以手绘单个角度静态为主,以零碎的小场景做辅助,来了解设计个体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之间的影响。这种方式只能给人一种片面的印象,而没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计算机辅助设计教育的出现,可以让学生利用先进的计算机软件(主要是通过CAD、3DSMAX、Vary/Lightscape等计算机软件)创建出设计方案,不仅可以制作出模拟事物及场景的整体外观造型效果,还可以将建筑物内部空间布置、家具陈设的效果让观赏者清晰明了,更能让人们能够在即将设计出的未来建筑物中漫游(利用3DSMAX软件的三维动画功能),让观赏者如临其境一般。在这里计算机辅助软件制作的效果图以模拟现实场景的技术实现了逼真的三维或三维动态场景。可以全方位、多角度的在场景中漫游,更让教师与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研究推敲设计方案,得到最客观的结果。从环境艺术设计效果图的最终效果而言,计算机辅助设计帮助学生将设计意图以最精确和最美视觉效果的方式呈现在教师和众多同学面前。而在设计过程中,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室内外的设计从模型外观就能以可视的、动态的方式全方位展示设计实体所处的地理环境、实体外观和各种附属设施以及实体内部空间分布的效果。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最终转化为设计方案及装修效果图展示,成为教师对学生设计作品优劣的有力评价工具。计算机辅助设计教育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改变起到重要作用。

通过计算机辅助教育方式能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教学观念是强调学生的共同参与互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而这一目的的实现主要在于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计算机辅助软件能把图像、文字、声音直观形象地展示,溶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给学生一种新颖、醒目的感觉,操作性强、练习量大则使学生的注意力被牢牢吸引住。立体形象的图面,能把教师用语言和模型演示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行形象地处理,使学生能体会到学习内容的本质。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情绪处于高度的兴奋状态,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处理各种信息,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智来获取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去追求和探索。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习的内容影响学生日后的就业,高校在此专业中设立计算机辅助软件教学,这些学校的办学方法和观念独具现代化,市场所需意识强烈,专业学习内容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大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符合市场需求,出现了供需的良好结构。这说明计算机辅助教育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发挥了很大的积极作用,建立在校学生的学习信心 ,更增强毕业生就业的优势化。

二、计算机辅助设计教育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制约作用

然而,计算机辅助教育做为一种新兴的教育形式,由于其技术的不成熟也难免会给学生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中,信息的传递经常会伴随着各种干扰,从而影响信息传递效果,不利于实现教育目的。由于一些教师认识的误区和操作的偏差,计算机辅助教学有时会加重对学生学习的干扰。

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顺序性操作诱导学生跟着机器走。有些教师缺乏足够的计算机知识,担心操作失误或为图方便,就让计算机教师将课件设计成PPT课件形式,上课时课件只按顺序播放图片。这样的课便沦为了一堂照搬书本模式的课程,教师总要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引到电脑的既定流程上,干扰了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设计制图,同时也影响了教师的教学质量。

大学生对环境艺术设计的认识范文第4篇

伦理学的发展早在公元前300多年,伟大哲人亚里士多德就第一次从伦理角度提出了何为人美德之标准:践行道德行为来展示自身之人格魅力,为美德也;伦理观念的继续发展是来自于18世纪以后,边沁和斯图加特•密尔对社会公正的追求;哲学大师康德又睿智地整合了前两者(美德论和公益论)的单一角度,创建了全新的伦理视角;使义务感和责任感成为当时伦理美德的新标准。

然而西方伦理学家们高呼了这么多世纪的美德,还是没能抑制后人对利益的追求欲望。科技不断发展所引发的经济利益至上日趋严重,就有了20世纪90年代关于“克隆人”的大论战中科学家们也只谈利益,不管道义和德性了。正因如此,才出现了有义之士———哲学家麦金太尔(AlasdairMacjntrrre)在其重要著作《追寻美德》(1981)中对美德的呼唤,从新的起点提出了善与实践的统一理论。无独有偶,20世纪20年代以来兴发的生态伦理学家在大胆“人类中心论”的创举之后,20世纪60年代起在设计领域也掀起了深刻的道德反思。“超高技派”、“极少主义”、“绿色设计”等等都不同程度地针对现代科技文化、人造行为所引起的环境及生态破坏现象,树以正义旗帜;21世纪全球“低碳生活”理念的倡导,更是吹响了全球减缓生态恶化、可持续发展践行的集结号。

这一系列的伦理倡导,表明人们在现代社会的多元文化背景下已经产生出了大量的相同的设计伦理诉求。在过度改造和翻新的造城运动中,呼吁文明的传承,增强城市人文气息、倡导自然回归等等理念已经成为社会公民在伦理道德方面对每个社会成员(包括普通人、设计师、政府等)、每个环境学科研究和教育教学实践的强烈愿望和要求。

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与设计伦理

1环境艺术设计

著名的环境艺术理论家多伯(RichardP•Dober)解释道:环境设计“作为一种艺术,它比建筑更巨大,比规划更广泛,比工程更富有感情。……环境艺术的实践与影响环境的能力,赋予环境视觉上秩序的能力,以及提高、装饰人存在领域的能力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环境艺术设计是一种富有感情的艺术,但也是理性和严谨的科学行为。需要处理决策者与设计师之间的关系、处理同一设计活动中的多个部门之间、各环节之间的关系、处理设计师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处理设计各要素(设计施工行为、设计环节、设计成果、投入使用等等)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关系等等。

2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现状

如今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现状显示:设计活动中,设计主体已经不能确定设计师是唯一主角,设计客体也不单只有大众消费者。一方面政府强加给设计师的长官意志,使政府既是具有更高控制权的总设计师又是最有实力的消费者;另一方面消费者的参与设计意识增强,这种趋势打破了设计师左右整个设计活动的原有模式,也是大众具有设计师和消费者的双重身份的重要原因;另外社会视听媒体、交互媒体等(设计网站以及设计评论平台)也使他们具有消费者和设计者的成分。这些身份的增加和互换使设计主体表现为除设计师以外的多方面加入的综合主体;设计客体表现为除了大众消费者以外的多方面加入的综合客体。面对不断变化的角色转换和环境艺术专业的新要求,就需要一种介于道德情感鼓励和法律无情强制之间的严厉规约———设计伦理学。

设计伦理指导下的专业教学

设计伦理指导教学的维度

设计伦理是一种在设计问题和设计现象产生之前或可能产生中的压迫力。因此它是在设计美学和应用伦理学范围内,确立设计活动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道德定律和价值系统进行纯经验意义上的描述。设计伦理针对的对象不仅是专业从事设计的工作人员。面对设计行为和设计成果产生的后果及影响,无论是政府官员、教师、学生还是公民大众、社会媒体、网络都应该具备设计伦理和环境伦理的认知和道德评判。判断可以做和必须做,应该做和能够做的行为和后果,判断什么是善恶与美丑,判断怎样做是造福或毁灭……首先,设计伦理学的道德维度要求它应该对全社会进行道德规约和价值评判。因此设计伦理定律应渐进地介入环境艺术专业课程的设计活动全过程,从伦理学的角度指导学生在设计实践中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如何解决,有利于形成德行意识。

其次,设计伦理学的正义维度要求它必须对当代社会不完善或不合理的设计问题现象进行诊治。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人们更深层次的物质和精神需要,致力于共同探索和构建未来社会中环境艺术设计领域的价值体系,提高学生的理性思考和深度思考,有利于学生价值观和正义感的形成。

再次,设计活动是人类的行为活动之一,设计伦理学规范的不是某个人的独角行为或某一区域的某种行为。因此设计伦理的社会维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团队或集体的群体伦理风尚。主动地从伦理学的独特视角来共同认识和研究现实设计领域中设计活动所伴随的性质、原因、后果,以及设计活动发展的现实影响和可能影响。有利于学生集体责任感和伦理共识的形成。

建立强烈的设计伦理意识与专业实践教学

1加强学生的伦理意识和人格教育

大学教育不仅是学生技能教育的基地,也是学生完成自我认知、世界观、价值观、伦理观形成的摇篮。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院校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工作环节上,特别强调课程成果的设计艺术性、表现力和艺术思想深度,而相对忽略对学科体系的哲学分析、伦理思考的培养。大学生在处理关键性问题或采取重大行动时往往会表现出优柔寡断,动摇不定或草率武断,盲目从众的心态。因而,所以作为未来的设计师,需要教师在学生道德感形成过程中适时引导学生对“我是谁?”,“我应该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怎么做才有意义?”,“做给谁?”等基本问题的回答有较为深入的认识,具备对自身行为的辨别能力和控制能力,这样极其有助于培养未来准设计师的健全的人格和社会责任感,

2培养伦理共识和建立团队合作的集体责任感

大学生的社会需要不断增多,情感也日益强烈。这种强烈的情感使他们富有理想,活力四射。其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道德感,友谊感,美感和荣誉感,理智感等迅速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因此,建立团队的合作学习,无论内敛型、外向型、激情型等等的不同性格成员组合团队,学生都可以直接感受集体的力量和支持,在集体中形成伦理共识,在磨合和历练中能够形成团结合作,荣辱与共的道义情感和集体责任感。

3在探究式学习中培养学生诚实、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行为习惯

设计行业,是专业能力+诚实、严谨的行业。在教学中倡导“笃行之”的行为理念,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职业态度和对环境艺术专业的求实的态度。一方面严谨工作态度和清晰的伦理意识能使学生根据理论指导形成高自我管理的行为流程和行动习惯,更好地适应社会对高素质、高能力的专业人才的要求。另一方面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清晰的伦理意识也能够帮助学生在未来的设计工作中确定道德动机及选择道德行为,也是具备高度社会责任感的直接表现。

4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自信心

大学生在对环境艺术和设计上自我意识、思维能力、情感和意志等诸多方有成熟的一面,也有理解主观、幼稚、片面和不成熟的一面。需要根据所学专业和以后将从事的工作要求来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活,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自我实现。一方面应该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求,使之体会自我实现的喜悦和成就感;另一方面,注重学生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成功或失败的准确的及时的评价,适当的给以引导。

结束语

大学生对环境艺术设计的认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林院校;环境设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4-0022-02

环境设计专业是由原有的艺术设计专业环境艺术设计方向转变而来。作为新增艺术学门类下的新专业,近年来在“艺考热”和城市景观建设对设计人才需求的市场驱动下设置数量大幅增长,范围扩大到工科院校、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以及农林院校。在农林院校开办艺术类专业既有其特殊性,也有一定的优势所在。若一味地照搬纯艺术院校及建筑类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不切实际的做法。身为农林院校中的环境设计教育,如何构架起既能结合艺术设计学科基本特征,又能充分凸显专业办学特点和自身教学优势,且能融入现代设计教学体系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实际问题。

一、农林院校环境设计专业发展现状

(一)发展盲目,缺乏特色

在进行环境设计相关专业的教育教学中,农林院校与其他类高等院校相比存在着特殊性:一是发展时间尚短,在师资力量、教学资源上与一些专业艺术院校或综合类大学存在着较大差距;二是校园多离城市较远,缺乏应有的艺术氛围,与相关院校的教学研讨较少。因此,近年来农林院校的环境设计专业虽然在办学规模上有了突破,在办学方向、专业特色等方面还未完全自成体系,自身优势特色不明显。

(二)属边缘学科,不受重视

环境设计在农林院校中尚属新兴专业,相较于传统的优势学科或重点专业,重视度不够。一些院校仅把开办环境设计专业当作其完善专业和学科结构的举措,投入教育科研力度不够,师资力量不足,从而出现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陈旧、实践教学薄弱、课程之间衔接不紧、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等一系列负面问题,使得农林院校的专业发展处于边缘且弱势地位,远远滞后于专业艺术院校和一些综合类大学[1]。

二、农林院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环境设计专业是西北地区唯一以环境艺术为特色,将生物、生态理论纳入设计元素和设计理念的跨学科综合性艺术类专业。该专业涵盖环境景观、公共艺术、公共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等多个领域,应用性极强[2]。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我们以环境艺术设计为方向,以园林为基础,以植物形态设计应用为特点,多学科协同,按照艺术教育教学规律确定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同时紧密结合学校农林植物等学科优势,从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环节、教学环境、教学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与实践,初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教学新思路。

(一)培育特色课程体系

作为一所农林高等院校,确立的学科定位和培养目标是否能实现,关键在于教学情况,在于是否建立了一套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3]。针对大多数院校环境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均缺少对植物题材的运用和深入表达,我们在课程体系中强调了农林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办学特点和倾向性,通过增设、整合、调整课程的方式,形成了包括观赏植物、植物配置与造景、插花与盆景、植物学综合实习等的课程群。其中基础课程中融入1/4的农林课程内容,即在素描、色彩、环境速写等课程上,用表现植物置换习惯上的静物、人物及人物动态和场景;专业基础课27学分中农林类学科知识占15个学分,如观赏植物学、园林艺术等;专业课12.5学分中农林类知识占4学分,如插花与盆景、植物造型应用等,使整个教学计划具有一定的方向性(见表1)。同时在选修课程中按比例推出一部分自然科学、农林类选修课,如环境生态学、园林插花、植物识别等课程,使学生在学习知识与能力结构中加强了对环境设计的自然属性知识培养以及从自然中获取设计元素和形式的能力,也使专业方向和培养目标更加明确。

表1 环境设计专业课程设置

(二)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1.改革实训、实习环节。在加强学科交叉与融合的基础上,我们归并、整合了相关专业设计课程和实践课程,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与应用性的实训和实习内容。在课程中以结合理论学习的实训环节为点,以课程设计、学科竞赛、毕业设计贯穿学习要点为线,按专业宏观培养目标,安排专业基础认识、专业综合实习形成面。点、线、面相互结合,多元化互补,有效地提高学生实践环节的学习质量。

同时对实习环节也进行了全面的改革,由原来松散和单一的实习形式改革为综合实习模块化,组成了三大综合实习模块项目:(1)以传统园林艺术为主+环境景观的综合实习(I);(2)以居住小区景观+室内空间设计的综合实习(II);(3)以植物识别+园林植物配置的植物学综合实习(I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