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核心素养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核心素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核心素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核心素养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核心素养范文第1篇

关键词:心理教育;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使用方法

心理教育作为当前初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一个全新的教学话题,通过有效的开展心理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有效释放自我的学习压力,同时还进一步提升了自我的综合素养。为此,笔者在文中对心理教育在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使用进行分析。

一、心理教育在初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开展的实际情况

当前阶段,心理教育作为初中教育阶段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一个关键的教学内容,其核心发展目标即为全面提升初中生的心理素质,推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进而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具有健全人格的高素质人才。简单的说,初中教育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教育发展目标,即为:全面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强化学生的心理能力、健全学生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等。初中教育阶段作为学生发展自我心理最关键的一个阶段,教育院校以及教师需要充分提高自身对其的重视意识,继而将其思想政治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机结合,以此来全面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心理教育在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使用方式

(一)深入分析初中生的心理特点,结合其心理需求开展教学活动

教育院校或教师若是想使其心理教育获取良好成效,就必须要深入了解初中教育阶段中学生的心理需求及心理发展情况。其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心理教育活动的开展质量。思想政治教师需要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中,依据班级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精心设计出一调查问卷。其问卷必须要涉及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情绪、心理情况、与其他同学及教师之间的相处情况、对自我的科学评判等内容。这样一来,教师就可以十分直观的了解并认知到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能力、身体各项机能的发展情况及自我健康心理的发展情况等。教师需要基于以上几个内容的实际发展情况,科学构建关于初中生心理健康发展平台,为日后深入研究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大量可以参考的专业理论依据,进而更加全面精准的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

(二)全面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教育相融合的教学体系

当前阶段,虽然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存在一些区别,在具体教学手法与教学模式方面存在不同。但是其教学目标却是高度一致的,全部都是为了可以更加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心理教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在初中教育这一特殊阶段,心理教育对于初中生而言,对其心理成长特点的把控变得更有针对性;其二,心理健康教育更加侧重强调和谐发展的教学方针,教师需要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创设出越来越多的心理教育活动;其三,学生部分不良行为与学生错误的心理认知是具有直接关联的,教师在实际开展心理教育过程中,需要侧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推进学生实现正确认知外部客观世界的教学目标[1]。

(三)深度剖析班级中学生的心理特征

教育院校及任课教师需要通过不断挖掘并了解班级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有效的归纳总结初中生的心理规律,进而全面掌控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及心理需要内容,以此来全面保证其心理教学活动可以完全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实现教学理论与实际教学的高度融合。在实际调查过程中,其调查内容必须要涉及到初中生的学习情况、心理发展情况、自我观念以及学生这几方面的关系。在全面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开展针对性教学,必定会收获良好的教学成效。

(四)在教学课程中渗透式进行心理教育

当前阶段,心理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学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在整个初中教育阶段的整体教学课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为此,教育院校需要将其作为开展素质教育中最为核心的一个内容,具体的操作方法为:其一,运用各种各样的手法激发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兴趣,全面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进而有效培育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其二,以生为本,因材施教。针对班级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综合性教学引导;其三,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中,不断培养学生的自我素养[2];其四:全面构建互动式教学模式时,结合素质教育的核心教学发展观,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能力。

(五)设立心理咨询室

教育院校需要在自身条件的允许下,设立一个专门对学生的心理咨询室。通过开展留言板、心理老师辅导专线等,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相关教师需要借助各种灵活的渠道,使学生把心理问题进行倾述。有一部分学生不愿意与父母进行沟通,则可以通过此渠道进行心理压力的释放[3]。需要注意的是,教育院校需要聘请部分心理教学方面的专家,对班级中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进而真正做到一对一的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任课教师则需要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或者心理疏导。依据班级中学生实际情况,针对性解决心理问题。教师在实际辅导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生活价值观、学习观念、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进行培养。借助心理辅导热线和交流信箱,有效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特别是对于这方面比较不擅长面谈的学生而言,是十分便捷的。综上所述,笔者在文中紧紧围绕心理教育在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使用这一主题,分别从实际发展情况及具体使用策略进行论述,以期可以更加有效的推动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

参考文献:

[1]李杨琳.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苏州大学,2015.04;23-24

[2]陈惠宇.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2015.05;89-90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核心素养范文第2篇

孩子们都很彬彬有礼,可问题一个比一个尖锐,薛主任一面耐心回答他们的问题,一面也在心里犯嘀咕:这些孩子可真不好应付!她哪知道,火爆的采访结束后,关于路障问题的“小公民行动”不过才刚刚开始:

电话采访常州市公路管理处工作人员,寻求法律解释;

通过详尽调查,给武进区城管局递交了一份提案;

给湖塘镇全体市民写倡议书,号召市民提高公共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举行模拟听证会,开展《关于合理设置路障问题的研究》……

这些都是常州市武进区李公朴小学的孩子们,在社会实践中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改造社会,担当小公民责任与使命的“大动作”。近些年来,武进区注重孩子们的德育发展,努力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应该怎么培养?以课程、文化、活动来落小落细落实,让核心素养培养真正入脑入心入行。

一、在课程中建构学生核心素养

课程是学校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学生发展的核心供给力。通过课程,能把核心素养内容深深嵌入学生脑海。

(一)依据培养目标发展地方课程

人以诚为本,培养诚实守信的学生,一直是武进区的教育目标,因而,诚信教育被纳入了地方课程。

武进区教育局组织教育专家和骨干教师,挖掘诚信教育资源,编写《中小学诚信教育读本》。编写诚信读本时,针对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分层次展开内容:诚信与生活、诚信与做人、诚信与社会、诚信与创业,四大部分内容分别给四个阶段学生使用。

武进区各校每两周上一次诚信教育课。在课上,教师带领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信”,了解身边感动人心的诚信故事。教师还根据学校和学生实际,组织学生专题研讨诚信问题,在思维碰撞中激发诚信意识,在激烈争辩中确立是非观念。

(二)立足学校实际开设校本课程

各个学校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培养落实到学校课程中。

前黄实验学校是一所寄宿制学校,学生远离家人,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学校早在新生入学教育夏令营里,就设立心理成长档案,开学后,教师根据了解的学生情况,帮助亟需帮助的学生。学校在200多平米的空间里,创建宣泄涂鸦室、音乐放松室、团体辅导室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爱护每一个离家求学的孩子,尽力培育心理健康、热爱生活的学生。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远不止一所前黄实验学校,湖塘实验中学立足于本校初中寄宿制学生的特点,开展《初中寄宿制学生心理疏导策略》的课题研究,编写《心理自助餐》《诚信小故事》等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形成了湖塘实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面对张扬又敏感的青春期学子,前黄高级中学特意设计了《心海导航》校本课程,开发符合高中生心理发展特点的心理健康课,拨开弥漫在孩子心头的迷雾,为他们的人生之舟导航。

湖塘桥中心小学以“善”为“上”,从科学的上善教育体系入手,从点滴小事抓起,创建了“上善”校本课程,提升学生的善品素养。“上善”校本课程内容系统丰富,尤其注重行为习惯的养成。其中的“十德儿歌”常规课程,把各项要求编成朗朗上口、简洁明快的儿歌,于简单重复的常规训练中融入童真童趣,使学生在快乐自在的诵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在润物无声中养成良好品质。

先生曾说“要以美育代宗教”,认为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刘海粟小学就呼应了蔡先生的美育主张。作为一所艺术特色小学,学校将德育与艺术结合起来,开发“小海粟课程”,包含音乐表演、书法绘画、语言表达等,培育美好的学生,塑造高雅的气质,让每个生命如花一样绽放。

(三)打破学科壁垒创建综合课程

打破学科壁垒,深度整合内容,使学生在完整的情境中,综合发展核心素养。

武进区在生命教育领域深耕细作十几年,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是武进区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生命教育需要认知,更需体验、领悟,是一个系统工程。武进区在生命教育课程体系上,打破课内外和学科之间的界限,将各学段生命教育课程系统化、规范化,结合教师教育特长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时安排、课程评价等角度进行全面整理,设计系列校本生命教育课程,从而满足学生在整个学段、不同时期的教育需求。

二、在文化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校园文化,能让核心素养进入学生的心灵深处、灵魂深处。

(一)以物质文化浸润学生心灵

校园环境既是学校文化的物质载体,又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

各个学校也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百花齐放,大展风采。有的校训里大有文章,如坂上初级中学以“诚于做人、毅于求学”为校训,前黄实验学校以“诚”字为校训;有的校园景点颇有玄机,学校里的雕塑、长廊等都是文化的载体;有的校园布置颇具匠心,在橱窗、墙面上做精心设置,教育理念渗透在校园文化环境的点滴细节中,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影响。

湖塘桥中心小学的学生就全身心地沉浸于校园文化中,学校以“上善”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移步皆景,处处育人。知善楼、行善楼、成善楼,楼楼育人;博善园、弘善园、雅善园,园园向善;善美轩、善德居,彰显的是善品,弘扬的是德性。物化环境,举目成景,处处向善。

校园文化不仅在大的环境里,还在小的课桌上。在武进星辰实验学校邓艳萍老师的班级里,每一个课桌都有一个好名字:博闻堂、简朴寨、静雅轩、疏影阁、未名居、方砚台……邓艳萍老师引导学生给自己朝夕相伴的课桌起个名,鼓励他们给自己的心灵创造一个别致的栖息地,学生们诗意地驻守在课桌文化里,做自己未来的追梦人。

(二)以精神文化凝聚师生情感

精神文化像一面旗帜,有强大的凝聚力,它能够把学校所有人都团结起来,使群体的每个成员产生一种精神的认同感和归宿感。

“大刘桥接小刘桥,风景正娇娆,同堂学子喜相招,翩翩坂上初飞鸟,会见扶摇入九霄。” 踏入坂上初级中学,传入耳中的是美妙清朗的旋律。这是坂上初级中学办学史上的名教师、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为学校创作的校歌。他将学子们比作正在练习飞翔的雏鸟,希望他们亲密互爱、苦练本领,未来能像鸿雁一样,翱翔蓝天、大展宏图。这首歌至今仍在学生中代代传唱,于传承中实现“文化育人”的高远目标。

坂上初级中学是一所农村学校,80%以上学生为外来务工子弟,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任务比较重。怎么办?校长常伟春深思熟虑后,确立了“文化育人”的途径。常校长说:“文化不是移植,不能拿别人东西随便用,一定要根植于自己的土壤。”坂上初级中学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多位大师曾在此任教,把师生的往事编成故事教育学生,让学生寻找校友的光辉足迹,继承前辈的精神遗产,完成自己的人生奋斗,岂不妙哉?

(三)以制度文化形成持续动力

文化不仅体现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中,而且体现在制度文化中,制度文化能够保障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制度文化建设中,武进区明确目标和措施,不断完善常规管理考核办法,建立长效机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如在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中,把落实情况和学校文化建设、书香校园建设结合起来,纳入班主任考评、班级评比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在全体学生中开展“文明之星”“礼仪之星”“文明学生”等评比,突出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在诚信教育中,通过成立“诚信银行”,积累“诚信得分”;通过评选“诚信班级”“诚信宿舍”“诚信教师”“诚信学生”,引导师生重视诚信,增强诚信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坂上初级中学还创造性地成立了“学生成长导师制”和“学生成长伙伴制”,建立互动、互助、互尊、互爱的新型师生关系,在交流学习、交往互动的过程中,老师“化”了学生,学生也“化”了老师,凸显了人文关怀和情感唤醒,实现了师生双方的共同成长。

三、在活动中拓展学生素养

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在动态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实实在在的活动能让学生在行动中形成必备品格,掌握关键能力。武进区开展了大量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以校内活动丰富学生认知

太湖边的雪堰中心小学,是吴稚晖先生创办的,如今已有百年历史积淀。学校启动“读书工程”,勉励学生们在班级中、长廊下里“会读书、读好书”。学校还别出心裁地设计了有趣的“流动书屋”。“流动书屋”位于校门边上,每当放学的时候,那些等车的孩子不愿意白白浪费大好光阴,都钻进“流动书屋”,尽情徜徉在文字世界里。阅读能力的提升,不是必须要在严肃紧张的课堂,欧阳修说自己的阅读大多在“枕上、马上、厕上”,这与雪堰中心小学学生“流动书屋”的阅读,真是异曲同工!

在湖塘桥实验小学,我们惊艳于“101学生素养发展工程”对学生的巨大推动。所谓“101”,即“100+1”,“100”指全面发展,“1”指个性发展,“101学生素养发展工程”就是要培养“健康身、智慧脑、中国心、世界眼”的学生。湖塘桥实验小学的学生不仅素养全面,而且快乐阳光。

湖塘桥中心小学有生动的“上善”活动,其中的“三大善礼”是学生养成谦谦君子的关键仪式。一年级新生入学举行“知善礼”,让每个孩子跨入小学认识的第一个字就是“善”,了解学校的“善”文化,立志做“善人”;四年级给全体学生过集体生日,让学生在人生的第一个十岁举行“行善礼”,鼓励他们行善事;六年级举行“成善礼”,让学生带着学校的“善”走更远的路,帮助更多的人。

(二)以校外活动开阔学生视野

“脚掌生疼、膝盖酸痛得几乎不能伸直、指节肿大……我常常会感觉自己要撑不住了,这时总会在心里告诉自己:再撑一会儿!你能行!我默默地行走,不复平时的欢快雀跃,却于沉默中真切感受到了‘行者无疆’这四个字背后坚守的力量。”这是前黄高级中学学生潘晴博客里的文字。前黄高级中学高二年级的学生有个“八十里野外拉练”的活动,学生们从学校出发步行至西太湖揽月湾,来回八十里,欣赏西太湖的美丽风光,感受家乡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变化,用心灵感受自然的美丽,在历经磨难与体验艰辛中感受友爱、收获自信、磨砺心志,完成自我挑战。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核心素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心理健康课; 文明礼仪知识 ; 渗透教学

中等职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材是有的放矢的引导中职师生,重视心理问题,从正面入手,让学生了解一些心理健康的知识和一些简单实用的心理调适方法,引领学生带着健康的心态去迎接成长的挑战,去充分享受生活,并拥有健康美好的人生。做为教师我们必须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一个新的课题。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文明礼仪教育不仅是课堂教学的改革的需要,也是现代教育观念创新的需要,在中职的心理健康教学中渗透文明礼仪知识亦是教学创新的需要。

对于在校的学生来说,在当前就业形势日趋激烈的环境下,人才选择异常残酷,用人单位愈来愈重视员工的人格综合素质的考察,学历技能固然重要,但其他如能力、心理素质、道德观念、礼仪修养、团队精神等也是一个人整体素质的重要考察。作为教育者,不仅要重视学生的文化知识的学习,更重视学生心理素质、文明礼仪的教育。

一、文明礼仪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职生中的心理健康问题现状与文明礼仪缺失现状,很另人担忧,作为教育工作者面对我们的“问题学生”如何开展教育教学呢,我们必须要清楚文明礼仪与心理健康的的关系通常在学校中被视为道德品质表现不好的学生,他们所表现出来殊不知有些情况与中职生不健全的心理是息息相关的。

中职生由于受不同的社会的大小环境和家庭、学校教育的影响,心理健康程度差异很大。校园里存在着的不文明现象,通俗的理解为“不讲文明、没素质”,这正说明了中职生的文明礼仪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下面,举两个典型的例子来说明:

例如:有的新入职校的学生整天郁郁寡欢,不愿参加集体活动,不愿与人交流,远离集体,喜欢独处,刚到学校没几天就想退学回家。这种情况一般被单纯埋怨学生不懂与人相处的基本礼仪,殊不知学生存在着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是他对环境适应能力差,有抑郁症的倾向,如果处理不好,学生很难坚持上学。

另外初进职校读书的学生中有很多是身穿奇装异服,染烫怪发型的学生,按常理做为学生仪容仪表得体,是表示对人最起码的尊重,可就是这些同学穿着打扮穿着怪异,“不符合学生的身份”,让人觉得不讲文明、缺乏文化素质和审美水平。但实际上不单单只存在这些表面上的问题,更可能是为了引起他人的关注,故意做出的行为。这类学生平时在家里里缺少家人的关心和家庭的温暖,在学校里是老师忽视的无心向学的群体,为了弥补心理安慰上的缺失,通过这种标新立异的行为吸引他人目光的途径。

以上例子都可以充分的说明中职生文明礼仪与心理健康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1、文明礼仪是中职生心理健康与否的一种表现形式心理心理健康的学生,应当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有正确的人生观,情绪经常愉快,胸襟开阔,不以自我为中心,不任性固执,有独立性,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自信,勇于和善于克服困难,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以我们可以在为学生准备的成长记录中,就可以掌握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如有过激的行为,屡教不改的,就应考虑其心理健康状况是否出现了问题。

2、文明礼仪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学习文明礼仪有助于注重仪表,受人欢迎和尊重。如果有优雅的姿态,得体的服饰,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就一定会受到普遍的欢迎和好评。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和自尊,降低挫折感,缓解内心的冲突和苦闷,宣泄愤怒、压抑和痛苦、减少情感上的孤独、寂寞和空虚。不文明礼仪会让人失去信心。对社会知识、社交礼仪的知之不多,在行为上表现出许多与礼仪的要求不致的地方,会造成在公共场合颜面扫地,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存在着重大的负面影响。

3、文明礼仪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力补充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点,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加强素质教育的实践应重视文明礼仪,培养学生明辨是非,自觉自省的能力。对于老师来说,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可以从培养学生的文明礼仪入手,比如遇到学生存在着装不适、言行不美等现象,教师必须要引导矫正,但其又不违纪不违“德”,感到无从下手,可以从礼仪的角度就好开展劝导工作了。因此,加强学生礼仪教育,就又多了一项判断是非的标准,对学生工作而言,又多了一条德育的途径。

二、在心理健康课堂中如何渗透文明礼仪知识教育

(一)释放学生心理压力,不失时机渗透文明礼仪知识刚入学的中职生,面对全新的学习生活环境,面对与初中课本完全不同的专业课程,面对同宿舍里陌生的同学面孔,有些新生总感到有些迷茫、困惑、苦闷、焦虑与紧张容易患上“适应不良综合征”。 所以在《心理健康》开课第一节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通过测试显示,30%的学生不同程度的存在心理问题,其中在学习压力的指标测试中有48%学生压力感超标,有32%的学生面对人际关系和强迫症两项指标测试中都超过正常范围,除此之外还在部分学生存在着抑郁、情绪不稳、适应不良等症状。找出学生的“不适应症”后,就必须让学生面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把心结打开,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以全新的姿态尽快投入到新的学习当中是十分必要的。要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知识的渗透是十分可行的,因为一个人要显示出自信的话可以通过得体的着装、姿势、语言、神态均可充分表达内心的自信。

上海交大海外教育学院特聘礼仪教授 李泉女士说过:“优雅是自内而外的流露,是不经意间的举手投足,是恰到好处的尊重与自信,唯有得体的礼仪才会让你散发出优雅的气质。”良好的礼仪修养,不仅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和自信,让自己成为一位温雅而有魅力的人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的人们所追求的修养境界。所以在课堂中通过讲授礼仪的基本知识,运用多媒体让学生观摩了礼仪表演视频,同时与班主任相互配合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对学生进行礼仪规范的训练,如站姿、坐姿、走姿、握手、视线、手势、递物、自我介绍和介绍他人等,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遵守和运用礼仪的原则和技巧,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提高学生的礼仪素养,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人格素养,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

(二) 文明礼仪知识内化于心理健康教学目前我校开设的中职心理健康课安排为一周两节课,时间为一个学期,总学时为三、四十节的课程,如果单纯是对学生心理健康理论教学的话不易显成果,而文明礼仪的教育却是贯穿全校的德育工作长捉不懈的内容之一,所以在心理课教学中渗透文明礼仪规范教育,能使心理健康知识对学生起到长时间的影响。

1、渗透式课堂教育形式灵活性和多样性。常言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讲授心理健康课,也不能用同一种模式来讲授不同的内容,教师要根据心理健康课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手段。

(1)善诱式教学方法。为了达到引起学生注意力的目的,在开课前利用一次趣味量表测验、一段名人名言、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件刚发生的事、一个人的提问等来引起共鸣。比如,在学习《悦纳自我 快乐成长》中,讲课前我拿出一面镜子出来照,通过这个小动作一下子就引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为讲好这一节课做好准备。在授课中,让学生也融入到“照镜子”的活动中,通过让学生看到镜子中的自己,让学生认识了自我,也意识到在镜子也不能全部能看到全面的自我。通过这种诱导,记学生加深了记忆,对自己的认识也深刻了。在“照镜子”的活动延伸中,我也同时让学生找自己身上是否符合学生仪容仪表,让学生发表见解和观点,如果学生有不同观点,做为教师可以做正确的演示,通过规范的站姿、走姿、坐姿,让学生来评判,之后再通过让学生来表演,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优雅的姿态是有美感的,可以提升自己的气质和自信心。

(2)体验式教学。一次课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每次课方式力求不同。有资料说:“对于个体心理来就,再精彩生动的讲授都无法替代个人的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哪怕只是一点小小的启发,也能留下深刻的记忆。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心理教育是一种以体验式学习为主的教育”。这种体验式的教学方法也是本人在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事实证明,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师的有意辅导,达到的教育效果很明显。比如在《温馨家庭,从我做起》这一章节的学习中,我在学生当中挑选一位大胆且有组织能力的学生来体验一回当老师的滋味,让学生以孩子的身份理解自己的父母,如何为温馨的家庭做一点一滴的事。做老师角色的学生能很好的组织了这节课的教学,她运用到了互动式的教学方法,让同学们踊跃发言,把自己的亲身体会传达给别的同学,在引起共鸣的同时活跃了课堂,在健心活动的亲情帐单的讨论中,让同学发表感受,许多学生才体会到自己可以无视父母的关心,却不能否认父母对孩子的爱与付出。通过这节的体验式教学,让学生让学生尝试了当老师辛苦和挑战,同时在学生踊跃参与发言当中,让旁听的老师也搜集到父母对子女抚育、子女对父母的有无感恩之心。教师在总结发言时,要把家庭礼仪知识传授给学生,特别是做为子女在与父母、亲人的交往中,做到什么才是符合礼仪规范的,比如牢记父母的生日、与家人交往也要用礼貌用语,外出不能按时回家,要及时给父母打电话说明原因,与父母意见不同时,要心平气和地沟通等,在学生还沉浸在自己参与到教学中时适当把礼仪规范知识传授了,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达到知识渗透的效果更明显。

(3)模拟训练式教学。礼仪课程的可操作性较强,其实心理健康课的教育也是有操作性的,两者相结合的使模拟训练实践教学大有作为。通过模拟训练,在课堂上搭起心理咨询室,变静态教学为动态教学,变被动教学为主动教学,当然教师要设计好活动课的主题,课前要做好指导工作,让学生在进行角色扮演时达到效果,让学生充当心理咨询师,模拟帮同学解决心理问题,体会为别人答疑解惑的同时使理论的知识活学活用,让学生在相互探讨和交流过程中,释放心理压力,加深同学间的相互了解,同时通过这样的模拟室师生们可以同时检验一个学期以来礼仪知识渗透的效果,因为可以看到同学们的站姿、坐姿、走姿 、礼貌礼节,仪容仪表、交谈礼仪等。虽然同学之间这种模拟性心理咨询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事实证明这种教学方法还是可行的。

(三)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人格特征、心理品质、道德素养、个人的仪表对学生的心理和人格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其他社会成员所无法比拟的。因为师生同处一个活动空间,朝夕相处,耳濡目染,所以教师的示范作用极其明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展示自身良好的人格特征,如自信自尊,乐观向上,较强的承受挫折的能力、稳定的情绪等,我们的学生同样也会慢慢培养自己情绪稳定,乐观向上、自信力及抗挫折的能力;在授课过程中,教师的为人师表也给学生留下美好的印象,也是学生效仿的内容,教师符合礼仪要求的行为举止,教育影响着每一个学生。教师有进心,学生也会充满积极进取的精神;老师对人诚恳,作风民主,和蔼可亲,学生中也会充满团结向上气氛;老师爱好广泛,多才多艺,学生也会重视自己的兴趣爱好的培养和特长的发展,教师的素质在某一方面不尽如人意,学生也会无法避免地出现了某种相应的遗憾。前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作用“首先是教师品格的熏陶,行为的教育,然后是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任何时候教师都应按照礼仪的规范和标准行事,把礼仪美和心灵美的和谐统一作为教师塑造自我形象的目标,做学生的榜样。心理健康教育与文明礼仪知识相互渗透的教学尝试,我们要从多角度,多手段出发,进行模式整合,不断开拓创新,那么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会取得显着成效。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是新形势下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内容,养成文明礼仪习惯意义深远。对中职学生而言,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更是不可或缺的教育内容。

参考文献

[1]林慧莲:《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式的实践价值与操作策略》

[2]王雪雁:《关注学生身心健康 实施文明礼仪教育》;《贵州教育》2009.10

[3]熊素珍:《中职学校心理健康课教学的探讨》;《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9月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核心素养范文第4篇

到2010年底,我已是一名在一线工作了20年的中学心理教师了。我于1991年从南京师范大学学校教育专业本科毕业,2004年获得教育管理专业的教育学硕士学位,有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的理论基础。

1991~1994年,我回老家靖江斜桥中学,改行教初一、高一英语和初二历史,做了一年班主任。1994年,调入南京五中,在初中部工作四年,1998年以后一直在高中部工作。其间,从事班主任工作一年,其余时间在德育处、教务处、教科室、教研处等处室任兼职干事,2004年后,为学校教研处副主任。同时,独立负责学校心理咨询室工作16年。这样的经历为我开展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索建立了宏观的视野,也让我积累了丰富的“学校内部知识,尤其是部门运作方式,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的人际知识”。

尽管在靖江斜桥中学的三年工作中,我也尝试做学生的个别谈话与教学工作,但心理教育的意蕴还是朦胧的;1994年调入五中时,该学校已经在1993年引进了“现代少年”课程(由南京的陶来恒与北京的丛立新两位教授引进),由学校德育处的刘涟华兼任主任。1995年,我开始接手刘主任的课,其后,我登堂入室,正式开始从事心理教育工作了。

说来非常非常幸运的是:我觉得“现代少年”课程是改变我职业生涯的转折点。该课程最重要的价值是其课程内容与课程模式的创新,在1995年前后,这种主体性、活动性、体验性的课程很少见。我们将课堂的大部分权利交还学生,学生还我们一个巨大的惊喜:那种畅所欲言、激烈碰撞,青春期的烦恼通过讨论一一明晰,每个人都得到关注,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看法并得到由衷赞赏。一旦暂时放下枯燥的数理化与排名的竞争压力,进入一种自由平等、交流互动、欣赏赞美的人际圈内,学生与老师都像换了人一样。在1996年的南京市建邺区政治学科优秀论文评比中,我的《现代少年课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最佳场合》一文获一等奖,后被推荐参加南京市政治学科论文比赛,获二等奖。需要补充说明的是:1995年前后,我成为学校政治教研组成员,而本组的大多数成员都是校长室的领导。因此,在我工作刚起步的阶段,就得到了郭子奇、杨昭、郑明远等校长级别的教学专家的指导,我上公开课的胆量与素质就是那时磨练出来的。

就是这篇论文,为我迎来了后面接连不断的好事。1996年9月,开学第一天,我为全市初一政治教师上了一节现代少年的公开课(当时的市政治教研员陈宗杰老师看了我的文章,想实地看看我的课)。这次上课带来的好评让我结识了另一批朋友,那就是此后我每年都接待的来自杭州班主任培训班的学员。这得益于五中的好朋友、市教科所的赵炳红老师,她是南京市最早的《心育纲要》的编写者之一。

再后来,国家对初中思想政治课大纲进行调整,1997年,我有幸被邀请参与江苏版的《思想政治》教材编写。当时,我是整个编写组最年轻的,来自一线的心理教师,我将“现代少年”课的“主体性、活动性、体验性”带入编写组。据说,这套教材受到了教育部的表扬。

上课、编教材让省市初中政治教学方面的专家与教研员了解了我,接下来他们也希望我与他们一道研究“如何让更多的初中政治教师学会上心理品质教育课”这一现实而迫切的问题。我有幸成为推动这项工作的小组成员之一,加入了初中政治中心组,专门研究这一问题。进入这一组织后,我原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发挥了作用,我的研究专长发挥出来,我们经过连续六年的研究,开发出体验教学与小组教学两种模式,并将其在全市的初中政治课中推广。后来,这一中心组的绝大多数成员都参与了新课程中的思想品德课的教材编写工作。

2000年前后,我将相当大的精力投入全市初中政治课的心理教育研究中,极好地锻炼了自己的教研能力与群众性科研的发动与推广能力。如果没有这次中心组工作的经历,我的口才、宏观视野、自信与自由的探索精神、团队能力等就难以被激发出来。

同一时期,南京市心理咨询工作由单一的热线咨询方式开始往正式的心理咨询员培训拓展。2002年11月,我成为了当时的第一批学校心理咨询员,并参与热线接听与面询工作。这种在校外机构的咨询经历使我一方面大大增加了个案实践量,另一方面,也遭遇了更多的问题与困难的挑战,也就激发了我更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为此,我开始加入自费的心理培训队伍中,至今,自学花费的费用将近十万元。这也是从事心理咨询工作,领略其深度必须做出的投资。心理咨询是临床工作,实效性是其存在的价值。当遭遇一些个案,无从下手,使不上劲时,是我求学动机最强的时候。至今,我学过萨提亚模式、NLP课程、焦点短程治疗、催眠、GCDF国家职业规划师课程、健脑操课程、房树人测验课程、九型人格课程等……心理咨询这一路走来,留下的是对陶来恒教授与市教育局领导的感谢,是他们对南京心理教育的总体规划使我们的探索之路越来越顺畅。同时,南京这所城市有如此多的心理学培训课程可以参加,与学员相互勉励,在艰苦求学时,一路有伴,心中也很是满足。

2000年前后,南京市教科所的宋宁同志负责《南京教育》杂志。我的第一次投稿就被录用,从此,我的写作潜能被激发。后来才得知,这位主编也是搞心理教育的,现在南京有两块心理教育品牌,一是陶老师热线(陶来恒与刘鹰等同志创办),第二就是这位宋主编的创意――“宁教授”教师网络咨询平台。现在,这两大品牌在下面的南京心理教育网站上都有链接:。

现在回到南京市心理教育的整体格局中来观察自己。“九五”“十五”期间,是南京心理教育研究的阶段。我们学校张丛琪、杨昭、易善平等校长都带头参与了南京市教育学院(现为南京市晓庄学院)陶来恒教授、江苏省教育学院林建华教授、南京师范大学班华教授、郭亨杰教授、复旦大学孙时进教授等主持的教育部或省哲社的多项大型课题。通过与专家的互动交流,我们实践探索的思路被打开。随着结题评估,我们意外得到了专家们的普遍认可,大大增强了我们从事心理教育研究的信心。尤其在2002年五中承办的全国心理教育研讨会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的马文驹教授对我校杨昭校长说,杨静平是全国心理教育的“两只羊”之一(另一只是上海七宝中学的杨敏毅老师,现为上海市心理特级教师)。这句玩笑式的评价,因为出自《大众心理学》主编、全国名校的教授之口,极大唤醒了我的研究潜能,我开始对自己的能力有了重新认识,看来我不仅能在市里上课,而且也可以与那么多教授一起谈谈自己在实践中的思考了。

在此,不得不提南京师大的郭亨杰与班华老师。先说郭亨杰老师,他在编辑《南京师大学报》哲社版《学校心理教育特辑》时,对我说:“杨静平,这本论文集,就你待遇与我一样,我是全国课题的主持人(总课题有70多家单位参加),不过用了三篇文章,你跟我一样的待遇,也是三篇。”郭老师将我与他相提并论,那哪是一个级别的?当时能参加他的课题,也是托一位朋友的介绍才实现的,现在郭教授用这么高的礼遇对我,我真是受宠若惊。

班华老师是国内最早提出心理教育概念的重磅级专家,我们在师大读书时,只是闻其名,并没有机会亲聆他的教诲。“十五”期间,我们学校参与了班老师的两项课题研究:一是心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一是心理―道德教育的校本课程研究。因此,我有机会多次登门拜访,多次参加他组织的图书编写工作。当时,就是因为有这样特别好的研究氛围,学校领导支持,自己大着胆子闯,同事们跟着做,旁边的专家与领导不住地喝彩与鼓励,“十五”期末,在心理教育科研方面,我被充分赋能。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间,五中心理教育方面的课题遍地开花。这就如所言,理论一旦为群众所掌握,群众的创造力是惊人的。2009年11月下半月刊中,北京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介绍了五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情况。

以上,是我在工作过程中接触到的重要的人与事件,介绍了我的成长历程。下面,我还想结合对学校心理教育的探索,谈谈我究竟思考了哪些问题,来介绍我的研究之路。

我的研究方向是学校心理教育的实践探索,主要围绕心理课、心理咨询、心理教育在学校全面工作中的渗透展开探索。我的研究思路是:先认识清楚心理教育是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育制度的产物(班华语),然后探讨清楚心理教育与新课程、素质教育的关系,再在实践中通过狭义的纯心理教育活动如心理课、心理咨询工作,以及广义的心理教育活动如班团队建设、学科渗透、校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学校管理创新等途径全面施教,并尝试小班化心理活动课的探索。2000年,我在《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学校心理教育专辑》上发表了《试论心理教育的体验教学模式――初一心理品质教育教学模式的构想》、《重点高中心理教育课自助学习操作模式的建构》以及《心理教育课三要素:情境、协作、会话》三篇文章。

第一阶段(2000~2004年):“小组教学模式”的开发与推广

2000年,我参与了复旦大学孙时进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马文驹教授共同主持的教育部十五重点课题“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及时转化了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与技术,并在我的高中心理课上开发出“小组教学模式”,我的文章《心理课上的小组讨论技术》发表在《大众心理学》杂志的2002年第7期上。后来我利用自己担任中心组组长的便利条件,先在初一以心理品质内容为主的政治课上推广“小组教学模式”,一年后在初二、初三的课堂推广。作为江苏实验区的副主任,在2004年上海召开的100多家单位参与的全国课题结题会上,我做了“小组教学现场演示”“师生关系有多远”两场工作坊。为此,我们小组荣获课题组的创新奖与突出贡献奖。

第二阶段(2004~2008年):心理教育的渗透研究与中学心理咨询技术的研发

2004年离开初中政治中心组后,我集中全力回归学校,研究学校中广泛的心理教育渗透工作,首先研究的是“学科教学中德育、心育的渗透”,核心内容是:对教育目标的重新定位;对教育对象需要的把握;对教学组织形式的调整;对教学内容的新解读;开发新的教学途径;利用学生之间已有的教育资源;建立课堂规则;让规则来处理违纪事件;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我在《内蒙古师大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1期)发表的《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就是这阶段的成果。该成果的核心观点有:运用四条心理教育原理,发展出各学科课堂可使用的三十六计。原理一:学生有意注意规律;原理二:学生喜爱的课堂价值观如新奇、刺激、意想之外、竞争、挑战、公平、兴奋、快节奏等;原理三:师生关系的三境界――生为生,师为师;生不只是生,师不只是师;生还是为生,师还是为师。原理四:师生互动新理念。师生配合就如八卦图,黑白盈亏总是紧紧相随,学生力量强一点,教师就要让一点;学生静一点,教师就要活泼一点。

其次研究的是中学心理咨询模式。在吸收NLP、焦点短程咨询模式等技术后,2008年我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发表的《促进自我认识的心理咨询模式建构》是专门研究中学背景下校内的心理咨询工作如何开展的成果。其核心观点是:中学心理咨询的过程就是在来访者与咨询员互动的过程中,咨询员借助自己的专业能力在来访者面前逐步为之建构一个清晰的自我王国。它包括优势与资源分析、愿望与目标分析、途径与方法分析。咨询的流程包括:捕捉有效信息,确立咨询目标;对质澄清,讨论目标分解与达成的方法;实践后的跟踪与回访。这一模式是教育取向的问题解决模式。

第三阶段(2008年至今):心理问题多学科视角的研究与具备心理素养的学科教师对心理教育的反哺作用研究

前项的研究成果为《从杯弓蛇影到“心理问题的系统思考”》(《中小学心理教育》,2009年二月刊),其核心观点是:人们对世界的反应有三个层次,分别是意识、潜意识与下意识。意识是正常做事,需要集中注意力、需要努力;潜意识是习惯,是比较快捷的,可以处理熟悉的问题;下意识是本能,应对刺激是最迅速的,来不及思考与分析,是应对压力的最直接方法。一个人在过去的经历中,如果对世界的认知是正确的,通过反复,慢慢潜抑,这种正确的反应方式就会变成习惯,再通过时间的沉淀,会变成本能。这就是熟能生巧的原理。一旦初次的意识是歪曲错误的,也会通过“意识-潜意识-下意识”这条通道潜抑下来,以后遇到相关的刺激,就会快速地以错误的方式来反应,造成困扰,如谈虎色变,惊弓之鸟以及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等。学生中的考试焦虑、某学科的一次失败会导致这个学生一直不喜欢这门学科,然后导致偏科的出现。可见,心理问题的产生可能会来自一次偶然的错误联结。因此,要打破这一封闭循环,在心理咨询中我们可以反其道而行之:根据症状,找出下意识的反应模式;在意识层面澄清下意识中的错误联结;建立新的正确联结并强化潜抑;以正确的反应模式取代错误的失效的模式,消除症状。

目前我正通过卿素兰博士主持的教育部规划课题的子课题“中青年教师依托项目管理丰富教学策略研究”来完成后者的思考与探索。学校成立了涵盖所有学科的15位中青年教师组成的课题组,通过学习心理学、使用心理学,提升教师的教育智慧与实践智慧,创新更多的心理教育方法。我校某化学教师16年来以学生中心组为抓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学业绩非常好,她发明的“故意作弊法”“考前对学生的暗示”完全是“渐次的强化消退法”与“皮格马利翁效应”的生活版本,给其他教师以极好的示范与启迪。

由于学校重视教科研,学校教研组重视青年教师公开课,南京市从教研室、教科所到市教育局的德宣处创设的良好心理教育实践氛围,北京、上海、南京等高校的专家进行的理论研究,蔡敏莉、李中莹、蔡慧敏等临床咨询专家对我的培训与督导以及我家人对我全力以赴工作的支持,才保证了我始终在一个被关注、被引领、被重视的愉悦氛围下幸福地探求着中国的心理教育。

我相信,在接下来的二十年中,我会与更多的心理同行再创佳绩,回报我们的祖国,为和谐社会建设作出基层心理学工作者应有的贡献。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核心素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一;思想品德;养成教育

中国分类号:G633.2

初一的学生开始步入青春期,是个人生理和心理的迅速发展期,活动范围逐步扩展,需要处理的关系日益增多,而学生自身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难免会与社会、父母、他人产生矛盾与冲突,易陷入某种困惑,乃至做出某些不当的抉择。因此,抓住初一教育关键期,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与引导,有助于帮助学生的发展。本文就心理健康品质、学习习惯、感恩素养、法律意识、学习技能五个方面谈谈对初一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养成教育的几点认识。

1关注心理健康品质教育,培养学生健康人格

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思想品德课程的核心[1]。从人的一生来看,初中学生正处于少年期(普遍都在13岁左右),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处于人的一生中最关键、最具特色而可塑性又最强的时期。同时初一学生随着年龄、知识和社会阅历的增长,自我独立意识愈来愈强烈,他们刚刚开始形成的理性世界急需要有良好心理品质来支撑。因此,思想政治课引入心理健康品质教育,是初一学生心理和生理特点的内在客观需要。

初一思想品德教材(粤教版)中多处涉及心理品质教育,如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塑造自我、青春期的困惑与调适、逆反心理及其调适、珍爱生命、直面挫折、磨砺意志、做生活的强者等。现在的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自我意识比较强烈,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顾虑别人的感受,经常为一点小事打架吵嘴,同学关系难处理。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在学习《认识自我》时,通过小游戏,从“我心目中的我”“同学心目中的我”“老师心目中的我”“父母心目中的我”等不同角度,使学生能够客观地认识自我,积极接纳自我,形成客观、完整的自我概念。

初一的学生开始进入青春期,会面临着其身体和心理发生的一些变化,由小学时的男女疏离期向男女亲密期过渡,个别学生还会出现早恋问题。对此,在学习《感受青春》时,安排学生观看视频并进行讨论,了解青春期心理卫生常识,体会青春期的美好,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调控好自己的心理冲动;在学习《男生女生》时,通过一些学生身边问题情境的再现,让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男女生正常交往的恰到方式。

我们还可以通过“活动课”的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例如,我在学习《调控情绪》时,首先让学生把自己高兴、难过、生气、害怕的事以及解决办法写出来,进行归纳,作为上课资料。其次,在课堂上针对收集到的典型问题进行分析,和学生共同探讨正确的解决方法,并通过游戏使学生明白调控情绪的适当,不能影响他人和违反法律、学校纪律。最后,进行谈体会和收获,指导学生不仅知道调控情绪的知识,并结合自己的实际问题知道如何解决问题,使课堂教学最终实现三维目标。

2抓住教育关键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育家叶圣陶指出:“教育即是培养习惯。”而习惯决定命运,学习习惯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学生以后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进而影响其一生[3]。初中学习与小学学习有很大的不同,学习内容逐步深化、学科知识逐步系统化、学习的课程门类逐渐增加等。一部分学生就会不适应,逐渐失去学习信心,产生厌学情绪,引发成绩下滑、厌学、情绪障碍、违反校规校纪等一系列问题。对此,初一思想品德教材第一单元和第四单元就安排了《走进中学》和《学会学习》,帮助学生尽快适应中学生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学习。

在开学初,针对学生刚刚进入中学这个陌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所产生的不适应,结合《走进中学》的学习内容,开展了两项活动,一是让学生参观学校,熟悉环境,了解我们的校风、学风、校训、精神等,了解学校的规章制度等,尽快适应学校生活;二是让学生发现小学与初中的不同,查找资料、访问高年级同学、老师和家长,寻找解决办法,并能够制订好学习计划,注意培养学习习惯。在经过一段时间后,结合《学会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习惯状况,纠正不良的学习习惯,培养好的学习习惯。

3紧扣德育主题,对学生进行感恩素养的养成教育

感恩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中学德育的重要内容。思想品德课作为德育的主阵地,在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感恩素养教育的内容。我们可以将这些内容进行整合,把其中蕴含的主题作为具体的切入点,燃起学生对生命、父母、老师、同学朋友、自然、社会和国家等的感激之情,达到对学生进行感恩素养教育的目的。如《我和父母》一课,教学的重点是报答养育之恩,通过探究园中的“亲子之间”活动,可以使学生体会父母的关爱,通过“节日的礼物”活动,促使学生以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的关爱,通过实践与评价中的“爱心行动方案”活动,使学生学会孝敬父母和长辈。再如《珍爱生命》一课,通过了解神奇的生命世界,欣赏生命的奥秘,感受生命之美,通过加深对人类与环境关系的认识,了解生命个体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学会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善待生命,建立起对生命的责任意识,养成爱护自然、欣赏自然和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达到和他人、社会、自然的良好互动关系。

4增强学生法律意识,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法”

法律意识是人们对于法律法规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认识和心理态度的总称。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法律意识主要是指未成年人应该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社会公共规范,遵从社会公德,从小养成良好习惯,加强自我修养、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自觉抵制违法犯罪行为,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意识,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加强未成年人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2]。

在教学中,针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法律的保护”,首先,我们准备了《小宇和小云的归途》的视频案例,让学生讨论分析两个问题:(1)小宇和小云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有哪些?涉及到哪些方面?(与小宇、小云成长的家庭环境有关,与社会人员的教唆、网络有关)(2)案例中法庭审判一些细节反映了什么?(细节:小宇爸爸没有看到4名成年犯罪嫌疑人、聘请法律援助部门人员、模糊面部、法官的选用、U法庭、法庭教育环节、犯罪情节严重从轻处理、犯罪记录封存等)通过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健康成长有家庭的、社会的、司法的保护,学会利用家庭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避免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其次,通过学生对学校进行走访调查,了解学校在课程的设置、各项兴趣活动的开展、校园安全的定期检查、师生平等关系的建立等方面所做的工作,明确学校保护在自己健康成长所起的作用。

未成年人要健康成长还必须学会自我保护。结合粤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教材第79页的案例研讨,使学生知道不良行为的有哪些、为什么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并掌握避免不良行为发生的方法和措施。利用教材第81页的案例研讨,使学生知道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违反法律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情节严重的还会受到刑事制裁。通过教材第89页的案例研讨,了解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各种不良诱惑以及这些不良诱惑的危害,自觉抵制不良诱惑,学会自我保护。

5贯彻“三维”目标,注重学生学习技能的养成教育

思想品德课程引导和帮助学生要达到的能力目标提出: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能够自我调适、自我控制;掌握爱护环境的方法,形成爱护环境的能力;逐步掌握交往和沟通的技能,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方法等。为了实现“三维”目标的能力要求,突出了“过程与方法”[4],过程是指应答性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方法包括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

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利用教材的“探究园”和“实践与评价”栏目进行了尝试。例如,在学习《磨练意志》一课时,我们利用“探究园”中的情境研讨“他为什么总是管不住自己”,分析罗恒老是管不住自己的原因与人的意志有关,并引导学生提出帮助罗恒培养和锻炼意志的方法和措施;利用故事会中“轮椅上的科学巨人”,理解和把握坚强意志对于一个人走向成功的意义……,这样,学生带着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去寻找知识、学习知识,并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也就初步获得了学习与掌握知识的方法与技能。再如,在学习《调控情绪》一课时,通过“我行我思”中的“情绪调节”记录卡和“角色扮演”中的“转念之间”活动,学生根据所学到的调控情绪方法加以解决与回答,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际上已接受了一次运用已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2~3

[2]李晓东等.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