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环境设计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随着近代工业革命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艺术参与环境改造的活动越来越多,这是在全世界范围内众所周知的。今天,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化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题。我国环境设计教育改革需要较为科学的理论进行指导,否则与迅速发展的国家经济、文化形势不相适应。环境设计是一门集艺术、科学、工程技术于一体的应用型新兴学科,以环境规划设计、环境形态艺术、物质环境设计、大众行为心理等为研究核心,以策划、规划、设计、管理四个环节的结合,构成了环境设计纵向系统的整体。环境设计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涉及的学科专业领域包括生态学、建筑学、艺术学、行为学、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城市设计、规划设计等。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开设了环境设计专业,课程设置主要由通识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实践课四部分组成。其中,通识课约占总课程量的50%,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约占40%,专业实践课约占10%。在专业课程中,主要以景观设计、观赏植物配置与造景、景观小品设计、建筑初步设计、室内设计、家具设计为主线设置一系列专题设计课程,课程分类繁细,内容覆盖面广,各自独立,呈点状的板块式分布。教学方式以理论教学为主体,以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为补充,在理论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传授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在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则指导学生在本门课程内分阶段地完成专题专项研究,使学生能够运用多种合理的表达方式充分展现自己的设计创意,最终达到本专业的教学目标。生态设计在一些西方国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市场与教学体系,其设计教育发展程度较高。我国的生态设计基本上还处在探索阶段,各高校的生态设计教育发展程度不均衡,受重视程度也需要加强。因此,国内高校可借鉴国外设计院校的教学模式,积极建立与国外设计院校和相关科研机构的互动关系和交流合作,吸收先进的环境设计专业的办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研究成果,为培养出符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所需的、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层次复合型设计人才而肩负起重大责任。在环境设计教育中植入生态设计理念,应根据所处环境的自然条件,充分运用生态学、设计学、环境科学及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等,创造适合人类生活、工作需要的环境,最终体现出人类的生存环境与生态系统长期相协调的状态,使生态环境得以改善,同时让人类历史文化的精华得以继承。但是长期以来,环境设计教育受社会意识、经济压力、资源条件等因素影响,国内部分高校还没有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环境生态设计教学体系。
二、生态设计理念在环境设计教学中的培养途径
1.建立科学教学构架,开设生态设计课程
环境设计教育教学改革应将重点放在生态设计理念的培养方面,将生态设计相关课程内容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并不是在设计课程中给学生讲一些概念性的理论就能使学生完全理解生态设计理念,生态设计教育要具体落实到专业课程教学中,根据居住区景观设计、街道区景观设计、商业区景观设计、滨水区景观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等各种不同的环境专题设计课程,结合设计案例在教学过程中倡导适度设计,逐步使学生形成一种从生态设计的角度解决环境设计问题的思维习惯。最终使学生在今后的设计过程中树立科学的设计观,秉持生态设计理念,探索低能耗、低污染的环境设计方法和途径。教师应是生态设计教育的倡导者和实施者,只有谨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教育者,才能将生态设计的可持续观念深深植入学生的大脑。教师言传身教所传递的信息将会影响学生未来的环境设计观,这是一种倡导保护生态环境的正能量,相信这种力量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大。建立科学教学构架,贯彻科学发展观,体现可持续设计,就要优化课程体系,适当增设生态设计课程。教师应遵循“理论—方法—实践”的环境生态设计教学思路,尽可能在大学二年级以前开设诸如设计学概论、环境学概论、城市规划原理、景观生态学等基础理论课程,使学生建立基本的目标概念和设计观念。在大学三、四年级时,应系统地将生态环境策划、生态环境元素、生态设计方法、生态设计法规融入环境专题设计课程教学,并辅以一定的实验教学与实训实务等。
2.树立生态设计意识,积极感知生态环境
树立生态设计意识,需要培养学生形成一种生态观的设计思维习惯,积极感知生态环境。在课堂教学中,生态设计的内容是核心,教师要适时、适当地将生态设计理念及其重要性传递给学生,从而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任何给定的设计中,学生都要仔细分析生态给环境中的建筑物、构筑物、道路、水景、人群等带来的价值,不是先设计环境中的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等再考虑生态性,而是要从生态的角度进行环境中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等的设计。环境设计绝不能脱离生态理念而凸现个性创意,任何时候都要从塑造生态环境的角度创造环境的构成形式。另外,对于环境设计的创作成果,师生也不能只注重方案多么个性,效果图多么漂亮,构成形式多么震撼,而要学会关注环境的长期寿命,即通过生态观与环境的融合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当这种生态设计理念真正深入人心,学生才会在作业训练或设计实践中更积极地感知生态环境,认真思考设计与环境的关系。
3.关注设计生命周期,节约能源物质消耗
以往的环境设计教育中,对于环境外在形象、功能特点、艺术感的训练较为偏重,而材料、构造、工艺、技术等课程由于与实践脱节,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难以理解和消化。因此,材料、构造、工艺、技术等课程是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学习的软肋。虽然许多高校针对这类知识设置了一部分材料、构造、工艺、技术等方面的课程,但是其教学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材料、构造、工艺、技术等知识是设计立意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倘若在设计作品中所使用的材料本身就缺乏生态观的考虑,那么整件设计作品的生态性将荡然无存。在材料选用方面,具有生态性的材料形式非常讲究,环境设计师应尽可能地采用当地材料和自然材料,因地制宜地选择合理的构造技术和建造形式,同时以能循环使用、降解再生的材料为主,并且高度重视环境的使用寿命。在环境设计中,自然景观元素和生态系统保护显得非常重要,如自然水体景观、原始森林的保护,应尽可能减少能源消耗以及土地、水、生物资源的使用。通常情况下,为了尽可能地减少能源和物质的消耗,设计师应视自然资源为宝,在环境设计中合理地利用自然中的光、风、水体、植被、土壤等,使其服务于环境的新功能,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如,一些西方国家的环境设计将关闭的工厂和废弃的场地注入鲜活的生命力,使其利用生态技术恢复后再次被人们使用,成为市民追求时尚潮流的休闲娱乐场地。因此,设计师应充分关注环境设计的整个生命周期,减少能源和物质的消耗,包括材料选择、构造技术、施工建设、使用管理和废弃过程,这样会大大降低环境设计场地的耗能和耗材,实现节约能源、节约资源、回归自然、舒适健康的美好愿望。
4.把握生态设计原则,尊重自然环境设计
今天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远离自然环境,自然元素、自然气息和自然过程在日常生活中日趋淡化,人们对大自然的渴望成为环境设计师的诉求。设计师需要合理把握生态设计原则,尊重自然环境设计,体现当地的传统文化和乡土情怀,顺应场地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原有场地的各种资源,创造出充满生态之美的环境,以满足人们与大自然亲近的心理。因此,环境设计师应善于从自然界中汲取灵感,将环境中的建筑物、构筑物、广场、庭院、绿化、水体等是否尊重自然、显露自然作为判断环境设计成败与否的关键。建筑物、构筑物等矗立于环境中,称为实景,在此基础上给观赏者创造的一种想象空间称为虚景,建筑物、构筑物等与其共同构成的环境空间能够形成虚景与实景的融合,也就是虚实相生、虚实相应的意境。这就是中国传统美学观中“虚”与“实”的辩证思想,追求“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艺术风格,与中国山水画、山水诗词的创作精神“求‘神韵’于‘大象’”是一致的。如地形变化多端的场地拥有特殊的地形环境,场地中往往呈现出某一地段多岩石、多沙土、多植物、多冰雪、多雾等现象,具有较为丰富的自然现象和自然环境,那么环境中的建筑物、构筑物等设计可充分利用这种自然现象和自然环境的优势,将岩石、沙土、植物、冰雪、雾等作为环境设计的一部分,再利用阳光、风雨、微地形和微气候为环境空间营造意境。结语社会对环境设计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改革应针对市场的改变而与时俱进,甚至预见社会发展趋势。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思路是以动态发展、动态更新为前提的,这不仅是新形势对环境设计教育功能的要求,也是各高校努力探索的必要前提。因为不能保持先进的教育,就无法保证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更无从谈起对环境设计教育的贡献。
关键词:园林景观;设计;原生态环境
Abstract:Landscape design has penetrated into cities and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each aspect, from garden, the garden, park in the city square, streets, street greening, campus and communities, all without exception is covered landscape design. As a designer should use the mentality of how and way to handle good landscape and the "original environment" relationship? So how to achieve "functional sex, artistic, ecology" perfect combination? Our idea is that: the green is not necessarily the ecological, in using nature at the same time, don't forget the good nature.
Keywords:landscape;design;origin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05-0064-02
1园林景观设计及我国园林景观设计的现状
园林景观设计是指利用各种自然要素或人工要素创造和安排环境空间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和享受的手段,它是以空间审美为主导的、艺术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学科,以物质化的手段表现出文化的精神价值。具体地讲就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运用园林艺术和工程技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种植植物、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造美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游憩境域的过程。通过园林景观的设计,使环境具有美学欣赏价值、日常使用的功能,并能保证生态可持续性发展,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发展程度和价值取向及设计者个人的审美观念。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我国的城市建设在过去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中,很大程度上存在着以牺牲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为代价,原生态的美在新城市规划建设中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取而代之的是高楼大厦、人工山水;原本自然天成的山、水、湖、石等生态环境,换来的是一马平川的地形或人工堆砌的小山,从而体现出了园林景观、建筑、环境的不和谐性。当代景观设计师面临挑战是那些越来越多的看来毫无价值的废弃地、垃圾场、或其它被人类生产生活破坏了的区域,这与我们前辈的情况完全不同,他们有更多的机会选择那些具有良好潜质的地块,具有造园价值的土地,进行锦上添花。因此,今天的景观设计师更多地是在治疗城市伤疤,用景观的方式来修复城市的肌肤,促进城市各个系统的良性发展,为人类提供一个安全、洁净、舒适、美丽的生活空间。功能合理、满足了不同人广泛的使用需要的作品,意味着是高效的,而一定的资源投入产生了最大的效益,也意味着符合一定的生态原则;人类的资源是有限的,最容易得到的资源就是通过高效利用现有资源而节约下来的那部分资源,所以生态主义已经从一种实验或意识变为一种与经济密切相关的因素;而艺术的作品,意味着具有引人注目的潜质,它可以改善一个地区的视觉环境,提升一个地块的价值,这又与社会经济联系在一起。因此具有合理的使用功能、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及高质量的艺术水准的现代景观是当今许多设计师们必须追求的。目前,从城市规划、园林景观设计及建筑设计与施工来看,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在设计或规划中忽略了原生态的保护对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性,设计中往往是对原生态是一种破坏。主要体现在原生态的山体、水系、自然植被等生态环境的破坏,如:在建设中推掉原生态山体而重建人工山体等。
2)在施工过程中因施工不当对原生态环境的破坏和造成环境污染,使生物栖息地逐渐消失,造成生态的不平衡性,最终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3)在设计和施工中不注重原生态环境的充分利用,而一味注重景观的再造,不注重资源的再利用,造成工程成本造价的提高,造成不必要的投资和浪费。
4)在设计与施工中对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的破坏。
2原生态环境的特征及相对性
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原生态环境是指一切在自然条件下生存的东西,是生物和环境之间和谐共生的一种生存发展状态。它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开放系统,不仅包括了各种资源、气候、地貌、水文、土壤等自然条件,并且还蕴含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地域、人文生态文化。今天人们认为只要是依山傍水、树木覆盖的景观设计就是原生态环境的设计;只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形成的绿色景观效果,就是生态意义上的“绿色”,其实不然,真正的绿色原生态设计就是最少限度地向自然索取,最大限度地与自然和谐相处。一般来说,人为建造的任何环境,无论多么“生态”,都不可避免地要改变甚至破坏原有的自然条件,而环境原始的自然风貌和自然条件是最最“生态”的。因为它按照自然规律,经过千百年自然选择和淘汰之后发展、演化起来的。这样的“自然”一旦加入人为因素,必然要使用“人工”材料,留下“人工”痕迹,这样肯定会改变甚至阻断“自然进程”,从而对环境的原始生态形成各种干扰。在这个意义上讲,所谓“原生态环境”并不是完全“原生态”的,其中也包含人对自然的改造和加工。“人为”因素对自然的改造和加工并不应该完全被排斥,因为纯粹的生态环境固然良好,但这种环境并不一定适合人的生存和生活。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为了获取更有利于“人”的生活环境,来改变自然――这无可厚非。不应当将人与自然对立起来,而应将人看作自然系统中的一个因子。问题的关键是:人们“改变”自然后创造出的新环境对自然是不是友好?是不是合乎自然规律和生态原则?设计应该是人为的过程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对环境的破坏达到最小。那么到底这样的破坏减少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是最小,这个度的把握是没有、也不可能有一个定论。因此狭义的原生态环境是相对的,应当是在现有的知识和技术条件下朝这一方向努力的园林景观设计。
3原生态环境设计的原则
对场地原有元素的保留和对原有材料的再利用作为一种生态的景观设计手法自20世纪70年代一直受设计师的青睐。生态设计的最直接的目的是资源的连续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反对只讲过去,不讲现在和未来,在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自然效益的同时应做到将设计理念及设计原则贯穿项目的始终。
具体地讲就是遵循生命的规律,如反映生物的区域性;顺应基址的自然条件,合理利用土壤、植被和其他自然资源;依靠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日光、自然通风和降水;选用当地的材料、特别是注重乡土植物的运用;注重材料的循环使用并利用废弃的材料,以减少对能源的消耗,减少维护的成本;注重生态系统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建立;发挥自然自身的能动性,建立和发展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体现自然元素和自然过程,减少人工的痕迹。这些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但具体到每个设计,可能只体现了一个或几个方面。通常,只要一个设计或多或少地应用了这些原则,都有可能被称做“生态设计”。
4对自然友好的得与失―以云南丽江原生态环境设计规划为例
对一个城市来说,在其形成的初期,由于生产力比较低下,人们会自觉地沿着原始地形,顺应自然条件尽量少动土方,节省建设成本,同时又使城市的风貌和景观比较丰富,而且少有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这样的城市就是对自然友好的城市,是懂得如何与自然相处的城市。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空间的不断拓展,这种最初的对自然的友好已经越来越少见。我们现在的城市建设,由于可以凭借各种技术手段,所以不仅有能力而且有条件将自然原有的一切改变得面目全非,并且完全将人的主观意图强加于自然,使自然成为人的意志的产物。回过头来权衡得失:它也许在某种程度上给了人们方便感。但与此同时,为修补给自然系统造成的损害,人们所要付出的代价常常会远远超过享用到的舒适与方便,我们的确得到了很多,但我们失去得更多。除自然环境外,不仅仅是“文化景观”,而是城市的历史和性格。在我国众多的名胜古迹中也有一部分完美的原生态设计经典,如活着的世界遗产―― 丽江古城就是最好的案例。
具有800年历史的丽江古城是一个鲜活的、不断生息运转的多民族聚居的城市,这在中国的99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是首例,在世界也属罕见。丽江虽具多民族文化精髓,却不失纳西民族之风采。古城位于中国云南省西北部丽江县境内,它始建于宋末元初 ,明时具规模。占地面积38km2,“城依水存,水随城在”,规划区内没有规矩的道路网,而是依山就水,不求方正,不拘一格地随地形水势沟渠建房布街;道路亦结合水系坡势而建,曲径通幽,不求平直,形成空间疏朗和谐的街景。最值得骄傲的是丽江古城不是死城,它现在生活着6000多户居民,商业活动频繁,仍是丽江地区、丽江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丽江的原生态是未经人工改造的自然景观,保持着最初始的原始自然风貌。原生态的自然美没有处处渗透着人为创造因素,彰显着人类的本质力量,也不像共生态的自然美那样暗藏着人类的巧设,达到了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的神妙融合,原生态景观的自然美是自然本身和谐本质的一种显现。优美的生态环境是本旅游区吸引游客的最基本要素,为切实把景区保护养育成自然环境优美、远离城市喧嚣的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胜地,制定了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其中,旅游区生态保护包括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对旅游区整体环境的保护;本区的核心景观是优美的自然山水风光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因而在开发建设时从用地布局、景观设计、旅游项目设置及游线组织等方面牢牢贯彻“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实现休闲度假业的可持续发展。运用原生态景观手法营造回归丽江过去的繁荣,同时也明确阐述了原生态景观的含义,即在自然状态下,未受人为人工影响、干扰原生态景观或生态原状景观,其中的自然与物种的多样性是原生态景观的表现手段之一。对古镇改造的过程,也是对怎样实现传统、现代、原生态以及地域特色有机融合的探索过程。为丽江带来经济上与社会上的多项效益,使其成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新型和谐旅游景区,这一系列的举措值得我们在园林景观原生态环境设计中得以借鉴。
参考文献:
[1]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人民出版社,1999.
[2]寥志豪.以苏州为中心苏州史话.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
[3].园林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
[4]李嘉球.苏州状元.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
[5]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12.
[6]邓显渝.园创景观实践.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4.
[7]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12.
【关键词】环境设计;创新教育;社区公园;生态改造
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设计市场逐步活跃,国内高等艺术院校相继建立环境设计专业。该专业包含的学科相当广泛,从广义上理解是涉及人居环境的系统规划;从狭义上理解是关注人们生活与工作的场所营造。其具有艺术性、设计性、多元性,是一门注重实效的艺术专业。环境设计专业不仅需要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需要具有创新思维和开拓能力。创新实践教育是目前国家高度重视的教育工作,深化创新教育是一项长期任务,其能够开发创新思维,以创新教育理念带动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为加大创新实践教学,青岛大学开展了系列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其中,美术学院针对学生特点、结合实际课题及实际设计项目,开展了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城市社区公园生态改造设计是环境设计教研室团队于2015年申请的青岛市课题,在对该课题展开研究的同时,学院将其作为部分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项目。课题的研究紧密结合当下社会需要解决的城市公园生态问题,教研团队搜集与课题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案例,全面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加快培养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环境设计专业人才。
一、课题前期调研
城市社区公园不仅是市民休息、娱乐、锻炼的场所,还能改善周边生态环境,对城市的微气候有一定影响。目前,国内外对城市社区公园的研究很多,但是多偏重于传统功能或者空间处理,对其生态功能的研究相对较少。在青岛市社会科学课题申报中,该课题以青岛市社区公园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生态功能展开调查研究。考虑到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在环境设计创新实践项目中,以调研考察绘图为主要内容,配以一定的分析。青岛城市社区公园数量较多,该课题选择青岛市北区水清沟公园。其建造时间较长,地理位置在青岛市老城区,周边居民较多,具有浓厚的青岛文化。它不如青岛市南区社区公园的文化韵味浓厚,也不像青岛崂山区社区公园那么现代化。水清沟公园坐落于青岛老四方工业区,是周围居民区的城市绿肺。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设施变得老化、功能分区模糊,既不现代化也不生态环保。因此,课题选取此处作为主要研究目标。创新项目小组和教研团队首先对水清沟社区公园进行调研。通过不同季节、不同时间段的考察,发现社区公园承担了很多传统功能,如娱乐、休憩、交流等。在这个老工业区、旧居民区,它的存在对周边生活的人群很重要,老人在这里下棋,儿童在这里嬉戏,年轻人在这里谈心、锻炼,城市社区公园为人们创建了户外活动的场所。项目调研过程中,2016年水清沟公园铺装翻新,水池周边平台重新整理,环境更加干净。目前主要问题是其生态功能发挥不足,生态与环境美化结合较弱。
二、生态功能解决方案
近几年我国一直致力于城市生态建设,社区公园的生态建设虽小亦重。通过调研考察发现,社区公园生态功能发挥不充分。植物之间的搭配较弱,层次关系不明显,生物栖息较少;靠近社区公园围墙边有一条水道,最初的用途是排水明沟,但因年久失修,不够美观;刚刚整修的水池驳岸处理僵硬等。社区公园存在的生态问题较多,需要一项项逐步解决。
(一)边界水沟处理
在水清沟公园西侧靠近城市道路处,有一条长长的下沉式排水沟。调研发现,此位置的排水沟平日排放入内的污水并不多,大部分时间是的混凝土池底,并不承担城市平日排水功能,初步断定此排水沟主要是解决城市大降雨时的排洪防涝问题。资料显示,青岛降水量年变化呈“单峰”型,以7月份降水量最多,1月份降水量最少。青岛全年降水量大部分集中在夏季,6月至8月的降水量约占全年总降水量的58%;其次为秋季,以9月份降水量较多,约占全年总降水量的23%;春季降水量较少,约占全年总降水量的14%;冬季降水量最少,仅占全年总降水量的5%。青岛雨季(也称汛期)从6月下旬开始,历时80天,于9月上旬结束,雨季降水量计为414.7毫米,占全年平均总降水量的60.3%。据报道,2017年以来青岛市平均降水量566.3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42.2毫米,较去年同期偏多172.6毫米。根据所查资料与调研发现,排水沟宽两三米,长二三十米,沟深1至2米(池底有坡度),此排水沟完全可以担负城市雨季排水功能。但是,其生态功能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池底池岸的构造是硬质混凝土,驳岸处理较为生硬,排水沟除了简单的排水作用,既没有起到生态降温作用,也不具备休闲、娱乐、观赏作用。两侧的植物绿廊树木密集,主要起到隔离城市噪音和美化作用。学生针对排水沟展开了探讨研究,发散思维,寻找排水沟生态改造方案。第一种方案:将排水沟封顶,预留通往排水沟的通水通道。封顶的绿化屋顶平台种植吸音植物,减少易产生积水的植物。绿化屋顶平台不仅可以加强隔离围墙外城市道路噪音,还能对整个公园的生态绿化起到一定作用,减轻城市废气污染,改善城市公园的微气候。第二种方案:建造生态池底。去除硬质的混凝土池底,采用透气的自然材料,形成可渗透的界面。池底采用生态池底做法可以在城市强降雨来临时,承担相对多的雨水,雨水向池底的地下滤水层逐步渗透,同时起到一定储存作用。平日水量较少时,生态池底表层选用可观赏材料处理,例如选用卵石能够起到美化作用,为人们创建可以欣赏的生态景观。第三种方案:改善水沟驳岸处理。硬质混凝土池底和驳岸使得城市水体与地下水打断,许多滨水植物失去栖息、繁殖场所。目前的局部近水底是硬质混凝土,上升到一定标高才是绿地。团队建议将硬质驳岸改善成参差不齐的自然石头驳岸,一方面可以增加生态效果,另一方面使公园景观更加美观。另外,排水沟的边界可以改造成蜿蜒曲折的岸线,更加贴近自然,增加美观度,同时增加池底池壁的生态界面,增加过滤面积,净化水质。
(二)水体
在水清沟公园中心区有一处水塘,用900厘米高围栏围合,水池池壁用混凝土砌筑。这个水池不具备观赏性、亲近性、生态性、娱乐性,对其进行生态改造十分必要。水体对城市小气候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学生陆婉明等运用CFO软件模拟水体对居住区局部气候的调节作用,发现水体有增湿和调节风速的作用,7.5%面积占有率的水体能很好地改善20平方米的区域内气候。水池的池壁和池底可以采用生态构造,逐步向外扩大,由深至浅采用透气材料形成逐层过滤界面,结合排水沟的做法,将水池与排水沟打通;排水沟的雨水可以补给水池,使得水池的水更加丰富多质,实现多种水生生物共生与繁殖;水中植物繁殖栖息能够净化水体,为微生物生长提供良好环境。水池在生态改造后,有助于水生植物的成长,丰富了水生生物种类,形成了完整的生物链,创建了良好的水生生态环境,同时对周边环境也具有局部降温、加湿作用。在创新思维实践中,学生不仅对生态改造提出自己的见解,针对社区公园的其他功能也提出了很好的想法。水池目前的娱乐功能、亲水功能没有完全体现。方案改造提出可以将水池的池壁逐步向外扩大,深度变小,直到边界区控制在20厘米,并将围栏取消,增加水池的亲水性;围绕水池建设廊道,使人们能够近距离接近水面,增加娱乐观赏性。目前的廊道孤立地存在于公园,如果和水池接近,两者相互呼应,不仅能够增添公园的景区趣味,也能为人们提供亲水娱乐的场所。
(三)其他
在调研过程中,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各抒己见。在社区公园的生态改造中,不仅水池与排水沟需要改进,其他方面也有很多可以进行生态改造之处。例如,植物层次的搭配;从生态教育角度出发,设计展廊、展示空间;在局部地区高差处,学生提出建造假山方案等。在创新教育过程中,应更多地鼓励学生发散思维,针对生态修复设计提出各种预想方案。结语环境设计专业一方面具有工科的严谨性,另一方面强调艺术性。创新教育对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意义重大。如何开展创新教育、将实际课题或实际项目有效地融入到学生的创新课题中,需要专业教师不断探索。通过该课题研究,笔者发现学生在接触真实的地形,并展开实地调研考察之后,能够更加快捷地找到当下环境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搜集资料,与教师交流的内容更加具有针对性,思维更加活跃。虽然提出的解决方案有些比较理想化,但他们的思维更广、眼界更高。相对于假想题目,实际课题让学生有了更多直观的感受,获取了多方面的专业知识,从而更加积极地运用设计思维去解决问题。创新教育不一定是一种发明或者一项科技,它注重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点,使其能够用质疑的眼光探索专业领域,吸收多种专业意见,进而通过自己的判断寻找解决方案,探索世界。创新教育研究涉及多个方面,结合申请课题开展调研探讨的教育方法,能够使学生在搜集资料时更具针对性,开拓思维寻求多种解决方案,全面提升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吕微露,黄韵,刘斐.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式”教学改革模式初探——以室内设计方向为例[J].装饰,2011(2).
[2]姚珏.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模式的探寻与创新实践——以环境艺术设计实践改革为例[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2(9).
[3]陈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艺术教育,2011(1).
[4]史琼.城市建成区内既有河道生态改造设计与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4.
[5]蒋良艳.信息时代背景下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J].艺术评鉴,2017(14).
关键词: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分析
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威胁,之后在此基础上会对垫面环境带来负面影响,水循环会在对应人工侧支状态下发生一系列调整,使得基础性水资源分配率呈不均衡发展态势,因为水利工程建设是垫面环境中的重点操作内容。水利工程施工进行中,区域水资源自然分配会极其不均衡,此时会出现多种多样的生态环境问题,水库修建时,由于过度引提使得河道断流状况和河道下游缺水状况以及水体自净能力下降等状况相继产生,所以我们应该正视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中的若干问题要素,以便探讨出切实可行策略。
一、生态水利工程和对应水利工程建设中的主要区别分析
我们通常所说的水利工程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工程施工措施或者施工行为,然后则是进行水资源再利用和水资源的二次分配。水利工程建设初始阶段的核心作用即为有效防洪,防洪内容则以防洪堤内容和水库建设内容为主,并且要适时向需求方提供较为稳定的水资源,此项内容中主要包括了水库修建内容和相关打井内容等,旨在有效缓解农作物的涝渍问题,解决涝渍问题要进行排水沟修建和地水泵站修建以及灌溉渠道修建等,之后在此基础上提供水利能源,水利能源提供基础为水电站修建,还需要提到的一点是,水利旅游景点修建也是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点操作环节,在一定程度上要有力体现出水利工程建设的经济性以及水利工程建设的资源性等,以水库修建内容和人工湖泊建设内容为主,水利工程建设社会性特征也会在此得以彰显。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内容与前者存在较大差别,生态树立工程建设的主要目标即为将生态作为水利建设目标和服务目标。经过数次分析和可以看出,一些专家和学者普遍认为生态水利工程的新型含义主要是指,传统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应将生态环境修复内容进行合理融入,此处包含了治河内容和对应防洪工程施工内容等,水利工程建设和生态修复建设二者并行。单就已经建设完备的水利工程而言,生态水利工程建设需对污染问题存在较为严重的合理进行较为科学合理的适时生态环境修复和水利工程建设。
二、生态树立工程设计过程中所遇若干问题要点分析
应该了解到,在一些流域境内,因为人类生活在其中,所以在进行资源分配和使用时,应尽可能往有利于人类发展和人类环境发展的方向进行配置与设计,上述内容即为水利工程设计中的核心内容及出发点。生态组织规律内容应被涵盖在内,生态水利工程设计需要重点考虑这项内容,在此前提下将水利开发内容和水利工程设计内容以及水利工程施工内容进行全面综合考虑,在尊重生态规律的基础上再实施以上对策,与此同时,生态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工作中也要遵循此项法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生态负面影响以及有效规避生态消极影响。
1.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方法和生态水利工程评价标准没有遵循区域治理原则
“对症下药”和“因敌出兵”不能被忽视,当前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并没有充分考虑到不同区域环境内的生态环境特点。生态水利工程基础目标具有一定工程施工特点性和工程施工地域性,因为生态系统地理差异性的影响,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与施工过程中应遵循因地制宜原则。需要注意的是,生态水利工程功能评价指标和生态水利工程评价方法各有不同,单就具体施工案例而言,其却严重缺少可操作标注你和可操作评价方法,产生此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即为相关科研工作开展较少和科研成果经验积累不足。在进行水利工程设计和水利工程施工中,工程力学稳定性因素和工程力学安全性因素等均被包含在内,所以国家对工程系统结构等制定了强制标准,虽然如此,还是严重缺少足够技术规范来对具体性生态服务目标等进行及时调整与更正。
2.生态水利工程科技操作人员和水利工程设计人员合作机制尚未建立
需知,负责水利工程设计的工作人员中,严重缺乏依照生态水域发展规律进行工程理念设计的工作意识,在工作团队中,还未形成生态服务行规设计理念。进行水利工程施工设计可信性研究过程中,相对而言,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内容基本介入时机也尚不成熟,多数情况下,都是在可行性方案确定之后才实施的环境影响分析和环境影响评价,现下我国环境评价管理制度不完善和对应环境影响评价咨询市场治理不规范等现象仍旧存在,工程建设环境评价单位大都会替业主考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生态影响后果,此时生态效益被搁置,负面效果和负面影响等尤为严重。水利工程施工人员和设计人员中,二者缺少与生态环境人员的交流与合作,生态水利工程开发与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手段往往落后与他国。
3.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中严重缺少水文测验资料
现下我国水文测验工作操作过程中仍旧存在诸多弊端与不足,水文测验机构和部门在工作时难以适应到生态水利工程设计资料需求当中来,生态水文机构和生态水文部门未能进行科学水利工程设计布局,国内媒体报道内容相对较少,仅浓江利于水文站一项建设内容研究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假设未能从观测资料中去对生态正面影响机理与对应负面生态影响机理去进行生态规律找寻和生态水工呈设计理论建立的话,那么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方法和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技术参数等也无从谈起。
三、适时与环境设计内容等进行有机整合以促进生态水利工程建设
在进行生态树立工程设计的整个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周围环境内容,以此为依据进行与环境设计内容的有机整合,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水量内容和水质内容的同步配置。旨在有效减少旱田排水夹带泥沙现象和减少污染物进入河流下游湿地现象等,较为正确的做法是,我们应该在湖泊过渡带和湿地过渡带等进行生态处理沟渠设计和氧化塘设计,排水沟渠设计工作尤为重要,植物生长季节排水工作则是重中之重,我们应该在此时间段内进行蓄水,之后在此基础上对相关有机污染物进行适时降解与利用。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工程中,缺水地区水稻种植方案应落到实处,应在核心开采地进行水稻种植,对工程设计范围内容的水量进行合理利用,将水质净化放在一切工作首位。此种设计方法包含了水污染自然稳定因素,所以我们应该正视此类问题,对生态水利工程与水污染控制工程进行有机融合入,上述内容也是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当前人们逐渐对生态水利工程的发展重视起来。众所周知,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是整体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点操作环节,但是水利工程建设和相关生态水利工程建设二者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应在正视此类问题的前提下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因素,在与其有机融合的基础上进行较为正规的生态水利工程设计。
参考文献
[1] 樊林生,张建国,孙淑玉.刍议水利工程设计与投资的关系[J].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04(04)
[2] 韩东伟,李敬祥.水利工程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 河北水利. 2005(11)
[3] 李军英.浅谈水利工程设计阶段监理的重要性[J]. 山西水利科技. 2006(02)
[4] 尹三春.水利工程设计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浅析[J]. 硅谷. 2008(17)
[5] 井小波.水利工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陕西水利. 2010(06)
关键词:原则注意问题南山河项目案例
Abstract: the "water is a mirror of the human civilization", this is very impressive. In the modern society, as a result, the change of relations between human and water, water culture is in constant change, on the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in river water shall reflect history culture and modern water culture union,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excellent water left over from history culture, and to create the modern water culture. A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 technology means water entertainment facilities, large fountain, water culture exhibition hall, modern sculpture, etc. So in addition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landscape and green river organically, reflect the water landscape features should be green and celebrity activities, historical events, the ancient cultural relics and ancient and famous trees with good. First of all to be saved and restored on both sides of the cultural legacy, heavy made history style. Second, we should beware of urban river landscape change one-sidedly, want to notice to the natural and social environment, the unity of the design and realization of natural organic integration, appropriate "perfect".
Keywords: principle problems in the south sunvo company project cases
中图分类号: P9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关于河道景观设计的原则 在河道景观设计中,要将景观生态学的思想融入到环境设计当中,模拟自然河道,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自然循环,构架城市生态走廊,实现人与自然的对话,将自然生态作为植物设计的首要元素,并同周围的人文环境充分结合,打造成一幅诗情画意的河道景观画卷。在具体设计中应当坚持以下3项原则: 1.多样性的原则 自然界本身是丰富多彩的,这种丰富多彩表现之一就是植物种类的多姿,而多种植物之间还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只有这种制约相对平衡,个体或群体植物才能协调共生,形成有序的体系。 2.师法自然的原则人工的模拟自然群落能够形成适宜植物生长的生态环境,从而使组成环境的各要素相互和谐、相互促进,充分发挥自然界中植物的自然调节能力,保持生态的相对平衡。同时好的生态环境又能够吸引各种生物到此栖息生长,为鸟类、昆虫等生物提供了良好的栖居环境,使景观更具自然特征和生命力。天然河流蜿蜒曲折的河道、深潭、浅滩相间的河床以及植被茂密的河岸是天然河流景观最具特色的形态。在河道整治及景观设计中,应充分利用自然要素,突出河流的自然特性,尽量保留河流中接近自然状态的部分,进而营造出接近自然的河流形态。 3.绿化形式点、线、面结合的原则 作为河道景观,沿岸应该有统一的绿化背景贯穿全线,形成一定的规模气势,形成“线”;同时结合硬质景观的主题进行不同的景点配置,在游人停留部位采用造型优美、色彩醒目的植物品种,给人以生理和心理的满足,达到触景生情的境界,形成“点”;选用几种较有特色的种植形式在全线呈块状分布形成“面”。如此点线面相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绿化景观。
4安全性的原则
要保证河道行洪安全,充分满足城市的防洪规划要求。防洪安全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任何景观工程都不应该影响河道安全泄洪。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发掘河道的生态环境功能和美学价值,使河道整治工程完成后,河道两岸的生态环境得以改善,达到工程的生态、经济和环境效益同步增长的目标。
二.关于河道景观设计要注意的问题
1.自然景物:如水面的波纹、岸旁的芦苇、河岸上的树木、浮动的渔舟、闲适的小鸟、和煦的阳光等,有树、草、鱼、鸟及水、土、石等自然景物的河流景观,才能称其为真正的河道景观,如何保存、修复这些景观,留后世以丰富的自然环境是河道景观设计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2.人造景物:目前我国大多数的河流景观设计往往侧重于构成景观的“硬质景观”(如堤防、护岸、沿河的建筑、桥梁等景观构筑),而忽视了绿地林荫一类的“软质景观”的规划设计,而软质景观却更适合大众所需要的充满生活气息的环境。如何减少“硬质景观”,增加“软质景观”是目前河道景观设计中要解决的又一重大问题。
3.人与文化:城市河道景观效果不仅仅是物质景观,还应当包含有人文景观,真正意义上的景观设计是为人服务的,人的活动又是围绕着安全性、自然性、生态性、观赏性、亲水性、文化性来开展的。我们在景观设计中往往忽视了人们的这些喜好。另外与河流有关的历史文化也将成为景观设计亮点,吸引众人的眼球。
三.河道景观改造案例
1.一直以来,广东的城市景观改造都受到政府的重视。而最近几年,河道整治,成了每个城市景观改造的重中之重。水,是一个城市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河道,则成为每个城市必不可少的一道风景线。让掩藏在地下的河道重见天日、将原来臭气熏天的臭水沟变成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在国外,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如韩国首尔的清溪川。在中国,上海、广州都有类似的河道景观改造成功的案例,如东豪涌和荔枝湾。而在河道景观改造的工程中,云浮的南山河改造也是河道景观建设摸索阶段的一个实施案例。
2.广东云浮南山河景观改造工程是一个以打造河道景观改造为主的项目,该项目位于云浮市云城区,城市规划的中轴线上,改造面积约57000平方米,河道长约900米,包括河道广场设计,坡岸设计,亲水步道设计等等。云浮市南山河是一条途经云浮市区的河道,除了要满足城市景观要求外,还需满足城市排洪要求。原河道是一条两岸比较单调宽度为50米的河道,在非汛期间,因河道宽阔,容易河床,感觉比较杂乱。整改后的河道在非汛期宽度控制在15米左右,河水深度控制在50cm,两岸为亲水平台,将原5米高河堤散步休闲的人们引到河道中亲水游玩。
3.南山河整治使得周边环境更宜居了。以前南山河附近的环境很恶劣,还散发出难闻的气味,市民们都不愿意到河边散步。这几年经过政府的大力整治,现在南山河两岸的生态环境改变了很多,岸边休闲设施的设置,使得市民在工作之余多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去处。作为贯穿城区的“大动脉”,南山河的建设历来备受市民关注。以前由于南山河沿线的石材厂多,企业缺乏环保意识,政府部门监管松懈,南山河附近工厂排放的废弃物被直接排入河里,导致河水受到严重污染,市民对此怨声载道。2005年初,云浮市就开始对南山河进行综合整治。市环保局分别对市区南山河中游以上的石材企业进行综合整治,市自来水公司同时开展截污工程建设和对南山河河道进行清淤。2005年底,南山河“清水河工程”全面竣工,彻底地解决了河道淤塞、垃圾污染等问题,解决了石材企业的废水、废渣污染,从根本上消除了水污染隐患,大大改善了市区环境质量。
2011年,南山河景观改造项目以现代人文主义的现代滨水景观建设更多地考虑了“人与生俱来的亲水特性”。在以往,人们惧怕洪水,因而建造的堤岸总是又高又厚,将人与水远远隔开。而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人们已经能较好地控制水的四季涨落特性,因而亲水性成为可能。经过多方面的整治和改造,南山河及其沿岸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宽敞的河底亲水平台及戏水平台,整洁的围栏和富有城市特色的浮雕墙立面,蜿蜒而上的步行绿荫道,犹如一条盘绕在河岸的绿色长龙……这里空气清新,绿树成荫,碧水潺潺。
4.河道的整治改造除了改善城市水体景观,也为市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场地。河床上的步道小码头、小舞台等设施已经完成,清澈的河水在平台中间流过,一条生态、自然、休闲的新南山河已经呈现出来。不少市民已经迫不及待地在平台上游玩、歇息,昔日的脏乱河变身为今天的绿色走廊。有市民称赞道,像今天这般生活环境过去是无法想象的,以前整条河都很脏乱,想不到今天在河底也能走路行车,活动场所又大,并且多了很多游玩设施,对小朋友或家长都很好。南山河的景观形成,将云浮一山一水的景观点连成了一个完整的面,使得整个城市更加富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