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西方人文精神的差异

中西方人文精神的差异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西方人文精神的差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西方人文精神的差异

中西方人文精神的差异范文第1篇

一、探寻油画创作的“自由”程度

人文精神”的核心问题就是“自由”。油画艺术创作过程中的“自由”,不能简单地被理解为创作题材和形式的自由。对自由程度的评价,应该以人的精神解放的程度为依照。当代社会,精神解放的内容应该从三种文化角度理解:封建文化、殖民主义文化和时尚文化。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发展中,主观人格被忽视,人的个性被压抑,形成了一种抑制自我的文化特质。因此,艺术家必须摆脱封建文化的长期禁锢,追求精神生活的个性与自由,寻求精神解放之路,依靠作品的感染力唤起人们对长期失落的“人文精神”的追求。

殖民主义文化对中国的影响首先是一种惯性意识形态。这种惯性的根源是旧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的历史经历,也即后殖民主义。人们不知不觉地认同并移植西方的生活模式、价值观和文化习俗,而缺乏对自身文化的自觉反省。中国油画艺术应及时地对这种社会现实作出反应,通过感性认识的创造力量达到精神解放的目的,实现国际文化交往中的并存和共享自由。

时尚文化是商品化时代的产物。油画艺术以其特有的实验性,获得了游离于时尚的身份。正是这种自由的“游离”身份,才使得油画艺术能够对时尚文化作出清醒的认识和判断,并作出有效的回应,通过对时尚文化、流行文化存在的危机的思考,提出人类文化新的价值取向。

二、保持油画艺术创作中的批判精神

批判精神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评论人或事物是非的一种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二是在对某种思想言行进行系统分析时坚持的原则和立场。

中国油画作品具有为宽广的艺术视角,一些社会中的焦点问题、敏感问题纷纷被油画艺术家捕获,艺术家通过艺术启迪人们的心灵,唤醒人们的良知,批判社会中的丑恶,扞卫“人文精神”,推动社会的进步。“人文精神就是对民族、对人的关怀,是对人的生存意义、价值的追求与确认。”①油画艺术家从不同角度关注当代社会现实,表达他们对“文化制约性”的反省,维护了人的生命欲望、心理需求和精神追求。油画艺术家要保持这种“批判精神”,在关注与批判中探寻“人文精神”的存在。

三、建构当代审美标准,引导油画艺术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国油画乃至文化呈现出产业化的发展趋势。这对于当代审美文化的发展来说,具有两种现实意义:一方面,为文化提供了较之以往更为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即从物质化到消费化,从大众化到世俗化。这两种倾向必然会造成人们对审美文化的审美标准的失衡,使审美趣味的低级走向愈演愈烈。

中西方人文精神的差异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现代新儒家;中国文化;文化主张;人文主义;科学主义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9-0-02

有不同的文化就有交流,历史上文化交流一直是丰富多彩的,在全球化时代,文化交流更成为人类活动的一大风景。不同文化进行交流中必然产生一定的碰撞或磨擦。文化比较研究就成为一门科学或学问。中西文化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中国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代表,西方文化以美国为代表。我们了解西方文化、认知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以有助于我们的吸收与发展。

一、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

中西文化比较,可以以各种基点出发论其异同,但“论文化必重观其大,且必视其所以相较者以为言,否则,无文化精神之异同可论。”[1]从总体精神上相较而言,中国文化是人文的,而西方文化则是科学的。在这里,人文和科学都取其广义,人文取艺术、道德伦理,科学则概指科学、法律。人文与科学的差别就是中西文化差别的根本所在。当然这并不否认中国人文文化中含有科学性,西方科学文化中含有人文性。“艺术的精神是借着具体的意象,传神活现,画龙点睛地表达一己的感受或价值判断,目的是价值的欣赏和创造。”“科学的精神是借着抽象的符号,利用分析的和实证的方法从而对事物做理智的了解,目的在寻求真理。”中西文化精神的差异可以通过哲学、科学、艺术、伦理表现出来。

二、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

(一)中西哲学的不同

西方哲学的研究对象也在于求知事物之理,但这事物之理为事物存有之理而非事物生存之道,因此西方哲学的研究对象为追求物之理、求知真理。然而西方哲学大多研究抽象的本体论如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说……康德的绝对观念等等。当然也要承认西方存在主义注重人的精神的一面,但影响较小,不占主导地位。

而且中国哲学的研究不用分析研究方法,而常用文学家的方法。文学家的目的在于求文章之美,多用比喻、铺排,所以中国的文化中修辞学和章法学很发达,而逻辑学、实证方法则欠发达。而西方哲学所用的方法则多用科学家的方法,界定概念,分析实证。因而归纳法、演绎法等科学方法较发达如圣多玛斯在他的神学集成里,对于每一个问题都有严密的界定,前后一律。

总之,中国哲学是人生哲学,人文哲学,注重实际人生,这一点在儒家哲学有鲜明体现。而西方哲学则在于形上学、认识论,相较于中国哲学,和实际生活不相关联。概而言之中国哲学表现的多是人文精神,西方哲学表现的多是科学精神。

(二)中国文化的艺术性与西方文化的科学性

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疏于科学知识。与西方相比,中国古代几乎没有自然科学。中国历史上虽有不少科学的发明,但未形成像西方那样有意组成系统并且大规模推进的科学研究工作。中国的天文学、数学、医学都停留在直观水平上,且服务于实用的目;但又不是应用于生产实践,而是应用于占卜和迷信活动,如指南针成了风水先生最好的工具就是明证。但从另一方面讲,中国之科学则富于艺术精神。中国固有科学中的医学,其诊断之法有望闻问切,而把脉尤为最重要。医生之号脉,乃是以其生命之振动与病人的生命发生共感作用之一直觉的诊断法。此法实类似于艺术之移情活动。又如中国名扬四方的拳术,实是一种体育学;但是中国之拳术运动,多曲线运动,其回互往复、周旋进退,实近乎舞蹈艺术,如太极拳等。又如中国古代历法,逐渐与音律学之学合一,故称为律历。古所谓以十二律之管测气候之变化,即是以音乐之眼光观察宇宙之运行。中国动植物之学,成欣赏花鸟之学,亦源于此。中国政治经济法律之学,古皆统于治术名辞之下。治术之本,如制度之立,根于道德原理;而治术之运用,所谓默观风气,体合物情,见几而作,动合无形。皆一种善于移情于物,与物俱往,游刃于虚之艺术精神中

西方以幸福主义、个人主义为价值目标,这需要科学技术来保证,所以西方人重视知识,推崇理性,弘扬科学,热爱真理。在《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中说:“西洋近代文明的精神的第一特色是科学。科学的根本精神在于求真理。”古希腊文化是西方文化的源头。古希腊文化有二精神:一为阿波罗精神,一为狄俄尼索斯精神,两者共同构成了希腊科学的根源。前者是米利塔学派及德谟克利特派自然哲学的源头;后者则是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理哲学的源头,这一派尤其促进了几何学的发展。整个西方一直有科学的传统。很重理性的希腊人有“爱智”的训诫,甚至把以知性活动求得真理认定为最高幸福。斯多葛派以理性发现自然律之普遍性,用之于政治社会,遂有自然法观念,后世遂有罗马法;法律亦成了西方社会传统。近代西方培根又提出了“科学就是力量”的响亮口号。而另一方面,如果说中国传统科学充满了艺术精神,那么西方的艺术则充满了科学精神。如西洋画重貌似,重明暗,重远近之景观,所会物象,形界分明,如可握持,几乎科学家观测实物之精神。文学中多写实主义、自然主义,对现实做详尽、细密刻画,其根本精神为科学的。

(三)中国重伦理教化(秩序),西方重法律约束(秩序)

以自给自足的血缘关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中国宗法社会,以家族扩大为国家,形成家国同构的局面。血统联盟构成生活制度的基础,而血统联盟得以运转不是依靠法律制度,而是依靠以血亲意识为主体的礼俗习惯。在家族性的社会结构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一根情感的链子连接着,治理这样的社会最好是经由教化。梁漱溟说:“中国社会秩序靠礼俗,不像西洋之靠法律。靠法律者,是在权利义务清清楚楚,互不相扰。靠礼俗者,却只是要厚风俗。在民风醇厚之中,自然彼此好好相处。”所以古代中国,中国文化主要探讨自己行为的规范,而非对自然的了解,重视的是善的问题,而非真的问题,是人伦的问题而非自然的问题。道德学是显学,其他学科大都以其为起点和归宿。哲学、心理学,本与伦理学有密切之关系。我国学者仅以是为伦理学之前提。其他曰为政以德,曰孝治天下,是政治学范围于伦理也;曰国民修其孝弟忠信,可使制梃以挞坚甲利兵军学范围于伦理也;攻击异教,恒以无父无君为辞,是宗教范围于伦理;评定诗古文辞,恒以载道述德眷怀君父为优点,是美学亦范围于伦理也。我国伦理学之范围,其广如此,则论理学宜若为我国惟一发达之学术矣。”

西方文化以个人为本位、个人主义为基点,以幸福主义为目标。但个人主义、幸福主义没有监督和制约就可能走向极端。为保证社会整体价值目标的实现,西方选择了法律。西方一直有法律的传统,西方传统认为社会是经由自然法、契约自由组合而成的。《罗马法》、“社会契约论”等等极大影响了西方社会。只有在法治原则的规范下,个人奋斗求得的幸福才是合理的,在西方社会,一切都受法律控制,靠法律调节,依法律办事。法律具有绝对的权威,政治权利也被纳入到法律的监控之下。在西方,民告官是很正常的,即使是总统也得遵守法律。近代西方更是自觉地把接受法律的惩罚当成犯人自由意志的必然要求。

四、中国文化的出路

中国文化的总体精神是人文主义的,西方文化的总体精神是科学主义的。但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西方文化不能仅只依靠科学与法律来维持和发展;中国文化也不能仅只因循旧的艺术与道德之路来成长。中国社会要发展,中国文化也要发展。那么传统中国文化的出路在那里呢?现代化是中国的必由之途,也是中国文化的必然出路。

(一)现代新儒家的文化主张

现代新儒家在中国文化现代化的问题上,关于文化建设问题的基本主张是“以人文价值统御科学成果”,无论中国或外国的文化建设概莫能外。现代新儒家一般将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并承认这三个层面对于人类生活各有其意义。他们认真对中西文化坐了对比和研究。看到了近代以来西方社会发展了科学技术,在征服自然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满足;同时也注意到西方文化“科学与人文之间的不平衡”,即西方在发展科学的同时,却忽视了人的精神价值,忽视了人对于价值理想的追求,从而导致了人文精神的失落,或这说“道德的迷失”,“形上的迷失”。他们认为西方社会自然环境的破坏、人际关系的紧张、犯罪率的上升、精神危机的出现等所谓“西方之自毁”,都和科学与人文的不平衡发展有关。总之“今日最严重的一个问题既是科学与人文之间的不平衡”,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以人文价值统御科学的成果”他们认为“中国文化是在非宗教世界中,惟一强调人本身修养的文化”,而这一点主要是传统儒学对于人的道德修养的强调决定的。因此,现代新儒家认为,使“儒家式的人文主义”――以道德为本位的人文主义──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作为价值准则而发挥作用,就能够避免科学与人文不平衡的危机。

现代新儒家的文化主张对我们很有借鉴意义,在今天也很有现实意义。但“现代化不能从内圣之学方面去讲”。由于他们在内圣与新外王之间过分注重内圣,注重精神文化的价值,强调几乎完全遵守传统儒家的成德之教,修身养性,塑造人格,实现其道德价值;并把传统“内圣学”升华到了超越时代,超越社会形态的“恒常之道”、“恒常之理”。这不仅从理论上看是不符合历史主义的原则;而且在实践中,当民族文化因深刻的社会矛盾而出现危机时,当它与同时代的先进文化形态相比在物质层面与制度层面一十分落后时,宣扬精神层面的作用,无疑是行不通的。况且由于认为中国文化“圆而神”,他们主张的“返本开新”的深层本质实是“由中国文化精神之圆中,化出方来”。主张返本开新即是回归到儒家的道统,以“道统”、“政统”为前提开出科学与民主之新,势不可行。现代新儒家所主张的新外王如何开出成了极难落实的问题。

(二)中国文化的出路

中国的文化出路在何方?毫无疑问,从广义的总体文化精神上说,中国文化要实现由人文主义单向发展转化为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双响平衡发展,在现当代尤其要强调科学主义的发展。从狭义的文化既观念文化的角度来看,当代中国文化要实现由传统伦理精神向现代民主精神、法治精神的转向。具体来讲:

1、由于中国文化的弊病在于缺少“知性”,所以首先要大力倡导科学精神,重视发展科学技术,普及科学知识;同时要继续高扬现代人文精神,提倡人文关怀,重视人文学科的建设。但决不能使当代中国文化分裂为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极。

2、既要大力发展经济建设,又要强调政治体制改革。中国文化的“政道”不足,就要学习西方民主政治的优点,促使中国制度文化的发展。只有这样,经济建设与政治体制改革才会协调发展,中国文化才会正常发展。

3、要重视法制建设,倡导法的精神,培养法权人格;又要强调道德建设,提倡道德意识,培养道德实践主体。“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在铸造法权人格的同时铸造道德实践主体,以保持文化精神的生态平衡。

4、既要接受外来文化中蕴涵的普世性价值,用以推进现代化事业;又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富有智慧和价值的因素,从而对现代化的理念作出必要的修正。总之要以开放的心态,自觉地把全球化蕴涵的普遍性与中国文化包含的特殊性有机统一起来。

参考文献:

中西方人文精神的差异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育;人文精神;缺失;影响

人文精神即以人为基本核心对象对人类生存价值及意义的关怀,高度重视人的道德、理想、信念、品格等,是对自身存在的意义、价值、人格、理想的追求。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新时代的学生要具备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尚的人格及努力拼搏的精神。高职英语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然而部分高职院校淡化了人文教育意识,忽略了人文性物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1“人文精神”缺失对高职英语教育的影响

1.1影响学生知识结构和价值取向

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受功利性影响导致人文教育受到很大影响,院校人文教育气氛淡化,以致许多英语专业学生没有深入了解历史、文学等学科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有关经典文学学生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引导,使英语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存有空隙,如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学生没有深入了解国内外经典著作,不了解国内外地理、人文、文化习俗等,阅读没有系统的规划,种种因素造成学生知识结构单一、封闭并影响其知识面的宽阔度。英语教学的研究条件、师资配备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较为丰富,然而学生较易受语言功能及语言技术等影响,出现“拜金主义”价值观,主要表现为不重视人文教育类课程,没有将学习重点放在和毕业、就业有关的课程,尤其在西方思想的熏陶下轻视做人,注重做事,重个人及轻团队合作等不良影响。

1.2影响学生思维方式和交流能力

在高职院校中很多英语专业学生因没有经人文知识系统学习而不能受人文知识感化,英语专业学生在思维和理解能力发展的瓶颈即不系统的知识结构,一旦深入学习环境时就表现出基础不扎实。主要表现为对丰富的人文背景知识的英语材料难以渗透理解,英语语言文学的研究能力较为薄弱,不能比较中西语言文化特征,更无法全面概括相关问题。由于高职院校对人文教育的欠缺导致该教育体系没有处于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实践机会相对较少,如在翻译英文时受到汉语表达能力的制约,表达英语时无法产生感染力,因没有实际交流经验而导致交流不畅。

2“人文精神”在高职英语教育中的必要性

首先高职英语语言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工具;语言是人和人重要的交流工具,更是丰富的人文知识载体。它可以充分显出人类的灵魂,人们获取广博人文知识的基础就来源于深厚的语言功底。高职英语教学涵盖了丰富的人文思想,人文自然也是知识的传播工具之一。由此可见,高职英语集工具性、人文性于一体,所以十分有必要将人文教育融入高职英语教学中。其次英语课程是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高职英语程度的开设范围在高职教育中涉及各种不同级别、不同类别高职院校的全部专业,所开设课时也相对较多。其课程内容涵盖丰富的人文精神、西方人文精神及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可以很大程度地提高人文教育效果。第三英语教学是人文教育的关键环节;理论与实践是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从理论角度分析,教师应有机地将科学文化理论和人文教育的理论相结合,进而把人文教育和科学文化相融合。从实践角度来说,教师在指导学生时应以人文教育理论知识为基础,以此实现正确的管制和鞭策学生行为,促使学生的行为适应社会需求并起到积极作用。

3在高职英语教育中融入“人文精神”措施

3.1建立生本英语课堂

人文素质是自我内化反思的过程,其中需要将所学的人文知识结合个人社会实践思考个人素质。但当前我国高校学生都缺少社会实践经验,对于高职院校英语课程来说,应通过模块教学设计提高学生语言技能、人文内涵的课程体系,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上述体系需要不同模块组成,如人文素质、基础知识、人文素质拓展、听说训练等。在开设英语课程时可结合学生未来所需的职业能力,通过校外企业实训、课堂基本语言技能训练、人文素质训练及职业模仿等多方面培养模式。同时开展职业英语听说训练、口语交际、人文素质讲座、职业英语阅读与写作及文献检索等实践性课程。这些课程能让学生具备较好的人文素养和职业能力,还能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使学生主动适应当下社会竞争。除此之外,还可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从形式上改变教学环境及培养学生人文素质。高职英语教育课堂在开展教学时应结合当下广泛应用的多媒体渠道,组织学生在适合教学的单元运用个人示范、声音及色彩等方式进行授课,同时可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相互讨论,一方面可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最重要是营造愉快的英语学习环境,使学生的价值观念和内在精神受到跨文化交流的冲击。

3.2合理应用英语教材中的人文信息

高职英语教材中能从多方面反映英国人文精神,可以说涵盖着大量的人文信息。教师在教学中应对这些人文信息充分利用,借助其熏陶学生。例如在高职英语某套教材中,该套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十分重视在内容中渗透人文观念,某单元内容以主人公的个人回忆录为讲述文本,全面阐述了该主人公学生时期所遭遇的困境及面临的挫折,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让学生运用学习过的英语词汇描述该主人公背后所反映的人文精神。同时设立讨论小组让学生明白课文所传达的意义,再伟大的人在成功的道路上也必然有曲折,然而只要目标坚定、努力进取、百折不饶及踏实进步就能获取掌声和鲜花。学生在积累文化背景和人文信息过程中就能掌握语言知识背后所涵盖的文化及文化精神。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重视人文精神的传递,能同时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

3.3建立凸显“人文精神”的考评机制及提高教师人文素养

目前高职院校的考评机制多数缺乏对教师、学生的人文关怀,如对学生的考评呈现“分数化”“应试化”特点,而对教师的考评则呈现“程序化”“功利化”等特点。首先为学生制定形成性考评机制。学生在校学习情况由个人素质、卷面成绩、学习态度、职业精神等多个方面组成,学校和教师考量学生是否进步的依据都参考学生在社会化和精神层面是否得到提升,类似于学习成绩,目的在于让学生在竞争环境下锻炼出积极向上和独立自强的学习态度,从而信心百倍的面对社会挑战。其次教师是教育功能的执行者和教学过程地完成者,衡量教师工作能力和质量可从“定量”和“定性”两方面进行考核。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对教师教学考核时都参考“定量”要求,没有考核教师的教学是否对学生有精神影响力、教学创新能力及教师人文素质等多方面要素考量。因此高职院校可将价值引导、情感激励、认知建构等方面内容作为综合考查教师机制当中。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应要求英语教师加强自身人文素养,在英语课堂中有效应用人文信息营造愉快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提高自身人文素质。教师还应对我国历史、艺术、文学有一定的积累,便于在日常英语教师中能熟练地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开阔学生学习视野,提高学生思考能力,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通过对西方文化的认识和了解肯定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学生和人生挫折。

4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英语教育中如果缺失“人文精神”则会严重影响该门课程,除了不利于学生对英语教材中的专业英语知识掌握,更不利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所以高职英语教育要求教师不单单集中于提高学生语言知识技能,要避免教学工具化倾向,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文精神,对其职业素养、综合素质的提升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者:薛燕 单位:河南教育学院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曹青.从高职生人文精神的缺失谈人文素质教育[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10):16-17.

[2]陈文,沈剑“.人文精神”缺失对高职英语教育的影响[J].教师教育学报,2013,11(8):146-148.

[3]张丽超,李婵.高职英语教学中实施人文精神教育的现状调查[J].城市地理,2015(12).

[4]孟源源“.人文精神”缺失对高职英语教育的影响[J].电子制作,2015(2).

中西方人文精神的差异范文第4篇

自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开始了艰难的转变过程。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也是有赖于文化的转变。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脉络和演变轨迹是较为清晰的话,那么,近代以来的转变似乎显得非常复杂。中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的文化和经济差异较大。

在近代以前,中国和西方城市无疑遵循着不同的发展道路,不仅形成了各自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而且也形成了各自的城市规划风格和建筑风格。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列强的侵入以及文化的传入影响,包括建筑文化在内的西方城市文化,开始对中国产生巨大的影响。由此,包括建筑文化在内的中国城市文化,也开始了从传统到现代的深刻的转型。

当今,在我国的建筑理论和创作活动中,人们喜欢对传统与现代、继承与革新、中国与西方等一类建筑文化问题和现象进行比较和争论,这是必要的。但是争论这些问题应该明确它的目的,那就是它应当促进一种文化的发展和建构,推动它的进步,而不是仅仅满足于依据对这些文化现象做出客观、准确的描述。如:在讨论传统与现代、继承与革新的问题时,许多人热衷于从风格、形式或技术等方面去争论它们的高下、文野,却不是从它们与现代人的生存和生活的根本联系上去探讨它们的意义。在讨论中西方建筑文化时,人们在对中西方空间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等等进行详尽比较的基础上,发现和总结出中国人同西方人建筑观念的差异和各自的特点,进而在创作和理论中充分强调和体现这种特点,这当然是好的。但是另一方面,人们却较少从人的存在状态的角度对传统与现代、继承与革新、中国与西方的建筑做出更进一步的价值判断。于是,“传统”“现代”“继承”“革新”“中国”“西方”等等本身变成了目的。建筑文化的比较和争论因此就没有达到应有的目的,不可能导致建筑文化的真正进步。

长期以来,在建筑史研究领域中,存在着一种“西方中心论”的观点,即认为西方城市建筑是历史传统,东方建筑是非历史传统。在弗莱彻尔的《比较建筑史》上刊有一幅“建筑之树”的插图,树的中心主干标明是希腊、罗马、罗蔓式,上端的6根主分枝分别是欧美一些国家哥特式建筑、文艺复兴建筑和近代建筑。却把埃及、印度、墨西哥、中国等都摆在下面一些纤弱的幼枝上,把美国放在这棵树的中心主干的顶端,极为形象地表达了作者的建筑“西方中心论”思想。无可否认,西方城市建筑在近几个世纪以来确实发展迅速,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还是在科技和理论上、美学形态上都走在世界的前列。但是“西方中心论”的观点无疑是有问题的,世界建筑历史的发展,决不只此西方而别无殿堂,这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建筑文化史家的共识。①西方后现代主义建筑文化理论家佛朗普顿认为:传统建筑特别是民俗建筑是在特定地点形成的建筑体系,具有功能和结构上的合理性。特别是在处理一些具体因素,如通风、采光、保温等方面具有优良的特点。所以,不能简单否定依地点、体具体的地理情况和人文文化环境发展起来的地方风格。

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研究,是为了在理论层面上开拓一条中国建筑的健康发展之路。建筑文化学并不局限于解释各种建筑文化现象,它是要为建筑文化的发展提供价值导向。因此,建筑文化应该是批判的与实践的。要提供价值导向,先要作出价值评判,所以必须树立一种价值观。不同的人类都各有自己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建筑事件也都有一定的建筑文化影子。然而文化也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任何文化都是精华与糟粕并存,即便是精华,也往往离不开具体的时空条件;另一方面,传统文化既可能成为一副沉重的十字架,扼杀现代人的创造潜能,也可以成为一座智慧的宝库,丰富我们的想象,扩大我们思维的尺度。

现实及未来生活的复杂要求,远非机械地搬用某一种传统方法、途径,就可以得到满足的,必须博采所长,取我所需。另外,对于本特色的创造仍然是一个严肃的课题,需要结合具体地点、条件,对设计要求作具体分析。在创作方法上,采用“抽象继承、迁想妙得”的原则,可能会找到一条新途径。吴良镛提出所谓“抽象继承”是指从建筑传统中,将传统建筑的设计原则和基本理论的精华部分加以发展,运用到现实创作中来。并且把传统形象中最有特色的部分提取出来,经过抽象,集中提高,作为母题,予以新意,以启发当前设计创作形式美的创造。同时应当摸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脉搏,挖掘出传统建筑艺术的时间和空间内涵,首先是要重视和恢复建筑艺术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功能,不能只把建筑艺术作品当作工业产品和生活用品,更不应当只抓其眼前的物质功能。这样的继承,并非形式的抄袭或旧零件的排列组合,既有创作原理的继承与发展,又有形象的借鉴与创造。使设计既求神似,也不排斥某种程度、某一细节的形似,关键是根据地点、条件的需要。而“迁想妙得”,“迁想”是将自己的想象力深入到对象的形象中去,“妙得”是指把握对象的真正神情。②

中西方人文精神的差异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西;传统家庭伦理;《京华烟云》;《唐顿庄园》

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8-0000-02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旅居巴黎时仿照《红楼梦》的结构写的英文长篇小说,该小说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到30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全景式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1]。

《唐顿庄园》是由英国ITV出品的古典剧。该剧前三季讲述了1912-1920年,乔治五世时期,唐顿庄园的Grantham伯爵一家,由家产继承问题而引发的种种纠葛和摩擦,呈现了英国上层贵族和仆人们楼上楼下的人间百态。

《京华烟云》和《唐顿庄园》分别讲述了19世纪初期中西上流社会大家族的兴衰荣辱与其中人物的爱恨情仇,对传统大家族的生活进行了生动的描述,而上流社会的大家庭正是传统家庭伦理集中体现的地方,并且这两部作品在背景时间上有很大的重合之处,基本处于同一时期。因此,对比分析《京华烟云》和《唐顿庄园》中体现出来的中西传统文化特别是中西传统家庭伦理的异同,具有一定的比较意义,也有助于我们更好点地理解和适应现代中西家庭伦理差异的现状。

一、家庭本位与个体本位

1、中国的家庭本位思想

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由于农耕对自然的依赖以及自然环境对其的制约,且当时人们的个人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我们的祖先必须通过团结起来发挥集体生产力通过治水来实现农业发展。于是便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共同体――家长制家庭公社。在这种共同体中,个体作为集体的一部分一起劳作,一起共享劳动成果,个人角色是家庭共同体的一部分并依赖于共有财产生活,个人利益必须服从集体利益。即使是进入文明社会以后,由于家国一体的政治制度等历史文化的原因,这种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家族共同体的形式也没有消失,反而得到了诸如儒家等主流社会伦理道德的推崇,因而,家庭本位成为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的突出特点之一。

中国的家庭本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婚姻完全是家庭的事情,应由家长决定,个人没有婚姻自。说到传统婚姻,人们就会想到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的目的和意义就在于“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2]成婚不仅是为个人娶妻,更是为父母娶媳,为宗族娶妇。在《京华烟云》中,曾、姚、牛三家子女的婚姻就完全是由家长们直接决定的。拿木兰与荪亚的婚姻来说,在双方家长看来,她和荪亚的结合自他们年少时就已经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尽管木兰在与荪亚结婚前就清楚地知道自己钟情于孔立夫,但她的第一反应便是将她对立夫的爱慕埋成心底一个永远不能说的秘密,并且平静地接受与荪亚的订婚。木兰的哥哥体仁与从小服侍他的丫鬟银屏对婚姻自主的追求和对传统道德伦理的对抗最后也只能以悲剧收场。经亚和牛素云的不幸婚姻也是封建社会包办婚姻所酿成的苦果。年老的曾夫人眼看着经亚饱受不幸婚姻的折磨,因为当初只顾牛家权势给儿子选择了错误的结婚对象而悔恨。这些都体现了在传统的家庭本位思想影响下婚姻的不可自主。

体现中国家庭本位思想的另一个方面是家庭共有财产制,个人没有财产统理权。《礼记・曲礼》中说:“父母在,不有私财。”[3]《礼记・内则》中说:“子妇无私货,无私蓄,无私器,不敢私假,不敢私与,家事统于尊也。”[4]在传统大家庭中,家庭财产共有并一般由父母统一管理和支配,父母年老体弱时则会交由长子或能干的媳妇管理,家庭成员的饮食起居由家庭共有财产支付,此外每月按在家中的地位高低分配到定量的月钱以作私用。《京华烟云》第二十五章中,经亚的妻子素云对他说道:“为什么荪亚天天闲着荡来荡去,而你就得做事?你们两都是同父母所生,你们两都是花的父母的钱。我们吃的、花的、都是家里的共同财产。你一个月挣三百块钱,他就无所事事,他为什么不去找点儿事做?”[5]体现了中国传统家庭中家庭财产共有的特点。

2、西方的个体本位思想

在西方,由于海洋文明和商业文明的影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人际关系早在其文明发展的初期就已经被打破,独立的个体成为了构成社会的基本单元,个性原则成为希腊民族的基本心理和性格。而后来加上文艺复兴时期对提倡科学、自由、和个体解放的人文精神的推崇,以及十八世纪作为文艺复兴的继续和发展的欧洲“启蒙运动”对 “天赋人权”的理论的创立,进一步奠定和巩固了个体本位思想在欧洲乃至整个西方政治、文化、思想中的主调地位。

因此,在崇尚个体本位的西方人看来,婚姻应该属于个人自由的范畴。在《唐顿庄园》中,当Marthew几经辗转重新确定成为唐顿庄园的继承人后,为了保住家族财产不完全落入他人之手,老伯爵夫人Violet和伯爵夫妇都很希望Mary 和Marthew 能重修旧好。然而Marthew 却带回了自己在伦敦认识的未婚妻Lavinia。虽然Mary的父母和Marthew的母亲都希望他跟Mary结婚,但即使作为家长,他们也只能劝说或希望而不能干涉决定。这与中国传统家庭中的情况很不相同,体现了西方人婚姻自主的个体本位思想。

在家庭财产方面,早在中世纪西方的家长制家庭公社就已经解体,而后随着私有制慢慢发展进入了家庭内部,西方家庭也较早地由家长制家庭过渡到了财产私有的个体家庭。比如说,《唐顿庄园》中,老伯爵夫人Violet和她儿子Robert伯爵各有自己的财产和房产,互相独立。而唐顿庄园的资产也是在于Robert的个人名义下,并且将按照传统规定由他的继承人全数继承,而不是由全家人所共有,这也是为什么这个故事的大部分是围绕着财产继承的问题而展开。

二、父子关系为主轴和夫妻关系为主轴

1、以父子关系为主轴的中国家庭

我国旅美著名人类学家许光提倡从亲属结构及其内涵对亲属关系进行分析。因此,他提出了用“轴”(dyad)这个概念来研究亲属关系。按照他的观点,一个家庭体系中总有一个轴表现得特别重要,这可以称为主轴。而主轴关系的特性则决定了其他轴关系的特性。

中国的家庭是以父子关系为主轴,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家庭结构是以父子纵向关系为核心,以夫妻和双方父母,或直系亲属以及未成年子女组成的主干家庭。最传统的中国式的幸福家庭是四世同堂,在中国人看来,长辈看到自己儿孙满堂就是最大的幸福。《京华烟云》中曾家就是典型的四代同堂的中国传统大家庭。这类家庭虽然成员多、角色关系复杂,但纵向的父子关系占据绝对的主轴位置。传统中国人最看重的就是将男性世系的家名也就是所谓的香火一代代相传下去。正如近代国学大师钱穆所说:“我国家庭的终极目的是父母子女之恒联属,使人生绵延不绝,将短生命融入长生命,家庭的传袭几乎是中国人的宗教安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婚姻的首要任务是传宗接代,夫妻关系也是要服从亲子关系的,如果妻子不能完成生儿育女的使命,那么其在家庭中的地位就难免会降低,甚至被丈夫堂而皇之地“休妻”。《京华烟云》中,木兰为曾家生了一个孙子后地位和所受关注更上一层,这使得原本就嫉妒她的素云更加痛恨得不行。

她觉得家里人对于木兰和其幼儿的每一次赞赏和关注都像是对她不生育的一种无声的谴责。“素云甚至去找过医生,打听怎么样才能洗雪不生儿子的耻辱,但是医生也无能为力。”[5]可见中国人对传宗接代的重视。

以父子关系为主轴所直接体现的便是夫妻关系中男女的不平等。夫妻关系服从于亲子关系,作为一个妻子的传统美德就是“相夫教子”,妻子成为父子关系的附庸。在《京华烟云》中,牛夫人因为辅格原本软弱的丈夫牛大人打点关系,使其官运亨通、财源滚滚,特别引以为豪,成为飞扬跋扈、呼风唤雨的“马祖婆”。“母凭子贵”,孔立夫的母亲孔夫人因为儿子的优秀而受到曾夫人和姚夫人的称赞。《京华烟云》第二十七章中,莫愁劝说生病的红玉时说了这样一段话:“男人有其当做的事,女人也有其当做的事。看书太多,对咱们女人不好。什么都到了头上,就会阴亏。地为阴,是女人。脚要下地。咱们女人离不开的事是养孩子,做饭,洗衣裳。女孩子即使天生聪明,也要隐晦一点。”[5]可见,在以父子关系为主轴的家庭中,女性的自我价值必须通过丈夫或儿子来实现和得到肯定。

2、以夫妻关系为主轴的西方家庭

西方家庭以夫妻关系为主轴,最常见的家庭结构是以夫妻与未成年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婚姻注重和夫妻之间的感情联系,其他一切关系都围绕它来展开,由它来支配。在夫妻关系中,男女都是平等的,双方都对家庭有平等的责任和义务。他们崇尚自由,所以子女一旦结婚就会和父母分开住,父母即使年老也会独居,不会依赖自己的子女。并且,子女一旦结了婚,有了自己的家庭,父母就无权干涉和决定子女家中的事情。《唐顿庄园》中,老伯爵夫人Violet尽管年老并且儿子拥有的唐顿庄园的富裕程度足以让她颐养天年,但她仍是自己独居并且拥有自己的财产。在《唐顿庄园》第二季第二集中,Marthew的母亲Isobel和三小姐Sybil提议将唐顿庄园作为暂时的战时受伤军官疗养院时,伯爵夫人Cora本来也表示会多有不便,不太同意,但当老伯爵夫人以女主人的口气非常坚决地反对并且表示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时,Cora非常生气地说了一句唐顿庄园已经是她和伯爵Robert的家,暗指Violet无权干涉,老伯爵夫人便哑口无言,不再说什么了。这些生动地体现了西方核心家庭中以夫妻关系为主轴的特点。

总之,由于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中西传统家庭伦理存在着差异,各有特点。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中西文化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融合的趋势逐渐增强,中西家庭伦理都在相互取长补短中变化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程霞.《京华烟云》中文化特色词的翻译策略[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

[2] 礼记・婚义[M]

[3] 礼记・曲礼[M]

[4] 礼记・内则[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