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培养创新意识

大学生培养创新意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培养创新意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培养创新意识

大学生培养创新意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大学生; 创新意识培养;现状分析;对策

[中国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As main force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strength of its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society as a whole the strength of the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of spiritual motivation.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status of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analysi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and then puts forward the effective way to cultivate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thus to provide entry point for the cultivation of the innovative human resourc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r the effectiv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innovation education and quality education.

[Keywords]college’s students; the training of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th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the effective strategy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能力的大小已成为制约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地区发展的最关键性因素。只有创新才能实现发展,而创新的实现需要创新意识的觉醒和普及。我们无法想象一个欠缺创新意识的民族会具有旺盛的创新能力。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发挥、创造力的开发和创新素质的培养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目前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现状

1、具有创新认识但缺乏创新信心

当前大学生对创新有一定的认识,都能够正确认识创新,将创新看成是自身所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对于创新都抱着积极的态度。但一些大学生缺乏质疑和创新信心,对于知识只是接受,而缺少了深思后的怀疑。有一些大学生对教科书上的知识只是完全地接受,一些大学生虽有怀疑,但不去深究或没提出来,这说明他们能够发现问题,但缺少进一步探索的精神,缺乏提出问题的勇气和信心。只有一部分大学生能够进行理性的分析,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可见一些大学生虽然认识到要创新,有创新前的“知”,但不能将“疑”作为创新的起点。因而要培养高校大学生的怀疑意识,使大学生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和较强的创新信心,从而为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奠定能源基础。

2、具有创新动机但缺乏内部动机

学生对创新都有参与的期望,想过要在发明创造方面做出成绩,希望从事或参与某项课题研究或创新活动,但一些学生忽视了问题意识恰恰是内部创新动机的核心,是创新意识的重要特征。因而培养高校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必须从培养大学生的问题意识、内部动机开始。大学生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忽略在实际生活中汲取知识。在遇到问题时,只会套用理论,缺乏实际动手能力。而只有经过实际操作才能发现问题,从而才能唤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和深藏学生内心的内在创新动机。

3、具有创新好奇但缺乏创新兴趣

大学生有着创新好奇心和创新动机,小发明、小创新很感兴趣,但在兴趣深度方面,大学生认为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不够专注。在兴趣的稳定性上,大学生的兴趣是随着时间、环境、心情经常变化的;在兴趣的效能上,大学生很少采取具体行动。但一些学生没有将自己创新动机转化为浓厚的创新兴趣,因而要培养大学生广、专、稳的创新兴趣,为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奠定动力基础。

4、具有创新情感但缺乏创新意志

大学生思想活跃,都有强烈的创新欲望,面对未知问题,尝试提出不同想法或有种强烈的探索冲动,都能意识到情感在创新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但一些大学生在问题的思考上缺乏独立的见解,在实际中做事浮躁,缺乏创新意志。因而要培养大学生坚持不懈的的创新意志,为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奠定情感基础。

二、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对策

1、以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过程中有价值导向、目标导向和行为导向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引导大学生认识到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社会价值,帮助大学生树立的科学世界观和培养与时俱进的思维方式与创新精神,引导大学生开拓创新、形成创新人格、将理想和信念付诸于行动,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创新人才。

其次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克服大学生在创新意识培养过程中的心理障碍,如自卑、自安、保守、循规蹈矩、从众和依赖心理,培养大学生独立独行的个性品质,强化自我意识,克服从众意识,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从而有利于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造力的开发和培养。

最后在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引下,触及大学生更深的心理层面,引导大学生开展积极的自我教育,塑造开拓进取和锐意创新的个性品质,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养成坚定的创新意向和强烈的创新意识。

2、构建有利于高校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教育体系

在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核心,全面发展是健康发展的基础与保证。高校应站在适应知识经济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的高度,树立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创新教育观和以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教学观,构建知识、活动、创新等多元动态的课程体系,创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完善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将创新教育观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各个过程,认识和掌握创新规律和特点,丰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与创新的自主性,通过有意识的创造教育活动的学习、创新知识的积累以及创新方法的掌握,从而唤醒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强烈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发挥创新力,进行理论创新与学术创新。

3、建设有利于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创新型师资队伍

高校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在于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掌握创新思维培养理论和方法的创新型教师。因此提高教师对创新教育的认识、充分发挥和激励教师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完善师资发展机制是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全面推进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构建学校创新机制的基本保证。同时教师的创新人格是学生的人格榜样,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习惯产生着强大的潜移默化作用。学生的创新人格培养有赖于教师的言传身教。教师要具有正确的人生信念、良好的素质素养、崇高的师德、崇高的思想品质、爱岗敬业、乐观自信、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等个性品质,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模范、创新的引导者,真正成为指导大学生创新活动的良师益友。

4、搭建有助于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实践平台

首先提供形式多样的实践基地。高校应积极与产业联合,建立大学生的教学实践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实践的场所,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建立具有“产、学、研”一体化功能的第二课堂,鼓励学生参加助学助研活动。高校积极响应国家创新性实验计划,鼓励本科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申报立项、自主进行研究型学习和科学和实验,向参与的项目的学生免费提供实验场地、实验仪器设备和项目经费支持等。

其次寻找丰富多彩的实践突破口。课外科技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环节。高校对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要通过“书本内外结合、课堂内外结合、校园内外结合”的方式进行。目前在大学生中有广泛影响并能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外科技活动主要有“‘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大学生应用科技发明大奖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以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等。同时高校应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生创新活动,把创新实践寓于活动之中,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创新才能,激发创新热情。如融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依托高校科技园、软件园、产业园,有计划地组织大学生创新论坛、科技创新大赛,举办创新俱乐部、创新社团。

最后探索以创业教育为主的实践新模式。创业教育被称为“第三本教育护照”。我国的创业教育是伴随着创业活动的开展而推开的。与世界相比我国大学生创业率比较低,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而发达国家一般占到20%~30%。[沈健.在全省(江苏)高校创业教育工作大会上的讲话[R].2008-12-4.]大学生创业教育是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实践新模式。高校应做好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有机融合,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和成果孵化基地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积极探索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相融汇的教育教学改革之路,形成了“创业教育学院+课堂主渠道、课外主阵地+创业实践、规范服务、生涯指导”创业教育格局;江苏大学立足实际积极引导大学生善于创新、敢于创造、勇于创业,形成了课程教学、教育培训、实践训练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模式。[高鸣.“尖子生”领跑研究性教育,名师“面对面”[N].中国教育报,2008-11-13.]同时开展大学生创业培训讲座和创业培训班。在学校相关网站上提供了最新的大学生创业项目,这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有机融合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5、建立有利于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物质保障体系

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来鼓励创新,如设立专项基金用于表彰在校期间做出创新成果的学生集体和个人。学校对学生的考核不局限于文化课考试成绩,通过创新基金、奖励学分、创新学分、素质拓展学分等多种措施激励学生开展创新活动,对科研成果显著的学生提供一定数额的科研经费支持,并在评奖学金、评优秀学生、推荐就业等方面体现出来。通过这些政策,鼓励大学生大胆创新,充分发挥高校在大学生创新过程中的科技孵化器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昌明、赵传栋.创新学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78.

[2]游敏惠、刘秀伦.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与开发[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90.

[3]林晓风.引导主动参与培养创新精神[J].中国高等教育,2004,(21):23.

[4]沈健.在全省(江苏)高校创业教育工作大会上的讲话[R].2008-12-4.

[5]高鸣.“尖子生”领跑研究性教育,名师“面对面”[N].中国教育报,2008-11-13.

大学生培养创新意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主体性;大学生;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3-0019-02

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自主创新成为社会进步的内在需要,创新型人才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大学生作为社会建设未来的生力军,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创新意识已成为其综合素质的重要组织部分。如何进行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认为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发展人就要发展人的本质属性。以主体性的视角探讨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为教育、管理、教学等方面的实践提供新的理论指导。

一、主体性和创新意识的基本内涵

主体性是人作为社会活动主体的本质属性,它是在人作为活动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中体现的,具体包括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基本特征。首先,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自主性是主体性的首要表现。人的自主性是指主体在主客体的对象性活动中自己主宰自己的本质力量,自己选择客体以及发展方向,体现着主体对自身及客体的支配权。“主体性本质上是主体在与客体的关系中所呈现的能动性”。其次,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能动性。能动性是指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能够自觉、积极、主动地认识客体和改造客体,对客体发挥作用和影响,而不是消极、被动地认识和实践。如果说自主性侧重于主体权利,表现为主体对活动诸要素的占有和支配,那么能动性就侧重于主体能力,表现为主体活动的自觉选择和能动改造。再次,主体性表现在主体的创造性。创造性是能动性的最高表现,正是人的创造性活动,使人成为活动主体,且与动物分离开来,也正是有了创造性,人的主体性才显现得越来越强。

对于创新意识,在相关资料中尚无完全统一的说法。综合各种表述,创新意识有驱使个体进行创新行为的心理动机的含义,是心理上的一种内在驱动力、推动力。有着求真求知的主动意识、追求新异事物和真知灼见的强烈欲望,大胆质疑、标新立异的思想观念,不满现状、勇于开拓的奋斗精神。与创新思维比较,创新性思维的本质在于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而创新意识作为内在的驱动力,更多地处于感性阶段。另外,创新意识是引起创新思维的前提和条件,创新思维是创新意识的必然结果,二者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二、人的主体性与创新意识的关系

在分析创新意识和主体性两者内涵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看到,创新意识和主体性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1. 确立主体地位是形成创新意识的重要基础

“人的发展必须先靠主体性的发挥来获得,人的主体地位也是在主体性发挥过程中呈现。”对于形成创新意识,确立主体地位是一个重要前提。当人们用已有的方法和手段仍无法使心理恢复平衡时,就可能寻找新的方法和手段或革新旧的方法和手段,这种意识就是创新需要的意识,即“问题意识”。它是创新的最初动因和原动力。岳晓东教授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中指出,当前学生创新中存在的两个主要障碍是思维标准化和知识无活动力化。特别是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思维标准化的情况更加严重,思维标准化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起到功能固着、权威迷信、思维惰性等负面影响。主体地位的确立,才能保障主体权利的实施,也才能保障主体性的发展。因此,在教育过程中确定教师、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教学的主人,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师生教学、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主体性的发展,为形成创新意识提供基础。

2. 形成主体意识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关键

主体意识是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观念表现,包括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只有当他能够自主活动并意识到自己活动所具有的社会意义时,他才最终成为主体。只有在这时,他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并不断学会按照自我的意愿,同时也按照社会的要求来设计自我、完善自我、创造自我、造福社会和人类,将自我变成真正的实践主体。主体意识越强,参与自我发展、在学习活动中实现自己的本质力量的自觉性就越大,从而在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力量,不断地调整、改造自身的知识结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从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内涵来看,没有主体意识,是不可能产生满足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而进行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也不可能产生独立思考的主动意识、发表独特见解的意识。

3. 人的主体性发展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

人的主体性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主体性发展好的人,就会做自己发展的主人,就会主动地发展自己。正是在主体性发展的过程中,人对自身逐渐有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并且进行自我改造;也是在主体性发展的历程中,人能动地适应、改造外在客观世界,而不是被动地受外在世界的支配。主体性的发展过程,就是在符合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对外在世界的改造过程,也是不断创新、突破的过程。主体性发展得好,就会主动关心自身、社会、外在世界的发展,关心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关心问题的解决,发扬对出现的各种现象质疑的精神,并产生解决困难的内在动力,这也正促进了创新意识的形成。

4. 创新意识是主体性发展的高度体现

创新意识作为驱使个体进行创新行为的心理动机,是与创新有关的一切思维与活动的起点。“创新意识的实质就是问题意识”,强烈的问题意识促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创新。人的主体性具有一些比较稳定的外在表现,如人的自主性与能动性、创新性等,对学生来说,在学习活动中独立提出新问题、新思路、新方法,都是他们独立思考的一种创新,正是他们自主性、能动性、创新性的结果,也是他们主体性发展的体现。主体性的这些外在表现,与创新意识的实质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因此可以认为创新意识是主体性的体现。“创新是人对已有认识和实践的超越和突破,是人的主体性的最高体现,也是人之所以能发挥创造效应的深层根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一项报告曾明确指出,个性的多样性、自主性和首创精神,甚至是爱好挑战,这一切都是进行创造和革新的保证。正是在创新的过程中,体现出创新意识是主体性发展的产物,是主体性发展的高度体现。

三、主体性视角下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以主体性的视角推进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不但需要形成一种以人为本、有利于创新意识培养的教育理念,更需要在教学方法、校园环境、培养平台等方面加以改进,以促进创新意识的培养。

1. 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主体性教育理念

要摆脱传统教育的弊端,首先必须确立主体性教育理念,明确教师与学生同为教育教学过程的双边主体。“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看,教师与学生同为教育过程的双边主体,这是毋庸置疑的”。教育教学活动实际上可以理解为是两个不同的认识和实践过程,教师和学生分别是这两个过程的主体。在第一阶段中,教育者为实践的主体,受教育者及知识要素属于教育者实践和认识的客体;在第二阶段中,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教育者和知识要素属于教育者学习的客体。在双边主体的教育理念下,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依靠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要发挥和发展教师的主体性,给教师更大的自,在遵循教育目的和遵守教育法规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体能动性,来设计、规范教学,自主选择教材、教法、教学组织形式。

同时必须认识到教育的实质在于建构学习主体,授人以渔。特别在大学阶段的教育,要更加注重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的掌握,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新。通过发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主体性的途径,实现教育过程成为建构学习主体过程,同时通过建构学习主体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2. 保障学生主体地位,形成有利于主体性发展的良好校园环境

要促进创新意识的培养,就要形成一个有利于学生个性和自主性发展的良好校园环境。具体要从管理、校园氛围等方面入手,改变传统教育中束缚主体性发展的方面,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尊重并保护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得到发展。一方面,通过发展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允许专业转换,大力开展选修制、辅修制、导师制,不断减轻学业负担,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另一方面,通过营造民主、开放的校园学术氛围,促使学生独立思考、自主钻研,从传统的继承性学习转向自主、研究性的学习;还可以依靠学生、服务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在管理中的主体。

3. 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对比我国与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的差距可以看到,发达国家在自主创新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极大地推动社会的进步。究其原因,与西方发达国家非常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注重启发式教学不无关系。如美国等西方国家虽然也采用讲授法,在课堂中鼓励学生提问和讨论,学生在讨论与思考中掌握新的知识。讨论课上学生与教授一起,就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教授只在其中起引导协调的作用。正是在讨论的过程中,思维碰撞、整合,极大调动了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启发式教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课前预习,主动思考课程的相关问题;另一方面,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突出重点,重视讨论与交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同时,结合不同的课程类型采用不同的方法,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如社科类课程可以通过搞调查、写论文、演讲、案例教学等方式,让学生在参与中掌握研究的方法,数理类基础课宜采用精讲多练的方法,教给学生推理方式和逻辑思维的方法。

4. 改革评价体系,鼓励自主创新而教

教育评价具有导向和反馈等重要功能。长期以来,高校评价普遍都是期末考试定结果,教师为考试而教,不顾学生个性的发展,“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教育评价不但要完善评价的内容,而且要完善评价过程及方式。首先,在评价内容上,不能只注重学业成绩,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次,在评价过程中,必须将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有效结合。再次,在评价模式上,不但需要教师的评价,更需要自主评价。只有对自己的活动做出正确的评价,并善于分析自己活动的人,才能称得上一个有主体性的、会独立自主的人。

5. 打造培养创新意识的平台

通过完善培养创新意识的平台,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强化图变创新的意识。一方面,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做好对实践教学的保障工作,完善实践教学的比重,构建开放式实训室,注重实践教学与自主探索相结合,重点放在研究方法的培养及实践能力的提升上;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使他们尽早熟悉科学研究的程序和方法,在动手动脑的科研活动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特别是加强学生中学习型社团的培育,让学生在社团内实现自我管理、自我培训、自我发展,以此为平台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和专业技能比赛;还可以推广研究性学习,在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创新意识。研究性学习强调教师的“教”转变为强调学生的“学”,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为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李为善,刘奔.主体性和哲学基本问题[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2]陈德.主体性发展与创新精神培育[J].中国教育学刊,1999(12).

[3]李世海,高兆宏,张晓宜.创新教育新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4]吴定初,唐安奎.创新型人才培养与人的主体性提升[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1).

大学生培养创新意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等院校 创新意识 能力培养

一、云南农业大学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板块

根据高校的课程设置,科技创新类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的打造和创业类公选课的开设是当前实现这个目标的主要途径。

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校团委实施《云南农业大学学生科技创新创业行动计划》,同时设立学生科技创新创业行动基金。以“挑战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青春”大学生创业竞赛为重点开展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创业活动。进行《大学生KAB创业基础》、《社会企业》等课程的教学实践,指导创业类社团开展相关活动。教务处除开设相关公选课程,还在农科专业基础实验教学中心设立《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每年申报并向获准立项的农科项目开放创新实验室,项目可相应申请省级、国家级立项。各学院建立学生科技创新导师库,配备专门负责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工作的教师,有条件的学院同时设置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基金。以此,影响和带动广大学生参与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主体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综合索质提升。

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1.项目科研过程中导师的作用发挥不充分,科研路上缺少领路人

学生科技创新创业项目已经实施多年,每年立项数百个,但是由于本科生本来与教师联系不紧密、教师自身工作任务繁重无暇顾及等诸多原因,很多项目研究过程中并没有受到指导老师的关注和指导,指导老师大多在结题验收的时候才看到同学的项目,项目研究主要是同学自己开展,科学性、规范性、严谨性大打折扣,但另一部分研究项目则进行得比较好,即立项课题原本就是导师大课题中的一部分,同学的研究得到老师的指导,发文章的比例、研究成果的档次都相对高一些,报告也写的相对规范和言之有序,成果继续进入“挑战杯”竞赛环节,也能取得好成绩。确实起到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积极作用。

2.竞赛项目的转化和孵化不流畅,为赛而赛

“挑战杯”系列竞赛作为教育部支持下,由、中国科协、全国学联主办的一项权威性全国竞赛活动,被誉为中国大学生学术科技的“奥林匹克”,但是多数高校只将其作为一项赛事来开展,并没有真正通过竞赛建立健全将其转化为学生持久的创新创业动力的机制,尤其对于参赛的学生来讲,缺乏与社会、市场的深度接触,理论与实践,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都受到很大限制;即便选择创业之路,其实践过程甚至也举步维艰、困难重重。因此,“挑战杯”赛事培育和造就了从大学生个体到所在高校,从一所大学到一个省市再覆盖全国的青年学子课外学术竞赛金字塔,却没有在锻炼和提高大学生创新水平和创业能力方面发挥到重要作用。

3.创业实践平台空泛,不能支持项目落地

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创业课程,但授课教师缺乏在企业工作的相关经验,往往只能是照本宣科,纸上谈兵,起不到很好的效果,目前我校也在尝试邀请一些经验丰富的企业家和优秀的企业管理人员担任校内活动嘉宾、评委的方式采取讲座、活动点评、项目辅导等形式为学生注入创新的火种,传授相关的创业经验,但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教学体系。很多学生在这些活动或讲座中也能学到一些创新创业的知识,但是由于缺乏实践的环境和平台,很多知识一直都停留在理论阶段。一个健全的实践平台能让其充分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并且可以在实践的过程中更加深刻的理解相关的知识。当其在真正的创业过程中要运用到这些理论知识时其就能更加运用自如,能够最大限度的规避创业中存在的种种风险。创业虽然表面上看是高校就业工作的一部分,其实它是“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时代背景下的必然结果,涵盖了事业生涯教育、三观教育引导和综合能力提升等多方面的教育,这是一个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长期工程,建立一种师生创业教育指导“共同体”的概念,在培养学生中不断总结经验,凝练方式方法,在应用到对学生的教育培养中,而学生在受教和创业体验中也要及时反馈心得体会,让教师的工作能够不断完善,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和创业尝试的成功一定是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

创新培育、创业教育的目标不是帮助学生开办公司,而是着力于培养具有首创精神、冒险精神、独立意识、创业能力以及挑战现状并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人。

与此同时,创新教育也要有梯度,分层次,重点培养和普遍培育相结合才能有全面提升和典型个案的效果。云南农业大学首次组建了农科本科生拔尖创新实验班,强化协同创新教育理念,以更新观念、创新机制、打造平台、营造氛围“四轮”驱动,实现在特色优势学科进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拔尖创新对学生的培养有政策、资金、师资上的支持和倾斜,通过选拔优秀的任课教师,采用国际上的新教材,学习内容采用双语甚至全英语,让学生与当代前沿知识理论体系接轨,同时,在学习过程中树立科学研究和探究问题的观念,激发对科研问题的研究兴趣,从本科生教育开始抓科研能力的培养,在学校形成崇尚学术,参与科研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 闫顺玺,王晓雷.创新实践平台在GIS人才培养中的意义[J].职教视点,2015,(8).

[2]张宗涛,辛荣生.以“挑战杯”科技活动为载体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研究与思考[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15,(9).

大学生培养创新意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内部动力;同化;学习动机;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4-0238-02

一、引言

戴维・奥苏贝尔是美国当代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他对世界的最大贡献主要集中在学校学习理论研究领域。他创造性地提出了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同化、先行组织者等学习论思想,并使学习论与教学论有机地结合和统一,对当前教育教学具有较大的启发。

教育心理学认为,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或动因,而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大学生处于特定的年龄和人生阶段,每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理想抱负水平和个性心理特点互不相同,决定其学习动机在内容、来源、作用持久性也各不相同。只有了解和掌握当前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才能正确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奥苏贝尔的学习理论

奥苏贝尔学习理论的核心是有意义地接受学习;学习理论的基础是同化;奥苏贝尔学习理论的动力机制是三大驱力动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其中,认知内驱力是指学生渴望认知、理解和掌握知识,并能正确陈述问题、顺利解决问题的倾向;自我提高内驱力反映了个体要求凭借自己的才能和成就获得相应的社会地位的愿望;而附属内驱力则依赖于家长和教师的赞扬。在三种内驱力中,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均属外部动机,而且它还是成就动机三大块中最重要、最稳定的部分。奥苏贝尔认为,每个学生的成就动机都包含着上述三种成分,但三种成分的比重调配则受年龄、性别、种族、社会文化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三、奥苏贝尔的学习理论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知识经济的时代呼唤新的教育,而新时代教育的核心在于创新, 教育教学的任务是在系统掌握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进一步发展其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育教学中变机械学习为有意义学习,将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紧密结合起来。奥苏贝尔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及讲授法,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借鉴作用。

奥苏贝尔理论的创立理顺了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意义学习、机械学习四者之间的关系,摆正了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位置。因此,现代教育首先要求学生要有广博的知识,要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的知识主要得靠接受学习。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发现学习重视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亲自去尝试,使学生获得一种方法,习得一种能力,因此它又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故此,对学校教育来说,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都是重要的教学形式,应把它们结合起来,服务于当前的教育教学。奥苏贝尔学习理论对中国当前教育教学改革具有如下几点启示。

(一)运用同化理论优化教学内容

现代心理学认为,合理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吸纳旧有的知识或概念,形成新的观点和概念。奥苏贝尔关于同化理念在教学中的巧妙应用,为学生优化教学内容提供了依据。从纵向看,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一个由高至低的认知结构,先学习那些概括性和包容性知识,再安排那些概括程度依次降低的知识,遵循“逐渐分化”的原则,便能帮助学生轻松地将新知识纳入到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去;从横向看,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不同知识之间的潜在的共同特征和貌似相同的知识内容之间的不明显的区别,使学生抓住本质,从而牢固地把握新学习的内容,也为后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二)运用教学评价的论述优化教学评估体系

科学、合理的评价不仅对教师的教学有利,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肯定评价的基础上,奥苏贝尔进一步指出有效测验应兼具几种特性,即信度、效度、代表性、可行性、辨别力,为优化教学评估体系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

科学的考查不应该是速度的考查,而应该是能力的考查;科学的考查应是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出启发性的问题;科学的考试还应是重视考察学生的独立性、灵活性、解决问题能力、综合知识能力的考试,是能同时采用笔试、口试、实际操作考试等多种方法的测查。当然,科学的评估体系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得以改进的体系,还有待于教育工作者的不断挖掘。

(三)以三大驱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奥苏贝尔曾明确指出:“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具体地说,动机是学习的先决条件,学习活动本身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传授知识之初如能将知识具体形象化,设置引人入胜的情节,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起学生的好奇,引发学生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使学生积极地去学习、去探索、去创新。”

四、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分析及培养

(一)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

通过在高校教学和当班主任带学生情况,我们将大学生学习动机特点归纳为以下几点:(1)从规模上看,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往往不只一个,而是由多个动机组成的复杂结构系统。(2)从内容上看,大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内容是多样的、丰富多彩的,学生个体之间各有差异。(3)从类型上看,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包括多种类型,但有一显著特点是,为了求知和发展自己才能的内在学习动机,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于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动机系统中。

(二)影响大学生学习动机形成的因素

绝大部分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明确,态度端正,学习动力足,但也有一小部分大学生学习动机不足。影响学习动机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内部和外部两方面。

(1)内部因素。学生兴趣爱好的广度和深度,影响其学习动机的稳固性和深刻性。如果学生对某一学科非常感兴趣,他就会对这一学科的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积极性,学习有动力。(2)外部因素。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在学生学习动机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学习动机的形成离不开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父母的需求、态度和志向。

(三)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及激发途径

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大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因,学习动机对学生具有引发学习行为的激活作用,能将学生的行为引向一定的目标。

1.加强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教育。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会使学生产生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并进而转化为学习的强大动力。因此,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增进大学生的民族责任感、社会使命感和时代紧迫感,使其能继续保持学习热情。

2.进行目的性教育,明确学习动机。目的性教育,就是帮助大学生理解为何要学。可以将当前的学习和未来的工作、社会需要、个人发展联系起来,使学生认识到努力学习的重要意义,且明确学习动机。

3.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独立进取的个性。氛围对人有熏陶和约束作用,当置身于浓郁的学习氛围之中,就会受到感染,不知不觉地对学习产生兴趣,从而激发起积极的学习动机。而独立进取的个性是创造良好氛围的前提和基础。一个独立进取的学生,其上进心强,抱负远大,就能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学习效果好又能强化学习动机,从而产生良性循环。

4.培养学习兴趣。通过培养大学生对学科的兴趣来激发和增强学习动机。当开始学习一门新的学科时常常由于新奇而有较强的求知欲。培养和保持这种好奇心的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是以生动活泼的方法使学生了解该学科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引起进一步探讨;二是参加课外活动小组或兴趣小组,让他们意识到自身学习的重要意义。

5.优化教师自身的人格品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伴的互动关系,可以使学生在安全、信任、接纳的教学环境中心情愉快的状态下学习而提高学习效果。教师的敬业精神,有助于学生认识到学习的价值。因此,教师自身人格品质的优化,可以对学生学习起到调节、感召、激励和榜样作用,提高他们的学习激情,提高学习效果。

6.唤醒学习需要,提高学习的自觉性。需要是产生动机的基础,要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须唤醒其学习需要,使他们意识到学习是学生的神圣职责。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的态度、情绪和言行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需要和动机。对许多大学生来说,总有一二位教师的理想品质是其极力效仿的,这时教师成了学生模仿的榜样。教师的作用还体现在应努力创设一种利于激发动机的外部气氛和情景,使大学生常常处在一种紧张、活跃的心理状态中,从内心深处产生学习的自觉性,只有有了自觉、能动的学习动机,才会有成功的学习。

7.激发求知欲,注重心理修养。大学生正处在求知的黄金时期,他们主观上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如何激发他们的求知欲?首先,应鼓励交互式的学习提问。教师的提问应有意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索精神,提问最好能引出多种答案,并促使学生思考。其次,应鼓励大胆质疑,通过不断地“激疑”和“解疑”来激发求知欲。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还处于发展完善阶段,心理的不稳定、不健全会影响着其学习动机的顺利形成,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作为教师则应加强大学生的心理疏导,使学生的心灵素质持久地处于积极的常态之中。

8.调整现有课程设置,适应现代化发展趋势。为适应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知识更新空前加快和培养适应性较强的创造型人才的需要,在课程设置方面应体现社会需要和个人发展的统一,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从而强化其学习动机。

通过分析学习动机状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成为了他们的一种自觉和无意识的行为,这样以便更好地促使其完成大学的学习任务,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和更多的优秀毕业生。

参考文献:

[1]刘华山,等.高等教育心理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2]奥苏贝尔,等.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张藩.普通教育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4]族.论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基本原则[J].教育研究,1991,(8).

[5]林崇德.学习动力[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6]孙煜明.动机心理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

大学生培养创新意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学科竞赛;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0-0004-02\

传统的课程实验存在着项目落后、设置不合理的情况,对学生的锻炼价值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有限,而学科竞赛是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及技术应用的基础上,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独特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1]。目前,全国各类以学科竞赛锻炼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的竞赛众多,包括全国电子设计大赛、机械创新大赛、智能车竞赛等等。为此,本文首先分析了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然后以全国“飞思卡尔”杯智能车竞赛为背景,着重探讨学科竞赛教学法对大学生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协作等方面的促进作用。

一、传统教学的弱点及竞赛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解析

(一)传统教学存在的弱点

高校的传统实践实验课,存在课程内容落后,缺乏创新,锻炼价值有限;实践教学偏重于形式,与企业和社会很难衔接等问题。这其中存在如下几方面的原因:

1.实验设置不合理,可实施性不强或者过于简单;实验过程没有得到有效实施和监督;对实验教学没有明确的考核制度和方法;学生本身对实验课程不够重视。

2.实践项目落后,不适应培养人才的需要。传统的教学主要强调理论学习,辅以实践,即使落实某些实践项目,基本上固定不变,维持多年,缺乏创新,与市场需求脱节。

3.学生态度不端正,缺乏独立学习的热情。部分学生态度不端正、学习积极性差,这种现象在一些学校民办学院更为明显。

(二)竞赛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解析

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来自于学生对创新过程的自主参与,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最重要的因素。竞赛教学法是以“比赛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将知识点分解,围绕这些知识点组织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全程参与论证、动手、分析、实现的全过程,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形式。其核心是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培养其如何解决问题、善于分析问题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协同合作能力等各种能力,增强责任意识,提高综合素质[2]。

二、竞赛教学法的运用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作用

“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比赛采用指定的车模,利用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的控制芯片,要求小车能够根据指定道路自动行驶,是以迅猛发展的汽车电子为背景,涵盖了机械、电子、计算机等多个学科交叉的科技创意性比赛,主要内容由路径识别、角度控制及车速控制等功能模块组成,以最快时间完成比赛为胜。同时比赛还分创意组,根据自己的创意和想象力完成具有一定功能的应用装置,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要完成该项目,需涉及众多的知识点,主要包括:C语言编程、PROTEL制图、电子技术、单片机技术、汽车构造、数字信号处理、状态监测与控制技术等。而这些知识点恰恰全部出自本校所开设的多门课程,这些课程主要涉及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因此该项目涉及众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属本专业各知识点应用的综合项目。完成该项目的知识点与我校车辆工程汽车电子方向所开设的课程关系如图1所示。

(一)竞赛对创新能力培养

“飞思卡尔”杯智能车竞赛对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起到了很大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培养问题意识和科研能力。问题意识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竞速赛是根据比赛组委会提出的比赛规则,认真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势必要让学生对问题进行细化分解,同时全部解决。同时速度是个挑战极限的问题,会促使学生努力地改进自己的各种方案,提升智能车比赛速度,这种过程就是一个科学探索及研究的过程,锻炼和挖掘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潜力。

2.促进课题教学效果。采用学科竞赛驱动式的教学方法,使得每个学生都可以带着竞赛问题走进课堂,有助于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学科竞赛一般需要一定的周期才能完成,这样就使得学生需不断地参与和投入,相比课程实验的这种短期、浅尝辄止的方法,这种长周期的投入可以使学生对一些具体问题理解更深入。解决课题或者项目存在的所有问题,就是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创新能力。

3.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飞思卡尔杯”智能车竞赛涵盖了控制、传感、电子、计算机和机械等多个学科交叉。所参加比赛的学生大都来自自动化、电气工程、车辆工程、计算机技术等某个特定的专业,对所比赛的内容知识点很难完全具备,这就迫使学生在制作准备比赛时要多去查找属于自己专业之外的知识并掌握理解,这有力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4.培养动手能力。目前大部分本科高校生动手能力都偏弱,理论学习不错的学生实践能力普遍欠缺。主要的问题在于:理论学习不贯穿于实践,通常只为考试服务。通过智能车比赛这样一个系统而完整的学习,学生自主参与动手制作,在开发过程中,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到新方法,开发新思路,解决新问题。并且不断地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结构,从而进一步地创新。

5.培养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智能车竞赛一般3人一组,比赛有校赛、分区赛、全国总决赛,每次比赛就是团队间的竞争和团队内部的合作过程。竞赛准备周期比较长,在具体的项目和任务面前,各个组的比赛成员只有加强沟通、互相信任、团结协作才有可能把任务完成得更好。

6.增长见识和提高综合素质。在参加各个级别的比赛中,学生既是参赛者也是观摩者,通过比赛交流,发现不足,增长见识,丰富阅历,通过比赛可以了解车模制作、布局、参数定位等诸多问题,提升自己的思路想法,创新水平自然水涨船高。

7.养成归纳与总结的习惯。通过归纳和总结,对已学过的和部分未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使之成为知识链体系,能更好地开展或提速创新工作。智能车竞赛在进入全国总决赛后有竞赛技术报告的书写要求,这要求学生对比赛的技术做出必要的归纳和总结,培养他们归纳与总结的好习惯;提高他们的能力,以更好地指导今后的学习和创新工作。

(二)创新成果体现

通过学生团队的共同努力,为了比赛获得奖项,这调动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好奇心,也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理解能力。通过参加学科竞赛活动,很多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科研能力可以得到显著提高,在毕业设计、实习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中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得到用人单位和研究生导师的普遍认可。

三、竞赛教学法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应注意的问题

(一)建立长效运作政策保障机制

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靠短时的参赛是无法持久的,这必须要学校有政策和制度上的保障和激励,促使学生通过开展学科竞赛,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形成有效机制。

学生方面,教务处制订并实施素质能力拓展学分制度,设立学生竞赛获奖奖励政策,这能有效地引导和激励广大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创新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教师方面,提高指导教师的奖励力度;将指导成绩列为职称评审、评优推先、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有效激发和保护了教师的热情。同时,将学校举办的创新设计竞赛以每年举办一次的形式固定下来,落实到具体的二级学院,形成以开展学科竞赛为纽带的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促进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搭建良好的训练和竞赛平台

建立良好的竞赛平台场地,学校每年拨取一定的经费对实验平台进行建设。建立完整的竞赛组织和管理办法,在校内选拔后加强学生培训,选出更优秀的同学参加校外赛。针对学科基础类似的竞赛,比如“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等,可以分阶段地参加各类赛事,让更多学生参与,唤起更多学生的求知欲,也使学校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四、结论

作为教育部重点支持的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之一,智能汽车竞赛是我国自动化领域级别最高的大学生竞赛,对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基本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以学科竞赛为驱动的教学方法改革,能有效培养学生应用系统设计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值得去探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