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石化行业新技术

石化行业新技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石化行业新技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石化行业新技术

石化行业新技术范文第1篇

【关键字】石油;石化;无线电;通信;安全;生产

石油化工企业作为当今世界上发展及进步速度最快的企业,其发展方向除了要大型化、清洁化之外,还需要格外注意通信行业的发展,这主要是由于壳牌、埃克森美孚等石油巨头企业随着下跌的油价而相继出现了盈利下降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他石油石化企业而言是一个预警,警示大家需要为了企业的持续长远发展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质量和效益是直接影响企业能否得以牢固生存的主要因素,为了能够更好的对企业生产进行监督,并且能够更好的完成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保卫工作,将具有结构化、模块化、集成化的无线通信技术应用到石油石化行业中是非常必要的。

一、石油石化行业无线电通信应用概况

石油石化企业为了能够更好的对现场情况进行掌握和了解,需要通过能够有效弥补有线通信的弊端,比如说对过程数据中不能或者不方便采集的都可以通过无线电通信来获取,另外无线电通信在采集参数的过程方面相较于有线通信更为经济实惠,而无线电通信在对化工装置安全保障方面却是同样高效的,由此可以看出,无线电通信对石油石化行业的发展而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虽然说对讲机以及办公室的无线网络都是长期应用于石油石化行业当中的无线技术,但是对于控制过程中的无线技术应用却是在近年所突破的一大技术进步。目前,在石油石化行业当中应用无线电技术,主要是从所需要应用的场合、过程因素、成本因素以及技术因素来对明确无线技术的应用,另外还需要结合无线仪表的安全性、供电能力、实时性和综合性等来对无线技术应用方案进行制定。

二、石油石化行业无线电通信技术特点

2.1低频声波无线传输技术及其特点

井况、地层状况等是在深入石油开发的工作过程中所需要考虑的影响因素,而其工作难度也随之逐渐增大,一般应用于现场开发过程的测井方法当中也不乏存在有局限性较强的部分,这就造成动态的生产资料不能体现在测井结果当中。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通过低频声波无线传输技术来进行完善,这主要是因为低频声波无线传输技术的工作环境相对于常规测试仪器而言更为广阔,对于一些不适用于常规测试仪器的工作环境,它也能够正常的完成工作并获取所需的动态资料。相较于常规的测井过程而言,低频声波无线传输技术对信息的传播不需要通过传播介质进行,无线传输系统、测试仪器和泵一同在油井检泵期间放入井中而对信息数据进行获取,并针对获取的信息数据通过单片机进行编码的同时由驱动电声转化器将波脉冲信号发送到井口,而安装在井口的探头会收集、整理与处理这些信号,进而对实现对油井数据进行精准、实时监控。传输道路数据是运作低频声波无线传输技术所需要涉及的主要因素,所以说精准、简洁的数据编码是确保其运作高效灵敏的保障。

2.2无线专网技术及其特点

各国政府在日益动荡和灾害频发的国际安全局势下越来越注重本国的安全问题以及灾难求援工作,但是这些需求是无法通过公共网络来进行满足的,为了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各国政府都在大力落实全国统一的公共网络建设以及能够及时对全国突发状况进行应急指挥的网络系统工作,越来越倾向于构建专用网络,加之未来的网络发展方向也逐渐指向LTE集群,以致于LTE公共网络已被部分发达国家部署成为补充本国公共安全网络的重要部分。然而对于石油石化行业而言,企业对集群和宽带数据业务需求在规模应用LTE宽带集群专网而得以满足,它不仅促进了企业的运行效率提高,还对企业安全生产提供了保障,可以说,它在为企业创造巨大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为企业获取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在石油石化行业中应用无线专网技术还存在一些显著的问题特点,比如说风险性较高、投入较高并且对技术要求也更高等,除此之外,它在长距离的传递信息数据以及大范围的生产指挥调度还存在不足之处,这些特点在处于海洋或者偏远地区的油田作业中尤为明显。

三、结束语

石油石化行业不仅是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同时它也是我国较早开发建设的行业之一,所以说,在社会信息化不断发展进步的历程中,信息技术在石油石化行业中的建设也在不断的推行,尤其是现今社会所普遍应用的无线电通信技术更是对石油石化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石油石化企业的发展创建了有利条件,同时也为其创造了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WIMAX无线网络在油田数据传输中的应用研究[D].张玉梅.兰州理工大学.2013

石化行业新技术范文第2篇

一是宣传牵动,促深化拓展主题实践活动广泛化。一方面街道抽调相关人员专门组成工作班子,做好深化拓展“树新形象、创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的组织协调、联系沟通、宣传报道等工作,同时利用街道局域网开辟主题实践活动专栏,把实施方案、日程安排、活动进展情况等内容刊登在街道内网上,供全体街道干部学习,营造浓厚的大讨论氛围。另一方面继续深化“解难创优”工作,坚持上下联动,大力推进创业创新,积极引导党员群众都来关心和服务创业创新,不断掀起“两创”热潮。

二是载体驱动,促深化拓展主题实践活动层次化。一方面开展“三走进、一深化”创业创新专题调研活动。以蹲点调研为主要形式,围绕街道产业结构优化、城市化建设、新农村建设、改善民生等今年重点工作,对矛盾比较突出的村、企业,集中一个星期左右时间,走进项目工地、走进企业农村(社区)、走进困难群众,带着问题下去,形成思路上来。同时提倡领导干部结合调研撰写“创业创新建议书”,为推进各项重点工作的落实提供好的建议意见。另一方面开展创业创新难题破难攻坚活动。在专题调研的基础上,排出一批广大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由街道领导包案负责,主要部门领办牵头,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形成上下联动、责任明确的破难工作机制,合力破解一批热点难点问题。

三是机制推动,促深化拓展主题实践活动长效化。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联系点机制。班子领导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调研活动联系点,平时加强对联系点的指导,深入调查研究,督促检查,帮助联系点进一步找出工作差距,理清工作思路,解决实际问题,把联系点办成深化拓展主题实践活动的示范点;建立健全定期交流机制。每名班子成员定期在班子会议上交流工作进展情况,及时总结工作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下一阶段的工作思路。街道党工委汇总后,及时指导,挖掘典型,推动整个深化拓展主题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建立健全班子合力提升机制。按照构建“和谐领导班子”的要求,健全完善领导班子工作机制和运行方式,进一步完善党工委议事决策规则,规范议事决策程序,同时积极探索研究班子成员作用发挥机制,探索完善班子之间、班子成员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

石化行业新技术范文第3篇

从技术角度上,信息化测绘技术是现代测绘科学技术经多学科交叉、融合后发展形成的,它依托数字化测绘体系,实现地理空间信息的快速获取和更新、智能化处理和一体化管理、网络化生产与分发服务,实现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的融合、增值服务,使测绘信息与技术产品社会化,为社会提供多尺度、多形式的服务,是“后数字化测绘技术”时期的发展走向。信息化测绘技术主要包括全球卫星定位导航技术(GNSS)、卫星重力探测技术(SG)、卫星测高(SA)、航空航天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信息高速公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随着全球信息网格(GIG)概念的提出,人们将要面临在下一代3G(great global grid)互联网上进行网格计算,即不仅可以查询和检索GIS时空数据,而且还要能利用网络上的计算资源进行网格计算。在网格计算环境下,目前的GIS数据面临着空间数据的基准、空间数据的时态、语义描述以及数据存贮格式不一致的4大障碍。因此,建立全球统一的空间信息网格对实现网格计算势在必行。为此,我们提出了从用户需求出发的空间信息多级网格(SIMG)的概念,用带地学编码的粗细网格来统一存贮时空数据。其基本的思想是在地理坐标框架下,根据自然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特征将全球分成粗细不等的格网,格网中心点的经纬度坐标和全球地心坐标系坐标作为参照标准,存贮各个格网内的地物及其属性特征,这种存贮方法特别适合于国家社会经济数据空间统计与分析。如果能解决空间信息多级网格与现有不同比例尺空间数据库的相互转换,GIS的应用理论将会上一个新的台阶,空间数据挖掘也可望得到更好的应用,使空间分析和辅助决策支持上一个新台阶,同时也对信息化测绘体系提出了明晰的目标和方向。人类的社会活动和自然界的发展变化都是在时空框架下进行的,地球空间信息是它们的载体和数学基础。在信息时代由于互联网和移动通讯网络的发展加上计算机终端的便携化,使时空信息服务的大众化代表了当前和未来的时代特征,也是空间信息行业能否产业化运转的关键。

由此,信息化测绘体系的建设必须依托于公共服务、公共产品、公共平台等。

二、信息化测绘的任务与特征

信息化测绘是当前测绘事业发展的方向。信息化测绘体系是地理空间信息获取、处理和服务等测绘业务流程信息化的具体体现,主要包括现代化的测绘基准体系、基础地理信息资源体系和地理空间信息的实时化获取体系、自动化处理体系、网络化服务体系等。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加快建设信息化测绘体系,大力推进测绘信息化进程,是测绘事业适应国家信息化建设的紧迫任务和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测绘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必要途径。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应该包括两大目标:一是要着力发展先进的测绘技术方法,建设现代化的测绘基础设施;二是要着力提升测绘的保障服务能力。这两个目标密切相关。前一个目标是后一个目标的基础和前提,是实现后一个目标的手段和条件;而后一个目标则是前一个目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建设信息化测绘体系的终极目标。因此,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的核心是切实提升测绘的保障服务能力。当然,要提升测绘的保障服务能力,必须大力发展测绘技术手段,建立健全相应的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从提升测绘保障服务能力的角度上看,信息化测绘应该具有以下特征:

1.测绘保障服务的层次有显著提高。在强化测绘的“支撑”作用的同时,大力发展测绘的“提升”作用。

2.测绘保障服务的模式有显著变化。测绘应该从被动服务、普遍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按需服务。这不仅包括测绘服务和成果的提供模式,也包括测绘成果的应用模式和后续服务模式等。

3.测绘保障服务的质量有显著改善。测绘产品及服务不仅要优质化,更要增值化。测绘成果的内容、形式和质量应适应应用的需求,特别是成果的现势性应得到明显改观。

4.测绘保障服务的效果有显著增强。测绘保障服务要适宜、及时和有效,并应以其为其它业务的成功而提供的支持程度作为衡量保障服务效果的基本标准。

三、信息化测绘的若干关键技术

(一)城市地理信息共享标准。由于标准化工作未得到重视的危害有滞后性,往往被忽视,而一旦发现失误再去弥补,代价很大,有些工程需要重来。因此,信息测绘体系建设应十分重视标准先行。城市地理信息共享标准涉及地理模型、数据获取、组织管理、共享服务等方面。主要包括:地理基础框架与地理信息分类标准、数据质量标准和分发服务标准等。

(二)现代化城市测绘基准体系。现代测绘基准体系主要包括:GNSS虚拟参考站技术、坐标系转换技术、厘米级大地水准面精化技术、分米级交通导航技术等。该技术不仅可逐步取代传统的城市测量控制系统,还可以提供实时动态的空位置服务,将带来城市测量的历史性进步。

(三)智能化移动测量技术。移动测量技术是多传感器集成技术、空间同步技术、自动提取技术、移动信息实时传输等技术的总称。目前典型的产品有:基于PDA的野外全息数据采集技术;基于可量测实景影像(DMI)信息提取技术。该技术特别适合专题热点数据采集,有利于实现地理信息服务的大众化、社会化、灵性化与实时化。

(四)无人飞行器航空摄影测量技术。无人飞行器航空摄影测量技术主要包括:长航时无人飞行器技术、传感器姿态控制技术、平流层平台摄影测量技术与应用、航空摄影二维及三维信息的提取技术等。此项技术的应用将改变传统的摄影测量作业方式,大大缩短成图周期、降低测绘成本、提高测绘生产与成果更新的效率,并可为三维仿真提供高分辨率纹理数据。

(五)地理信息动态更新技术。地理信息动态更新技术主要包括:基于遥感信息的地物要素变化的发现与测定技术、级联更新技术、基于时态的增量更新与历史数据保存技术等。通过此类技术的应用,我国城市测绘部门将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地理信息现势性不强、更新缓慢、更新劳动强度大等状况。

石化行业新技术范文第4篇

第二条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省高新办)负责重点项目的验收工作;重点项目承担单位所在市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市地高新办)或项目组织申报部门负责重点项目验收材料的初审和验收申报工作。

第三条重点项目验收委员会由省高新办、行业主管部门、提供贷款的金融机构等的有关人员和同行专家组成,一般5-7人。

第四条重点项目的验收标准和依据是经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批准的《##省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项目申报书》及其附件。若项目的投资总额和生产能力等指标确需调整,须经过省高新办批准。

第五条申请验收的重点项目应具备以下条件:

1、项目已按领导小组批准文件全部建成投产,生产能力已经达到申报时的计划指标;

2、生产设备运行正常,生产工艺先进,可完成申报时预定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3、产品质量检测设备齐全,产品质量稳定,符合有关标准要求;

4、安全生产措施完善;

5、三废排放达标。

第六条重点项目承担单位申请验收时需提供以下材料:

1、《##省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项目验收审批书》;

2、项目实施总结报告;

3、项目贷款合同复印件;

4、《##省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项目申报书》;

5、项目产品技术水平、质量水平评价证明;

6、项目产品销售合同复印件;

7、医药、食品、通讯产品、公共安全产品、计量设备等许可证制产品生产许可证复印件;

8、项目验收月份前几个月财务报表;

9、与项目有关的其它证明材料(环保、安全、奖励等)。

第七条重点项目验收程序如下:

1、重点项目完成后,项目承担单位提出申请并填报《##省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项目验收审批书》相关材料,经所在市地高新办或项目组织申报部门初审合格后,报送省高新办;

2、省高新办项目管理部对验收申报材料进行审查,提出审查意见;

3、省高新办派员与市地有关人员组成测试组,对符合验收条件的重点项目进行生产测试,出具生产测试考核报告;

4、验收委员会按照领导小组批准的重点项目申报书和本办法第五条规定的条件对重点项目进行会议验收。经过听取企业汇报和考核组生产测试考核报告、查看生产线、审查材料、质疑、答辩和充分讨论后,验收委员会作出验收结论。

第八条验收结果经省高新办批准后生效。对验收合格者,颁发《##省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项目验收合格证》;对验收不合格的项目,分别予以责成整改或取消重点项目资格的处理。验收结果及处理意见报告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

第九条省高新办要本着勤俭高效的原则搞好验收工作。为减化程序,减轻企业负担,对曾列入其他计划的重点项目,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验收工作可与其他部门合并进行。

第十条项目承担单位要如实填报验收材料,不得弄虚作假。违者一经发现,取消其重点项目资格,三年内不予安排新项目。

第十一条验收委员会成员在验收工作中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并对所作结论负责,不得。违者取消其参加验收工作的资格,并予以通报批评。监督检查部要加强对验收工作各个环节的监督检查,以保证验收工作的客观公正。版权所有

石化行业新技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素质结构

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2)06-0041-05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科研业务费人文社会科学定向组织重点项目“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研究”(2010ZDB2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委托项目“面向新型工业化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研究”(AAA090198)。

作者简介:庞青山(1966-),女,湖南宁乡人,教育学博士,中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学研究。

以信息化为基础、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指归的新型工业化与传统工业化的不同,决定了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需求的量性与质性差异。量的需求主要包括新型工业化背景下工业生产和规模的迅速扩大对工程技术人才的大量需求;质的需求主要包括工程人才类型和素质要求。目前对工程技术人才的素质研究集中于培养目标是工程师或工程师的毛坯或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其应然素质结构研究有的强调综合的应然素质,如从工程与科学、技术的区别讨论工程师应具有科学技术理论基础、较宽知识面、设计能力、工程意识[1](P43-46),有的强调人文的应然素质,还有的注重不同层次的工程技术人才素质。关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适应性研究特别是适应新型工业化的应然素质的研究不多。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才能与新型工化要求相匹配是目前高等工程教育不能回避的问题。

一、 应然素质确立依据

确立面向新型工业化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应然素质的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工程活动的特点及未来工程实践背景决定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应然素质基本特征。工程是运用科学原理、技术手段、实践经验,利用和改造自然,生产开发对社会有用产品的实践活动[1](P44)。从工匠工艺特别是作为军事艺术的工程,到引进科学原理的“科学型”工程,再到目前将科学、技术、非技术融为一体,工程活动的对象从单一的专注于生产、生活拓展到关注生意、生命、生态,工程体现出了其强烈的综合性、创造性、复杂性、实践性等特征。20世纪以来的工程成就表明,工程不仅是科学的,也是技术的,是两者融为一体的;同时,与社会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未来的工程和工程师面临巨大的挑战。2008年9月,美国国家工程院(NAE)了《21世纪工程大挑战》的报告,列举了包括能源和环境、健康、安全、学习和计算四大主题的14项21世纪工程的大挑战[2]。NAE为此专门发起“巨大挑战学者”项目以培养适应21世纪巨大挑战的工程师。工程活动的特点和未来工程实践的背景与挑战决定了作为工程活动的主体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应然素质结构应该具有综合性、创新性、实践性和复杂性特征。

二是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对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素质结构要求能够为适应新型工业化的我国工程技术人才应然素质提供借鉴。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对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素质要求体现了高等工程教育适应未来科技、工业发展的要求。这些要求在一些著名的工程教育报告中得到体现。作为工业和高等工程教育发达的强国,美国非常重视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提出的一系列工程教育报告,对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提出了素质要求,其别强调数学知识等基础学科知识,注重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调团队合作与人际交流、终身学习能力,具有对职业和伦理的强烈意识,明确要求工程师在履行责任时要将公众的安全、健康和福祉放在首位。

三是我国工程实体对新型工业化背景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素质要求是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应然素质的实际依据。我国新型工业化既与传统工业化不同,也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异,因此需要了解我国工程实体对适应未来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的素质要求。对有色行业工程实体的调查表明,除了专业知识和相关能力的要求外,适应未来发展的工程技术人才需有资源危机意识、全球化视野和爱国情怀、较强的环境伦理观和代际伦理观[3]。

二、应然素质结构设计

基于以上认识,适应新型工业化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应该具备:以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数学等基础科学知识为核心,以相关学科知识为支撑的知识素质体系;以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沟通交流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为支撑的能力素质体系;以工程伦理责任为核心,以合作精神和爱国情怀为支撑的德行素质体系(见图1)。

三、应然素质结构解析

无论是美国国家工程院《2020年的工程师》、美国工程技术认证委员会的工程教育评估标准,或者欧洲工程教育认证网络,还是我国试行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2010),大都从知识、能力、品德三个维度对工程技术人才的质量标准进行描述,国内相关研究也不乏知识、能力、素质的三维探讨。因为素质内涵的多样性,我们认为,以知识、能力、德行来描述适应新型工业化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应然素质更为恰当。

在以往的相关研究中,大都将三维素质的相关内容作并列式陈述,少有提出其中的核心素质要求。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无论是知识、能力还是德行,都有某些要素起关键作用,是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应然素质结构的核心。如,由德国大陆集团2005年10月发起、资助并全程参与的全球工程教育卓越计划邀请了来自世界各地的6个国家在工程教育领域享有盛名的8所大学共同研究全球化背景下工程师工作环境与工程人员培养问题。研究认为,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全球化的工程师需要具备三类素质,这三类素质中前两个就是对基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所必须具备的核心素质与辅(拓展)素质[4]。美国国家工程院工程教育委员会2004年发表的《2020年的工程师》提出,为适应未来工程发展,工程师需具备基本素质、关键素质和顶端素质[5]。

除了核心素质和支撑素质外,还有一些可以称为素质,主要是指适应不同的工程环境所应具备的素质,如市场环境所需的成本与市场意识、环保意识,国际化环境所需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意识及能力。因其随工程环境不同而具有变化性、不确定性,本文不予详细讨论。

(一)以专业知识和数学等基础科学知识为核心,以相关学科知识为支撑的知识素质体系

工程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因而工程师是专业化程度很高的职业。无论工程的对象与环境如何变化,工程专业知识都是工程师区别于非工程专业人员的核心特征。因此,专业知识是工程技术人员知识素质的核心。正如学者Bishop的研究认为,对于工程学和自然科学的学生而言,专业性的知识和技术性的知识尤为重要[6]。工程专业知识既包括专业基础知识,也包括特殊专业知识,或称为基础性专业知识和工程性专业知识。知识爆炸的时代,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工程技术的核心知识、工程前沿知识是工程技术人员专业知识的重心。

以数学、物理、化学为代表的基础科学知识是工程学科的基础;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知识是工程学科的重要基础。特别是数学,一些学者将数学看成是通往工程行业的敲门砖;数学经常被视为有利的终极解决办法[7]。美国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Scinece,Technology,Engineering,Mathematics,以下简称STEM)教育上升为国家安全战略层面,认为“数学和科学教育是美国取得未来竞争力的关键”[8]。为此,美国工程院提出《K-12教育中的工程教育:了解现状和改进前景》,展示了美国从幼儿教育和中小学教育中推广STEM教育的现状,强调工程教育与科学、技术和数学发生相互作用。此后,该国出台一系列措施加强K-12到高等教育的STEM教育。有80年历史的美国工程技术认证委员会最新颁布的《2012~2013年度认证性工程教育计划标准》(以下简称《2012~2013标准》)的通用标准对工程专业学生提出9项能力要求,其中第一项是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学知识的应用能力[9](p5),内含对数学和自然科学等知识的要求。美国著名的波音公司对工程师的理想特质提出了一些要求,其中第一条就是能很好地理解工程科学基础(数学、统计学、物理和生命科学、信息技术)[10]。

相关学科知识既包括自然科学的其他相关知识,也包括经济、管理、法律、伦理、环境等方面的管理及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综合性是工程的基本特征之一,工程是受控制的设计,受技术、经济、商务、政治、社会、伦理等控制[5](P7),因而未来工程师必须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以便应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工程环境。

(二)以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沟通交流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为支撑的能力素质体系

工程的灵魂是实践,实践性是工程的本质特征,因此工程实践能力是当前及未来工程人才能力的核心。工程实践能力主要包括:一是从专业角度运用相关知识和技术分析、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2007年英国皇家工程院《培养21世纪的工程师》的报告,认为目前工程事务要求在技术理解和技能应用两大领域内具备相应能力和特性的工程师,这些能力就包括在实践中应用理论的能力。英国工业界把能将理论知识应用到解决工业问题的能力作为评价新进员工的简单而又最为需要的特性[11]。美国《2012~2013标准》9项能力要求中有4项与此相关,他们分别是: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制定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分析和解释数据的能力;对工程问题进行识别、建模及求解的能力;在工程实践中运用各种技术、技能和现代工程工具的能力[9](P5)。二是设计、开发能力。主要体现为解决某一工程问题设计系统、零件或过程的能力,能够胜任一个具体的挑战和实现一个工程实践目标。美国《2020年的工程师》、《2012-2013标准》都将工程设计能力作为工程师能力的重要组成,如《2012~2013标准》提到的9条能力的第三条即为“设计一个系统、一个部件或一个过程的能力,从而达到在现实特定环境下如经济、环境、社会、政治、伦理、健康与安全、可制造性及可持续性等领域的预期要求”[9](P5)。三是工程决策能力。工程决策能力是工程师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进行方案设计和产品风险分析的能力。它常常涉及客观的技术问题并延伸到主观的伦理范畴,不仅依赖纯粹的逻辑或推理,同时还和情感、信念、价值观等相关,具有独特的价值取向和管理特征。

工程实践能力不是一种单一的行动能力,而是一种综合性行动能力,至少涵盖规范、技术和意义三维[12],从而使工程实践活动不仅合法、有效而且具有意义。

工程是人类创造的产物,工程的词根是拉丁文ingeniare,原意就是发明。设计和创造解决方案是工程的核心。美国工程院2008年发表了《对话变革:促进公众对工程的了解》。该声明将工程描述为一种内在创造性,关注人类福祉以及满足情感上的需求,认为没有一个职业像工程一样能解放创新精神[13]。美国《2020年的工程师》亦将创新能力作为未来工程师的关键素质之一,认为“实践的创造性”、“创造力”是未来工程师成功的关键要素[5](P55)。

工程师需要在政府、企业、顾主、公众等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工作。在新世纪,与工程密切相关的利益代表将越来越包含跨学科团队、全球性的不同类型的团队成员和世界性的顾客群等[5](P55)。因此工程师的沟通交流能力显得非常必要。沟通交流能力主要包括听、说、看、写(包括使用机器的写)等能力,能有效倾听并准确理解别人的思想和表达自己的思想。未来工程实践面临科技、社会、全球化和专业等方面的挑战,工程实践背景越来越复杂、多变、多样,“技术的快速变化和工程师的职业轨迹多向性”[5](P56),要求适应未来需要的工程师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贯穿于一生的持续不断的终身学习能力。学习的范围既包括工程领域的,也包括非工程领域的,如商务、政治、经济、文化、伦理等。美国《2020年的工程师》中指出未来工程师的关键素质,9条中就有四条与沟通交流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相关:“交流与团队技能”、“商业和管理技能”、“领导能力”、“终身学习者”[5](P53-56)。《2012~2013标准》中9条能力要求,有三条“在多学科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有效的人际交流能力”、“对终身学习的正确认识和学习能力”[9]与此相关。美国波音公司认为工程师的理想特质共10条,其中“良好的交流能力”、“适应性即适应快速或重大变化的能力和自信”、“求知欲和终身学习”、“深刻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10]等与此相关。因此,适应未来发展的工程技术人才需要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三)以工程伦理责任为核心,以合作精神和爱国情怀为支撑的德行素质体系

工程活动是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从关注单一的生产、生活到关注生命、生态。在工程的设计、决策、实施、运行和管理中,除了涉及不同学科知识、不同技术的结合外,不同利益群体的参与,以及利益、成本、风险的分配使工程活动无不渗透着伦理因素的价值取向。在某个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从新产品设计、生产、制造、成品使用,一直到产品的报废,整个过程都蕴涵着道德问题和伦理性质问题[14]。“世界上不可能存在‘与伦理无关的’工程”。[15]。因此,世界各国工程师协会都将公众的安全、健康和福祉放在首要地位。早在1974年,美国工程师职业发展理事会章程就规定“工程师在履行他们的职责时,应当将公众的安全、健康和福祉放在首要地位。”[16]德国工程师伦理准则中也有相似的内容:工程师应对行为所导致的对工程团体、政治和社会组织、雇主、客户以及技术的使用者产生的影响负责;人类的权利高于技术的实施和利用;公众的福祉高于个人的利益;安全性和保险性高于技术方法的功能性和利润性[17]。

人是有责任的主体,“责任就是我们成其为人的和高尚者的基石”[18]。责任的存在有三个条件:责任的最一般、最首要的条件是因果力,即我们的行为都会对世界造成影响;其次,这些行为都受行为者控制;第三,在一定程度上他能预见后果[19]。作为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专业性极强的工程师必须对他可预见或不可预见的行为后果负责,不仅对雇主负责,还要对其他利益相关者负责;不仅对利益相关者负责,而且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负责;不仅对现在的行为负责,而且对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负责。“工程师必须在履行其职业责任时将公众的安全、健康与福祉放在首位。”[20]只有有了这种责任意识,才有可能掌握工程伦理规范,培养履行责任的能力,并进行正确的工程决策。

适应未来发展的工程师除了伦理责任外,还必须有良好的合作精神与爱国情怀。工程是一项复杂的团队活动,良好的合作精神是良好的沟通和交流的前提,也是团队正常运行的基础。爱国情怀在今天的全球化浪潮别是资源日趋紧张、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日益显示其重要性。现代科学技术本身并无善恶之别,也可以没有国界,但掌握科学技术的工程技术人员有国别之分,工程活动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因此,工程师的活动要特别关注国家和国民的利益与安全。

以上论述的未来工程技术人才的应然素质结构,对我们当前高等工程教育有诸多启示。高等工程教育仍然应该坚持专业知识的导向,以培养专业化程度高的工程师为目标;工程人才培养过程应体现适切性、综合性、实践性[21];专业实践的教学应该成为工程教学的重心,实验经验、工程实践、创造性应用[9](P4)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有效三环;应着力加强大学生的工程伦理教育。

参考文献

[1] 罗福午.关于工程师的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9(4).

[2] NAE.Grand Challenges for Engineering[EB/OL].(s.d.) [2011-10-08]..http:/// .

[3] 中南大学课题组. 有色金属行业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R].2007:122-127.

[4] 上海交通大学课题组.培养下一代卓越的国际化工程师:全球工程教育卓越计划研究综述[J].高等工程教育,2007(1):25.

[5] NAE.The Engineer of 2020: visions of Engineering in the New Century[M].Washington DC,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2004:54-57.

[6] Bishop,J.Overeducation[M]//Carnoy(Eds.).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conomics of Education. Second Edition, Oxford:Pergamon Press and Elsevier Science,1995:375-380.

[7] 佚名.对工程中数学认知能力培养的看法[J].国际工程前沿与进展,2009(4):98.

[8] EST poll. Americans See Math and Science as Key to U.S. Competitiveness[EB/OL]. [2012-08-01]/news.php?l= in &id=6484.

[9] Engineering Accreditation Commission, ABET. Criteria For Engineering Programs–Effective for Views During the 2012- 2013 Accreditation Cycle[S/OL].Baltimore:ABET,2011[2012-05-28].http://./uploadeFiles/Accreditation/ Accreditation Process/ Accreditation_Documents/Current/eac-criteria-2012-2013.pdf.

[10] The Boeing Company.Boeing List of Desired Attributes of an Engineer[EB/OL].(1996)[2012-03-05].http://eng.iastate.edu./iugreee/summary00/ts1d011.htm.

[11] 英国皇家工程院.培养21世纪的工程师[J].石变梅,黄杨杰译.国际工程教育前沿与进展,2009(4):43-46.

[12] 杨道宇.学生实践能力的三维内涵[J].现代大学教育,2012(4):11.

[13] 美国工程院.对话变革:促进公众对工程的了解[J].成名婵,吴婧姗译. 国际工程教育前沿与进展,2010(1):75.

[14] Mike.W.Martin &Roland Schinzinger:Ethics in Engineering[M].New York:The McGtaw-Hill Companies,1996:385.

[15] 李伯聪.关于工程伦理学的对象和范围的几个问题[J].伦理学研究,2006(6):28.

[16] [美]查尔斯·E·哈里斯,等.工程伦理:概念和案例(第3版)[M].丛杭青,等译.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9.

[17] 刘则渊,王续琨.工程·技术·哲学[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182-184.

[18] [美]卡尔·米切姆.技术哲学概论[M].殷登祥,等译.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04.

[19] Jonas,H.The Imperative of Responsibility[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4:90.

[20] Mike W.M.& Schinzinger.Ethics in Engineering[M].Bston:McGraw-Hill,2005:9.

[21] 刘鸿.法、美、德、俄高等工程教育“卓越”之缘[J].大学教育科学,2012(2):47-48.

The Research on the Ideal Quality Structure of Senior Technical Engineers Adapting to the New Industrialization

PANG Qing-s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