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技发展利与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在我们的生活中,科技在不断的进步和发展。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给人们带来的,既有好处又有坏处。
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们还在远古时期的时候,总是过这十分原始的生活,猎杀食物还必要用石头或者长矛之类的工具。但是随着近代科技的发展,火药这种新型的发明,被科学家们发明了出来。人们可以利用火药做很多事情,这种科技发明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但是有些人却怀有一颗不安好心的心,用这些火药,作为杀人的武器,发动邪恶的战争,将无数无辜的人们,引向危险的边缘,让很多的人失去往日的家园,流离失所。
我觉得我们一定要合理的使用科学发明,为我们的生活造福,为我们大家的利益谋福祉。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 可持续发展 贸易 投资 人力资本
自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照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以来,短短三年内,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超过15%。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贸易顺差不断扩大,外汇储备迅速增长,人民币升值可以说是对我国这一时期对外经济发展的反映。但目前国内各阶层对人民币升值及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的看法各不相同,笔者认为从长期来看,人民币适度升值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贸易角度
1.人民币适度升值有利于改善我国的贸易条件,减少贸易摩擦,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近年来我国的出口总额迅速增长,贸易顺差由2001年的226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2622亿美元,这是造成我国与其他国家,尤其是与美国和欧盟贸易摩擦的主要原因。人民币升值后,我国的进口会相对增加,出口会相对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我国的贸易顺差。同时,以外币表示的出口商品价格的上升,也可以减少我国出口倾销的嫌疑,从而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经济的健康发展。
2.人民币适度升值有利于减少我国经济增长对净出口的依赖程度,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目前我国的外贸依存度高达70%,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来说,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外部需求,一旦全球经济出现衰退,外部需求的减少会对我国经济造成极大冲击,就会使国家经济安全、经济主权面临极大威胁。人民币适度升值会加大出口压力,迫使经济增长更多地转向依赖国内需求,此外,我国的国内市场需求潜力巨大,一旦被开发利用出来,将会极大地促进我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
3.人民币适度升值有利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人民币升值后,我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就会下降,同时由于外国进口商品的大量涌入,国内市场的竞争也会加剧。这些都会促使国内企业进行技术革新,改善经营管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一旦人民币升值,我国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价格优势丧失,主要进口国就会转向其他价格较低的同种类型商品,这就能够激励我国出口企业转向研发生产那些替代性较小的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这些都会加快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促使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二、投资角度
1.目前外商对我国的直接投资主要表现为跨国公司,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利用我国廉价的原材料和劳动力等进行出口加工生产,另一种则是为了减少运输成本、绕开关税壁垒等从而能够更有利地占领我国市场,建立全球性的生产和销售网络。对于前一类型的跨国公司来说,人民币升值会加大其生产成本,在对外出口时,产品竞争优势会下降,因此,伴随着人民币的升值,这一类型的跨国公司会纷纷转向其他条件有利的国家。虽然这部分的外资会减少,但这同时也会减少对我国国内资源的消耗,保护国内环境,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后一类型的跨国公司来说,人民币升值会使其在我国市场上面临的竞争更为激烈,为了巩固其在我国市场的地位,维护并扩大市场份额,跨国公司就会加大在我国市场上的研发投资,这就可以弥补我国国内研发投资资金的不足,一旦新技术被采用,由于知识的外溢性,会带来整个社会生产率的提高。
2.人民币升值有利于促进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实施“走出去”战略。我国的民族企业也要积极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这不仅可以节约成本,绕开各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更好地开拓和占领海外市场,还能够扩大民族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增加企业无形资产价值,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人民币升值后,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跨国并购的成本就会降低,从而更有利于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
三、人力资本角度
人民币升值后,外国商品由于相对价格下降而大量进入,国内外竞争力较弱的企业在面对强大的国外竞争时出现的倒闭会带来国内失业的增加,政府为了促进再就业,就会加强对失业人员的技能培训和教育,提高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从而显著提高我国人力资本存量,促进经济稳定持续增长。此外,人民币升值后,我国居民到国外的学习成本会降低,这会使更多的人有更多的机会直接到国外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知识等;同时,我们还可以以较低的成本邀请国外著名的专家学者来到国内进行交流,这些无疑都会促进人力资本积累的提高,从而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
综上所述,人民币升值从长期来看是有利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但我们还要认识到人民币的升值应是适度的,要与我国当前的金融体系改革和经济发展相适应。我国当前的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占绝对比重,人民币的短期过度升值,会造成外汇储备的贬值,大量财富的消失,而这对于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显然是不利的。
参考文献:
[1]张琦:《人民币升值的原因及对我国外贸的影响》,《浙江金融》2008.10,P50-51
[2]阎皎洁、马晓丹:《人民币升值的影响》,《时代经贸》2008.9,P312
[3]周安雄:《浅析人民币升值之利弊》,《华章》2008.8,P7-9
[4]成丽英:《浅析人民币升值及影响》,《决策探索》2008.9,P74-75
“辩论会开始!”随着老师的一声令下,我们开始了激烈的竞争,
先由利方发言:“科技可以给人本出行带来方便,自行车,汽车,等交通工具,为人们的出行,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但是带来更多的废物,汽车尾气,二氧化碳等危害物,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科技使得人们知道了许多人们所不知道的知识,外太空,飞船等等”。
“科技所导致的全球气温升高,直接影响了,全世界人民的生命安全”。
“科技使人们许多繁琐的简单了,如耕地,可以用拖拉机耕种,出行可以开车。等等。!”
“科技使得许多人患上了各种疾病,癌症,艾滋病,许多畸形儿童更是由于辐射所造成的。”
我方刚阐明观点,反方立即有人反驳。我方的成员见反方如此来势汹汹,心中更加振奋。对方的成员很明显都是有备而来,看局势将会有一场激烈的辩论会了。老师在讲台上给我们做裁判,不仅把两方的理由更加贴切地表述出来,还在一旁给我们讲一些建议,让我们都知道一些辩论的知识。辩论会如火似茶地进行着。反方突然把一个反问号向我方投射,但由于我方失误被反方追上一分。我方成员焦急地商量对策。这时,反方又将几个问号掷过来都被我方成员巧妙地反驳回去。辩论会到了白热化的阶段。我看了一下分数,目前为止如果反方失误一次就可以扳回局势,只要在之后的几次发言中找出反方的破绽,一举击败就能取得胜利。在一次反方发言的空档中,我方成员想到了一个反驳的理由,比分扳平了,成败就在这两次发言中。大家都比较激动,因为在之后的几分钟之内就能知道结果了。我来作总结性发言,说:“科技发展利大,恒古至今是一个不变的事实,科技发展造福人类!”反方代表由于不够有力地总结科技发展弊大的原因,所以正方胜利!
老师拿起一根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科技是把双刃剑”
最后老师跟我们说:现在科技的发展利大,但以后有可能会弊大,利和弊是双刃剑,只要趋利避害,科技发展就会造福全人类。
关键词:选好角度 问题诊断 应对策略
近年来,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正逐步淡出历史的舞台,新材料作文越来越受到高考出题专家的青睐。2014年新材料作文一统江湖的局面就是一个很好的明证。与传统的材料作文相比,“选好角度”(“自选角度”)是其最突出的特征。的确,新材料作文的多角度立意为考生写作提供了一个“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环境,留给他们更大的发挥空间,从而能更好地考查出考生的写作水平。有些同学由此就轻视作文立意,天马行空,爱怎么写就怎么写,结果打了个“球”,难以切题;但也有一些同学畏首畏尾,仍停留在传统材料作文的审题水平上,放不开手脚。针对这种上述情况,我收集了班上同学们在这方面常犯的一些问题,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并找到一些应对策略。
一.断章取义
例如,有这样一则材料:
有位作家讲了一段大学时的经历:有年冬天滴水成冰,同学们冷得受不住就想办法弄来一些煤球,在宿舍里做了个简易煤炉。
深更半夜,我被浓重的煤气味儿憋醒,一时呼吸困难,四肢无力,马上意识到有可能煤气中毒,但发现同学们都在沉沉睡着,又觉得不好叫醒他们,就挣扎着从上铺爬下来,打开紧闭的窗户,然后才出门上卫生间。刚到门口,再也支撑不住,软绵绵坠倒在地。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我在凛冽的空气中睁开眼睛,慢慢爬起,回到宿舍。
第二天早晨,我说了晚上的事,七个同学一起笑我梦游。我极力争辩,复述着事情的细节,但都没用。我想,即使我说的有疑点,但至少依旧向天空大开的窗户可以说明一切。
很多同学立意为“事实胜于雄辩”。很明显,这个观点是从“我想,即使我说的有疑点,但至少依旧向天空大开的窗户可以说明一切”这一句提炼得出的,他们认为“选好角度”就是随便选上一个,况且这一句也是材料的尾句,按常理这样的句子往往是总结句,似乎符合老师所讲的“抓关键句”来立意这一审题技法。认真审视分析全材料,不难发现主要人物为“我”,事件的经过是“我”深夜开窗救室友,早晨将此事告诉室友,室友们笑我梦游,但大开的窗户可证明其真实。稍作归纳,材料的主旨即为要坚守本心(善良、仁爱、奉献等),不因外界而失去自己的本心。可见“事实胜于雄辩”已游离于整个材料的内涵之外了,属于“沾边角度”(“主要角度”“次要角度”属于切合题意)。
因此,题目中所说的角度,决不能孤立地存在,一定要在材料的内容和含义范围之内,在驾驭材料内涵的前提下选角度,抓关键句。
二.观点杂糅
例如2012年全国大纲卷作文材料:
周末,我从学校回家帮着干农活。今春雨多,道路泥泞,我挑着一担秧苗,在溜滑的田埂上走了没几步,就心跳加速,双腿发抖,担子直晃,只好放下,不知所措地站在那里。
妈妈在田里插秧,看到我的窘态,大声地喊:“孩子,外衣脱了,鞋子脱了,再试试!”
我脱了外衣和鞋袜,卷起裤脚,重新挑起担子。咦,一下子就觉得脚底下稳当了,担子轻了,很快就把秧苗挑到妈妈跟前。
妈妈说:“你不是没能力挑这个担子,你是担心摔倒,弄脏衣服,注意力不集中。脱掉外衣和鞋袜,就甩掉了多余的顾虑。”
有一部分同学立意为“做事要专注,甩掉多余的顾虑”。乍一看,切合题意,没有丝毫问题。一旦提笔构思行文,问题就凸显出来了。按照这种立意,选材就既要紧扣“做事要专注”“甩掉多余的顾虑”,又要体现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绞尽脑汁,可发现这样的材料真是少之又少!难道是自己储存的素料过于贫乏?否也!其实这就是典型的观点杂糅。“甩掉多余的顾虑”是站在整篇材料的角度立意的,而“做事要专注”是从“儿子”的角度来立意的。如果以“做事要专注,甩掉多余的顾虑”立意,就只能取两者的交集。这样就无形中大大“缩小”了选材范围,写起文章来如茧自缚,当然材料就难找了。
因此,立意角度必需单一。怎样才能做到单一呢?
首先,找主旨(中心)。要从整体把握材料入手,读懂整个材料,认真分析归纳,从而提炼出文章的主旨。找主旨的方法很多,可抓材料的题眼(关键词句);可抓主要人物的主要动作行为;可概括主要事件;可挖本质,由果溯因;可化喻求本;可分层剖析,提炼观点;可异向求同,同向求异……
然后,立足全篇,细分角度。可从对象的角度立意,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为物,为景;也可从事件情节的角度立意……只要立足全篇言之成理,角度清晰单一即可。以上述材料为例,细分角度立意如下:从“儿子”的角度可立意为“放下心理包袱”“相信自己,发挥潜能”“生活是最好的课堂”“做事要专注”“虚心接受意见”“实践出真知”等;从“妈妈”的角度可立意为“教育孩子要讲究方法,教育的真谛在于鼓励”;从“母子沟通”的角度可立意为“善于沟通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三.重“意”轻“我”
例如2012年湖北卷作文材料:
语文课堂上,老师在讲到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时,不无感慨地说:“可惜啊,我们现在已经很难见到家书了,书信这种形式恐怕要消失了。”
学生甲:“没有啊,我上大学的表哥就经常给我写信,我觉得这种交流方式是不可替代的。”
学生乙:“信息技术这么发达,打电话、发短信、写邮件更便捷,谁还用笔写信啊?”
学生丙:“即使不用笔写信,也不能说明书信消失了,只不过是书信的形式变了。”
学生丁:“要是这样说的话,改变的又何止是书信?社会发展了,科技进步了,很多东西都在悄然改变。”
……
对高考作文来说,审题是第一重要环节,此招不慎,全文皆溃。很多考生害怕偏题,重在求稳。首先是整体性原则,归纳主旨,非主旨不敢下笔;如不能分析归纳主旨,退而求其次,至少也要找到材料的关键词句。走题伤不起啊!这些考生这样做看似是赢家,其实不然。我们只要用上述材料的立意来进行比较便一目了然了。
该材料展现了一个讨论问题的过程,以老师的感慨始,以学生的扩展终,由个别到一般,话题的中心句是“社会发展了,科技进步了,很多东西都在悄然改变”。
可从材料的整体出发,抓住话题中心的关键词“改变”,从“改变”的利弊、大小、快慢、隐显、因果等方面选取一点来写即可,这样立意绝对无可挑剔;
其实还可以从材料中五个讨论者老师、生甲、生乙、生丙、生丁中,选取一个或几个人的见解为话题,也是切合题意的。
1.老师:不要让传统文化(家书)退隐。
2.生甲:传统文化(家书)有不可替代的意义与价值。
3.生乙:可以改变传统文化(家书)的形式,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合拍;顺应潮流对传统进行改造;科技发展是时代的趋势,给人们学习、生活带来了便捷和影响。
4.生丙:传统文化(家书)的形式虽然变了,但美的本质并没有改变。
5.生丁:除了传统文化外,许多东西都会随着时展、科技进步而悄然改变。
6.选取其中几个人的见解为话题立意:科技发展的利与弊;时代变迁和文化传承(书信)的关系(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科技进步不能漠视人文关怀。
有人戏言考场作文是考生“戴着镣铐在跳舞”,“选好角度”就是在减少这种限制的“镣铐”。过于重视审题立意虽稳,但明显缩小了自己的发挥空间,过于保守,不利于考生获得高分。
学生每个个体的写作风格是不同的。对于很有思想,逻辑思维严密,喜写议论文,但文采稍逊一筹的同学来说,写“改变”“不要让传统文化退隐”“科技发展的利与弊”等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对于喜抒情,文采飞扬的同学来说,“科技发展是时代的趋势,给人们学习、生活带来了便捷和影响”“传统文化(家书)的形式虽然变了,但美的本质并没有改变”是最适合不过的了。如果让一个擅长写抒情散文的同学来写“科技发展的利与弊”,恐怕文章可圈可点的地方就少多了!
在构思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就是缺素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嘛!男同学多喜欢科技方面的知识,如选“科技”这方面的材料应会扑面而来。女同学多喜古典诗词,“传统文化(书信)”的材料即可信手拈来。
即使同样写“传统文化”,有的同学的确认为传统文化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就可选生甲衍生出的观点;有的同学可能就认为可以改变传统文化的形式,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合拍,就可选生乙衍生出的观点。只有这样,文章才能道理通透,独具性灵,情蕴文中。
在高考作文中讨论最多的话题是“科技对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的冲击”――科技会不会对文化构成冲击?又会构成什么样的冲击?2012年湖北卷作文题就提供了这样一则材料――语文课堂上,老师讲到杜甫《春望》中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时,不无感慨地说:“可惜啊,我们现在已经很难见到家书了,书信这种形式恐怕要消失了。”学生甲:“没有啊,我上大学的表哥就经常给我写信,我觉得这种交流方式是不可替代的。”学生乙:“信息技术这么发达,打电话、发短信、写邮件更便捷,谁还用笔写信啊?”学生丙:“即使不用笔写信,也不能说明书信消失了,只不过是书信的形式变了。”学生丁:“要是这样说的话,改变的又何止是书信?社会发展了,科技进步了,很多东西都在悄然改变。”
诚然,电话、短信、电邮在带给我们方便、快捷的同时,也消减了我们生活中的恬静和诗意。可是我们不妨思量一下,“云中谁寄锦书来”或许能带给我们诗意和遐想,可在“烽火连三月”的情况下,恐怕还是一条快捷的短信更让人放心。因此,我们要充分考虑到两者的得失,对如何处理好科技与文化的关系作出深刻的反思:是为了保存传统的美好而抱残守缺,还是为了方便快捷就抛弃传统?是在传统的树干上嫁接上时尚的枝条,还是在崭新的文化中打上做旧的补丁?……
我想,应该思考这类问题的绝不仅仅是我们的中学生,更有我们的决策者,我们的专家,甚至我们每一个普普通通的公民。反思永远强于抱怨,只有总结反思,才能使我们的下一步走得更好,走得更稳健,从而一步步接近我们理想中的伊甸园。
与此一脉相承的便是今年广东卷的作文题。所不同的是,广东卷的材料放弃了书信与手机,代之以黑白胶片与数码技术――黑白胶片的时代,照片很少,只记录下人生的几个瞬间,在家人一次次的翻看中,它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但照片渐渐泛黄,日益模糊。数码技术的时代,照片很多,记录着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可以随时上传到网络与人分享。它从不泛黄,永不模糊,但在快速浏览与频繁更新中,值得珍惜的“点滴”也可能被稀释。
就像让你去品味尺素与短信、泛舟与高铁、书法与“键谈”、远足与网游、品茗与快餐之间的利害得失,又岂是一个“利”字或“弊”字可以概括得尽的?这当中,掺和有科技的因素,有文化的因素,有传统的因素,有心理习惯的因素……其实,人们最希望拥有的,乃是现代科技的便捷再加上传统文化的醇香,而这恰如鱼与熊掌,兼而得之实在不易。
高考作文涉及的另一方面的话题便是“科技对传统审美观念的冲击”。例如,今年的辽宁卷提供了这样一则材料――夜晚,祖孙二人倚窗远眺。“瞧万家灯火,大街通明,霓虹闪耀,真美!”男孩说,“要是没有电,没有现代科技,没有高楼林立,上哪儿看去?”老人颔首,旋而又沉思摇头:“可惜满天繁星没有了。沧海桑田,转眼之间啊!当年那些祖先,山洞边点燃篝火,看月亮初升,星汉灿烂,他们欣赏的也许才是真正的美景。”
读罢这则材料,我忽发奇想:如果“当年那些祖先”能够“穿越”回来,即便他们依然认为篝火、明月、星汉是大自然中最美丽的景观,但他们还乐意栖居在山洞里燃着篝火欣赏那满天繁星吗?现代科技已经早就潜入了人们的灵魂深处,纵然我们会偶尔生出几许怀旧的情愫,那不过是我们在内心珍存的原始记忆陨落时的一丝惆怅;纵然我们心向往之,也未必愿意返璞归真。在现代社会中,像陶渊明、梭罗这些真正倾心于自然的隐者已经很难寻觅了。
在高考作文所涉及的有关科技的材料中,还触及了近乎于“科幻”的话题。例如,2013年北京卷的作文题,提供的材料就是文学家与科学家的一组对话――科学家:假如请爱迪生来21世纪生活一个星期,最让他感到新奇的会是什么?文学家:我想手机会不会让他感到不可思议呢?科学家:我同意,手机是信息时代的一个标志物,简直称得上是一部掌中电脑,丰富的功能一定会让这位大发明家感到新奇。文学家:手机的广泛应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或许这也是爱迪生意想不到的吧。
这则材料貌似一个“穿越”故事,但探究的还是科技对人们的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的影响,偏重于谈科技之“利”。手机(作文材料中被当作现代科技的代表和象征)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发明之一,倘若3000年前我们就有了手机,那么漫长的人类历史就一定被重写!
今年天津卷的作文材料,讲的是一则带有几分科幻色彩的故事,揭示了现代科技给人带来的“荒诞感”――也许将来有这么一天,我们发明了一种智慧芯片,有了它,任何人都能古今中外无一不知,天文地理无所不晓。比如说,你在心里默念一声“物理”,人类有史以来有关物理的一切公式、定律便纷纷浮现出来,比老师讲的还多,比书本印的还全。你逛秦淮河时,脱口一句“旧时王谢堂前燕”,旁边卖雪糕的老大娘就接茬说“飞入寻常百姓家”,还慈祥地告诉你,这首诗的作者是刘禹锡,这时一个金发碧眼的外国小女孩抢着说,诗名《乌衣巷》,出自《全唐诗》365卷4117页……这将是怎样的情形啊!
――不知道是否真的有那么一天,不知道这样的情形是否真的会出现,也不知道这样的情形出现究竟是喜是悲。这则材料让人想起1999年的高考作文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同样是一种假设,“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是让你假想记忆移植之后出现的局面,而这则材料却是“生动呈现”了植入记忆芯片后的情景,命题者想问的是:对此,你怎么看?不管怎么说,头脑大概已有些僵化的我,思来想去都无法接受这一假设,因为倘真如此,我这教师饭碗就要泡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