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育运动中的科学知识

体育运动中的科学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育运动中的科学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体育运动中的科学知识范文第1篇

体育运动中最为重要的是奥林匹克运动会,而科学技术对奥运会的影响不容小觑。奥运会的比赛场地四年只有一次,在没有高科技技术发明之前,往往只有当地人民以及少许代表能够观赏到奥运会的风采。但是现在,电视的普及,电脑信息的传递使得全世界的人民都能够在那段时间感受到奥运会带给我们的愉悦以及国家的尊严。自从90年代以后,奥运会不仅建立起相应的网站,为广大的运动爱好者提供相应的信息,以及有关比赛的一系列资讯等。并且随着现代科技越来越普及,竞技体育运动也更加受到群众的喜爱。

2科学技术在竞技体育运动中的应用

科学技术的应用研究推动了竞技体育运动的发展,它把科学技术和运动训练结合在一起,使运动训练取得明显的效果,提高运动成绩,赢得比赛的胜利。体育科学能在如下方面得到应用:

2.1用最新科学检测手段为科学控制训练提供数据为了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水平、战胜比赛对手,竞技体育运动要求运动员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进行大运动量训练。只有经过严格、艰苦的大运动量训练,运动员才能通过超量恢复,不断提高机能水平。但是每个运动员机能水平有大有小,每个人都有一个合适的大运动量负荷限度。运动量达不到这个限度,就不能充分挖掘运动员的运动潜能,达到自己的最高水平;反之,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就会产生过度疲劳,甚至诱发运动伤病。如何找到这个负荷限度,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安排运动量,是每个高水平教练员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东德游泳专家在华执教期间,用血乳酸这个生理指标监测国家游泳队运动员的运动负荷情况,成功地使每个运动员在各自合适的负荷限度内,充分地进行了大运动量训练,使运动成绩大幅度提高。除血乳酸外,还有心率、血色素、尿蛋白、血睾等生理指标都可监测运动负荷情况,给教练员安排大运动量训练提供可靠的科学参考数据。

2.2防治运动创伤运动伤病是运动员成长过程的绊脚石,它中断训练的系统性,影响运动成绩的提高,严重的伤病甚至会过早断送运动生涯。用运动医学知识宣传防伤防病的重要性,避免不必要的牺牲;用最新医疗手段治疗运动伤病;掌握合理带伤运动的原则,在不影响康复治疗的前提下,监督安排力所能及的训练,尽量不间断运动员的系统训练,以免破坏已建立的动力定型;研究最新恢复疲劳、放松肌肉的科学手段,如此等等都是随队医生和科研人员在这方面的任务。

2.3先进技战术研究随着竞技体育运动的发展,各种新的技术、新的战术不断出现,必须加强先进技战术研究,改进技战术训练,才能提高技战术水平。用高速摄影、录像等先进设备和报刊杂志等信息资料,为技战术研究提供资料。用运动生物软科学知识分析运动员的关键技术动作或设计难新动作,可纠正动作,改进技术,提高运动成绩;根据自己和对手的实力情况,制订合理的比赛战术,在平时战术训练中反复演练,也是比赛取胜的重要因素。

2.4营养药物的研制应用运动营养的研究是体育科学为竞技体育运动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层次的体育主管部分竞相投入巨额资金,为运动员研制或购买新的营养饮料、营养食品和营养药物,使运动员得以补充能量、增加力量、降控体重、恢复疲劳。在临床应用实验,取得数据,总结经验,直接为运动训练服务。

3科学技术对竞技体育运动产生的负面影响

3.1竞技体育过度依赖科学技术。现在的竞技体育运动中存在着一个令人较为尴尬的局面,即有过度依赖科学技术的趋势。众所周知,科学技术的应用固然是好的,但是过多的采用就有可能失去竞技体育的本真,尤其是大范围国际间的赛事,比的不是运动员技能反而成为技术设备的相互比拼,他们在头脑中形成了这样一种概念:如果自己在训练中投入的科技成分多、使用更先进的设备,就能保证竞赛中优异的成绩。这违背了体育的人文精神,在繁华表面的背后藏着令人惋惜的悲哀。如果不对科学技术的应用加以限制,那么运动员就会成为体育运动的附属品,科技的附庸之物,这不是体育的初衷。

3.2衍生出兴奋剂的出现及滥用。当代体育运动中时有运动员使用兴奋剂的状况出现,为了取得更好成绩,在竞技比赛中一些人不惜违背竞赛规则,无视体育道德规范,做出有损身体健康和伤害其他竞技者感情的事。兴奋剂的出现无疑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不当使用导致,它严重损害身体健康,科学证明长期使用会出现暴躁易怒、体质虚弱、肢体生长不良的情况。抱着如此态度,一些人悲观地认为未来还会可能出现与基因技术结合的兴奋剂,并且难以被检测出来,这不是没有可能。如此这般,奥林匹克精神还将怎么弘扬?在一片质疑声中,体育运动给人们留下的只有失落。

4制定相关对策促进竞技体育健康发展

4.1弘扬体育人文精神。竞技体育离不开科学技术更不能与人文精神背道而驰。人文精神是以人为中心,但很容易使人过分追求真实理性至上,此时应与科学精神结合,构建完整的精神世界。凭借科学精神的理性指导和专业的工具能够有效防止竞技体育沦为科学技术的傀儡。中国人对于现代体育的认识没有国外深,原因在于其传入中国的时间较晚,接受起来也比较不易,这其中包括的西方文化规则很难去把握运用,于是出现了盲目崇拜科学技术、滥用技术手段。此时更需要东方天人合一的理念来解决,可以弥补现在体育运动中缺乏的“人文精神”。

4.2严厉抵制兴奋剂使用。近四十年的奥运会历程中,运动员使用兴奋剂的事件越来越多,并有着愈加严重的趋势。抵制剂的滥用有关部门与竞技者责无旁贷。为了重拾其他参赛者的信心,必须大力反对兴奋剂的使用。这就需要依靠科技力量和道德约束。不断增加检测站和兴奋剂研究室,投入网络以扩大检测范围,保证检测正常进行。对于已检测出来的使用兴奋剂人员,应该毫不留情地予以惩罚,这种无视规则,践踏规范的行为是不能助长的。有法可依、执法必严,是世界反兴奋剂组织应坚持的原则,这样才能够重塑机构的正面形象,保护竞技体育运动长久发展繁荣,使人类可以享受运动之美。

5总结

体育运动中的科学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城市居民 体育健身消费 建议

目前,我国城市居民的体育健身消费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我们研究我国城市居民的体育健身消费水平,对提高我国城市居民的体育消费、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体育健身消费

健身是建设人的身体,或健全人的身体,或增强人的体质。体育健身消费是人们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时的货币花费。包括参加体育运动的花费和运动服装的花费等等。本文主要是要研究体育健身消费,侧重于研究参与型的体育消费,不包括观赏型体育消费等其他体育消费。

二、影响我国城市居民体育健身消费的因素分析

1.空闲时间少。空闲时间少是制约我国城市居民体育健身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实行每周40小时劳动用工制度和新的休假制度制定后,余暇时间进一步增加。居民余暇时间的不断增加为体育消费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条件。然而,不同职业的人群的工作时间并不都是每周40小时,有一部分人,他们没有节假日,没有休息的时间,在余暇时间还要加班。而从城市居民对余暇时间的分配来看,休息、看书、娱乐占大部分空闲时间。人们能参加体育运动的时间聊聊无几。可见,没有空闲时间一方面与城市居民的工作时间有关,另一方面还与人们不会利用空闲时间进行有益的活动有关。

2.不能正确认识体育的功能。我国大部分城市居民只了解体育的健身功能,而对其他的体育功能了解甚少。然而体育的功能的实现,是有条件的。由于体育是一个整体,它的各种功能各有所侧重,互相交叉,都不是完全孤立的。如教育功能和政治功能,只是角度不同,很难截然分开,在促进个体社会化功能中有一体化教育,在政治功能中也有一体化教育,在社会感情功能中也有一体化问题。所以当人们不了解体育运动的功能的时候,就不是完全了解体育运动,那么人们的体育意识也就处于低水平状态。由此可见,我国城市居民不能够正确认识体育功能也是他们体育健身消费水平较低的一个重要因素。

3.缺乏体育锻炼方面知识。大多数城市居民缺乏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对体育运动中应注意事项的了解,以及体育保健等方面的知识。这主要是长期以来我们没有很好地宣传这方面的科学知识,使人们的体育意识水平无法提高到现代化体育发展的层次上。缺乏体育运动的基本常识和基本技能成为阻碍我国城市居民参加体育运动的一个因素,从而也制约了人们体育健身消费水平的提高。另外,有部分城市居民认为在参加体育运动时无教练指导也成为阻碍其参加体育运动的因素,说明我国不仅在宣传方面的工作没有做好,而且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也很缺乏。这与发达国家的情况相比,相差甚远。

三、引导我国城市居民体育健身消费水平的建议

1.优化体育消费结构。要想提高我国城市居民的体育健身消费水平,必须改变我国现有的体育消费结构,即从以实物型消费为主转向以劳务型消费为主。主要是让我国城市居民多到消费性的体育场馆参加各种体育娱乐活动;运动时要穿轻便的运动服和运动鞋;接受专门的教练指导,科学的锻炼身体。在消费和锻炼身体的同时,提高对体育锻炼的价值的认识。优化了这样的体育消费结构,不仅能够提高我国城市居民的体育健身消费水平,还能使提高我国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状况,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使我国城市居民逐步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2.加快体育设施的建设。体育设施是我国城市居民体育健身消费的场所,体育设施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是制约我国居民体育健身消费的重要原因。加快体育设施建设除了国家要继续家大投入之外,运用市场机制,调动非国有投资人兴办各类体育经营实体是解决问题的现实选择。政府体育行政部门要做好引导工作,鼓励非国有投资人在社区、居民小区兴建多功能、小型适用的体育健身娱乐场所,以优质服务和合理价位提供健身娱乐服务。国家投资的公共体育场馆,包括机关事业单位的场馆,也要引入竞争机制,加快由公益型、事业型向经营型的转变,不断提高场地设施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形成自主经营、自我约束及自我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

3.宣传体育运动知识。在现代社会,接受学校教育是人人必不可少的一个社会过程。人在一生中至少要接受学校教育近10年,所以发展国民体育,提高体育消费水平必须重视发挥学校体育的作用,培养人终身体育的观念,从而提高我国城市居民体育人口的数量。学校体育必须适应社会的需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一专多能的体育专业人才,使他们既能成为学校体育的主导者,又能成为社会体育指导员活体育志愿者,以充实和改善国民体育活动环境,促进国民体育的发展,提高体育活动场所服务的质量。

4.大力发展体育人口。体育人口指经常从事身体锻炼、身体娱乐,进行专项训练,以及其他与体育事业有关的人在总人口中的数量和比重。因为各测算单位的总人口数量不同,经常用体育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率来表达。我国现有的体育人口参与的人群以老人和在校学生为主,可见我国体育人口数量之少,且年龄结构不平衡,所以我们要大力发展体育人口,来唤起国民的体育意识。只有全国人民都加入到体育运动中来,我国城市居民的体育 意识才是真正得到了提高,同时扩大我国城市居民的体育健身消费。

5.扩大体育社会指导员队伍。目前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制度已经制订形成,我们要利用高等院校以及体育院校的优越条件来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扩大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队伍。通过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广大体育教师,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以城市运动委员会为龙头,建立一个庞大的社会指导员队伍和全民健身体系,使我国的全民健身真正做到“家喻户晓,人人参与”。同时引导我国城市居民的体育健。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

[2]卢元镇减超美杨技:全民健身与生活方式[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体育运动中的科学知识范文第3篇

高校体育文化可以推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高校体育文化的核心是校园精神,文明孕育着体育的出现,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精神的表现形式。高校体育文化是经过高校长期的教育实践,通过自身发展和摸索逐步形成的特色,是一种代表学校甚至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的文化。体育活动本身是一种体力形式,但同时也是以智力为灵魂的文化活动。体育活动不仅可以通过修身养性来传播优秀的体育文化,还可以对学生的行为和意识产生积极的影响,并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素质,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起着巨大的作用。

高校体育文化承担着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教育工作

高校体育文化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训练、竞赛等形式形成一种有意义的高校体育文化氛围。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体育课传授学生技能和知识,促进学生增长体育才干;另一方面高校师生也是体育文化建设的主体,推动高校体育文化的形成,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毅力,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与成功意识。因此,高校体育文化“在素质教育中的育人特点往往具有隐蔽性,是素质教育中最理想的潜在课程”。这种课程不同于传统的学科,它自由灵活而且能够让学生在运动中增长知识,发挥才智。

高校体育文化促进大学生形成公平正义的正确价值观

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时代,要求每个人都要具备积极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才可立足于这个社会。体育在某种程度上具备这种竞争性,各项体育运动也都是在相关规则的约束下进行的,如同人必须要遵守生存法则一样,一旦违规就要接受相应的出发,体育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讲求公平、公正。参与者在统一的规则下参与活动、参与竞争,争取胜利。所有观众都起着监督比赛的作用,以保证公平竞争。在体育运动中,参与者会自动接受规则,这有利于民主法治观念和公平正义深入人心,从而培养正确的价值取向。

以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促进和谐社会校园建设的途径

(一)更新观念,着力培养高校体育文化意识

文化对人的发展具有引领性和可塑性。校园体育意识文化是高校大学生精神风貌和道德素质的体现。首先高校要全力营造高校体育文化氛围,增强体育文化意识。学校体育工作者和管理者应该通过多种宣传手段如新闻、广播、网络、黑板报以及座谈会,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节等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宣传,促进校园文化良好和谐的氛围。

通过对体育科学知识的教育与普及,以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体育目的、意义和重要性的教育,让大家真正了解体育、参与体育、享受体育,使学生崇尚体育的价值取向朝更高层次发展;通过运动健儿为国争光的实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教育学生要遵守比赛规则,倡导公平竞赛、尊重对手的体育道德精神,他们形成和完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二)建立健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制度建设,完善相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高校体育文化的健康发展需要一定的制度作为保证。精神文化作用的发挥依赖于一定的制度保证。首先应该将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纳入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中,并使之成为学校总体建设的一部分;其次,体育制度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科学规范化的管理,因此要有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制作保障;同时,还要形成全校上下共同支持和参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局面。高校每年要对校园文化建设给予一定的经济投入,不断改善和完善体育设施及器材,发挥其他相关部门的协力,全面推进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全面健康发展。

(三)体育教学作为构建和谐校园的主阵地,应弘扬体育精神

高校体育文化是学校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和谐校园的建设中应当充分重视高校的体育文化建设,通过开展一系列的体育知识讲座、学术沙龙、专题报告等,扩宽学生的体育文化视野,丰富学生的体育文化知识,培养积极健康的体育精神。

体育课程是学生接触体育、了解体育的主要渠道,体育科学的发展与哲学、社会学、自然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体育科学更是多种学科的交叉学科等等。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应加强体育科学知识的教育与普及使学生对体育的价值认识向更高层次发展,还要结合本校的实际状况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竞技队伍,推动学校体育文化发展,促进各高校体育文化环境的改善。

结语

体育运动中的科学知识范文第4篇

一、对终身体育意识的认识及范围

终身体育是20世纪60年代末出现的一种体育思潮,主张体育应该贯穿于一生中的各个年龄阶段,而不只是儿童和青少年时代。目前,终身体育是指人们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各种教育的总和。终身体育教育是贯彻人的一生的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一部分,它是自发自主的教育,绝大部分时间是在没有教师、没有体育课作业的条件下进行的,人们根据各自的主观条件自主进行体育锻炼。

终身体育的主要范围包括:第一,锻炼者能积极地、长期不懈地坚持体育锻炼。第二,体育兴趣浓厚并稳固持久。表现出对一个以上体育项目感兴趣,并长期坚持锻炼。第三,掌握体育基础知识、技术和技能。第四,参加体育活动时总体感觉好,并伴随快乐的情感体验。第五,把体育活动作为生活的一部分。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将体育看成生活中必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二、影响高中生形成体育终身教育的因素

1.学生自身方面因素

高中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意义和目的、锻炼对自身价值的认识不足,更不懂得体育锻炼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大多数高中生参与体育运动是由于他们对某项运动本身产生的兴趣,这是直接的兴趣,而不是间接的兴趣。因此,他们参加体育活动不能够长久的坚持,一旦有外界环境的影响,就会立即停止体育运动,这样就不可能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和体育意识。由于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尚未完全成熟,高中生对问题的判断和认识还存在片面性和表面性。教师应对这类学生给予正确的引导。让他们正确的认识到体育锻炼的益处,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2.教师方面因素

体育教师应该具备一定水平的体育专业知识。通常来说,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越高,她就拥有越强的体育教育态度。所以,体育运动技术的高低、体育专业知识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体育意识的形成。如果体育教师能够经常的对学生的体育锻炼进行正确的指导,促进高中生运动技能和体育知识的提高。在运动中使高中生得到快乐获得成功,这样就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促进其积极地进行体育活动。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是一个体育教师进行教育的前提。除此之外,体育教师还要具备丰富的教师科学知识。教师只有全面理解高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熟悉教学规律,把握体育教学的方法和技巧,才能提高高中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另外,还有体育教学的观念也影响着体育教学的质量。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素质教育观念、体育终身教育的教学观念;主动地适应现在体育教学的需要。这样才能形成科学的教育观念,才能更好的进行体育教学。

三、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对策

1.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

营造积极向上的体育氛围,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目的。学校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积极创造有利条件,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如设立体育节、体育选修课、健康教育课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和课外体育活动;利用电视、广播、黑板报等宣传手段进行体育活动宣传及组织教工体育比赛,激起学生的体育兴趣;也可开展体育知识讲座、体育知识竞赛等活动,使学生受到良好的体育熏陶。

2.实施开放式的体育教学

开放性教育,就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和谐、民主、互助的师生关系为保障,以教授学生体育锻炼的技能、构建学生对体育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为目标。因此,实施开放性的教育,就是让高中生参与教育学的过程,让高中生得到体育的锻炼和习惯的培养。例如,篮球的投篮训练,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向教师汇报并制定出适合自己的目标个数。在组织方式上,传统的体育教学过分强调统一性、步调一致性。这就限制了高中生的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开放性的体育教学就着重取消和放宽这些限制。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个人意愿,又能更好地使学生发挥特长,对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很有利。

3.实施开放型教学

开放型教学要求以高中生为主体,以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为保障,以教会高中生学习、帮助高中生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提高主体接受、改进、加工、转换信息的能力为根本任务。

因此,实施开放型教学,就是让高中生参与教与学的过程,让高中生参与到目标的制定中。例如,排球双手下手垫球练习,每个高中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向体育教师汇报并商榷自己制定的目标个数。在组织形式上,以往的体育教学过分强调整齐划一、步调一致,限制了高中生个性、特长的发挥。

而开放型教学的着重点则是取消和放宽某些限制,能放则放。这样既考虑到高中生的主体意愿,使高中生感受到肩负的责任,又考虑到高中生个体的差异,激发了高中生的学习动机,使高中生始终在轻松的环境中身心愉悦地学习,有利于高中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4.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素质

虽然学生是体育锻炼的主体,但是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和教育者,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素质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起到决定性素质。要想增强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首先就要加强教师的身体育意识。教师有了好的专业技能,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投入和喜欢体育锻炼。教师的专业技能越高,学生得到的体育教育水平越高。学生受到教师的耳濡目染,自然会让终身体育意识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长久地坚持锻炼。教师要为学生制定出科学的体育锻炼计划,以满足学生的需要。学校应该定期地对教师的专业技能进行检测,督促教师经常地自我充电,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

加强体育锻炼的终身意识是提高全民身体素质的有利途径,加强体育锻炼的终身意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俗话说得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在全民的身体状况良好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进行社会活动,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希望高中学生和高中体育教师能够把体育终身教育的意识重视起来,使学生在高中阶段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并长久地坚持下去。

浅谈小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的培养 葛福清(山东省济宁市文昌阁小学)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奠定学生终身参加体育运动的重要前提。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体育锻炼兴趣,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对增强体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体育锻炼兴趣培养教学质量小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不仅是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需要,而且也是发展个性,陶冶情操,提高心理素质,促进个体社会化,以及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兴趣、习惯与能力的需要。儿童青少年的体质状况、身心健康是关系到国家发展、民族富强的大问题,也是我国体育卫生事业的核心与重点。然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学生的体质状况却令人担忧。报告显示,与2002年相比,我国的学生的爆发力、力量等素质继续呈下降趋势,反映肺功能的肺活量,也是继续呈下降趋势,60%左右年龄组超重及肥胖检出率有所上升。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体育锻炼兴趣,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对增强体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按照小学生生理、心理结构特点,因材施教,培养体育锻炼兴趣

体育锻炼兴趣是通过身体亲身体验,引导学生去探求知识、理解事物的一种积极力量,它属于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体育锻炼兴趣的培养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体育锻炼意义,提高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实现终身体育观的重要途径。在中小学体育领域,教学过程往往是从运动项目“有趣”开始,学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真正体会到各种运动项目内在特性所产生的特有的运动“乐趣”,最终向“志趣”发展,形成体育观念。因此,在教学过程上,教师要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特点,通过引导,端正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和优良的意志品质,营造生气勃勃的课堂情绪气氛,使学生以愉快的心情上体育课。比如,小学生注意力容易转移,对一件事物的注意很难保持长久。注意力的加强和学习兴趣紧密相关,兴趣越浓厚,注意力就越集中。所以,在安排体育教学活动时,就要注意课程内容的合理安排,既有系统性,又不失趣味性。在对课的安排上要处处有创新,力求摆脱老套的模式,以避免学生的“审美疲劳”。因此在场地的设计、器材的布置、队列队形上要做到精心设计,力求新意,这样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大脑容易保持兴奋状态,教学效率也能大幅度提高。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要合理定位,最好使学生既可通过努力达到,又不能轻易获得。教师要亲自参加活动,以身作则逐步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自学性,注意课外活动与课堂内容的紧密联系,有效巩固教学成果。

二、创新课堂教学,提高学生体育锻炼兴趣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大胆创新,改进体育教育的方法及手段,以学生为主体,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注意培养小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转变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培养和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兴趣性。在具体手段上,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讲解、教育,有目的地举办体育讲座,宣传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了解体育的功能、目的以及体育在人才成长发展和自我完善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体育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确立科学的学习目标和良好的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从而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并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让学生认识体育、喜欢体育。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项目及技术,增加学生对体育项目的擅长度,从而促进小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于课外体育运动。课外体育活动应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于个体需要为出发点,考虑学校的实际去选择和开展学生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特别是多开展带有民族传统、地方特色的运动项目,使课外体育活动既满足教育的需要,又满足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在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中,应充分发挥学校已有社团的组织作用。让学生按自己选择的项目及运动技术水平分级分组到各项目俱乐部或辅导站进行课外体育运动,充分发展小学生的个性特长,让学生在课外体育运动中充分体验运动的乐趣,表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养成终身从事体育运动的习惯。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

在体育教学中,用良好的思想品德、丰富的知识、高超的运动技艺、活泼生动的形象教育和影响学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增强学生体制的基础上,促进全体学生在智力、心理素质、美育和能力诸方面都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以及热爱美、鉴赏美、表现美的感情,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真正让学生体验到了体育运动中的乐趣,进而促进学生付出行动。

四、注重竞赛策略,在比赛中增加体育锻炼的兴趣

建立课堂、课外活动、竞赛活动互动的学习过程,学生在课堂中是学,在体育活动课、课间活动中是练,在课余活动中是赛,以赛促练,以练促学,在学中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广泛兴趣和对体育知识、技能的全面了解和熏陶,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以更多的形式展开,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让学生在比赛中寻找自信,提高体育锻炼兴趣,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通过跳绳、广播操、60米短跑比赛、学校篮球联赛、校运会冬季长跑比赛等,让每个学生至少参与两个比赛项目,让他们有一展身手的幸福时刻,也因此有了积极锻炼的动力。

五、合理运用激励和评价手段,积聚体育锻炼的兴趣

教学中,应给学生多一点激励,少一点责怪;多一点表扬和肯定,少一点批评和否定。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学习态度、学习过程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评价。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练,特别是对那些运动能力差的同学,哪怕是微小进步的“闪光点”要给予充分肯定,即时表扬和评价,恰当的评价和指导对学生学习和改正错误技术起到良好的催化作用,增加其学习的自信心,使他们产生和保持学习的动力、激情和兴趣。如果一个学生不停地受到激励的驱动,就能不断产生兴趣和激情,就能不间断的参与,敢于创新。

综上所述,培养小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不仅是一般的体育过程,而且更要强调这是一个养成教育的过程。作为一名体育工作者更应该学习和领会新课标精神,及时更新观念,不断激发和培养学生运动兴趣,引导他们由无趣到有趣、由有趣到乐趣、由乐趣到知趣的更高认识。

参考文献:

\[1\]季成叶,李勇.1985~2000年中国青少年青春期生长长期变化趋势.中国生育健康,2003,14(5):271-275.

\[2\]蔡建波.对体育课兴趣培养的认识与思考.中国学校体育,2003.

\[3\]国庆.浅谈体育运动兴趣的培养.福建教育,2006,(6).

\[4\]陈祥宝.体育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需要施教\[J\].中国学校体育,2002.

体育运动中的科学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 中学生 健康人格

素质教育是以树人育人、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形成健全人格、提高主体意识、发展良好个性为目的的教育。学生的健康人格培养是针对“应试教育”弊端而提出的素质教育理念,虽然就其提法本身或内涵上还存在许多争议,但素质教育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把中学教育的落脚点放在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上,说明了我们的教育正在向着理性与人文的方向发展。换言之,在注重人的科学知识学习的同时,社会也看到了在学生个人潜能的发挥和各方面素质的培养。

健康人格包含的因素很多,它受人生观、价值观、个人品德修养、成功观和抗逆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离开了其中任何一点,个体的发展就很可能发生问题,甚至出现病态,而病态心理一旦形成,则不仅使个体难以发展,甚至也难以生存。重视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已成为目前学校面向未来社会所做出的必然选择。健康人格教育不仅仅是心理健康辅导老师的事,它应该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一项开创性的工作。

1.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

体育精神是指体育运动中所蕴含着的对人的发展具有启迪和影响作用的有价值的思想、作风和意识。

体育精神的培养包括:培养愉快的生活态度,较强的身心适应能力,个性的发展,个人行为的规范化、责任感,与同伴的合作精神,公正的看待问题,遵守规则和规定的能力。

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尽管其技术手段、比赛方法、胜负的形式各不相同,但其基本的体育精神却是相同的。中学生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就已经开始接受体育精神的影响和教育,受到体育精神的熏陶,改变和塑造着自己的人格精神。首先,体育教师要培养学生树立体育精神的意识,认识到体育精神对学生人格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把体育精神的教育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时时刻刻充分利用体育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格。其次,细读精研教材,挖掘、提炼教学内容之间的体育精神。再次,教学过程中,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注意教学细节对学生体育精神的教育,在深化教学改革的时代,体育精神的培养,是体育教学的一个高层次的战略目标,所有的体育教师都应在体育精神的挖掘、提炼上,在体育精神教育的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上狠下一番功夫。

2.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

学校体育通过体育精神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对培养跨世纪人才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青少年正处在学习、长身体的时候,其个性的发展,心理意志品质的培养及健全人格的形成,都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体育教学中,体育本身所蕴含的体育精神,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个性心理、意志品质及人格的形成,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体育教学应充分利用自身的特点,将人格塑造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中去。通过诱导、渗透、培养,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在进行具体的体育练习中,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人格的培养。体育活动课是体育课的延伸。它相对于体育课显得活动的空间更大,学生对活动的选择更自由、更能表现出不同运动所体现的不同精神品质。学生在活动课中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的运动项目,不受场地限制,可以是单个进行,也可以是一个小群体,运动形式多样,个体自由活动,个体之间进行对抗比赛,小组、群体之间进行竞赛、游戏。活动内容由学生自己确定,可以是自编的,也可以是老师传授的,活动课因没有任何外加的教学任务,所以更能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生也能保持高涨的热情,做自己喜欢的运动,玩自己喜欢的游戏,有更多机会与别人竞争比赛,促进他们个性发展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因此,体育教学中通过体育精神对学生的人格教育,应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通过体育课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成功观。体育课是多数学生参与热情很高的一门课程,在一项小小的课堂活动或一个平常的体育竞技中,任何一点成就都会使学生的情绪产生波动,都会带来成就感,这对学生的思想、意志、能力、态度、情绪等特征暴露特别快。比如跳高时面对一个新的高度,跳远时面对一个新的难度动作,分组比赛时面对新的对手,成功者的心理满足感会溢于言表;而对于失败者,他们的心理反应却各不相同。有的气馁与沮丧,有的急躁与冲动,有的还会焦虑与自卑,每在这些时候,作为体育教师应该适时地抓住学生思想活动充分暴露的大好时机,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胜利与失败、成功与挫折的辩证关系,促使学生经过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的不断体验,激励他们勇于战胜困难的信心,保持稳定的情绪、乐观的心境,这样即使在逆境中也能成才,从而增强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胜不骄、败不馁的意志品质,树立正确的成功观。

2.2 通过体育课堂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强不息,积极参与意识,发展其个性。在体育活动中无论是个人项目或集体项目,都必须学会尊重别人和尊重自己,讲究个人行为的规范性和道德观,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行为和道德风尚,并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个人特长,发展个性,培养自主精神和独立的人格。

2.3 通过体育课堂可以培养学生集体观念。体育教学具有形成化的特征,学生以个体或群体的形式参与各种活动。在活动中通过互相接触、切磋、合作、对抗等等,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集体之间,人际关系的交流更直接、更广泛,形成特定的课堂社会,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学生进入启蒙社会的心理需要。作为教师应充分利用这模拟社会环境,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正确地交友,正确地处理个人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从而培养文明的行为规范和高尚的道德修养。人与人之间要注意团结友爱、关心与支持、鼓励与帮助、尊重与信任、理解与体谅。个人作为集体中的一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荣誉感,能热爱祖国、关心集体,和大家协同配合,增强凝聚力。在对学校、班级、老师、同学充分体现爱心的同时,也自然会得到社会给予的信任与友谊等相应的回报。

2.4 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审美观是人们对事物美与丑、好于坏、善与恶的综合判断,它对于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教师通过合适的体育活动项目,创设和谐轻松的氛围,可以对学生的审美观念产生重要的影响。如在体操、舞蹈等训练中,伴以优美动听的旋律和教师鼓励性的语言,让学生通过展示形体动作来释放内在的情感,不唯训练而训练,注重陶冶情操、培养气质、发展个性,增强美学意识,使学生在活动中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再如可以通过体育活动后的小结,用启发性的言语引导和帮助学生体验该项体育活动的美学意义,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保健意识和锻炼习惯,形成劳逸结合、科学用脑、有规律生活、妥善处理工作与生活的关系,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样,通过高难度项目动作的训练,既能使学生了解人体构造与外部形态的关系,促进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又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灵感,增强他们智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改善。

2.5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顽强意志。体育运动中教学训练和比赛,都要求参加者付出极大的身体和心理能量,需要接受艰苦的磨练。要让学生学会在运动中吃苦耐劳,疲劳时学会咬紧牙关坚持到底,困难时学会坚韧不拔、持之以恒,失败时学会决不气馁再拼再搏,胜利时学会冷静处之决不得意忘形。现在的中小学生最大的弱点就是缺乏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学生家长大多注重的是学习成绩,往往对孩子疼爱有加,不注重对他们进行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这对他们今后的工作和生活是极其不利的。体育教学是以出力流汗的体力活动为主要手段,以此伴随着知识信息、心理活动、情感体验等一系列生理上、心理上的刺激作用,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训练和提高。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根据体育活动这一特点,有意安排一些艰苦的环境,比如在拔河比赛、校内长跑等活动项目,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在小组对抗比赛时,通过赛前动员,讲战术、讲策略、讲场内场外合力的重要作用,营造紧张的竞技气氛,培养学生冷静沉着、果断机智、团结协作、乐于奉献的优良品质。当然,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联系实际,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活动。比如读报唱歌活动、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文娱活动、影视活动、讨论辩论、社会实践等,在活动中培养能力,在活动中塑造人格。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曾这样说“播下一种心态,收获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昨日的习惯造就今日的学生,今日的习惯决定明天的学生。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今天做起,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修养,塑造优秀、健康的学生人格。挖掘体育精神的要素,丰富和发展体育精神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使我国的体育教学迈上一个新台阶,是我们体育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参考文献

[1] 郑利民.发挥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作用的思考.内江科技,2006(3).

[2] 郭志君.浅析体育教学中健康人格的培养。论文先生网,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