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建设展馆设计

文化建设展馆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化建设展馆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化建设展馆设计

文化建设展馆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关怀;宿舍文化建设

一、高校宿舍文化建设中开展生命关怀教育的必要性

(一)“以人为本”的现实要求

生命关怀是以承认人的个体禀赋、性格和能力的差异为前提,以人的生命活力为基础,以倡导人的生命与自身、他人、自然以及社会的和谐为目标的一种行为方式。生命关怀是对人的生命态度的一种引导,旨在“通过‘最优化’的教育方式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开发人的生命潜能,激发人的生命活力,提升人的生命质量”。高校的生命关怀教育不仅是对大学生个体自然生命的关怀,而且是对大学生人生态度与生命价值观的引导和提升,充分点燃大学生的生命激情,促使他们的身心素质全面发展,提高生命质量。高校生命关怀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格接班人的关键。

(二)“教育本质”的体现

教育要以人为核心,关心人的生命和发展。因此,生命关怀教育要求高校兼顾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当前,大学教育的目的不仅是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从哲学角度说,生命关怀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大学生不仅掌握“以何为生”的本领,还要明白“为何而生”。当代大学生应该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尊重和善待生命,大学生活也应该是塑造一个充满智慧和力量的生命的过程,这才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

生活是生命之源,关注生活就是关爱生命。高校的生命关怀教育要根植于校园宿舍生活中,才能体现生命关怀的价值。当前,我国高校教育的一大弊病就是教育与生活的分裂。高校容易忽视学生的生活,所以大学生被封闭在生活之外的“象牙塔”内,“知”与“行”二者断裂,大学生活被简化为“学习、学习、再学习”,俨然成为一个知识接受器。教育学者张文质曾指出,“对生命的遗忘是教育最大的悲哀,对生命的漠视是教育最大的失职与不幸”。我国高校教育者应为当代大学生呈现一种真实的生活场景,界定生活的意义,引导大学生热爱生活、探求生活的真谛。

二、高校生命关怀教育下的校园宿舍文化建设要素

(一)目标与载体

大学生集体宿舍不仅是一个生活场所,更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基地。集体宿舍应该综合生活服务、文化活动、思想教育等功能,建设成多功能的综合性场所,综合衣食住行、教育、娱乐、商贸、社交等各个方面的功能。宿舍文化建设要增强服务意识,采取科学的管理手段,完善宿舍制度建设,使其真正成为高校生命关怀教育的重要基地。

高校宿舍文化建设要承担起生命关怀教育的使命,要根植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要展现出对人的生命发展的终极关怀。良好的高校宿舍文化能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能够磨炼他们的意志,提高他们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认识。丰富的高校宿舍文化,有利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他们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高校校园文化要让大学生在鲜活的现实生活中实践,获得具体而丰富的知识,积淀自身的道德智慧,从而引领人生。教育是有生命的教育,学校是有生命的学校,宿舍是有生命的宿舍,学生是有生命的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欣赏生命是当代大学生和谐成才的第一要义。

(二)内在动力

学者孙云寿认为,宿舍环境的布局、宿舍成员的生活习惯等都是宿舍文化的具体表现。从整体来看,宿舍文化的内部结构分为三层:第一层是表层文化,比如设计布局、内部设施、卫生环境等;第二层是中层文化,主要表现为各种生活、学习的规章制度和道德行为规范;第三层是深层文化,主要是指宿舍成员的内心思想,比如他们的价值观念、政治信念、精神面貌等。宿舍文化的三个层次为统一的整体,相互影响、互为表里,共同构建完整的宿舍文化体系。宿舍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仅具备文化的一般特征,而且具有自身的独特性。首先,宿舍文化具有指导性。宿舍文化一经形成,就会对宿舍成员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宿舍成员多种思想的汇聚激荡,容易形成一种大多数学生的一致性态度或者思想,逐渐演变成一种群体性的压力,从而占据全体宿舍成员的内心,引导学生的日常生活。其次,宿舍文化具有多样性。宿舍成员的不同性格、兴趣爱好以及价值取向等对整体的宿舍文化产生影响,使其呈现多样化、经常化的特点。再次,宿舍文化具有自主性。宿舍文化的主体是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自主参与。但是,学生本身存在一些弱点,比如鉴别力差、易冲动等,容易在宿舍文化建设过程中引入一些不良文化因素,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在此过程中,还需要学校的积极引导。

(三)外在环境

当前,高校生命关怀教育严重缺失。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课题组的报告显示,超过六成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且人数还在不断增加。另外,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对山东10多所高校的6000名大学生开展心理调查,结果显示,约12%的受访大学生有过自杀的念头。尤其是近年,大学生自残、自杀、伤害他人等事件频频见于报端。日益恶化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表明高校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健康问题的重点群体。上述情形不得不引起社会、高校和家庭的反思。在大学校园里,大学生虚度光阴、荒废学业的现象日趋增多,“郁闷”“无聊”俨然成为他们的口头禅。他们游戏生命、虚度光阴,甚至轻视和践踏生命。由此可见,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生命观迫在眉睫,大学生生命关怀教育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出来。

三、生命关怀教育背景下的高校宿舍文化培育机制

(一)发挥学生自主性,重视学生自治

作为我国高校校园中典型的学生自治组织,学生会在高校教育活动和管理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我国高校现有的学生会在宿舍文化建设中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学生会仅仅是服从学校领导,并没有太多的自主决定权,没有实质性的自主活动。在西方一些高校里,学生会会把学生组织起来,成立各种合作性的服务性公司,提供住宿、餐饮、洗涤、心理咨询等多种服务。通过这种自主决定、自治活动,学生会能够从实际需要出发,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宿舍管理活动的优化,开源节流,更好地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二)建立专职队伍,健全专业化管理制度

高校宿舍文化建设工作需要一支学历层次较高、训练有素的专职队伍来完成。比如美国的高校学生事务工作者,虽然也有专职、兼职两类,但主要的工作是由专业队伍来承担的。学生住宿管理人员分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初级层次的管理人员是由拥有心理学等专业知识的硕士生或者是有一定经验的本科生担任,如宿舍楼主任一职,负责直接和学生接触工作。中级层次的管理人员需要具备硕士学位,且拥有3~5年的学生工作经验,主要职务是开展一些专门的学生宿舍活动。高级管理人员一般是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的博士毕业生,他们具备丰富的学生事务工作经验,职责便是负责学生宿舍的全面工作。建立专职队伍,健全专业化管理制度,才能把工作做到实处,才能更好地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更好地实现高校生命关怀教育的目的。

(三)生命关怀教育,重在“渗透”

美国的高校并没有专门开设生命关怀教育的机构,生命关怀教育主要是通过“渗透”来完成的。比如利用学生宿舍阵地开展各种心理训练活动,以减少学生的心理疾病,维持他们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因此,我们的高校也应该借助校园文化建设,通过组织开展不同类型的学生活动,加强学生的人际交往,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和自信心。通过宿舍文化建设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可以更好地塑造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也是生命关怀教育的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格桑泽仁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

[2]孙云寿,沈广元.高校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探析[J].扬州大学学报,2002,(4).

文化建设展馆设计范文第2篇

新形势下,国税机关如何把廉政文化与反腐倡廉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用形式多样的教育方式引导党员干部筑牢的思想道德防线,是我们国税机关应该积极研究和深入探索的一个新课题。

一、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有利于增强国税干部的反腐倡廉意识

新时期的廉政文化, 吸收了我国传统廉政文化中的廉洁、民本思想等积极因素,体现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要求,以倡导廉洁奉公、弘扬清风正气为主要内容,以增强党的执政能力为目的。其核心是党员干部的价值观。引申到国税部门,国税廉政文化是国税干部在税收执法和行政管理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的以“聚财本文由收集整理为国,执法为民”为主要内容,融合了国税思想理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税收执法、规章制度、行为规范等来源于税收工作实践,并统领国税干部的思想意识的价值标准和精神观念。其目的在于使广大国税工作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并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和影响,增强国税干部的反腐倡廉意识,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浓厚氛围,为反腐败工作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二)有利于引导国税干部的行为,提升国税系统文明形象

1.道德教化。道德性是廉政文化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着力点是要提高领导干部的从政道德素质,进一步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

2.思想先进。廉政文化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也是先进文化在廉政建设中的集中体现。廉政文化一旦形成,其所包含的廉政精神、廉政观点、廉政道德、廉政准则等,对人们的精神境界起着提升作用。

3.影响广泛。廉政文化内容涉及面广,它的载体丰富,形式多样,寓教于乐。如有关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电视剧、廉政公益广告、反腐倡廉演出活动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以德感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极具说服力、吸引力、感染力和亲和力。

4.导向正确。廉政文化内涵的廉政信仰能够推动人们形成良好的廉政修养和生活方式,产生巨大的精神和物质力量。廉政文化通过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约束人们的行为,同时,又通过道德规范来引导、影响人们的行为,将规范的要求变成人们自觉的行为。

(三)有利于促进国税系统的党风廉政建设

1.潜移默化作用。廉政文化不同于一般的社会文化,而是一种文化体系,一种廉政理念,它能使全体社会成员尤其是广大党员干部在同一类型和模式的文化氛围中得到教化、培养,使整个队伍因同一的文化渊源而形成一种强大的、向心的凝聚力量,使人们在潜意识里遵循着一定的文化印记来引领各自的行为,有利于规范从政行为,引导领导干部提高廉洁自律意识,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2.舆论导向作用。廉政文化具有导向作用,可以提升思想境界。廉政文化是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社会属性,对社会有较强的辐射功能。廉政文化借助文学艺术、广播、电视、电影、杂志等媒介工具,弘扬主旋律,鼓舞和凝聚人心,对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基础性的舆论导向作用。

3.规范作用。廉政文化作为一种非正式的控制手段,虽然没有明文的规章制度,但可通过一系列为人们所接受的价值观念来约束和控制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为社会提供一种限制、一个标准,让人理性认识并把遵循规范作为自己的一种需要。指导人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二、加强国税廉政文化建设的思考

(一)开展国税廉政文化建设,必须注重载体的创新

要充分依托国税网络,开辟廉政建设专栏,经常组织廉政建设交流活动,不断扩大廉政文化建设的覆盖面。开展结贫思廉、组织陋习评议、评选廉政家庭等,积极创新载体,在廉政文化建设中做到尊重主体、崇尚个体,依托人文情感文化充实丰富廉政文化内

涵,努力打造廉政文化精品。要积极开展“廉内助”、领导班子成员走访谈心、演讲比赛、文艺汇演、播放廉政教育题材专题片等形式丰富廉政文化建设的内容,做到寓教于乐,情暖于心。要充分利用国税系统培养人、管理人、监督人的制度优势,实行税务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建立领导干部勤廉双述制度,组织纳税人对责任区管理员满意度测评等,使国税廉政文化与育人发展文化有机结合起来。

(二)开展国税廉政文化建设,必须将依法行政和依法治税结合起来

国税部门作为经济执法部门,就必须始终坚持依法行政、廉洁从税。而建设系统廉政文化,能够促使执法人员转变观念、改进作风,提高执法水平和服务水平,营造统一、规范、透明的税收征管环境,自觉做到依法征税。在加强国税廉政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的组织收入原则,确保各项税收政策执行到位,维护正常的纳税秩序。要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税源控管,堵塞征管漏洞,夯实税源管理基础,全面深化税收执法责任制,努力做到监督有重点,纠正有实效,考核有标准,责任有落实,全面提升税收执法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程度。要引导干部落实好《税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执法规范和各项文明规定,通过严谨、规范、文明、高效的具体执法行为,体现国税廉政文化的价值。

(三)开展国税廉政文化建设,必须注重以培育和打造国税系统精神为核心

1.发掘和弘扬优秀廉政文化。优秀的廉政文化能够起到吸引人、熏陶人、团结人的作用,能够帮助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们应该及时发掘和利用优秀的传统廉政文化,深化党风廉政教育,营造起崇尚廉洁的社会氛围。

2.重视智力和资源的引进。廉政文化建设不能一味封闭式地进行,而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面向社会。既要时刻保持创新意识,又要讲究“拿来主义”,要有效利用外界的人才和资源,实行科学系统的整合。

3.重视培育和打造系统精神。要把培育和打造系统精神贯穿于廉政文化建设的始终,促使干部职工以自觉的姿态和主人翁的意识投入到加快税收的过程中来,并尽心尽力发挥其应有作用。

(四)开展国税廉政文化建设,必须注重法治和德育相结合

1.以加强法治管理为入手,强化廉政文化建设项目的严肃性。关键要在自治、民治、权治、法治“四治”上下工夫,增强干部法律意识,对出现的问题严肃处理,决不姑息。

2.以德育工作为依托,在税务职业道德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即要在提高认识上实现突破,增强自觉性;要在确立规范上实现突破,增强科学性;要在教育考核上实现突破,增强实效性。

文化建设展馆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民俗文化遗产 保护 博物馆 建设 发展

[中图分类号]G26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6-0081-01

随着经济以及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对文化也有了保护的意识。我国的地域广阔,民族众多,随着历史的发展遗留下来许许多多的民俗文化遗产,这些都是我国民族精神和价值的体现。随着经济一体化的逐渐发展,这些民俗文化遗产也在逐渐地消亡,这对于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十分的不利。而博物馆作为一个地方文化的积淀,对传承民俗文化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价值。目前我国的博物馆建设已经有了一些新的进展,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水平已经提高了一个层次。面对民俗文化遗产逐渐消亡的现状,在以后的博物馆建设和发展中要从民俗文化保护的角度下传承民族文化,提高我国博物馆建设的水平和质量。

一、突出地方民俗特色

博物馆作为一个地方文化的长期积淀,具有明显的地方民俗特色,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对于承载历史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和意义。博物馆在经济社会比较发达的今天,是一项公益文化基础设施,不仅是一个城市和地区文化和历史的象征,更是这个地区民俗精神的重要体现,承载着这个地方文化和历史的印迹,是文明的汇聚之地。博物馆还是人们了解历史文化最直观的场地。学者们研究的文化遗产、所从事的文化遗产保护都能通过博物馆向公众直接传达,让公众了解文化遗产的保护事业,从而让公众了解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和华夏文明。因此可以说博物馆是一个地方民俗特色的最好体现。我国的历史文化悠久,在民间的文化遗产比较丰富,充满着民间的乡土气息,从而也为博物馆的建设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因此在博物馆的建设当中要不断地挖掘当地的民俗文化遗产,体现当地的民俗特色,让富有民间乡土气息的文化遗产重新回归到人们的视野中去。

二、加强民俗文物的征集

在博物馆的建设当中民俗文物的征集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阻碍,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首先要拓展建设的新思路,解放思想。在博物馆的建设当中要对民俗文物进行专项的征集,拓展博物馆藏品的渠道。在当地进行深入的调研,深入到当地的群众中去,整理出科学的、真实的图文资料。其次,要对现有的博物馆藏品制定出展览计划,根据当地民众的需求策划展览的主题,发挥现有藏品的重要价值。再次,博物馆建设属于一项公共基础设施,要加强与收藏界团体以及社会人士之间的联系,拓展博物馆建设的途径,动员广大的社会群体广泛参与到博物馆的建设当中,保障博物馆的建设能够顺利展开。最后,要积极拓展博物馆的业务,丰富博物馆的藏品,积极与社会或者个人收藏爱好者联系,为个人或者团体提供免费的展览业务,为博物馆的藏品提供重要的补充。

三、做好民俗文物的展示

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不仅需要丰富的藏品,更要发挥好这些藏品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在博物馆现有藏品的基础上进行大力的展示和宣传,发挥藏品的社会教育功能,让人们更加广泛地了解到中国传统的民俗文化。在现有的藏品基础上组织展览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地区的民俗文化。另外,要在现有藏品的基础上在民间大量征集民俗展品,丰富藏品的内容和类别,展示的过程中策划成专题进行分类展览和陈列。要注意的是展览的藏品不需要很高级,要与当地民众的生活和民俗相一致,贴近民众的生活,得到民众的认可,例如可以展示一些民间的老师傅所做的工艺品,与民众实际生活相贴近的老物件等。人们在看展品时能够引起心理上的共鸣,从而探寻展品背后蕴涵的丰富的内涵和民俗文化内涵。

四、提高公众的参与度

博物馆是一项具有社会职能的公益性设施,因此在建设的过程中要调动公众的参与度,借助社会和民众的资金,扩充博物馆的内涵。博物馆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地走出去,参与到馆外的活动中,不断丰富展览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扩大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还要不断引进其他地区的展览和活动的主题,引导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到博物馆的展览当中,加大与社会团体或者个人的合作力度,向社会各界征集民俗文物,丰富博物馆文物的形式和内容。

五、总结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在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当中要不断创新形式,保驾护航民俗文化遗产,展示民间群众的智慧,增添民俗文化的内容,增强民俗文化的活力。

【参考文献】

文化建设展馆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公共图书馆 机遇 挑战 对策

在大力建设覆盖城乡,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背景下,公共图书馆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深入分析公共图书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探寻有效对策,对促进公共图书馆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公共图书馆发展创造良好机遇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强化了地方党委、政府发展公共图书馆事业的责任。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是全党的共同意志,也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责任,必将促使他们进一步深化对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努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公共图书馆,也必将极大地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而获得更好的发展。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公共图书馆发展营造了良好社会氛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将有助于激发人们爱书、读书的学习热情,激发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也将激发图书馆系统广大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活力,促进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创新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使公共图书馆在全社会的共同关心支持下获得全面发展。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使公共图书馆获得更多的投入、更好的发展条件。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之一,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然离不开对公共图书馆的建设投入。不仅如此,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对公共图书馆的场馆面积、藏书数量与报刊各类、人员编制、经费投入、服务开展情况等内容都有明确规定和要求。这对长期不被重视而缺少投入的公共图书馆来说,无疑是一个天赐良机,获得空前的发展机遇。加上地方党委政府的日益重视和广大读者群众的热心支持和爱护,公共图书馆必将迎来大建设大发展的黄金时期。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公共图书馆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为公共图书馆创造良好发展条件的同时,也对公共图书馆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这些目前还不熟悉、不习惯、不熟练、有难度的新任务、新要求,无疑是公共图书馆面临的一项严峻挑战。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求公共图书馆服务要惠及全体群众,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如何做到惠及全体群众,让想看书、想借书的群众都能方便地看到想看的书、借到想借的书,是对图书馆服务的一大考验。在广大城乡基层,群众居住分散,离图书馆较远,交通又不方便,加上平时工作较忙时间有限,到图书馆看书借书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对此,公共图书馆就不能再象以往那样坐等读者上门,只顾书报收藏管理而不考虑读者需求。必须改进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从开馆时间、藏书种类和数量、图书借阅率等方面达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的要求。要让想看书的人都能方便看到自己想看的书,想借书的人都方便借到自己想借的书。在保证图书馆向全体公民免费开放服务的同时,还要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采购到符合读者要求的高质量图书,管好用好图书馆的图书资料和各种服务设施。在满足正常人群的图书馆服务需求的同时,还要保障残疾群众的读书需求,增设盲人图书室等类似设施,并熟练进行管理和提供服务。这无疑是对广大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一大考验。

公共图书馆的这些新业务、新要求、新规定,也对其管理制度和队伍建设提出挑战。如何提高图书采购质量和效率,如何提高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如何建立和完善服务规范以保障服务质量,如何在工作繁忙编制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引进人才、加强学习以提高队伍结构层次、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等等,都是摆在公共图书馆面前的道道难题和必须完成的任务。

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背景下公共图书馆发展对策

公共图书馆要适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求,就必须从提高认识强化责任,加大投入提高效益,创新服务提高质量,加强制度建设提高管理水平等方面入手,采取措施切实促进公共图书馆的发展。

1、提高认识,强化责任。建设公共图书馆,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维护公共文化生活的公平正义,是各级政府文化职责的重要内容。要充分认识公共图书馆建设的重要意义和政府自身的重要职责。“公共图书馆建设从来都不是一个单纯的工程项目问题。建不建图书馆,首先是政府对公共图书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应有作用的认识问题;建什么样的图书馆,同样是政府对公共图书馆基本功能、公共图书馆事业基本规律的认识问题”[1]。只有认识到位,才能措施到位。只有措施到位,才能切实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促进公共图书馆事业均衡发展,希望在政府,关键在政府,责任也在政府”[2]。破解当前公共图书馆建设中存在的各种制约和障碍,必须强化各级政府的文化责任,下任务定指标,加强督促指导,落实考评检查,促使各级政府主动作为,全力推进图书馆建设。

2、加大投入力度,提高社会效益。公共图书馆建设,应当是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依靠增加政府投入来进行。政府投入不足,是制约公共图书馆建设的一大瓶颈。破解这一难题,除了要增加政府投入之外,还要做好统筹工作,把分散投资的公共财政资金集中使用,把分散于各部门的文化资源整合起来,集中投向公共图书馆建设。在投向公共图书馆建设的资金中,也要统筹安排,做到城乡均衡发展,图书馆各类设施、服务平衡增长,增加对薄弱环节、领域、区域的投入,切实提高资金投资效率、资源利用效率和图书馆服务的社会效益。

3、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公共图书馆服务要着眼于满足人民基本公共文化需要,保障公民文化基本权益,积极创新服务模式,着力提高图书的借阅率和读者的满意度。通过“开展一些必要的活动,积极宣传图书馆,让更多的市民增强阅读意识,使阅读成为市民基本生活方式中的一个组成部分”[3]。开展“读者订书”活动,提高图书采购的针对性,使购买的新书满足读者的需要,提高图书采购资金的使用效益。开展“送书服务”活动,服务到学校、到社区、到工厂、到农村、到街道,盘活馆藏图书资源,提高图书借阅率。

4、加强制度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新的事业,置身于其中的公共图书馆的管理也必须进行创新。要通过制度创新来保障图书馆服务惠及全体人民,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去实现公共图书馆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国新. 公共图书馆“用地”与“建设”标准的性质、作用和特点[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1):4—10. [2]

文化建设展馆设计范文第5篇

文化最大的作用是教育人,航标文化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当然也不例外,航标文化可以引导航标工作者形成符合时代特色的核心价值观,通过潜移默化提高人的素质,改变人的精神面貌,从而达到向高素质、讲文明同化的目的,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3)航标文化独有的艺术价值,是对历史文化进行研究的载体。航标作为一种功能性建筑,不同历史时期的灯塔和灯桩带有不同时代的社会烙印,具有独特的魅力和观赏价值,渗透着不同的设计理念和文化,展示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是建筑史上珍贵的实物资料,对研究我国古代建筑文化和历史文化的发展历程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航标文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航标物质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取得了巨大发展,随着一批批灯塔和导标的新建、重建和改造,航标高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广泛应用,改善了原有的航标低矮、破旧、简陋的落后状况,加快了数字化航标的建设步伐;AIS和VTS系统的建成,实现了航标由传统向现代化的根本转变,为航标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奠定了基础。[3]另一方面,新时期航标精神文化集中体现为“航标灯精神”和“劳模精神”。“航标灯精神”集中表现为“燃烧自己,照亮别人,默默奉献”。正是有这种航标灯精神的鼓励,航标工作者们不断克服航标建设、管理过程中的层层困难,不断探索新技术,不断运用新科技提高航标管理的效率和服务水平。在航标精神文化建设过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劳模,他们身上体现出的那种“艰苦奋斗、英勇作战、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4]在航标系统内发挥了示范作用,形成了创先争优的工作氛围,成为航标文化建设的内生动力,发挥着源源不断的激励作用。我国航标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1)航标文化无法满足航标发展的需要,需要拓展其功能航标文化是实现航标服务功能的重要软实力。航标传统的服务功能是导航和助航服务,随着AIS和VTS等技术在航标领域的运用,航标的服务功能正不断向非传统领域拓展,同时航标在宣扬领土、环境保护方面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本身是一种工作模式的转型。目前航标管理者只关注航标服务功能的发展,没有及时加强航标文化建设,长此以往将阻碍航标服务功能的发展。(2)航标制度文化面临着新理念的冲击,需要不断优化航标管理属于公共管理的范畴,改革开放以来,公共管理理念经历了新公共管理到新公共服务的发展,传统的航标管理制度建立在官僚制基础上,压抑了航标工作者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不利于航标事业的发展,因此需要根据新的管理理念要求,及时调整管理理念和服务理念,优化航标文化的制度文化,激励航标工作者的工作热情,促进航标事业的发展。(3)航标文化缺乏与时俱进性,需要不断丰富其精神内涵如前文所述,我国航标文化的精神内涵主要表现为一种“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航标灯精神,这种精神曾经在我国航标发展历史上发挥过巨大的作用,然而随着航标科技化、信息化水平的提高,随着航标管理理念的进步,这种航标灯精神已经不能满足航标发展的需求了,需要吸收原有的先进文化内涵,并结合世情、国情、社情和舆情的发展,对航标文化的精神内涵进行丰富。

加强我国航标文化建设的原则

不同的行业文化具有差异性,而且反映了本行业的特征,具有明显的行业特色。因此在加强航标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结合航标的特色,注意发挥航标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建设切合航标实际的航标文化。1.发挥航标的服务性航标属于公共服务的范畴,通过提供交通服务,创造社会效益,其服务对象包括从事海上活动的一切人员,服务的范围非常广,服务的方式既有面对面的海上行政执法活动,又有人对物的航标维护工作,航标的服务性是航标职工价值观和精神理念的体现,也是航标发展的前提。在航标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发挥航标的服务性,坚持以“顾客”为导向,将相对人的需要作为提供服务的依据,以相对人的满意度作为衡量航标服务的唯一标准。2.体现航标的开放性航标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非常广泛,客观上要求航标文化的价值观、价值理念等既要被国内服务对象接受,也要被国外服务对象接受,这体现了航标的开放性。在加强航标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发挥航标的开放性,广泛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结合本国的国情、社情现状,塑造既符合国内需要,又适应国际社会发展的航标文化。[6]3.发扬航标的历史性航标在我国具有4000年的发展历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灯塔资源。这些历史灯塔采用当时最先进的技术手段,体现了不同的建筑风格,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在加强航标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继承和发扬航标的历史性,通过利用灯塔资源开发灯塔的文物价值,也可以开发航标展馆,发挥其社会教育功能,不断扩大航标的社会影响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