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心理素质差的表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于心理素质这一概念内涵的系统的专门论述,目前尚不多见,但从相关研究的表述及人们的一般认识看,存在着三种不同的倾向。
其一是扩大化、泛化趋势,即将人的整体素质仅分为身心两种,将除生理素质以外的一切因素统统归之于心理素质这一概念的范畴之中。诚然,德、智等方面的素质都得以心理素质为基础,体现着心理素质的功能,但其间毕竟有着一定的区别。这一界定实际上混淆了心理素质与其他素质的界限,在实践中易导致心理素质教育所独有的目标。内容。功能的模糊乃至丧失,使人们误以为德育和智育实际上就可取代心理素质教育,因而不利于心理教育实践。
其二是,将心理素质狭义化,即将某一具体内容的心理教育等同于系统、全面的心理教育。诸如,视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自信心培育,或承受挫折能力的训练,或心理卫生教育等。这些内容无疑都属于心理教育的范畴,但不宜将其中某一子系统与整个系统相等同。如果在心理教育实践中厚此薄彼或单打一,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就难以发挥心理素质教育应有的功能。
其三是,视心理素质为所有心理现象所具有的水平、层次和质量。这一观点无疑是符合心理科学的。但鉴于心理现象是十分复杂的系统,并且对心理现象的要素的理解、划分尚未完全统一,客观上各种心理因素本身所具有的教育的可能性及价值大小也不同,在心理教育中,有必要视其可能性和价值大小确定重点方面。
心理素质是心理教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的界定将直接影响心理素质教育的实践,也事关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因此,心理素质的界定首先必需符合心理教育学的基本要求,注意处理与其他教育内容的关系,避免泛化或片面化;其次必需具有可操作性,有利于心理教育实践,同时还应兼顾社会对人的心理方面的现实要求。
基于此,笔者认为: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的性格品质、心理能力,心理动力、心理健康状况及心因的水平或质量的综合体现。也就是说,衡量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应从其性格品质的优劣、心理能力的强弱、心理动力的大小、心理健康状况的好坏,以及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行为表现的社会适应与否这五个方面全面评估。
性格品质是指人在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如,对自己的态度是自信还是自卑,自爱还是自弃,进取还是退缩;对他人是宽容还是计较,温和还是粗暴,合群还是孤僻;对工作、学习是喜爱还是厌恶,勤奋还是懒惰,认真还是马虎,负责还是塞责,踏实还是轻浮等;在情绪方面是乐观还是悲观,开朗还是抑郁,稳定还是易波动,强烈还是宁静;在意志方面,是有目标还是盲目,自觉还是冲动,自制还是放纵,勇敢还是怯懦,果断还是寡断,镇定还是惊慌,坚强还是脆弱,有恒还是无恒,灵活还是死板;以及在认知方面的特征和对待集体、社会的态度等等。性格品质在人的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不同的性格品质对自身及社会的价值上存在质的差别,有优劣之分,将直接或间接地制约其他方面。例如,一个人是自信还是自卑,这一性格特征直接制约着心理能力的培养和心理动力的激发,影响心理健康及行为表现。因而它是一个人心理素质的内核。但同时,它的形成又是在心理能力的训练中,在心理动力的促动下,在心理健康状态的影响下,在行为结果的反馈中逐步强化、积淀而成的。
心理能力主要是指一个人在认知和心理适应方面表现出来的能力。在认知方面包括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注意能力、创造能力等。心理适应能力包括许多方面,主要为:适应客观的自我意识能力,如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及自我接纳能力;适应自我发展所需的自我定向、自我设计、启我激励、自我监督、自我扬弃、自我表现的能力;适应他人所需的知觉他人、理解他人,人际交往以及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适应社会所需的社会知觉能力、价值判断能力、竞争及协作能力;适应生活与环境所需的自理能力、应变能力、决策能力、承受挫折能力、情绪调适能力、心理保健能力、行为自控能力等等。这些能力的形成当然是综合素质作用的结果,但首先离不开优良的性格品质、强大的动力、健康的心态及良好的行为习惯。其强弱又反作用于心理素质的其他方面,并直接制约行为表现。例如一个情绪调适能力强的人,更易形成开朗的性格和稳定而愉快的心境,产生积极的内驱力,避免许多痛苦、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障碍,并引发积极而适当的行
为表现。
心理动力是指由个体的需要、兴趣、动机以及信念、理想、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个性心理倾向所产生的,来自主体自身的驱动力。它既有动力大小的量的水平差异,同时,因其行为的目的指向所带来的结果可能有益、也可能有害于自身或社会,因而在考察其心理动力大小的同时,还应当注意其动力所指方向是否适当。心理动力是一个人的性格优化、能力强化、心态健化、行为良化的内在力量源泉,它对于性格的塑造、心理能力的训练、心理健康状况及行为积极性可起到促进或阻碍作用。同时,心理素质其他方面以及人的整体素质,又会对心理动力的大小产生强化或弱化的影响,特别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高层次的个性心理倾向和思想道德素质左右着心理动力的目标指向。
对于心理健康的标准人们有不同的理解。在这里我们仅以心理健康的最起码的要求作为标准来衡量。即看个体是否存在情绪、认知、性格缺陷等方面的心理障碍,有没有心理疾病。性格健全、具备必要的心理能力、行为适应良好、内在动力强大而又积极,这些既是心理健康的条件,又是心理健康水平高的标志。而心理健康水平低下正是心理素质不良的必然结果。反过来,心理健康状况又直接制约心质、心能、心力等方面的心理素质的提高,并直接导致行为表现,决定行为适应与否。
心因是指直接由个体的心理素质及心理健康状况所引发的行为表现。此外,人的行为中还有一部分是属于环境压力所导致的被动服从行为。心因表现的适应与否是一个人心理素质高低与否、心理健康与否的外在体现。而心因所带来的结果又反过来影响性格品质、心理能力、心理动力及心理健康。这里的适应一方面要看其是否适应社会及环境要求,另一方面要看一个人的自觉的行为表现是否与其年龄及特有角色相符合。
综上所述,广义的心理素质的五个方面是紧密联系、互为基础和条件的。既可互相促进而进入良性循环,也可能互相制约而陷入恶性循环。其中性格品质是最基本的、长期发挥作用的、相对稳定的因素,居于最基本的位置。心理能力是心理素质的直接体现,是主干成分。心理动力是心理素质中最活跃、影响最直接也最全面的因素。这二个方面构成狭义心理素质的结构。而心理健康水平是狭义心理素质高低的内在标志,心因表现则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是狭义心理素质高低的外显标志。由于心理健康水平及行为表现都与其他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反作用着狭义心理素质的各个方面,因而也应将这两个因素纳入广义的心理素质结构体系之中,以利于心理教育实践。在心理教育中,应将性格品质培育、心理能力培养、心理健康维护、心理动力的激发及行为表现的引导统一起来全面实施,以便形成合力,发挥出整体的心理教育效能。
心理素质各方面不仅内部存在相互的联系,而且与其外部的其他素质也存在密切关系。相对说来,心理素质居于人的整体素质的核心,其各方面分别构成其他素质发展的基础。
一方面,性格品质中包含着个体对他人、集体及社会的态度,而这些结果直接决定着人的道德行为表现,反映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另一方面,一个人其他的性格特征也会间接地影响其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比如一个性情暴躁的人,他有可能在一定情况下产生过激行为,从而违反道德规范。一个自我中心的人,在自身与他人发生利益冲突时,更易表现出自私、甚至损人利己的非道德行为。一个心胸狭隘的人,会目光短浅,难以形成崇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反之,一个人有良好的性格品质,就更易接受科学的思想政治和道德的教育,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良好的性格品质是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的基础。性格品质的培育。优化,是心理素质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的共同目标和任务,也是心理素质教育与德育的最直接的结合点。
心理能力包括智力与心理适应能力两大方面,其中的智力及其开发和利用,直接影响文化科学素质的提高,成为其基础和条件。心理适应能力在制约个体的社会适应的同时,也制约着对自我的适应及发展,成为一个人在充分实现自我的同时顺利地社会化的基本条件。心理适应能力的强弱直接制约着个体心理社会化的进程顺利与否,因而是个体社会化的心理基础。
心理健康是人的整体健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不健康的心理因素是身体疾病的原因。如心因性疾病的产生与性格的病态、情绪障碍、心理能力的缺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因而心理健康是人的整体健康水平提高的基础。
心因是一个人现实行为表现的组成部分。如果心理素质良好,心理健康,那么适应的心因就增加,被动服从的行为就会减少。心理素质和以之为基础的其他素质一起,共同制约着人的行为表现,决定着其社会适应状态
心理动力不仅直接制约心理素质其他方面的优化,而且同时作用于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及身体素质的提高,影响个体的社会化进程。心理动力的大小对人的各方面的发展起着加速或减缓作用,其指向则影响着各种素质发展的方向,并且决定着人的素质发展及行为的自觉性、主动性和主观能动性。
小文
军人心理健康素质是军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军人心理健康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部队建设的质量和方向。大力加强军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军人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并及时总结丰富经验,从而提高军人心理健康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心理健康是时代的课题,是现代社会进步与人类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优化心理素质,保持心理健康,不仅是当代青年军人在服役期间正常学习、训练和生活的基本保证,也是促进青年军人人格完善和德、智、体、美、心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当前军人不良心理的表现
情绪焦虑 心理过度紧张,神经反应过敏,情绪焦躁不安,训练动作变形,睡觉经常失眠,走路姿态僵硬。
精神抑郁 对部队生活不理解,对消防业务技能训练感到厌烦,内心苦闷,情绪低落,生活兴趣减退,工作动力不足。
交际敏感 过于在意他人的评价和看法,对别人尤其是干部骨干不信任,不愿交往,心存戒备。
性格偏执 认识问题片面,脾气倔强,喜欢钻“牛角尖”,自以为是,经常与人争执。
当前军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入伍适应中的心理问题 部队环境对军人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对于应征入伍的新战士来说,他们面临的是陌生环境,生疏而又关系密切的新群体。部队的集体生活,既改变了原来的生活方式,又改变了原来所熟悉的人际环境。所有这些,会使军人产生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使他们的内心或多或少地感到惶惶不安。这种因不适应部队生活环境而出现的不安、苦闷和孤独感,在那些应变能力较差的新兵身上表现更为明显。
军政训练中的心理问题 军政训练是新兵入伍后的必修课,是紧张而艰苦的。军人(特别是现在的独生子女)进入警营后,常常为紧张而艰苦的军营生活而苦恼,能否顺利通过新兵训练关,立足警营,建功立业,成为强者,是摆在他们面前的重要问题。如果对警营中的艰苦训练不能正确地接受和对待,逃避或否认现实,就会导致心理问题,出现对自己不满意、学习训练缺乏动力、感到负担过重甚至产生训练焦虑等心理状态。
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问题 与入伍前相比,部队中的人际交往更为新鲜,更为广泛,独立性更强,更具有社会性。青年军人开始独立地步入准社会群体的交际圈,开始尝试独立的人际交往,并试图发展自己这方面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有相当数量的人会产生各种问题。认知、情绪及人格因素,都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建立。一旦某个人在这一过程中受挫,就可能表现为自我否定而陷入苦闷与焦虑之中,并由此产生心理问题。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沟通不良、交往恐怖、人际关系失调、人际冲突、孤独无援、缺乏社交技能等。
自我意识中的心理问题 存在于自我意识中的心理问题是军人心理问题的核心。军人在自我发展中,既存在着自我认识、评价与实际情况之间的差距,又存在着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军人容易把未来设计得过于完美,而现实社会中的各种客观条件会妨碍“理想自我”的实现。对这一客观事实认识不足,就会引起认识上的矛盾,从而严重影响军人的心理状态。在追求发展自我的过程中,如果没能达到期望的目标,或者对自我不正确的认识,害怕暴露自己的弱点而采取某种防御的心态,过多独处,很少与他人交流,也会出现各种行为、情绪等心理问题。
引导和维护军人心理健康的措施
与经常性政治思想工作相结合 以当前正在开展的“大练兵”、思想教育、学习、“立警为公、执法为民”教育成果为指导,把官兵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政治教育的总体目标,做到年有目标、季有计划、月有安排,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落实,使心理教育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通过思想教育,使广大官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坚持用发展的眼光和一分为二的辨证眼光看待问题及事物,进一步提高政治修养,增强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
与官兵经常性心理健康训练相结合 把官兵的心理健康训练纳入消防部队官兵的教育培训体系,作为初任培训、岗位培训、警衔晋升等各类培训的重要内容,积极组织广大官兵认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广大官兵心理保健的意识,传授心理学知识,消除官兵知识结构中存在的心理学常识盲点,及时缓解心理压力,努力提高心理素质,正确对待工作、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和挫折,始终保持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认真落实官兵年休假、体检、轮训、抚恤等制度,科学配置和使用警力,防止随意调动警力从事非警务活动,最大限度地缓解官兵的身心压力。
与部队的生活秩序相结合 针对官兵心理压力日益增大的实际,心理健康教育和部队的一日生活秩序有机地结合,不断调节和改善官兵警营文化生活,使官兵既有训练场上的严格训练、严格要求,也有教室里朗朗的书声,还有篮球场上龙腾虎跃的身影,更有文艺舞台上健美的舞步、嘹亮的歌声。通过一日生活制度的调节和改善可使官兵调节学习、训练、执勤带来的紧张心态,又可以开阔视野,广交朋友,发现自己各方面的潜能,增加与他人相处的经验,从而经常体验到愉悦。如果官兵经常处于这种平稳的积极状态,生活有节奏感,劳逸结合,就可充分发挥潜在能量,增强自信,提高学习、训练、执勤和工作的效率。
与官兵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积极了解掌握官兵的家庭情况、个人思想动态等,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突出重点,力求实效,分层次、分阶段进行教育,在沿袭了以往的集体教育的同时,针对重点人,采用“一帮一,多帮一”的方法,坚持做到有的放矢。对心理素质差的官兵进行重点教育,做到早发现问题、早疏导、早解决。制定有效的帮扶措施,让个别战士丢掉思想包袱,积极投身到日常工作中去。
【关键词】 船员;心理素质;安全;船舶管理;操纵
0 引 言
在船舶操纵过程中,航海技术人员需要完成大量复杂的工作,因此人是船舶安全可靠性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1]。心理素质是船员重要的素质之一,作用于船员的心理素质因素主要有气质、性格、情绪与情感等[2],它们与船舶的航行安全密切相关。长期以来,研究航海技术的文献较多,而研究心理素质对船舶安全操作的文献较少,这不利于航行安全[3],因此有必要加强对船员心理素质的研究,探索船员心理活动规律,利用心理活动的积极面为安全航行服务。
1 船员气质对船舶驾驶的影响
气质是指一个人情感发生的速度、强度和外部表现,以及活动灵活性上的总和,是一个人生来就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4]了解船员的气质对于教育工作、组织生产、培养人才等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古希腊医生希波克利特把人的气质划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等4种类型,不同气质类型的船舶驾驶员在船舶航行操作中的不同表现及特点如下。
1.1 多血质型
(1)长处 乐意助人,不易疲劳,动作敏捷,驾船礼让,遇紧急情况采取应对措施也较得力。
(2)短处 情绪易波动,行为不稳定,驾船易大意,t望不认真,爱耍小聪明,航行中险情和小事故不断。
1.2 胆汁质型
(1)长处 目标意识强,工作效率高,不甘于落后;驾船动作有力干脆,处理情况果断,遇紧急情况能迅速采取措施。
(2)短处 易冲动,爱冒险,常有高度兴奋和激情,又易疲劳;在航行中易被他船的追越、抢航、横越船头等行为激怒;一旦被激怒,会做出危险的赌气驾驶行为;遇紧急情况不够沉着冷静,自制力差;较多重大恶性事故由这类气质型船员操作不当所致。
1.3 粘液质型
(1)长处 驾船不急不躁,操作动作稳定自如;航行中不易受外界干扰,对他船的抢槽、抢航等不良行为不发怒,能严格执行水上法规和企业规章制度。
(2)短处 处理事情不果断,遇危险情况时常因优柔寡断而错失良机,酿成事故。
1.4 抑郁质型
(1)长处 在航行中忠于职守,操作动作规范,严格按章办事,遇船主动礼让。
(2)短处 遇紧急情况时常表现得不知所措。
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的气质都是综合型的或中间型的,典型某种气质的人极少。气质无好坏之分,每一种气质都有其长处和短处,应该充分利用气质的积极面,改造气质的消极面。
2 船员性格对船舶驾驶的影响
性格是对人客观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惯常的行为方式的心理特征,是个性的重要方面,是区别一个人与众不同的、明显的、主要的特征。[4]性格与气质不同在于,气质是天生的,受生理因素的影响,变化缓慢,而性格主要受社会生活条件制约,是后天形成的,可塑性较大。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可以形成相同的性格特征;相同气质类型的人,可以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
性格有明显的好坏之分,驾驶员性格好坏对船舶安全驾驶很重要。容易引发事故的性格特征归纳为以下几种:遇到困难畏缩不前,怯懦胆小;做事马虎、粗心、墨守成规;遇事不沉着冷静,心慌意乱;懒惰,浮华;自卑或自负;好发脾气,悲喜无常;不能以理智控制行动,易感情用事;行为孤僻,不善结交,不易与人和睦相处;处理问题轻率、冒失等。易引发事故的性格在对待安全工作的态度上表现为无视规章制度、不听劝告、工作马马虎虎、对超载及船不适航问题视而不见等。如果驾驶员有犹豫、冷淡、空虚、多疑的恶性格,他将会情绪不稳定、易冲动或者过度紧张而缺乏自制力,在航行中常常无视水上法规和规章制度,易采取超载、超拖、赌气驾驶、冒险蛮干等行为。如果驾驶员具有乐观、开朗、与人为善的良好性格,他就情绪稳定,乐意执行规章制度,乐意接受别人帮助,有较强的自制力,在航行中注意力集中,认真t望,谨慎操作。
3 情绪与情感对船舶驾驶的影响
人对现实的对象和现象,诸如事件、行为等,常常抱有这样或那样的态度,对这些态度的体验就是情绪与情感。[4]船员的事业心、集体主义感、安全责任感属于情感,而喜悦、愤怒、悲伤等属于情绪。心理学家把情绪与情感分为心境、激情、应激3种。
(1)心境 心境具有感染性,是比较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例如:高兴时看见什么都高兴,人逢喜事精神爽;不高兴时看见什么都不高兴,都是气。引起心境变化的原因很多,诸如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事业的成败、工作的顺利与否、与周围人相处关系、健康状况、疲劳程度、时令气候、环境等。船员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意识地掌握自己的心境,做心境的主人,使自己的心境始终稳定在革命乐观主义的基础上,满怀信心地做好安全工作。
(2)激情 激情是强烈的、爆发性的、短暂的情绪状态,例如爆怒(勃然大怒)、狂喜(手舞足蹈)、绝望等。如果人常常处于激情状态,健康将受到很大损害。引起激情的原因很多,通常与个人生活的重大事件有关,对立意向的冲突(自己这么想,偏偏那么来)和过度的抑制都会引起激情。人在激情下,认识范围缩小,自我控制力减弱,不能约束自己,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行为的意义与后果,因此,对不良激情要控制,可采取转移注意力、延缓爆发时间等办法。
(3)应激 应激是出乎意料之外的紧急情况下引起反应的情绪状态。驾驶员遇到意外紧急情况,刹那间的表现可能会有两种:一种是目瞪口呆、手足失措、陷入一片混乱之中;一种是急中生智,头脑清醒,动作准确,行动有力,及时摆脱困境。应激是可以训练的,船员应经常训练自己,使自己具备遇事不慌乱,处理问题当机立断、化险为夷、转危为安的应激能力。
船员的情绪与需要是密切联系的。凡符合安全生产需要的、能满足船员心理和生理需要的事物,就会使船员产生满意、愉快、喜欢等积极情绪,反之则会引起厌恶、烦恼、愤怒等消极情绪。航行中,持积极情绪可以提高驾驶员的活动能力,强化他的意志,使他乐于按章办事,思维能力、应变能力也较强,而持消极情绪则使情况完全相反。因过失受到过重批评、身体素质过差、夫妻关系不和谐等都会使驾驶员产生忧郁、紧张、烦躁的心理。不平衡心理也易使驾驶员实施不安全行为,在航行中开赌气船、霸王船等。
4 结 语
心理素质与交通事故密切相关,因此有必要研究交通事故与船员心理活动的关联度。分析船员的消极情绪,是为了使船员树立积极心理,克服消极心理。同时要求企业管理者对船员的消极心理进行疏导,积极做好消极情绪的转化工作。
参考文献:
[1] 楼永进,李朝军.海上交通风险管理对策[J].水运管理,2007(3):28-32.
[2] 章家恩,徐琪.21世纪中国人心理和生理素质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人口纷试从牖肪常?995(2):66-71.
中学生正处在心理、生理发展的不成熟与成熟的交汇期,人际关系和社会地位等都发生着变化,面临着求学、求职等重大人生课题,再加上社会、学校、家庭环境的因素,使得中学生心理困惑进一步增强,而且复杂化,严重影响中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而城乡结合部的中学生处于城市与乡镇的交汇处,就好比是水平面与杯子的交汇处,他们的心理问题表现得更加突出,迫切需要进行心理疏导,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一、 初中学生心理素质的现状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们有许多苦恼,诸如考试、升学的压力,家长的过高期望,以及部分教师教育不得法等,造成不少初中学生学习负担和心理负担过重。而城乡结合部初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又相当薄弱,家长教育方式过于简单,对于学生们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学习困难、情绪不稳、与同学、老师、家长关系紧张、说谎打架以至出走、轻生等问题,仅靠思想品德课和班主任的说教,在许多情况下并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为推动本项课题的研究,我对学生心理素质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归纳当前初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大致有以下几个类型:
1.自尊心超强型
人应该有自尊心。所谓“自尊心”通俗地说就是自己看得起自己,珍重自己的名誉和人格,要面子。自尊心是―种可贵的品质。但自尊心太强却是―种不正常的心理现象,应该注意克服。现在学生百分之九十以上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的溺爱从小过着“小皇帝”式的生活,听不得半点批评和不同意见,且有极强的虚荣心,有时甚至表现为目空―切,家长即使教育也往往因为不得法而事与愿违。不过调查发现这部分学生所占比例不大,约占百分之十。
2.心理健康型
心理健康是指人在生活中保持稳定的情绪,愉快的心境,敏锐的智力和具有适应周围生活环境的能力的心理状态。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强,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精力旺盛,敏捷果断。进取心强表现为有较高的思想抱负,明确的学习目的,立志成才的决心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他们学习成绩优良,适应性较强,有正义感,情绪比较稳定,自制力强。这些学生通常能成为班级的骨干和核心,或中坚力量,人数约占总数的一半左右。
3.心理逆反型
逆反心理通俗地解释为“你要我这样,我偏要那样”的情绪,同时也可以解释为由于教师反复、多次的无效组织,及教师本身令人不能原谅的错误所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不信任、厌恶和消极对抗情绪。它影响教学、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这部分学生约占百分之十五左右。其实只要了解他们逆反的问题所在,解决起来相对还是比较容易点的。因此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心理指导尤为迫切。
4.心理脆弱型
约占总数的百分之二十左右,他们孤僻、焦虑、犹豫、胆怯,敏感多疑,心绪消沉,性格极为内向,对班级活动不感兴趣,社交困难、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容易走极端。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微小的挫折,都会使他们痛苦悲伤,失去生活的欢乐,这些学生的心理表现为遇事缺乏决断,犹豫不决,模棱两可,遇到困难,绕道而行,知难而退,情绪低沉失落,思维方式容易陷入迟钝和贫乏。
另外还有个极特别的现象:极少的几个人,对什么事都无所谓,没有他们感兴趣,能激起他们积极情绪的“诱惑”。他们表面看起来事事不羁,对老师、家长的言语行为没有任何反应,好像看破红尘一样,很让人无语。我认为,父母的现状可能对他们有一定的影响。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但物质生活却很丰富,让他们看不到学习的意义。这就是城乡结合部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特殊之处。
二、心理素质的锻炼和培养
通过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厌学、惧学、意志薄弱,不能承受挫折与困难,不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不会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出现了较多的心理素质问题。因此我们教师必须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理论和方法,通过心理知识教育,心理训练和心理影响等途径,对学生的心理问题予以启发帮助,以增进学生的认识水平,开发其潜在的能力,改善其心理状态,情感和行为方式,从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在具体实践上我们采取了如下做法:
1. 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为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除了在理论上讲述挫折具有不可避免性,如何战胜挫折等问题,我们还开展了一些实践活动,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障碍,在考试、竞赛和其他活动中,让一些同学经受适当的失败和挫折,经受考试和锤炼,并帮助他们学会寻找失败的原因,取得经验教训,并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系列化的心理健康指导,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其抗打击性。
2. 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对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学生素质全面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主要开展了对学生自我意识的辅导和消除逆反心理的辅导。帮助学生对自身形象、内在气质、性格、兴趣、能力等形成正确的认识,学会调节和管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激发学习动机、兴趣,形成适合自己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排除焦虑、厌学、自卑、注意力困难等学习障碍,提高学习能力和意志力。我们教师应该和中学生互相尊重和理解,才能产生心灵上的共振,在教育学生时,要以朋友的身份出现,才能消除中学生对教师的戒备和反感。
3.加强师生的心理交流,重视非智力因素。
正确的动机,浓厚的兴趣,热烈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独立思考的性格和讨论争鸣的学习习惯是学好文化知识的重要心理素质,教师要善于利用一切时机与学生进行心理交流,一句口头表扬,一个热情鼓励的目光,一次表现机会的给予,对学生来说都是激动人心的,都可能会为其提供学习动力进而刻苦钻研文化知识的契机。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多给学生以表现的机会,并不为人知的加以点拨和启发。
关键词: 心理素质教育 德育教育 融合策略
1.引言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教育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应试教育走向了素质教育,而心理素质教育和德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占很大比重。因此,要想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人才,就必须关注心理素质教育与德育教育。
2.心理素质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基本内涵。
要做好心理素质教育与德育教育工作,首先必须先了解它们的内涵。
2.1心理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人的心理素质是社会个体自身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先天素质基础上,经过后天社会各种环境的磨炼,最后逐步形成趋于稳定的心理健康状况。心理素质教育主要指向个人心理领域,是素质教育在个体心理领域的拓展。不同心理素质状况在认知社会事物、处理社会情感方面,会做出不同表现,影响也千差万别,因此,拥有健康心理素质非常重要。一个具备健康心理素质的人,可以在大千世界中妥善处理各种关系,经受社会环境的考验,展示自己的才能。
2.2德育教育的基本内涵。
德育教育狭义层面上专指一些学校正规的德育教育,广义层面是指教育者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分阶段地对受教育个体实施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使受教者在思想品德方面有所建树。良好的德育教育氛围,有效的德育教育机制,对当今社会至关重要。
3.心理素质教育与道德教育的融合策略
在社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德育教育一直是重点,当下各种心理问题的涌现,使心理健康问题显得特别重要。因此,搞好德育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心理素质教育,加大学校、社会两个大层面的心理素质教育力度。
3.1德育教育时加强心理素质培养。
德育教育在我们生活中占很大比重,在德育教育时也应加强心理素质培养教育。
第一,德育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思想、政治、道德和法律等方面的教育。在学校中,书本、练习题甚至考试卷子都涉及思想政治、道德法律问题,还设有严格的分数制以确保学生达标。在社会中,制定公民道德规范、职员守则等,对社会人员道德等提出要求。可见,德育教育在生活中占很大比重。
第二,德育教育的同时应该加强心理素质教育。首先,心理素质教育与道德教育具有内在一致性,都是培养学生健康成长。心理素质教育重在培养学生良好性格品质及良好行为习惯。其次,心理素质教育与道德教育具有同时发生性。教师在进行道德教育时,也可以进行心理素质教育。
3.2加大学校的心理素质教育。
学校要做好心理素质培养工作,促进学生在心理素质教育与德育教育方面有所进步。
第一,重视心理素质培养工作。学校将思想政治课程设为学生必修课程,体现出学校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但心理素质教育未受到学校的同等重视。学校应该设置相关心理学课程,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寻求多元化途径,妥善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确保学生健康成长。
第二,学校要做好防范极端事件发生工作。加强对学生的观察和了解,积极引导学生遵守日常行为规范,鼓励学生参加集体活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人生意识的良好品质,教导学生珍视生命,珍惜人生。
第三,培养学生的互帮互助意识。学生在性格方面争强好胜,遇到挫折,容易产生反叛心理,出现灰心丧气现象,这样会对学生的个人成长不利。学校应该鼓励舍友、班干部或者知心朋友正确疏导这些同学,帮助他们摆脱人生烦恼,消除心理障碍,拥抱美好人生。
3.3社会的心理素质教育。
任何群体和个人最终都走向社会,所以现今社会要承担教育人责任。社会制定出各种道德规范,约束社会人的日常行为规范,体现出社会道德教育。在心理素质教育方面,社会还应更加完善。
第一,设立正规心理健康专业人员培养机构,有针对性地培训、锻炼、培养和造就心理素质教育队伍。心理健康从业人员可以有效解决社会个体心理健康问题,从而促进社会个体健康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增砖添瓦。
第二,加强对现任心理健康工作专业人员的再培养。提高在职人员专业水准和在职人员工作效率,促使他们切实解决社会成员的心理问题。
第三,强化心理健康专业人员的社会教化意识。社会心理健康专职人员应加强对社会心态的评估、预警意识,引导群众理智看待社会问题,克服急功近利、麻木不仁、骄躁攀比等不良社会心态,保持良好的社会心态。
4.结语
心理素质教育与道德教育对我们同等重要,因此,我们要加强心理素质教育与道德教育的融合,同时注意,在加强道德教育的同时,更加注重心理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胡健.浅谈高中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