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学素养课程

文学素养课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学素养课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学素养课程

文学素养课程范文第1篇

文学素养的培养是必要的,这种能力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审美观和自我价值的形成,在理科学生中,由于接触艺术类科目较少,往往缺乏必要的精神启迪,所以急需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来进行思维修炼和提升,以形成一种高尚的人格力量。

1 为什么要加强理科生的文学素养培养

1.1 强大的人格感染力和本文由收集整理影响力

一个带有强大文学精神的作品都是艺术品,需要较高的文学修养水平去欣赏。例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一个没有基本文学素养的人是很难去理解音乐中所带有的对命运的抗争的激情,而更不会去体会卢梭的《瓦尔登湖》中的静谧与祥和,也就自然不会感受到这种精神世界的魅力。一个好的文学作品或者艺术品能帮助学生净化自己的灵魂,帮助学生感悟人生、感受生活,对于学生文学气质的培养是大有裨益的。

1.2 有利于学生独特的高水平的审美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每一个文学作品都是带有一定的性格色彩的,有的带有的精神力量比较强烈或者复杂,例如老子的《道德经》、庄子的《逍遥游》、泰戈尔的《飞鸟集》等,都是带有极强的个人色彩,一个有着高水平文学素养的学生能轻易抓住作者的思想,甚至与这些千百年前的作者产生精神上、思想上的共鸣。对于成长中的学生而言,良好的文学功底有利于感悟生活中的事物和情感,对于生活也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从而对于自己思想的成熟也带来了一定的催化作用,特别是对于艺术接触较少的理科学生而言,逻辑思维的惯性需要一定的跳跃性文学思想来打破和缓冲,这就是文学素养的必要性所在。

1.3 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自我表述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文学素养的提高,使得学生对于生活中的一些事物理解较通透,从而具有很清晰的思想和理念,在与人交流过程中也会更加清晰和完整地表述出自己的概念和思想,这是相当重要的一种能力和技巧。

2 提高学生文学素养水平的历程及途径

理科学生的文学素养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对于学生和社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要加强学生的文学素养,一方面要注意学校领导及教师的自我观念的改变和调整,校方的努力可以为学生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也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和环境,另一方面也要及时扭转学生的思维和理念,从主观上进行思想革新。

2.1 校方积极主动的进行思维引导和革新

在理科学生来说,思维的惯性主要是课程的要求和影响导致,学校领导和老师也往往认为学生只要掌握好学习知识,就会有“好成绩”,这种思维误区导致学生往往放弃了文学思想的熏陶,这种思想的狭隘性导致学生在自己的身心发展急需营养的时刻没有得到应有的思想教育,教师也缺乏对文学作品应有的重视和理解,从而导致理科学生的思维严重缺乏思想性和艺术性。

2.2 为学生提供广泛的文学欣赏途径

在理科学生来说,缺乏的是必要的文学熏陶的途径和时间,所以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广泛深入的文学课程培养,或者,利用多媒体进行视频、音频等各方面的作品欣赏案例等。

2.3 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进行熏陶和培养

文学作品的选择也是有较大差异的,有的作品较为激进或者晦涩,有的则较为积极及上进,对学生来说,正面的精神是最佳的选择,所以教师必须选择积极的、有正面意义的文学作品去影响学生。

2.4 组织多样性的文学活动或者开办文学知识讲座

在课堂上可以邀请相关的文学教授或者讲师去讲解文学作品,让学生了解到更加立体的、生动的文学力量,从而更容易产生精神上的共鸣和体验,在讲授的过程中学生也能更直接地与文学世界实现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学课外活动,例如“豆瓣读书会”、“读者交流bar”等,鼓励学生进行团体讨论和沟通,另外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征文的消息和渠道,鼓舞自己的学生去创作,对于一些有思想的文学作品可以加以表扬并实行榜样制或者标兵制,激励学生培养独立的文学思维能力。

2.5 有针对性地要求学生进行文学欣赏和创作

学生由于成长环境及家庭背景、遗传因素的不同,导致每个学生的自我修养水平也不尽相同,所以教师应当根据每个学生的文学修养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及教育。例如对不同的学生,可以开出不同的书单,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去理解不同的适合自己的作品,从而得到不同层面的教育和熏陶。

文学素养课程范文第2篇

(甘肃省酒泉职业技术学院 甘肃 酒泉 735000)

摘要:针对高职生思想浮躁,人生理想信念淡漠,实用主义、急功近利意识较强,不关心他人和社会;道德修养不高,不懂得做人的基本准则,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缺乏远大的理想、广阔的胸怀;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只关心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缺乏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文明的了解和认识,缺乏对社会的正确认识,缺乏在复杂的社会中立身的基本能力等问题,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已迫在眉睫。就“人文素养”课程开设中存在的问题,应在办学理念、课程建设、社团活动、师资建设、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探讨改革思路。

关键词 :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4-0096-03

“人文素养”课程设置背景

我国的高职教育发展迅速,培养了大批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但是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部分高职院校出现了“重科技、轻人文”,“重专业、轻教养”的情况。在实践中,不少学校把人文素养培养课程从思想上当作选修课程来对待,培养形式单一,在教学内容上往往是走过场,甚至还会占用人文素养培养课程的课时进行其他教学活动。

从我各系、各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以及毕业生就业单位反馈回来的整体情况看,用人单位对顶岗实习学生的表现大部分很满意,认为品德良好,专业素质过硬,综合素质较高,学生在岗位能力方面问题不大,但在与人交流、合作,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等职业核心能力方面还有一些欠缺:如部分学生在实习期间不能够严格遵守实习单位规章制度;安全意识较差,由于违规操作等个人原因出现人身安全问题;过分彰显个性以至缺乏合作意识与集体主义精神;部分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较差,基本的写作能力欠缺;有的学生缺乏基本的社会知识、行为规范与人际交往能力,人际关系紧张;还有部分学生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失去了底线,对工作敷衍了事,冷漠自私,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实用主义和急功近利意识较强;有些学生不喜欢施工工地、车间操作等工作,嫌脏、嫌累等。这些问题极大地影响到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同时说明学生的人文精神严重缺失。我综合企业技术标准、岗位素质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创立了“231”(两体、三层、一主线)课程体系,即平行构建了职业核心能力和岗位核心能力两大课程体系,其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以“人文素养”课程为载体,同时涉及多门相关课程。“人文素养”课程在“231”课程体系中属于从职业核心能力中分解出来的人文素质模块,是我各系、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职业核心能力课程。课程设置旨在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文化品位,具备了解人生、认知世界、沟通交际等职业通用能力,具备适应职场的基本素质以及职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能力,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尽管我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以“人文素养”课程为载体深入教学并改革,教学效果日益凸显,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笔者拟就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人文素养”课程教学现状与问题

教学课时过少 课程内容设计了认知课程、欣赏文学、探究历史、感悟哲学、解读宗教、鉴赏艺术、品味生活等七个学习情境,但总课时仅24节。

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师资队伍建设缺乏长远规划,没有形成相对固定的教学团队,现有师资参差不齐,课程教学团队成员分散于各个系(部),缺乏统一的培养计划。

教学内容缺乏专业针对性 尽管我基础教学部人文素养教研组统一了课程标准,规范了七个教学情境,但在具体的施教过程中,教学内容随意性大,缺乏专业针对性,内容选择往往拘泥于教师熟悉的方面。

教学模式传统 在“人文素养”课程标准的制定中,要求在教学中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创设情境,以能力为本位,以活动为载体,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学习兴趣及求知欲望,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和获取知识,构建起全新的教与学一体、理论与实践一体、课内与课外一体的课程教学模式。但上述教学模式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因课时过少等因素,基本上采取教师讲解、点评的传统套路,教学局限于课堂,没有时间开拓与实施课外相关活动。

考核评价方式单一 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评价以开卷或闭卷考试为主,死板、单一,不能有效检测学生能力发展水平。目前的考核方式较传统,平时成绩占60%,包括出勤率(占10%)、作业(占20%)、课堂实践(占30%),期末考试占40%,形式为卷面成绩。其中课堂实践因为课时过少,更多流于形式,落实有很大的难度。

“人文素养”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转变办学理念 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在注重岗位能力培养的同时,应该科学地渗透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即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既要把学生培养成为理论扎实、实践能力过硬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也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深化课程建设 首先,要尽可能地将人文精神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在具体的专业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可根据授课内容,酌情把人文精神与专业内容融合在一起,使专业课的知识性与趣味性有机结合,让学生在专业知识的接受过程中,感悟相关人文精神带来的启迪与熏陶。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人文修养,通过教师自身的品性学识、举止言谈、性格志趣、气质修养以及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成长。其次,要以“人文素养”课程为载体,深化与拓展人文社科选修课。根据“人文素养”课程课时过少的特点,可增设文化素质课的选修门类使之互补。目前,我已开设了二十多门选修课,其中“艺术修养”、“中国古典名著选讲”、“公共关系学”、“文学鉴赏”、“中国现代史概论”、“中外企业文化经典案例”等课程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但仍需深化与拓展。

借助社团活动平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人文精神 应结合高职院校的自身特点,在建设校园文化时侧重潜移默化的道德渗透、修身养性的心理优化、无声浸润的审美养成,培养高职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社团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

1.社团活动可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与传统课堂相比,学生社团以学生活动为载体,在策划、组织、参与实施、评价过程中,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会得到发展,如组织和协调活动的能力,为开展活动收集相关信息的能力,与不同层次的人建立关系并持久保持联系的能力,自我约束的能力,对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以及敬业精神、社会责任感等,都会得到大面积的提高,这是一般专业课课堂教学不易实现的目标。

2.社团活动可完善学生的知识技能。自主发展起来的兴趣爱好,本身就利于扩大视野,陶冶身心情操。社团把不同专业学识背景的人聚拢在一起,增加了不同专业间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使不同的学生都能从中受益。如我校土木工程系、化学工程系、机电系、能源系工科办学的特点非常突出,因此,更要注意在课堂以外渗透各种人文因素,通过各种方式开展跨专业、跨系部交流,普及学生的文学、艺术、经济、商务等社科类及人文类常识,以便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社团活动可培育学生的心理品质。现在教师普遍感觉学生的心理比较脆弱,自我调适能力较差。一些学生或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弱,或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差,或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或承受不住巨大的就业压力,多少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和障碍。学生社团作为一种自发集体组织,社团同学之间基本是基于志趣相投走到一起的,内部是互相协作的关系,没有明显的利益冲突,彼此之间相对比较平等,自由发挥的空间大。因此,参加社团有助于学生找到情感沟通和抒发的渠道,释放紧张焦虑情绪,改变孤僻自闭症状,获得较强的自我认同感,获得社会交往、支持赞同等心理需求的满足。往往一个小小的团体就能成为学生理想的天空和心灵的家园。同时,紧张有序的社团活动,也可有效地改善消极懈怠的心态,有利于形成比较稳定的积极上进、勤勉努力的心理态势,有助于良好心理品格的养成。

加强专任教师师资队伍建设 人文素养培养的效果,与专任教师自身的文化底蕴分不开,所以专任教师应当突破现有的教育观念,努力自觉地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拓展和深化涉及人文素养的知识,以深厚的人文知识和高尚的人文精神感染学生。学校可通过实施专任教师素质提升计划,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培训学习;定期举办说课、教学研讨会、课件大赛等活动;优化学历、职称结构;鼓励专任教师积极参加教学科研;树立“有效课堂”的理念,完善课堂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加强对课堂教学质量的监控,努力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等方法与措施,增强专任教师对“人文素养”及相关选修课重要性的认知和理解,切实提高专任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

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力提倡以讨论式、启发式、研究式、因材施教式为主的教学方法改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思维能力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自觉性,使教育资源和人才潜力得到充分开发。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网络实验室等先进的教学工具和手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所学习的内容。

1.在教学方法上,运用案例分析法、分组讨论法、情境模拟法、角色扮演法、课堂观摩法、启发引导法等,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学习兴趣,加强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与学的效果。情境模拟法可在“谈判”、“求职”等内容的教学中加以实践,在课堂上设置谈判、求职的情境,让学生按照要求扮演谈判个体、公司企业面试主管和求职人进行现场模拟训练,使学生在较为真实的情境中,熟悉谈判、求职环节的要点、注意事项,掌握求职和谈判的方法与技巧。角色扮演法可在沟通交际实践教学中加以运用,在沟通交际和职场礼仪等教学环节上,让学生扮演各种职业角色进行沟通交际和礼仪演练,锻炼沟通交际能力。讨论式教学法和案例分析法可在职业人文修养教学中加以运用。讨论式教学法可贯穿于职业人文修养的文学、影视、艺术鉴赏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讨论阅读、欣赏心得,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艺术鉴赏水平;案例分析法可选用文学历史故事、生活哲学故事等引导学生培养个性气质和良好的职业操守。在总体上,采用以课堂组织集中讲授为主、以学生实践为辅、注重实践创新和互相交流的教学方式。

2.在教学手段的选用上,充分利用多种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意识,提高教学效果。一是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资源,将教学内容用电子课件和音像、视频等方式展示出来,让学生直观感受人文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二是建立科学性教学资源,除“人文素养”教材外,建立教学资源库,包括文献资料、案例库、图文信息等。三是开展、落实多元化实践活动,正确处理“学”与“做”的关系,避免传统人文教育只注重知识层面的学习和研究而脱离社会生活实践的缺陷,使学生积极投入学习实践、生活实践、社会实践中去,把实践作为“人文素养”课程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真实的人文环境中进行实地观摩,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不断提高和积累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四是充分利用校园网资源,建立比较全面的课程教学网站,充分利用校园网的优势,将各种学习内容、作业要求到网上,全面采用课堂、网络、课外等多种形式的教学、答疑、辅导、测试、实践等立体化教学的新模式,让学生可以随时学习。

参考文献:

[1]赵卫东.高职生人文素养的缺失与培养策略探析[J].继续教育,2012(8).

[2]谭伟平.大学人文教育与人文课程[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3]周秀娥.构建高职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体系的思考与实践[J].文教资料,2006(31).

文学素养课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阅读方法;激趣;语文素养

作为一名在教学战线奋斗多年的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喜欢读书,自主读书,学会读书,让读书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这是老师尤其是语文老师的一项重要工作。读书对于学生而言是极其重要的。为此,教师该如何让小学生喜欢阅读、自主读书,让阅读真正为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呢?

一、引发小学生喜爱阅读的兴致

作为语文教师都知晓这样的道理,兴致是小学生学习的先决条件,是小学生学习必须的前进推动力,我们只有找到并正确运用了引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致的有效途径,我们所教的小学生才会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将“要学生读”彻彻底底转化为“学生要读”。

1.有效利用语文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教师是学生的领路人,你想要让你所教的学生都喜爱读书,那教师就应该作为学生的领路人,首先喜鄱潦椤U庋学生就会在你的带领下走进书籍的世界,培养每一个学生对书的喜爱,真真正正地让书籍成为小学生生活中的指路明灯,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必将成为小学生步入书籍世界的领路人。

2.将小学生自由阅读的空间还给学生。师者要求学生去阅读就应该给学生阅读的自由,让小学生有自主选择阅读的权力,教师不应该干涉与阻挠,(有一个前提,必须是健康的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书籍才可)。让我们的小学生充分享受阅读的喜悦与满足。因为我们明白,对于小学生来说,兴趣是阅读的第一推动力,他们热切希望读自己喜欢读的书,其出发点就是满足小学生自己的兴趣需要,为此,教师一定要把阅读自还给小学生。

二、积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小学生有了良好的阅读兴趣还不够,还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因为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他们的阅读才能持久,才能坚持下去。我们知道,读书不仅能够开阔小学生的阅读视野,让小学生获取丰富的语文知识,而且还能较为全面地提高小学生的文化素质及道德修养,培养小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让学生形成一种心情愉悦、学习奋进、积极向上、努力奋斗和团结互助的良好文化学习氛围。

1.引导小学生养成天天阅读的好习惯。语文教师都希望他所教的学生养成天天阅读的好习惯,让语文阅读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可以这样理解,使小学生的阅读成为小学生学习中的一种自觉行为,除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之外,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坚持天天阅读的好习惯。

2.引导小学生养成专心细致阅读的好习惯。引导小学生养成专心细致阅读的好习惯,就是要求小学生在阅读时细心专注。阅读时,不溜号,不走神。所谓专心细致阅读就是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思维与行动合二为一,聚精会神。

三、教给小学生恰当的阅读方法

1.专心阅读。指导学生正确科学地专心阅读。因为我们知道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对于计划好的要读的书以及一些十分有意义、有价值的书要用心去读;另外,有的书还要求学生提高速度去读,知道大概意思便可以;再者,有的书倡导学生挑选部分章节、内容进行自主选择性地阅读;至于如何去读,要求学生依据实际情况自主选择。要知道,只有运用合理而有效的读书方法才能取得理想的阅读效果。

2.及时做笔记。我们除了专心阅读外,还要有及时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在我们阅读书籍时,书中的好词佳句、优美段落、好的修辞手法就可以及时摘记下来,充实自己的文化宝库。为此,我们可以指导小学生做好读书笔记。

3.大胆表达。在学生读与写的基础上,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认真、大胆地去表达。让学生将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所想到的、不明白的、不理解的表达出来,敢于和大家说。这样就可以培养小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判断能力,使我们的读书阅读活动得到不断有效地深化。

4.定期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在学生的阅读活动进行了一定阶段之后,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在学生的读书活动中,以这种不断采用阶段读书交流活动和回顾小结的模式丰富小学生的读书交流活动。通过定期开展读书交流活动,使学生对阅读资料中的精彩片断再现,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进一步推动读书活动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文学素养课程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不断地向前推进,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然而,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一直采取传统的、以讲述为主的教学方式,重视对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既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不能够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转变落后的教学观念,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为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与效率提供重要保障。本文主要研究小学语文教师存在的几点问题,相应的提出提升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措施,进一步的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新要求

中图分类号:G623.2

魍车男в镂慕萄е校教师忽视对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以及理解能力等方面的考虑,一直受到我国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为教学目标,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应创新教学理念与方式,正确地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为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一、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师存在的问题

(一)落后的教学观念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受到我国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以提高学生的成绩为目标,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中一直沿用落后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重视对语文的生字词、句子、文章等的灌输,并要求学生采取机械记忆的方式,对大量的内容进行背诵。长此以往,加大学生的学习负担,挫伤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而且并未取得良好的语文教学效果。

(二)单一的教学手段

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中,一直采用“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讲台上辛苦地教学,学生则被动地听讲与记笔记,教学手段非常的单一,整个语文课堂教学气氛非常的沉闷,既无法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的兴趣,又不能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至语文教学中,甚至部分学生对语文教学提不起热情,在课堂上做与学习无关的活动,如打游戏、看小说、睡觉等,不仅耽误自己宝贵的学习时间,也对他人听讲造成干扰。

(三)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以维护自身权威的形象,缺乏与学生密切的交流与沟通。教师在讲完课堂内容后便直接离开课堂,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此外,由于教师与学生的疏远,学生因感到害怕而不敢积极地发言,整个语文教学课堂陷入至沉闷的氛围中,无法保障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

二、新课程对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新要求

(一)转变落后的教学观念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提出,对语文教学提出全面的要求,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改变落后的教学观念,转变自身的角色,由以往的教学主导者转变为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与促进者,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生处于平等对话的位置,学生在教授丰富的语文知识同时,更要重视传授学生正确的学习方式,便于学生今后开展自主性的学习,改变一直以来以讲述为主的语文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至语文教学课堂中。

(二)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互动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各方面还有待于成熟,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既要在学习上提供学生必要的帮助,又要在生活上给予更多的关怀,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为此,教师应改变过于模式化的教学方式,加强与学生间的沟通与交流,努力为学生营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无穷乐趣。

例如,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灵活的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如讲故事、角色扮演、演话剧、朗诵等,让语文教学课堂更加的丰富多彩。除了课堂之内教师要密切与学生的关系,在课外同样要与学生建立亲密的关系。通过共同参与打篮球、踢足球以及跳绳等活动,或者开展成语接龙与讲故事比赛,让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加强对语文知识的掌握与巩固。

(三)提高教师的自学能力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人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期,每天可以接受来自于各个方面的大量信息,知识的更新速度日益加快。随着终身学习理念的提出,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同样如此。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紧跟时展的步伐,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并且将其落实于日常生活,不断地学习与丰富自己,满足新时期对于语文教学的要求。

除此之外,语文教师不仅可以局限于以往的通过书本、报纸等学习知识,而且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网络平台等获取知识,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地学习,并将最近的消息传递给班级同学。

(四)提高教师应用现代化教学方式能力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广泛地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教师应重视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应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不仅能够简化教学内容,减轻学生的负担,而且能够以声音、文字、图片、视频、音乐等多种形式,直观的、形象的向学生呈现语文教学内容,便于学生的理解与接受,为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与效率提供重要保障,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的工作岗位中, 不断地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善于应用多媒体技术,推动小学语文教学的现代化。

(五)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

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好坏,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不仅要精深的语文学科专业知识,又要涉猎其他专业方面知识,从而构建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因此,教师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应重视补充与拓展各方面的知识,涉猎如历史、地理、艺术以及哲学方面知识,满足现代化小学语文教学的需求。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应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不断地创新教学理念与方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针对性的应用合适的教学方式,与学生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为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提供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夏香花. 论新课程对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新要求[J]. 课程教育研究, 2015(10):175-175.

[2]全昌雄,赵明香.论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J].文学教育(中),2012,07:95-96.

文学素养课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高中语文教学 语文素养

新课程改革是对陈旧教学模式的一场革命,在课堂改革的大潮中,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强化学习研究,在工作中寻找到有效的突破点,抓住重点环节,对以往高中语文教学中不完善之处改革创新,促进语文教学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让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得到全面体现。

一、注重实现学生基础知识与能力发展全面提高

在新课程改革中,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具有明确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全面掌握,而且要在语文教学之中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体现高中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效益性。课程标准对阅读、写作、表达等都提出了具体要求。例如:在阅读教学方面提出,结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文本阅读能够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选题立意、间架结构、语言润色、表现手法等方面作深入分析,从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熟悉基础语法知识和各种修辞手法,并能够熟练运用,等等。实际上,许多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并没有完全重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在开展阅读分析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在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中所用时间过多,对于学生的启发引导做得不够,尤其是没有能够抓住重点章节、重点字词,引导学生以此为切入点,全面感悟和深刻理解文章内容。这些都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忽视教学工具性的表现。教师应当在夯实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教给学生各种学习方法、学习技巧,对学生开展指导点拨,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高效学习。

二、注重实现主观情感体验与思想引领全面深化

文章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情感体验的书面反映与再现,和学生的身心发展实际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将教材的思想情感、意境与学生的思想发展、情感体验紧密结合起来,强化对学生的思想的教育,尤其是对学生人生理念的渗透。比如: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教学中,我充分体现人文性目标,要求学生课前进行提前预习,在此基础上设计三个探究题,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一是分析“有了三天光明”的海伦・凯勒,为什么首先要长时间地凝视着“我亲爱的教师安妮・莎莉文・麦西夫人的脸“?二是讨论如何理解作者在能见到光明的第三天,最后一眼要看的是喜剧,欣赏人类精神世界的喜剧的泛音?海伦・凯勒最突出的精神品质是什么?三是文章中多次提到了“有视力的人”对诸多“奇观”的“忽略”,如何理解其中所要表达的感情?怎样认识海伦・凯勒心中的“奇观”?在分析讨论的过程中,要求学生阅读原文,联系实际,比较海伦的生活遭遇,以受到的启发写读后感,强化学生对生活幸福指数的感悟。教师要逐层深入地探究分析活动,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思想引领成效。

三、注重实现教学自主学习与思维引导全面交互

许多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都将讲解作为最主要的手段,认为只有讲全讲透才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这样的课才算满意的课。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并没有完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对于学生的学习参与欲望考虑得不够充分,很容易造成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低下,在学习中难以形成教师和学生之间良性互动的局面,对于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性和创造能力培养产生消极作用。针对这样的现象,高中语文教师应当注重改革创新,突破这一瓶颈。各种教学改革的模式为突破这一瓶颈提供了范例,其中自主学习模式是得到广泛认可的作用方式。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中,按照学习小组为单位,分成6―8人的学习小组,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不同学生的作用,让后进生在小组里学习到优秀生的思维方式,让优秀生对小组里中下层的学生发挥更为直接的帮教作用,让一个个团队在学习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要引起注意的是,教师在运用这种模式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既要让学生自由地开展学习,又要做好启发引导和调节控制,对学生的难点问题予以帮助,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调控,让整个教学活动始终处于教师的有效控制之下,保障自主探究学习模式取得最优成效。

四、注重实现教师讲解传授与指导帮助全面促进

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潜心研究自己在教学活动中应当扮演的角色,尤其是要改变许多教师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充当教学活动主角的模式,从教师满堂灌输的主体地位中走出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当转变自己的角色,充当学生学习活动的启发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予以点拨指导,对学生的思维方式与学习技巧予以指点,并帮助他们学习解决重难点问题,通过教学中有效的双边活动让学生的思维变得积极起来,让学生在相互协作的学习中增强思维分析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让学生的自主学习地位得到全面体现。另外,教师还要重视对后进生的帮扶工作,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量安排时间对学生进行学习薄弱环节的分析和辅导,还要引导其他学生与后进生开展帮扶活动,整合语文学习的各种有利资源,促进全体学生共同进步。

五、注重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与课外活动全面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