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生结业论文

学生结业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生结业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生结业论文

学生结业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高职教育 毕业设计(论文) 实践教学

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大学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进行实践活动的尝试,同时这一过程也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十分重要。但现阶段高职院校由于种种原因,普遍存在毕业设计(论文)管理不到位,过程控制流于形式,质量难以提高等问题,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必须重新构建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模式。

1.高职院校毕业设计(论文)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培养模式基本沿用了本科院校的培养模式,无论是论文的标准、格式还是答辩的形式,高职的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可以说就是本科院校的缩水版。由于本科教育与专科教育在办学定位、办学层次、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区别,高职院校采用本科的培养模式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1.1毕业设计(论文)安排时间短,学生差异大、任务重。

和本科院校一样,高职高专的毕业设计(论文)安排在最后一学期,即第六学期,而最后这个学期同时又是毕业生寻找工作、顶岗实习的时期。由于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学生面对的头等大事是就业。这段时间,学生有的把重心放在找工作上,对毕业设计(论文)没有太多的激情和动力;有些已签约的学生用人单位要求提前上岗,致使学生无暇顾及自己的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在很大程度上只能为工作让步,最后造成对毕业设计投入的精力不足,只能勉强凑合。同时由于学生专业热爱程度、个体勤奋程度的不同,三年的学习结束后知识掌握和技能水平差异极大,用综合的毕业设计(论文)要求,只能对一部分学生适用,大部分学生是超出其能力所能及的。造成一些学生在毕业答辩前一周忙着“开夜车”,将教材中的一些章节重新组合、拼凑成文,或从网上下载他人的作品,更有甚者,将他人的文章直接换上自己的名字。

1.2选题不适合高职学生的能力和特点。

目前,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论文)大部分仍然采用由指导教师出题,学生选题后在校内完成的模式下进行,该模式在实施时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毕业设计的题目是由指导教师主观出题,学生被动选题。指导教师在出题时,并不了解学生的个体需求,只是按照自己的科研方向或本学科的重点来确定相应的题目。学生在选题时会出现盲目选题、或只选容易做的题目。二是选题往往工学结合不紧密,缺少多样性。往往一个题目做几届,实行多年一贯制。由于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缺少企业的实践锻炼,很多学生没有足够的能力完成实践性很强的毕业设计。在这种情况下,毕业设计(论文)往往质量不高,失去本来的意义。

1.3毕业设计(论文)所需信息和资料难以搜集,影响进度。

在扩招背景下,学校很多基础建设受到资金等因素的限制,并未与招生人数成比例同步跟进。尤其是工科类高职院校,实验室、计算机房等毕业设计(论文)所必须的基本场地条件往往得不到满足。和所需资源同样缺乏的是岗位及社会需求信息,这些信息的缺乏使学生在选题阶段和具体实施阶段显得捉襟见肘,以致毕业设计中常出现常识性错误。

1.4学生基本功不扎实。

基本功不扎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不清楚毕业论文的文体特点和学术规范,甚至很多学生从来没有进行过论文写作训练。二是不知道如何收集、整理资料,根据设计的选题,应该查阅哪些相关资料,一些学生并不清楚。三是不会运用资料,有些学生在得到指导教师给的有关资料后,不能透彻理解、正确使用自己所掌握的材料,结果在写作过程中常常出现引用资料时断章取义或所引用的材料不能说明自己的观点等现象。四是缺乏思辨能力,行文逻辑思路不清晰,论述层次欠分明。五是由于外语水平有限,很多学生在对摘要和关键词进行翻译的时候,照搬翻译软件的现成翻译,句子欠通顺,翻译也不准确。

2.高职院校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模式探索

自2008年开始,我院就针对毕业设计(论文)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改革试点,在经过了3年时间的摸索研究的基础上,经过行业企业专家反复论证,总结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毕业设计改革思路。

2.1加强指导教师、学生思想教育,明确参与人员职责。

指导教师必须认识到毕业设计(论文)作为综合性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全面回顾总结所学知识技能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提高职业素养的重要过程。学生能否通过毕业设计真正掌握就业技能,能否就业、就好业,指导教师负有重要的责任。同时,学校应加强思想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做好毕业设计(论文)与找工作并不矛盾,做好毕业设计可以培养动手能力,积累实践经验,增加应聘成功的机会。为完善过程考核,学校进一步改革毕业设计流程,明确每个参与人员的职责。对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关键节点重点关注,落实考核政策。

2.2采取“工学结合”毕业设计(论文)模式。

“工学结合”毕业设计(论文)模式,毕业设计(论文)现场不再是学校,而是企业实践现场。选题方面,毕业设计题目应取自生产实际,数据资料与设计条件取自现场。在具体实施时,可以采取由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到学校的实习企业选题,也可以由学生自己联系企业,将企业的真实项目作为课题,到学校审批的办法进行。

在指导模式方面,对于采取该模式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学生,应采用双导师制,由生产一线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联合进行指导。在毕业设计题目确定后,校内的指导教师负责过程管理,制定毕业设计流程,对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检查,负责对后期的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进行指导和审核;校外的指导教师负责具体的内容指导、提供相关资料及学生与实习企业、工作环境的协调。

通过这种培养模式,学生除了在设计思想、设计规范、设计技术和能力方面受到了很好的训练外,还在工程实践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方面得到了强化训练。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这种一体化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在选题的目的性与科学性、设计资料的丰富性与真实性、指导教师的知识结构与经验、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此外,这种模式还能使教师得到实战锻炼,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使教学水平和指导能力不断提高。

2.3调整课程、提前介入,实现毕业设计(论文)与就业“零距离”对接。

学校从大一开始就着手对学生进行职业与毕业设计互动关系的教育和引导,而不至于临近毕业才考虑这些问题。

通过毕业设计,高职学生锻炼了综合应用能力,初步适应了岗位的操作规范和要求,增强了自信心及参与社会的积极性,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更凸显了就业竞争力。因此,重视并着力解决高职毕业生毕业设计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实现与就业的良性互动,势在必行。特别是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学校更应该不断加强管理,扩大与外界的联系,调整思路,实现问题的根本性解决。

2.4建立合适的高职院校毕业设计评价体系。

由于高职院校毕业设计更加注重实践性,因此不能再沿用本科的毕业设计评价体系进行评价,需要对学生的毕业设计的成绩评判作一些调整。

首先,在评判标准上,高职的毕业设计应轻理论分析,重实践应用;轻计算公式推导,重实践运用效果;轻研究方法,重实践的创新能力。其次,建立全面的较为科学的综合评分指标。这个指标的评判包含学生的学习态度、在企业实践的考勤情况、毕业设计论文完成的情况和质量、中期检查成绩、答辩成绩、论文评阅成绩,等等。通过认真的质量评定,不仅可以客观地评价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全面素质情况。

参考文献:

[1]周学军,周蓉.“工学结合”模式下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刍议[J].职教论坛,2010,(8):32-33.

[2]庄美男,林波.高职高专毕业设计模式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7,(2):79-81.

[3]任长春.浅谈高职教育中毕业设计环节的教学改革[J].科技信息,2009,(35):284-287.

[4]叶如意.论高职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创新与优化[J].教育与职业,2008,(9):71-72.

[5]包锦阳.高职毕业设计现状调查[J].教育与职业,2008,(10):40-41.

学生结业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难现状

最近几年,大学生就业形势也日益严峻。2001年以后,大学毕业生数量连续每年以30%左右的比例递增。毕业生人数由2001年的114万,到2009年的610万。随着毕业生数量的膨胀,待业人数也逐年增加,2001年只有34万人,而到2007年已经达到148.5万,接近150万的毕业生处于待就业状态。前一年累积下来的待业学生又加入到第二年的就业大军中,这给应届毕业生就业造成了更大的就业压力。

二、大学生就业难产生原因

(一)社会环境

我国中小企业选人用人基本上没有导入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多数企业是缺什么人找什么人,而且多数企业选人用人凭经验靠感觉,不科学。这种现象的存在,一方面制约了企业发展,另一方面也限制了求职者的就业。再者社会传统就业观念影响了就业。社会、家庭对高校毕业生的高期望使得毕业生就业定位较高,有些毕业生宁愿选择不就业也不降低标准,自认为只有留在大城市、好单位才能证明并实现个人的能力和价值。

(二)高校教育制度

在高校扩招的背景下,高等教育的教育模式并没有大的改变,因此,由于大幅度扩招而造成的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备、环境的资源紧缺,生源质量的下降以及管理的松散等都影响了高等教育的质量,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是必然的。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包括:为毕业生收集并招聘信息、组织校园招聘会、对就业困难毕业生进行心理辅导等,可以有利于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及时收集就业信息,增加就业的机会。但由于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相对滞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造成待业,给社会就业带来了压力。

(三)毕业生自身因素

高校扩招使得生源的质量受到影响,这些人将直接影响到其他相对素质较高的学生的学习努力程度,造成部分毕业生没有掌握良好的专业技能。个人能力不强已成为制约毕业生就业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因此,大学生们从各方面加强个人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为自己增加筹码。

职业本身与从业者素质是有内在联系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特征与能力特点,并与社会某种职业相关联,个体在择业时应清楚地了解自身的态度、能力、兴趣、智谋局限与其它特性,以寻找到与其特性相一致的职业,达到人与职业间的合理匹配。而现在有很多毕业生由于在求职前对自身和职业没有正确的认识,导致择业失败或从业后职业稳定性差。

三、相关对策

(一)政府要加强就业政策的研究与落实

如何进一步疏通和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是目前值得我们不断深入研究的问题。比如,从立法的角度促进和保障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高校招生计划与毕业生就业状况要进行适度硬性挂钩,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监督机制,整治虚假就业率问题。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是随着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而产生的,由于时间不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够成熟、完善。种种歧视现象实际上与市场经济及社会发展对优化配置劳动力资源的要求是相背离的,它扭曲了就业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使本来优化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就业市场走向异化;大学毕业生在供需见面会上签约行为缺乏适当约束,毁约现象严重,届时不报到,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因而,进一步规范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为毕业生创建一个开放、公平、有序的就业环境,是我国政府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必要举措。

(二)高等学校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我国高校当前的专业结构设置与市场需求矛盾突出,有的专业供不应求,有的专业供过于求。究其原因,一方面为其提供智力、人才与科技支撑的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调整相对滞后,另一方面,对于市场需求好的专业,所承担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课程设置相对落后,传统的理论灌输和课堂教学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高等学校要积极进行专业结构调整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的新要求,根据岗位需求和能力需求,调整课程设置。

当前,我国高校普遍建立了一支专门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咨询、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就业指导队伍,但一般是针对毕业生进行的,且流于形式,仅仅传达国家和地方的就业政策和法规、举办人才招聘会、提供就业信息,忽视了指导意义的内涵,在内容、形式和力量配备上都有待改善。我国高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应当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应根据不同年级的任务和学生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大学生从观念、心理,到知识、技能上都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这样不仅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而且能使学生在职业生涯中终身受益。

(三)高校学生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能力

高校学生要加强学习,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大学生要注重提高自己在道德、文化、业务、身体、心理等各方面的素质,除了要具备过硬的专业能力之外,还要培养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运用知识能力、独立生活和工作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开拓创新能力等非专业能力,增强竞争力和自信心,使自己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高校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要转变“终身”就业的观念,认识到职业是可以变化的,就业就是一个动态过程。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各行各业,特别是企业单位,人员流动比较普遍,能力强的人往更好的企业跳槽,不能胜任的人会遭到辞退。所以,大学生的初次就业并不代表要从事一辈子,通过个人的学习、努力可以在合适的时候再选择自己理想的职位,甚至根据个人兴趣和能力转行或者进行创业。

很多毕业生难以找到自己合适的岗位,那么考虑继续深造考研是一条发展的光明大道。一方面,继续深造可以深化自己专业知识,提高自己学历水平,能在将来知识经济大潮中立得更稳。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深造的时间回避当前的严峻的就业形势,期待几年后整个就业市场回暖,能够找到合适的岗位,更好实现自己的价值。再者,国家为鼓励大学生考研也出台了一系列放宽与优惠的政策。

四、结语

解决毕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它需要各方面的通力合作和共同努力而绝非一方之力所能及,只有各方通力合作,才能使高校毕业生就业难这一根本性问题得到有效地缓解和最后的解决。毕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非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地地事,它需要我们各方持之以恒地做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就业进入正常的循环轨道。

参考文献

[1]张燕玲.生涯发展理念下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7.

[2]喻沙.浅析大学生实习权益的保障[J].科教文汇,2008(10).

学生结业论文范文第3篇

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于20世纪80年代相继开设医学检验5年制本科专业。随着形势的发展,国家教育部医学检验专业(101001)纳入新成立的一级学科医学技术类(1010)之下,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学制也改为四年。自2013年起,所有医学检验本科均调整为四年制。因此,对于原来以培养五年制医学检验本科的院校来说,鉴于部分较早设立四年制医学检验本科的院校并未要求毕业论文设计;如何使医学检验专业教学适应新形势,培养高素质医学检验应用型人才,对于原来培养五年制医学检验专业的院校,是否保持五年制方案的毕业论文要求,是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

毕业论文是本院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方案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是通过毕业论文这一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和解决学科内某一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科研能力得到一次完整的综合训练。同时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树立严谨的治学态度,为毕业后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基础我校自2002年开办五年制医学检验本科以来,一直严格要求学生在实习阶段由实习单位高年资带教老师结合检验工作实际,进行毕业研究论文设计、实验工作、分析汇总、撰写毕业论文、返校论文答辩等环节。使学生从实际工作出发,培养实用科研能力。在五改四大背景下,我校仍然在培养方案中明确维持毕业论文要求。现我结合我校以往培养过程,分析探讨医学检验本科生毕业论文要求对培养医学检验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性。

2.毕业论文各环节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分析

2.1 实习基地的选择

医学检验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的开展是在各实习基地进行的。因此,实习基地的选择不仅要充分考虑到实习医院的临床规模,更要求实习医院有带教实力的充足的、高素质的论文指导教师。我校在开始实习之处,经过多方努力,在上海、江苏开辟了多家知名大学的附属医院作为实习基地。对于指导教师的选择,与实习单位积极沟通,实习医院检验科均安排责任心强、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有各级科研课题并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论文导师,且实行导师一对一的指导方式,为保证论文质量奠定了基础。

2.2 论文选题

选题是进行论初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选题得当决定了论文研究的意义和创新性。选题鼓励学生结合导师现有的科研课题,在对本专业的现状进行调研,提出课题的初步方向或题目,由导师分析结合学科发展方向后确定。有条件的实习医院在选题时应尽量结合一些前沿技术,如最近质谱技术在微生物鉴定中的应用。这样,从选题开始就使得论文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2.3 论文开题

选题完成后,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阅读相关文献,对所选择的研究课题进行初步了解,并整理出课题设计的目标、内容、试验方案及预期结果,形成开题报告。该阶段锻炼学生查阅、理解、消化和提炼文献的能力,好的开题报告应在总结文献的基础上,提出具有创新性的实验或设计方案,是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每个实习点均有多名实习同学,相应有多名带教老师,带教老师组成指导组,学生围绕课题设计进行PPT演讲。导师组对课题立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指出存在的问题,为课题的顺利进行提供依据,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2.4 课题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是学生真正进入课题中的阶段,该阶段是毕业论文的核心。在实验研究开始,指导教师应严格要求,并在实施过程中,逐步让学生独立实施,并做好洋细的实验记录,导师定期与学生沟通,对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关注实验进度,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该阶段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可以同学间先讨论分析问题,网上查找资源,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掌握的知识对实验内容和结果进行及时分析处理,对实验方案进行可能的修正,学会对结果进行分布总结。该阶段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5 论文撰写

我校毕业论文大纲要求由综述及科研论文组成,综述要求学生围绕科研论文,查阅大量文献,总结出课题目前的现状及发展方向。科研论文由标题、摘要、正文、参考文献等四个方面内容构成。要求学生参考相应格式文献,立论正确,依据充分,数据资料准确,正确认真严密结合自己的实验结果,利用图表等手段表述自己的研究成果,论证推理严密,统计推导。指导教师认真评阅、仔细修改,督促学生保质保量完成论文写 作。该过程能够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

2.6 论文答辩

论文答辩是训练学生进行科研汇报的良好途径。论文按临检血液、免疫、微生物、生化检验等专业分组。答辩评委会由本校附属医院医学检验专家及资深任课老师组成,根据分组情况,论文先由相应专业组专家函审,初审合格同意答辩,如问题较大提出初步整改意见,修改后参加答辩。答辩过程包括学生陈述、评委提问、学生回答、评委打分等环节,该过程充分锻炼学生归纳总结、口头表达及临场发挥的能力。

3.结语

学生结业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土木专业 本科 毕业设计/论文 现状

【基金项目】大连理工大学2016教学改革基金项目(YB2016036)。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206-01

一、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的教学目的和任务

土木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的最后的一个环节,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环节,是专业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更是一次贴切实际工作的大操练。

“大连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办法”亦指出:毕业设计(论文)是大学生培养过程中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学生在校期间一次较为系统的综合训练。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系统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1)调查研究、查阅、获取、分析、综合文献资料的能力。

(2)方案论证、分析比较的能力。

(3)设计、计算、绘图与标准规范的正确选择的能力。

(4)本专业常用手段、设备的应用及相关实验数据的获取及分析处理能力。

(5)外文阅读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

(6)撰写设计说明书或论文报告的能力。

(7)语言表达、思辩能力,阐述观点准确、清楚回答问题的能力。

二、土木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特点和难点

土木专业的教学具有理论综合性、实践性并重的特点,合格的毕业生不仅要具备坚实完备的理论基础,还要有相当的实践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对土木专业人才的需求。毕业论文环节一般安排在大四的第二学期,因此不同于之前的每一个学期,这个阶段具有如下特点:

(1)时间短,任务集中。通常毕业论文阶段最多安排14周(国际班为3周),除去后期的评阅、答辩环节,留给学生的时间是12周,这中间还包括上半年的各种节假日(清明、五一、端午等共计3天)。

(2)不安定因素相对集中。毕业前夕,正常情况下学生们完成了全部的课程学习,面临继续深造或走向社会。各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复试今本上的都安排在每年的3-4月份,恰好是毕业论文(设计)启动阶段,鉴于目前越来越大的考研竞争压力,有机会参加复试的学生,都会全力以赴准备复试而无法集中精力于毕业论文(设计),至少会影响两周时间。如果在异地外校复试,还可能更长。部分学生还面临着找工作的现实问题,同样会分散精力和时间。同时,即将毕业走向社会所带来的焦虑和恐慌心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投入程度。

(3)参与主体的特点。首先,作为毕业论文(设计)的参与主体――大学准毕业生们,经过大学本科系统的专业学习和训练,基本具备了较全面的理论知识、必要的实践技能,能够在科学的殿堂里登堂入室了。其次,同学们聪明、热情、好奇、精力旺盛、富于创造力。更重要的是,作为科研队伍的新分子,他们思维敏捷、不受惯性思维的禁锢,出其不意的思想火花甚至会给指导老师以有价值的启发,从而促进课题的进展和深化。

如果说前面两个特点是不利因素的话,那么学生们所具有的特点将会成为他们能够顺利地、并且高质量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潜在有力保障。但由于是第一次参加大学期间综合性最强的实践训练,时间短任务重,圆满完成毕业论文的任务几乎不允许有明显的失误和偏差,其难度可想而之。

三、我国教学及改革研究现状

土木专业是我国理工科高校的龙头专业,承担着为国民经济建设培养输送合格人才的重要任务。因此,本科生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历来都受到普遍的关注和重视。不同历史时期,围绕这一环节开展的教学研究和改革层出不穷。

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教学资源紧张, 专业课程的学时相对缩减,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深度, 加上毕业生就业压力逐年加大, 学生在毕业设计上的精力投入不够, 致使毕业设计质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滑坡。各高校的教育者分别从宏观管理和微观操作,对本校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不断的进行创新完善的探索。

四、结语

对于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改革和创新,虽然各高校的做法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有共识的,那就是:随着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毕业设计工作也必将面临更多新的问题,不断探索毕业设计工作的新模式、新方法,力求使毕业设计环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途径,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场持久战。只有学校、学校基层单位、教师和学生各方面都予以重视,多投入时间和精力,保证各项制度完善,才能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的内在要求和各校提出的“精英教育”目标,进行“土木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方法”的探索和实践意义重大,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教育部),教高厅[2004]14号,2004.4

[2]大连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办法(2016年)

学生结业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酒店管理专业;顶岗实习;心理健康问题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2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开设了酒店管理专业,这是一个实践性强、应用性大的学科,要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就必须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酒店实习是这一工作的重点与中心。为了使学生在毕业以后能够很快适应工作岗位,胜任岗位要求,高职学校酒店管理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都会安排半年的顶岗实习,时间一般安排在学生临近毕业的一学期。实习的岗位主要有酒店前厅、客房、餐饮等部门的服务人员以及人力资源部、办公室等部门的文员岗位。但在实际中,学生在酒店实习期间遇到了不少的困难,除了个别同学是因为身体的原因,如劳动强度过大,学生身体素质差,出现疲劳、水土不服、拉肚子等外,大多数是属于心里的问题,如果学生对实习不满意就会导致有消极怠工的情绪,甚至有的学生会中途中断实习。

本文首先总结酒店实习生在实习期间所出现的心理状况的种种表现,然后针对实习生心理状况的表现分析造成该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了解决酒店实习生心理状况的具体措施。

一、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实习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表现

(一) 实习前准备阶段的心理冲突

准备阶段是指酒店实习生在校期间,已经知道即将到来的实习的具体时间。在这个时间内,学生的心理波动极易产生。主要原因是在实习前每个实习生都面临着选择实习地区以及实习单位的问题,而且可能与自己的生活环境差异会比较大,并且大部分酒店要进行网络或现场的面试,以便挑选适合自己酒店岗位需求的学生,他们在面试时更多的是从学生的外部条件来选择合适的实习生,这就导致不能如愿的学生从一开始便对实习产生抵触情绪;另一方面,有些学生对学校安排的实习意义了解得并不是很清楚,实习的目的不够明确,一旦实习不能如愿以偿,心理落差就大。

(二)职业认知适应期

职业认知适应期是指实习生已经被酒店录用,紧接着按照酒店的安排进行上岗前统一培训、酒店根据实习生的自身条件、培训的结果与酒店岗位的需求给实习生安排岗位,以及实习生初上岗实习的这一时间段。在职业认知适应期,因为实习生面临的是一个全新的环境,对一切都感觉到陌生、好奇,心里既担心又期盼,担心的是自己能不能适应这一环境,能不能顺利的完成实习,期盼的是希望实习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希望在新的环境里大有作为。这一时期一般要持续20天左右。

在这一阶段,学生面临的首先是角色上的冲突。在学校时,学生的身份很单纯,面对的除了同学就是老师,学生对学生角色已经非常的熟悉,十几年的学校生活使每个人都养成了特有的学习习惯和生活方式。一进入实习单位,首先面临的是角色的转变,由一名学生转换为酒店员工,另外,实习生还要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上级、同事,同事中有老员工,还有新员工,有些甚至是自己朝夕相处的同学,这一切新的变化都会让实习生措手不及。第二是酒店的性质所决定的。酒店是企业,企业要盈利,因此酒店会根据岗位的需求和实习生的外形,如身高、长相来分配岗位,这样就容易使学生觉得不公平,尤其是对于外形条件一般而在校时学习优秀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沉重的打击,甚至会使实习生产生离开实习单位的想法。第三,不少酒店把实习生当作难得的人力而不是人才,安排的工作量大、任务重、时间长,对于承受力较低的学生而言,情绪会比较激动,甚至采取逃避和消极工作的态度。

(三)技能熟练波动期

技能熟练波动期是指学生在经历了职业认知适应期后,对自己目前所从事的岗位已经熟悉,与周围的环境也能够和平共处。这个阶段一般会持续2个月左右。这个时期,表面上看起来风平浪静,实际上是暗流涌动。首先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实习后,大部分学生对工作的新鲜感慢慢消退,希望多接触其他岗位,能够轮岗。对于酒店而言,实习生的实习时间就是很短的,轮岗要付出人力物力以及时间,是很不经济的。当学生的要求无法满足时,就会大大降低工作热情。

(四)心理稳定成熟期

这一时期,实习生超越了生理和心理上的极限而进入了心理稳定成熟期。这一时期是整个实习阶段非常重要的一段,实习能否圆满完成,实习效果如何,这一阶段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时学生对实习环境已经非常熟悉,各种人际关系也趋于稳定。随着对各自实习岗位的熟悉,实习生容易出现自满情绪,在工作中也不像刚进入酒店时那么小心翼翼,谦虚谨慎,工作时会出现敷衍的现象,甚至有的同学会出现请假、迟到、以及旷工事件。这一阶段,学校的指导老师和酒店的相关管理人员要提高警惕,指导老师要及时与酒店联系,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以及工作情况,可能的话要深入到实习单位,召开座谈会,与实习生面对面交流,及时解决学生在实习期间遇到的各种问题。酒店的管理人员这时期更要多地从生活上关心实习生,了解实习生真实的想法,学校和酒店要正确引导学生,让实习生对实习进行思考,不断增强实习的自觉性。

(五)情绪倦怠浮躁期

情绪倦怠浮躁期指实习生结束酒店实习而返回到学校重新学习后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实习生结束了酒店实习,完成了从学校到职场的过度,经历过实习的学生,对自己今后所要从事的工作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这时候就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一种是觉得自己不适合在酒店这一服务行业工作,毕业后想转行干别的,但是很盲目,又不知道能做什么。于是直接表现在学习态度上,就是对专业知识的漠视;另外一种是认可自己所学的专业,想毕业后继续在酒店工作,但经历过酒店实习后不想在酒店的基层服务岗,想进入酒店的管理岗,但由于酒店竞争比较激烈,尤其是管理岗位很看重员工的实践经验,对于只实习过半年的实习生来说,管理岗位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这就容易使实习生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两难境地。

二、造成酒店实习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本人对实习的认识有偏颇

1.实习生对酒店业认识不够。在校期间,学生接受的都是对高星级酒店的学习,所以在选择实习单位时自认为星级越高会越好,但他们缺乏对高星级酒店的具体了解,殊不知酒店星级越高对工作人员的要求也越高,光鲜亮丽的外表下有着更加严格的规章制度。所以学生进入实习单位后,无法适应高强度的酒店工作,心理落差就会更大。

2.实习生心理抗挫能力较差。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的关爱,心理年龄与实际年龄不太吻合。在实习时他们对自己的酒店员工角色认识不够,工作出现问题时希望酒店能够像家长和老师那样理解他们,宽容他们;其次是心浮气躁,不能踏踏实实的工作。好多学生认为,自己是一名大学生,接受了大学教育,又学习了专业知识,理应在管理岗位上工作,不愿做基层服务员。

3.不同实习单位的实习生会进行交流。工作之余,实习生之间通常会联系,就实习单位的伙食、住宿条件、待遇、实习岗位、人际关系等问题会进行交流,一旦得知自己的各方面都不如其他同学时,就会出现心里的不平衡,出现对实习的不满情绪,从而影响工作的积极性。

(二)学校方面的原因

1.学校介绍不够导致学生对实习作用认识不清。学校有完整的实习计划,实习计划的设计也比较合理,得到了大部分用人单位的肯定。因为学生对实习计划不够了解,导致他们不清楚实习与整体教学的关系,从而影响到对实习的正确认识。

2.培训教育及时但不够全面。学校会通过公示实习单位信息、企业推介会等形式进行实习培训,并且会召开实习说明会,但在校期间大多数学校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不够重视,对学生的思想了解不够深刻,尤其是学生在人际关系的处理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一旦进入实习场所,面临复杂的环境,他们会感觉到手足无措,有恐惧的心理。

3.学校和酒店的双重管理有待于完善。学生实习时,虽然有实习指导教师专门负责学生的实习工作,但很多实习指导老师同时身兼几职,平时与学生的联系主要通过QQ或电话,不能面对面地与学生沟通,更没有配备专业心理辅导老师进行跟踪。实习生一旦工作压力大,人际关系复杂,情绪就容易激动,因此在实习期间要加强心理疏导。

(三) 酒店方面的原因

酒店是企业,要盈利,但由于酒店目前面临的好多问题,如工作辛苦、待遇低,尤其是目前我国的好多酒店不能解决员工的养老问题,所以酒店是目前人员流动很高的一个行业,平均人员流动率在30%以上,所以酒店实习生已成为酒店员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不断扩大的群体。由于实习生在酒店实习时间短,一般酒店不会把实习生当做储备人才来培养,而实习生希望在实习期间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不同的岗位,两者之间的需求有矛盾,从而影响实习积极性。

三、酒店实习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 做好实习前的心理预防工作

1.心理健康教育应得到重视。首先心理健康教育应贯穿学校生活的始终。在校期间,学校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机会,通过各种社会实践和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来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同时要安排心理健康指导老师,随时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指导,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2.专业意识教育要贯穿始终。任课教师应该在平时教学中就穿插对酒店行业的介绍,全面开辟和精心推进酒店“职业经理人”教育,引导学生学会面对酒店中的一些负面现象,理性判断和应对。

(二)做好实习期间的心理干预工作

学生在实习期间,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有专人能真正了解并关心实习生的心理状况,能及时跟踪实习生,一旦发现问题,就能及时处理和解决,可避免问题向严重化发展。另外学校要有专人定期和酒店联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工作情况,防患于未然。

(三)做好实习结束之后的心理跟踪工作

1.实习中典型案例的总结。现在大多数学校都要求学生写实习周志或实习日志。实习周志或实习日志是实习生在实习期间生活、工作的真实记录,不能流于形式。学生实习结束后,实习指导教师从中抽取典型的事例汇编成册,供学生交流或即将实习的学生学习,有利于即将毕业的学生毕业后顺利进入社会,对下届的实习生也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