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环境设计的了解

环境设计的了解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环境设计的了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环境设计的了解

环境设计的了解范文第1篇

1.了解不同色彩对人的感觉印象

了解不同色彩对人的感觉印象是在空间环境设计中合理运用色彩的基础。很简单的一个例子,在比较传统的印象中,红喜白悲,尽管白色看起来纯净无暇,但是在空间环境设计中不宜过多的运用白色,首先给人的感觉就很不适,另一方面,白色易显得空洞;但是,从传统空间环境设计来说,大量运用红色也不合适,红色本身就不适合铺天盖地。这样我们就可以清晰地明了,不管什么颜色,首先了解人们印象中色彩的图式是非常重要的。

2.合理的色彩运用在于合理的搭配混用

在空间环境设计中运用色彩也是如此,单一的色调,就算是印象再深刻的色彩,一开始即使给人一震撼的感觉,但是天长日久,极为单调的色彩也极易使得人们产生困倦感,一味地追求新奇不顾人的真正需要最后都不可避免的遭到淘汰。合理的色彩运用在保持人们新奇感觉的同时,也是设计者一个美学修养的体现。好的色彩搭配设计使得感觉新鲜有趣的同时,还能让人心理上感觉舒适安心。

3.色彩运用需考虑到空间环境的应用者

在空间环境设计中运用色彩的时候,必须考虑到的一点是,在不同地方的色彩有着不同的意味,即使身为设计师,为了自己的作品力尽完美,但是空间环境设计的最终使用者如何感觉才是最重要的。在空间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空间环境当地的人文环境,人民的社会意识,避免使用敏感色彩。另一方面,还有考虑当历史发展的影响,人们的审美情趣,一个舒适宜人的空间环境包方方面面,涉及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应用者是最终对色彩运用做出反馈的人,在色彩运用中是不可避免的问题。

二、合理的色彩运用在空间环境中的积极影响

1.在空间环境设计的整体和谐方面

色彩是空间环境的语言,在塑造空间情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色彩多方面的特质被应用到环境设计中,其象征性原理的设计意味被普遍应用。合理的色彩运用,不仅可以令空间环境有序合理,另一方面,也使得色彩本身得以彰显,好的空间环境,应该是环境和色彩相得益彰,相互辉映。约翰•罗斯金所说过:“光线与阴影有助于我们对物体的了解,颜色则有助于我们对物体的想象与情感。”空间设计行为无疑都会经历对色彩、光线环境的设计把握,在空间环境设计中它色彩已经成为创造空间环境不可或缺的因素。

2.在社会环境反应方面

整体的空间环境设计,色彩运用合理良好,不仅可以反应当地的历史人文风情,更能促进当地的社会进步,这是因为良好的空间设计能够使得人们的身心愉悦,从而成为当地休闲放松的好的空间,有利于促进当地社会风气的好转,而好的社会整体环境,自然而然就会体现在当地的空间环境设计中,空间环境色彩设计和社会的风气相得益彰,从而使得整个的社会更加的和谐。

3.在色彩运用的发展方面

色彩在空间环境设计中的应用,可以反应了一个设计者较好的美学修养和体现。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艺术是靠不断的创新和改进来发展的,比如高迪对建筑学的重要影响,在色彩运用的发展方面,我们可以看到的是,色彩作为现代空间环境设计的语言,其发展和运用拥有者广阔的前景,合理的色彩运用在良好的空间环境设计中,既可以使得空间环境更加的怡人舒适,另一方面,如果存世成为经典的空间环境设计典范,也可以使得色彩的创新和发展达到一个新的高峰。

三、结束语

环境设计的了解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环境设计;思政元素;思政育人

2018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1],明确提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高水平本科教育全过程,强化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

1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必要性

环境设计专业的多数学生重视专业学习,忽视文化教育。环境设计专业90%本科生为艺术生入校[2]。据研究结果表明,多数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对自身专业课学习兴趣较为浓厚,对色彩、图形敏感,但对数字计算等较抵触。环境设计专业课程自带大量思政元素,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工匠精神”“生态环保”等。通过问卷调查法,对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切入点排序(见表1~4)。

2思政课程融入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的目标

2.1专业基础

环境设计专业毕业生要求掌握造型基础、形式基础、透视与解剖、专业速写知识,具有良好的创新思维意识;了解现代设计的发展历史,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掌握环境设计表达相关技能与方法,包括徒手艺术表现和专业计算机绘图软件。

2.2应用能力

掌握建筑构造、园林工程与植物、装饰材料与预算、家具与陈设、模型制作等环境设计的相关技术与工艺;具备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的综合应用能力,能够独立完成方案设计。

2.3人文素养

掌握哲学、文学、心理学、法律等人文社科知识,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法制意识;能够应用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拥有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掌握一定的中国历史文化知识,有良好文学素养,能够根据国家的政策、方针与行业发展动态合理地进行职业规划。

3思政育人具体策略

通过对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梳理主要课程对接思政切入点(见表4),例如“环境设计概论”结合室内陈设设计典型案例,从文化创新与人文氛围营造角度出发,强化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及文化创新意识[4]。“CAD绘图”引导学生了解AutoCAD软件在中国环境设计领域中的应用及发展现状,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引导学生研究中国园林设计思想及图纸表达,探索现代景观园林发展方向,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及使命感。“建筑构造与造型”结合案例说明建筑构造对建筑设计的重要性,增强建筑工程质量安全意识、环保节能意识和设计责任意识。结合中国传统的砖墙组砌方式和工艺,弘扬“工匠精神”。“设计制图”结合工程图样在环境设计行业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自觉执行国家标准和设计规范的责任意识,建立积极的职业价值观。结合作图实践中的各种线型、尺寸标注和图面质量等,要求学生树立精益求精、开拓创新的“工匠精神”,以及严谨细致的职业素养。“室内空间设计”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家居室内空间发展历程及发展现状,提升学生对我国室内设计发展的文化自信。从家具空间功能布局角度出发,以人为本,建立合理流线,增强设计服务意识。“园林工程与植物应用”针对园林河道工程存在社会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施工材料及工艺方面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为社会服务意识[5]。结合中国绿色环保典型案例解析,培养学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理念。结合中国假山艺术文化传承与创新设计案例解析,培养学生“工匠精神”。“人体工程学”关注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生活与居住环境的“无障碍设计”问题,体现以“人”为核心的设计价值观。“城市空间环境实习”倡导学生用环境艺术语言和思维方式,弘扬主旋律,进行相应的设计方法和基本城市空间环境空间处理手法知识的讲授。通过案例解析、作品创作及总结答辩等环节,体验、领悟中国城市环境设计中的“工匠精神”、优良传统和服务社会意识。中外造园艺术比较,中国园林为世界园林之母,结合中国名园典型案例,分析中国园林与诗词、绘画、书法、戏曲关系,提升学生文化自信。分析中国园林文化传承案例,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模型制作”通过特定比例模型制作,在设计中提高学生精确的设计意识,进而增强“匠人精神”。

4结语

如何使思政课程融入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是环境设计专业高校教师应重视的课题。本研究探究思政课程融入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必要性,明晰思政课程教学目标,提出主要课程思政育人具体策略。所提出的思政导学方案还需在今后的课程实践中不断打磨,以期形成一套可操作性、可推广性的优化教学方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EB/OL].2018-10.

[2]盛佳依.思政课程融入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研究[J].智库时代,2019(17):76-77.

[3]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01):31-34.

[4]王敏,王滨.热观察与冷思考:新时期推进“课程思政”改革的必然选择[J].教育探索,2019(1):102-107.

[5]吕宁.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思路探析[J].大学教育,2018(1):122-124.

环境设计的了解范文第3篇

无论是哪一种设计,其主要目的都是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也就是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因此,带着实际问题开展设计教育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该文从以问题为导向的环境设计教育模式入手,阐述当前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策略。

关键词:

问题导向;环境设计;教育教学

一、以问题为导向的环境设计教育的基本模式

环境设计的根本目的在于解决人们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实际问题,因此,无论是环境设计还是环境设计教育,都应注重问题的解决,即以问题为导向。以问题为导向的环境设计教育模式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二、当前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重自我感官而轻实践应用

随着环境设计专业的不断发展,选择这一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环境设计专业教师的教学任务也相对增加,对于学生的定期习作难免有所疏忽,无法提出有针对性的批改意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部分学生在完成作业时从自身感官出发,过于注重图面效果,作业看上去十分美观,但内容比较空虚,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这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学生把设计与艺术的概念、应用混淆了,过分注重艺术的美观,却忽视了设计讲求的内容;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了设计对象的实际需求。事实上,在环境设计中,设计与艺术之间的平衡是比较难以把握的,当我们无法掌握这一平衡点时,应当更为注重设计的本质目的,也就是设计的内容、设计的意义,而非以自我感官为中心,随心所欲地进行图面形式的设计。

2.重书面表达能力而轻语言表达能力

当一份设计完成之后,还需要把设计概念、设计理念与设计内容表达出来,此时就需要设计者具备一定的表达能力。对于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书面表达能力固然重要,但更需要强调的是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某些好的设计理念无法通过图画或文字在纸面上表达出来时,就需要设计者运用精简的语言、缜密的逻辑思维将这些设计理念表达出来。但目前部分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缺少这种语言表达的能力,这可能是由于他们在设计过程中没有对自身的设计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不了解自身设计能够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有可能是因为他们在平日的练习中只重视书面表达能力,忽视了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

三、通过以问题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能力

明确以问题为导向的环境设计教育模式,就可以对学生开展这一方面能力的专项培养。

1.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在发现问题这一步,应当对学生捕捉问题的能力进行专项培养。对于设计者而言,创意、灵感大多来自发现问题的瞬间,特别是对于未被发现的问题的捕捉,然后设计者以捕捉到的问题作为设计基础,建立设计的基本思路。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通过情境教学让学生体会教学现场存在的潜在问题,引领学生发现和感受因设计不合理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不便,从而提升学生观察生活、发现问题的能力。

2.借助角色扮演,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提出问题这一步,应当对学生概念延伸的能力进行专项培养。大部分问题都有很多解决方法,也涉及诸多领域,甚至大部分是与环境设计专业看似无关的领域。因此,培养设计者的概念延伸能力,能够有效拓展设计者的知识储量与视野。同时,教师可以借助角色扮演,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站在需求方的位置上分析和了解其实际需求,然后进行设计工作,改变在设计过程中从自我感官出发、以自我为中心的状况。

3.学习成功案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在分析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应当对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进行专项培养。环境设计重在解决实际需求问题,对实际需求问题的分析建立在大量数据的基础上,加强对数据的分析和整理能够为设计提供强力的支撑。有条件的学校应当加强与优秀设计公司的合作,利用设计公司的成功案例让学生学习如何分析、研究实际问题,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4.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解决问题这一步,应当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专项培养。通过对问题进行分析、整理、总结,最终选择一个优秀的解决方案,这就是环境设计的最终目的。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应用与实践中应当形成问题导向意识,深度贯彻“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这里的“以人为本”并不是从学生个人出发,而是以人们的实际需求为环境设计的出发点和切入点。

5.明确逻辑语言,全面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

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可以从实际需求的反方向提出问题,让学生学会逆向思考,以全面提升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此外,还应当加强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如果学生只会画设计图,无法将设计概念全面表达出来,是难以真正解决实际需求问题的。

结语

当前,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存在以自我为中心,忽视设计对象实际需求的问题。因此,高校教师在开展针对性教育教学时,可以采用创设教学情境、借助角色扮演、与知名设计公司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设计能力。

作者:石永婷 单位: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环境设计的了解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环境设计;人才;高校教育

一、环境设计专业产生的背景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建设发展迅猛,但是粗放型的发展模式片面地把城市的发展等同为城市经济的增长,导致出现了一些环境问题。高等教育可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大量的人才,肩负着培养新型社会人才的重要使命。在经济发展的驱动下,新技术、新科技得到了应用,环境设计教育成为新时代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师要重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要对固有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其中,创新是环境设计专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二、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本科教学现状

1985年,中国建筑学会于北京召开的中青年建筑师座谈会,使环境艺术作为一门新兴的艺术学科进入大众的视野。环境设计专业以建筑、环境、规划、造型审美为基础,顺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以提高环境质量、保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设计专业在高校的发展历史并不算长,以艺术类院校和工科院校为主。由于不同的高校对本科教学性质的理解存在差异,不同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定位也有一些差别。部分高校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学较为单调、狭隘,培养出来的学生综合素质欠佳、知识结构不够合理,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师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努力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三、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环境设计专业是一个年轻的专业,充满了魅力,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建筑行业的发展,环境设计专业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当下,人们追求生态平衡,环保意识越来越强烈。环境设计专业跨越建筑专业与美术专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专业。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调整知识结构,将技术与艺术相结合,改进固有的教学模式,联系实际,抓好课程建设,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在课程整体构思方面,教师要转变教育思想,改进教学方式,还要充分认识到环境设计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造力,明确创造是设计的主线,以建筑内部空间、外部空间和公共艺术空间的设计为教学的重要方向,引导学生学习建筑基础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要加强社会实践环节的教学,利用假期合理安排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市场调查,使其熟悉项目流程,提高其社交能力和协作能力。在教学课程设计中,除了专业知识外,与本专业相关的美学、企业文化、软件知识都是课程设计的重点内容。教师要让学生了解空间设计理念,学习工程预算、室内外设计原理、城市规划以及环境照明等知识,掌握各种施工流程,运用计算机等辅助工具展示空间设计的最终效果。

四、对我国环境设计专业本科基础教学的思考

环境设计的了解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社会;结合;公共艺术教育;环境设计

0 前言

环境艺术设计被称为“21世纪朝阳产业”,在我国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在我国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多,由于专业的环境设计人员紧缺,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一直较高。从环境设计专业毕业学生的就业反馈来看,越来越多的就业岗位领导反映,学生到工作岗位之后很难跨度进入工作状态,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学习,这也给高校教育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因此,将高校和社会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1 高校和社会基础实践教学

1.1 合理安排实践课程

结合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特点和教学大纲需求,一般来说,在大一学习理论知识,尽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至关重要,要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但是不可忽视自身的理论基础知识,只有经过量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在大一做好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尤其是一些实践的基本技法,经过不断的训练,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大二,学校安排机会让学生到企业中见习参观,初步了解社会企业项目的运行现状,了解本专业的社会工作状况和未来发展的需求。大三,学校安排学生到社会企业中具体实习,更多地接触项目市场,有机会参与一些具体项目中,在项目中了解公共艺术教育的具体方法和要求,提高自身的设计能力。大四,进入专业的实习和毕业项目设计,学生到社会企业中经过具体的历练,真正地感受到社会企业的工作特点,为毕业之后进入到企业中工作做好准备。

1.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师是向学生传递环境设计知识的桥梁。因此,要具备扎实的理论水平,并且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能在日常教学中传达给学生必要的实际方法。不过,我国的公共艺术教育本身起步较晚,更应该结合自身特点和国外的先进经验,不断地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根据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安排公共艺术教育教师到社会企业中访问设计人员,也可以进行实践挂职锻炼,提高自身的技术实践能力,这样才能在教学中传达给学生更多的经验和实践要点。

1.3 重视学生的实践参与

在大二的社会企业考察阶段,要明确考察的目的。在考察中重视体验,不能仅仅是走马观灯,在考察之后做好相关的调查报告。在实习阶段,要有详细的实习报告,充分反映出在项目参与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重视学生自身的心路历程。在毕业设计阶段,明确具体的设计任务,用真实的环境设计项目来作为学生毕业设计的评定。经过每个学年的环境设计体验,才能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项目时间中去,从而提高设计实践能力。

2 高校和社会工作室实践教学

2.1 学生参与到工项目中

实践教学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在实践中完成公共艺术教育过程;要改变传统意义上,教学对理论基础的侧重,培养学生面对实际环境设计项目中正确的设计思维,面对问题独立思考,综合掌握的公共艺术知识,将所学的公共艺术知识能应用到环境设计项目中去。在具体的高校教学中,需要校园内部和校园外部的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循序渐进地增加校外实践,不断地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完成高校与社会公共艺术教育过程。

2.2 教师建立工作室提供平台

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师可以建立一个设计工作室,配合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在实际工作中积累更多的经验,也能让学生参与到工作室项目中去,无论是模拟项目设计,还是实际项目设计,都能让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其中,是一种新型的高校和社会相结合的公共艺术教育模式。根据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的需求和学生的学习特点,成立不同的设计小组,保证每个小组的实力相当,教师在教学工作和工作室的项目指导上更加灵活多变。也能根据每个小组的状况选择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正确的竞争意识,并且在工作室的项目实践中提高动手能力,找到学生未来的项目设计定位,进行有意义的设计指导。教师利用工作室为学生提供项目设计平台,也为公共艺术的教育提供必要的支持,不仅仅是让学生以教材上的模拟项目作为实践,更多是利用国内外专业的比赛题目作为项目设计选题,根据小组完成工作室项目设计任务,并对项目设计的整个过程进行记录,在项目完成之后回顾整个项目,总结设计经验。同时,在工作室项目设计的不同阶段,组织学生深入到社会中,从社会的实际问题中找出设计要点。工作室的项目设计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挑战的欲望,让学生在设计中找到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实际设计能力。

3 高校和社会企业实践教学

3.1 了解社会需求

根据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的要求,公共艺术教育对学生的要求不能仅仅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应该更多地丰富其知识体系,重点突出培养学生的能力,丰富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使学生能全面发展。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就需要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与社会相结合,尤其是对于环境设计这一专业来说,本身就应该更加重视实践环节,在以后的工作中才能更快地转换角色。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应该从学校的角度出发,积极地和社会中的企业合作,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接触到实际的环境设计项目,真正地了解社会需求,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3.2 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实践可以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和社会企业的实践结合。在实践中,还存在着社会企业的需求和高校教学上的矛盾,想要提高高校和社会企业结合的效果,就需要大力推进校企联合的培养模式。高校和社会企业长期合作,在社会企业的选择上可以是学校毕业生加盟或创立的企业,增加二者之间的关系纽带。学校和社会企业之间有机合作,让学生能真正地在社会企业中工作,锻炼自身的设计实践能力。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能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尽快地和社会企业相结合,从而在社会企业中工作才能提高个人竞争力。充分发挥公共艺术教育的优势,促进高校和社会结合的公共艺术教育模式的形成,让学生能在校园中学习环境设计理论知识,也能锻炼实践能力,真正符合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4 结语

对于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来说,需与社会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环境设计专业本身就是一门注重实践的应用类学科,需要结合行业发展的需求,进行针对性教学。研究目前环境设计行业需求的人才类型,建立高校与社会相结合的公共艺术教育体系,给学生更多实践操作的机会,让学生能使用社会和行业的资源,成为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鑫.西部工科院校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研究――以兰州交通大学环境设计专业建设为例[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6(01):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