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外循环和内循环

经济外循环和内循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外循环和内循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济外循环和内循环

经济外循环和内循环范文第1篇

试验区金融业务发展状况

据人民银行海西中心支行统计,2006年―2008年,试验区内金融业务增长明显,其中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增长近一倍,短期贷款余额增长120%,长期贷款余额增长60%。而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增长50%,其中企业存款增长60%,储蓄存款增长34%。

三年中,短期贷款保持了较高的年增长幅度,2006年、2007年、2008年分别为44%、38%、62%;而中长期贷款的年增长幅度在三年当中有所波动,2006年为31%,2007年为16%,2008年为45%。无论是短期贷款还是长期贷款,均在2008年有了明显增长,这与试验区的建设项目在2008年逐步达到建设条件和进入建设期的节奏合拍。

2005年―2008年,在试验区固定资产项目投资总额大幅度增长的情况下,银行贷款在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中的比例却有所降低,如2006年―2008年,试验区内固定资产投资的年度增幅分别为26%、36%、5.4%,但银行贷款的增幅分别为798%、-83.5%、-86.4%,二者呈不对称状态。

而与银行贷款下降趋势形成对比的是项目自筹资金的增加。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增长的情况下,银行贷款增幅不足,主要依赖项目自筹资金弥补缺口,一方面反映出银行金融机构对试验区内建设项目支持的谨慎态度,另一方面也说明投资者投资行为更加积极和主动,筹资能力增强。

建行青海分行支持试验区建设

2008年12月20日,建行青海分行与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加大了与柴达木循环经济区全面合作,信贷资金积极投向园内企业和项目,有效地支持了项目建设和企业持续发展。自2008年12月20日到目前,建行青海分行支持循环经济企业(项目)12个,累计向各类项目发放贷款206000万元,贷款余额为165000万元。

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尽管建行青海分行在试验区的信贷投放力度不小,但依然受到来自其他银行的挑战。就对一些洁净生产项目的支持来看,其他银行特别是省外的股份制银行的支持力度和效率明显高于省内银行,因而更具竞争力。从这一点看,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尽管地处青海省,但从金融市场的角度看,却是一个全国乃至国际范围内的竞争目标。

试验区建设给建行带来的发展机遇和遇到的困难

试验区建设给建行青海分行带来的发展机遇一是信贷资金需求猛增,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试验区项目建设初期的配套资金和达产后的流动资金大多依赖于银行信贷资金的支持,对信贷规模的需求将大幅度增加,将有效促进建行青海分行业务的发展。试验区推介重点项目招商引资达一百多个,估算签约总投资230亿元。

二是金融生态建设得到加强,金融服务环境进一步改善。试验区自组建以来,大力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着力建立“政府主导,人民银行推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长效工作机制”,逐步从根本上改善试验区社会信用环境、投资环境和金融服务环境,在培植一大批中小企业的同时,也为商业银行创造了良好的经营环境。

三是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大力推行“绿色信贷”和供应链融资产品推广提供了条件。柴达木试验区以形成七大产业链为目标,致力于整合和优化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改善上、下游供应链关系,以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发展的根本点就在于对资源进行综合、反复的利用,消除或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因此,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项目是符合“绿色信贷”政策的,这就为建行青海分行发展风险可控、流动性强的供应链融资产品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

四是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对金融服务和产品的创新提供了平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不论是工业发展,还是整个经济建设,都体现“循环”的特点,始终用循环的理念、循环的模式、循环的措施来推动。围绕客户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设计一批“绿色”、“环保”型的银行特色金融服务和产品,提升建行青海分行的市场核心竞争力。

五是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建行投资银行及个人业务的发展提供了良机。发展循环经济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除了政策和银行信贷支持外,需要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通过发行债券、企业上市、项目融资等方式,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为建行青海分行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带来机遇。以信贷投入为切入点,充分利用建行系统优势大力拓展企业IPO、债券发行承销、财务顾问等业务,将有效促进建行青海分行投资银行业务发展。同时,循环经济的发展将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资金,随着电子银行、信用卡、个人存款、个人信贷、理财产品等业务需求的增大,将有效带动建行青海个人业务的快速发展。

遇到的困难 建行青海分行在业务结构、客户结构以及信贷规模、产品创新、优惠政策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这些因素,已经不是营销策略层面上的,而更多的处于对试验区内项目的认识角度以及规划、政策层面上。

增加信贷规模的压力越来越大。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建行青海分行增加信贷规模的难度加大。近年来,虽然建行青海分行多次争取到总行的支持,信贷规模快速增加,但仍然难以满足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开发建设对银行贷款的大量需求。近期柴达木循环经济区对银行贷款的需求量就达600亿元。而国内股份制银行信贷业务和国外资金的介入,有可能在试验区经济发展乐观时期挤压建行青海分行各项业务。

完善现行信贷准入标准的要求越来越强烈。由于处于发展前期,又受资源种类的限制,按现行信贷准入标准和政策在准入、评价和授信等诸多方面存在难度,限制了循环经济试验区内企业和项目的融资和发展。另外,园区内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由于这些企业存在规模较小、信用等级低等问题,客观上难以满足信贷政策条件。

创新和开发产品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对处于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客户而言,“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决定了这些客户群体的金融需求与其他地区的企业有一定的差异性。目前,建行青海分行向客户提供和推介的新产品,主要是由总行研究和开发的标准产品,不能完全适应试验区内的客户。建行青海分行在这方面尚不具备开发能力,现有产品难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影响到客户的营销和业务的拓展。

出台“绿色信贷”的相关配套措施越来越急迫。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越来越意识到,管理一般客户的普遍做法,尤其是授信流程,并不适用于试验区内符合“绿色信贷”的客户实际。目前,总行也尚未对“绿色信贷”项目制定区别对待的政策措施,也没有开辟针对“绿色信贷”的绿色通道,建行青海分行在推行“绿色信贷”工作中难点很多。

建行青海分行支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措施建议

加大贷款规模支持力度,增强市场竞争力 由于总行信贷政策限制、信贷规模不足等原因,建行青海分行在柴达木地区的市场份额并不高,仅占柴达木地区信贷总额的22.4%,与建行青海分行在全省同业中的优势地位不符。对建行青海分行今后的发展来说,在柴达木试验区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至关重要。因此,建议总行考虑给予建行青海分行“循环经济”专项信贷规模,或增加建行青海分行信贷规模总量,为建行青海分行在柴达木地区的业务拓展给予政策支持。

尝试推行循环经济试点行,制定差异化的信贷政策,着力推广“绿色信贷”总行现行的信贷政策,尤其是信贷准入标准兼顾了全国的普遍状况,但柴达木循环经济区内的产业有自身的特殊性,如果严格按照现行标准来衡量,会使一些发展前景良好的优质项目和企业在融资和建设方面面临许多障碍。因此,建议总行根据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区域、客户等特点,尝试推行循环经济特色试点行,制定具体的“绿色信贷”政策和符合循环经济项目特色的准入标准或区域性标准,为“绿色信贷”在柴达木试验区的顺利拓展提供技术支持。

创新试验区内客户信贷管理模式,尝试开展产业链企业和项目整体评价和授信 试验区内许多项目,孤立地看,会形成废料、产生排放,项目自身的环保处理也不能达标,但由于这些废料、废矿能够被其他项目作为生产原料利用和消化,实质是零排放。所以,虽然单个项目不能达到“绿色信贷”的要求,但从项目集群整体来看,是可以达到要求的。效益评价也相同,评价项目集群的整体经济效益更符合实际。因此,建议总行将单个项目管理与集群管理有机结合,尝试以产业链项目集群整体进行评价和授信,再分割额度。

经济外循环和内循环范文第2篇

关键词:CFB锅炉 ;经济性;燃烧效率;运行调整

中图分类号:U462文献标识码: A

0 前言

随着近几年电力工业的高速发展和环保力度的逐步加大,特别是洁净发电技术的推广应用,循环流化床技术(CFB)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和普及。提高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的安全性、经济性、环保性和可靠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目前已投运的高参数循环流化床锅炉,经过不断的经验交流和总结,已基本能保证锅炉的安全运行,连续运行天数可达数月以上,但在运行经济性方面却不容乐观,如风机电耗高、飞灰大、煤耗高、非计划停炉次数多、点火耗油量大等,因此分析和研究循环流化床锅炉的运行调整和优化运行方式,对提高循环流化床锅炉的运行可靠性和可利用率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我公司循环流化床锅炉,锅炉各热力参数基本能达到设计值,并能满负荷稳定运行,在安全运行基础上,我公司积极研讨循环流化床锅炉的运行调整和优化运行方式,并进行认真分析,总结经验教训,积极对设备加以改造,目前的运行经济性有了显著的提高。

1 我公司循环流化床锅炉概况

循环流化床锅炉投运后,经过不断的经验交流和总结,已基本能保证锅炉的安全运行,连续运行天数可达数月以上,但运行经济性方面与传统的煤粉炉相比却不容乐观,其主要经济指标如风机电耗、飞灰、煤耗、非计划停炉次数、点火耗油量等均不如煤粉炉,提高循环流化锅炉的运行经济性迫在眉睫。我公司上下齐努力,从多方面入手,积极探索并总结提高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经济性的经验,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2提高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经济性的措施

2.1经济管理方案

在成功保证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安全运行后,其运行经济性不高的缺点比较明显,为提高其运行经济性,公司成立了专门的运行管理小组,首先在运行管理上加大力度,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2.1.1组织技术管理和运行人员,到其他兄弟单位学习、搜资,研讨优化运行调整方案并在实际运行中加以验证和实施。

2.1.2 成立运行攻关小组并积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利用学习天、公休天和工作现场,对机组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将公司和其他兄弟单位运行中遇到的异常,根据现象进行分析原因并制定防范措施,及时将措施编印给运行人员并在运行中严格执行。

2.1.3 将循环流化床锅炉理论和经验交流会的部分成果吸收、消化,转化为与我们机组相适应的技术措施,讲解给运行人员,使所有运行人员深入了解和掌握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原理和调整原则。

2.1.4 每季度在公司仿真机上组织一次反事故演习,不断锻炼运行人员处理事故和应变的能力。

通过以上措施,使运行人员理论知识更加丰富、运行调整能力大大提高、事故处理应变能力得到加强,相应机组运行水平得到提高。

2.2 运行技术措施

2.2.1 低床压燃烧措施

床压是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技术中最重要而又复杂的参数之一。在锅炉运行中,床压的测量值会随着锅炉的负荷、炉内灰的粒径、煤的质量、煤的破碎粒度以及风量的调整而变化。因此炉内的床压控制值不是一成不变的。床压过高的危害:炉内床料量多,为保证流化的良好性,必须增大一次风量,较大的风机压头与较大的一次风量使一次风机电耗过大。炉内床料粒子浓度大,二次风机压头增加,二次风机电耗大。炉内床料粒子浓度大,二次风的穿透能力弱,稀相区煤粒与氧的混合效果差,燃烧效率低。大量的一次风量携带灰粒能力大大加强,颗粒大、风速高,使炉内受热面磨损严重。因此,床压是一多变而复杂的控制参数,运行中要做到对床料“质”、“量”全面控制。经过多次逐渐降低床压运行控制值,并总结分析每次改变床压值后的运行情况,最终探索出一较合理的运行控制值比原控制值有了较大幅度的降低,高负荷时控制偏低值,低负荷时控制偏高值,在该范围内床压过低、过高的不利影响均得到有效控制。

2.2.2 低氧量燃烧措施

在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初期,对其燃烧控制经验不足,对氧量的控制大多沿袭传统煤粉炉的燃烧经验及运行设计说明书,采用了较大的过量空气系数,氧量O2控制值在4-6%,引起一系列不利影响,如:磨损大、床温低、飞灰大、风机电耗大等。经过认真分析及总结经验,打破固定思维,考虑到循环流化床锅炉炉膛的密封性好,漏风系数极小,氧量随烟气流向逐渐降低,与传统煤粉炉的氧量随烟气流向因漏风的增加而变大正好相反,因此降低氧量运行是可行且有利的,在经过多次运行分析对比,更加证实其正确性。在采用低氧量燃烧技术后,风量的减少使风机电耗降低;床温的提高使锅炉燃烧效率升高、飞灰含碳量降低;风速的降低使磨损减弱。因此低氧量燃烧技术的采用大大提高了锅炉的燃烧经济性。

2.2.3 高炉膛压力燃烧措施

为充分发挥循环流化床锅炉的优势,经充分论证考虑后,炉膛压力的控制先由试运初期的0±50 Pa改进为微正压运行,提高了其运行经济性。在经过长时间运行后,发现炉膛压力的控制可以更进一层,即将炉膛压力微正压运行改为+100~+200 Pa运行,或将其控制零点改为接近三级过热器的入口烟道处烟气压力,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循环流化床锅炉的优势,又可充分避免其炉膛与尾部烟道的内、外漏风。

2.2.4 优化煤粒粒径级配措施

循环流床锅炉的床料内循环及外循环方式增加了灰粒(煤粒)在炉内停留时间,有利于煤粒燃尽,参与内循环的床料直径约为0.3~1mm,而参与外循环的床料直径约在0.09~0.3mm,它们均能在炉内停留足够时间而燃尽。根据该煤质的成灰特性,调整入炉煤的粒度级配,尽量减少粒径偏大或偏小的床料,其中,控制入炉煤中d<0.2mm粒子的份额对降低飞灰含碳量尤为重要。

2.2.5运行调整:积极采取一系列优化, 燃烧的运行调整措施,经济性有明显提高,同时再热器减温水量大大减少,也相应提高了机组的经济性。

3结论

针对循环流化床锅炉炉内燃烧这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通过对燃烧的理论研究和大量运行经验总结,针对每一问题、每一环节,公司上下齐努力,主要从设备改造和运行调整两方面积极探索解决方法,使我们较准确地把握了炉内燃烧工况,较精确地对燃烧进行了调整,既提高了运行水平,又保证了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安全、稳定、经济运行,在国内同类型机组运行评价中达到领先水平。

参考文献:

[1] 皇福俊,李治强,武亭玉. 300MW循环流化床锅炉经济运行探讨[J]. 中国电力教育. 2011(03)

经济外循环和内循环范文第3篇

Abstract: The industry ecosystem is a kind of economic system that the human imitation of natural ecological system established. It's fundamental purpose is to sav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process with the resources they need, which to bring out the improvement of economic benefit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 at the same time. This paper established the industry ecological system of resources cycle model, we study the resources circulation path, and starting from the examples, explain the industrial ecological system resources circulation path.

关键词:产业生态系统;资源循环;循环路径

Key words: industry ecosystem;resources circulation;circulation path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0-0165-03

0 引言

产业生态系统是一种人工的生态系统,是人类模仿自然生态系统,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按照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规律重新构建起来的一种人类经济系统。建立产业生态系统,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在节约生产和消费所需要的资源的同时,实现产业系统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和污染排放的最小化,同时提高产业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传统的“线形开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合产业系统生态化建设的要求,而建立“闭环流动型”的经济运行模式,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符合产业生态系统建设的要求。

1 产业生态系统中的资源循环模式

1.1 资源在产业生态系统中的循环利用模型 在资源循环利用的经济发展模式下,经济的发展不仅离不开自然资源的支持,而且要把大量开发自然资源转变为依赖适量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再生资源利用。这种物质循环利用的经济发展模式就是从传统的“线形式”发展模式向资源的循环式也就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发展方式转变[1]。如图1,描述了产业生态系统中资源的循环利用模式。

如图1,图中的椭圆范围内的部门组成产业生态系统,自然资源作为维持产业生态系统运行的基本原料进入系统,自然资源的一部分被生产过程消耗,另一部分直接进入消费过程。生产者制造出的产品被消费者用来消费,同时,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都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排放出的废弃物一部分直接流入废弃物再利用部门,一部分直接流入废弃物再生部门,还有一部分被废弃物回收部门吸收。废弃物再利用部门对废弃物进行分类和简单的清洁、维修等工序,就生产了可再利用资源或产品,这些可再利用的物质又重新流入生产者和消费者部门,实现再利用;废弃物再生部门对废弃物进行再生产,产生再生资源,又提供给生产者作为生产原材料。废弃物回收、废弃物再利用和废弃物再生过程都会产生并排放废弃物,最终成为垃圾,这些垃圾被排出产业生态系统外。图中的实线箭头表示的是与传统经济运行模式下相同的物质流动过程,虚线箭头表示的是在循环经济模式下的资源的循环使用过程。

在物质循环利用模式下,产业生态系统内的生产和消费部门排放的废弃物经过废弃物回收部门回收以后,废弃物之中的可可再生和再利用的部分分别会被投入到废弃物再生单位和废弃物再利用单位,从而可以进行循环利用和再生产过程,从而产生可循环资源,循环资源再次投入生产和消费单元,这就是图1中虚线箭头描述的物质流动过程。在图中,所有的箭头一起构成了资源的循环流动过程,反映了简单的产业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循环模式。

1.2 产业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生产环节 图1中的描述,有六个关键生产环节,组成了产业生态系统中经济运行系统,即生产、消费、废弃物排放、回收、再利用和再生环节。对这六个关键生产环节做出如下解释:

①生产环节。产业生态系统中的生产环节与传统的产业系统中的生产环节基本相同,其根本目的也是为了生产出满足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消费所需的产品。生产环节所需要的原材料,主要是来自于原始自然资源的开采,或者自然资源简单加工过的初级产品,生产设备和人类的劳动力等生产资料。在循环经济模式下,通过可再循环废弃物的回收和废弃物再利用,可以形成资源的循环,循环后的资源又可以被生产环节再次利用,而再次利用后的循环资源最初是从自然资源中转化而来的,因此在第一次生产的过程中已经计算过对生产的投入了,所以在第二次循环利用的过程中,不再算作自然资源对生产的投入,这种循环的经济模式构成的生态系统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会小于传统的经济系统。除此之外,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的废弃物是循环资源的形成重要来源。

②消费环节。传统产业系统中的消费环节与产业生态系统中的消费环节是基本相同的,主要是人们的消费活动去满足自身正常的需要。传统产业系统中的消费环节所需要的物品主要是来源于自然资源以及生产中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在产业生态系统的循环经济模式下,消费环节还可以使用再循环资源,如经过废弃物再利用过程又重新被投入循环过程的产品和资源,并且随着技术的进步,这部分消耗在消费环节的消耗总量中可以达到很大比例。与生产环节相同的,消费环节由于使用了再循环资源,因此消耗的自然资源量减小,这意味着产业生态系统中的消费环节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比传统的经济模式下的消费环节要小。同时,消费环节产生的废弃物也是形成循环资源的重要来源。

③废弃物排放环节。这个环节是个新环节,来自于传统经济系统的生产环节,废弃物排放环节是指产业生态系统中所有废弃物排放过程的环节。而在现实生产的过程中,由于任何生产和消费过程都会伴随着废弃物排放,所以这一环节很难从生产环节中独立出来,但是,可以在生产过程中对废弃物的排放进行科学统计和严格核算。这一环节不能改变产业生态系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不会对系统内的资源循环流动产生关键影响,但它是系统内资源开始循环流动过程的起点,并且对于循环经济的实施环节,这是一个关键节点。只有明确产业生态系统内各环节的废弃物排放情况,才能制定和构建生态产业链条,这也是建立产业生态系统的基础。因此,要先明确和细化经济系统内的每个产业环节,才能认识到生态系统内部的整个物质资源是如何循环的。废弃物排放环节构成了循环经济系统中的一个物质流经过程,并不会产生物质在形态和性质上的变化,因此不会对废弃物发生任何改变,同时,在这一环节使用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投入及其产生的废弃物,在整个物质循环过程中所占比例非常小。

④废弃物回收环节。当前的经济模式下已经有废弃物回收环节,与废弃物排放过程相比,废弃物回收环节比其他产业环节更为独立,而他整个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比如说污水处理,废物品回收再利用等等。这对于统计核算工作是有利的,但是在产业生态系统中,各产业单元之间是共生关系,各个产业单元进行生产过程产生的副产品和废弃物都应该被有效回收,并被相关的共生产业单元使用,这样才是能更好的实现产业生态系统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废弃物排放环节与废弃物回收环节有相似的方面,其相似之处就在于,在这个过程中物质既不发生状态上的变化和也不发生性质上的变化,回收环节只是分类处理废弃物,从中筛选出可再利用的废弃物和可再生的废弃物,并将这些物质投入相应的再循环过程。对于筛选剩下的那部分废弃物就是不可再生的,经过垃圾处理过程作为垃圾排出产业生态系统外。

废弃物回收过程在产业生态系统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一过程的实施效果会直接影响产业系统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废弃物回收中的筛选工作如果由于技术水平不够或者人力资源等投入不够,没有将全部可再循环的物质挑选出来,不但会减少系统内的可再循环资源量,而且会增加整个系统对环境的垃圾排放量,加大环境负担;另外,系统为了维持生产运行,就需要从外界吸收更多的自然资源,这会加重自然资源的消耗,这些都有悖于产业生态系统建立的初衷。因此,重视废弃物回收环节,控制好废弃物的回收,尽量提高废弃物的回收比例,才能有效建立产业生态系统。

⑤废弃物的再利用环节。这个环节是属于废弃物再循环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产业生态系统区别于传统经济系统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产业生态系统中建立产业共生关系的重要依据。这个环节不会改变废弃物的化学物质和物理结构,只是对废弃物进行简单的处理,如维修、清洁等等,并依据废弃物本身的性质和用途,确定其作为可再利用资源的流向,即是用于生产环节还是用于消费环节。

⑥废弃物再生环节。废弃物再生环节也属于废弃物再循环过程,是废弃物经过回收后,对于可再生的物质进行再加工处理,在加工过程中物质的物理结构会发生变化,甚至化学性质也会发生改变,从而产生新的物质,也即再生资源。再生资源与可再利用资源统称为再循环资源,但是它与可再利用资源不同的是,由于废弃物在这一加工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再生资源绝大部分不能直接投入消费环节,而只能作为生产原料被投入生产环节,要再次经过生产加工才能成为可被消费的产品,投入消费过程。

以上六个生产关键环节是产业生态系统建设中的关键环节。产业生态系统中的企业或产业单元之间是以副产品和废弃物交换为纽带建立产业共生关系的,而废弃物的交换和经济价值的重新获得都要取决于废弃物回收、再利用和再生环节运行的好坏。

2 产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路径

2.1 物质循环路径的模型 产业生态系统中的废弃物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一个是再利用,另一个是再生。同时,废弃物有两种来源,一个是消费过程,另一个是生产过程,而再循环资源的使用流向也是消费过程或者生产过程。从理论上讲,资源的循环路径可以有以下8条,如图2①-⑧所示。

2.2 物质循环路径实例解释 现实生产中,由于废弃物经过再生处理过程,生成的再生资源或产品一般质量较低,资源纯度或者产品性能都会较初级资源或初次生产出的产品差一些,所以一般不会直接投入消费过程,因此过程④和过程⑧一般不会在实际生产系统中出现。因此,本文的研究中,我们暂不考虑这两条路径,而是重点考虑其他6条资源循环过程,并以路径①③⑤⑥为例进行循环路径的实例解释。

2.2.1 路径①,鲁北化工集团磷铵生产过程中废弃物磷石膏的再利用[2] 路径①的意思表示的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经过循环处理后,形成的可以再次利用的生产资源或产品,投入到生产过程中,这是一种很常见的资源循环类型,很多企业都存在这样的资源循环过程。山东鲁北企业集团是我国第一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其创建的中国鲁北生态工业模式成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认的中国生态工业的典范。鲁北化工实施技术集成创新,创建工业生态园发展可持续循环经济,建成了我国第一套磷铵、硫酸、水泥联合生产装置。磷铵的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磷石膏废渣,这些废渣经过烘干处理,分解出水泥熟料,这部分水泥熟料可以与锅炉排出的煤渣和盐场来的盐石膏等配制成水泥。对于磷石膏的烘干处理过程就是再利用处理过程,烘干后的水泥熟料可以作为原材料投入水泥生产的过程中。这样,既可以减少磷铵生产的废弃物磷石膏对环境的排放,而且再利用产生的资源投入水泥生产,减少了水泥生产对原始资源的需求,降低了生产成本,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路径①的循环属于原级再循环,这种循环对资源的再利用效率较高。

2.2.2 路径③,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造纸资源循环利用[3] 路径③表示,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经过再生处理后,可以形成再生资源或产品,这些再生资源或产品可以被投入到生产过程汇总用。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是国内建设最早也是目前发展最完善的一个生态工业园案例。该园区以贵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核心,以蔗田、制糖、酒精、造纸、热电联产和环境综合处理六个系统为框架,这六个系统关系紧密,通过副产品、废弃物和能量的相互交换和衔接,使某一产品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成为另一产品生产的原料,形成互为上下游的生态产业链。

2.2.3 路径⑤,美国施乐公司的循环物流系统 路径⑤表示的是,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经过再利用处理后,成为可再利用资源或产品,并再次投入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过程。美国施乐公司自1959年向世界推出第一台使用普通纸的自动办公复印机以来,一直在世界复印机领域处于龙头地位。施乐公司发现市场上打印机等相关产品的使用周期越来越短,这带来了巨大的浪费和对环境的严重污染,施乐公司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绿色再循环系统工程,即以延长产品生命周期的设计和管理为指导,以优质、高效、节能、环保为目标,以先进的技术为手段进行生产,对报废的产品进行修复,大多数复印机,打印机和多功能设备都设计成为可以翻新再用的产品,而施乐的产品及其部件极高的质量和耐久性使之成为可能。施乐公司根据对产品进行全生命周期的评价和分析,找出产品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并提出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循环物流系统。

2.2.4 路径⑥,生活用水的循环再利用 路径⑥表示的是,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经过再利用处理过程后,形成再利用资源或产品,并再次投入消费环节中被使用的过程。这种再循环路径在现实生活中也非常常见,例如生活用水的回收再利用,城市总将生活污水经过净化等再利用处理,用来清洗道路或者植物。我们的家庭生活中也提倡节约用水,可以用洗菜或洗手洗脸的水冲洗厕所等,这些都是简单的水资源循环利用的活动,很容易对物质的循环路径⑥做出解释。

3 结论

建立产业生态系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产业生态系统实现的基础就是资源的循环利用,通过副产品和废弃物的交换与再利用实现系统中各个产业或者企业的共生,进而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明确产业生态系统中资源的循环模式及其实现路径是建立产业生态系统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邱德胜,钟书华.生态工业园区理论研究述评[J].科技管理研究,2005,(2):175-178.

经济外循环和内循环范文第4篇

关键词:山东省;循环经济;调查;思考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2-0174-03

山东是我国经济大省,在我国经济发展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山东虽然资源丰富,但是随着经济发展,矿产资源消耗量远大于新增储量,全省45种主要矿产中,有33种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2/3的国有矿山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困扰。在这种情况下,发展循环经济势在必行。笔者在对山东省循环经济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该省如何进一步发展循环经济提出思考。

一、山东循环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

1.循环经济框架初步建立。在国家倡导循环经济的背景下,山东省积极响应,并率先投入,早在2003年就全面推开系统性的循环经济建设,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循环企业、循环经济园区以及循环社会的循环经济框架。尤其在循环经济环节有着不错的成绩。

例如,青岛建立我国第一个静脉产业生态工业园――新天地静脉工业园区,目前建成包括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工业固体废物填埋场、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处理工厂、废旧轮胎资源化利用设施,已处理大量废旧家电、废旧轮胎、医疗废物、危险废物等,很多废弃物变废为宝,减少了大量烟尘排放与二氧化碳排放,为改善青岛市的空气质量贡献了力量。园区还建有固体废物信息交换中心。

再如,淄博高新技术开发区注重企业共生产业链建设,产业链上一个产业的废物成为另一产业的资源,从而达到资源的循环利用、废物的减量排放甚至“零排放”。如针对傅山工业园内热电、钢铁、洗煤、炼焦等相关大企业的生产特点,早在2005年,淄博高新技术开发区就引进了东华水泥淄博万华分公司进区发展,生产原料主要来源于园区内排放的粉煤灰、废渣等,年消耗“三废”几十万吨。目前,傅山工业园区企业间已形成了洗煤精洗―精煤炼焦―煤气收集―化工产品合成及煤矸石发电产业链。当然,在山东循环经济发展中,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

2.政策支持为循环经济提供保障。国家对循环经济的发展给予了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土地政策、融资政策等政策支持。在国家政策支持的框架下,山东省对循环经济也给予较大的支持力度。近些年来,出台了多项政策法规。例如出台《山东省循环经济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专项资源用于示范项目与推广项目。示范项目主要是新技术推广前的产业化应用项目,重点支持对循环经济发展影响较大、具有推广应用前景的共性、关键性链接技术的示范。推广项目主要是应用成熟、先进适用的循环经济技术,实施重大循环经济技术改造的项目。

例如,出台《关于发挥税收扶持作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意见》,规定山东省对企业利用本企业外的大宗煤矸石、炉渣、粉煤灰做主要原料生产建材产品的所得,自生产经营之日起,免征所得税五年。为鼓励环境保护,经批准开山填海整治的土地和改造的废弃土地,经地税机关审核批准,从使用的月份起免缴城镇土地使用税十年。

3.农业循环经济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山东省农业循环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并形成了多种模式,如“农业+加工业循环模式”“农业+商贸服务业循环模式”“农业+旅游业循环模式”“农牧渔循环农业模式”等。

4.循环经济研发取得一定效果。山东省建立山东省固体废物资源工程研究中心,中心主要职能如下:其一,负责研究开发生产过程中固体废物减量化技术,研究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产业间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并建立不同类别的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技术及规范体系。其二,建立山东省固体废物信息系统,具体包括各地固体废物的产量、成分、产生单位、产生地点、现有的处理方式等信息,建立山东省固体废物产生及利用信息档案。中心通过中控实验室计算机中心追踪本区域内固体废物的产生、收集和处理处置过程,对固体废物管理和规划进行政府宏观调控和过程监督,对各企业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进行调配,掌握全国生产型企业所需原辅材料的供求讯息,及时对本区域内的固体废物进行调配,促进本区域内固体废物的循环利用,以扩大固体废物的资源化利用范围。

二、山东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不足

1.还处于“点式”发展阶段。从总体上讲,和我国大多数地区一样,山东循环经济处于“点式”发展阶段。尽管经过十多年的推动,但得到循环经济政策资助的企业还只是少数。大多数企业还是与循环经济无缘,有的企业甚至对循环经济不是很了解。总体说来,山东省的循环经济还处于“政府推动+企业自觉”阶段,尚未形成一种成熟的氛围。

2.政策促进不到位。如果把企业纳入循环经济的链条中,必须产生利益,让企业有利可图。否则循环经济就难以真正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根据一般规律,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产生效益的主要来源有三方面:一是废弃物转化为商品后产生的经济效益;二是节约原材料带来的成本下降;三是减少的废弃物排放收费或污染物治理的资金投入。要使企业生产中的物质能够“循环起来”,必须通过以制定政策为主的制度创新构建资源再利用和再生的生产环节的盈利模式,使市场条件下循环型生产环节有利可图,这样就可以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自发机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是目前在山东省(整个中国也是如此),政策机制并不足以使很多企业有利可图,无论是规范性政策还是诱导性政策,都是如此,循环经济的症结恰恰在此。在规范性政策环节,目前资源定价过低、对企业排除的废弃物征收费用较低,使得企业难以产生使用循环原料的动力。在诱导性政策环节,运用财政、税收、信贷支持等优惠措施激励企业参与,思路是正确的。这些政策在发展循环经济之初会有明显的促进效果,但是其效果将呈“边际递减”趋势。这是因为早期推行的节能、节水改造及淘汰落后产能的改造主要是一般的资金投入型改造,资金需求不是很大,技术障碍也比较少,实施难度也不高,企业在政策补贴下有能力也有意愿实施改造。但是循环经济进一步发展实施难度将越来越高,往往缺乏后劲。

目前在山东省,静脉产业的发展还不尽如人意,与政策不到位也有关。目前在我国(包括山东省),静脉产业的税收政策容易被变通,比较混乱。另外,关于静脉产业的规范发展也有所不足,静脉产业在取得循环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安全的隐患。另外,山东省各个城市都认识到“补链”的重要性,也纷纷出台政策支持“补链”,各个城市“补链”政策都涵盖在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之中,各不相同,不一而论。笔者认为,“补链”作为循环经济重要环节,重要性不言而喻。综合评判,山东省目前对于“补链”的支持力度还是远远不足的,需要进一步加强。

还要值得注意的是,山东省政策支持的“门槛”比较高,而且很多条件不是着眼环境效益,而是注重经济效益,不是注重长远利益,而是注重现实利益。使得部分有着良好长远环境利益的项目却难以迈进“门槛”。

3.市场化机制不足。在一些发达国家,循环经济市场化比较成熟。政府出台政策,相关信息。城市开设有很多相关的交易市场,企业自主交易。但是目前在山东省,尽管政府大力推动,但目前还缺乏这种市场化机制。

4.中介组织缺乏。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中介组织,废物资源回收需要大量的信息进行交易,回收时更需要中介组织合理调剂,再生产品也需要组织鉴定等,这些都依赖中介组织。在一些发达国家,中介组织比较发达,在循环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日本大阪建立了一个畅通的废品回收情报网络,专门发行旧货信息,及时向市民信息并组织旧货调剂交易会,通过沟通信息、调剂余缺,推动垃圾减量化。德国建立专门对包装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的非政府组织,即双轨制回收系统,接受企业委托,组织收运者对他们的包装废弃物进行回收和分类,然后送到相应的资源再利用厂家进行循环利用,能直接回用的包装物则送返制造商,这个系统的建立使得德国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率达到90%左右。但是目前在山东,除了省循环经济促进会外,还鲜有真正意义上的循环经济中介组织,如何按照市场机制的需要加快建立支持和服务循环经济发展的中介组织,仍是当前研究的薄弱环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5.农业循环经济支持乏力。山东循环经济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城市与工业之中,农村与农业投入较少,发展相对滞后。例如,农村产业园区对于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相比工业园区,农业产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往往需要的投入少,但是见效快,投资前景非常广阔。但是,目前农业产业园区目前能得到的投入非常有限。因此,农业产业园区的循环经济建设更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激励机制的制定。

三、进一步推动山东循环经济的建议

1.建立资源初次使用税和环境税。循环经济需要科学定位资源价格体系。资源价格体系的建立不可能通过市场自发调节获得,需要政府有规划地组织生态学家、经济学家对资源价值(包括生态功能)等进行评估,计算出各种资源的生态费用。这些费用可以以税收的形式计入某种产品或某项服务的市场价格,从而促使相关产业对自身的传统经济模式进行调整。

对于山东而言,真正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其一,应当征收资源初次使用税,征收资源初次使用税可以促使企业少使用原生材料。其二,还应对散煤、含铅汽油等易污染环境的能源征收特别消费税。其三,应酝酿征收环境税。

2.打造完善的信息化平台。在山东循环经济的发展中,目前循环经济园区内部的信息沟通机制已经相对健全,对于企业对接废料与原料,降低成本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仅有内部的信息沟通机制还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发生突发事件,将对上下游产业之间形成大的威胁。为此必须建立完善的省级、市级、区级(县级市)循环经济信息化平台,并注重各级信息平台之间的信息互动与沟通。

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议山东进一步降低循环经济门槛,给予更多企业资助;将一些具有长远利益的企业纳入资助范畴。要加大对静脉产业的力度。静脉产业作为环保行业的一种,有着投资大、回收期长、企业运营成本高等特点,因此在国家政策外,能给予一定的额外支持,如针对企业处置设备的研发、设备的制造等,应考虑给予专项支持。同时,鉴于静脉产业的特殊性,应当走“龙头企业”的道路。应指导成立行业管理协会,扶植具有一定规模且管理规范的再生资源回收企业,或者推进多家再生资源的兼并和整合,鼓励其通过联盟和合并来建立再生资源股份有限公司。另外,需要加大循环经济的税收支持力度,当前尤其要加大对企业购买环保设备、开发先进工艺给予税收抵扣和加速折旧等优惠政策的力度。除了经济上的资助外,还要给予循环经济突出的企业与单位颁发荣誉,这也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4.加强循环经济科技。再利用技术落后,会加大循环经济的成本,为此必须加强循环经济科技水平,为循环经济提供保障。建议对循环经济投入研发的企业,给予一定税收减免。建议设立“循环经济创新奖”,对于促进循环经济有着明显效益的科技工艺给予一定数量的奖励。

5.鼓励循环经济园之间资源整合。目前在山东,大部分的循环经济园区是为了配合循环经济的规划而建立起来的,具有明显的内在封闭性,在一定空间内,具有一定的循环效应。但是循环经济工业园也不一定“独善其身”,为了进一步推动循环经济,还可以更“开放性”的建设循环经济工业园。一是打造“虚拟循环工业园区”。“虚拟循环工业园区”打破地域界限,通过网络建立成员间的物料、能量关系数学模型和数据库;选择适当的企业组成工业生态链;区外企业只要能够相互共享物质与能源,就可以参与园区的运作,实现建立在快速信息流交换基础上的物流交换。二是推进循环经济园区之间的“循环”。循环经济园区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政府可以给予一定的运输补贴,鼓励循环经济园区之间的资源整合。

经济外循环和内循环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工具经济体;冷热循环周期;体内时空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1. 025

[中图分类号] F06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1- 0039- 08

1 工具经济体生成

1.1 原始经济体的消亡

原始经济体的体外资源是有限的。待到资源耗尽,经济流失去来源,体内功能失去作用对象,结局必然是功能解体、归于消亡。参见图1。

原始经济体维持存在、免于消亡的必备前提是要出现新资源。然而,作为功能体的原始经济体,其自身原本就依赖于体外资源而存在,其体内也不包含物质、能量、信息的任何因子,新资源不会从体内生成,只能由体外流入。新资源由体外流入,要求其体内功能必须有所增强。然而,处于临界平衡态的原始经济体,其体内结构早已无法承受体内功能的丝毫增强。此时此刻,原始经济体的功能结构有且仅有两个变动方向:一是转换与吸收两相脱离;二是经济体整体断裂。

断裂。只有断裂才能为体外新资源的流入打开缺口。参见图2。

不同于转换功能与吸收功能的两相脱离,原始经济体的断裂是两种功能二体合一状态下的两相分离。断裂形成的两个分体之中,依然是二体合一。这是原始经济体维持存在、免于消亡、打破死结、走向新生的唯一希望。

1.2 工具经济体的功能结构

依然是转换功能与吸收功能二体合一的两个分体,要维持其相对独立的存在,必须保持其各自体内的功能对等,否则不称其为转换与吸收功能体。图2所示的两个分体中的功能失衡状态事实上是不存在的。功能对等前提下的两个分体的形成与原始经济体的整体断裂必然同时发生。参见图3。

断裂是只是一种形式突变,其背后所隐藏着的实际过程是功能对等前提下,转换功能与吸收功能的两极分化。两极分化的直接后果是经济体体内功能增强,从而为体外新资源的流入创造条件。

两极分化的实现过程,要从人体的生存行为中去寻找。在与功能实现过程互为表里的人体行为中,必须是结合了新的体外资源要素,并增添了转换功能与吸收功能的新的实现途径,才能维持两个分体各自体内的功能对等。

两极分化的又一个后果,是原始经济体体内功能结构的变迁。转换功能与吸收功能的单层结构,进化为具备了两个分体并各自依然包含转换与吸收两种功能的双层结构。我们把由原始经济体进化而来并具备这种双层功能结构的经济体称为工具经济体,参见图4。同时将两极分化过程中的转换一极称为生产体,吸收一极称为消费体;又将生产体中所包含着的新的分体称为工具体,消费体中所包含着的新的分体称为产品体。工具经济体的这种双层功能结构也可采用图5来描述。

图5中较大的白色部分及其所包含的工具体为生产体,发挥整体上的转换功能;较大的黑色部分及其所包含的产品体为消费体,发挥整体上的吸收功能。工具体包含于生产体;产品体包含于消费体。

工具体与产品体均为转换与吸收二体合一的功能体,这意味着在与之相表里的人体行为中,要有新的现象出现。

1.3 工具的出现

转换功能与吸收功能的两极分化,从未中止过人体的生存行为,也从未中止过经济体体内功能的实现过程。但它必然会带来人体行为现象上的明显变化。观察人类进化的整个历程,发生在人类祖先生存行为现象上的第一次重大变化,就是火的制成和使用。

“上古之世……民食果蚌蛤,腥臊恶臭,而伤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①。蒙昧时代的中级阶段“从采用鱼类(虾类、贝类及其他水栖动物都包括在内)作为食物和使用火开始。这两者是互相联系着的,因为鱼类食物,只有用火才能做成完全可吃的东西”②。

火的制成和使用,使人类远古祖先的生存活动,在通往现代人类经济生活的道路上,跨出了具有决定意义的第一步。“摩擦起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③。不仅如此,火的使用也是体现原始经济体向更高级形式经济体进化的第一件大事,它在二体合一的两种功能之间,撬开了第一道裂缝,释放出新型经济体――工具经济体的萌芽。

“钻木取火、烤制生肉、生肉变熟、拿来食用”与“摘吃果子”这两种行为现象相对照,行为目的并未发生根本改变,都是要获取对于人体的有用之物。前者相对于后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使得原本在人体体表以内无法得以实现的转换功能与吸收功能,可以延伸到人体体表以外来实现。如果将生肉直接送入口中,那么两种功能须在肠胃之中费尽周折才能最终得以部分实现。生肉在人体体表以外用火烤熟再送入口中,两种功能在人体体表以内的实现过程则将大大缩短。功能实现过程由人体体表以内向人体体表以外的延伸,正是原始经济体体内功能的两极分化在人体行为上的体现。

前者相对于后者的又一个不同之处在于:有用之物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木、火、生肉、熟肉,来到工具经济体时,都成了有用之物。而且,极为重要的一点是:其中的火与熟肉,不再是大自然的直接赐予,而是在人体行为中所生成的新现象。这两个新现象的出现,使得人体行为被赋予了双重含义。“钻木取火、烤制生肉”表现为以人体操纵自然物为我所用的生产;“生肉变熟、拿来食用”表现为享用生产成果的消费。与此同时,“火”则表现为生产中用以获取有用之物的有用之物――工具;“熟肉”则表现为消费中来自生产的有用之物――产品。

继火的制成和使用之后,又有石器、骨器、木器以及弓箭等器具的制作和使用。蒙昧时代的中级阶段,正值旧石器时代。在这个阶段里,原始人开始利用居住地附近的砾石和石片打制成粗陋石器,还将这种石器与木棍捆在一起制造出石斧、石锤、石矛等器具。

到了蒙昧时代的高级阶段,又出现了琢磨过的石器。这种石器在文化史上被称为新石器。制作石器的方法除琢磨外,还有钻孔、切削等方法。石器的种类也增多了,出现了更完善的石斧、刮削器、石刀、石锯、石钻等。除石器外,还有骨锥、骨针等,甚至还出现了一种比较复杂的器具――弓箭。

观察“用石锤砸碎果子的果壳,取出果仁再送入口中”这种人体行为现象,与“摘吃果子”的不同含义仍在于:使得原本在人体体表以内无法得以实现的转换功能与吸收功能,延伸到了人体体表以外来实现。其中的石锤与果仁,也同样不再是大自然的直接赐予,而是在人体行为中所出现的新现象。这两个新现象的出现,同样使得人体行为被赋予了双重含义。“用石锤砸碎果子的果壳”表现为以人体操纵自然物为我所用的生产;“取出果仁再送入口中”表现为享用生产成果的消费。与此同时,“石锤”表现为生产中用以获取有用之物的有用之物――工具;“果仁”表现为消费中来自生产的有用之物――产品。

1.4 工具经济体的体内现象

至此,我们从与工具经济体相伴随的人体行为中,区分出了4个现象:生产、消费、工具、产品。

生产与消费、工具与产品,这些现象的出现是经济体体内功能发生两极分化的产物。生产,体现两极分化状态下转换一极的功能实现过程;消费,则体现两极分化状态下吸收一极的功能实现过程。工具是生产中可用以获取有用之物的有用之物;产品则是消费中来自生产的有用之物。

对生产与消费,要做一体两面观。生产与消费分别体现转换功能与吸收功能的实现过程,转换功能与吸收功能是性质不同的两种功能,所以说,生产不是消费,消费不是生产。然而,转换功能与吸收功能又是在人体行为中同时得以实现的,所以又说,生产也是消费,消费也是生产。

生产与消费不是两种行为的区分,而是同一个行为所体现出来的两个过程的区分。整个过程中人体行为只有一个:用石锤砸碎果子的果壳,取出果仁再送入口中。人体行为本身,既不是生产,也不是消费;但人体行为过程,却既实现了生产,也实现了消费。生产与消费,相反相合,一体两面。

对工具与产品,也要做一体两面观。工具,是生产中所包含的现象;产品,是消费中所包含的现象。所以说,工具不是产品,产品不是工具。然而,工具与产品又分别体现为生产与消费中的有用之物,两者皆为有用之物,所以又说,工具也是产品,产品也是工具。

工具与产品不是两种有用之物之间的区分,而是同一个有用之物处在两个不同的过程之中。处在生产之中,则为工具;处在消费之中,则为产品。工具与产品,相反相合,一体两面。

对工具与产品,更要做动态的一体两面观。从生产一方看去,一切皆为工具;从消费一方看去,一切皆为产品。用石锤砸碎果子的果壳,取出果仁再送入口中,这一行为既实现了生产,也实现了消费。从生产一方看去,石锤是可用以获取有用之物的有用之物,是工具;带着果壳的果子同样也是可用以获取有用之物的有用之物,同样也是工具。不过,石锤更接近于体现转换功能的生产一极,更像是工具,更容易为我们的观察活动所把握,但它不能涵盖生产中的所有工具。从消费一方看去,果仁是来自生产的有用之物,是产品;带着果壳的果子同样也是来自生产的有用之物,同样也是产品。不过,果仁更接近于体现吸收功能的消费一极,更像是产品,更容易为我们的观察活动所把握,但它不能涵盖消费中的所有产品。

要重新看待人体。实现生产与消费的是人体行为,而不是人体本身。人体行为具有主观的目的性,而生产与消费本身并无任何目的性。因此,从生产一方看去,一切可用以获取有用之物的有用之物皆为工具。用以获取果仁之类的有用之物的有用之物,除了石锤和果子之外,还有人体。离开人体,生产根本无从实现。所以,人体是工具,而且是最不可缺少的工具。从消费一方看去,一切来自生产的有用之物皆为产品。果仁是来自生产的有用之物,是产品;人体同样是来自生产的有用之物,同样是产品,而且是最终产品。果仁是石锤砸碎果壳之后转换而来的产品;人体则是吃掉果子之后转换而来的产品。人体行为实现生产与消费的同时,也实现了人体为生产中的工具和消费中的产品。

出自燧人氏之手的第一缕火苗,开启了转换功能与吸收功能两极分化的漫长进程;送入口中的第一块烤肉,标志着工具经济体的最初生成。

转换功能与吸收功能实现过程由人体体表以内向人体体表以外的延伸,为我们确认生产、消费、工具、产品4个现象各自在工具经济体中所体现的功能性质,提供了两个重要的区分界线。第一个界线,在生产体中,如果以观察活动中易于区分的石锤、火之类的工具实体体表最终形成为界,那么围绕工具所发生的一切行为现象均归于生产。生产体现转换功能的实现,工具本身则体现吸收功能的实现。第二个界线,在消费体中,如果以观察活动中易于区分的果仁、熟肉之类的产品实体体表最终形成为界,那么围绕产品所发生的一切行为现象均归于消费。消费体现吸收功能的实现,产品本身则体现转换功能的实现。

这4个现象均生成于工具经济体体内功能的两极分化过程之中,因此,可称它们为工具经济体的体内现象。参见图6。

应当指出,工具与产品都是动态中的一体两面的现象。在生产中,越是接近于两极分化过程中的转换一极,各种有用之物作为工具的性质就越明显;反之,则越微弱。在消费中,越是接近于两极分化过程中的吸收一极,各种有用之物作为产品的性质就越明显;反之,则越微弱。譬如:在生产中,石锤作为工具的性质就要明显强于果仁,但果仁也工具。如果以石锤实体体表为界,则围绕石锤所发生的一切行为现象均归于生产,体现转换功能的实现,石锤本身则体现吸收功能的实现;如果以果仁实体体表为界,则围绕果仁所发生的一切行为现象均归于生产,体现转换功能的实现,果仁本身则体现吸收功能的实现。再譬如:在消费中,果仁作为产品的性质就要明显强于石锤,但石锤也产品。如果以果仁实体体表为界,则围绕果仁所发生的一切行为现象均归于消费,体现吸收功能的实现,果仁本身则体现转换功能的实现;如果以石锤实体体表为界,则围绕石锤所发生的一切行为现象均归于消费,体现吸收功能的实现,石锤本身则体现转换功能的实现。对工具现象与产品现象的生成过程,必须做这种动态的一体两面的把握。

2 工具经济体的经济流

2.1 工具经济体的初始平衡态

人体中的欲念一旦形成,在通过智能行为得到充分满足之前,永远不会自动消失。人体中已有欲念的满足决定于经济体中吸收功能的实现,吸收功能的实现又决定于转换功能的实现。因此,从满足人体中已有欲念出发,在经济体中是转换功能的实现决定着吸收功能的实现。所以,在本文的图示中,产品体中体现为产品的转换功能居于体现为消费的吸收功能的上方。参见图4或图5中的“产品体”。

欲念天然带有扩张冲动。在已有欲念得到满足的同时,新的欲念又在生成。经济体中吸收功能的实现决定已有欲念的满足,已有欲念的满足决定新的欲念的生成,新的欲念的生成决定人体行为的动机,人体行为的动机决定人体行为的过程,人体行为的过程又首先决定经济体中转换功能的实现。因此,从满足欲念的扩张出发,在经济体中又是吸收功能的实现决定着转换功能的实现。所以,在本文的图示中,工具体中体现为工具的吸收功能居于体现为生产的转换功能的上方。参见图4或图5中的“工具体”。

在原始经济体的初始平衡态下,转换功能完全决定吸收功能;来到临界平衡态时,吸收功能完全决定转换功能。两种功能的这种内在的互为决定关系,伴随着两极分化过程,来到工具经济体时,得以外化。这种外化分别体现在工具体和产品体之中。工具体中吸收功能决定转换功能;产品体中转换功能决定吸收功能。有什么样的工具,就有什么样的生产;有什么样的产品,就有什么样的消费。

初由原始经济体进化而来的工具经济体,以一种新的结构方式处于初始平衡态,参见图5,并在其功能实现过程中,以新的方式满足着人体中已有的欲念,又在此同一个过程中促进着欲念的成长。工具经济体的初始平衡态,首先表现为产品体中的初始平衡态,即转换决定吸收,白色部分完全居于黑色部分上方;其次表现为工具经济体整体功能结构中的初始平衡态,即整体上是转换决定吸收,较大的白色部分完全居于较大的黑色部分上方。但在工具体中,却依然是吸收决定转换,黑色部分居于白色部分的上方。参见图5。

2.2 能量流

工具经济体的经济流,包含物质流、能量流与信息流,可区分为主流与潜流两个层次。与原始经济体的不同之处在于:原始经济体中的经济流,其主流仅为与行为动机相关联的狭义资源上的物质流,其余物质流以及能量流与信息流则均处于潜藏的状态。到了工具经济体,伴随着工具的制作和使用,能量的获得和耗用也与行为动机关联起来,能量流也开始成为主流。至此,工具经济体中的经济流,其主流包含了两个层次:一是与行为动机相关联的狭义资源上的物质流;二是与行为动机相关联的狭义资源上的能量流。其余物质流与其余能量流及信息流,则仍然处于潜流的位置。参见图7。

工具经济体中,作为主流的物质流,其内容要远比原始经济体中的物质流来得丰富。不仅包含直接的可食用之物和可使用之物,也包含间接的可食用之物和可使用之物,还包含火、石、木等不可入口和直接使用的,但却能够形成工具实体的有用之物。

能量流上升为工具经济体的主流,是由于能量的转换与耗用与生存行为动机之间有了直接的联系。欲食熟肉,必先有火。火的获取过程是一种能量转换过程。“钻燧取火”,双手搓动木棍,燃起火苗,烤熟生肉,直至进食,其间至少要经历从机械能到热能再到化学能的转换,能量在流动。要食用带有坚硬外壳的果仁、海贝,首先要有可将外壳敲碎的石锤。从石锤的制作到用于敲打,直至食用果仁和贝肉,其间也要经历多番的从动能到势能、再从势能到动能、再到化学能的转换,能量在流动。

2.3 一种新的理论描述的工具

要把生产、消费、工具、产品4个体内现象的生成与经济体体内功能结构的变迁联系起来进行理解和把握。体内现象与体内功能结构之间存在着严格的对应关系。转换功能与吸收功能两极分化:转换一极体现为生产,吸收一极体现为消费。第二代分体形成,则转换一极的分体中生成工具现象,吸收一极的分体中生成产品现象。工具实体在其分体中体现吸收功能;产品实体在其分体中体现转换功能。尽管工具经济体体内功能结构已经复杂到具备了两层结构的程度,但其体内的基本功能只有两个,即转换功能与吸收功能。因此,各个体内现象之间的区分,可以采用它们各自在每一层结构中所体现出来的功能性质的区分来描述。

功能性质的区分,既是流经其间的经济流的冷热属性的区分,又是其对应的行为现象的动静特征的区分。经济体的功能结构、经济流的冷热属性、行为现象的动静特征之间的这种三位一体、两面对应的关系,是不能被忽视的,从中可以获得一个极为有用的描述工具。正确运用此工具,可使我们的理论描述从无形无质的功能世界,上升到冷热更替的过程世界,进而来到一动一静的现象世界。

如果用白色条块(称为热符)代表转换功能,那么,它同时又可代表经济流的热性和行为现象的动的特征;如果用黑色条块(称为冷符)代表吸收功能,那么,它同时又可代表经济流的冷性和行为现象的静的特征。参见图8。

冷热符是这样一种理论描述工具:它在描述经济体功能结构的同时,也描述了其间的经济流的冷热属性,同时又描述了其行为现象的动静特征。

2.4 采用冷热符描述工具经济体的体内现象

现在我们采用冷热符来描述工具经济体所生成的4个体内现象。

生产,生成于两极分化过程中的转换一极,在具有两层结构的工具经济体中,发挥整体上的转换功能,因此,可用如图9所示的冷热符组合图像来描述。

工具,生成于两极分化过程中的转换一极,在生产体所包含的第二层的工具体中,体现吸收功能,因此,可用如图10所示的冷热符组合图像来描述。

消费,生成于两极分化过程中的吸收一极,在具有二层结构的工具经济体中,发挥整体上的吸收功能,因此,可用如图11所示的冷热符组合图像来描述。

产品,生成于两极分化过程中的吸收一极,在消费体所包含的第二层的产品体中,体现转换功能,因此,可用如图12所示的冷热符组合来描述。

图9、图10、图11、图12分别描述生产、工具、消费、产品4个现象的冷热符组合图像,给出了关于每一种现象所属的功能结构、冷热属性及动静特征3个方面的全部信息。

以产品现象为例,参见图12,其冷热符组合为双层结构,这表明它是生成于工具经济体的一个现象;第一层为冷符,这表明它是出自两极分化过程中吸收一极的现象,体现整体上的吸收功能;第二层为热符,这表明它在工具经济体第二层分体之中体现转换功能;其冷热符组合一为冷符、一为热符,这表明流经其间的经济流,部分呈热性,部分呈冷性;热符处上,冷符处下,这表明其对应的行为现象带有由动入静的特征。

其余3个现象皆可作如是观。冷热符为我们今后的理论描述提供了一个方便而可靠的演绎手段。

2.5 工具经济体中的第五个现象

在工具经济体的4个体内现象中,生产现象大于工具现象,消费现象大于产品现象。除此4个现象之外,还有一个最大的现象,即工具经济体所生成的第五个现象:生产、工具、产品、消费四者之间的动态平衡。没有4个现象的生成,便没有4个现象之间的动态平衡;反过来看,没有4个现象之间的动态平衡,4个现象也就不复存在。动态平衡也是工具经济体所生成的体内现象之一。

工具经济体具备两个层次的动态平衡:一为生产与消费两个大现象之间的功能对等;二为工具与产品两个小现象之间的功能对等。描述4个现象的冷热符组合图像中,已经包含了这第五个现象的全部信息,参见图13。

图13给出了冷热符组合图像所描述的工具经济体模型。图中的上、下、左、右、中表示各个现象在模型中的结构方位。遵循功能对等的原则,将生产归于上方,则其余现象的结构方位便可随之而定。结构方位分别为:生产上,消费下,工具左,产品右。如果起初将工具置于右侧,产品置于左侧,结果是一样的,反过来看就可以了。

工具经济体所生成的最大现象,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第五个现象―― 4个现象之间的动态平衡,就是工具经济体模型本身,其结构方位为中。

工具经济体中生产与消费两个大现象之间的功能对等,体现为模型中上(生产)与下(消费)两个冷热符组合图像之间一二层次上的黑白相对,相反相合;工具与产品两个小现象之间的功能对等,体现为左(工具)与右(产品)之间一二层次上的黑白相对,相反相合。

2.6 工具经济体的数字模型

工具经济体的平衡结构,也可以采用数字模型来描述。当现象表现出两种状态,而且仅仅是两种状态时,采用二进制编码来描述其数量变化是极为方便的。

白色与黑色分别代表转换与吸收,同时也分别代表热性与冷性,还分别代表动与静。我们用“1”表示“有”黑色,用“0”表示“无”黑色。如果某一冷热符组合图像,其一层 “无”黑色符,二层仍“无”黑色符,则编码为“00”;如果一层 “无”黑色符,二层“有”黑色符,则编码为“01”。以此类推。

为什么要用“1”表示有黑色,而不是用“1”表示有白色?因为,现象都是在转换功能与吸收功能的共同作用下生成的,功能体中转换为先、吸收为后,假如只有转换而没有吸收,其中必无新现象生成;有了吸收,说明之前已有转换,因而其中必有新现象生成。

工具经济体中4个现象的二进制编码结果如表1所示。

表1给出的“生产”、“工具”、“产品”、“消费”4个体内现象的二进制编码依次为00,01,10,11。其排列是有序的。我们把这种次序称作经济体体内现象的结构次序。

如果将二进制编码转换成十进制数,现象之间的有序结构可以显示得更为清晰。二进制数00,01,10,11的十进制转换分别为0,1,2,3。将转换而来的4个十进制数分别加1,可得十进位数表示的工具经济体4个体内现象的结构次序为:1,2,3,4。生产为1,工具为2,产品为3,消费为4。

为什么要在0,1,2,3上加1?因为工具经济体共生成5个体内现象。先有4个现象,后有4个现象间的动态平衡。在保持前4个现象结构次序不变的前提下,为5个现象排序,结果是:生产为1,工具为2,产品为3,消费为4,平衡为5。

将图13中各个现象的冷热符组合图像代之以结构次序,可得工具经济体的数字模型。参见图14。

任何现象,哪怕在我们的观察之下只能停留万分之一秒,也必定有其与万分之一秒相对应的平衡结构。更何况工具经济体在其进化历程中已经存在了数万年之久,甚至更长的时间。工具经济体的图符模型已经给出了其平衡结构的完美描述。这种平衡结构在图14所给出的数字模型中也有准确表达,而且更为简洁。生产1,消费4,1+4=5,5为平衡;工具2,产品3,2+3=5,5为平衡。5+5=10,两个层次上的平衡。

在由初始平衡态到临界平衡态的成长过程中,原始经济体始终保持着其体内的功能对等。两极分化,生成工具经济体4个体内现象之后,两种功能之间的动态平衡外化为4个现象之间的动态平衡。图符模型和数字模型,对工具经济体4个体内现象之间的结构关系及其平衡状态给出了完美描述,并将功能结构、冷热属性、行为特征3个层次上的内容统一到了同一个模型之中,这为我们进一步描述工具经济体的成长与进化提供了可靠的基础。

不妨做一个猜想:随着经济体的进化,图14中4个角上的空位,将会有新的现象生成。何不再做一些更大胆的猜想:如果将人类现实经济生活的整体看成是一个活体,那么其体内任何一种新现象的生成,都应有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内在的“先天基因”的规定性。这个活体的先天基因结构,目前已经初露端倪,这就是:功能对等。

2.7 工具经济体体内现象之间的动态平衡

在工具经济体中,生产与工具构成生产体,消费与产品构成消费体。生产体中的生产与工具,其冷热属性是有差异的。生产由两个热符构成,工具由一层的一个热符和二层的一个冷符构成。生产与工具合为一体,热性大于冷性,结果是生产体呈热性,发挥整体上的转换功能。是生产推动了工具,从而发挥出生产体的转换功能。参见图15。

消费体中的消费与产品,其冷热属性也是有差异的。消费由两个冷符构成,产品由一层的一个冷符和二层的一个热符构成。消费与产品合为一体,冷性大于热性,结果是消费体呈冷性,发挥整体上的吸收功能。是消费推动了产品,从而发挥出消费体的吸收功能。参见图16。

图16描述了工具经济体体内现象之间的作用情形,显示出工具经济体整体上的平衡动态。图16显示为一种对称的双臂螺旋结构。冷热属性局部的不均衡,体现为现象之间的相互作用;冷热属性整体上的均衡,体现为作用方向上的螺旋对称。

3 工具经济体的冷热循环周期

3.1 工具经济体中经济流的宏观流程和微观流程

流经工具经济体4个体内现象的经济流,其流动方向决定于不同层次上转换功能的作用方向。宏观上,工具经济体中的经济流,是由生产体流向消费体。参见图18。

图18所描述的只是经济流宏观上的体内流程。经济流在各个体内现象之间的微观流程,不在图18的描述范围之内。

那么,源自体外环境并在4个体内现象之间循环流动起来的经济流,最初是由哪个现象开始流入工具经济体体内呢?

在原始经济体体内两种功能之间的互为决定关系,来到工具经济体时,已经外化为工具体内部吸收对转换的决定关系和产品体内部转换对吸收的决定关系。这从生存活动中的行为现象上观察,是工具决定生产、产品决定消费。有什么样的工具,就有什么样的生产;有什么样的产品,就有什么样的消费。没有工具则无法生产,没有生产就没有产品,没有产品便无从消费。因此,微观上看,体外资源最初要从工具体开始,并按照“工具生产产品消费”的顺序,形成体内流动。经济流中完全被转换与吸收的部分,消失于经济体,形成人体;未被转换与吸收的部分,排出经济体,形成经济流剩余。参见图19。

3.2 工具经济体的冷热循环

经济流在各个体内现象内部的流动情形,可采用流经该现象时所表现出来的冷热属性来描述。各个现象内部的功能结构是有差异的。经济流流经生产时,会表现出热性;流经消费时,会表现出冷性;流经工具时,会表现出由冷渐热的暖性;流经产品时,会表现出由热渐冷的凉性。经济流持续地循环流动,会带来“暖热凉冷”的更替变换。我们将此称作经济流的冷热循环。参见图20。

将图17、图19、图20合并在一起,做一个比较,有助于把握现象之间的平衡动态、经济流的体内流程和经济流的冷热循环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参见图21。

图21中里层一圈的实线箭头,描述生产体与消费体中,生产与工具之间、消费与产品之间的作用方向,呈左旋;中间一圈的长虚线箭头,描述经济流在体内现象之间的流程,呈右旋;外层一圈的点虚线箭头,描述经济流冷热循环的更替次序。

3.3 工具经济体的冷热循环周期

假如每一轮冷热循环中经济流都是恒定均匀地流经经济体,那么,左、上、右、下不同结构方位上的4个现象之中,将会始终保持着恒定不变的经济流。冷热循环的结果必是冷热均衡,经济体将始终保持整体上的中性,不会发生整体上的冷热更替变换。参见图22。

然而,根本就不存在恒定均匀的经济流。经济体处于千变万化的体外环境之中,源自体外环境的经济流,无论是其结构还是其流量总要发生变化。这意味着流经每一个体内现象的经济流不再会保持恒定不变,而是要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经济流在这种状态下的冷热循环,其结果必是冷热失衡。经济体不再呈中性,而是要发生整体上的冷热更替变换。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作经济体的冷热循环周期。参见图23。

流经工具的经济流增多时,经济体会呈暖性;流经生产的经济流增多时,经济体会呈热性;流经产品的经济流增多时,经济体会呈凉性;流经消费的经济流增多时,经济体会呈冷性。经济体由冷变暖、由暖变热、由热变凉、由凉变冷,从而完成一个冷热循环周期。

经济体呈冷性时,人体行为会表现出静的特征;经济体呈暖性时,人体行为会表现出由静入动的特征;经济体呈热性时,人体行为会表现出动的特征;经济体呈凉性时,人体行为会表现出由动入静的特征。显然,经济体的冷热循环周期,同时又是人体行为的动静循环周期。

事实上,消费、工具、生产、产品4个体内现象的冷热符组合图像本身早已给出了经济体的冷热循环周期的准确描述,参见图13。体内现象的冷热属性都是由内而外地起变化的。非恒定均匀的经济流来到消费时,经济体呈冷性,冷热符图像一、二层皆为冷符;从第一层开始变,第一层冷符变为热符时,就来到工具,经济体开始呈暖性;继续变,第二层冷符变为热符时,就来到生产,经济体开始呈热性;再变,第一层热符变为冷符时,就来到产品,经济体开始呈凉性;继续变,第二层热符变为冷符时,就来到消费,一、二层皆为冷符,经济体回归冷性。这就是工具经济体的一个冷热循环周期。

3.4 工具经济体冷热循环周期与大自然季节周期的关系

经济体的体外环境千变万化,但并非一个动静无常的世界。经济体体外环境包含人体、社会、大自然3个层次。这3个层次环境的变化都将造成经济流的非恒定均匀流动,进而带来经济体的冷热循环周期。在人的体能和智能尚未充分发展、社会结构形态相对简单、人类生存活动仍然主要依赖自然力的历史时期内,工具经济体体内经济流的冷热循环周期必然明显地带有大自然变化的韵律。

日地月系统的循环运转,带给人类最显著的周期性感受,莫过于春、夏、秋、冬的四季更替。在工具经济体对应的历史时期内,人类一切生存活动的“动”与“静”,都与四季更替相关联。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正是这种关联性的生动写照。春天,万物复苏,藏身暖巢的人们收拾“工具”,行动起来,开始了一年之计,此为“由静入动”;夏天,阳光普照,处处可见手持工具、辛勤“生产”劳作的身影,此为“动”;秋天,热气下沉,果实累累,人们开始有些许闲暇,静坐田埂,品味“产品”丰收的喜悦,此为“由动入静”;冬天,大雪封山,万物归藏,人们满载可供冬季“消费”之需的劳动产品,归身暖巢,此为“静”。

“由静入动”归于“暖”――“工具”;“动”归于“热”――“生产”;“由动入静”归于“凉”――“产品”;“静”归于“冷”――“消费”。这就是工具经济体的一个冷热循环周期。显然,工具经济体的冷热循环周期与日地月系统所造成的季节周期是一致的。

3.5 工具经济体的体内时空

冷热循环周期的存在造成经济体体内经济流循环流动中的两个基本特性。一是经济流在各个体内现象之间所表现出来的延展性,即经济流总要由位于不同结构方位上的某一现象流入另一现象;二是经济流在各个体内现象之间所表现出来的顺序性,即经济流总是顺序地在各个体内现象之间表现出冷热更替。我们将经济流体现在各个体内现象之间的这种延展性,称为经济体体内空间;将经济流体现在各个体内现象之间的这种顺序性,称为经济体体内时间。参见图24。

图24中,方形排列的4个现象表示工具经济体体内空间;圆形排列的4个现象表示工具经济体体内时间。经济体体内时间以经济流冷热循环周期一周为计量尺度。受地球季节周期的影响,工具经济体中的冷热循环周期与季节周期恰好一致。经济体体内空间,则以体内现象的多少为计量尺度,体内现象越多,空间范围越大。

经济体体内时空的形成,是经济体中转换功能与吸收功能两极分化的必然结果。随着两极分化程度的加深,会生成更多的体内现象,体内时间的步调会逐步放慢,体内空间的范围会逐步扩张,从而显示出经济体体内时空更强的独立性。

4 工具经济体的成长与进化

4.1 工具经济体的体内剩余

从消费一方看去,每一轮冷热循环,体外资源最初总是由工具进入经济体体内时空,然后顺序流经生产和产品,至消费结束。

每一轮冷热循环中的经济流总量是一个定数,最终有两个去向:一是被体内功能彻底转换与吸收,形成人体,继而消失于经济体体内时空;二是未被彻底转换与吸收,排出经济体体内时空,形成本轮冷热循环中的经济流剩余。我们把第一个去向的经济流称为本轮冷热循环中的人体经济流。

对于经济体本身而言,其体内功能的实现过程并不带有任何目的性,人体经济流最终要从体内时空中消失。但对于实现经济体体内功能的人体行为来说,目的从来就是明确的,就是要实现人体经济流,以维持人体生存。从维持人体生存这一目的出发,可将本轮冷热循环中的经济流剩余区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由于经济体功能结构的有限性而无法在本轮冷热循环中被进一步转换与吸收的经济流剩余;第二部分,是由于人体结构的有限性而尚未在本轮冷热循环中被进一步转换与吸收的经济流剩余。我们称第一部分剩余为体外剩余,第二部分剩余为体内剩余。

体外剩余无法在本轮冷热循环中被进一步转换与吸收,当然也无法在下一轮冷热循环中被转换与吸收。被排出体内时空后,将重新化为游离状态下的资源要素,留存于自然环境之中。譬如:取火过程中遗失的热量、打磨石器时所产生的碎渣、果肉被取出后残余的果壳、进食之后人体所排出的粪便,等等。

体内剩余则有所不同。体内剩余虽然未在本轮冷热循环中被进一步转换与吸收,但却有可能在此后的某一轮冷热循环中被转换与吸收。它随时可以重返经济体体内时空,继续完成其转换与吸收的其余历程。相对于人体而言,体内剩余仍为有用之物,所以不必像体外剩余那样重新化为游离状态下的资源要素重返大自然,而是可以暂时地以固化的产品形态寄存于经济体体内时空之外。经济体体内时空之外的环境中,除了人体和大自然,可以寄存体内剩余的场所只有社会。参见图25。

体内剩余因何出现?人体的有限性不仅决定了本轮冷热循环中人体经济流的总流量,同时也决定了人体经济流的单位流量。即每个人体一次只能转换与吸收有限的有用之物。由于冷热循环周期的存在,以固化的产品形态来自生产的经济流,有时会大于这个单位流量,有时会小于这个单位流量。小于这个单位流量为人体经济流不足;大于这个单位流量为人体经济流有余。不足已成不足,有余则要以固化的产品形态寄存下来。这就是体内剩余。

体内剩余流入社会,将对社会环境造成冲击。这种冲击是前所未有的、巨大的。它是产生此后的私有制、阶级、国家等一系列人类社会现象的根源。

工具经济体不适用于种群社会形态下单个人体生存行为的描述,它适用于由单个人体所构成的更大的“人体”的生存活动的描述。譬如:体内剩余私人占有现象出现以前的原始部落。在最初的人类种群中,单个人体各自头顶的黑白闪烁的原始经济体之光,来到工具经济体这里,突然聚拢起来,又分散开去,化作一轮笼罩部落群体的黑白相间的光环。

最初为我们演示了两种进食方式的那位祖先可否有知:当初排出体外的一坨粪便,如今却幻化成体内剩余的“怪蛋”,落入人间,并将引发社会环境未来的巨大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