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生活重点知识

经济生活重点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生活重点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济生活重点知识

经济生活重点知识范文第1篇

1、理清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

高三政治二轮复习应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将知识点串成一条线,在线条的基础上,建立知识面,最后构建知识体系。广东高考《经济生活》一共有82个考点,分布在生产活动的四个环节(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中。《政治生活》一共有51个考点,分布在行为主体国家、公民、政府、人大、党、政协、民族与宗教、国际社会中。《哲学生活》一共有77个考点,分布在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和哲学一般理论知识中。《文化生活》一共有42个知识点,分布在文化与社会、文化与人、文化与文化、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下面以《经济生活》为例构建知识体系:(见下图)

2、抓住核心概念,突出重点知识

高三政治二轮复习时间紧,任务重,知识点讲解不可能像一轮复习一样,面面俱到。因此在二轮复习时要抓住核心概念,突出重点知识。综观近三年广东高考试题,《经济生活》主要涉及价格、消费、财政、收入分配公平、市场经济、宏观调控、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科学发展观等考点。《政治生活》关于公民、政府、人大、党等行为主体的考查。《文化生活》涉及文化的作用、文化的特点、文化交流、文化创新、传统文化、中华文化等知识。《哲学生活》覆盖了哲学的四大部分,即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其中,近三年广东高考出现频率较高的是《经济生活》第四单元,《政治生活》第二单元,《文化生活》第二单元,《哲学生活》第二、第三单元。(见下表)

3、整合模块知识、关注知识渗透

近三年广东高考试题的主观题均有两道大题,每道题目涉及两个必修模块知识。2010年高考和2011年高考中,第一道大题考查《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知识。第二道大题考查《文化生活》和《哲学生活》知识。并且是经济部分的材料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文化部分的材料用《哲学生活》知识分析。2012年高考实行《经济生活》与《哲学生活》组合,《政治生活》与《文化生活》组合。经济部分的材料用《哲学生活》分析,文化部分的材料用《政治生活》分析。可见模块之间的知识渗透与整合非常重要。

在二轮复习时要整合模块知识,关注知识渗透。《经济生活》中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发挥财政作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等,在《政治生活》中就是政府履行职能,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经济生活》中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在《哲学生活》中就是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政治生活》中完善四大政治制度,在《哲学生活》中就是调整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文化生活》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政治生活》中就是政府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生活》中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在《哲学生活》中就是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政治生活》中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党以人为本,在《哲学生活》中就是人民群众的观点,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应站在人民群众的根本立场上。

4、注重答题规范、提高答题技能

经济生活重点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主动;互动;灵动课堂;复习实效

高一年级,很多学生不喜欢上政治课,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高中政治知识的呈现形式单一,内容抽象、枯燥,难以理解和内化,进而难以激发其学习兴趣。经常性地也会在不同场合听到政治老师的抱怨,说教学任务繁重、教学时间紧张等。其实,这些都是外因,真正制约政治课教学质量的,是学生思想上不重视和学习方法上不正确。如果说教师是艺术家,课堂教学便是教师的艺术品。所以,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针对高一思想政治课,特别是复习课,对于教师而言,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学习中来,从而感受到政治课堂的完美的艺术结构,进而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现结合笔者在不久前《经济生活》第一、二单元的一节复习课的教学设计,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回归课本,在知识回顾中熏陶

兴趣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石,在课程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学实效取得的前提和基础,首先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唯有如此,课堂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在本节课的第一个环节,笔者让学生自主回顾这两个单元的知识点,从第一单元第一课一直到第二单元结束。为了形成一个竞争的课堂氛围,教师让每一小组成员就某一课提出知识点,其他小组指出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在第一课“神奇的货币”时,第一小组某个同学就提到了“价值规律”这一知识点,而这显然是第二课的内容。就这样在自我复习与指错纠正的过程当中,学生将每一课的知识点归纳整理,从整体上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印象。在此过程中,教师再加以适当点拨和归纳,如第一课可重点归纳为五个关键词“商品”“货币”“纸币”“信用工具”“外汇”,这样更加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把握。在知识的回顾中,学生身心愉悦,兴趣大增。

二、构建体系,在脉络把握中提升

高一学生对于一份政治试卷,觉得最难下笔的就是主观题的概括了。一些学生在答题时总是围绕一个要点重复论证,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知识不成体系,所以对于知识迁移运用的能力明显不足。因此,教师在平时的课堂小结环节,就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动手构建知识体系的习惯。笔者认为,在对每一课的知识点有了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就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因此,在本节课上,笔者让学生到黑板构建知识框架,再由其他学生补充完善,做到点、线、面的有机结合。在互帮互助中,学生对这两个单元的知识结构了然于胸。

三、抽点,在基础夯实中巩固

《经济生活》第一、二两个单元知识点较多,学生通过自主探讨,将两单元的重点知识归纳为“五观”,即“金钱观”“消费观”“经营观”“就业观”和“投资观”。笔者认为,这“五观”的内容也是该部分主观题设计的重点所在。夯实基础,是学生答题的突破口,所以在这一环节,笔者让每个学生默写其中的一个观点的具体内容,这样既节省了课堂时间,又起到了检测的效果。事实也证明,学生只有将这些重要的知识点烂熟于心,解答这方面的主观题才能游刃有余。

四、合作探究,在问题探讨中参悟

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的合作探究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言语互动,所以,笔者在这一环节设计了小组合作探究和师生合作互动两大部分。

小组合作探究这一部分设计了两道探究题,全班同学分为两大组,分别探究其中的一道题,探究一问题如下:面对供热成本上涨,供热企业健康发展不能一味追求涨价。请你从经济生活角度为供热企业健康发展提几条合理的建议;探究二是针对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两难”问题,即“就业难”和“用工荒”,问题如下:结合材料,从经济生活角度,请你为解决“两难”问题提出几点合理化建议。各小组讨论得都非常激烈,最后由每小组的代表总结发言。同学们指出,探究一是围绕“经营观”问题,探究二是围绕“就业观”问题。在答案的组织上,教师引导学生要自觉地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和材料联系起来,在解决探究二的“两难”问题时,教师进一步地启发学生,能够从党和政府、企业和劳动者这三个不同的行为主体去思考问题。

五、讲练结合,在习题演练中渗透

经济生活重点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审题 答题 重点 术语 规范

高中政治试题中的主观题,一般以情境材料为载体,以问题为中心,融知识、能力、觉悟、重点、难点、热点为一体,显现了时代性、人文性和灵活性,能较好地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好的区分度。但研究考生答题情况可以发现:考生对于主观题答题时存在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概括来说主要存在审题不清、解答不全、重点不突出、条理不清、术语不规范等问题,这些问题就如同“陷阱”使得很多考生政治成绩很不理想。如何解决存在的这些问题呢?笔者认为,在牢固掌握了教材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在审题和答题的时候要坚持“五化”。

一、审题清晰化

审题是解题和答题的前提。没有清晰的审题思路,知识记忆得再多,掌握再牢固,不能运用到对应题目中也是无用的。而主观题大多都有背景材料,在材料多、文字多、信息量大,内容结构复杂的情况下,如果考生先读材料,往往读了几遍,仍把握不住材料的主旨以及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在没有明确的目标指引下就去看材料不仅对解题不利,更要命的是浪费了考生宝贵的考试时间。因此对于主观题必须有着清晰的审题思路。具体的可用如下的步骤进行审题:

1.审设问,找出题眼。先审设问,再去对照材料,有了提示和指向,抓材料的中心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也就会省时省力得多了,审设问是个关键性环节,因为命题者的意图、指向、要求等种种限定都在设问中。考生必须缜密地审读设问,明白限定的蕴涵,抓住关键词语,搞懂题意,全面把握命题意向。审设问也要有讲究,首先找出题眼,要依次判断出学科领域(经济、政治、文化、哲学)、主体(国家、企业、政府、党、消费者、劳动者、公民等)、知识点(主干知识)、问题落脚点(原因、关系、意义、启示、措施等)。

2.带着问题有针对性的阅读材料,归纳材料的中心思想,抓住关键词句,仔细审题,分清题目的思想层次,全面把握信息,注意从材料中选取有效信息,注意材料的首句和尾句,有的就是答题要点。

3.回归教材。根据设问限定的学科范围、知识范围列出该主干知识在教材中所辐射的知识点。

4.最后将理论和材料进行对应验证和增删,确定需要用的知识,拟定答案要点。

二、答题严密化

许多学生在作答主观题的时候,给出的答案常常是挂一漏万,缺乏必要的逻辑关系,给人看起来显得很松散,结果得分却很低。因此必须注意答题的严密化。具体的要求就是准确全面,有理有据,逻辑合理。准确全面就是要通过审题将材料中包含的理论知识完整的表达出来,不遗漏关键点;有理有据就是要在答题时,将材料和理论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材料和理论实现一一对应,这样做也可以让阅卷者明确题目的主旨;逻辑合理就是在答题的时候点与点之间有逻辑,让看到答案的人知道题目的题型,是原因型、启示型、体现型、措施型等等。

三、知识重点化

许多学生在考完试以后,感觉不错,但是成绩出来却很不理想,和自己的估计相差比较大。看答案卷也确实写的满满的,而且也是分点说明的,显得条理也很清楚,仔细看答案才发现:答案中确实有点内容,但是知识点表达不准确,写的很多,却缺乏关键的词句,也就是说没有中心内容,缺乏得分点。那么什么是关键的词句和得分点呢?这就是教材中的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现在的考试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因此在考查主观题的时候,不再是考查那些很琐碎、细微的知识,就是考查教材中的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因此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中要加强对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的归纳和识记,在答题的时候就要将这些知识呈现出来放在显眼的位置,可以让阅卷人一目了然,从而写的简洁,得分不低,提高了答题的效率。

四、语言术语化

不同的学科有不同学科的术语,即使是同一个学科由于涉及的领域不同,其中的术语也不尽相同,如果在答案中总是用自己的话去陈述,可能内容写的很多,而且基本的意思也表达出来了,但是结果得分也不会太高。因此答案的表述不仅要简明、流畅,更要体现出政治学科的特色,也就是要用政治术语来作答。例如:科学发展观就是一个典型的政治术语。还有同样是“人”,在《政治生活》称为“公民”,在《经济生活》就是“消费者”或者“劳动者”。这些在我们学习的时候必须特别注意的。

五、格式规范化

经济生活重点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 微课 高中思想政治 新授课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210056

一、微课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信息化教学辅助手段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化教学已成为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途径。所谓信息化教学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中,教育者与学习者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教育信息资源和教育技术方法进行的双边活动。微课是一种新兴的信息化教学辅助手段,被广泛应用于基础教育的各个领域。

何为微课?胡铁生先生认为,微课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实际,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中所需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体。微课常被称为“碎片化”,因其只讲授一两个知识点,没有复杂的课程体系,教学目标单一,它主要是针对特定的目标人群、传递特定的知识内容。微课一般都具有以下特点。(1) 教学时间较短。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微课的时长一般5-8分钟为宜,最少的1-2分钟。相对于传统的40分钟一节课的教学课例来说,微课可以被称为“课例片段”。 (2) 资源容量较小。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不宜过大,视频格式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rm,wmv,flv等),师生可流畅地在线观看,也可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手机、MP4等)上实现移动学习、“泛在学习”。(3) 教学设计精致。教师会精心设计教学情境,精心挑选经典示范案例,以提高教学效能。(4) 教学内容较少。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或技能点的教学,抑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微课主题突出,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传授的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因此又可以称为“微课堂”。(5) 制作简便实用。多种途径和设备制作,以实用为宗旨。(6)以学习者自主学习为主。微课是供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课程,是一对一的学习和辅导。微课的特点使得微课在助力高中思想政治新授课中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微课在高中思想政治新授课中的应用和发展方兴未艾。

二、信息化教学对新课改后的高中思想政治新授课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课改后高中思想政治课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科知识和生活现象的有机结合,因此教师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注重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个性需要,即“尚自然,展个性”(语)。第二,要培养学生政治素养。思想政治课的内容是对现实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的提炼,很多现象就发生在学生身边。教师可以借助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将生活化的素材运用到教学中,创设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使学生获得生动、真实的生活感受和体验。将平淡无奇的“文本”素材用生活化的形式呈现出来,更易于引起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帮助学生正确看待纷繁复杂的生活现象,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三,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学科知识的主动构建者。第四,要实现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和发现欲,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使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生成,探索知识的来龙去脉,体验探究知识的乐趣,并在探究中形成新能力,使课堂教学形成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互动和思维互动的互动网络。教师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就必须实现思想政治学科的信息化教学,巧用微课助力高中思想政治新授课。

三、信息化环境下如何巧用微课助力高中思想政治新授课

新课改后,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但教学内容从原来的经济学、哲学、政治学三大板块变为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大板块。新教材中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生活与哲学三大板块的具体章节内容是对旧教材中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内容进行的调整。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提出,新教材中每一框题的讲解均为一课时,有些框题的内容涵盖面广,知识点多,重点难点学生较难掌握,如果简单地用一课时来解决,会导致教师教无所得,学生学无所获。此时如果教师能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巧用微课就能解决这一瓶颈问题。

巧用方案一:课前微课,激趣导入,为高中思想政治新授课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做铺垫并赢得更多的时间。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某些框题内容较多,若一节课40分钟面面俱到往往会造成教师什么都讲,什么都没讲好,无法突出重难点,更无法突破重难点,甚至会走入满堂灌、一言堂的歧途。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如果教师能将一些导入性的内容或者是教材中具有延展性的非重点难点内容制作成微课,通过学生课前学习微课的方式,让学生提前预热,有利于学生带着兴趣和问题进入课堂,有利于为突破本课教学重点、难点、易混点赢得时间,也有利于学生通过充分的合作探究,深刻地理解、领悟和应用新授课中的重点难点、易混点。

如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传统文化的继承》中的第一部分“传统文化面面观”的内容就可以通过课前微课“走进传统文化继承的变与不变”来交代清楚。微课的使用使知识点的呈现更为活泼生动,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这不仅能“承上”地展示出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也为本框题的重点、难点“传统文化的特点”“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的突破埋下了伏笔,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为学生在课堂上深入探究重点、难点赢得了时间。

又如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第八课第一框《国家财政》,首先笔者对本框题的知识点进行了整合,然后笔者录制微课“近几年我国财政收入、GDP以及2014年财政预算支出的项目”。课前微课让学生了解了“财政的含义、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内容和关系”。笔者在此处使用微课既能紧跟时政,让学生生动地了解国家的经济政策,又能为学生在课堂上思考和探究本课的重难点“影响财政的因素、财政的作用、财政政策”赢得时间,为学生进一步理解国家的经济政策埋下伏笔。

巧用方案二:课后微课,巩固新知,帮助不同层次学生掌握高中思想政治新授课中的重点、难点、易混点。在传统的课堂中,班级人数众多,但学生的能力参差不齐,学生对新授课中的重点、难点和易混点的理解、领悟、应用就必然出现差异。在一节新授课中,教师既要按时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又要为课堂上每一位学生解惑,这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事。如果一些理解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在课堂上的困惑无法得到及时的解决,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困惑越积越多,这种恶性循环会致使学生失去探究问题的乐趣,失去对高中政治课堂的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如果教师将高中思想政治新授课中的重点、难点、易混点制作成微课,让课堂上没掌握好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看微课,这样微课就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领悟、应用相关知识。这在实际教学中可操作性强,同时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也有利于实现教学效果的群体效益。

如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二课《多变的价格》第二框《价格变动的影响》,这一框题中的“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 是重点,“需求弹性”“需求曲线”“供给曲线”是难点。这些重难点知识学生较难在一节课时间内准确掌握,教师可以将重难点的知识内容、曲线绘制的过程、近3年的高考真题及解析过程制作成微课,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看以便及时查缺补漏,让学生准确掌握知识点。

经济生活重点知识范文第5篇

政治是一门实打实需要背诵的学科,高考来临之际,我们需要加强知识的背诵。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政治重点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政治重点知识点1《哲学生活》必背知识

一、唯物论(第4、5课)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反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

2、意识的能动作用:

(1)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

(2)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3、用“唯物论”的知识分析问题: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反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

③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④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二、认识论(第6课)

1、用“认识论”或“求索真理的历程”或“实践观”分析材料: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方法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参与实践活动。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方法论:要求我们重视认识的反作用,重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树立正确的认识。

(3)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方法论:这要求我们①要做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要正确对待错误。

(4)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方法论:这要求我们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注:上面的第(1)(2)两点是“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和方法论”

三、(唯物)辩证法(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关键词:联系 发展 矛盾 创新

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联系是普遍的,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联系是客观的,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联是客观的,但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联系也具有条件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整体与部分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强调整体的原理内容):整体统率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整体的功能及其变化影响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

(强调部分的原理内容):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及其变化,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

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发展观

1.发展的普遍性原理(发展特点的原理)

【原理内容】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

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2.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原理(发展趋势的原理)

【原理内容】

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或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方法论】

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鼓励支持新事物的成长;

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3.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原理(发展状态的原理)

【原理内容】

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不断前进。

【方法论】

我们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又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三)矛盾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对立统一规律)

【原理内容】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方法论】

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一分为二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矛盾分析法这一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是包含着差别的同一;

矛盾的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高中政治重点知识点2《文化生活》必背知识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一定要按四个方面综合)

1、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4、文化塑造人生

①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此处优秀绝不能少)

②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此处优秀绝不能少)

③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此处优秀绝不能少)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1:传统文化的特点: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③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

2、怎样对待传统文化:注意综合

①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②(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③立足于社会实践(绝不能少);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④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⑥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3、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②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4、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重点)

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②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③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④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第五课:文化创新

1、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

⑴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础。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

⑵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2、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意义:

(1)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3)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3、如何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的创新

①立足于社会实践。

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

④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⑤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⑥推动文化在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等方面进行创新。

高中政治重点知识点3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体现在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①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②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③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2、如何实现收入分配公平?

(如何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如何增加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

①从根本上讲,大力发展生产力

②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③(初次分配)增加“两个比重”,坚持“两个同步”:

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

④(再分配)要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⑤(再分配)要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

⑦发挥财政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作用。

3、财政的作用:

国家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巨大作用。

①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②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③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4、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制度

5、如何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

①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

②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治本之策)

③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学会法尊法守法用法,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

6、为什么要加强及怎么样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看得见的手)

(1)为什么:市场调节(看不见的手)不是万能的、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2)怎么样:运用经济手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7、坚持新发展理念:(五个)

①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核心位置)。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是发展的基点;

②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③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

④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

⑤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8、如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①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②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