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生活重点知识

经济生活重点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生活重点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济生活重点知识

经济生活重点知识范文第1篇

1、理清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

高三政治二轮复习应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将知识点串成一条线,在线条的基础上,建立知识面,最后构建知识体系。广东高考《经济生活》一共有82个考点,分布在生产活动的四个环节(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中。《政治生活》一共有51个考点,分布在行为主体国家、公民、政府、人大、党、政协、民族与宗教、国际社会中。《哲学生活》一共有77个考点,分布在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和哲学一般理论知识中。《文化生活》一共有42个知识点,分布在文化与社会、文化与人、文化与文化、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下面以《经济生活》为例构建知识体系:(见下图)

2、抓住核心概念,突出重点知识

高三政治二轮复习时间紧,任务重,知识点讲解不可能像一轮复习一样,面面俱到。因此在二轮复习时要抓住核心概念,突出重点知识。综观近三年广东高考试题,《经济生活》主要涉及价格、消费、财政、收入分配公平、市场经济、宏观调控、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科学发展观等考点。《政治生活》关于公民、政府、人大、党等行为主体的考查。《文化生活》涉及文化的作用、文化的特点、文化交流、文化创新、传统文化、中华文化等知识。《哲学生活》覆盖了哲学的四大部分,即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其中,近三年广东高考出现频率较高的是《经济生活》第四单元,《政治生活》第二单元,《文化生活》第二单元,《哲学生活》第二、第三单元。(见下表)

3、整合模块知识、关注知识渗透

近三年广东高考试题的主观题均有两道大题,每道题目涉及两个必修模块知识。2010年高考和2011年高考中,第一道大题考查《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知识。第二道大题考查《文化生活》和《哲学生活》知识。并且是经济部分的材料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文化部分的材料用《哲学生活》知识分析。2012年高考实行《经济生活》与《哲学生活》组合,《政治生活》与《文化生活》组合。经济部分的材料用《哲学生活》分析,文化部分的材料用《政治生活》分析。可见模块之间的知识渗透与整合非常重要。

在二轮复习时要整合模块知识,关注知识渗透。《经济生活》中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发挥财政作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等,在《政治生活》中就是政府履行职能,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经济生活》中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在《哲学生活》中就是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政治生活》中完善四大政治制度,在《哲学生活》中就是调整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文化生活》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政治生活》中就是政府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生活》中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在《哲学生活》中就是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政治生活》中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党以人为本,在《哲学生活》中就是人民群众的观点,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应站在人民群众的根本立场上。

4、注重答题规范、提高答题技能

经济生活重点知识范文第2篇

经济法课程相比较,在课程内容安排、教学重点以及教学要求等方面都有自身的特点。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应该在其课程内容体系安排、教学方法的更新和多种教学手段的采用等方面重新定位和思考,以切实满足应用型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对相关经济法律知识的需求,实现教学目的。

关键词:经济法;教学模式。工商管理类专业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对于各类工商管理类

专业人才的经济法律知识的教育,使之能运用经济法律知识分析和解决工商管理活动中的实际问题,是实现工商管理活动法治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高素质、宽基础、懂经济、知法律,会管理、善创造、能应变”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111。正因为如此,各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多设置了经济法这门课程,都趋向于将经济法课程确定为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专业基础课程。

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大多只是简单地将法学类专业同名课程的基本内容进行移植,很少有人研究基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特点的经济法课程体系、教育手段和方法,导致目前为工商管理类专业开设的经济法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还不能令人满意。主要存在经济法总论与经济法部门法律制度脱节,经济法具体法律制度与案例教学不能有机结合,教学过程中师生联系不紧密,教师“一言堂”的现象普遍存在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严重影响了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质量,也制约了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与法学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相比较,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有其独特性,本文拟从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的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进等教学模式改革方面进行探讨。

一.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特点

法学专业的经济法课程是讲述这一部门法的理

论。制度以及规范的法学学科,但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与法学类专业经济法学课程的性质和设置目的不同,教学要求和基本内容也不相同。通过与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比较,明确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特点,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与人才培养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课程内容涉及法律范围更广泛和综合

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基本内容涵盖经济

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等多个法律部门以及国际民商法等知识。具体来说,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导论,介绍法理学基本知识、民法基本知识、经济法基本知识。第二,市场主体部分,介绍公司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企业破产法等具体法律制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第三,市场行为规制部分,介绍合同法、证券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障法,知识产权法等具体法律制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第四,宏观调控部分,介绍财政法、税法、价格法等具体法律制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从范围上看,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内容要远远大于法学经济法课程所包含的具体子部门法。因此,相对而言,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即它不是一门独立的单一的学科,而是包括多门法学学科专业知识的一门综合性课程。

2.教学重点偏重法律知识的实践应用性

不同专业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课程设计必然

根据教学对象原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有针对性地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和侧重点。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法学知识基础较为薄弱,其学习本身强调应用性,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相较于法学经济法对理论性的高度关注,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特别注意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辩证关系。课程不宜也没有必要过深地介绍法学专业理论,而是侧重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经济管理工作中所必须的法学基础知识和常用的经济法律法规。

5.教学要求以能力培养为主和通俗易懂

在教学方法上,要注意启发式教学,在介绍必要的教学内容的同时,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注重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来示范思维方式和思维特点;注重分析方法的传授,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逻辑思维和法学视角,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自我建构知识与拓展能力结构的能力,提高学生自己学习知识并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经济法在教学中要注意适当补充作为非法学专业学习法律所必需的知识,适当介绍各种法律制度制定的理论依据及其意义,并注意避免使用生硬难懂的法律术语。要尽可能将复杂问题使用通俗易懂的一般性语言作深人浅出的分析,以帮助学生理解。

二.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教学模式的思

考与建议

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经济法课程而言,应该

着重研究经济法课程建设如何与应用型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特点相结合,教学模式改革应该以配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以理论教学为基础,实践教学为导向,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培养应用型工商管理类人才。

1.课程内容设置要体现出实用性和包容性,符合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

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是作为学科基础课

设置的,考虑到工商管理类人才未来参与社会工商管理活动对法律知识的需求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经济法课开设前并没有学习相应基础法律知识的实际情况,在课程内容安排上,要打破纯粹法学意义上的学科分类,体现课程的实用性与包容性。既要学习法学专业体系中的“经济法”、“商法”,还要学习“民法”中的法人制度、法律行为制度、代理制度、所有权制度、时效制度等基本法律制度。另外考虑到上述法律知识的实际运用,与之相关的程序法律制度在经济法课程内容范畴中也是不能缺少的。

在课程学习内容安排上,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

法课程应当以商法制度为主要内容,全面讲解商事主体、商事行为等商法制度;考虑到学生的法律知识状况,有必要先行介绍部分民法知识为学生提供应当具备的基础法律知识,最后再辅之以民事、行政及仲裁等法律知识;同时设置相应的经济法内容,讲解宏观调控法律制度。这几个方面制度内容的设置于内容本身而言彼此具有密切的关联性,是可以彼此相容的;于学生而言应当具有的法律知识体系也是实用的、相对完备的。内容设计上更加丰富,也充分体现了课程开设的目的,完全能够满足相关专业人员对经济法律知识的需要,由此其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

2.教学方法应该以范例教学法为主,注意知识讲授的通俗易懂

在教学方法上,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应避免采用,要让学生从原有专业思维方式中跳出来适应法学的理性思维,准确理解掌握法律知识,而且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121。要改变学生对法学类课程死板枯燥的固有印象,惟有“范例教学法”才是首选的教学方法。经济法范例教学即是将精选出来的示范性、典型性的经济法重点法律制度和案例材料作为教学内容,通过个别来说明一般,使学生能由点到面,从部分到整体来理解和推知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能够产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I引。这种教学能够激发学生思维和热情,鼓励学生根据具体的情景去检测和修正自己的观点,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更能引导学生从重点知识的学习人手掌握相关法律知识的学习特点和方法,为以后更好地学习其他经济法知识奠定基础。应说明的是,在工商管理专业经济法教学中引入范例教学法,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如案例分析,专题讨论、多媒体教学等,让学习者从选择出来的有限的例子中主动地获得本质的、结构性的、原则性的,典型性的东西,借助这些东西理解并解决一些结构相同或类似的单个现象。

另外还应当注意,要将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

课程的教学与法学专业经济法的教学区分开来,不仅仅是在内容上的不同,更蕈要的是在讲授难度、方法上的区别。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讲授,必须立足使学生掌握在未来工商管理活动中应当具备的经济法律知识为教学中心,注重知识点的讲授、注意知识的难易度、讲究讲授知识的通俗性。因此,经济法课程开设的目的在于使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具备相应的经济法律常识,而非成为法学专业人才。

5.教学手段的丰富化和现代化是提高经济法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为了更好地发挥范例教学方法的实际教学效果,必须配合采用丰富多样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和主体,教师成为学习过程的策划者、教练、指导者、导师和顾问,课掌教学成为师生双方平等式、对话式、探讨式、互动式教学场所,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具体手段如下:

(1)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共同参与对实际案例的讨论和研究。以案说法、以案讲法,形象、生动、深刻地讲授经济法律知识,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准确理解与掌握,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为取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提供保证。当然,案例教学必须以大量典型的案例为依托,由此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文件,除r课程体系下的实用教材外,相应的教学案例库或者案例教辅材料也是必备的。

(2)专题讨论:组织学生对经济法中的重点、焦点问题迸行讨论。程序是教师事先拟订讨论题目并将其发给学生,要求学生课下搜集资料,撰写发言稿,讨论时要求学生登台发言,在学生各自表述完他们的观点及论据后,教师再作点评和总结性发言。专题讨论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逻辑思维、文章写作、法律论证等能力,更有利于加深其对经济法律法规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3)多媒体教学:经济法课程应该积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购买教学光盘、制作教学课件、录制电视台播放的“今El说法”、“经济与法”、“庭审现场”等法制节目,编辑整理制作成与课程教学目的相适应的教学视听资料等方式进行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直观、信息量大、直接再现社会生活的特点,使学生明了法律和现实社会生活的紧密关系,明确学习法律的意义,坚定法律信仰和社会使命感。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学生注重案件的发展过程,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使学生在法官、学者、律师“以案说法”中将使其所学的法律知识融会贯通,增长法律语言和文字的表达能力、法律逻辑思维能力、法律逻辑判断能力,运用经济法原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经济生活重点知识范文第3篇

(一)《经济生活》已考的考点分布及分值

表1

(二)《经济与生活》考点的变动情况

与2012年相比,2013年考点编排的体例与教材的单元题、课题、框题、目题基本一致,考点的变动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三)启示

1. 《经济生活》试题的分值每年达32分,占高考文综思想政治总分的近三分之一;学生较少直接参与经济活动,尤其是生产、分配、交换,经济方面的感性知识少;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变化快,不稳定因素多。所以,我们在备考复习时应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学习《经济生活》模块。

2. 高频考点与非高频考点。价格、消费、基本经济制度、企业、投资理财的选择、分配与公平、财政与税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科学发展观、经济全球化等是近年来的高频考点。对高频考点,我们在复习中不仅要了解其产生的原因,同时也要收集整理与这些考点有关的时政材料。

如“价格”为高频考点的原因分析:因为价格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价格调节经济的运行;价格涉及千家万户,是关系民生、关系经济健康发展、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大局的问题;价格与生活密切相关;等等。

纸币、汇率、价值规律、消费心理与消费观、改革、商业银行、经济全球化的表现与载体等属于非高频考点。对非高频考点,我们也应该重视,毕竟高频考点与非高频考点的区分是相对的。

3. 高考文综思想政治试题中的一道综合题往往以《经济生活》切入,其第2小题的综合性强,考查的知识点往往跨课、框、目,甚至跨单元,难度相对较大。

二、知识重组

(一)按照教材的体例进行复习

高考试题源于教材,但高于教材。在第一轮复习中,我们往往按照考点和教材的章节顺序进行复习,这样有助于巩固基础知识,细化对考点的理解。但在第二、三轮复习中,我们不妨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复习,如按照教材的“目录”进行复习,因为高考试题,尤其是综合题可以从多个角度命制,如单元题、课题、框题、目题等,且往往带有较强的综合性。另外,我们也要重视教材扉页中的“致同学们”等相关内容,因为这是整个模块的高度概括与精华。

(二)以主干知识为核心进行复习

以主干知识为核心进行复习,即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角度切入,联系实际,带动其他知识点,跨单元、课、框、目等重组知识,联系其他模块等方面具体展开。

《经济生活》的主干知识有:货币、价格、消费、经济制度、市场经济主体(生产者、消费者、投资者、居民、政府)、投资理财、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财政与税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科学发展观、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等等。

以“宏观调控”为例:

1. 是什么。主要应清楚宏观调控的含义、主要目标。

2. 为什么。主要应理解我国为什么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一是为了弥补市场调控的不足;二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三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四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五是由我国政府的性质决定,是践行政府宗旨、履行政府职能和责任、树立政府权威的需要(以上是结合《政治生活》模块进行复习);六是尽可能减少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以上是联系“时政热点”进行复习)。

3. 怎么办。我们应怎样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一是国家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以上学生容易完成)。二是必须遵循价值规律,充分运用价格、竞争、供求等机制,发挥市场调节的基础性作用(以上是跨单元的知识重组)。三是国家应从当时当地的实际出发结合具体问题进行调控(以上是结合《生活与哲学》模块和具体材料进行分析,属于较高要求的知识重组)。

(三)按照经济学的基本常识进行复习

《经济生活》模块的复习可以是多角度的,按经济学的基本常识进行复习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复习法。具体包括:

1. 价值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贯穿《经济生活》的基本规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市场主体作用的发挥都必须遵循这一规律。

2. 按照经济活动的四个环节,即生产(主要是第二单元、第四单元)、分配(主要是第三单元)、交换(主要是货币、价格、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等)、消费(主要是第一单元)及其关系进行系统复习。

3. 对市场经济主体即企业、居民(包括消费者、投资者、劳动者)、政府,从“是什么(或地位)”“为什么””怎么办”三个角度进行复习。

4. 对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即投资、消费、出口等进行分析。今年一要关注消费,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培育一批拉动力强的消费增长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同时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二要关注投资,如何发挥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

5. 从经济结构如产品结构、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产业结构等角度进行复习。

三、方法指导

(一)图表型综合题

“让数据说话”是《经济生活》试题尤其是综合题最显著的特点,所以要求我们将数据材料与经济理论、时政密切结合,并作适当的概括分析,得出合理的结论,进行全面的评价或提出有效的对策。

在图表综合题中,通常第一小题要求考生“描述(揭示)……经济信息”,分值一般在6~8分,属于较简单试题,重在考查学生解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图表题常常以表格、曲线、柱状、饼状、扇形、漫画等不同形式呈现。解答时首先应看懂各种形式的图表,然后读懂相关信息,把握主要内容,领会命题的基本意图。其次要掌握这类题型的基本答题方法与步骤:一是看清标题(用于揭示主题)和注(补充说明),这是基础;二是将数据、图等进行分类并作比较,包括纵比和横比,这是核心;三是分析极值(最小值、最大值),极值是比较的分水岭,并以此分析数据、图等变化发展的趋势,揭示问题的实质所在;四是得出结论或提出主要的对策。

第二小题难度较大,既考查基础知识,特别是主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突出考查运用多个主干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等高考文综的四个能力要求,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题型上看,已考过“作用型”(2010年浙江文综正卷)、“辨析型”(2011年、2012年浙江文综正卷)、“对策型”(2013年浙江文综调测卷、参考卷)等试题,复习时除以上三种题型,还要准备“原因型”“意义型”“影响型”试题。

从答题方法上看,首先应根据设问的要求,准确地调用知识点(跨单元)的具体内容,精密围绕设问,结合材料,进行全面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措施。

例如,2012年浙江省高考文综卷第41(3)题(题略):

【设问】结合上述材料,运用公司经营和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有关知识评析材料三中小林同学的观点。

【试题答案】公司经营的直接目的是利润。钢铁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保持一定的盈利能力。从这个角度看,小林的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公司经营应着眼于长远发展,制订正确的经营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唯有如此,钢铁企业才能真正走出产能过剩、利润下降的困境。同时,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大型钢铁企业理应通过产品升级和产业转型,不仅要做大更要做强,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

以上题型属于辨析题,要求考生综合运用辩证思维,调用公司成功经营的要素,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与国有经济、国有企业的关系等知识,并将其与材料有机地结合,这样才能完整解答。

试题答案紧密围绕设问,结合材料,分析全面,提出的方法和措施有依据,通过“……从这个角度看……但……唯有如此……同时……”这些词汇,使答案层层深入,更具逻辑性。

(二)计算题、准计算题

对于计算题、准计算题,我们一是应适度关注,按照教材的要求与内容进行复习,不必超范围;二是重在掌握经济学的计算能力,而不是数学运算能力。

《经济生活》中与数据有关的考点主要有:纸币升(贬)值、价值量、价格(物价、股票价格)、汇率利率的变动、供求关系、劳动时间(包括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包括社会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消费结构、恩格尔系数、经济效率、财政(居民)收入与支出、产量、经济结构。

总之,我们无论在解答图表型综合题,还是在解答计算题、准计算题时,都应根据设问的要求,既要准确地调用相关知识,又要紧密地结合材料,力戒知识与材料“两张皮”的现象。

四、问题关注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学科命题的显著特征,所以我们在复习时必须贯彻党和国家在现阶段的路线方针政策、本年度的国内外包括浙江的重大时事政治、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人和事等。

(一)主题、主线、中心

1. 2013年我国经济工作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与之相关,必须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积极扩大内需,加大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活力和动力,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同时必须深化改革,从而为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2. 复习中可联系经济全球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规律、宏观调控、科学发展观、劳动生产率(劳动时间)、改革、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消费、价格等相关知识点。

(二)美丽中国、新型城镇化

1. 建设美丽中国,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有利于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需要。

2. 复习中应联系科学发展观、改革、生产、消费等相关知识点。

(三)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

1.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进改革开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社会和谐、和平发展,坚持党的领导。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

2. 复习中应联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开放、社会公平、共同富裕、党的领导等相关知识点。

(四)保障和改善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经济生活重点知识范文第4篇

一、梳理知识――理清知识脉络

(一)必要性

1.复习备考要学会梳理知识,因为新教材偏重生活逻辑,编写者利用各种生活材料创设情境,虽形式多样,生动活泼,但因淡化学科逻辑,知识的表述相对零乱,不利于以条理化的形式存储于我们的大脑之中。

如经济生活第五课阐述“依法维护劳动者的权益”这一内容,教材先在第一段阐述“实现和维护劳动者的权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为什么),然后话语一转,说明党和国家为维护劳动者的权益所采取的措施(怎么样);第二段先阐述国家用法律来保护劳动者的权益(怎么样),接着又说明保护的意义(为什么);第三段阐述劳动者的权利(是什么);第四、五段又阐述劳动者如何自我保护(怎么样)。这种安排不仅使是什么、为什么与怎么样前后颠倒,混杂重叠,而且在阐述怎样保护时,又插入保护的意义和劳动者的权利,将“国家保护”与“劳动者自我保护”两个紧密联系的内容分割开来,使前后内容衔接不畅,结构混乱,支离破碎。这样的内容就需要考生在复习中通过知识梳理,将其结构重新理顺。

2.复习不同于学习新知。学习新知重在获取知识,教材注重“生活化”也是从有利于我们获取新知的角度来考虑的。而复习应对的是高考,高考注重学科逻辑,要求我们掌握的知识不能零乱无序。因此,复习时就应通过对知识的梳理与重组,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与网络化,这样,才能有效应对教材偏重生活逻辑,高考注重学科逻辑这一矛盾,才能优化认知结构,提高复习效果。

3.从三轮复习的特点与要求来看,一轮复习偏重对“点”的分析,要求对每个知识点都有一个全面、透彻的理解,将教材由薄变厚;二轮复习注重“线”的勾连与“网”的构建,要求通过知识的梳理与整合,连“点”成“线”,使教材由厚变薄;三轮复习重在结合热点,对知识进行分析运用。在二轮复习中,我们应根据本轮复习的特点与要求,分清轻重,突出主干,建构体系,使繁杂的知识条分缕析、一目了然。如复习经济生活,就可抓住社会再生产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梳理知识;对文化生活,可抓住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先从一般意义明确文化是什么、如何发展,再明确中华文化是什么,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由此联系相关知识。梳理要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由课题、节题、框题、问题、要点,将知识分为五个层次,层层深入,纵横相连,使知识要点化、条理化、层次化,结构化。

(二)方法

1.以“点”带“线”法。即围绕教材中具有基础性、关联性的核心概念,按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思路梳理知识,使相关知识围绕各个核心概念形成一条条脉络清晰的知识线索。如政治生活中的国家、民主、公民、政府、人大、政党、宗教、民族、国际关系等概念就是教材中的核心概念。围绕它们梳理知识,既凸显了主干知识,又形成了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知识板块,在解题时,就有利于按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角度对号入座,提高答题的针对性与准确性。

2.脉络梳理法。即依据知识的逻辑联系将繁杂的知识梳理成脉络清晰的知识线索。如可将生活与哲学分为哲学的产生与发展、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和人生价值观等板块,再依据逻辑关系梳理每个板块的线索。如唯物论由客观与主观两个方面展开,联系相关内容就构成物质与意识、客观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两大关系。辩证法则围绕联系的、发展的和全面的观点梳理知识,形成知识链。

3.表格法。通过表格的形式对相关知识进行比较,明确其区别和联系,也有利于把握知识的关联。如政治生活中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包括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四个方面。在学习中,考生既容易混淆这四个方面的内容,也难清晰揭示其内在联系,通过表格加以比较,就有利于明确其区别,揭示其联系。

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主要内容经济调节运用财政、货币、价格等政策调节供求关系,促进总量平衡,结构优化,区域、城乡、行业等协调发展,国际收支平衡市场监管健全市场体系,完善市场规则,维护市场秩序,打破市场垄断,建立诚信体系社会管理应对经济中的突发事件,进行安全生产管理,为企业申请登记注册,年检等公共服务提供水、电、气、交通、信息、技术等服务通过上述内容的比较不难看出,从企业的角度来说,经济调节是要通过国家的政策信号,引导企业调节生产,促进总量平衡与结构优化;市场监管是要为市场提供规则,对企业生产的产品进行监管;社会管理是要为企业的生产与经营提供平台,协调关系,并对其生产与经营活动的进行管理;公共服务是要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服务。四个方面都围绕经济活动展开,分别从宏观到微观,从企业的生产前、生产中到生产后,进行全面的管理与服务,虽侧重点不同,但目的相同,都是要促进社会的经济活动顺利进行,促使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4.图示法。即通过符号、线条、三角形、螺旋线等清晰地表达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如联系的、发展的、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观点。其中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矛盾的观点则揭示了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利用图示法,就能简明扼要、一目了然地把它们的关系表现出来。

二、整合知识――促进知识生成

如果说梳理知识是依据教材原有的逻辑顺序,通过知识的纵横梳理,理清知识脉络,揭示知识联系,构建知识体系,使知识网络化、序列化;整合知识则要求根据学习需要,打破教材的原有框架和编排体系,依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围绕某个中心点,将有关知识整合为一个个新的有机整体,使知识专题化、板块化,以实现知识的重组与生成。

1.围绕知识的联系重组知识,将知识结构理顺。教材出于编写的需要,把一些知识拆分开来,使知识显得零乱,不利于认知结构优化,这就需要我们对其进行重组。在整合重组中,要注意弄清各个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使建立的知识网络逻辑严密,脉络清晰。这有利于解题时准确判断考查的知识属哪个板块,与哪些知识相关,便于提取知识。

如经济生活中的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都属于市场。教材出于编排的需要,将它们放在不同板块,容易使我们忽视其内在联系,在运用时就不利于知识的迁移。在复习中,我们要抓住其内在联系将其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如国内市场商品交换是以本国发行的纸币作为交换媒介,在国际市场,不同国家的纸币含金量不同,需要兑换,从而产生外汇与汇率。国内市场依靠国家的法律来维护市场秩序,有很强的约束力,公平与平等能得到较好的保证。而国际市场的交易规则是由国际组织制定的,其强制性就大打折扣,故而国际市场不等价交换大量存在,市场交易原则得不到有效维护,市场的消极作用就容易放大,不正当竞争就容易泛滥,商品倾销尤其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就到处存在。我们在积极开放的同时,要注意维护自身权益,保护民族工业。这种前后知识内在联系的揭示既有利于知识整合,又有助于深化认识,实现知识的生成,还有利于我们优化认知结构,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

2.围绕核心概念辐射知识,将相关知识联系起来。学科知识主要由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构成。任何概念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正确认识概念间的关系是培养逻辑思维,进行判断推理的内在要求。而在概念的区别和联系中认识和掌握概念,既有利于真正理解其内涵,也有利于以概念为起点,连“点”成“线”,连“线”成“面”,构建知识体系,并有利于在概念的深化和知识的联系中获得新的认识,动态生成知识。在二轮复习中,我们应抓住学科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核心概念,以其为支点辐射相关知识,将其组成概念群,形成以某个概念为核心的知识板块。

如政治生活中的“公民”,围绕它可向公民的权利、公民的义务、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公民与政府的关系等知识辐射,形成一个以“公民”为核心的板块。这样,我们在回答有关公民的问题时,就能迅速调动相关知识进行迁移运用,甚至还能从中获得新的发现。如我们明确了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明确了公民的权利只能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在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权利时,就知道应坚持什么原则,要注意什么要求,使知识从一般到个别迁移;在迁移运用中,还可以发现它们的一些共同点,深化认识,帮助我们进一步掌握学习的规律与方法。

运用概念或关键词辐射法,还能将一些看起来没什么关联的知识整合到一起,提示其内在联系,获得新的认识。如围绕“性质”这一关键词,我们可以将国家性质,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政府的性质,人大、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的性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性质,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人民政协的性质等知识联系到一起,通过比较,揭示其共同点和内在联系。这既能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各种性质的内涵,将它们区别开来,在运用中能更准确、更规范地表达,也有利于我们在对知识的比较中获得新的认识。通过国家性质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的比较可以明确,国家性质与执政党的性质应该要一致,否则就不利于国家政权的稳定与巩固。因而在我国,既要坚持人民民主,也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3.围绕中心线索串联知识,将相关知识整合。政治学科不仅有核心概念,还有作为知识骨架的中心线索,围绕某条中心线索,可以对知识进行整合重组,建构新的知识板块。

如经济生活中的商品生产与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市场与价值规律,所有制结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生活中的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国家的内容与形式,国家与政党的关系,民族、宗教等国内政策与外交政策的关系,都可以成为重组知识的中心线索。在复习中,我们要抓住知识的中心线索,打破教材的编排体例,将相关知识重新组合。如“国家的宏观调控”,我们先纵向把教材中有关宏观调控的知识梳理出来,如宏观调控的原因、内涵、目标、手段等;再横向将其与其他章节知识联系起来,如经济结构的优化,市场秩序的监管,诚信体系的建立,税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运用,进出口贸易的平衡等等,通过揭示它们之间的纵横联系,就构建一个以国家宏观调控为中心线索的知识模块。在知识模块构建中,我们对宏观调控的内容、目的、方式与手段等,也会有新的认识与发现。如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和货币政策,在整合中要将其加以区别,使我们明确它们各以什么方式引导企业的生产与经营,在什么时候该运用什么政策,这就有利于实现知识的生成。

4.围绕某个问题整合知识,将相关知识重组。整合知识还可以将教材内容归纳为一个个具体问题,这不仅有利于我们围绕问题整合知识,还有利于通过问题的引领去探究问题,使知识得到重组与运用。

如经济生活讲“影响消费的因素”,教材的编排有点乱,它先在第三课第一框题说明消费水平主要受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物价总体水平的影响,此外还受商品的性能、质量、外观、包装、广告等因素影响,然后阐述“消费的类型”和“消费结构”;在第二个框题又阐述消费受人的消费心理的影响;在第四课第一个框题,再阐述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水平及动力都由生产决定。这种编排就使“影响消费的因素”这一内容被分割肢解,分置于两个单元、两课的三个框题中,零乱无序,没有清晰的层次关系。在复习中,我们就可以围绕“影响消费的因素”这一问题,将相关知识整合到一起,既优化知识结构,也使我们对影响消费的因素有一个更全面、更准确的把握。

经济生活重点知识范文第5篇

企业管理概论是职业院校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的综合性课程。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与技能,从而适应基于现代技术环境与科学管理条件下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因此,本文提出,教师在企业管理概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会学生用经济观点、管理观点去观察、分析问题。

关键词:

职业院校;企业管理;课程教学

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是在社会经济大环境中进行的,企业的战略、营销、财务、生产组织、技术选择、人力资源等各方面的管理,既需要管理原理和管理方法,也需要基础经济知识。因此,从市场经济学、管理学再到企业管理,为我们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研究和管理经济组织的基本思路。通过这三门课的融合,可以更有效地解决企业经济活动问题。在此背景下,企业管理概论课程应运而生,其落脚点是对现代企业的运作及管理进行研究,指导管理实务,使人们的生产经营活动更具有针对性。当前,职业教育也处在巨大的变革中,人才培养已从封闭、单一型的教育转向开放、复合型的教育。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提高素质,成为中职、高职教育的重要目标。加强对学生经济管理素质的培养正是适应这一转变、达到这一目标的重要措施。因此,不少职业院校相继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加入企业管理概论这门课程,以期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就业做准备。

一、课程内容

企业管理概论课程是以市场经济学和管理学为理论基础,融市场经济基础知识和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于一体的一门综合性课程。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及科学的管理方法与技术,树立经济观念和现代管理观念,以适应基于现代技术环境与科学管理条件下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职业院校教学的主要对象都是非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加之生源,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所以应以市场经济学、管理学为理论基础,以现代企业管理为重点构建这门课程。将该课程的培养目标设置为,以让学生了解、理解必备的经济与管理的基本知识为出发点,介绍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及实务。其中,“现代企业管理”模块涵盖了企业管理实务、企业运作过程及管理、企业资源配置及管理、企业与企业环境等内容;“经济管理基础”模块涵盖了管理组织,管理职能与管理原理,消费者、生产者与政府行为,市场供求分析,市场经济基础等内容。这样就突破了以往的企业管理教材结构体系,以现代企业管理为主线,将经济基本知识、管理基本知识和企业管理实务融为一体,简明扼要、通俗易懂,也便于教师根据各专业的实际需要对教材内容做出取舍。

二、课程意义

我国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经济管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正是中职、高职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在开放的现代社会中,一名专业技术人员掌握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与技能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对笔者学院近年来毕业生的就业跟踪调查反馈,我们发现企业中的许多工作、问题都与管理和技术密切相关,企业一线的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生产技术规律和经济规律,懂得企业管理知识,树立经济观念,掌握技术经济分析方法。为此,学院近年来不断加大企业管理概论课程的教学力度,收到了良好的成效。许多学好这门课程的学生更能胜任管理岗位,也能更好地规划自身的职业生涯,为将来的发展、成才提供了保证。

三、课程教学

1.课程要求企业管理概论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因此,对职业院校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要求上要有所降低。为此,我们将本课程的要求设置为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市场经济的基础知识;熟悉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方法和现代化管理的基本手段;了解现代企业运行的基本规律以及企业主要部门的管理内容,学会沟通、协调与配合;树立经济观念,初步具备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

2.教学方法企业管理概论综合性、实践性强,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首先让学生树立经济意识和管理意识,指导学生学会用经济观点、管理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其次,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企业管理是对管理的规律性的认识,是对企业管理实践的总结与概括。这就要求教师教学切忌照本宣科,而应深入实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企业管理知识。最后,要注重知识的综合应用。企业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在教学过程中涉及哲学、心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以及各种专业技术。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各种知识的综合应用,从而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