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文旅游资源的类型

人文旅游资源的类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文旅游资源的类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人文旅游资源的类型

人文旅游资源的类型范文第1篇

【关键词】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空间优化;汉中

汉中市辖十县和一区,人口348万。自然地理位置介于秦岭巴山之间,山明水秀,风光秀丽,素有“西北小江南之称”。人文地理位置上,地处东西南北过渡地带,有过“栈道千里,通于蜀汉”,“千帆竞度,商贾云集”的繁荣景象。政治军事地理位置上,易守难攻,西汉、三国、张鲁政权等在这里建功立业。在这里,大自然造化了众多的自然旅游资源,悠久的历史造就了灿烂的人文旅游资源,旅游要素荟萃为旅游开发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一、汉中市旅游资源类型结构

按照《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的分类体系,对汉中旅游资源类型进行调查(表1)。可以看出,汉中市人文类旅游资源所占比例为86.65%,自然类旅游资源只占14.35,人文类资源数量远远大于自然类资源。在人文类资源中,建筑设施类占到旅游资源总数的近45%,遗址遗迹类占到旅游资源总数的近20%,而现代人文活动和旅游商品资源比较少,这样的资源结构一方面得益于灿烂历史文化的遗存,另一方面则局限于现代偏僻的区位条件。历史文化悠久、区位条件闭塞,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文化生活相对薄弱,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前景利弊参半。自然资源中地文景观数量最多,占资源总数的8.45%,原因在于汉中地处秦巴山区,独特的地质演化史造就了这里的奇山异峰,龙鳞石、千书岩等自然美景竞相呈现。同时汉中地处亚热带,气候宜人,水资源丰富,在地文景观的基础上叠加水文、气候、生物影响,形成众多的水域、生物旅游资源,合计占到资源总量的近7%。条条蜿蜒流过的小河,散落山谷间的湖泊,怡然自得在田间耕作的农者,不时在蓝空飞翔的水鸟,偶尔展现一下身姿的“秦岭四宝”,它们共存于此,构成天人合一的秀美画卷。汉中所处秦巴山地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区之一,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突出地区之一,在生态旅游日益蓬勃发展的今天,自然旅游资源开发前途光明。

二、汉中市旅游资源各主类的质量结构

根据《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国家标准,综合各种条件,将中国旅游区划分为一、二、三、四、五个等级。等级越高,意味着资源的价值越大,竞争力越强。按照各主要亚类统计汉中旅游资源等级,见表2。

可以看出,汉中地文景观质量最高,仅有的三个特品级旅游资源都是这一类型,且也都是自然保护区类资源,最适宜开展生态旅游活动。以与周边区域旅游资源竞争互补分析为基础,将地文景观生态旅游客源市场主要锁定在关中、陕北、甘宁等比较近的北方省份和地区,同时通过主动融入大秦岭旅游、生态科考旅游来开拓国内国际市场是汉中旅游产业发展的首要思路。汉中四级旅游资源中,自然类也主要是地文景观,但吸引力不及特品级,其客源对象应主要定位在本地休闲旅游方面。四级旅游资源中人文类的遗址遗迹、建筑设施数量也比较多,研究两汉三国文化的学者是稳定的客源市场,在文化产业大发展,人们的文化需求不断增长的社会背景下,潜在的客源市场广阔,汉中文化旅游前景比较可观。以两汉三国文化旅游为主打品牌,着力打造高品位旅游景区,并带动旅游商品和人文活动类旅游活动的发展是汉中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思路。其他低等级资源数量众多,但吸引力较差,只适合发展当地客源市场或特殊客源市场,不适合大力开发,开拓外部市场。

通过对汉中旅游资源类型结构和质量结构的研究可以看出,汉中旅游资源数量中人文类远远多于自然类,但从质量上来说,特品级旅游资源均为自然类地文资源,高等级旅游资源中也以自然资源占优势。因此以高等级自然旅游资源开发为主,充分利用两汉三国特色高等级人文旅游资源,应是汉中旅游资源开发的战略思路。

三、汉中市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特征及优化

1.汉中市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特征

以Arcgis为制图工具,把等级在三级以上的景区(点)做空间展现(图1)[1]。可以看出,汉中市旅游资源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一方面,在秦巴山地、汉江谷地均有等级相对较高的资源分布,这为区域旅游活动组织带来不便,对于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造成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在大分散的基础上形成几个资源相对比较集中的区域,如以古汉台为中心的汉文化旅游区、以武侯祠墓为中心的三国文化旅游区、以长青华阳自然保护区为中心的珍稀动植物观赏与科考旅游区、以汉江源为中心的山水风光与探秘旅游区、以张良庙-紫柏山为中心的自然风光与道教文化旅游区、以午子山和茶叶基地为中心的生态文化旅游区等。在各区内可以形成以优质资源吸引力为主,其他辅资源为补充的组合体系,在全区范围内可以汉台区为服务组织中心,把各个分散的景区联系为整体,形成区域旅游系统[2]。

就各类旅游资源而言,人文旅游资源主要以串珠状沿交通线分布于汉江谷地和川陕栈道(图1),这是因为自古以来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在交通便利的河流谷地,留下了灿烂的人文景观,这也为今天的旅游合作开发创造了有利条件。自然旅游资源主要分布于秦岭南麓和巴山北麓,分布范围广,彼此交通联系不便,虽个别区域呈集群状分布,但由于地处山区,彼此联系并不容易,因此各景区(点)之间形成协作关系不太容易。高等级自然旅游资源主要分布于秦岭南麓,接近主要客源市场,利于融入以西安为中心的一日游旅游活动范围。

就旅游资源与交通的关系而言,目前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交通线网。形成了以汉台区周边1小时圈的核心旅游区,以勉县、洋县、西乡、留坝县、佛坪、宁强、略阳节点的分流区[3],呈“十”字型分布的两条旅游精品线路:东西向沿108国道经勉县子到略阳,联系佛坪自然保护区、长青自然保护区、朱鹮保护区、张骞墓、汉台、武侯祠墓、定军山、五龙洞森林公园等景区;南北向沿316国道经汉中到南郑,联系张良庙、褒斜栈道、古汉台、南湖、黎坪国家森林公园[4]。

2.汉中市旅游资源空间结构优化

综合市场、游客心理活动、旅游资源特点、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因素,旅游活动空间组织模式可以分为链条、环绕、茎瓣、中心辐射和网络五种类型[5]。对汉中来说,结合大分散小聚集的空间格局,区域旅游空间活动组织适宜采用中心辐射式来进行组织,在全区范围内以汉台区为旅游活动集散中心,在各区内形成以优质资源吸引力为主的组合体系,把各个分散的景区联系为整体,形成区域旅游活动空间系统。

(1)主题旅游活动空间组织

主题旅游需要从游客的不同身份、切身需求、独特体验、消费心理出发,进行旅游空间活动组织。

a.生态旅游活动空间组织

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生态旅游潮流势不可挡,自然观光、生态体验、生态科考等各种类型的旅游活动应运而生。自然风光旅游活动空间组织:感受“西北小江南”的山水风光是汉中旅游客源市场的主要心理诉求。线路设计:黎平国家森林公园—南湖风景区—红寺湖风景区,沿线山水相融,西北江南,风光无限。生态农业旅游活动空间组织:田园风光、恬静的农家生活是都市人繁忙之余寻求心灵平静的重要心理需求。线路设计:西乡樱桃沟(5月左右)、西乡茶叶节、城固桔园(10月)左右,感受田园风光,体验休闲汉中,放飞困顿心灵。生态科考旅游活动空间组织:生物多样性、“秦岭四宝”是大自然赠给人类的财富,随着环境生态意识的加强,生态科考旅游活动成为价值增值最高的一种旅游活动。路线设计:朱鹮保护区—长青自然保护区—佛坪大熊猫保护区,在自然的怀抱里与秦岭瑰宝近距离相视,体验清灵静美的天人合一。

b.两汉三国文化旅游活动空间组织

旅游目的是了解或深入研究两汉三国文化,旅游活动主要体现历史价值。汉文化旅游:古汉台—拜将坛—张骞墓—石门—紫柏山与张良庙景区。此线融于自然,感受人文,大汉雄风从此起航,“汉”的故事由此开启历史帷幕。三国文化旅游:阳平关—武侯祠—武侯墓—定军山,“为感殊遇驱弛,以三分始,以六出终”,点点运筹帷幄心,幕幕三国古战场,“收起潜龙,蜀丞相尽瘁鞠躬”。

(2)常规旅游活动空间组织

旅游活动的目的是了解汉中、认识汉中,因此路线组织的特点是自然与人文兼顾,以节省交通时间、游览费用为主要目的。北线:古汉台—拜将坛—石门栈道—张良庙—紫柏山;西线:古汉台—武侯墓—武侯祠—定军山—汉江源;东线:古汉台—洋县华阳长青自然保护区—佛坪大熊猫保护区;南线:古汉台—黎平自然保护区。

四、结论

(1)从资源类型结构来看,人文类资源远远多于自然类资源;由于历史悠久、现代经济基础薄弱,人文类资源中建筑设施、遗址遗迹类最多,旅游商品、人文活动最少;自然资源中地文景观数量最多,在此基础上形成水域、天象、气候旅游资源。

(2)从资源质量结构来看,地文景观质量最高,三个特品级旅游资源都是自然保护区型的地文景观;四级资源中人文类的遗址遗迹、建筑设施数量较丰,具有开展文化旅游的较好资源条件。其他低等级资源数量众多,但不宜大力开发。

(3)从资源空间结构来看,总体上汉中旅游资源大分散、小集中,在各区均有优质资源分布的基础上,形成几个资源的集聚区;对于不同类型的资源,由于自古以来人类活动更多集中于河谷地带,人文类旅游资源主要以串珠状沿交通线分布于汉江谷底和川陕栈道,自然旅游资源则分布范围广泛,彼此交通联系不便;已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旅游交通线网。

(4)区域旅游空间活动组织适宜采用中心辐射式来进行组织,以汉中为外地客流集散中心,勉县、洋县、西乡、留坝县、佛坪、宁强、略阳为节点,常规旅游活动形成东西南北四条旅游路线,针对不同的主题旅游,构建自然风光体验、两汉三国文化体验、生态旅游等五条空间组合线路。

参考文献

[1]章锦河,赵勇.皖南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4, 20 (1): 99-103

[2]张娟.对汉中旅游业优势转化问题的思考[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4(1):85-87.

人文旅游资源的类型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旅游目的地开发 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 旅游营销 陕西安康

一、引言

我国对旅游资源质量等级的评价依据是《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和“旅游资源共有因子综合评价系统”。通过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附加值等项目进行评价,根据对旅游资源单体的评价,得出了该单体旅游资源共有综合因子评价赋分值。目前学界研究的重点都是知名度高、评分赋值大的“特品”旅游资源及旅游目的地开发,对不属于传统观念中“优质”旅游资源及目的地的开发与保护研究较少。然而,一个普遍的事实是我国众多的地方政府出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多重目的而正在积极进行旅游开发。那些相对来说旅游资源价值较低、尚未被开发或只是“浅开发”的旅游目的地开发对缓解珍稀自然、文化遗产遭受的旅游压力,丰富旅游产品品种,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保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研究现状概述

随着对旅游目的地开发和演变规律研究的深入,旅游资源次优区研究也得到了学界的重视。国内主要研究成果是“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及其相关研究。许春晓在我国较早提出“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探讨其演变规律和开发策略,指出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补偿类型、性质、突变概念和依附式开发理论,以期指导区域旅游业开发。罗艳菊对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的影响因素、非优区的优化机制及理论依据等进行研究,提出开发的盈利模式。唐文跃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主要特征和开发的优弱势,探讨了非优区旅游开发的一般规律,提出了非优区旅游发展道路。隆学文讨论了旅游非优区的概念和开发非优区旅游资源的意义,从资源区位、经济区位、客源区位、交通区位、文化区位、认知区位等角度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区位特征。李东和以合肥市为例说明实施旅游业空间拓展战略是旅游资源非优大城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彭华从需求驱动角度研究城市郊区与周边小城镇的旅游开发成功之道。……但现有研究成果均未涉及旅游资源次优区内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分布不均衡、丰欠程度不一、价值禀赋不等这些现象。

国外相关研究主要是对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现象的研究,如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研究旅游地演化过程、预测旅游地的发展和指导旅游地的市场营销、规划提供了理论框架。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巴特勒根据产品周期理论,提出旅游地演化经过6个阶段,即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Chris Ryan对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进行完善,指出发掘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对目的地复兴的作用,以及在越来越多的旅游者热衷寻求“新的”、“未开发的”旅游目的地的情况下,缺乏“名气”也可成为旅游目的地的成功开发和促销亮点。

本文认为旅游开发的重要基础是拥有优质或较为优秀的旅游资源。“非”在汉语中主要是否定的意思,而“次”在汉语中则含有差于、第二的意思。参考经济学,“次优”的含义是未达最佳标准的,不最理想的,不最适宜的,不最满意的,因此本文使用“旅游资源次优区”的提法是较为合适的。

三、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概念和特征

许春晓将旅游资源非优区定义为“在特定地区内,没有国家级和世界级的知名风景名胜区,缺少骨干旅游景点,并且旅游景点的丰度和密度均不够,难于形成优秀旅游产品的现象”。按旅游资源的成因及属性,马耀峰等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自然旅游资源是构成自然环境的主体要素,是地貌、气象、水体和生物中具有旅游吸引力的部分,从根本上说是属于大自然的产物;而人文旅游资源是由人类活动所产生,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能被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的一切事物。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在特定地域内的分布是不均等的,存在优弱丰疏的差异。由于区位条件和历史发展轨迹的不同,存在这样一大批自然旅游资源禀赋优势比较明显而人文旅游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如我国西部很多贫困地区,长期交通不便,区内工业发展缓慢,人文遗址遗迹较少,但自然生态资源保存良好,这是其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

根据旅游资源的特征和属性,本文将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定义为,在特定的区域内,由于地理区位、经济区位等条件所限和社会历史文化发展轨迹不同,拥有较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而人文旅游资源特征不明显、优势不突出,暂时难以形成特色旅游形象及产品的现象。

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是一个相对概念,具有相对性、普遍存在性和可演变性的特征。随着当地经济、旅游业的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在科学的旅游规划导引下,凭借区内自然旅游资源优势,整合、创新区域文化旅游资源,经过成功的旅游形象塑造和旅游营销,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也可成为旅游资源优质区。

旅游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人类对地理空间选择、经历和体验的过程,旅游目的地形象能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旅游决策和行为选择。对于正待开发或已在开发中的旅游资源次优区来说,更需要以真实、独特、充满感召力的旅游形象驱动目的地旅游的发展。区域文脉、地脉是区域自然基础、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积淀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它鲜明地展现了区域旅游的特色,旅游形象也会因区域文化差异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开发中普遍面临的难题是区域文化旅游资源匮乏和特色不鲜明,难以塑造具有地域特色、深刻人文内涵的旅游形象和旅游产品。文化资源具有延续性、动态性、可创造性、非独占性的特点。Mommaas Hans从增强地点的身份、吸引力和市场地位,进行革新和创意,为文化多样性和文化民族主义探讨了文化产业集群策略,对文化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如基于工业遗址改造利用而兴起的北京798艺术区,现已成为京城令人瞩目的新旅游吸引物。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可通过对区域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创新,结合当今旅游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汲取外来优秀文化元素,通过文化产业集群达到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形成地域旅游文化特色和竞争力,将其融合进区域旅游形象塑造、旅游产品设计和旅游发展之中,进行卓有成效的旅游营销,并逐步向旅游资源优质区演进。

四、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发展策略——以安康市为例

人文旅游资源的类型范文第3篇

一、引言

中国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区域旅游活动的发展不断推进,已成为促进地区经济的重要力量。区域旅游活动的开展将数个城市聚合在一起形成旅游城市群,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随着区域旅游活动的开展,相关的研究命题和新方法不断涌现,引发了学术界的讨论。当前中原城市群崛起战略已实施,河南省是全国重要的旅游省份,提出了中原城市群的发展战略,形成了区域旅游城市群。国内旅游研究的重点多是从区域旅游发展模式、空间结构等方面的研究,没有形成系统的研究。本文旨在研究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现象及其本质,探索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差异的特点,提出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发展的对策,为中原城市的发展提供机遇,作为一个整体来提升内在差异,以推动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的更快更好的发展。

二、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差异化分析

(一)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资源类型及结构差异

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资源的类型按其成因和属性分为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主要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积淀下来的古迹、上千年文化传承形成的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各种建筑等。自然旅游资源是自然形成的景观,包括地理景观、水域风光景观、气候和天体景观等。对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的研究中,采用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两类分类进行了研究。

表1为区域旅游资源结构的差异分类统计情况。

从表1中,可以看到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区的分类情况,通过分析可以看到:

1、优质景区相对集中度较高

截至到2015年,中原城市群有94个A类景区,占河南省的44.13%,虽然所占比例未过半数,但是景区的集中度较高,能够形成资源的聚合效应,洛阳和郑州景区的数量已过半,呈现资源的高度聚合性,其中4A景区多集中在洛阳和郑州,3A景区多集中在洛阳和郑州及许昌。中原城市群区域优质景区相对集中度较高,发挥了较好的资源聚合作用。

2、5A级景区总数占河南省绝对多数

中原城市群所含5A级旅游区较多,有8个5A级景区,所占比例非常大。焦作有3个5A级景区,洛阳有2个5A级景区,在资源的组合上有所不同,其中焦作3个5A级景区为云台山等自然资源景区。洛阳则以人文景观景区为主,也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3、自然旅游景区多于人文旅游景区

通过分析可以看到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资源中的人文景观资源多于自然景观资源,很多游客对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资源的认知也是以人文景观资源为主。当前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资源中有丰富而优质的自然旅游资源,还需要进一步的整合及提升。

4、景区类型分异规律明显

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区的景区类型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区域性比较明显,一些区域是以人文旅游景点为主,如洛阳。一些区域是以自然旅游景区为主,如焦作。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区景区向更高层次发展,更加注重资源的开发。如开封景区有丰富的文化旅游景点,文化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是资源结构不尽合理,缺乏自然景观,会阻碍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5、景区赋存情况与当地旅游发展水平基本一致

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区的经济展得益与旅游业发展,与旅游业发展状况水平有高度的相关性,高品质的旅游资源赋存条件是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决定了旅游业的发展水平。以焦作为例,虽然其工业经济不发达,但区域有占主导地位的5A级旅游景区,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整,以旅游经济的发展推动区域的整体经济发展。

(二)中原城市群文化旅游资源差异

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资源的差异集中反应在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差异上,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资源较为集中,体现了一定的区域特点,在结构分布上存在一定的不均衡性,通过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资源的优化组合,形成聚合资源,区域结合,实现优势互补,形成独特的一面,要对区域旅游资源加以分析,确定优势互补策略。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文化旅游景区分布在郑州、洛阳、开封三地。很多游客的旅游重点放在了这三个区域,而忽略了其他区域资源。

1、人文旅游景区高度集中或将导致产品严重同质化

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资源的分布中突出的表现是文化旅游的不平衡性,这是中原城市群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表现。作为中国文明的发源地,中原地区几乎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韵味,都形成了独有的文化特色。中国的古都中即有郑州、洛阳、开封三个城市,城市也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积淀。但在文化资源的宣传与包装中受到风潮影响,趋于同质化,盲目跟风,模仿地方文化特色的内容,造成文化旅游产品与实际风格的脱节,出现了千城一面的现象,影响了城市旅游的发展。城市旅游品牌的塑造能力较弱,也影响了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的发展。

2、文化旅游资源高度集中易导致区域旅游发展的政策偏向

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资源中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显著,带来了较好的效益,对旅游发展的推动作用十分突出,人们对郑洛卞城市群的关注度较高,区域影响力较高,易使政府在中原城市群旅游发展规划时出现政策倾向,片面强调对此地区旅游文化的发展,而忽略了其他区域的旅游事业发展,加大了区域旅游资源的差距。

3、同质化和差距扩大将引发区域旅游产业二次创新

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各行业竞争加剧,旅游行业的区域竞争也在加剧,文化旅游资源的推广中,区域经济都可以通过差异来探讨其旅游资源的文化特色,发掘当地的历史和文化核心,形成当地的旅游业特点,以避免造成负面影响,要实现区域旅游产业的二次创新,打造文化同质性的独特品牌。如焦作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对区域旅游资源进行了包装和开发,并加以严格的管理,实现了从一个工业城市到生态旅游城市的转变,实现了发展模式的转变,同时融入了中国古代文化精髓的太极文化,推动了当地旅游文化的发展,形成了较为丰富的内涵。

4、同质化和差距扩大将激发区域旅游文化重新整合

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资源的同质化较为明显,同质化对区域文化旅游资源的发展有不利影响,要实现优势互补、全面发展,否则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资源的同质化难以形成持久的吸引力,因此有必要对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资源进行定位和整合。通过对区域旅游资源的总结,认为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古城文化的宣传与传承,以郑州、洛阳、开封和许昌城市为代表,突出文化资源的特点,对四个城市的文化背景加以梳理进行有针对性的包装,让其形成其特有的风格,此外古都文化也应包含世界文化遗产特色,要在文化特色及地理空间的布局上突出特点,形成古城文化区。二是花卉文化的宣传与传承。以洛阳牡丹花会、开封节为代表。三是功夫文化的宣传与传承,以登封少林武术、焦作太极拳为代表。四是陶瓷文化的宣传与传承。以洛阳唐三彩、许昌钧瓷、平顶山汝瓷为代表。五是大河文化的宣传与传承。以郑州、洛阳、济源为代表。

通过分析可以看到古城文化、花卉文化、功夫文化、陶瓷文化、大河文化皆是根据城市特点加以分析提炼。中国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中要考虑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三、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发展的对策思考

基于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的差异分析,提出了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的发展对策,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如下:

(一)客观认识差异性,“存同求异”

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的差异是突出而显著的,也是客观存在的,在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的发展中,要客观的认识差异,注重发挥区域旅游的特点,实现互补,确定适宜的包装宣传策划方案,做好旅游定位,形成良好的聚合效应。要,谋求共同的发展,突出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的特色。

(二)打造精品,推进多元化

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的发展中要考虑到经济与文化的差异,实现优势互补,实力互补,资源互补。通过联合,形成精品旅游线路,发挥文化核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带动周边旅游业的发展,通过旅游产品的推广,实现旅游行业的多元化,做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要深入研究当地的历史文化,开发自然旅游资源,通过推出特色旅游产品,建立旅游发展创新机制,鼓励促进文化旅游的发展。要在传承中华文化的前提下发展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促进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结合起来,提升整体竞争力。

(三)促进营销整合,树立旅游品牌

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的发展中要强抓机遇,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的同时要积极的做好宣传工作,开拓国际市场,整合旅游宣传媒体资源,将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做强做大。要采用多种宣传方式,宣传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的特色,打造良好的旅游品牌。通过设计精美的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宣传册,来加大宣传效果。同时做好旅游广告片的拍摄工作,在各大海内外媒体投入,通过中原城市群旅游形象和旅游内涵的的宣传,突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可以借助于微博、网络等新媒体来创新宣传平台,为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营销提供了新的机会和发展空间。

(四)巩固文化旅游,彰显文化魅力

“一部中国史,半部河南史”,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的人文景观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是原城市群区域旅游的财富。旅游和文化产业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如何发挥优势,强抓机遇促进整个区域旅游的发展,提升文化内涵,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服务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着力打造文化旅游品牌的优势项目,做好文化传承工作。同时要做好文物建筑的保护工作,实现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五)提升旅游信息化,创建新型智慧旅游

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智慧旅游区的建设给人们提供了更加完善的旅游信息服务,中原城市群的区域旅游网络平台建设的进一步加强,推动了智能旅游的发展。微消费、动旅游和云服务将给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四、结论

人文旅游资源的类型范文第4篇

【关键词】邻近旅游资源;关系解析;规划开发

1.旅游资源总体分布特征

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产生的基本条件,是旅游者的活动对象。中外学者对旅游资源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界定,本文认为凡是能够吸引旅游者进行各种旅游活动的自然和社会因素都可称为旅游资源,有无形的精神资源也包括有形的物质资源,不同地域内旅游资源的构成不同,在形态和文化上都显现出差异性,并表现出地域的不可移动性和内质的不可复制性。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旅游资源只存在于旅游目的地,是旅游者直接欣赏、消遣的对象,是旅游活动的核心内容,不包括从客源地到目的地之间的服务以及纯接待的因素,因此,旅游资源的多寡、赋存和分布状况,直接影响旅游者出游的选择趋向以及旅游者的空间流动。

2.邻近旅游资源的关系解析

旅游者在做旅游决策时,对所要前往的旅游景点的选择数量和范围一般都有限制,大多数旅游者都愿意在相对邻近的区域内选择景点,而对于旅游开发和规划而言,旅游经营者和开发者所关注的首先也是当地旅游资源的禀赋,及在一定地理空间内其它旅游资源的特征。

相邻的旅游资源个体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不同,并且它们所产生的吸引力会相互影响,从而产生近邻效应,近邻效应可分为正效应和负效应,即相邻旅游资源的关系存在着互补和替代。

2.1旅游资源的互补关系

如果某一区域范围内的旅游资源个体都具备独特性,相互之间形成强烈差异,在景观形态、类别和文化内涵方面各有特点,这些旅游资源的存在可以更好地提升该旅游地的吸引力、延长旅游者在该地的游玩时间,它们可以在资源上相互补充形成正的近邻效益。旅游资源的互补关系主要包括:

(1)类型各异的旅游资源互补。集中表现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相融,在相邻的旅游资源分布中存在这一现象,如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地——庐山就有此特征,它北濒一泻千里的长江,南襟烟波浩渺的鄱阳湖,大江、大湖、大山浑然一体,拥有秀丽雄奇的自然景观,而庐山的名篇佳名、佛道儒遗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舞台又成就了内涵丰富的庐山文化景观,自然美景和丰富的历史文化交相辉映,相得益彰,造就了天下名山的独特魅力。

(2)类别各异的旅游资源互补。自然和人文资源下还包含着各种小类的旅游资源类别,它们的形态风貌各异也构成了资源上的互补,如某地在自然观光旅游资源中既包含有山地、峡谷、又有湖泊、江河,就可形成山水相绕,“水因山而媚,山因水而秀”的自然风光。

2.2旅游资源的替代关系

如果某区域内旅游资源存在很大的共性,在资源等级、规模、类型、文化表现上大同小异,则这些旅游资源本身就会导致旅游者的分流,对客源市场的吸引力会相互抑制,通常资源等级较高、规模较大的旅游资源个体会吸引更多的客流,这就形成负的近邻效益,旅游资源的关系就表现为替代。旅游资源的替代关系主要集中于地域分布较广的自然景观、历史背景和艺术风格相近的人文景观以及发展历史相对较短的现代娱乐景观,如广西的溶洞、各地的宗教建筑及主题公园景观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资源替代关系。

旅游资源的互补和替代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相对的,它由于观赏对象、资源规划开发、旅游地发展、旅游市场需求等各种因素的变化促动下会相互转化。比如对于一个历史学家而言,某地的宗教建筑所代表的流派、历史年代、艺术风格都有其独特性,每个单体对他都有吸引力,因而是互补的;而对于普通游客而言,它们极其类似,在游览了其中几座之后便失去兴趣,因而它们是替代关系。

3.邻近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建议

旅游资源品位、等级、类型的分布关系直接影响了它的吸引力和客流量,通过合理的规划开发使得邻近的旅游资源实现共生关系,在同一地域范围内,实现旅游资源的共享和差异资源的互补,对客源市场形成一致的吸引力。

3.1合理挖掘资源特点,形成互利共生

旅游目的地在资源、旅游产品、客源市场等方面具有较高的依存度,实现旅游资源的互利共生,这种情况一般发生于资源类型不同而资源价值都较高的旅游目的地,并且一般具备邻近的地理位置,距离相近、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等地缘条件使旅游目的地的共生关系更能实现。

如果邻近的旅游资源的类型不同而资源价值都较高,那么在旅游产品开发和市场宣传上就可以形成各自的资源特点,如对江西庐山、三清山、井冈山三大名山分别以名山风光、道教文化、革命胜地被游客认可,旅游产品特色明显,市场认知程度高,因而形成了良好的互利共生的关系;并且通过旅游交通系统连接这些具有共生关系的旅游资源单体,特别是独特性大、游玩时间长而知名度较高的旅游资源单体一定要配置便利的旅游交通,最大限度将游客留在本区域内,以使旅游业所带来的利益在该区域内均衡分布,如近年来提出的“长江三角洲旅游无障碍”计划,就是利用便捷的区域交通体系将和长三角的旅游资源连成一体。

3.2合理组合旅游资源,形成偏利共生

偏利共生,指多个旅游目的地在空间上紧密相连, 某些旅游目的地的生存与发展得益于某一主体旅游目的地,同时对主体旅游目的地的生存与发展不会产生明显的损害,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资源类型不同、品位差异较大且位置相近的旅游目的地之间,虽然附生旅游地不具备很强的旅游吸引力,但由于位置邻近,被附生旅游地的游客通常会顺便去附生旅游地游览,如浙江舟山的普陀山与朱家尖之间、安徽的黄山与黟县、歙县之间都是偏利共生的关系。 在现实旅游发展中,旅游目的地的共生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种情况:城乡旅游目的地的共生,城市的现代时尚和乡村的自然纯朴形成互补;传统和新兴旅游目的地的共生,传统观光型的旅游景区景点与拥有农业旅游示范点、工业旅游示范区、现代娱乐中心、主题公园景观的各种新兴旅游目的地之间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3.3合理规划旅游资源,变竞争为共赢

同一地域范围内的两个或多个旅游资源,在资源条件、客源市场或交通区位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一致性或相似性时,会出现对客源市场和发展空间进行争夺的现象。对于存在竞争关系的旅游资源,一方面可以通过明确目标市场、形象定位、文化挖掘等方式突出各旅游资源的差异性,将竞争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尽量避免出现互相抑制的游客分流现象,等级较低的旅游资源以周边城镇为客源市场,等级高的资源则吸引中长距离的游客,这就要求旅游交通系统做出相应的设置来积极调配客流;另一方面可以运用各种旅游规划和旅游管理手段,如通过广告宣传、旅游信息引导等方式,使旅游目的地关系能够协调合作,由不利的关系转化为有利的关系。如“江南六大古镇”的统一营销、联合宣传使本来处于竞争关系的旅游目的地形成规模化、凝聚性的吸引力,从而转化成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旅游目的地。 [科]

【参考文献】

[1]杨载田.中国旅游地理.科学出版社[B].2004:62-66.

[2]保继刚.旅游开发研究——原理·方法·实践.科学出版社[B].2003:136.

人文旅游资源的类型范文第5篇

关键词:咸阳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对策研究

一、咸阳市概况

咸阳介于东经107°39′~109°11′,北纬34°12′~35°34′之间,东与铜川市、渭南市毗邻,北与延安市、甘肃省平凉地区和庆阳地区交界,西与宝鸡市接壤,南与西安市相连。南北最大纵距145公里,东西最大横距106公里,总面积10196平方千米。现辖秦都区、渭城区、兴平市、武功县、三原县、泾阳县、乾县、礼泉县、永寿县、彬县、长武县、旬邑县、淳化县等2个区1个县级市10个县。因渭水穿南,宗山亘北,山水俱阳,故称咸阳。以秦代国都所在地、汉唐帝王陵墓群和古朴典雅的明清城而闻名于世。从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在此筑城立阙算起,已有2350多年的建城史,被评为中国甲级对外开放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卫生城市、中国地热城、全国十佳宜居城市及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市、以及首届中国魅力城市等。

二、咸阳市旅游发展现状

(一)咸阳市旅游资源的特点。(1)民俗风情资源别具特色。咸阳的民俗文化涵盖渭北黄土文化和关中民俗文化,集中反映在建筑、饮食、娱乐和剪纸等方面,是不可多得的文化旅游资源。北部以礼泉、秦都、兴平、乾县、旬邑等地为代表的民俗风情、秦汉文化、秦汉歌舞及社火、剪纸、皮影、牛拉鼓等民间艺术源远流长,技术精湛,在国内外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一批民俗风情旅游项目正在发展壮大,形成别具一格的民俗风。(2)地热资源得天独厚。咸阳已探明的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市区和兴平、武功、礼泉、三原等县,总资源量折合标准煤约50亿吨。其微量元素和有益组份之丰与达标种类之多,在国内名列前茅,且利于开采,为发展温泉水疗、沐浴业、医疗和足疗产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2006年2月18日,咸阳被中国矿业联合会命名为“中国地热城”,同年,国家发改委将其列为全国第一个国家地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区。(3)传统医学资源独树一帜。咸阳自古名医荟萃,许多宫廷保健秘方和民间偏方验方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和科学研究,不断发扬光大。现在咸阳市各类野生中草药资源有138种,有西北最大的中医药标本室、全国第一所中医药科技博物馆,而且因为拥有著名的陕西中医学院、陕西中医研究所等中医科研院所等一批著名的中医专家,而被誉为“神城”。(4)主要以遗址遗迹和建筑与设施类等人文旅游资源为主。旅游资源单体是指可作为独立观赏或利用的旅游资源基本类型的单独个体。咸阳市所拥有的旅游资源单体共计845个,咸阳市旅游资源主要以遗址遗迹和建筑与设施类等人文旅游资源为主,旅游资源类型较为单一。(5)旅游资源单体分布不均衡。咸阳市旅游资源单体数量以渭城区、乾县、泾阳县、三原县局多;特品级旅游资源单体在渭城区、兴平市、礼泉县、乾县、彬县、三原县、旬邑等县都有分布,而优良级旅游资源单体数量居前五位的是渭城区、乾县、秦都区、三原县、旬邑县。总体而言,咸阳市旅游资源单体地域分布不平衡。

(二)咸阳市旅游业发展的现状。(1)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很大。咸阳是我国的著名古都,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素以“秦都”、“帝陵”闻名于世。咸阳地处渭河、泾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市内有文物古迹4951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7处、市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68处;有大小历史博物馆10座,展出的珍贵文物4万余件。咸阳市旅游业的发展潜力很大。(2)已具备一定的旅游接待能力。咸阳有很多风味小吃,如 “乾州四宝”、“三原小吃宴”、礼泉水盆羊肉、彬县御面、长武锅盔等,且小吃摊点众多,好吃又便宜。咸阳的酒店类型齐备,价位合理,但酒店普遍规模偏小、档次不高。咸阳作为首批优秀旅游城市,旅游点众多。当地的民间草编、咸阳皮影、民间剪纸等民间工艺品,工艺精湛,样式精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地方风情,是前来咸阳旅游购物的首选。此外,浪漫的音乐茶座,民间社火,皮影表演等,都可满足前来游客的旅游需求。(3)地域发展不平衡。我国旅游资源的开发大多都是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的,但由于旅游业本身属于资金密集型产业,在资金上需要大量投入,虽然政府大力倡导发展旅游产业,但是毕竟资金有限。而产业再生产资金又少,致使旅游资源开发和再开发循环速度缓慢。

(三)咸阳市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1)资源开发存在重复性、盲目性。咸阳主要以遗址遗迹和建筑与设施类旅游资源为主,其又以陵墓旅游资源占多数,陵墓资源就其物质属性而言,仅土堆而已,其大体上是相似的。又因为咸阳关于这些资源的开发目前只涉及表层,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导致旅游资源开发的越多,重复性建设就越多,资源开发存在重复性和盲目性。(2)旅游者活动类型单调。咸阳旅游资源开发建成的旅游产品,能供给旅游者旅游活动还仅停留在旅游的基本层次即游览观光。旅游类型单调、活动不足,缺乏参与性强的度假型旅游活动。至今,咸阳还没有一处国家级的旅游度假区。温泉洗浴、保健足疗的经营场所随处可见,也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但许多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其知名度还比不上遗址遗迹和建筑与设施类旅游,到咸阳旅游的旅游者的活动类型相对单调。(3)旅游宣传力度不足。咸阳市财政每年下拨的旅游宣传经费比不上省内的西安市、宝鸡、延安各市,更难与外省相比。由于经费匮乏等因素制约,咸阳市无力在央视、外省市和本省主流媒体上宣传推介自身旅游产品,以及举办高规格、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节庆活动,严重影响旅游宣传促销的规模、水平和发展。这就势必减弱了咸阳旅游资源的知名度,造成咸阳优良级旅游资源很多,人们却不知道或知道很少的局面。(4)进入性较强,服务设施的配套水平较低。咸阳交通便捷,旅游的可进入性较强,但各景点联系较差,从这方面来说,咸阳旅游地的可进入性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服务设施的配套水平是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旅游地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到目前为止,咸阳旅游市场购物分散、产品规模小、档次低,旅游景区普遍无功能完善的停车场、接待室和游客服务中心等。这些严重影响了旅游者在旅游地“食、住、行、购、娱”的活动,降低了旅游资源的吸引力。

三、咸阳市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分析

(一)把文化引入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在咸阳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加入文化因素显得更为重要。人文资源是咸阳的优势,原生的自然资源设计后可变为旅游产品,而人文资源却相对复杂。因其既有物质属性,又具有超乎物质之外的精神属性。如咸阳的陵墓,其物质属性仅为坟墓,一个土堆而已,单从物质属性来看,不易刺激大众游客的兴奋中枢,但其文化属性方面却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结晶。旅游产品的精神文化的开发就是要能和游客的精神文化感受产生融和、共鸣或撞击,从而达到新、齐、美的感受,扩大或延伸旅游吸引物的文化容量。如在乾陵可根据历史文化背景自办或引进一些诸如仿唐歌舞、女皇登基、列国朝、仿唐车马环陵灯光唐文化演艺项目,在过渡区开发建设唐市、马球场等仿唐民俗餐饮娱乐项目等,深入挖掘旅游吸引物的文化内涵,突出地方特色,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

(二)积极开发参与、游乐、度假型旅游产品。咸阳主要以人文旅游资源为主,似乎只能搞观光旅游,这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从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生态观光旅游等来划分,观光旅游仅为旅游的初级阶段,咸阳不能停留在这个阶段。游客夜生活的相对缺乏、参与性项目的相对缺乏,游乐项目的相对匮乏是游客停留时间少的重要原因。咸阳应大力发展参与性强的旅游游乐项目,并努力发掘民俗旅游。如不断壮大康复保健旅游,也可重点选择反映咸阳民间文艺特色的社火、皮影、牛拉鼓、歌舞(仿唐、仿秦、仿汉等歌舞)的杂技、文艺等表演项目,积极推进文化部门和旅游的结合,解决旅游活动类型单一的问题。

(三)不断壮大康复保健旅游。咸阳可以利用地热水有益成分多的特点突出,满足医疗洗浴、康乐保健、旅游度假等不同选择的需要。因为地热,古城咸阳在获得“魅力城市”、“最佳宜居城市”之后,在全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度再度升温,加上传统医学文化积淀深厚,要依托丰富的地热资源, 继续推进以足疗为代表的康复保健旅游项目的发展和规范工作,开发建设温泉水疗、温泉度假、温泉洗浴、温泉足疗中心等一批休闲度假旅游项目。同时加入文化因素,把咸阳历史、民族风情合理地加入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可以形成有一定规模的独具特色的咸阳康复保健旅游,依此来提升咸阳旅游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四)更新观念,调整政策,实现开发主体多元化。随着西咸新区的建设和发展,咸阳和西安共同发展成为趋势,咸阳众多的旅游资源中,最具吸引力和震撼效果的是其作为周、秦、汉、唐等十多个王朝的都城或京畿重地所遗留下来的丰富的地上地下文物资源,尤其是汉帝陵墓群以及唐帝陵墓群。西安表现为“”文化,而咸阳表现为“帝陵”文化,这两种旅游资源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文化遗产类旅游产品对国内市场的吸引力也会越来越大。在咸阳未来的发展中,与西安联手打造“大西安遗产型国际旅游目的地”,实现开发主体多元化。

(五)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知名度。咸阳市旅游资源等级高,特色强,但知名度有待提高。如汉阳陵内各类文物古迹数十处,保存完好的彩陶俑可与秦始皇的兵马俑相媲美,但由于宣传力度不够,许多游客坐飞机来西安旅游,却不知汉阳陵近在咫尺;曾被誉为“关中第一奇观”的彬县大佛寺,近年来,知名度大不如前,旅游人数增长缓慢。因此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咸阳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刻不容缓。

(六)利用西咸新区的良好机遇,实现西安咸阳的共同发

展。对咸阳来讲,西咸经济一体化有利于接受西安城市外溢效应,分散西安的部分城市功能,充分利用西安的人才、技术、信息、金融、科技、文化、基础设施等多方面优势,扩大咸阳城市规模,加快咸阳城市化进程,增强参与国内外交流与合作的实力,提高招商引资的竞争力、吸引力,以及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能力,使咸阳城市化水平在较短时间进入西部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平台。可见西咸共同发展可实现西安咸阳的优势互补,那么作为咸阳旅游系统更应抓住这一机遇,练好内功,不但要加强硬件质量,更要注重软件建设,整体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 肖星.中外旅游地理[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