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学素养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人文素养的必要性
(一)高中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决定了必须要加强人文素养的培养
高中生在学习和身心发展方面表现出一些特征,相比初中生来说,他们的注意力明显增强,目的明确,更服从于主体心理调节上的需要;认识水平提高,独立能力、自我意识、独立感增强,成人的指导和调节逐渐成为辅助。高中生懂得了一些事情,但是又不能彻底的了解,在意志和情感上缺少一种关爱,使得他们的意志和情感相对比较脆弱,不健康的学习方式也会使一些高中生感到厌学、自卑。以上这些问题都突显了对高中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紧迫感。
(二)现代人人品人格的失落要求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丰富的物质生活面前,精神生活贫乏极了,人们找不到正确的生活目的和人生观,只是一味的沉迷于物质生活的追求与享受之中。人文教育是以人为能动性的生命作为前提,人本身具有一种人之所以为人的能力,用过去的说法,就是人性的因素。人性的因素与知识的因素不一样,人性是人的生命以内的东西,知识是人的生命以外的东西。对于处在成长中的高中生,加强人文素养的培养势在必行。
(三)人文素养教育是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全面提高人才的整体素质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加强高中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实际上就是为培养现代化的中国公民打下基础。个人的人文素养必然会影响到整个社会人文素养的发展水平,一个国家的人文素养的高低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衡量尺度。缺乏人文素养就意味着社会的发展失衡,必将终究影响到社会的长远发展。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人文素养的实践探索
(一)创造和谐的人文校园环境
校园作为育人的主要场所,应该具有优美的物态人文环境以及构建和谐的人际人文环境。环境对人的影响具体潜移默化的长效性。从形式上看,它没有明确的教育者,受教育者也并不察觉自己处在受育的过程中。这种教育是学生身在校园环境中无意间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的,他们更多的依赖于自身的态度体验、情感体验和非认知心理因素启动的状况。
(二)提高高中语文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
高中生阅历短浅,对教材的内容、形式及所负载的人文精神、思想、情感的深层把握更多地依赖于教师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教师应通过巧妙地挖掘教材的潜在价值和意义,有意识地引领他们共同创造、共同分享“精神盛宴”。语文教师必须不断提升和完善自身的人格素养,以渊博的知识、超强的能力和高尚的品德来影响和感染学生。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来影响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语文教师要想使自己的教学工作取得预想的结果,必须提升自身的情感素养,以满腔热情的态度来对待学生,以真挚的感情来带领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世界里遨游,给学生以真诚和无私的爱。
(三)充分利用课堂主渠道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内的资源,用课文中点点滴滴的美去感染学生,用一颗爱心去关心学生,用一份责任来担负学生,在课堂这个集体氛围中对高中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和熏陶。在课堂互动中,语文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情感和个性,营造出一种自由、平等、和谐的人文课堂氛围,让学生获得生动、和谐的发展,从而充分利用课堂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深度挖掘教材的人文意蕴
语文教材是语文课程的根本,它以知识运用的形式呈现教材内容。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①在识字和写字中领略中华汉字的文化底蕴。汉字博大精深,里面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底蕴,我们可以从汉字中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②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情趣。在我们在训练学生阅读的时候,语文教师应当抓住时机来引导他们努力把模范人物的优良品格移植到自己身上,借助教材中这些得天独厚的育人因素,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③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写作一直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点内容,实际上就是用人文的视角和胸怀去思考社会、解读人生和畅想未来,可以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④在口语交际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表达交往能力。口语交际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中学阶段是训练学生系统言语的最佳时机,语文教师要抓住机会努力调动学生说话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话语权,逐步培养学生敢说、能说、会说、乐说的习惯和勇气。⑤在综合性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语文综合活动课要求语文教师改变以往灌输式、主导式的教学方式,要求语文教师在综合活动课中扮演启发者、指导者、合作者的角色,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精心组织学生进行学习。
(五)改革语文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为了更好的考察语文教学的情况,通过完善教学的过程,改进教学内容,促进高中学生能有效的提高语文学习效率。但是现实中,过多的高中语文教师太注重评价结果,过多关注考试的成绩,而忽视了学习的全面发展,对教学评价方式比较单一和片面。语文教学更注重情感的特点,不能完全采用单一的量化方式进行评价,应该采取见仁见智的多元性和开放性的评价体系。
三、总结
高中语文教学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劳的和谐发展。可见,借助语文教学来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关注人的生存价值和意义,弘扬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语文教育正确的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郝亭亭.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学研究.2011(02)
[2]吴惠青.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生命教育价值取向[J].教育科学.2010(01)
[3]刘洋.浅谈人文素养在高中语文新课程中的存在、价值和培养[D].辽宁师范大学.2008
关键词:中专 语文教学 素养
语文教学是中等职业学校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课,语文素养是指语文知识、语文能力、思想道德、学习方法习惯、语言积累、思想品质和审美情趣的融合,它以识字与写字、阅读和写作、口语交际等语文能力为核心。对于中专的语文教师而言,要进行中专语文教学的改革,提高中专学生的语文基本知识素养、思想道德行为素养和运行语文知识的基本技能素养,应该从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读写能力,对语法的认知能力,好的语文素养对于提高学生学好各科知识,提高学生的创业和继续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对于中专生来说,听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听是人们对外界事物感知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手段。耳脑并用,对于学好语文是非常重要的。作为语文老师,要把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放在首位,只有更好的理解别人话语中的含义,才能更好的胜任以后的工作。语文课的节数非常有限,要想弥补课堂时间的不足,就需要把口头语言能力的培养延伸到课外,老师可以对社会上面的一些话题进行讨论,特别是专业所对应的社会实践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养成学生善于思考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开发学生智力。同时,在作文教学中,可以布置一些口头作文,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做出反应,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一定要使用标准的普通话,学生也要用普通话进行回答,对于发音不准的情况,要及时对学生进行更正,普通话是学生以后走进社会、融入大环境必备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读与听、说一样,也是语文教学基本技能素养教育的重要环节。读从有无声音的角度可分为朗读和默读两种形式。就学习语文来说,朗读很重要。读文章读到烂熟时,作者的词汇、句式、表达方式就能够消化吸收,成为读者自己语言储备库里的东西,想用就能拿出来。朗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自有文字产生后就开始萌芽了。晨读是有效的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早晨的记忆力是最好的时候,中专学校和其他的中学一样,应该有着晨读的习惯,而且应该有语文老师值班,对晨读中学生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解答,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多去图书馆,借一些课外读物,但是定期的要求学生写下来读后感,这是检查学生是否去读了这些书籍,也是有效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之一。
三、培训学生的写作能力
写作能力的提高,首选要学生对基础的语法知识有着清楚的了解,语法知识是语文素质中的重要一环,缺少它,很多其它的教学知识点无从落实,只有把一些基本的语法知识学扎实了,才能求得整个语文能力的巩固、提高和创新了。在一次考试的试卷上有一道修改病句的题目,结果95%以上的学生找不出这个句子的病因所在。现在修改病句仍然是一种常见的题型,要是运用一些语法知识去解答,很多句子的毛病就会迎刃而解。此外,给出一小段材料让学生概括其大意,往往因材料的句子较长结构比较复杂,学生提炼不清句子的主干信息;文言文中有很多词类活用现象,但现在很多学生不懂语法,就只能死记硬背这些词的含义,只知道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了,从而影响着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只有多练习,从作文的角度去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才能达到切实有效的效果。
四、结合实际,渗透当地文化
中专的语文教学应该更贴近生活,这是不同于中学的教学方式,因为学生除了要学习基础知识外,还要学习一门适应社会的专业技能,从而使得语文的教学要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教师可结合实际教学,灵活利用一切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文化教育,让学生在接受语文知识的同时,对当地地域风情、文化背景、历史典故等方面的知识有所了解,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会对文言文等语文教学内容感觉到枯燥无味。也能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对伦理道德的正确认识,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从而提高学生的素养。
五、结束语
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作为一名中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只有不断的提高教学质量,推行素质教育,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方面着手,才能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学东.语文素养提高:语文教育的突破与关键[J]. 河南教育,2010,(3)
[2]陈霞.浅谈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J].甘肃教育, 2006(11)
[3] 蔡文霞.浅谈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语文素养的培养[J].才智.2009(02)
1.1 原因之一:行业的特殊性
医疗行业从古到今都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因为其始终与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密切相关。与其他行业相比,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对医疗行业及其从业人员更为重要,必不可少。一名合格的临床医生除了必须具备高超的医疗技术,还必须始终怀着一颗济世救人的仁爱之心,济世救人的仁爱之心并非与生俱来,只有通过对医学生不断的灌输与培养,才能使得医生自身包涵极高的人文素养。由此可见,在当今社会,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尤为重要。新的时代对新的医疗形势提出了新的医疗要求,尤其在医疗服务方面更是有待加强。因为病人始终需要人文关怀,然而缺乏人文情怀的医疗服务机构最终一定会被社会所抛弃的。
1.2 原因之二:医疗实践中的必要性
(1)临床实践中,存在部分医务人员对医疗服务的质量漠不关心,对病人也极度缺乏应有的同情心。如今,医疗机构的频发医疗纠纷已经成了社会的关注点。诸如,“南京儿童医院事件”的发生,说明了仍然存在部分的醫务人员对病人毫无基本的人文关怀、职业道德以及责任感可言。这一事件不仅反映了一些医疗机构的管理问题,也反映了一些医务人员缺乏专业素质和爱心。
(2)一些医务人员没有把握好生活与健康和经济效益的关系,把获得经济效益作为自己的工作目标。临床实践中,仍然存在部分的医务工作者没有正确认识医患关系,丑恶地扭曲了正常的医患关系,一心只把病人当成发家致富的摇钱树。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他不仅要消除或减轻病人的身体痛苦,还要尽可能减轻病人的经济压力。然而,一些医疗机构和医务工作者忽视相关的职业道德和患者,故意将轻微疾病描述为严重疾病,从而给患者造成巨大心理压力,承受更大的经济负担,甚至导致一些患者因为看不起疾病而放弃治疗。“两毛钱处方”好医生的事例在社会上争相传诵,这只能说明当下能切实为病人谋求实利的好医生实在太少了。所以,如果要从铲除上述现象,那么就必须大力加强医学人文素质的相关教育。
2 医学类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重技能,轻人文
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医学高职院校往往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实验室建设,引进医学技能型教师以及购买大量设施设备,来提高学生的医学技能。然而,对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投入很少或根本没有。
2.2 人文科目设置欠科学
在人文学科课程安排方面,大部分的医学高职院校都普遍存在以下的问题:首先,人文课程体系设置随意,毫无逻辑可言,也相当不科学,缺乏综合型、系统性、整体性的考虑与规划。其次,思想政治课所占比重较大,随意开设人文学科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学生人文学科的学习质量较差。再次,对医学学科与人文学科课程的融合教学重视力度不够。如果能充分融合医学学科与人文学科,创建综合、系统的医学人文交叉学科,那么这不仅仅符合了医学发展的专业性要求,更是在专业之余于无形中培养了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其隐藏意义可见一斑。最后,目前医学高职院校的人文素养培养课程大多缺乏实践性与趣味性,教学形式单一枯燥,无法充分勾起学生的兴趣,所以就更难以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2.3 校园的人文内涵建设严重不足
目前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各大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也越来越大。一些学校也尤为注重硬件设施的建设,然而与硬件设施建设对比,高校人文素养的建设力度就显得相对不足。第一,大量建设资金被投入到校园环境建设,尽管校园的自然环境美观,花草树木尽有,然而相应配额的文化景观的投资却相对较少,极度缺乏文化景观的相关建设。第二,高职院校并没有充分组织可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相关人文活动。
3 医学类高职院校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途径
3.1 改变人文科目设置体系
医学高职院校开设人文学科随意性极高,若想在人文素养建设方面有所建树,那么就必须充分采取措施改变这一弊端。最重要的就是,医学高职院校必须专门建立相应的人文素养教学机构,其作为人文素养教学研讨与工作的专门地点。另外,也应该充分考虑到学校的综合性以及学科力量分布,设置或强化部分与医学密切相关的边缘人文学科。但是也应该注意到,人文素养课程的设置必须适当,以免出现过度扩张的情况。开设课程应注重学生职业道德和价值观的培养,突出人文课程的实用性。教学方法也应当做出必要的转变,引导医学生关注医学领域的相关热点问题,并不断地加强分析训练。在人文课程与专业课程结合的教学实践中,也应该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科间的联系,尽可能实现各学科资源配置的协调,从而充分形成课程之间的合力发展协作,最终达到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目的。
3.2 加强校园网络人文素养元素的建设
医学类高职院校必须充分加强校园内的人文素养相关要素的建设,校园内必须配置对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培养有利的功能设施。例如,与强有力的人文教师相匹配,丰富校园人文内涵建设,从医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人文素养教育。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应指派专人负责校园网人文素养宣传活动,搭建人文教育培训专栏,放置当前与医疗、医德问题、医学哲学相关知识、医学名人纪录片等相关的热点社会问题。进而增强人文建设活动对医学生的吸引力,如此才能在学生时代就提升医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网络方面的人文素养教育具有极大的优势,其直接、生动、灵活,形式便捷。比如,网络人文素养课程可以不定期邀请相关人文教育方面的专家远程讲授医学相关的人文课程,也可以集体组织医学生听课。
一、 以文为载体,用文意悟理
语文教材不仅是传授语文知识的工具,更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主要渠道。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因素,如:勾践的“卧薪尝胆”、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等。首先要以课文为载体,寻找烙印在文章中的情感“印记”,寻找文章作者的“情动而辞发”的痕迹,从潜移默化、熏陶感染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比如:教授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时,抓住课文重点语句:“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发……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等来表达作者对济南的山山水水一往情深,作者眼中的冬天是一片美的天地,从而引导学生“以文悟理”,让学生的感情与作者表现在文章中的感情相互契合、交融,在作者的情感撞击下陶冶自己的情操。又如:教课文《紫藤萝瀑布》时就要引领学生深刻领会“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从而悟出生命的真谛。而教学文言文时除完成常规教学目标外,还应挖掘更深层的内涵,让学生获得作者与文章所传递的情感并延伸于现实生活之中。比如:教授《种树郭橐驼传》时,就可联系我省的“一大四小”,生态环境等。因此,以文为载体,将教材中丰富的人文内涵,让学生领悟、内化为自己的人文素养,实践自我成长。
二、 诵读中感悟,联想中立意
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语言文字的音韵美,体味、感受、领会作者的“言外之音”“语外之意”“弦外之声”。 如教马致远的《秋思》时,就可通过反复诵读,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幅“羁旅秋思图”在学生脑中形成,让学生的悲情、愁情、苦情一次次地加深,一层层地积郁下来,始终沉浸在作者的悲情下,这样潜移默化地促使学生的人格发生质的变化,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又如:教授朱自清的名篇《背影》,就可通过学生反复诵读让学生从课文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联想自己的父母之爱、师生之爱等,使学生从内心感谢一切帮助自己成长的人。另外语文教学中的“读”也是课堂中的一个主要环节,只有“读”,才会对内容有感知、有感悟,比如当前提倡经典诵读,就是在诵读过程中觅情、悟道、升华,让诵读的文章内容沉淀、浸入到血液之中,内化为自己的行动,从而让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达到统一。
三、 写练结合,做到言为心声
学生作文是把语文学习中积累的词汇、结构、立意以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自身品德、审美能力通过文字表现出来的一种形式,作文只要有了情感,才会有灵气。所以这就要求在作文教学训练中提倡“言为心声”,达到“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如: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这节课时,针对课文的论题“金钱,共同面对的话题”,我在课前要求学生搜索与“金钱”有关的内容,课上分小组发言,课外要求学生通过自己了解、交流、教师的引导写调查报告,并要求学生做到“言为心声”,这样通过写练逐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其次完善作文质量评价标准,对于某些习作可通过教师评价、同学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启迪被评价者的心智,为学生自我修正提供有力的依据,促使人文素养健康发展,让他们在写作中尽最大努力表现自己的价值观和人文素养,跟上时代的步伐,使学生的写作潜能得到全面发展。
四、 为人师表,魅力渗透
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初级阶段,人选教材的文言作品都是中国古代精英文化的结晶,多为当时一流文人墨客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具有极为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极高的赏读价值。因此。为了让学生学好文言文,学会阅读文言文,就应该培养学生具有阅读文言文的基本素养,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素养,既可以通过文言作品了解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民族文化等历史,从中汲取有益的人文思想养分,又能为日后就读高中乃至大学学习文言作品打下坚实的根基,如果不具备一定的文言文素养,也就“没有良好的文言根底”,学习文言文就显得索然无味了,那么学生应该具有哪些文言素养呢?又如何获取这些素养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做法。
第一,学会积累,增加文言知识的储备。文言知识的积累到底要积累什么呢?应该包括诸如实词的一词多义。虚词的不同用法。通假字,古今词义,以及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方面的内容。因为这些文言知识都是构成文言文的基本元素。学习文言文离不开对这些知识的理解掌握,所以文言知识的积累是文言文学习的一个重点。作为指导者的老师,就该教会学生积累的方法。一要借助阅读资料和工具书,以文本为载体,在阅读中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领悟、理解古汉语知识,而不是孤立的字词训练,更不是机械性的死记硬背一些实词的义项和虚词的多种用法。二要要学会联系、归类、比较,加强整理工作,不断加深印象。扩大积累。三要培养学生在具体语境中推断语意的能力,主要是要善于联系旧知识,推知新知识。掌握文言文的一些语法规律,结合上下文推断语意。四要鼓励学生学会质疑。在寻疑求证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新知识。
第二,学会记诵,具有敏锐的文言语感。加强朗读和背诵教学有助于学生语言的积累,有助于学生熟悉文言文的语言习惯,更有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对学好文言文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学生要学好文言文,要真正地领悟、理解课文内容和语文知识,就必须积累大量的语言感性材料,而朗读和背诵就是非常有效的途径,朗读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几千年语文教育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因此,文言文教学一定要强调反复朗读,要读出节奏,读出情感,读出语气。读出语感。前人总结出来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在反复诵读中“炼”出来的。指导学生读背要提出要求并明确方法,读要读得准确、流利;背要背得正确、熟练。朗读训练,要注重教师或名人名家录音的范读,让学生在规范、优秀的范读中听出一些朗读的“门道”,掌握朗读的技巧。指导背诵的方式方法宜灵活多样,可以是角色对话、名句填空、特征记忆、学生同桌之间互背互默互改等等。通过朗读和背诵名篇佳作,使学生掌握的字词、语句日益充盈起来,并从中逐渐熟悉文言文的语言习惯,进而具备敏锐的文言文语感,为学好文言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三,学会品味,提高理解文本的,能力。学习文言文的基本任务是对文本的理解,所以,学习文言文不仅要积累文言知识,还应学会体味品赏文言语句的文质美,通过品赏语句来体味文中之情,领略文中之道,领悟文中之雅,以此达到理解文本的目的。由于文言文因其是“文言”而有别于现代文,故要品出文中之味、文中之意,就得反复诵读,细细咀嚼,方能体昧到文章的魅力和蕴涵的文意。如学习《陋室铭》一文,要体味出陋室“不陋”的深层文意,教者应指导学生以漫不经心的语态、声情并茂的诵读,细细地品味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所体现的环境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交往之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心境之雅。由此便可推知这几点之雅正是室主人“德馨”的体现,正因为室主人的“德馨”才彰显陋室“不陋”,即室主人具有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再指导学生用心研读结尾一句“何陋之有”,进一步领略室主人旷达致远、不同流俗的可贵气质。如此,“陋室不陋”这一中心便得到了理解、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