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影视文学专业

影视文学专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影视文学专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影视文学专业

影视文学专业范文第1篇

开设的专业课程主要有:表导演基础、戏剧评论、中国戏曲、中国古典诗词赏析、阅读与鉴赏、中国古典散文赏析、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中国话剧、外国戏剧、艺术概论、戏剧概论、影视写作、当代西方戏剧艺术、编剧理论、视听语言、经典作品分析、电影经典研究、公共必修课等。厦门大学、山西大学这类综合院校下开设的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具有明显的文学性,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基本开在文学院下,课程设置主要是培养具备戏剧、戏曲和影视文学基本理论及剧本创作能力,能在剧院(团)或电视台、电影厂、编辑部等部门从事文学创作、编辑和理论研究工作,以及在国家机关、文教事业单位从事实际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开设的专业课程主要有:创意写作导论、小说鉴赏、小说家的十三堂课、中国历代散文选、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中国二十世纪文学史论、现代文学100篇(上下)、当代文学100篇(上下)、中国文学史新著、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世界人文简史———文化与价值解读、大众文化、文化研究导论、认识电影等。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广西艺术学院这类艺术专科院校强化职业教育,锻炼学生的技能,旨在培养学生较强的表演能力和写作能力。开设的主要课程有:中国戏剧史、外国戏剧史、电影发展史、戏剧学概论、戏曲概论、中国文学、外国文学、中国古代汉语、基础写作、编剧概论、中外经典剧作导读、话剧影视剧本写作、戏曲文学剧本写作等。此外还有实践性教学环节:观摩影视剧和舞台剧演出活动、各个学习阶段的创作实习、在校内创编影视、话剧与戏曲剧本并排练演出、参与社会艺术机构艺术创作实践、毕业联合创作实践等。

从上述的课程设置可以发现,如中央戏剧学院这类艺术类学府中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课程侧重艺术类,专业教育比较发达;培养有较强的艺术感受能力、扎实的文学表达能力,基础宽、视野广、专业精、有创造性的高精尖人才。而像厦门大学这类综合性院校中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课程侧重写作、文学艺术创作,学科建设依托该校的文学院,培养有较强的艺术感受能力和坚实的戏剧影视艺术基础,能从事戏剧艺术理论研究和相关编辑工作的专门人才。浙江艺术学院这类专科性学院的戏剧影视文学课程设置有着明显的职业教育性质,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其对文化理论的教育功能、专业教育的实践性教学过程等与普通本科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模式有很大不同;其课程较单一。

二、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必修课程概况

各大院校在教学计划中对必修课的设置结构稍有不同,大致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教学课程等。统计中笔者发现,各校开设的课程门数、类别也相差很大,笔者把课程名称相似的课程归纳为一种,弃仅有一所学校开设的课程,得到了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必修课程的设置情况。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基本认识:

1.我国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必修课大多集中在理论课程上,实践课程少艺术院校注重开设实践课程,在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注重培养学生有较强的艺术感受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东部院校由于经济实力强,建设了影视实践基地,开设实践课程也较多。这些院校结合自身的办学优势,开发了一些特色课程。如摄影课,除了上课讲解摄影理论知识之外,实地摄影也是重要的学习方式。艺术类院校开发戏剧影视编辑、戏剧影视摄制、戏剧影视制作等实践课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实践能力。综合院校开设的实践课程少,文化理论课程居多;综合性院校的戏剧影视专业大部分开设在文学院下,借助文学院的师资力量,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修养。

2.各院校对戏剧影视文学的核心课程还没有比较一致的认识,开设课程科目具有随意性,专业特色课程不突出有的院校对戏剧影视的学科定位模糊不清,导致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课程设置不能体现专业自身的特点。一些院校将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设置在文学院或者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下,借助该院系的师资力量,课程和中文、新闻专业有交叉(如电视摄影与编辑、电视编导基础纪录片创作等课程在传播与艺术学院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就有开设)。

影视文学专业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能力 影视欣赏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指出:“大学英语教学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这说明跨文化交际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极为重要,但得如何有效地在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呢?本文将从英文影视作品欣赏方面就这一问题作简要的分析和探讨。

1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

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跨文化和交际能力两个层面的含义。

(1)《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辞典》(Richards et al. 2005)将文化界定为“标志某个民族或者群体的风俗习惯、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的集合,即某个民族或者群体最重视的文学、艺术、音乐作品等的总和”。

(2)根据语言学家理查兹(2000),交际能力指不仅能使用语法规则来组成语法正确的句子,而且知道何时何地向何人使用这些句子的能力。

由此可见,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应是“交际文化”,即风俗习惯、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等因素与交际能力的综合培养,旨在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完成培养合格的新世纪英语人才的目标。

2 英文影视作品欣赏教学的必要性

(1)英文影视作品能构建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其情节大多取材于生活,学生在观看时,有身临其境之感,更容易理解具体情景下的英语语言,强化对语言符号的认知能力,增强英语语感。

(2)影视作品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长期的英语氛围的缺失让中国学生的听力水平难以提高,大量的听力训练又易让学生疲倦,困乏,难以持续练习,或者练习效果不明显。相反,“电影在提供视觉画面的同时,便于学习者理解话语”(管丽丽,2007)。用英文影视作品进行英语听力训练,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听力的识别率和理解率。

(3)影视作品能帮助学生积累潜在的话语信息。英语原版影视作品能让学生在其提供的真实语言环境中模仿其口头语体语言,以及相关日常用语、俚语等表达方式,形成口腔记忆。其极高的观赏性和娱乐性能长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坚持长期模仿,培养地道英语口语意识。英语影视作品涉及的话题能让学生有效利用已经积累的英语“语言文化”和“交际文化”知识,有意识地构建语言环境,自觉锻炼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不断提高英语口语表达水平。

英文影视作品能隐形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美国外语教学法家Fries和Lado认为:语言和使用它的人民的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学习外语不能忽视相关的背景文化。而“外语影视以其最直接、最真实、最准确的方式集中表现着目标语文化场景,并以其丰富的语汇和具体生动的形象传递着异域文化的语言习惯、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有助于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 英文影视作品欣赏教学设置

英文影视作品欣赏能有效结合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将学生置于丰富多彩的西方文化背景之中,帮助学生进一步接触、了解西方文化,对文化形成一种较为包容的态度,学会欣赏西方优秀文化,不断提高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

3.1 影视材料选择

根据Massi and Merino(1996)的观点,选择教学电影要注意三方面:语言含量大,内容贴近生活,发音清晰地道。同时所选影视作品主题最好能给人以启迪和教育意义,这样能吸引学生的观看兴趣,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另外,英文原版影视作品最好不带有中文字幕或英文字幕,情节最好具有层次性,这样能有效引导学生进行影视听力训练,开展影视主题探讨,积累影视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

3.2 建立影视教学模式

根据电影欣赏的过程理论,电影欣赏应当包括准备、进入、共鸣、回味性延留等四个阶段(袁智忠,2000)。准备阶段和进入阶段可归为准备阶段,因此,英文影视作品欣赏教学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在播放英文影视材料之前,教师应充分阅读相关资料,利用PPT介绍该影片的文化和历史背景,演员情况,人物情节,影片主题,语言风格,相关俚语及惯用表达方式等,充分调动学生的观看热情。

以《国王的演讲》为例。《国王的演讲》讲述了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父亲乔治二世国王,如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面临内忧外患的紧张局势下,克服口吃,成为英国最伟大的国王之一的故事。该影片在2011年第83届奥斯卡提名单上,荣获12项提名,并最终拿到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原创剧本四项大奖。这些基本信息的介绍能让学生对乔治六世国王产生兴趣,尤其该影片以二战为背景,更能让学生对二战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在欣赏乔治六世国王个人史的同时了解当时国际形势,了解英国文化和历史,即培养一定程度的跨文化意识。

分析一些与口语表达密切相关的英语表达方式或俚语、习语等。如影片中的“my game, my turf, my rules(我的地盘,我做主)”与移动广告的广告词“我的地盘,我做主”一拍即合,瞬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希望积累更多的日常生活相关的英语表达方式,这种积极参与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快速记忆,达到成功向学生输入地道英语的教学目的,实用的英语话语信息的积累又有利于学生的英语知识的积极输出,在相应的语言环境中主动运用已经积累的话语信息。

(2)欣赏阶段。图式理论有两种运用方式:一是自上而下强调整体结构识别的加工方式,二是自下而上,注重细节特征的加工方式。在影片欣赏过程中,教师可先运用“自上而下”策略,引导学生从整体把握影片中心思想,主要技巧有:第一,关注影片中的事件串联影片情节;第二,抓住关键信息,领会影片传递的主题思想。其次,运用“自下而上”策略引导学生识别细节信息。一个事件告一段落时,教师可暂停影片,让学生大概了解该事件相关信息,加深学生对事件的印象。遇到相关俚语和惯用英语表达方式时,教师可进行提醒,并反复播放,让学生反复模仿,培养英语语感,了解西方文化,不断提高学生对英语刺激的反应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

(3)回味讨论阶段。这一阶段是巩固和深化学生对影视作品的理解的阶段。比如看完《国王的演讲》(The King’s Speech)后让学生回答下列问题:a. What do you think of King George VI? What are his best qualities? b. What do you think of Lionel Logue, King George VI’s speech therapist? c. If you were King George VI’s wife, how would you do to help your husband overcome stammer? d. What do you think causes King George VI’s stammer? e. Why c,an King George VI succeed in getting rid of stammer and making a speech to the public? f.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ing George VI and Lionel Logue?

分组合作,组别交流,最后总结,帮助学生从浅层到深层理解该影片,准确把握该影片传递的主题思想,培养学生欣赏影片的成就感,促使学生更积极、更主动地置身于英文影视作品的课堂教学中。

《国王的演讲》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的英国为背景,会大量展现当时英国的社会风俗,尤其是英国王室的贵族文化,教师可进行总结,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掌握英国历史文化,如英国王室的继承习俗,王室成员的着装打扮,国王与大臣、王室与教会之间的关系等等。学生的主动参与能有效培养自身的跨文化敏感度,在探讨西方文化的过程中,探寻文化的共性和个性,学会尊重异质文化,在文化包容中形成正确的跨文化意识。

设置影片观后感环节,鼓励学生使用该影片台词表述自己的感想,这一目的在于构建真实的英语环境,帮助学生成功输出积累的跨文化意识,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4 结束语

本文浅述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英文原版影视作品以其提供的真实语言环境和直接英语表达方式,在英文影视欣赏教学中具有重要价值,并提出了相关英文影视欣赏教学设置,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有机结合,让学生感知中西文化在思维方式、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综合理解西方历史文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语言文化交流,达到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Anderson. R. C. 1978, Schema-Directed Process in Language Comprehension, in Lesgold A. M.et(eds). 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Instruction,67-82.

[2] Massi, M.& Merino, A.G. “Film and EFL in English Teaching”. Forum,1996.

[3] Richards J C et al. Longman and Culture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4] 管丽丽.客观看待DVD原版电影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角色[J].电影评介,2007(12):64-65.

[5] 理查兹.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教学词典.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8.

[6] 林大津.跨文化交际学理论与实践[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影视文学专业范文第3篇

根据高职高专英语课程的《基本要求》,学生应掌握一定的语言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能借助工具书阅读和翻译相关业务资料,在日常交际与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与书面交流,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交际能力打下基础。在《基本要求》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对文化意识、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但反复强调了英语语言的应用能力。对于应用能力的理解,不应该将它局限在英语口头表达能力上,而应该包括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英语应用能力应是各种语言技能的综合反映,这些技能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基本要求》提出高专教育培养的是技术、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的高等应用性专门人才。按照这个培养目标,《基本要求》进一步提出英语课程不仅应打好学生的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学生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由此可见,《基本要求》把应用能力置于突出位置,理应作为教学的重点。实际上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就是要达到交际能力的培养。由于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是交际,英语学习也就自然地要涉及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际。因此,在教学中仅靠传授语言知识是不能保证学生得体运用语言的,还必须传授文化知识,了解说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文化教学应成为高专英语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基本要求》中的高专英语教学目标。

一、教学大纲中应列入文化教学内容

英语教学效果和英语教学大纲的制订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普通中学的英语课程标准中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已经有了明确的规定,并对不同等级的文化意识的培养目标作了具体的描述,但高专英语教学大纲中只笼统的提到“一一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所以笔者建议应把英美文化教学作为一项要求写进高专英语教学的教学大纲中,使之成为一个规定来指导高职英语教学,这是外语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也应是加强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大纲,在日常的教学中,贯彻大纲的精神,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指导英语的教学实践。

二、改革现行教材

如果文化教学被列入高专英语教学大纲中,那么学生获取英语知识最重要的源泉之一的高专英语教材也要进行相应的改进。目前高专英语教材相对于普通中学而言,缺乏统一性、系统性。这对于不同的专业有一定益处和合理性,但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英语是作为基础学科在学,基础英语并不是专业英语,它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他们在实际交往中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在教材的内容上最好能把社会文化知识和语言知识作为一个有机体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把比较系统的文化知识作为课文学习内容,编排教材。应把衡量与评价教材的主要标准之一定为其文化视点是否突出,蕴涵的文化内容是否丰富,对提高人的文化素养是否有益。只有满足这些标准的英语教材,才能适应知识、能力、素质教育为一体的立体化教学模式。

三、改革考试制度

目前,大多数高专英语考试试题内容还是以语法、语言基础知识为主,试题中语法、基础知识一般占80%以上的比重。这完全违背高专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一一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高专的英语测试形式也主要以笔试为主,有一定的局限性。对学生的英语成绩评定主要是学分制,依据期末的一纸试卷,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始终没有发挥出来,考核与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相脱节。为了达到高专英语的教学目标,笔者认为除了期中、期末考试以外,还可以加上学生平时的表现以及听力、口语考试等其他测试形式来测试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但是这些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探索、修正和提高。令人欣慰的是,我院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近两年来要求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必须通过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的二级考试,这样学生必须接受口语、听力测试。因此,调整高专院校的考核手段非常重要,它直接影响着教学目标的调整。一纸试卷一次统考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英语应用水平,不能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若不改革考试制度,就很难把教学目标调整到注重能力培养这个方向上来。

四、对教师的要求

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起着“会通中西”的作用,即肩负着文化传播中介的重担。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必须加强自身双文化修养,培养双文化的理解能力、识别力、鉴赏力,在大脑内形成两套文化系统,不仅作好双语人,而且作好双文化人。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和形成基础的双文化意识,预测文化学习可能出现的误区,通过文化对比及时引导学生的文化学习,让他们能够避免将来有可能出现的文化休克及文化定势现象。同时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的文化心理,让学生知道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属于各自不同的文化系统,每个系统由于其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宗教传统等渊源不同,从而导致其不同的文化内涵。每种文化都有其自身的精髓,有其对世界文明独特的贡献,有其引以为荣的文化传统,当然也有其自身的缺陷和糟粕。所以教师要做好两种文化的调节者,在教学中一定要把握分寸,要尽量客观、公正,切忌把自己不良的文化意识带到教学中去,从而产生负面影响。要让学生在热爱自己母语优秀文化的基础上,能够理解并尊重目的语优秀的文化传统。其次,高专院校外语教师遗乏,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大,因而在教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上力度不够,迫切需要一支训练有素的教师队伍,否则在高专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只能是一句空话。

影视文学专业范文第4篇

1.1制定适合市场需要的教学目标和培养规格。改革的前提是教学目标和培养规格的改革,要按照市场营销职业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来确定教学计划和课程,在掌握营销原理和知识的前提下,对学生开设有效的技能实践课,比如:《营销实战演练》、《市场调研》、《ERP沙盘模拟》和《校园集市》等,使学生得到充分的职业技能实践训练,掌握一技之长,为学生毕业后能尽快找到理想的岗位提供保障。

1.2重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教学内容应讲求实用性和针对性。具体应该考虑以下几点:一是必须针对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切实做到“必须实用”;二是要根据就业岗位的多样性,灵活教授不同岗位需要的技能,做到对准岗位设课程,实现“按需施教”;三是理论课程设置与实践课程的有机结合。针对市场营销专业核心课程的开设,依据课程内容结构体系的逻辑关系,通过理论课程,设计模拟实验教学,进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比如,市场营销专业专科在第三学期开设《市场调查与预测》这门课程,为了使学生尽快地消化理论知识,掌握实际操作,在该学期末最后两周,开设实践课程《某企业/产品的市场调查》,让学生真正地了解市场调查的环节,能对具体的项目展开市场调查,训练学生设计调查问卷的技能和编写市场调查报告书的技能。同样的,第四学期开设课程《营销策划》,相应地在该学期末可以开设《营销实战演练》,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分组,在校园内开展真正的营销实战比赛。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并探索性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具体情境中。

1.3将毕业实习、岗前训练和预就业有机结合。即在毕业环节,将原有的毕业实习、岗前训练与预就业合并,以加强和突出实践教学。学生实习的单位就是即将就业的岗位,用人单位通过实习了解学生的能力,决定是否聘用。学生通过实习了解单位和岗位情况,决定是否应聘。

1.4建立有效的课程考核体系。分数不是检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成绩优劣的唯一途径,而是是否受到市场欢迎,能够通过市场的检验,这才是成绩所在。因此,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是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一种促进。比如:针对《电子商务网站建设》这门课的考核,可以让每位学生建立xx品牌/产品的电子商务门户网站,让学生自己当评委打分,学生在这个市场中能够得到认可,自然是对市场营销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一种全方位的检验。所以,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检验,应当采取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

2民办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实现实践教学改革的保障

2.1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市场营销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评判营销人才的标准不是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的是否扎实,而是学生能否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面对新问题、新情况能否以创新的理念去解决这些问题,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加大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得到实际锻炼,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能力,保证实习教学质量。首先学校要加强同相关企业的联系,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派人主动和企业取得联系和沟通,针对企业需要按照岗位要求调整细化实习环节,根据不同企业的需要安排不同的实习,既满足企业的需要又能达到实训的目的。其次学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建立自营实习基地,让学生有一个稳定的实习场所,实施“模拟教学”,使课堂教学与实践内容相吻合。

2.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改革能否取得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素质。尤其是营销专业,在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较弱,这也导致实践教学模式不稳定、实践教学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对于市场营销专业的师资培养方面,要给专业教师提供相关行业挂职锻炼的实践机会,一是专业教师进行进修与培训。定期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通过在企业的实践锻炼,参与企业实际营销和经营管理活动,将理论知识、实践技能训练与企业实际经历有机结合,这对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作用。二是专业教师走进实验室,在专业教师指导下进行一些科研尝试,学习一些基本的科研方法,为完成毕业论文指导打下良好基础。三是增加“双师型”比例。注重从企事业单位或科研单位引进既有工作经验,又有扎实理论基础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充实教师队伍,增加“双师型”比例。积极聘请龙头企业中高级营销管理人员等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作为学校教师队伍的补充,形成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影视文学专业范文第5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渗透;教学问题;教学策略

一、文化渗透的重要性

文化是社会现象的体现,各个社会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语言是文化的传播工具,文化要靠语言来传承,文化因素是影响语言理解的重要因素,英汉文化差异直接影响中国学生对英语语言的理解。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运用。

“只注意形式,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外语的。”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外语教学内容和目标。

二、文化渗透的内容和目标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就英语教学而言,它涉及到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价值观念等,每个方面都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就语言内容教学目标而言,通常涉及的领域和范畴包括生活领域、教育领域、经济领域、科技领域、娱乐领域、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等等。一切与人类关注的问题都可以包括进去。文化教育是英语教学的必要因素,它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语言的精髓,准确运用语言。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涵盖了多方面的,贯穿于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在教学中,教师既要以语言知识的教学为中心,体现英语教学的特点,同时又要兼顾文化知识的传授与文化理解力的培养,既要以学生的英语水平与理解接受能力为基础,又要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中来。

三、当前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存在的问题

1、教师在教学中对文化渗透的意识不够强

在英语教学中,许多老师本身对跨文化理解不到位,接触英美文化不够多,因此,学生从老师的教学中能够汲取的文化知识就非常有限。目前在高职高专英语课堂教学中,不少老师还是以讲单词、讲句子和语法为主,教学方法和模式没有改变,对外国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对外国文化的讲授方法比较简单而且不能深入和扩展。

2、学生对跨文化学习的认识不足

只强调语言形式和内部结构的结构主义教学,割裂了语言形式与语言意义及功能的联系。用这种方法学习语言的学生可能很会做专测语法形式、结构的试题,但必然缺乏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应试学习是当今学生学习的一大观念问题,从上学初始,老师和家长都过度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从中学开始就为考重点高中、考大学而学习,考上大学后,又有各类职业证书的考试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学生的学习关注点在拿证书,为考证书而学习。证书影响到学生的就业,学生为考试而学,因此,学习造成了对学生心理的负面影响。虽然学生在四六级考试中也涉及到了阅读与写作,但是他们把注意力都放在了词汇、语法和句型的掌握上,很少去关注外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涉及到英语国家历史、人物、经济、地理、文学作品等方面,学生几乎答不上来,知识面窄,不理解文化的学习对语言的学习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语言学习只停留在文字本身而没有涉及到文化内涵。

四、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策略

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学习语言就是为了使用语言,就不得不关注语言的语用性。过去的外语教学只注重语言使用的准确性或正确性,教学以语言的形式为主。以语用学为指导的外语教学则注重语言的功能及语言使用的适当性和得体性,要避免“语言准确”而“语用不准确”的现象就必须了解文化的差异性,在英语教学中就必须有文化的参透。

语言习得与文化也是密不可分的。由J.Schumann创立的文化移入模式(Acculturation Model)是现代外语学习的主要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语言学习就是文化移入。Schumann在阐述其文化移入模式时指出:“外语习得是文化移入的一个方面,学习者对目标语的文化移入将决定他对该语言的掌握程度”。在文化中学语言,将外语学习和文化学习结合起来是外语学习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建议采用的策略是:

1、英语教学目标中要增加文化性、社会意念项目,特别是那些与学生本族语所依存的社会文化差异大的,例如文化行为和文化心理项目。文化行为项目又为分介入性文化行为项目和非介入必文化行为项目。属人际关系的介入性文化项目,如称呼、招呼、问候、寒暄、介绍、邀请、拒绝、拜访、约守、帮忙、送礼、告别等,是中西文化差异较大的区域,不能只教语言形式和用法,而应同时介绍语用规则和文化习俗。

2、注重文化心理方面文化差异性。如社会价值观、个人本位与集体本位、竞争与顺从、等级与平等;伦理价值观以及文化信念和民族心理,如颜色、数字、手势、动植物、物品的文化联想等。

3、在课程内容上增加目标语文化、中国文化和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如思维差异,中西文化受不同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影响具有诸多差异性。中国传统思维注重实践经验,因而借助于直觉体会,通过知觉从总体上模糊而直接地把握认识对象的内在本质和规律,中国人对事物的认识只满足于对经验的总结和对现象的描述,而不追求对感性认识的深层思考与对现象背后事物本质的哲学思辨。而西方思维则具有浓厚的实证、理性和思辨的色彩。又如教育差异,体现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模式等一系列教育环节上。教师通过所教教材内容渗透不同领域的文化差异性比较,使学生能更多地了解,从而更加正解地学习语言和使用语言。

4、在教学方法上可采用阅读、翻译、比较、对比、注释、讨论、案例分析、观察、调查、采访等多种手段让学生掌握相关或必要的文化知识、语言功能和交际策略,如跨文化语用、思维、心理、判断、推论等交际知识和技能;又如跨文化谈判、经营、贸易等专业知识和技能等。

五、结语

文化渗透应贯穿于英语教学的始终。除了英语课堂上文化知识的传授,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在课下进行文化学习。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英文报刊杂志,收听英文广播,欣赏英文电影,浏览英文网站等多种方式丰富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总之,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对语言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

【参考文献】

[1]夏纪梅.现代外语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