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职业教育思想

职业教育思想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职业教育思想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职业教育思想

职业教育思想范文第1篇

【关键词】黄炎培 职业教育思想 启示

【基金项目】本文是作者在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003-01

一、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是:职业教育的目的在于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世界及国家增进生产能力之准备。办学方针是社会化、科学化、平民化。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是手脑并用、做学合一,主张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规范是敬业乐群。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从一开始就突破了就教育论教育,就职业论职业的局限,倡导实用主义教育,强调教育与社会的沟通,反映了教育为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客观规律,顺应了当时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及改革传统教育的要求。这一思想不仅开创和推进了中国的职业教育事业,其平民化、实用化、科学化和社会化的特征,也丰富了中国的教育理论,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对当今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也有一定的启迪和指导意义。

二﹑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对当今职业教育的启示

(一)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

黄炎培认为教育不发达,宜提倡职业教育,即使教育发达,更宜提倡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作为以技能性教育为主的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只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才能使人各尽所能,从而各获所需,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否则,必将导致社会的畸形。职业教育直接谋求百业进步,间接关系国计民生,解决生计问题是职业教育不可回避的责任。因此,应在招生制度、资金投入、学生就业上采取积极的政策,引导人们的思维,使人们认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关注、关心、关爱职业教育的发展,最终在全社会形成尊重职业教育的风气。

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应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农村每年初中毕业后升学的学生数量只占很小一部分,大部分学生都流入社会,他们一方面缺乏必要的文化知识、礼仪素质、道德素质和法纪素质,另一方面也缺乏从事各种就业岗位的能力。因此,应加大对农村初中毕业生以及农村闲散劳动力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基本素质与就业能力,鼓励他们利用本地优势和所学知识技能自主创业,为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鼓励他们参加各种培训,接触社会,学习更多的科学知识和职业技能,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重视中学毕业生的职业指导

黄炎培强调应在普通中小学开设职业教育和职业指导课。因此,在中学阶段应开设职业指导课、职业技术培训类选修课,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有选择地学习,以备不能顺利升学时能够顺利进入社会;在初中阶段对学生做好分流指导,引导部分学生选择进入职业学校进一步学习职业技能,但要注意引导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自,不能在引导的旗号下强制将一些成绩不良的学生排除在升学考试之外;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吃苦教育、职业平等教育。基础教育阶段结束后,学校教育要鼓励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道路,避免盲目性。

(三)重视职业教育的开放性办学

黄炎培一贯主张职业学校要实行开放性办学。早在提倡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时候,他就多次指出离社会而无教育,不仅要推广、改良职业教育,还要把普通教育改良为“适应于职业教育之准备”。黄炎培这种开放性办学的思想,对我们今天发展职业教育、对我国当前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职业教育实际上就是就业教育,必须彻底地打破传统的封闭式的办学理念与办学模式,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敞开校门,积极地与社会各界,尤其是与行业界、企业界建立广泛、深入的联系与合作,这样才能铸练出学生过硬的、能满足自身和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的本领,才能使职业教育的发展永葆生机。因此,我国职业教育必须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实行开放性办学,主动与国内外企业界、教育界、政府建立稳定、互惠、亲密的合作关系,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培养人才;实施“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双向培养,通过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方式实施教学和实训,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保持学校所培养的人才能和用人单位与岗位“零距离”对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逐步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

(四)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的培养

黄炎培把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概括为“敬业乐群”四个字,并以之为中华职业学校的校训,亲书之匾,时时警策学生。在黄炎培看来,职业教育从内涵上看,自应包括职业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和职业道德的培养两方面,缺一不可,离开职业道德的培养,职业教育就失去方向。他认为职业教育“不仅是为个人谋生的,并且是为社会服务的”。

当前的职业教育过分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职业道德的塑造,使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吃苦精神,缺乏合作意识,缺乏集体观念,不利于其长远的发展。所以,必须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重视对学生人格的塑造,促进其精神成长,使其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以人格统领能力。职业教育应当使学生认识到:个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都是依靠别人的劳动,所以自己同样也应努力报偿别人。因此,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做人至关重要。

总之,发展职业教育,要立足学校本位,追求自身的办学特色,对人才的社会需求进行定量分析,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职业教育要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为主线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来设计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教育相联系的三大体系。职业教育要有明确的服务区域定位,教学活动要关注地方需要,关注地区利益,使学校成为地方社会经济综合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应立足当代社会现实,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发扬黄炎培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姜树卿.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当今之启示[J]. 教育探索, 2007.3

[2]李新民,邹林斌.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精髓及其对当代职业教育的启迪[J].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6

[3]连建华. 论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J]. 中国成人教育, 2007.12

[4]孙培青. 中国教育史[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9

[5]张立明.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对当今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J].教育探索, 2009.1

职业教育思想范文第2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 劳动力市场需求 产学合作

中国的职业教育历史悠久,我国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初步的职业分工。有了分工,便有了对各方面人才的需要,因此,职业教育也就应运而生了。只不过在那时,职业教育大多是以“学徒制”的形式来开展的。而我国真正出现学校化的、有学制规范的职业教育形式,则是在之后了。正规职业教育的出现,是我国向西方教育界学习的成果,也为工农业生产逐步走向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福斯特是当代职业教育领域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发展规划中的职业学校谬误》一文发表于1965年,虽然文中揭示的是当时美国职业教育中较为突出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对于当代中国的职业教育而言也是很具有代表性的。

1 审视我国职业教育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1)职业教育地位较为尴尬。长期以来,中国的教育体制总是将职业教育视作普通教育之外的另一个教育体系,并且将地位其视作是普通教育之外的“附属品”。另外,由于社会舆论等方面的影响,使得在人们的意识形态中,职业教育学校与“落后学校、差学校”等同。

(2)职业教育领域存在盲目跟风的现象。盲目跟风所导致的后果不仅仅只是人才过剩,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一个专业大肆招生,势必会导致其他专业被边缘化,从而使得另一些专业被迫成为“冷门专业”,造成其从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被迫降低。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如今某些单位开出高薪招聘高级钳工、车工,但无人应征的情况。

(3)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体系不够完善。事实上,职业教育机构的教师并不是那些仅仅接受过正规师范教育的人就可以胜任的。但现实却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仍旧是以理论知识的培训为主,对于实践操作技能的培训还不甚重视。这也直接造成了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师资力量较为落后,导致整个职业教育质量无法得到切实提升的不良后果。

(4)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过度割裂导致学生就业困难。在我国,教育体制依然实行着比较明显的“双轨制”,即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完全割裂的两个部分,相互没有任何交集。使得社会所需要的职业人才必须同时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技能。因此,当今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恐怕就要追究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过度割裂”这个问题上来。从就业和升学角度来看,教育体系“双轨制”事实上已经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如果依旧坚持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简单割裂开来,只会使“毕业生就业难”这个社会问题更加突出,加剧社会矛盾。

上述四个问题是存在于当前职业教育中的较为明显和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事实上,在社会的发展和转型时期,任何国家都会出现这样的问题。福斯特于1965年撰写的《发展规划中的职业学校谬误》一文中,就指出了类似的问题,并且还详细分析了其原因,以及给出了解决之道。

2 分析福斯特的职业教育思想

福斯特在《发展规划中的职业学校谬误》中,详细论述了当时美国职业教育中的一些问题的产生原因,并且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试图去改善这些问题。

(1)职业教育必须以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为出发点。职业教育机构必须要充分了解劳动力市场对于不同种类职业人才的需求,做好分析预判,从而为劳动力市场输送数量合适、质量上乘的职业人才。

(2)倡导“产学合作”的职业教育形态。福斯特认为,职校在人才培养上有规模效益,但鉴于职校本身一些难以克服的缺陷,必须对职校进行改造。①因此,职业教育必须积极谋求与社会机构、企业单位进行合作的新型办学模式。 “产学合作”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3)改革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关系。福斯特认为,成功的职业教育需要成功的普通教育作为基础。因此,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关系不应该被生硬地割裂成两套不同体系,而是应该相互合作、紧密联系。这也是福斯特所提出的“改革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关系”的意义之所在。

(4)职业学校谬误论。福斯特认为,如果职业教育一味地坚持以“学校本位”作为唯一的教育形式,就会造成一些其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如果要突破经济上的“瓶颈”,职业教育机构就必须和社会、和企业联手合作,共同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甚至可以共同开设实践技能课程,而不是仅仅将职业教育的场所局限在课堂之中。职业教育机构还要努力缩小教育内容与实际工作内容的差距,将课程从“知识本位”向“重视技能”方向进行变革,紧扣劳动力市场对于从业者资质的需求,从而最终解决“职业教育内容脱离生产实际”这一问题。

(5)职业教育机构应更加重视职后培训。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机构基本上都只提供职前培训,也就是通过对没有任何从业经历的人员进行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等方面的教育,以迎合劳动力市场对相应职业人才的需求。但事实上,由于职前教育大多都是针对某个职业特点进行较为笼统的、理论化的教育,而并不能很好地帮助从业者快速适应具体职业环境下的工作。

福斯特的职业教育思想无疑是很有远见的,他在上世纪60年代所提出的相关理论直到今天仍对我们的职业教育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基于这些观点,再回过来反思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中的一些问题,我们就能得到一些新的启示,并得出一些解决之道。

3 福斯特职业教育思想带来的启示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依旧处于“学校本位”的状态,实践性环节较为缺乏,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实践操作技能上存在缺失,使得职业教育不能完全满足劳动力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造成了很多社会问题。

(1)可以采取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的模式开展职业教育。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的模式有利于职业教育更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教育并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职前教育,职后培训理应成为职业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学校和企业合作办学恰恰就给职后培训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因此,未来的职业教育不妨尝试更多地采用这种模式进行办学,从而使我国的职业教育能进一步得到发展。

(2)不要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简单地割裂开来。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体制都是以“双轨制”为基础的。如果将重视操作技能的职业教育内容与重视理论知识的普通教育内容结合起来,培养出的劳动者才会更适合社会对于人才的种种要求。我们的职业教育就不应该简单地与普通教育割裂开来。毕竟社会对于劳动者资质上的要求会越来越全面,只侧重于理论和只侧重于技能的教育都是无法满足社会需要的。

(3)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亟待加强。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师资不专业的现象一直屡见不鲜。职业教育师资有其特殊性,他们除了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教师资质外,技能也是其能力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师资的职后培训较为欠缺,很多职校教师很少能得到像普通学校教师一样的培训机会,这也导致了职业教育师资力量匮乏的现状。所以,除了要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教师的资质标准外,还应该给予教师以定期培训,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达到增强职业教育师资力量的目标。

(4)职业学校开设专业时应进行充分论证。职业学校开设专业时一定要进行充分论证,对于劳动力市场未来的需求有一个理性的评估和预判,而不能因为某一专业近几年较为热门就肆意扩招。不然的话,“毕业生就业难”这一社会问题就无法从源头得到解决。此外,职业学校在开设专业的时候,还必须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这样,职业教育“为劳动力市场提供所需劳动者”的职能才能真正得以实现,而职业教育的自身发展也会因此而更上一层楼。这也是福斯特的职业教育思想为我国当前职业教育领域所存在的问题所提供的又一个重要的启示。

注释

①曾令奇.福斯特职业教育思想述评.江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参考文献

[1]李守福.职业教育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职业教育思想范文第3篇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 改革 实践

二十一世纪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服务对象和机制正由计划经济型向市场驱动型、需求满足型、就业导向型转变,由重知识轻技能、重课堂讲授轻现场实作、重理论考试轻技能考核向促进学生以知识为基础、以操作技能为核心、以优良品德为灵魂的职业综合素质和谐发展转变。

我国的发展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这就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抓经济建设必须抓职业教育,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工业化道路,关键取决于人才。教育的根本归宿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富裕提供有效服务和智力支撑,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实现这一归宿的重要途径和必要载体。

1.对职业教育的整体认识

树立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素质为根本、学生为中心的职业教育观。

1.1强调几个创新:即创新职业教育的理念;创新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联系机制和校企合作模式;创新职业教育课程、教材和教法;创新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制度;创新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和学生职业技能考核鉴定工具。

1.2推进三个方面的提高:即学校的管理水平、办学质量、社会声誉得到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行业联系和课程开发能力得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技能水平得到提高。

2.职业教育的定位

职业教育应突出应用性的职教特色,随着市场经济和现代化的发展,职业内容日新月异,而人才的流动也日益频繁,传统的职业教育已不能满足人的一生需要,职业教育应以终身教育理念建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需要的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技术应用性人才,这类人才的作用是将已成熟的技术或管理规范变成现实的生产或服务,推动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

3.职业教育与行业的关系

3.1职业教育与培训是行业、企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企业之间的竞争根本上是人力资源的竞争,从某种程度上说是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的竞争,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需要职业教育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

3.2行业、企业的发展与职业教育紧密不可分,企业真正认识到职工素质对产业升级、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关键性作用,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目标非常明确,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场岗位、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为依据,不断调整办学方向; 职业教育与培训是企业的可靠保障,行业的参与为职业教育与培训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大力推进校企联系、联合办学,逐渐形成起校企互动双赢的合作机制。

4.职业教育与就业的关系

4.1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社会给人们职业选择的机会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自主程度也越来越大。同时,人们对不同职业的价值取向也不断变化。新形势下,职业学校的学生应树立行行出状元的职业价值观念。

4.2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着力促进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和谐发展。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理念指导下的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不是以大纲为依据,而是以职业能力标准为依据;教师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是引领学生用一定的知识去获取技能。学生对自己的满意,不再是考试的分数,也不只是教师的褒誉,而是技能的日渐熟练、用人单位的看重。

5.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实践

5.1 职业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

以岗位能力标准为教育和培训的主线;形成产学研结合及弹性学习机制;建立专业基础、职业技能、素质教育平台;强调双师素质教师保障、现代教学管理体系的保障、最优化的课程体系保障、现代教学手段及教学设备的保障;狠抓课程开发与行业、企业需求结合、能力标准与证书体系相结合、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理论讲授与技能训练相结合、职业技能培训与综合素质教育相结合。

5.2 职业院校要依托各行业建立行业协调委员会

各个行业协调委员会在行业人力资源信息提供,为行业的培训需求、能力标准、职业学校的课程框架、课程结构、学习材料和评估鉴定方法提出建议,为职业学校及职业培训机构提出提高培养、培训质量、提高教师素质的策略,为职业学校及职业培训机构的师生提供实习、实训场地、设施、设备,在行业内宣传职业教育与培训,为政府提出本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改革与发展的建议等方面,开展大量的工作,为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5.3 教师参与行业联系

广大教师应深切感受到行业联系在职业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国外职教先进经验告诉我们,教师应积极深入到行业搜集相关课程开发素材,使开发的教材更加适应岗位能力标准的需要。在与行业联系的同时,教师的行业协调能力和意识得到了迅速提高,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活动的实施及鉴定更具行业岗位特色,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态度的培养上更具职业教育特征。

5.4 以能力为基础构建课程体系

充分淡化专业基础与专业课的界线,多层次设置教学(学习)目标,突出课程的实用性,明确课程的学习(教学)目标。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能力标准中,突出一个“会做”,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线,强调技能的掌握。规范检查提高教学实效性,对学习者学习结果的鉴定提出过程化、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

5.5 紧扣能力标准开发新型教学材料

材料类型多样,形式多样,有文本资料、课件、实作录像、光盘资料库等;版面设计新颖,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面吸引学习者,教学活动内容丰富,实作性强,紧扣能力标准的要求。

5.6 新教学方法全面运用

新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更关注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主动学习态度,充分了解学习的欲望、学生的担忧、理解程度、技能展示的水平等,帮助学生在学习前做好学习准备。通过设计实践练习、实验、任务/项目、大家献技献策、反思等学习活动,调动学习者学习积极性。打破的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学习,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师应实施现场模拟、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互动式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实施课堂活动。

5.7 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活动

教师通过有效利用教学资源,为学习者提供适宜的学习环境,把开展学习活动作为学生的能力形成的主要途径。根据听、说、读、写、看、做、评对学习者能力形成影响的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全方位调动学习者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实现教与学的互动。

5.8 鉴定与评估的方法更科学和完善

改革传统的能力鉴定方法,通过校内基础技能的培训、鉴定与企业岗位实践、鉴定相结合的方式,教师把能力标准分解成实作指标,随着教学的每一环节,逐一对指标实施鉴定,并通过教学活动,让学习者展示知识、技能、态度。以能力为惟一尺度对学生进行考核和评价,确保了能力培养目标的有效实施,同时能力鉴定可实施观测、口试、笔试、操作、自评、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比单一试卷考核更能反映学生的能力。

制定评估工具,增加对能力标准、师资培训、行业联系、课程框架、教材、以及教学法进行系统性评估。

6.结束语

职业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需要的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技术应用性人才。深刻认识职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加强职业教育改革更具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国-澳大利亚(重庆)职业教育与培训项目行业协调委员会资料, 2005年1月.

[2]中国-澳大利亚(重庆)职业教育与培训项目职业教育培训总览, 2005年1月.

[3]高林、鲍洁.点击核心-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导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何向荣.纵横职场-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职业教育思想范文第4篇

关键词:黄炎培;职业教育;人才;职业规划

20世纪初,在黄炎培先生的推动下,我国成立了第一所职业教育学校,名为中华职业教育社。此后在黄炎培先生的职业教育思想指导下,我国的职业教育得到飞跃式的发展,时至今日,我国的职业教育院校已多达13000多所,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1]。在繁荣发展的背后,我国当今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基于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指导,分析了我国职业教育中存在的人才问题,并结合这些问题提出了完善的措施。

一、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

1.服务社会和人民的教育宗旨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与时俱进,不但摒弃了传统教育过分强调理论而轻视实践的弊端,而且将教学和日常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的作用。黄炎培的这种教育思想是建立在为人民和社会服务的基础上,目的在于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创造的动力,使学生毕业之后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其认为教育的意义在于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动手能力,读书应该与动手相互结合起来,才能相互促进,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才能收获更多知识,使没有工作的人找到工作,使有工作的人更加热爱工作,这就是职业教育的好处。

2.重视职业平等的教育观

一方面,黄炎培提出深化职业观教育,而且大力推广职业没有高低之 分、劳动人民是值得尊敬的、职业面前人人平等、双生万能的职业教育观,其认为无论一个人接受再多的教育,都应该将所学知识用于社会建设,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黄炎培十分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大力支持学生活学活用,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并鼓励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学会举一反三,还提倡学生发扬“遵纪守法、热爱劳动、奉献社会”的自治精神。

3.注重实践性的教育内容

黄炎培指出,职业教育的作用就是使学生掌握有用的生产技能,而不是让知识只停留在书本上。其认为年轻人的失业不是教育当局的问题,而是教育机制没有按照社会的人才需求去做出相应的调整。由此可见,教育应该符合社会的需求,在学校建设、专业分配、主修课程等方面都应该从社会的实际情况和企业的需要出发,不但要学好理论知识,还要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更多对社会有用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

4.提出教学与生产结合的教学方法

黄炎培认为要开展好职业教育不能光靠想和说,还必须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做到学以致用,积极开动脑筋,才能掌握真正的技术,培养实践能力,这样才能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产的动力。因此,黄炎培在建立中华职业学校时自己推出了将教学和生产相结合,将工作和学合为一的教学方式,学校在校外周边建起了工厂,在校内开设多种专业,使学生能够白天参与工作,晚上专心学习,这样既能学到知识又能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收入,符合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原则,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二、当今我国职业教育人才问题

我国的职业教育经过近100年的发展,从最开始的黄炎培先生提出的职业教育思想到我国首所职业学校的建立,再到现今成百上千所职业学校遍布全国各地,孕育了上百万的职业人才分布在各个职业领域,为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2]。然而,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也衍生出过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1.人才培养问题

黄炎培先生的职业教育思想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人们和社会服务,因此职业教育的内容应该与社会的生产活动密切相关,所培育出来的对象也应能够直接投身到社会中,一方面能解决个人就业问题,另一方面能够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但目前在我国职业教育系统比较普遍的现象是学生毕业后往往放弃本专业技能,而选择从事非本专业的工作,导致专业人才流失严重。造成这样的现象主要原因以下几点。

首先,职业院校招生门槛逐年降低,盲目扩招,部分专业招生人数大幅增加,出现与社会相关行业的专业人才劳动力需求不均衡的情况,热门专业人人追捧,导致社会人才供过于求,有的专业过于冷门,无人问津,但社会上需求大,导致专业人才供不应求[3]。

其次,部分学生在选择专业时盲目跟风,只追捧当时比较热门的专业, 并没有考虑自身的实际能力和需求,同时没有做长远的考虑,往往毕业后才真正地知道自己的定位和社会的需求,从而被迫转业。

最后,职业教育院校缺乏与时俱进的教育思想,固步自封,不少院校多年来仍沿用旧的专业技术和学习资料,使得学生毕业后,无法掌握新的技术,难以适应工作,最终被专业淘汰。

2.职业素养问题

黄炎培先生指出,教育是教学与育人的结合。在职业教育中,职业教育工作者在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在教学的同时,也应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教养。而目前我国职业教育院校的普遍现象是缺乏学生品质和职业修养方面的学习,从而导致学生在投入社会工作时,容易缺乏耐性和工作散漫,缺乏职业责任感, 这些都不利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3.人才发展问题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院校中基本上每个学生只能选择一门职业技能作为接受教育的课程。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不少传统的产业已经被新科技改良和取代,新产业所要求的职业技能水平不断提高,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多。因此在职业教育中应为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发展做出专业的规划和指导,让学生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然而这些都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中所缺乏的。

三、当今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启示

1.合理配置资源

社会劳动力资源分配不均,就业信息不对称是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主要瓶颈。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一方面,由政府牵头,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为职业教育院校提供当地产业发展政策等信息,让职业院校根据社会需求制订符合实际的招生计划,进而更好地促进就业发展。另一方面,职业教育院校应主动对当地的产业结构进行研究分析,并以此作为专业设置及招生计划制订的依据。此外,国家应为职业教育提供宽裕的发展环境,为职业教育体系制定确切可行、符合其发展的政策方针,同时加大资金投入。以政策为导向,科学优化资源配置,正是黄炎培先生职业教育思想提出的分科制度确保每个学科设置都符合社会发展所需的重要体现。

2.重视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职业生涯中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对个人长远的职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求学的阶段,应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就职业教育院校而言,应为学生开设关于职业素养相关的教学课程,从理论中让学生认识职业素养对职业发展的重要性。其次,在实践的教学活动中,明确学生的岗位工作和责任,科学制订职业素养的评估方案,从而有效约束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的行为,久而久之,转变为一种习惯,并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就学生个人而言,职业素养是个人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体现。学生自身应意识到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重要作用,从自身出发,积极调整心态规范自身在工作岗位上的行为,提高自我的职业责任感。黄炎培先生提出职业教育思想时正处于抗战救国时期,因此其将爱国主义与职业教育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出一大批具备爱国精神的专业人才[4]。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学生投入社会工作后,在工作实践中应建立乐于奉献的精神以及注重团队意识的培养,这样对于个人提高职业素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引导学生制订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往往是职业教育中比较容易被忽略的重要环节。有的学生在毕业后选择转业或工作不顺利,有时根本原因并非自身能力和专业技能不够,而是自己此前并没有制订科学合理的职业指导和规划。黄炎培先生在其职业教育思想中提出了职业指导―职业教育―职业实践的教育系统,在实行职业教育前必须进行职业指导,由此可见,职业指导是职业教育的前提,科学地进行职业指导,才能为学生制订合适的职业规划。当今社会处快速发展的时代,到处充满激烈行的行业竞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职业活动的竞争非常突出,尤其是我国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要想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保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不打无准备之仗。而不少应届大学毕业生不是首先坐下来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而是拿着求职书与简历到处投放,总期待会遇上好运气找到好工作。

从职业教育院校角度来看,在职业教育课程开始前,可以为学生提供一门职业规划指导课程,并根据专业的不同邀请来自相关行业的企业家为学生提供职业指导,分析当前环境下相关行业的发展态势和职业性质。另外,为学生提供针对心理、个人性格和能力等方面的评测,让学生了解自身的特点和能力水平,并以此作为制订职业规划的基础,为制订个人的发展目标提供依据。从学生个人的角度来看,个人的职业规划贯穿个人整个职业生涯,要根据不同时期的发展做出适当的调整,以适应所在行业的发展需要,最终实现个人的发展目标。

综上所述,黄炎培先生的职业教育思想对当今职业教育确切具有深远的影响意义和借鉴意义。基于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指导下,现阶段要解决我国职业教育人才问题,必须要由政府牵头, 为职业教育创造宽裕自由的发展环境。由职业院校配合政策执行,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建设,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学生个人要明确自身的定位和能力,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制订长远的满足时代要求的发展目标。只有多管齐下,我国的职业教育才会迈向健康可持续的道路方向发展,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全面综合型职业教育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爱玲.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J].潍坊学院学报,2015(3).

[2]吴新星.黄炎培职教思想对应用型大学的启示[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

职业教育思想范文第5篇

一、黄炎培简介

黄炎培(1878年~1965年),上海浦东川沙人,我国著名职业教育家、政治活动家、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和奠基人,通过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黄炎培于20世纪20年代总结出了自成体系的职业教育思想,称为“大职业教育主义”。“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成为了当时及日后职业教育的重要教育体系,具有巨大影响力。

二、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

1.职业教育定义及目的

黄炎培将职业教育定义为:“职业教育之定义,是为用教育方法,使人人依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与乐趣,同时尽其对群之义务。而其目的:一为谋个性之发展;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从黄炎培对职业教育进行的定义中可见他将职业教育的内容、范围及目的性做了概括,突出职业教育与其他种类教育的不同之处。对职业教育办学目的,黄炎培认为“它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使读书的动手,动手的读书,把读书和做工并起家来。”在此黄炎培归纳出职业教育的目的,并结合职业教育之特征进行总结,彰显出职业教育的社会作用。

2.职业教育办学方针

黄炎培提出职业教育必须坚持“社会化、平民化、科学化”的办学基本方针。他对这三个方面进行了解释,其中“社会化”是指职业教育必须面向社会,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通过教育水平的提升,对社会产生良好影响;职业教育结合社会需求,来实现技能型职业人才的培养与训练,意即艺术职业教育要更多地给学生们提供实践的机会,通过具体的设计实践活动来加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理解及应用技术的深化。所谓“平民化”是指职业教育必须走“平民化”之路,推进全民教育,使人人都能享受到受教育的权利,没有“平民化”的职业教育,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艺术职业教育同样也要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容许更多的学生接受艺术职业教育的学习。所谓“科学化”就是指职业教育要遵循科学化的原则,这点涉及到艺术职业教育领域,即我们开办艺术职业教育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社会需求,培养模式和就业趋向等方面要根据实际情况,重视科学性的管理模式。办学方针的提出促使职业教育方案的制定、改革等措施均围绕着这个中心。

3.职业教育作用

黄炎培说到现代职业教育须承载社会功能,这种社会功能便是要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即“凡教育皆含职业之意味”。这就是说,教育要具有社会价值,要与满足社会需求、人民生活的职业息息相关。另外,他还提出由于职业本身就具有谋生和服务的双重意义,且职业的选择又要在个人发展差异基础上,按照社会分工制度来进行,所以说职业教育具备了“使人人依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发展其能力,同时尽其对群之义务”的双重功能,这亦是职业教育的作用。对职业教育作用进行划定,能够使其更好地完成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实现创立职业教育的使命。

4.职业教育地位

论及职业教育体系在整个教育结构中占据的地位时,黄炎培将之概括为“一贯的”“整个的”和“正统的”这三个方面。“一贯的”是指从初级阶段开始逐步建立起到高级的职业教育体系,形成职业陶冶—职业指导—职业教育—职业补习和再补习的连贯职业学习方式;“整个的”是指各类教育都要与职业教育相互联系,最终将教育体系贯穿为一个整体,各类教育均得到持续发展;“正统的”是指应打破把只为考学作准备的普通教育模式立为正统,相反为就业作准备的职业教育则被视为旁门的传统理念,这就需要我们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将其放于与学历教育的同等地位上来考量。职业教育地位的定位让我们将注意力更多地转移到职业教育本身上来,去思考职业教育本质以及其内在的含义。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