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诗经中人文精神的体现

诗经中人文精神的体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诗经中人文精神的体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诗经中人文精神的体现

诗经中人文精神的体现范文第1篇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与人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大主题,也是建立科学发展观的一大要素。和谐社会当然应该突出和体现人文精神。生命科学为了顺应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不仅需要实施以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为核心内容的科学教育,也需要实施以可持续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团结协作精神为主要内容的人文教育。科学本身是有灵魂的,这就是科学的人文性。

一、对科学教育的人文性的认识和分析

科学教育的人文性是指在科学教育中,不仅应当向学生传播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更为重要的,应当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形成科学态度,具有科学精神。科学发现艰难曲折的过程,铸就和提升了科学家百折不挠、追求真理、勇于创新、坚定信念等优秀品格和精神,体现了一种可贵的人文情怀和人格魅力。我们应当引导学生理解科学家在科研过程中的作用,体会科学过程对人性的精神境界的提升。

无数事实表明,人性是随着科学发现而一步步地提升的。科学,作为一种认识真理的探究活动,是培养民族新观念、新精神的催化剂。如达尔文的进化论对人的自然属性作了最深刻的揭示,使人意识到自己不再是上帝的创造物,而是由生物进化而成的,人的原罪也由此而不复存在。人们毋须在人间赎罪,而必须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科学的发展,并不局限于研究对象本身所发生的进步和变化,它总是要提出新的概念,开拓新的传统,使原有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以至整个文化传统发生巨大的变化,使人类能重新定位自己,进而拥有一个逐渐进步、更为深刻的人文观念,为人的生命寻找更有意义的人文价值。我们可以断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一样,对于人的精神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也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是人类最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在不断追求和发现真理的同时,它也在不断追求美和发现美,给人的心灵以莫大的快慰,使人变得更加纯粹和高尚。这也反映了新课标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列人教学目标的可行性。

二、生物学与人文视野的重合

生物学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它与人文科学有密切的联系。

第一,生命科学和人文科学都是人类在改造和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产生的,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二者密不可分。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诗经》中,就记述有几百种动植物,并对一些生命现象进行了描绘。当时的人文科学家在自然科学中也多有建树。像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达・芬奇,既是人文学家,又具有丰富的解剖、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知识。直到十四世纪以后,生命科学才从人文科学中独立出来,并迅速崛起。

第二,科学精神也是人文精神的一部分。弘扬人文精神的目的,是要理解和把握人类生存的意义,追求崇高的理想,并对现实生活中的人文因素和科技因素都能给予一种人文关怀。而生物学正是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自然科学。

第三,生命科学与人文科学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着一些共同之处。生命科学除了需要严密的逻辑思维以外,创造性思维和逆向思维也同样重要。如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提出,孟德尔的遗传规律的发现,无不闪耀着创造性思维的光辉。

三、生物学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人文素质教育是以传授人文知识为主,以发展学生对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物我关系的认识和处理能力,影响学生形成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生态观和审美观等为目的的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的人。在生物学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应从培养学生关爱自我、关心他人、关怀社会、关注自然的态度入手。

1.关爱自我

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是拥有独立人格的人。在生物学教学中应要求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乐于保留自己的不同观点,并有批判意识、创新意识和探索意识。要敢于质疑,善于反思。作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对充满好奇的生命世界及其成果应给予深刻而理性的引导,对学生探究过程中的新思路、新方法应给予表扬、保护和推广。

2.关心他人

人文精神所关注的不仅是作为个体的人的发展,而且还要关注作为社会存在的人的发展。人作为社会存在必须学会合作,即丰富多样的人际交往互动。交流合作,就是与不同的人打交道,通过交流、请教、咨询可以获得知识信息。合作,或为加强力量,或为取长补短,要的就是通过不同方式,都有助于完成科学任务。要尊重、理解他人,并乐于与他人合作。要承认人的个体差异,并对不同认识持宽容态度,尊重不同的观点和生存方式。

比如,能耐心听取他人意见并从中发现问题或受到启发,理解合作的互利性;在活动中表现出合作的愿望,给他人协助自己的机会并主动配合别人。

3.关注社会

通过生物学教学,可使学生集会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竞争机制,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境和积极主动的生活态度。将生物学知识、技能迁移到社会活动的参与中,指导其生活实践。生物学还能传授环境保护、生态伦理和环境道德的系统知识,使学生明确公民的社会责任,认识科学技术的非人道后果,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间相互促进和制约的关系。必须坚持科学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观念。

4.关怀自然

诗经中人文精神的体现范文第2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 语文 人文教育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154-02

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和历史进程,在这一背景下,培养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诞生了。从表面上看,这些职业院校为社会培养了技能型人才,解决了学生就业和企业用工的问题。殊不知,这种重实用轻人文的的教育模式,对学生的不利影响是深远的。而当学生缺乏人文教育的害处突显的时候,学生走上了工作岗位,他们的表现如何,便没有人过问了。在这种重实用轻人文的大背景下,带有浓厚人文色彩的语文课就被放置在职业教育的边缘地位。

一、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所谓人文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核心是人文精神。将人文教育放到职业教育中来思考,就是针对职业院校的学生进行积极的人性教育。爱因斯坦指出:科学有两大功能,一是“作用于心灵”,一是“改变人类生活的工具”。他强调:“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可以成为生产线上的一个能手,但是不能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由此可见,职业院校要培养合格的人才,只教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多次讲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就是落后,一打就垮,痛苦受人宰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人文文化,没有民族精神,就会异化,不打自垮,甘愿受人奴役。”“培养学生,特别是高层次人才,首先是要教会他们做人;要学会做人,一定要有人文文化熏陶。”1998年,他给自己的博士生定下规矩:如果谁不会背《老子》,就不接受他的博士论文答辩,可见人文知识对于一个科技人才的重要性。

数学家苏步青说:“如果说数学是各门学科的基础,那么语文就是这个基础的基础。”“要进复旦大学,先考语文;语文不及格,免谈。”这些话告诉我们,个人和国家要强大,离不开科学技术,这是生存之本;但是离开了人文知识,我们的精神世界将无法立足。由此看来,一个人的文化底蕴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语文。

二、语文课在职业院校中的处境

目前,我国职业院校的教育是在迎合企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这种教育思想使得职业院校逐渐偏离了全面育人的教育方针,有的学校虽然宣扬培养“全面、综合性的人才”,但在教学实践中仍然只抓职业能力培养,不管人文素质的培养,这些都是片面的做法。

职业院校的学生正处于青少年向青年的过渡时期,他们的思想、性格、情绪都呈现出独特的变化,教师要了解和掌握学生这一阶段的独特性,并针对学生个体特点进行恰当的人文教育,而职业院校传播中华民族人文知识的重要载体就是语文课。目前,在职业教育中普遍存在一种倾向,就是重视专业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认为人文教育可有可无。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不同,就在于科学教育在短期内的成绩是显性的,而人文教育在短期内的成绩是隐性的。正如有些人不想种树,却想盖摩天大楼,种树用了资金,耗费了精力,可是得几十年后才看到效果,几十年后没有人会想到这树是他种的。如果不种树,几十年之后才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的破坏,但是没有人去追究当年哪个人没有种树。要是盖上摩天大楼,不到一年的功夫就可以见成效了。所以教育工作者要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考虑,为学生终生的学习考虑。语文是体现人文教育最重要的一门学科,与其说语文课中的人文教育可有可无,倒不如说,说这话的人根本就不懂语文;或者说,在他的学习过程中,根本没有将语文课所蕴含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根本就不知道学习语文能给自己带来什么有益的影响,对此我只能这样理解。

在职业院校中,在教学上占主导地位的是专业课程,所以在教学评价中,有话语权的往往是那些专业课老师,他们对一堂课的评价引领了整个学校的评价标准,在评课的时候往往用专业实操课的标准来评价语文课。语文课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受这种思想的影响,过分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认为语文带给学生思想上的影响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使浪漫的语文课多了一层浓厚的“技巧”色彩,将语文等文化课视为边缘学科,认为可有可无,人文教育更被认为是毫无意义。甚至有的人认为在语文课堂上只学会简单的应用文写作就可以了,至于什么文学欣赏、挖掘文章的内容、思想以及情感教育,纯属于无病。

三、语文课中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中科院院长路甬祥曾经说:“二十一世纪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交融统一的世纪’,站在时代的高度看,语文课“从本质上看无疑是‘立人’课,它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北师大教授刘锡庆说:“语文课的目的就在于‘人’,解放人,充实人,提升人。”这些话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应弘扬人文精神。科学与人文并重是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也是中国教育现代化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建设高度文明的现代民主与法制,需要人文精神,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也需要人文精神。

语文课中经典课文所渗透的人文思想对人的影响是深远的,会对人一生的精神家园打下坚实的底子,一个深刻领会语文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的人会变得聪明、儒雅,同时视野开阔,能读书,有修养,善表达。试想想,一个不知道《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人,怎么会领会到苏轼在人生低谷时的大气磅礴,怎么会理解众多文人对东坡先生的喜爱。苏轼告诉我们,人处逆境当自强;一个只知道屈原的名字,其他的都不懂的人,怎么会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直不阿的高尚品德,又怎么会明白司马迁对屈原的同情、景仰与热爱。我们从文学作品中可以领会《诗经》的质朴、《楚辞》的浪漫、汉赋的恢宏、唐诗的壮丽、宋词的婉约、元曲的犀利、明清小说的现实,而这些特点恰恰是一个健全的人应该具备的心理特征,这些文学作品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的长期吸取,会改变一个人的精神面貌,而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对人的一生的发展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了人文精神对各个学科的渗透,中国的现代文明进程离不开人文精神,而教育恰恰是人文精神得以传播的重要途径。语文这门学科,是传播人文精神最重要的载体,学习语文的过程,正是思想意识、道德情操不断培养和提升的过程。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的人文学科,它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技能,还要让学生从语文学习中汲取人文精神养料,滋养自己的精神家园,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

职业院校里充分的人文教育,让学生学会做人,是取得事业成功的的关键因素。因为从本质看,学会做人是知识经济的需要,也是一个人能否把握机遇的前提。面对科技发展所带来的系列问题,如何做出正确抉择,取决于个人的伦理道德水平,要提高这种水平,必须要有人文知识的支持,所以说语文课中的人文教育应该受到高度的重视。

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它所承载的任务就格外艰巨。忽视了人文性,过分地强调工具性,这是片面的。语文教学,需要师生共同根植于语言的人文精神和情感体验,通过语文教学除了掌握基本技能之外,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目标。科学技术和人文教育在国家发展大计中的作用是缺一不可的。因此,新时期的职业教育,必须努力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而不是简单的二元相加。

四、忽视人文教育的危害

诗经中人文精神的体现范文第3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景观;设计;应用;内涵;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校园的文化理念是校园景观设计的灵魂所在。校园景观不仅要体现物质空间层面的景观,更要展现社会空间层面的景观,以满足校园活动者对校园景观的需求,最终构建出满足心理层面的景观,创造出老师和学生理想中的和谐校园环境。校园环境景观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天地万物,唯人为贵”。设计中要最大限度的协调师生们在文化上的认知感,在校园生活模式和理想的校园景观规划上取得他们的认同和支持。

2实例----温州龙湾实验中学

龙湾实验中学位于温州市龙湾行政中心区F03地块,龙江路和永定路的交汇处。创建于2006年5月,建设用地面积为29258.94㎡,建筑占地面积8108㎡,设计面积共约:34650㎡,其中包括,道路绿化约7300㎡,滨河绿化约6200㎡。

学校集思广益、充分挖掘地方文化内涵,开阔搞个创意、营建内蕴丰厚、理念超前、活力勃发、特色鲜明的新型人文校园。融合地狱文化资源,赋予校园新的文化灵魂,归纳出新的文化主题: “笃根基、铸品质、育栋梁”。

笃根基------融汇先人血脉,笃定想吐根基(文化基因)

对中华文明的继承、地方传统文化的认同、传承,对龙湾本土文化的认识,培养具有乡土人文精神的学子。

铸品质------开阔深广视野,培养现代创新品质(现代品质)

学习先贤治学、修身品质,进而形成现代品质,加强开放意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融入现代社会。

育栋梁------端品、正行、守朴,成就明日栋梁(成才理想)

突出理想意识、成才报国意识、生命质量意识,体现理想人生、品质人生、价值人生的全人教育思想。

核心价值:人文、品质、创新、成才

景观格局:一河双桥三环道,五园六艺七景观

一河:塘河自西向东流过校园,将校区分成南北片。

双桥:跨河双桥,连通古今、未来,表达传承和创新。

三环道:修学区环道、滨河区环道、体艺区环道为学校主通道。

五园:俯清园、仰贤园、忠义园、孚敬园、弘毅园。

六艺:雕塑小品、水车、植物绿化、文化墙、诗文书法、亭廊古建。

七景:振风怀远、山海气象、塘河蕴玉、大开贤门、

忠义千秋、水岸芳林、书苑栖迟、恒心积学、幽碧水岸。

校园景观中的文化元素

主题雕塑:振风怀远广场---以现代抽象雕塑为手段,表达全人教育思想和学子成才理想,体现开宗明义之旨,为学校标志性文化载体。

在景观设计上,以中华的“中”为设计元素的雕塑,是入口的视觉焦点,青铜的质感与人以古朴悠远的历史感,同时新型的设计手法却又予人以时代感,两者巧妙融合,提升校园文化氛围,周边植物以色彩为主要的表达方式,用颜色衬托雕塑,柔化金属的质感,为整体的校园景观带来活泼生机之感。

情景雕塑:相对于主题雕塑,情景雕塑趣味性更强,更直接反应场所属性,更容易与人产生共鸣。体艺区的情景雕塑以音乐、体育为设计内容,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不仅可以明确体艺区的场所性质,更能直接激发学生的“积极向上”的体育精神,临水的音乐小品,与情景相融合,似乎能感受夏日水面带起的微风徐徐,令人陶醉,不禁驻足倾听。

文化墙:文化墙不仅可以是分割空间的介质,也可以是展示文化的重要媒介,在本案中有2种类型的文化墙,普通的文化墙以及结合了围墙的文化墙,围墙不仅是围合空间的作用,在设计中以“诗经、竹简、印刷”为设计元素,不仅展示校园的文化氛围,还可以把学校的教学理念、方针、内容等刻在其上,对内对外皆可起到宣传作用。

植物绿化:植物是校园绿化的主体,不仅可为学校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也是生物教学的活标本,为实验教学提供实体教材,为学生开展课外生物科技活动提供条件,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在本案植物设计中不仅考虑常识性的配置原则,更觉注重植物的多样性、季相变化、常绿落叶比、场所属性,不仅可观花、观叶、观果,还结合果树的种植,配合学校的教学理念---实施班级责任制,可让学生在管理中体验责任的实质感受,也体验丰收的喜悦。为每个不同的树种立介绍牌,在潜移默化中学习知识。

水车:是本土文化---耕读文化展示的一部分。

浮雕、地刻:不经意经过的小路、课间活动区点缀地刻,以弘扬爱国传统、生活常识、乡土文化常识为内涵的书法篆刻为主。

亭廊古建:是校园文化中人性化的体现,不仅是功能性的事物,是校园景观竖向的主要部分,为师生、同学间的交流提供舒适的平台。

总之,校园文化与校园景观并不是两个独立的体系,两者是一个相互融合、互补、互为,校园文化不应该是脱离环境,应该是在环境中潜移默化的感受,也不仅仅体现在校园景观,也体现在室内环境,体现教学在理念、方针。校园景观是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景观的营造不仅仅是考虑校园文化,亦应考虑现场条件、功能设施、美观要求、建筑形式等不同的元素,是一个综合体系。

3.结语

在建设校园环境时,应该结合学校的文化氛围和历史背景,充分展示和体现学校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校园精神,营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文景观,将开放性与人文性、生态性与可持续发展有机统一于校园景观中。在此,只有将景观作为校园规划建设的一部分,将校园文化与景观融合在一起,才能使校园环境有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 孙成仁,城市景观设计[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2] 陈孝青,校园环境的生态景观规划模式探讨[J],中国园林,2002.

[3] 黄厦.高校校园环境营造的几点思考[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

[4] 栗春雷.大学校园室外空间环境优化设计的探讨[J].长安大学学报(建筑与环境科学版),2003,06.

[5] 陈永生.高校新区景观环境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6.

[6] 周逸湖宋泽方.高等学校建筑规划与环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诗经中人文精神的体现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陆新武侠 美学风格 柔美 凄美

大陆新武侠是“21世纪大陆新武侠”的简称,它最早出现于2004年,在学术界还没有取得一个明确的界定。一般来说,它特指在世纪之交兴起的,以大陆作家创作为核心的所有新武侠小说的总称,在语言、意境、风格等方面上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与推理、悬疑、玄幻、恐怖等类型的小说一起,成为我国大众文化的核心元素之一,日益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

近几年来,以《今古传奇武侠版》为核心阵地,随着影像、网络动漫等因素的加入,中国大陆出现了一批武侠小说创作的生力军。小椴、小米、沧月、沈璎璎、步非烟、糖小小讯、时未寒、李亮、凤歌等青年作家给大陆武侠小说创作带来了虎虎生气。他们并不纠缠于武侠小说的“侠义精神”,甚至鄙视“侠义精神”,他们表现的是人性和人情,是自我生命力的释放。这一批在新时期(在本文中,新时期指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这段时期)成长起来的作家,人性追求和个性释放直接影响了他们人生观和文学观的形成,他们要将自己的观念表现出来,将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人生“活法”展现出来。

作为文化传播的一种方式,小说的意义在于启示并促进人类自身的完善,传承并丰盈人类精神的财富。一部好的小说必须要有一种好的精神,它既可以是人文、社会、历史的外部的时代精神,也可以是心理、性情、人格的内在的个体精神。这其中包含着我们祖先的才华和智慧,也包含着我们当代人的灵性与创造。大陆新武侠就是通过讲述一个个武侠故事,来满足“人”的好奇心以及对超越性的追求,揭示出了当代社会中人的生存困境及其美学形态。其美学风格是大陆新武侠作家们从不同视角表现这种超越性追求和人的生存困境的具体体现。

大陆新武侠最大的亮色是有一批成绩不俗的女作者,于此前男性武侠作家的阳刚气息形成对比。如沧月、沈璎璎、步非烟、萧拂、糖小小讯等。这些女性作者们以她们更为细腻的笔触,更加敏感的色彩感觉,描绘了一幅幅华美的、充满柔美色彩的绚丽图景,以其华丽的文字、极端的情感体验和婉转的情绪打动着读者的心,写出了她们的侠骨柔情,树立了女性在武侠小说中的主体地位,既表现了女性温情脉脉的一面,又展现了其侠肝义胆的一面。在“爱”的渲染下,女性作家完成了女侠的塑造,具有独立的女性之柔美。以女性为视角的这种叙事格调,使作品中的女性从被动转向了主动,成为“江湖”的参与者,也是旁观者,从一个纯粹的客体成为了叙事的主体,第一次真正成为武侠小说的第一主人公,深刻地体现了大陆新武侠“柔美的”美学风格,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

在大陆新武侠中,女性之柔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展现了女性武侠的独立意识。沈璎璎在《琉璃变》中,通过流畅简约的文字,虚构了一个鲜活美好的人物。在这个故事中,女主角菁儿由江南而来,无意中被太阳教的少年教主引到大漠中来。太阳教少年教主到大漠去,是为了炼成太阳教的琉璃塔,琉璃塔炼成后,少年教主就可能实现他一统江湖的梦想。但在最重要的关头,这个被少年爱上的女子的一滴眼泪,却毁掉了少年的江湖梦想,琉璃塔倒掉了。最终,少女把少年从江湖的竞逐中,带回了江南。爱胜过了英雄的业绩,女性的理想压倒了男性的理想,这个故事也因此成为一个“女性介入武林世界之后的隐喻”[1]。在女性作家的眼中,男人们所谓的事业就像这琉璃塔,看起来华美、瑰丽和辉煌,实际上经受不住一滴泪水。但在男性作家的心目中,琉璃塔就是他们的理想。在《射雕英雄传》中,金庸成功塑造了郭靖这样一个大侠形象。金庸通过对郭靖、黄蓉的成长经历的描写,有意或无意地表达了这样一个观念:“郭靖不会因为黄蓉的眼泪而回到桃花岛去,他的琉璃塔是襄阳城,他们夫妇是一定要把血埋在这琉璃塔中才甘休的,黄蓉只有献祭的义务而没有选择的权利。”[2]在《琉璃变》这个故事中,女主角虽然仍是被动者,却满怀着主动的期待,因为她的主动让她有了爱情、霸业以及琉璃的改变。本来处于被支配的古典女儿,完成了她的成长,成为了自己的主人。女性的主动行为改变了女性在武侠小说中的位置。女性的总体表达方式带来了新的武侠审美风格。女性无法改变男权社会的性别格局,但却可以让女性独立出来,不再仅仅是男性的欲望对象,她们的抗争虽然大多数仍会以悲剧结束,但这已足够打破旧有的不平衡了。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女性特有的柔性都会在铁马金戈中打破禁锢的平衡,流淌出一种特有的风致。

由于女性意识不同程度的表现,女性武侠已经表现出女性主义的因素,具有独立之美。如沈璎璎说她的“《青崖》是一个女孩写给小女孩(以及小男孩)看的故事。”[3]糖小小汛的《陌上香远》是一个追求“崇高”的故事,构思非常精巧,行文流畅精致。在这个故事里,她塑造了一群“大英雄”形象,淋漓尽致地呈现了童毕对崇高的愚弄,许缜对崇高的厌倦,以及三郡主为崇高而付出一生乃至生命的结局。虽然仍是武侠小说,但包含着作者对人生的真实本体的意义与价值的诉求,其意义已经超越了武侠小说。沧月虽并不注重自己的性别意识,但是作为一位卓具特色的女性,她有融合都市文化各种元素来创立自己“江湖”的野心。在她的作品中,奇妙的有动漫色彩的故事背景、成长中的少女对人的复杂性的重新认识、蒙太奇行云流水般切换的场景,已得到了和谐的交融。故事中的女侠虽然最后都是情感的悲剧人物,但和男性武侠里,女性向着男性的匍匐与皈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性别的反叛者。在沧月的笔下,女性的主体意识确立了女性在武侠行动中的主动地位,表现为拒绝接受任何屈辱,最终走向对男性的主动离弃,成为有着独立意识的人。

在沈璎璎的作品里,经常缺席的是“父亲”这一角色。在其《木兰花树》中,唐小谢要寻找“她是谁”,结果发现她父亲是一个魔头。沈璎璎对男性江湖里的那些“父亲”,毫不客气地进行了“妖魔化”。陆希潘与江枫的同性恋――圆天阁的最好的弟子,竟堕入了这样变态的又自足的精神地狱中,这是对这个男性江湖的反讽。武侠世界一直是由男性来描述与抒写的,而当女性抒写江湖的时候,与男性对江湖的认识相比,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木兰花树》系列中的唐小谢是一个清丽、敏感、坚强的女孩子,有着复杂的谜一般的身世,会正派武功,也会些巫术,既是江湖的观众,又是江湖的参与者,在女侠形象中有一定的典型性。同样,在《屏上暗红蕉》中,唐小谢解决问题的方式,都是用的巫术,而不是男人们推崇的武功。从历史上看,在男性的世界里,巫术是女性曾获得的唯一的独立的一种存在方式。在港台新武侠里,金庸对有点巫气的瑛姑、裘千尺、梅超风等女性,明显地持贬斥的态度。但是当其出现在大陆新武侠作家沈璎璎等人作品中时,这种“巫气”使得女侠轻灵自由,富于诗意,独立自主,坚强地拒绝男性的世界,虽有着淡淡的感伤与生存的喜悦,但不依傍于那些男性的施舍与怜爱。

在大陆新武侠中,女性之柔美这种美学风格另外一个方面的体现是女性武侠的凄美。女性武侠钟情于一种凄清,从中透出艳丽,充满了一种由凄而美的浸透了纸张的意味。由于重视凄丽的悲情,在行文手法上,动作有时退居其次,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武侠小说的传统写法。女子武侠的侠义,就将传统的“侠义云干”改变为发自内心深处的人性本原的善,把道义原则的男性的善,转变为感性的发自心灵体验的女性的善。

有“少女武侠宗师”之誉的作家沧月,不停地“追逐着脑海里的影子”,成功地将动漫因素引入到了武侠小说之中,写“心里的美感与幻想” [4],开创了女性武侠新时代。她的作品“开始就是针对女生,而不是男读者”[5],有着鲜明的女性色彩,语言雅致干净,描写细腻沉着,充满了一种悲怆的美。长篇小说《七夜雪》被认为是沧月最好的武侠小说。在这部小说中,她以女性特有的手法,以“妥协和放弃”[6]为主题,勾勒出一幅幅凄美的绚丽画面,成功塑造了薛紫夜和霍展白两个人物形象,召唤出了我们内心“钝而深的痛感和无力”,读之令人感动,催人泪下。这是一个人物简单、事件也并不繁复的故事,与过往概念里不少男性武侠的鸿篇巨制相比,它显示出向内走的力量。当家国历史、天文历算、儒道医卜、门派罗列不再是露才扬己的重点时,那么,沧月就只有通过简洁的邪―西域―大光明宫,正―中原―鼎剑阁来构建心目中的江湖平台了。在这中间,药师谷的奇特女谷主薛紫夜是权衡双方的支点,她所凭借的不是江湖的力量,不是简单的人际渊源,而是“药”,一味当物质的药无法达到深藏的病灶时,她以身作则的名为“爱”的大药。故事中的男女主人公都曾执着地沉湎于对过去恋人的爱的记忆,导致他们在现实中难以正确地判断自身的感情。当此后明白对方存在的意义时,沧月却以诗经《葛生》“冬之夜,夏之日。百岁之后,归于其室”的言辞,告诉读者,他们将永远离别,使全部小说充满了一种难以言说的忧伤。在作品的最后,沧月以下面这首诗表达了她这种复杂的情感,有着所有的不甘和无奈:

跋涉千里来向你道别/在最初和最后的雪夜/冰冷寂静的荒原上 并肩走过的我们

所有的话语都冻结在唇边/一起抬头仰望,你可曾看见:/七夜的雪花盛放了又枯萎

宛如短暂的相聚和永久的离别/请原谅于此刻转身离去的我――

为那荒芜的岁月/为我的最终无法坚持/为生命中最深的爱恋却终究抵不过时间[7]

相比之下,沈璎璎《揽月妖姬》中的婉约色彩显现得更为强烈。这部作品中的主角颜歌是个女性吸血鬼,这是一个诡异的、带有妖气的人物,以她作为主角当然能够增加作品的可读性,然而作者意不在此,而是采用叙事主体交替的方式,以半部作品的篇幅勾勒了颜歌美好而不可得的爱情以及悲伤的内心,悲情冲淡了妖气,凸显了女性之柔美。

这些女性作者们也“和所有人一样,侠义也是心中的一个辉煌梦,是纵笔江湖的根本动力”[8],她们深信一切过去之后,唯有侠义,将超越文字永远流传。步非烟是大陆新武侠中非常有名的一位女性作家。她明确提出了“侠即逍遥”的创作理念,并身体力行创作了以“武林客栈”、“华音流韶”系列为代表的武侠小说,体现了她的逍遥理念。步非烟的作品文化底蕴深厚,文字功底娴熟,构思精巧,想象非凡,富有神韵。其作品既有源于中国传统的古典神秘,也有武侠小说中从未有过的域外神秘如印度教的暗示等,构成了武侠小说的一个新的文化源头。如其《青天寨》写的是阴谋和争霸,《盅神劫》写的是夺宝和神秘,这些虽然是武侠小说中常见的“招式”,但在步非烟细腻的描述里,这些“招式”都被演化为好看的故事,奠定了女性作者在大陆新武侠中的地位。

因此,可以说,女性作家用女性的视角和观念来表现她们对大侠与江湖的理解,使大陆新武侠表现出了一种新的审美意蕴,展现出凄清、奇妙、缠绵、艳丽、细致、宛转、柔美的风格,给一向粗犷、悲壮、阳刚的男性的武侠世界带来了独立的女性之柔美。

注释:

[1][2]郑保纯:《论大陆新武侠的当代性回应》,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第159页。

[3]沈璎璎:《〈青崖记〉》评论--回复》,,2006年6月10日。

[4]参见“少女武侠宗师”沧月勇闯男人世界,时代信报,2005年8月9日,转引自:。

[7]沧月:《七夜雪》,http://省略/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30。

[8]步非烟:《中国新武侠典藏书系・步非烟作品》,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参考文献:

[1]韩云波.论21世纪大陆新武侠[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150-151.

[2]韩云波.而今迈步从头越[A],昆仑(第六卷)[C].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248.

[3]韩云波.中国侠文化:积淀与承传[M].重庆出版社,2005.

[4]杨岚,张维真.中国当代人文精神的构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5]汪涌豪等.侠的人格与世界[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6]沃尔顿著,王锦等译.人性:情绪的历史[M].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7.

相关期刊更多

诗经研究丛刊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北师范大学;中国诗经学会

中国诗歌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海岱学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东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