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环境设计的步骤

环境设计的步骤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环境设计的步骤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环境设计的步骤

环境设计的步骤范文第1篇

室内环境设计属于建筑装饰的范畴,而建筑装饰是建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筑学的任务是构想一个带有可用空间的立体并使其尽量地漂亮和实用。早在十九世纪以前,建筑装饰是建筑学的代名词,大多数的建筑师认为,装饰是建筑艺术与单纯房屋设计的主要区别。工业革命及其引发的变革扩展了建筑的内涵,现代建筑设计的概念取代了建筑装饰,这一情况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现在,人们重新认识到建筑装饰在建筑的个性化、建筑传统的继承以及满足公众的社会心理需求等方面的意义。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为建筑装饰业带来了一次繁荣,大量的家庭居室和高楼大厦对新颖、美观、富于个性的装饰的需求,为其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遇。

建筑装饰设计不是仅仅考虑建筑作为六面体的问题,而是运用多学科知识综合地进行多层次的空间环境设计,利用平面和空间的构成、透视、错觉、光影、反射和色彩变化等原理配合物质手段创造出预期的格调和气氛。它包括各种居住和公共建筑的室内环境设计和室外装饰设计以及小区建筑环境设计。其中,室内环境设计不只是简单的装饰,也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美化,它应该是充分满足室内空间的性质和用途,并与建筑功能和建筑技术(风格)相适应,通过对空间、造型、细节、色彩、艺术品等进行综合性整体设计,满足不同的使用功能和审美价值。

我国的住宅室内环境设计,自建国以来,实际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早期,经济发展水平较落后,室内环境设计简化到最低点。粉刷一下墙壁,挂几幅年画,摆几件必须的家具。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开始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开始腾飞。尤其到了九十年代,建筑作为一个产业蓬勃发展,房地产业不断升温,与之相适应的室内环境设计受到重视。但一开始在一种浮躁急切的心理驱使下,室内环境设计呈现一种浮夸的风气,各种新型材料和高档物品不问主题,甚至忽视功能地拼命堆砌。经过一段时期以后,人们开始冷静下来,加上参考国外的一些优秀的设计案例,室内环境设计开始进入稳步发展时期。

二、建筑电气与住宅室内环境设计

正如主体的建筑设计需要结构、设备和电气等专业的配合,在装饰设计中总的装饰效果是一个总的构想,由结构专业完成了硬件设施,搭起了架子,设备和电气专业负责完成软件设施,赋予这些钢筋混凝土以人情味,让他们有了温暖,能够呼吸,由硬帮帮的东西而软化活化。建筑电气的任务是以现代电工学和电子学为理论和技术基础,人为地创造和改善并合理保持建筑物内外的电、光、热、声的环境。建筑装饰中的建筑电气是建筑电气在建筑装饰中的延伸。在室外装饰装潢中建筑电气主要是完成立面照明、广告照明、环境及道路照明等,而在室内环境设计中,建筑电气的功能应用就复杂的多了。

在住宅室内环境设计中,为了配合总体设计思想,突出装饰主题和理念,建筑电气专业对所采用的照明方案(包括照度、电光源、配光方式等)的准确选择和照明器具的合理应用,能有效地加强装饰效果,渲染空间的环境气氛;同时,随着各种装饰材料的不断更新以及新型材料的不断涌现,一大批具有装饰表现力的开关,各种用途的终端插座以及其它暴露于室内的电气附件也朝着美观、安全、安装维修方便和多功能的方向发展,既能满足其在电气系统内的功能要求,又能在室内起到一定的点缀作用。另除了上述强电项目,随着人们对建筑现代化的要求不断提高,包括通讯、有线广播、有线电视、防盗保安以及火灾自动报警装置在内的弱电,还有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更增强了整个设计方案的适用性、安全性、现代性和可拓展性,符合了以人为本的宗旨。

三、照明方案和照明器具

3.1照明设计的步骤

环境设计的步骤范文第2篇

设计学是一门新兴的基于艺术与科学的交叉学科,以人的设计创造行为为对象,是关于设计行为的目标、内涵、价值、方法及其解释与评价体系的科学,具有艺术与科学的双重属性。自工业革命以后,设计与工业化生产方式和科学技术相结合,设计成为推动当代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组成部分。设计学领域中的“环境设计”,以优化人的生存环境为目的,是针对城乡人居环境为核心的城市设计、景观设计和室内设计,知识结构涉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环境设计同城乡规划设计、建筑设计一起构成国家建设设计领域从宏观、中观到微观三级层面的有机组成部分。环境设计是城乡规划和建筑设计的深化与延伸,满足城乡规划和建筑设计对微观层面人居环境问题的具体研究与解决。环境设计隶属国家建设设计领域和工程体系的定位,决定了学科建设和发展与城乡规划学、建筑学等工程学科具有必然的联系。这种对环境设计专门人才培养要求的针对性,强调工科院校在环境设计学科建设和专业教育方面要突出工程技术的办学特色。建设和发展工科大学特色的环境设计学科是适应国家建设发展的需要,也是开展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研究,优化学科专业知识结构,促进工科与文科优势互补的需要。紧密结合社会对环境设计人才的规格要求,注重城乡规划学、建筑学等工学类相关学科与环境设计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体现了环境设计与现代城市和建筑科学技术相结合的特点,反映了艺术与科学融合发展的趋势和方向。环境设计专业及其学科虽然隶属于艺术门类,具有艺术性的相关特质,同时还具有技术性、工程性和应用性的特质,与相关工程技术学科具有密切的联系。环境设计的这种特质,表现在用科学技术方法创造性地解决人居环境中的人文艺术问题,通过应用理学知识体系中的自然科学概念、原理、实验技术等,研究和探求解决环境设计与建设工程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问题,包括选择相应的技术方法、特定的材料,并确定符合技术要求和性能规格的设计方案,以满足结构或产品的要求,解决施工中的经济、安全问题,达到工程质量要求的工作步骤、方法与工艺,创造性地建设高品质人居环境。所以说环境设计既是艺术创造,也是技术工程,强调把科学技术与艺术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更全面、更综合的形式实现对人居环境的价值创造与形态创造。“环境设计”包含了环境的艺术设计和环境的工程技术设计两大方面的内容。环境的艺术设计关注人的精神性,解决的问题包括环境体验、文化创新、生活方式及审美取向等人与物关系的相关情理问题。在改善和创造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使人获得新的领悟,具有影响、塑造人的思维、行为和人格的力量,具有审美教育、信息交流等作用。环境的艺术设计与哲学、美术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密切关联。环境的工程技术设计主要关注环境的物质性内容,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环境工程设计中的自然材料、人工材料、技术手段、工艺流程、生物生态等物与物关系的相关物理问题。工程设计是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认识自然的理学原理加以应用,使自然界的物质和能源的特性能够通过某种结构或产品的形式体现或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环境的工程技术设计与城乡规划学、建筑学、风景园林学、土木工程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学以及理学领域的数学、物理学、生态学、地理学、测绘科学等工程技术科学密切关联。环境设计学科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为依托,创造高品质的人居环境和解决人居环境中的问题,既具有艺术性的一面,又具有工程性的一面;既涉及形象思维,又涉及逻辑思维,是艺术学与技术科学的结合,其学科背景具有很强的交叉性。环境设计正是合理运用环境的艺术设计方法和环境的工程设计方法,使两者有机结合、协同创新,共同实现设计的目的,其中既包括解决人居环境中人与物的关系问题,也包括解决人居环境中物与物的关系问题。把握好两者的结合是环境设计学科建设和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专业教育方面要注重多学科知识融合;注重现代科技的应用与转化;注重用技术的手段解决设计问题。总之,环境设计是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应用的媒介,强调用设计转化科研成果,实现产品效益与价值的作用。环境设计的实质是技术支撑下的艺术设计工程和实践性的应用科学,具有艺术学与工学双重属性的特质。理解这种认识对促进工科大学设计学科的办学特色和环境设计专业建设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构建以工程技术为特色的环境设计专业

环境设计专业在我国的建立与发展一直以艺术学科为依托和背景,专业特色具有较强的艺术性特征,学科的知识结构多以艺术学相关的人文艺术与社会科学知识体系构成。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在工科院校建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起初大多沿袭艺术院校侧重艺术装饰特点的环境艺术人才培养体系。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认识到环境设计专业具有功能、艺术与技术相统一的特质,与特定的物质生产与科学技术相关联,是文理结合、艺术与技术结合的产物,所以在课程体系中逐步融入理工学科的相关教学内容,依据各自资源优势建设各具特色的设计学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新印发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规定了设计学学科可授予“艺术学”和“工学”门类学位,规定可由学位授予单位授予与本校人才培养目标相应的学位,这为工科院校发展以理工为依托的“工程型”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和探索发展突出工程技术为特色的环境设计专业建设奠定了基础。工科大学开办的环境设计专业要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建构方面体现工科特点,促进环境设计专业教育教学的协同创新,推动建设适应社会需要的“工程型”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发展。这对促进培养适合于城乡建设设计行(企)业需求的专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理工科院校设有设计学科和环境设计专业的高校,建设和发展工程型和技术型的设计学科与专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和条件。要强化这种优势与特色,确立以理工为依托的设计学科与专业建设定位,以工程与技术性特色为原则的办学基础,探索工程技术与设计专业之间的关联性和时效性,完整体现设计的技术属性与人文属性,使设计艺术与工程学科之间相互借力、相互补充、协同发展,构成区别于我国艺术院校开办设计类专业的特点。具体体现在学科和专业建设中,要对应行业需求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利用在理工院校开办设计类专业的优越条件,突出工程技术应用知识构建设计基础平台;围绕项目设计与工作室式的课题研究方式进行设计类专业教学组织;结合实际项目的实践训练建立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型学习模式;强调对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知识、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健全能力培养体系,包括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设计的能力、设计表达的能力、交流沟通的能力和组织协作的能力;形成关注社会需求,关注行业发展的办学建设指导思路,主动同设计与文化创意企事业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环境设计是以环境中的建筑为主体,在其内外空间综合运用艺术方法与工程技术,实施城乡景观、风景园林、建筑室内等微观环境的设计。从广义建筑学的角度看,环境设计是建筑设计的扩大与延伸,也可以把环境设计看成是建筑学和艺术学派生出的边缘学科。作为建筑学大系统下涵盖的环境设计是建筑设计的继续和深化,也是其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都是为人类开拓高品质生活空间的环境艺术和科学,同建筑学有很多共同点,也同样具有功能、艺术与技术统一体的特质。国际建筑师协会在《华沙宣言》中把建筑学定义为:“建筑学是创造人类生活环境的综合的艺术和科学。”这一定义也同样适合于“环境设计”,只不过在文化内涵上环境设计更为深入,在形式上更多具有艺术特性。对环境设计的研究主要围绕着建筑内、外空间环境展开,所以,以建筑学为依托组织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是办好专业的关键所在。以建筑学为依托的环境设计专业教育平台,强调依靠工科资源和背景,倡导艺术与科学融合的理念在设计教育中的价值与意义;与建筑学科交叉融合,突出与城市环境、建筑环境密切相关的设计教育特色;强调围绕建筑的内、外空间环境设计进行课程体系的建构。以建筑学为依托的工程型环境设计专业,主要学习与城市和建筑环境相关的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设计方法以及相关专业知识,推进工程型环境设计人才培养体系的教学实践。这样的教育平台是以设计课程为主干课程,原理类课程为核心课程,技术类课程为辅助课程,辅以拓宽知识面的选修课程,构成本专业完整的课程体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建筑工程和艺术设计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设计方法和设计技能的基本训练,使学生具备本专业创新设计的基本素质,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具备独立进行环境设计实践的基本能力。

三、总结

环境设计的步骤范文第3篇

环境设计专业多媒体技术研究

摘要:多媒体技术广泛地应用在教学领域中,对教学效果产生极大的影响。文章通过对环境设计专业和多媒体技术的介绍,探究多媒体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的应用。

关键词: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多媒体技术;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因具有直观、形象、信息量大等特点,深受教师和学生的青睐。相对于传统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多媒体技术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被广泛地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并成为推进和改善教学的重要手段。

一、环境设计专业

1.环境设计专业的概念

环境是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环境艺术是20世纪新兴的艺术类型。狭义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从属于设计学,主要包括室内装饰、装修设计、建筑装饰和装潢设计等。广义的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几乎涵盖了与环境有关的所有内容,涉及美化、装饰的所有设计领域。

2.环境设计专业的发展

环境设计专业在我国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8年,国家教委设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简称环艺专业)。改革开放后,环艺专业迅速发展,2012年被正式确认为艺术学门类下一门独立的专业。随之各类院校广泛开设该专业,并根据开设专业性质的不同而确定不同的培养重点。综合类院校以建筑类课程为主体,进行艺术素养的基本训练;艺术类院校重点培养艺术表现技能,辅助增加景观和建筑等课程。

3.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环境设计专业培养的是具有一定艺术修养、良好文化素养和娴熟专业技能,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掌握必备的环境设计专业相关课程知识,创新和实践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专业设计人才。

二、多媒体技术

1.多媒体技术的概念

媒体是信息的载体,多媒体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目的,将多个单媒体组合使用。多媒体技术是一种信息处理技术,主要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文字、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进行采集、获取、压缩、编辑、存储等综合的数字化处理,形成交互性的一体化技术。

2.多媒体技术的特征

多媒体技术具有集成性、控制性、交互性、非线性、实时性、信息使用的方便性、信息结构的动态性等基本特征。因多媒体技术具有人机交互、即时反馈的显著特点,在教学效果上往往优于其他教学方法。

三、多媒体技术在环境设计专业中的应用

1.多媒体技术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广泛地应用于教学领域,环境设计专业作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师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图像、动画、视频等方式,能将晦涩难懂的教学内容清晰地演示给学生,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1)PPT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现代的课堂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采用多媒体技术授课,但在长期的实践中,在某些课程或者在一门课程的不同内容中,现代PPT教学并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黑板教学。教师应以PPT多媒体教学为基础,弥补传统黑板教学的不足,增加课堂教学内容,加快授课进度,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进度。在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中,如商业空间设计、展示空间设计、居住空间设计等课程中,需要大量的图片和视频辅助学习,通过PPT可以将这些教学元素充分融入课程,将典型的案例效果图插入PPT,通过实际案例的演示和教师的针对性讲述,可以使学生直接理解如何设计,能够分析什么样的设计才是好的设计。

(2)Flash动画在教学中的应用

1999年6月,美国MACROMEDIA公司推出一款优秀的网页动画设计软件,即Flash。利用Flash软件这种交互式动画设计工具可将音效、声音和动画等内容融合在一起,制作出动态网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Flash软件提供的多种教学工具,制作动态效果。如建筑设计制图课程,这门课程是环境设计专业的基础课,旨在掌握规范的制图标准和如何绘制平面图、立面图、轴测图、剖面图等。通过利用Flash软件制作动态效果,将绘图步骤通过动态效果演示给学生看,可以节省教师课堂绘制的时间,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同时各种动态演示效果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视频在教学中的应用

现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各类网络教学视频、纪录片、教学片等较多,教师可大量学习和搜集有用的相关视频,根据课程需求,在适当的理论讲述后播放视频文件。如,对于施工工艺这类枯燥、难懂的课程,教师通过图片展示施工的每个环节,展现施工图绘制的过程,不如通过现场施工的视频,再配上语音的讲述更有效果。学生如同身临其境,直接感受实际的操作流程和制作工艺。如,一些史论性课程理论性过强,知识不易于记忆,教师通过播放相关历史视频,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取得触类旁通的效果。通过PPT、Flash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技术,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晦涩难懂的知识,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扎实掌握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授课效率,活跃课堂气氛。这种动态的全新的信息内容及传递方式,可以给学生带来丰富多变的认知形式,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师生的互动交流。

2.多媒体技术在环境设计专业实践表现中的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凭借其快速、准确、操作简便等优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技能。环境设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设计师准确表达设计思想和意图,将设计直观地展现给客户是最终目标,因此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一些能够表现二维、三维的常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如AutoCAD、PhotoShop、3dsMax等。

(1)AutoCAD软件

1982年Autodesk公司开发了AutoCAD(AutoComputerAidedDesign)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主要用于绘制二维平面图和三维设计图等。对于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需要掌握AutoCAD的基本绘图命令、编辑命令和修改命令,绘制简单的室内家具和简单的小品;掌握绘图标准,准确、精细地绘制平面图、立面和剖面图;通过掌握的施工工艺内容,绘制天花图、地面铺装图、节点大样图与施工图等。

(2)Photoshop软件

AdobePhotoshop由AdobeSystems开发,简称PS。该软件主要用于处理以像素构成的数字图像,能够准确、快速、便捷地进行图片的编辑和修改,是一款专业用途广泛、易于学习和掌握的设计软件。Photoshop软件在环境设计专业中,主要用于后期平面效果图和局部效果图的绘制,学生需要掌握平面效果图绘制的审美效果和色彩搭配,掌握局部效果图表现的透视效果。

(3)3dsMax软件

3dsMax软件对于环境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必须掌握的专业软件,主要培养学生的三维空间设计和效果图的表现能力。通过掌握3dsMax软件的基础操作,能够真实地表现室内设计的空间效果和场景透视效果。其种类丰富的材质和多角度的灯光效果,能对实际工程案例进行虚拟设计,提高设计师的工作效率,与客户实时互动交流,避免设计缺陷。

参考文献:

[1]潘鲁生.设计艺术教育笔谈.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

环境设计的步骤范文第4篇

软装饰设计是最近几年才慢慢被人们重视的一个领域,其最早的表现形式是收藏家对于各个年代所特有的装饰品的收藏,用来研究民族的文化历史,或作为自己的爱好以显示主人的艺术素养,增加居住空间的文化气息。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精神生活水平的追求也在不断提高,这个时候社会上出现了具有主题性质的酒店、餐厅,会所等等。而体现这些空间各自不同表情的元素除了装修以外,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软装饰品来展现的,因此只有将软装饰设计与空间形态设计结合在一起,才能保证室内环境设计的成功。

一、软装饰概述

(一)软装饰定义

所谓“软装饰设计”,有两层具体的含义。首先,“软”是相对其它硬质材料而言的。在一般的室内装璜中,人们注重的往往只是室内空间的硬装饰部分。而对家具和软装饰品的选用却被放在了次要的位置,更谈不上实施系统的室内软装饰配套设计

“软环境”的另一层含义,也是至关重要的,是指室内软装饰品与人之间建立的一种“物人对话”的关系。因为软装饰品的多样性和独特的材质、肌理和花色,天生就具备了较其它硬性材料更容易与人产生“对话”的条件。

(二)软装饰的基本类别

1、家具

家具的种类繁多,以材料的区别可以分为:天然动物皮,人造皮,纺织物,藤条编织,实木,实木贴皮,实木贴纸等;以风格不同可以分为:欧洲古典,欧洲现代,中式古典,中式现代等风格。

2、布艺

布艺的种类按照装饰区域的不同可以分为:地毯、挂毯、窗帘、幔帐、纱帘等。

3、墙壁装饰物

基本的有壁纸、壁布,植物纤维等,软性的隔断还包括纱帘,幔帐,金属挂帘,水晶或有机材料挂帘等。

4、装饰工艺品

工艺品的种类繁多,风格变化也很丰富,不同的风格搭配不同的装饰品,但是时下也流行混搭的手法,所以说,装饰品的选择是没有绝对要求的,只要能满足审美需求和空间功能就可以了。

二、软装饰设计的形成要素

当今人们的环境意识和审美意识相互结合,上升到对人文因素的关注,成为现代设计艺术思想和设计理念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认同室内软装饰设计在室内环境设计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一)以人为本

现代室内环境氛围的营造,离不开室内“软环境”的设计。利用软装饰品内在的艺术性和外在的装饰形式,从审美角度给人以精神享受,使人心境舒畅而得到健康的心理平衡。因此,如何调节人的心理上的压抑感,通过室内环境的装饰来调整心态,始终保持最佳的心境和最好的精神状态,就成了室内设计基本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二)弘扬文化

室内软装饰设计要根据特定的室内环境来考虑具体的装饰,只有注重艺术性和主题性,才能创造出高品位、有人情味、艺术感强和有吸引力的优美环境。因此,室内软装饰设计要有一个与室内空间形态、物质形态相关联、独具特色和立意新颖的主题。这一主题首先应该突出时代精神和一定的文化内涵,然后运用各种手段将已确立的主题完美地表现出来,使众多的因素有机地结合并统一在这一主题中。

(三)注重个性

室内软装饰的设计风格应该与室内环境的总体设计风格始终保持一致,同时又要与展现人的艺术个性保持一致,这是新时期给室内软装饰设计提出的更高要求。

因此,作为室内设计的专业人员,应该有较高的文化素养。面对开放的世界,要努力地开拓自己的视野,全方位、多角度地寻找艺术设计的灵感。

(四)崇尚自然

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物质生活空前丰富,人类开始深刻反思自己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给地球环境带来的危害。如今,环境意识的觉醒,保护环境、回归自然已成为人类的共识。

目前,绿色环保和表现自然的主题已成了室内软装饰设计的潮流。在人们的居住环境和各种公共场所中,以各种方法表现着自己对自然的推崇和热爱。许多自然界中的景物,成了设计的主要素材。

三、室内设计的现状与软装饰设计的必要性

(一)室内环境设计的现状

随着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们对赖以生存的环境开始重新考虑,并由此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特别是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和住宅条件的改善,作为设计师,要从专业的高度为广大群众设计出优美的、更加适合人居住,活动的环境。

当“崇尚自然,返璞归真”成为时尚,人们开始将目光授向质朴、宁静和自然的环境,希望自己的居室充分体现自己的个性要求,室内环境设计的标准也逐步得以回归。

(二)展开软装饰设计的必要性

人是室内环境的主角,拥有创造和改变环境的能力,能够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创造出符合人类意志的人工环境。但当人们逐渐发现人工塑造的环境还远远不是他们希望的理想生活空间时,有必要重新以人为中心,对“人――空间――环境”的关系进行科学化、艺术化和最适化的设计协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环境设计。

人是环境设计的主体和服务目标,人的环境需求决定着环境设计的方向。当今人对室内环境的需求,表现出回归自然、重文化、高享受和重情感、多元性、自娱性与个性化的倾向。因此协调“人――空间――环境”的相互关系,使其和谐统一,形成完美、舒适、宜人的生活空间,是室内环境设计的最终目的。

四、软装饰设计的整体解决思路

室内软装饰设计作为室内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不能脱离室内设计而独立存在。它与室内整体设计应该是相互作用、承前启后的关系。

室内设计在实施步骤上,是一个艺术审美的过程。实际上是在设计者对室内设计的含义、基本理念和设计内容等具有一定的理解基础之上进行风格的整体定位,同时在此阶段对于软装饰的配套,工程也应该体现在设计成果的表达中,根据不同的空间功能划分,搭配风格不同的软装饰品,这样才能做到量体裁衣。

环境设计的步骤范文第5篇

关键词:形态色彩;表达;应用型;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

一、形态色彩与表达课程研究意义

《形态色彩与表达》课程是我校应用型转型示范专业――环境设计专业2016级培养方案中新增设的一门课程。该课程整合了形态色彩的认知和表达两个部分,是学科基础与专业基础的结合与过渡,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课程通过研究形态的色彩基本属性以及如何对其进行表达, 着重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色彩知识和色彩表达技能,锻炼学生科学的色彩认知方法和空间色彩综合应用能力。多年以来,环境设计专业学科基础课程的教学形成了固有的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虽然有诸多优点,但已不适应当下应用型转型专业的目标培养。在《形态色彩与表达》课程的教学中如何更好的与学科的转型发展相结合,如何满足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是当前该课程教学亟待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二、形态色彩与表达课程教学要突出应用性

《形态色彩与表达》是一门由学科基础向专业过渡的课程,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要承接原有的设计基础,又要对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这一要求。所以该课程的教学应该从色彩应用能力培养的实际出发,结合课程特性,在传统的色彩能力训练基础上,加强学生的空间色彩运用能力训练,增加表达的比重,突出形态色彩与表达教学应用性的特点,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1.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突出教学应用性特点。

《形态色彩与表达》课程目标能力的培养来自于课程本体,色彩的构成基础并不是本课程的培养目标,关键是要寻找观察、认识和表现形态色彩的方法,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突出教学应用性特点。

2.强化学生空间色彩的应用能力,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形态色彩与表达》课程中应强化对学生色彩表达的应用能力的培养。课程教学中基础知识要与实例教学进行结合,色彩理论教学要与空间应用进行结合,加大实践教学比重,重视从基础到应用的过程。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对形态的色彩属性达到深度认知, 能够在具体环境设计中熟练应用色彩进行表达,突出应用型人才质量的培养。

三、应用型转型要求我们教师身份和课堂主体应随之转变

目前设计类学科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普遍以教师为中心,以“教”为主;学生围着教师转,以“听”为主。这种教学模式明显已经不适应应用型教学改革的目标培养。当下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身份应该有所转变,课堂主体应该及时向学生转移。针对以往传统的教学讲述,在《形态色彩与表达》课程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教学形式应调整为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更多地采用参与式、讨论式、交互式的教学方法,同时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被动听讲向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角色转换。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好色彩基本的理论知识,更要培养好学生创造应用的能力。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过程都应该是一个有机的过程,每一位学生都应该具备自我生成的能力。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应着重研究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引导学生生成创造应用的能力,做好从过去的讲授课程内容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能力生成的身份转换。主动积极丰富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效果,提倡自主性教学和实践性教学,最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最大程度掌握学习的内容,促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四、形态色彩与表达课程教学要强调实践性教学

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形态色彩与表达》教学的实践性。面对当下的应用型转型要求,课程的教学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强调实践性教学。充分做到以“学”为主,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突出学生应用型能力的培养。

在《形态色彩与表达》课程教学中要加大实践教学比重,理论紧密结合实践。通过实践设置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去主动发现问题、辅导学生在实践去积极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充分的体验,进行反思性观察,然后提取抽象概念,最后积极参与检验。这四个不断循环的步骤,能够让学生自然而然的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实践者和创造者。要结合色彩基础理论,加大课程教学实践环节。例如:让学生走出去,在大自然中进行色彩观察与搜集实践;观察周围室内外环境的光色现象,进行总结分析;有选择的做色彩实验体验项目,加深实践感知;结合色彩人文内涵进行色彩实验;安排学生加强室内外环境的亲历体验,形成色彩环境示例应用的分析报告等。让学生在实践训练中自主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机的生成自己的色彩应用能力。教师要给学生营造一个积极、自由的教学学习环境,让他们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在实践中最大限度的掌握教学内容。通过实践和亲身体验,着重培养学生自主生成和色彩应用的能力,在传统教W中寻找突破。

结语

应用型转型的目标培养决定了学科基础课程从教学方法到教学内容都应随之进行转变,以符合当下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形态色彩与表达》课程是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色彩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在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将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能够不断自我生成的学生。加大实践教学内容,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辅助学生探寻解决的办法;在实践中训练学生对色彩的空间综合应用能力。在应用型转型的道路上,《形态色彩与表达》课程的教学要大胆实践,不断调整,突出学科基础课程的应用特征和时代特点。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