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田径训练培训

田径训练培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田径训练培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田径训练培训

田径训练培训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田径训练;兴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2-0033-01

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作为教师,我们教学生时,要想方设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是强制叫他们去学习。事实上,在体育训练教学中,我们发现一旦学生对训练有了兴趣,他们就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更愿意去主动地参与训练,接受老师的指导。径赛的运动形式和训练方法相对比较单一和枯燥,对小学生来说仅靠意志去完成枯燥的训练任务是非常困难的。所以,体育教师应该在训练活动中,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来激发运动员的训练兴趣,以兴趣激发他们对训练的追求,从而调动和发挥他们的意识和潜能,提高训练的效果,获得成功的喜悦。

一、以乐激趣

以乐为趣,我认为在体育教学中就是要把体育教学活动上得生动有趣,这样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体育,锻炼身体。当学生兴趣被激发出来后,学生就会把自己当作学习的主人翁,这样,教师的教学也变得轻松、自然。所以,教师要学会合理地利用这种气氛。有些孩子牺牲玩乐时间来参加训练,就是冲着能和这么多小朋友一起训练、一起变相的玩乐,这种环境可以让孩子们忘记训练的疲劳,让孩子们在欢声和汗水中度过,达到训练的另一种效果。

二、以新激趣

小学生特别好奇,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有很强的新鲜感,对未知的东西都具有比较强的求知欲望。体育教师要牢牢地掌握学生的这一心理需求,在体育训练当中善于对与一些素质练习要不断地变换花样或方法手段等来达到训练的效果,以满足孩子的新鲜感和好奇心,以新来吸引孩子,使他们感到自己优越于别的孩子,学到好多东西也是其他孩子在体育课上学不到的。课后孩子们可以在一起展示,引来别的孩子羡慕的眼光和评价,从而提高孩子在训练中求知欲,培养了孩子的训练兴趣。

三、以疑激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对于体育教学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如在体育的跑步训练中,体育教师可以有技巧地设置一些疑难问题,激起学生心底的求知欲望,并启发他们积极思考。学生通过对知识的不断学习和积累并合理运用于自己的训练中,解决了疑难,提高了自己的运动水平,感觉到自己学到的东西有用,他们的心情就会愉悦,从而对训练产生兴趣。当然,体育教师应该让学生正确对待自己的错误动作,让其他同学思考和讨论其产生的原因和纠正的方法,等同学们形成了自己的想法后说出来让老师进行分析和评价,让他们明白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这样,学生就有了满足感,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得到加强。作为教师,要及时发现孩子的疑惑,当然大多数的孩子是会自己说出自己的疑惑的。对于那些不爱说话的孩子,教师要多加关注,发现这样的孩子要正确引导他们发现问题的所在,帮助孩子从疑惑的根源上去寻找答案,而不是邯郸学步,一味地模仿跑得快的学生的动作,结果会适得其反。

四、以情激趣

在体育训练中,体育教师要善于以“情”感人,以“ 情”动人。情感的作用在体育训练中可以不断地被教师放大,使学生从内心产生对老师的喜欢,从而喜爱体育训练。我们知道,如果一个体育教师自己对体育研究很深入,自然能凭借自身的魅力去感染学生。一旦学生认同了老师以及老师的教法和训练方式,他们就会精神抖擞,意气风发,饶有兴趣地加入到体育训练中来。另外,教师也要通过一些活动方式来转移学生的疲劳,并通过游戏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如在短跑训练中可以让学生来挑战老师,还有在长跑的后程教师可以通过陪跑等方式来起到保持学生后程训练强度和转移学生的疲劳。

五、以境激趣

在训练中,教师可以让一些成绩比较好的和动作比较规范的学生去指导一些低年级的学生,或者让田径队的学生在体育课上多一些示范、展示的机会,让他们体会到自己运用所学知识的满足感;偶尔还可以利用周末的时间带学生们到少体校去看望一些已经被送进体校的师兄们的训练,通过参观学习,他们就会对自己的训练方法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也对训练的项目有了新的看法。教师通过情境教学,在一定程度上通过了渲染,让学生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兴趣盎然。

六、以美激趣

任何人都有表现自己的心理,学生在这方面表现得更加突出。学生对运动中的美有着强烈的表达欲望和心理,体育教师要抓住这个心理特征,把一些跑步快的、动作优美的同学的跑步过程录下来或拍成照片供大家一同观摩,这样他们就会在跑步过程中注意自己的技术动作。教师还可以利用学生们对运动美的追求,组织他们观看一些比赛录像,领略一下世界高水平运动员的飒爽英姿。这样,学生们在平时的训练中脑海里就会浮现这些画面,并产生良好的运动感觉。当然,在训练中教师要创设机会,让训练的学生人人都有机会表现自我,学会欣赏体育运动带来的美与快乐。

总之,我们体育教师要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让学生们逐渐对田径训练产生兴趣,从而使枯燥的训练变得生动有趣,使他们对反复的练习不再厌烦,而是带着求知的兴趣去练习,提高自身能力。

参考文献:

田径训练培训范文第2篇

【关键词】后奥运 田径运动 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3-0093-02

一、问题的提出

从1990年北京亚运会到1991年世界田径锦标赛,再到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1金5银,三破世界纪录,1996年第26届奥运会获得1金3银2铜,2004年雅典奥运会1金l银,2008北京奥运会0金0银2铜的现实,中国田径一步一个脚印地曲折之路向着胜利的巅峰攀登。但近几年,随着刘翔的出现,给中国带来了希望,使相对停滞和衰退的局面得以再展生机。为此,本文从多视角探讨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我国田径运动的发展策略。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运用了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比较研究法、系统分析法等研究方法。

三、分析与讨论

1.加大田径后备人才的培养力度

首先,学习国外先进的经验,采取更加科学的训练手段,延长优秀田径运动员的运动寿命,激发现役运动员为国争光的激情,充分挖掘其潜力,继续提高竞技能力,为培养优秀接班人赢得更多的时间。其次,加速培养新手,使之成为中国田径新一代的中坚力量。为了使中国田径顺利通过断层,取得新的突破,对后备力量的培养要做到科学性、计划性、梯次性。更快更好更多地培养田径后备人材,提高我国选手在比赛中夺金牌的保险系数。第三,要加大田径的普及工作,田径是一项成人运动,青少年时期一定要打好雄厚的基础,不能拔苗助长,不能急于要成绩,杜绝昙花一现,功亏一篑现象。加大田径运动的普及工作,鼓励在有条件的地方办少儿田径训练班,并建立网络体系,经常派有经验的专家下去讲学和指导训练;要建立激励机制,对青少年训练工作有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第四,加大资金的投入,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依靠政府拨款已是杯水车薪,因此利用田径运动的社会影响,一方面是寻求社会赞助,增加比赛机会,提高竞技水平,拉动社会需求;另一方面是有偿服务,培养田径人才实行有偿输送,拉动后备人才培养的需求关系,激活体育人才市场化的竞争力。

2.建立以小学、中学为基础,大学为提高的台阶式培养方式。

田径运动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广泛普及的基础上,在普及中发现人才。中、小学生占我国人口1/4,如果有1/3的中小学生喜爱田径运动,普及面就是在亿万人口中进行。形成小学、中学、大学的三级人才梯队培养网络,成立国家、省、地、县田径各级协会。以链环形式环环相扣,田径项目的竞赛活动、培训活动均由协会牵头,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田径活动。充分发挥竞赛的杠杆作用,使小学、中学、大学的各级竞赛互为联系和促进,扩大田径基础,发现和培养田径后备人才。

3.多方共建田径人才培养基地,走“体教结合”之路。

中小学是基础阶段,应试教育体制形成的“重文轻武”思想严重地制约了体育运动的开展。因此,实行教育部门给政策、体育部门给组织、学校给人才的三家互助合作形式,走“体教结合”之路,有助于田径运动的积极开展。将田径后备人才的培养纳入县(市)教育、体育评估内容,提高教育、体育部门行政领导和学校领导对体育工作的认识,健全、完善监督保障机制,形成领导重视,大家关心,国家和社会共同培养的多渠道、多形式的田径后备人才培养体制。首先,开发市场潜力、改善输送渠道、建立田径有偿培训机制。市场经济制度将使各行各业市场意识和商品意识越来越浓,开发市场潜力将成为竞争人才的战场。田径项目的健身性使之在体育市场的开发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可利用其商业价值,开发市场潜力,加强竞争力。生产出能满足市场需要的产品。其次,改善运动员输送渠道,打破以往在竞技体校选拔运动员的狭窄格局。将田径选拔拓宽至中学、大学,充分合理的利用人才资源;同时提高了田径运动员的文化层次,有利于退役后在社会上立足。

4.合理布局田径基地,大力挖掘后备人才。

国家和各省、市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的作用,进行合理的布局,集中财力、物力、人力发展适合本地区的田径运动项目。以免造成浪费。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平均每个省都有几千万人口,从“奥运争光”目标看,应该集中精力抓好传统项目优势好的省、市、自治区的各级田径训练,对于运动队水平高和后备力量强的田径基地,国家应在后备力量培养和场馆建设等方面重点投资,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运动员。

5.继续发挥举国体制优势,全运与奥运协调发展,强化奥运战略意识。

中国田径运动要坚持走举国体制的道路,亟待解决的就是成立一支人员相对稳定的国家队,协调好省、市和国家的利益,解决全运会与奥运会之间的矛盾,让为国争光真正上升为头等大事。在建设队伍的基础上,加大资金投入,启动高水平科研课题,调动教练员、运动员的积极性,打造出一支能担负起为国争光任务的有实力的队伍。

全运会是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历时40余年共举办了10届。现在的问题是,它作为竞技体育的盛会,怎样在新的经济体制下和市场接轨,与奥运战略相协调。不能只顾了全运会而不顾奥运会。为了全运会拼尽了一切,到了奥运会再拼就拼不动了。要解决好这一难题,首先,国家要调整好利益的天平,进一步加重奥运会的砝码;其次,要在训练理论上有新的突破;再次,要加强政治思想工作,教育广大教练员、运动员,从思想上自觉服从国家的利益,强化奥运战略意识。

6.摒弃“松散联邦制”的训练体制

延续了多年的国家队“松散联邦制”的训练体制,其弊端是:训练小组分散在各省、市,各自为政,没有了国家队的权威;在人、财、物资源配置上也是一种很大的浪费。国家队就是要集中全国最好的教练员、运动员、科研人员,并集中财力、物力,把国家队的尖子运动员训练好,把各项工作做深、做细、做到位。田径是一项以个体行为为主的运动项目,训练和比赛的周期性很明显,又没有球类那样的联赛。所以,把全国最好的教练员、运动员集中到一起,有利于管理,有利于创造良好的竞争氛围,有利于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有利于运动科技项目的攻关,有利于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作为国家队的训练基地,要不断改善训练、科研、食宿、医疗、学习的硬件设施,为国家队的科学训练提供优质服务。

7.走科学训练之路

政府应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在我国合适的地方建立集科研、训练和教练员培训为一体的多功能基地。组建包括运动生理、生化、心理、生物力学、训练学、营养学和生物工程学方面的专家学者组成联合课题攻关组,深入训练现场,和教练员、运动员一起,解决训练中出现的问题;要加强对世界田径前沿科技的跟踪研究,掌握最新动态进行分析处理,为教练员训练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减少盲目性;要加大对科技的投入,提高训练的科技含量,将科学训练真正落到实处。一定要将田径奥运备战建立在一个高科技的平台上,尽快走出一条适合中国运动员特点的科学训练新路子。

8.建立完善的教练员岗位培训制度,培养科研型教练队伍。

美国竞技体育的成功证明了教练员文化素质和理论水平的高低直接制约着他们进行科学训练的能力,也决定了运动员成绩的好坏。为使我国田径运动得以持续发展,我们就必须重视教练员文化素质和理论水平的提高。近年来,我国田径教练员的文化素质和理论水平在逐步提高,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教练员不能让人满意。目前,我国田径教练员大多来源于退役的运动员,他们普遍存在理论水平和实际能力不相适应的问题。理论水平低,特别是科研能力不强,容易产生创新能力差、学习掌握新知识慢、科学训练能力低的通病。为此国家应进一步完善培训制度,在培训的形式上可采用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的方法。国家应在继续办好和完善现有培训班的基础上,组织有关专家编写教练员自学教材,供广大教练员自学使用,同时,应逐步建立教练员上岗制度,定期对教练员的文化理论知识进行考核,对于考核不及格的教练员,应暂停其担任的教练工作。此外,要在招纳人才方面出大手笔,不搞论资排辈,敢于启用年纪轻、学历高、有创新精神的科技型的教练人才,把他们尽快充实到国家、省、市一级的运动队中去,使全国田径界形成科学训练的局面。同时,还要加强在岗教练员的继续教育工程,不断更新知识,交流心得,进一步提高执教水平。

四、结 论

中国田径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崛起,在一系列国际比赛中捷报频传,实现了“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夙愿;但是,自从广岛亚运会以后,中国田径运动开始出现不尽人意的滑坡状况。面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提出能够培养一批与世界田径强国争金夺银的高水平运动员的发展策略:必须采取加大田径后备人才的培养力度,延长田径运动员的运动寿命;建立以小学、中学为基础,大学提高的递进培训方式;实行教育、体育、学校共建田径人才培养基地,走“体教结合”之路;合理布局田径基地,大力挖掘后备人才;发挥举国体制优势,强化奥运战略意识;摒弃“松散――联邦制”的训练体制;加强科学训练;建立完善的教练员岗位培训制度,培养科研型教练队伍等。目前,田径水平已经成为制约中国体育运动总体水平继续提高的一大薄弱环节,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是由于我国现有的田径后备人才培养机制的缺陷而引起和导致的。那么,如何保持青少年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使之得到持续提高,使之与欧美田径运动员一样,保持较长时间的运动生涯?这就需要用科学发展观,研究并摸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适合中国田径发展和田径后备人才培养的出路和模式,是田径界的当务之急,也是中国田径打好翻身仗的前提。

参考文献

1 杨 洋.从第28届雅典奥运会试析我国田径运动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75~77

2 叶仲淼.我国田径运动现状剖析[J].体育科学研究,2004(3):87~90

3 王跃新.限制田径运动比赛成绩的因素[J].体育科研,2003(5):39

田径训练培训范文第3篇

研究结果与分析

1、天津市西青区部分农村中学课余田径训练的动机调查

有51.3%的学生参与课余田径训练是出于内部动机,他们思想端正、目标明确;仍有将近一半的学生参加课余田径训练是迫于升学需要或者出于家长的意愿。

2、天津市西青区部分农村中学参训学生训练现状

有37.8%的参训学生每次训练时间在1~2小时之间,这基本符合国家教委下达的中学课余训练每天不超过2~3小时的管理要求。但是通过现场访谈了解得知,仍然有37.1%的同学课余田径训练时间大于3个小时。

3、天津市西青区部分农村中学参训学生运动等级调查

在所调查的参训学生中,有32.4%的同学没有获得等级证书,有48.6%的同学获取了田径三级证书。而在所调查的参训学生中,田径运动员等级达二级的占总人数的18.9%,没有学生获得田径一级证书。

4、天津市西青区部分农村中学开展课余田径训练的影响因素

通过家庭随访以及学生本人访谈可知只有18.9%的同学是在专业带训教师指导下选择自己的训练项目,有30.4%的同学则是自己随机选择训练项目,没有进行专业选材,更没有科学的训练依据。

5、天津市西青区部分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现状

学历代表一个人接受正规教育的程度, 带训教师体育理论知识多少的重要标志。带训教师中大专学历占到44%,本科学历水平教师达到32%达到了较高的层次,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基础。带训教师中参加专业体育训练四年的老师达到了32%,六年及以上的达到了40%。

6、天津市西青区部分农村中学体育教师教学任务量调查

通过对天津市西青区部分农村中学参加课余田径训练教师每周教学任务量调查研究分析知,教师课时任务量比较重。

7、天津市西青区部分农村中学体育教师参加课余训练指导动机调查

通过动机情况调查分析知:体育教师在指导学生参加课余田径训练的过程中,对这份额外工作感兴趣的只占到总数的7%,而36%的老师是为了服从学校安排。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参与课余训练的主要动机是迫于升学需要,23.6%的学生的参训动机是强健体魄,排在第三位的是兴趣爱好。学生训练的内部动机不够明确,影响了训练的效果。

2、体育教师的带训动机主要是服从学校安排,带训教师没有额外劳动补助,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师的训练热情,不利于课余田径训练的开展。

3、每天的训练在1到2个小时趋于合理,有的学校课余田径训练时间偏高,参训学生中有54.7%每周训练次数在5次以上,体育教师的训练计划不是很合理,训练时间过长,训练强度偏大会使学生的身体机能始终处于疲劳状态,达不到预期的训练效果。

4、参训学生的运动等级偏低,32.4%的同学没有获得等级证书,参训学生总体训练水平偏低,参训运动员训练质量不高,体育教师在运动员科学选材方面的重视程度有待加强。

5、带训教师的学历水平达到了较高的层次,具有较深专业知识、长期自身训练的经历和教练训练经历,基本能满足训练需要,能够很好地控制训练过程,确保学生体育锻炼的效果。

6、农村中学体育教师工作量较大,教师没有足够的精力指导学生参加课余田径训练,影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7、影响田径训练的因素主要有:运动场地器材不足,训练经费不足,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在课余的运动训练中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影响训练效果。

(二)建议

1、激发学生内部动机,使他们思想端正、目标明确,有着良好的主动性;

体育教师课余训练时间算到绩效工资中,让教师主动积极的投入到训练中去。

2、教师要根据运动员的身体发育情况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

3、体育教师要科学选才,在训练学生过程中应该加强运动员的训练质量,鼓励参训学生向更高层次冲击,鼓励参训学生多参加正式比赛,提高自己的应赛能力。

4、定期开培训班对体育教师进行业务培训,更新及体育教师的知识,开阔眼界,提高体育教师的训练水平。

田径训练培训范文第4篇

中国是体育大国,却始终未能成为体育强国。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在三大球以及游泳、田径等项目上的成绩不够理想。而其中,田径始终为中国传统的弱势项目。这里面有黄种人本身的爆发性等不如其他人种的因素,更重要的是我国田径基础薄弱的问题。那么科学化的少儿田径就是必不可少的解决问题的措施。

一、少儿田径的阶段性

少儿田径中的少儿二字体现了少儿田径应该重视少儿运动员特殊的年龄阶段,应该根据其自身的发育特点进行训练。我们可以将少儿田径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

第一个阶段是儿童6-9岁之间,这个时候应该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孩子拥有运动的兴趣。这个阶段是非常关键的,一旦这个阶段的基础没有打牢,或者因为该阶段不科学的训练方法影响到孩子的身体成长,那么势必不利于少儿运动员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个阶段是以身体训练为主的训练阶段。主要是指孩子10-12岁的时候。这个时候不仅要进行一般的身体训练,还要继续发展孩子的运动兴趣,但是这个阶段不同于前一阶段的是这个阶段应该可以让孩子有所选择,并为之后的技术训练打好基础。

第三阶段是少儿13-15岁之间,在这个阶段应该开始对运动员进行全面的身体训练,并可以进行全面的田径项目的训练,寻找适合运动员的运动项目。为后期的专项训练打好基础。

二、少儿田径项目实施科学化训练措施

1.增强教练员的技术能力

作为提高运动员运动成绩非常重要的因素的教练,必须拥有相应的职业水平才有可能做好其所负责运动员的训练。教练员在日常生活中需要照顾运动员的生活起居,需要负责运动员的训练计划的制定,需要做好各种防范工作。因此,教练在实现训练目标,提高运动员专业技能方面的作用是巨大的。另外,训练是一项枯燥而艰苦的工作,运动员依靠自身的毅力很难坚持 ,因此教练员这时所起到的作用应该更多的是鼓励和监督。这样我们才能实现我们的训练目的,才能使田径项目人才辈出。

我国的体育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也迅速的发展起来,这也要求教练员有更高的知识水平。要在田径运动中成为一个优秀的教练员,这就需要教练员不断培养自身的专业知识,加强理论方面的学习。还需要其有很好的团队意识,对田径教学也要非常的敬业。而要培养田径教练员的专业素质,有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对教练员进行培训。这也是培养出具有专业教练员队伍的重要路径之一。在对一些少儿运动员的一些训练之中,从各种训练经历上分析出,对教练员进行培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三、少儿田径项目的训练内容主要分成三个部分:

1.身体训练。身体素质训练主要是为了使得运动员基本的适应田径比赛的运动能力。针对少儿运动的阶段性的特点,应该采取适合他们的训练方法,在训练内容上应该所有偏向。一般的,我们在对运动进行分类时,主要有两种分类的方法,分别是:速度训练和力量训练、有氧训练和无氧训练。在对少儿运动员进行训练时,应该更优先考虑有氧的运动,如慢跑和游泳。因为根据相关的研究,恰当的相当数量的有氧运动有利于提高运动员的肌肉力量、心肺水平以及身体各个器官的机能。而少儿运动员的无氧能力落后与有氧能力的发展,因此应该优先考虑有氧能力。在速度训练和力量训练放方面,少儿训练更应该注重速度方面的训练,这是由于少儿肌肉组织的组成和成年人的不同,因此不能盲目的进行绝对力量的训练。

2.心理训练。现代体育比赛不仅仅对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在竞技过程中,运动员需要在除开身体等多个方面与他人进行较量。在运动员能力水平相差无几的时候,就必须增强心理方面的建设,才能让运动员的取胜几率增加。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心理能力方面的训练。而通常状况下,我们会采用一下集中方法:1、模拟法:就是在和比赛相似的环境之下进行训练,这样有利于提高运动员的临场能力。2、呼吸调节法:放慢呼吸的节奏、加大呼吸的量来调解生理的技能,从而使自身脱离紧张的状态。3、暗示法:教会运动员进行心理暗示,让运动员得以放松。

3.技战术训练。这里的技战术训练主要是针对田径项目来说的。田径项目在很多人眼里技术含量不高。其实不然,田径项目也是个技术活儿,技术能力对田径项目来说非常的重要,因此,技术训练必须从少儿抓起。由于少儿处于运动技术学习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还是应该把养成良好的习惯作为对运动员首要要求。具体来说,可以通过技术分解教学、完整技术的反复练习等手段来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

4.训练方法的多样性。少儿训练关键的目的不是强调于其他同年龄的运动的运动能力对比,而是打好坚实的基础,为今后的运动职业发展做准备。少儿运动员处在身体发育期,不宜过早地进行大强度的专项训练。应该采用新的有趣的方法,使得运动员不感到枯燥乏味。更重要的是,田径多数是个人项目,长期枯燥的训练会使得运动员产生逆反情绪,只有尽力地改变枯燥的方式,才能有效率地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水平。

田径训练培训范文第5篇

[关键词]体育;课余训练

中学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田径训练作为中学课余体育活动的一项特殊组织形式与活动,在促进中学课余体育锻炼,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热情,促进学生身体与心理健康发展,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优秀体育人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如今提倡青少年身心健康,我们如何更好的提高中学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田径训练水平,应该是我们中学体育老师深刻思索的问题。

1.现阶段中学体育课余训练的困惑

1.1学生课业负担重,训练的系统性得不到保证,这是直接困扰体传校田径课余训练的最主要原因。

中学阶段特别是高中阶段(15―17岁)时期应是具有田径才能的运动员展露头脚的时期,也是运动成长具有极为重要的专项训练阶段。此阶段的训练时间,训练强度,训练量都将大大增加,唯有如此才能为运动员今后取得优异成绩打下坚实基础。然而这时期正是高考制度下最为繁重的时期,文化学习和课余训练产生了激烈的矛盾。由于社会环境、升学就业压力迫使课余训练让步,运动训练时断时续,甚至是被迫中断课余训练。主动训练的系统性难以得到保证。

1.2地方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对青少年竞技体育运动不重视,是中学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田径课余训练发展的最深层原因。

现如今,城乡的体育设施依然落后,全民的体质测试水平,特别是青少年体质依然下降。其根本上在于地方各级政府及教育的主管部门对体育不重视,更何况课余的体育训练了。田径运动是最为彰显人的能力与价值的一项运动,受众广,参与人数多。然而在现阶段中,青少年田径比赛随意更改,推迟,取消,特别是在教育系统内普遍存在的。没有形成规范合理、系统的田径比赛制度,运动员和教练员的积极性大为挫伤。

1.3各运动项目对运动等级评定的不一致性导致田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中参训运动员的积极不高。

在青少年体育竞赛中,球类项目比赛运动员技术等级评定是根据本次比赛的等级和球队所获的名次而定的,其标准是浮动的,有太多不确定因素。田径竞赛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是明文规定的,成绩是电子计时的,都是客观、准确的。懂体育的人都知道田径项目及其它计时项目运动员技术等级是较球类项目来说是最为可靠的。各项目对运动等级评定的不一致性,导致运动员在升学进入高校单招考试中的不公平,影响了田径运动员今后的发展。

1.4教练员工作负担重、专业性不强、训练效率低。

现阶段中学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田径课余训练的教练员都由体育教师担任。由于既要完成好教学、教改任务,又要兼顾田径课余训练;既要上好体育课,提高广大学生身心健康,又要选好、训练好运动员,展现他们运动潜能,身心疲惫。另外田径课余训练和田径体育教学应属于不同专业领域的两个范畴,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科学,随着科技发展,科技在田径运动训练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2.提高与改进中学体育课余训练的措施

2.1提高思想认识,坚持“体教结合”,各部门协调配合,促进中学体体育传统学校田径训练发展。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学校应当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开展课外体育训练和比赛,培养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主体性教学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中学体传校田径课余训练实际上就是使具有田径特长的中学生运动员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具体形式与内容。“关注每一名学生发展”、“以生为本”是主体性教学的核心内容。各个部门只有真正认识到改进与提高中学体传校田径课余训练,不仅是国家体育后备人才和学校体育发展需要,而且也是具有田径运动天赋学生运动员的内心需求。我们发扬体育部门在科技和经验方面的优势,坚持“体教结合”,通力协作,才能为中学体传校田径课余训练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与平台,为其健康发展提供可靠保证。

2.2完善中学体传校田径课余训练规章制度,确保田径课余训练工作有效务实。

完善的中学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田径课余训练的规章制度包括有:《田径课余训练考勤制度》、《田径课余训练备课制度》、《田径课余训练赛前集训制度》、《田径课余训练参赛制度》、《田径课余训练运动员补课制度》、《田径课余训练奖惩制度》等等。只要是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我们不怕订得细,细而不乱、细而不繁,因为这都是为促进田径课余训练发展的,都是为确保教练员和运动员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只有在完善的中学体传校田径训练规章制度的保证下,生动活泼,科学有效的田径课余训练局面才能得以展开。

2.3减轻教练员工作负担,加强专业培养,提高训练的有效性。

中学体育传统学校的领导应按照国家有关要求,核准该校田径课余训练教练员的工作量,在体育教学方面不能和其他教师同等对待。田径课余训练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它与正常体育教学差距很大,运运员的肌肉类型,机能发展规律,素质敏感期,个性特点,运动技术的经济性等等都是体育教学中不曾深入了解的知识。更何况随着科技发展,田径训练的科学性不断向前发展。田径课余训练教练员固步自封,闭门造车是绝对不能的,必须加强专业培训,了解运动训练领域的科技发展动态和科学的训练方法,并且不断总结经验,整合原有的训练理论,研究探索适宜不同运动员,不同项目类型的科学的训练理论和方法,提高田径课余训练的有效性。

2.4加强对青少年体育竞赛管理,严格运动员竞赛参赛制度,确保竞赛的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