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

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

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型竞赛;体育教学;推进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2016)08-0017-02

小型体育竞赛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多年来笔者一直承担小型体育竞赛的组织和策划工作,在不懈的坚持和完善中,对小型体育竞赛有一些浅显的认识和体会。

一、小型体育竞赛机动多样,便于推进

1.机动性

小型体育竞赛之所以说它富有机动性,就在于没有繁琐的程序与要求,诸如田径运动会的开幕式;场地器材的要求;后勤的前期准备,等等,都比较繁琐、费时,而小型体育竞赛对时间、场地、器材要求相对较低,在制定计划时,可以根据本校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比赛项目、比赛形式,且将比赛活动可分布在平时的课外和节假日时间,既能丰富课余生活,又有助于调节紧张的学习节奏。真正做到了简约而有效,是丰富学校生活的一种很好的常规活动。

2.多样性

(1)小型体育竞赛的比赛项目多种多样。它可以结合学校的体育特色和当地流行的体育活动进行选择。学校体育组在每学期初制定出本学期的小型竞赛规程,每月进行两次比赛,如表1为第一学期的小型体育竞赛计划。

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项目可以让学生的参与性得到更好地保证,让学生在运动中感受快乐,体验成功。

(2)小型体育竞赛形式多样。它可以根据活动的性质进行分类,如:邀请赛、对抗赛、达标赛、测验赛等。还可以根据活动的目的进行分组类,如:耐力赛、灵敏赛、速度赛等。组织者可以根据本校体育工作的需要设置不同类型的比赛,并且还可以根据竞赛性质冠以“挑战杯”“阳光杯”“友好杯”等不同的名称,使比赛活动更有意义和色彩。

3.广泛性

(1)小型体育竞赛项目,是学校根据体育工作和学生需求制定编排的,所以可涉及面广泛。如:近期学生受娱乐节目的影响喜欢上了“撕名牌”游戏,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结合游戏本身的特点,策划一期“特色”小型体育竞赛,策划时根据各年级年龄特点,设立不同的游戏规则,这样在满足学生需求的基础上,又能让学生得到身体锻炼,同时还指导了学生如何在课余开展这个游戏。又如:学生在参与学校实践活动后,喜欢上了各种拓展训练,学校可以抓住机会通过组织“特色”小型体育竞赛(拓展训练的相关内容融入其中)的方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增强班级凝聚力。

(2)小型体育竞赛学生参与广泛。作为校园一种常态非正规竞技类体育活动,其重点就体现于学生参与率。所以我们在设立比赛、游戏时制定规则时,都会考虑到学生的参与度,进行综合性编排。

4.实效性

(1)作为小型体育竞赛,是学校体育活动开展重要途径之一,其作用不言而喻。体育组在制订计划时,都会结合现阶段体育工作重心或学校传统体育特色,来设定项目,通过这个平台达到学校体育教学目标,如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到,项目设置时,学生年龄特点显著,且项目有针对性,是根据学校开展的特色体育来制定的,而且开展的时间不同对各项目的要求不同(本计划是学期初,刚刚开始实施,目的是以普及为主,要求多数学生参与),从而实现学校体育工作目标。

(2)小型体育竞赛,是学生增进团结,深化友谊重要手段之一。小型体育竞赛便于组织,易开展,活动次数多,所以是提升班级凝聚力重要方式,也是增进学生友谊的良好契机。如:开展的各类合作项目,跳长绳、拔河、篮球对抗赛、校园足球世界杯,等等,场上的学生努力协作为班级争光,场下的学生激情呐喊加油,很好地展现了一个班级的精神面貌。

(3)开展一项活动本身需要对活动进行策划、编排、组织和裁判等工作,所以也是提升体育教师综合工作能力的一个很好机会。

二、小型体育竞赛激发兴趣,利于推进

笔者在本校学生中走访调查得出86.4%表示对单纯的素质练习不感兴趣,7.3%愿意参与短距离(速度练习)、技巧性练习,只有6.3%的学生愿意参与各项运动(这些学生往往是班级里体育成绩较好的学生)。而且多数集中在低中段学生,越是高年段越是不喜欢各种练习。而随后笔者问及,如果换成以游戏形式、竞技形式等一些趣味性的形式进行身体锻炼时,得出的结果却是63.7%学生表示愿意参与各项活动,18.2%的学生愿意参与游戏等非竞技项目。10.5%学生愿意参与小强度活动,7.6%学生不愿意参与(这些往往是班级体育成绩较差的学生)。小型体育竞赛的特点、恰好迎合了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通过趣味性很强的比赛项目吸引广大学生参与,在比赛、游戏中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使他们获得成功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有利于推进学校体育教学。如:为了提高水平一学生50米跑步的速度,可以开展的迎面接力赛和障碍接力赛。

三、小型体育竞赛补充课堂,益于推进

小型体育竞赛是对体育课堂教学有机的补充。在体育教学中,经常会见到部分学生“喜欢课外体育,但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要改变这一现象,应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同时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都受益、都有所得、有所发展,有所提高。而小型体育竞赛就可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比赛项目,投其所好,并在体育课上穿插练习相关的比赛项目。一方面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另一方面也使体育课堂更有生气,有益于推进各项体育课堂教学。例如:四年级的定点投篮比赛、五年级的跳长绳比赛和六年级的排球垫球比赛,等等。

小型体育竞赛既便于平时自行组织比赛活动,加强相互联谊,推动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还有助于增加课堂教学的形式和趣味,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从而推进学校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范文第2篇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9-000-01

摘 要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形式,它与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学校体育的目的和任务。我校通过每学期开展各种体育活动及竞赛的模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丰富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从而养成经常、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关键词 课外活动 兴趣 比赛

课外体育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也能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强他们的体质。但是,由于学生只注重专业课的学习,忽视体育课的重要性,给身心健康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为此,学校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的改革,每名体育教师带领一个项目的体育活动,经过去年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其作一阐述,以供大家共同探讨。

一、研究目的

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能与技术;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和体育特长;培养学生的体育道德和竞争意识。

二、结果与分析

(一)条件

1.学校领导的重视和大力支持,是实施的保障。学校非常重视体育,把“育心”和“育体”一起抓,亲临体育训练和活动现场,更坚固了体育教师的事业心。

2.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施的前提条件。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为体育事业献身的精神;具备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和熟练的体育技术、技能;具备全面的业务工作能力。

3.学生需要。现在的学生需要通过体育比赛来表现自我,而学校的体育活动给他们搭建了这样一个平台,使他们有了发挥自我,张扬个性的机会。

(二)实施竞赛

具体实施与操作主要有体育组负责进行,院系和体育委员协作配合。

1.体育竞赛前期工作

(1)下发“体育竞赛”规程。体育组提前半个月制定“体育竞赛”的规程,并下发给校级领导、院系和体育委员(附规程一份)。(2)召集各院系项目负责人抽签。利用中午时间,把所有比赛项目抽签完毕。(3)数据处理。把各班各项比赛抽签的结果,进行电脑处理,打印张贴和作记录用。(4)器材设置。添置一些比赛用球和相关器材,作为本次比赛专用器材,并专门保管。(5)裁判员的调配。裁判工作主要由体育组全面负责和担任。由于多项比赛、多个场地同时开始,因此,又另外聘请3-4名对裁判工作有一定经验的校内外教师担任。同时,在学生会体育部的调配下,确立几名学生裁判,配合教师的裁判工作,并进行集体培训。

2.体育竞赛中期工作

(1)比赛日程通知。写在准备好的大黑板上,以便让学生安排一切准备工作。(2)积分板安排。把每场比赛的时间、班级、项目、场次写在小黑板上,每个场地一块,并有学生裁判记分员作记录。(3)体育竞赛后期工作。①确立名次。根据比赛的结果,确定各项名次,打印成表,张贴公布。②发奖状。根据规程,写好各项比赛名次奖状,利用早操时间,全校宣布,并发奖。

(三)特点

1.兴趣大。学生对体育竞赛兴趣都很浓厚。2.项目多。包括田径、球类、身体素质训练等。3.场次多。整个学期赛程比赛场次多。4.运动队多。每个院系基本上都成立了4个以上运动队,确保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健身项目和目标,为终生体育打下了扎实的基础。5.比赛公正。全部比赛的裁判都由教师担任,完全体现了“严肃、公正、公平、准确”的原则。

(四)效果

1.校运动队的带头骨干作用,与这批运动员的存在分不开的。他们平时的刻苦锻炼,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他们既是组织者和主力队员,又是教练员。带动了全系、乃之全校的文体活动。也是他们体育特长的发挥和实践能力培养的体现。

2.形式多样、多姿多彩的体育比赛,丰富了学校的群体活动,也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为终生体育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3.消除了疲劳,提高了学习效率。据调查有86.50%的学生对“体育竞赛”是满意的,只有10.50%的学生表示不满意的态度。同时,有70.60%的学生表示体育活动能消除疲劳,提高学习效率。

4.培养了学生的体育意识、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在比赛过程中,学生的顽强拼搏、激励竞争、勇敢果断、互帮互助的意志品质得到了锻炼,同时,也体现了学生尊重裁判、尊重对手、“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高尚情操。

5.通过比赛教师的裁判经验和专业水平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三、结论与建议

(一)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外体育活动时间,不得挤占体育活动的时间和场所,举办多种多样的群众性体育活动。

(二)在征得学校领导重视和支持的同时,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直接组织者和操作者,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体育工作计划,并付之实施。

(三)科学、合理安排体育竞赛内容,让体育竞赛更系统化,科学化。

(四)要充分认识到“每天运动一小时”的深层意义。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能促进大脑因紧张学习引起的疲劳,得到较快速的消除,提高学习中枢的兴奋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钱振宇,王颖.《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有氧耐力评定指标的合理性质疑[J].四川体育科学.2009.3(1):110-114.

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范文第3篇

首先,体育本身具有导向性的作用。体育锻炼,不仅在于育体,而且也在于育心,古今中外,一概如此。我国西周的礼射,在于"明君臣之礼,明长幼之序",通过射而进行道德教育。古希腊斯巴达的军事体育,鲜明的体现出为培养效忠奴隶主国王的忠君思想和行为的培养与教育。现代社会中也是如此。美国认为体育是一种教育力量,对促进青少年感情的成熟,形成道德观念,培养性格和合作精神,潜力是巨大的。芬兰主张通过体育对中小学生进行道德和社会教育,培养与社会接触的能力,为他人着想,为人正派的品质,并且通过体育进行美学教育,使学生获得身体运动时的自我表现能力。前苏联、日本等许多国家,都将体育作为形成青少年的道德和精神面貌的积极手段,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课余时间相对普通高中比较充裕的特点,举办好体育竞赛活动能积极引导学生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找准人生的坐标,端正人生的航向,去追求不同的目标和理想,促进他们将来在社会上的发展。

其次,体育竞赛具有激励作用。这是由体育的竞争性所决定的,体育竞赛活动能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培养他们奋力拼搏,勇往直前的优秀品质。通过体育竞赛活动让中职生发现自身的闪光点或优势,增强自信心,教师紧紧抓住他们心灵深处的闪光点加以耐心、适时的启发诱导,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转化。如2003级烹饪一班有五名同学,刚入学时不服从教师的管教,各科教师反应均很强烈,但是,这五名同学都很喜欢篮球运动,班主任和体育老师正是抓住了这个要点,紧密配合对他们进行了教育转化工作,针对他们在篮球竞赛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优点进行表扬,同时对一些不良行为适时地进行说服教育,收到了其它教育方式无法达到的效果,通过校内两个篮球赛季的磨练,这五名同学从开始影响老师正常上课到后来能主动协助班主任老师做好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在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第三,体育竞赛具有凝聚力的作用。体育竞赛活动能使广大学生由于共同的价值取向和群众意识而凝集在一起,这体现在集体项目上:如篮球、拔河比赛等,他们更容易为了集体利益、荣誉,克服自身的一些缺点而紧密团结在一起,这样更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更有利于学生不良习气的矫正,更有利于他们形成团结互助、遵守纪律、热爱集体的思想品德。

第四,体育竞赛尤其对表现不好的中职生具有约束的功能。体育竞赛本身就具有严格规范,加强学生组织纪律性的特点,对中职生的思想和行为起着约束功能。如在进行篮球比赛时,对每位中职生来讲是公正平等的,无能你平时怎么样,你必须服从裁判,才能正常参与到这项活动当中来,否则就只能坐壁上观,充其量是一个看客。如篮球联赛中,对场上、场下同班同学不文明和不服从裁判员裁判的行为,学校有针对性的增加了参赛班级同学(包括参赛班级全体同学)技术犯规的判罚,在同学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场上或场下同学一出现不文明的行为,同班同学就会积极主动地去阻止,生怕本班被判罚技术犯规,很容易地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较直接地理解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这有形无形之间就使该同学为了适应这项竞赛活动的需要,主动地改正自己的一些不良行为,并在活动中不断完善自我,争取成为同班同学心目中的英雄或偶像。

第五,体育竞赛具有愉悦身心和享受成就的作用。体育竞赛能给学生精神上愉受,减轻焦虑状态,缓解抑郁症状,获得生理和心理上的满足。学生通过努力学习、训练和拼搏,一旦能完成预先的目标、取得一定的成绩,他们所获得的成就感、自豪感是不言而喻的;反之,如果没能完成预先的目标、失败了,也能通过老师经心的心理疏导,抓住这挫折教育的良好时机,磨练同学们百折不挠的意志,正如魏书生老师所说:“在现代社会,这种顽强的百折不挠的意志是一个成功者不可缺少的条件。”

显而易见,做好校内体育竞赛活动的组织工作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有积极促进作用的。当然,体育竞赛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想真正把这项工作做好还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加强组织领导是首要。学校体育竞赛的组织工作需要配合的学校部门较多,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难度较大,建立一个由一名校长分管领导下的强有力的组织机构,是做好工作的前提。

其次,要通过学校的橱窗宣传栏、晨会等各种方式加强宣传,使大家充分认识到体育竞赛的意义和功能,在思想上形成共识,在组织工作上能争取得到大家更多的关心和支持。

第三,赛练结合,认真搞好班级普训,以点带面,不断提高竞赛水平。据调查近几年的中职生虽然参加了体育加试,但体育的基本技术技能却普遍较差,所以较快提高体育的基本技术技能是搞好体育竞赛的基础。十几年来,我校坚持了针对体育竞赛项目进行了全校性的普训,每个班可以选派4至6名同学参加,这些同学通过普训后都成了各班体育活动的带头人、教练、组织者,大大推动了全校体育竞赛工作的开展,效果非常明显。

第四,要形成传统。任何活动的组织工作必须要保持一个良好的传承性,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校内体育竞赛刚开始举办的时候,可能由于没有经验,组织的难度也较大一些,但随着后续比赛的举办,经验的积累,一定会得到更多人的认同,逐步形成传统,就能获得更佳的效果。如我校近几年来田径运动会、篮球联赛、拔河比赛、跳绳等传统赛事的举办,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许多通过参加校内体育竞赛活动转化好的中职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在工作上屡有建树,他们每当返校时都从内心由衷地感谢母校对他们的教育转化,普遍认为他们之所以能取得现在的这种成绩,是与母校的培养分不开的。

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民族高师院校;田径运动会;改革;民族体育

一 问题的提出

在素质教育已经深入人心的时代,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增强学生的体质,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体育运动的基本能力和习惯,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思想观念,掌握并学会运用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和方法,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增强体质。多年来我们也一直在积极提倡开展小型多样的竞赛活动,但大多停留在一般性的口号上,缺乏有力的具体组织措施,未能形成规模和影响。学校举办的较大型的竞赛,其内容也不外乎田径、球类等项目,费时又费力,绝大部分的内容与形式没有跳出竞技体育的“围城”,没有走出新路子。在社会变革日益深化的今天,高校田径运动会的吸引力和教育功能也日趋减弱。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高校田径运动会的吸引力和教育功能,有必要进行改革。

二 研究方法

1 访谈法:结合我院田径运动会的状况对有关专家、教师、运动员、观众进行调查,了解学院田径运动会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 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从大量文献中获取相关数据、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研究。

三 结果与分析

1 比赛项目的设置与体育课教学内容不相符。民族高师院校的田径运动会其项目的设置基本相同,都延续了竞技体育的模式,项目有:短跑、中长跑、跨栏跑、接力跑、跳高等等。而体育课教学则是主要围绕一些球类的基本技术、体操基本动作、素质测试和武术类的内容进行教学,基本没有涉及到田径比赛的所有项目,造成学生对田径竞技比赛项目的技术动作、技术要求、竞赛规则不了解。

2 项目设置没有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学校运动会是学校群众性体育活动开展的一个窗口,它集中体现了学校群体工作和体育教学工作的效果和质量,是学生展示体育运动能力的大舞台,是全体学生的体育节日。但因为种种原因造成学校运动会项目内容设置的偏差,不适合全体学生身体锻炼和体质发展的需要,竞技性过强,技术难度过大,使全体学生参与学校运动会的积极性受到很大伤害,几乎背离了学校体育的首要目标。如:跨栏跑、三级跳远等,就一般学生而言,是很难达到这些项目的技术要求的。

3 竞赛规程的制定没有很好地贯彻全民健身的思想。由于比赛的项目多为竞技体育的比赛内容,因此竞赛规则的制定基本上采用竞技体育的形式,要求较高,执行规则严格,没有充分考虑到基层学生的实际素质水平,竞赛规程做了许多的限制,如:每单位参赛运动员人数作了限制,个人报项的项次作了限制等等,造成各系大多数学生不能参加比赛,违背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要求。在素质教育已深入人心的今天,学校体育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体育运动的能力和习惯。学校作为全民健身的一个重要场所,理应与全民健身计划的要求相吻合,与社区体育、家庭体育、生活体育、康乐体育和终身体育等有机结合起来,但由于目前学校体育竞赛的田径运动会,其内容与形式基本都延续了竞技体育的模式(当然竞技运动项目中确有一些为学生所喜爱,具有一定的健身价值的内容,但是如果单纯将群体竞赛的内容局限于竞技项目),确实难以完全达到促进全民健身体育活动开展的目的。

4 比赛的形式、方法过于竞技化、专业化。传统的田径比赛延续了竞技体育的固定模式,运动员参加径赛先进行检录,然后预赛、复赛、决赛,田赛中前三次试跳(掷)结束,按照成绩选出前8名进行后三次试跳(掷),比赛中裁判员老套地按照规则组织比赛,缺乏灵活机动,再加上运动员缺少比赛经验,因而感到无所适从。多年来由于受传统及思维定势的影响,娱乐、趣味项目在高校运动会中也一直很少开展,这样必然会使运动会显得过分严肃而缺少热闹和欢乐。另外,学校运动会都保持和社会及各专业队的比赛的内容一致,形式评分标准相同,偏离了学校体育教育的培养目标,束缚了学生个人潜能的发挥,影响了一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以上因素,使学生产生了消极比赛的情绪。

5 裁判业务素质、业务水平低,工作效率差。民族高师院校运动会裁判员大都由体育专业的教师和部分学生共同担当,学生裁判员人数占2/3以上,由于学生相关的专业知识基础差,并缺少专业的培训,学生对规则、比赛方法不熟悉,特别缺少相应的裁判工作经验,在裁判工作中各裁判工作组不能很好地协同工作,常常造成误判、漏判、错判等现象。出现这些情况不仅会影响整个赛程,而且还会影响运动员的比赛情绪,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公平竞争意识。

6 比赛经费投入少。民族高师院校大都地处经济落后地区,教育经费投入较少,场地、器材、设施条件较差,因而,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有些难、险、重复乏味的项目很少开展或没有教过,但在比赛时还是作为竞赛项目让学生报名参加,造成了教学内容与田径比赛项目设置不一致。如:径赛项目中的跨栏跑,田赛项目中的铁饼、标枪、跳高等项目,造成在运动会中看到的是诸如不断踢倒栏架和摔倒、方向不定的投掷、起跳不断地犯规的现象。

7 比赛项目过于集中,缺少长效激励的功效。田径运动会一般为期2-3天,考虑到各高校扩大招生规模的实际情况,2-3天的田径运动会已远不能满足广大师生参加体育锻炼与体育竞赛的需求,同时也不能达到体育大众化的目标。

四 建议

1 改革竞技运动项目,面向全体学生。竞争是体育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这一特点集中体现在运动竞赛中,而学校体育竞赛既要具有健身性与趣味性又要面向全体学生,否则将难以贯彻终身体育的宗旨,推动群众体育活动深入广泛持久地开展。这就要求结合学生特点与知识层面,富有创意地开拓那些简便、有效、有趣的大众化竞赛项目。即非竞技体育的比赛项目,如我院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创设的异程接力、8×200米接力、实心球投准等比赛项目,使学生在团结、竞争和快乐的气氛中,既达到了强身健体的目的又受到集体主义教育,培养了竞争精神,促进了学生锻炼的自觉性、积极性的提高,达到了学校体育健身育人的目的。

2 引入民族体育项目。民族高师院校地处少数民族地区,具有丰富的民族体育文化资源,群众基础好,普及面广,项目简单、实用、易行,有些项目具有较高的健身价值。因此,可以选择一些项目进入学校体育竞赛。当然,选取的内容应当适合大学生生理、心

里特点,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一方面要考虑它的健康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另一方面还要考虑项目的适宜地域、季节和本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在校内普及的情况。要根据“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的整体健康观,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

3 改进田径竞技项目,适应大众健身需要。传统的田径竞赛项目都以走、跑、跳、投等基本技能为基础,对参赛运动员素质要求较高,必须有良好的技术和身体素质作为保证,如跨栏跑、铁饼、标枪等,而基层运动会参赛的运动员水平都比较低,没有经过严格正规的训练,作为组织者应充分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和素质水平,合理选择比赛项目,将一些难度大,技术复杂的比赛项目进行简单化、实用化,降低其难度,使其更具有健身的价值。例如,我们增加的实心球投准,该项目除了具有趣味性、娱乐性外,同样也具有很高的健身价值,运动员在相互配合完成比赛的过程中,除了要具备一定耐力素质外,还应该具有一定力量素质和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这对于普通的学生而言,只要平时加强训练和准备,都能够达到比赛所需的各项素质要求。

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兴趣关系 成绩 体育训练

小学如何充分挖掘潜力,发挥优势,搞好课余体育训练工作,适应当前学校体育工作改革发展的新形势, 提高学校体育竞技水平一直是广大农村体育教师关注的热点。 通过多年的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工作,得出以下教益:

一、培养学生参与课余体育训练的兴趣

运动是每个学生的内在需要,当需要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就能推动一个人参加体育运动的内部动力,形成体育动机。依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大多数人的需要可分为三类,即:接受刺激、追求乐趣的需要;从属于一个集体的需要;展示才能和自我价值的需要。如何满足学生的这些需要,激发他们的体育动机,培养他们的兴趣呢?

1.展示体育魅力。课余体育课训练、体育竞赛的魅力之一就是具有鲜明的挑战性和趣味性。在训练工作中,我们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合理,训练内容尽量丰富多彩、具有趣味性,谨防挫伤队员积极性。要合理安排一些竞赛活动,依实际情况在表扬、肯定的同时,运用适当的、适时的批评,展现课余体育训练的挑战性。在校内可通过墙报、讲座、图片、电视等形式的宣传工作,展现体育课浓厚的内涵,及对他们身心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2.让队员体现自我价值。给学生展示才能与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满足学生展示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是提高学生对体育训练的兴趣、促使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向训练队靠拢的重要条件。没有学生谈何训练?为此,在学校内要经常组织一些竞赛,给他们以展示才能的机会,做好激励机制等工作。队员从事体育竞赛后,要对取得良好成绩和表现出优良作风的队员进行表扬和奖励,使他们感到自己的价值,满足他们体育运动中最普遍、最强烈的需要――自我价值的需要,激励其他队员为优良成绩去努力拼搏,同时也提高了队员在广大学生中的地位,让有天赋的学生向训练队靠拢,为训练队不断有好苗子补充、形成梯队建设打下基础。

二、协调好几个方面的关系

1.协调学生学习、生活、训练之间的关系。我们在对队员进行体育训练时,促进了队员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出较高的竞技水平,但也难免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学生其它各科的学习。队员学习与训练产生了矛盾,这就是我们经常讨论的“学训关系”的问题。如不能很好地解决此问题,小到影响训练队的生源问题,大到影响队员的终身。本着“一切工作为了学生”这一原则,作为体育教师,要有正确的态度,力争想办法把此问题的负作用降低到最小,甚至可以向两者相互促进的方面努力。这里,体育教师与各班任课教师、队员家长的协调配合就显得尤为重要。①我们会与各班任课教师、队员家长一起讨论制定课余体育训练计划(主要是时间安排)、落课后的补课方案等。②日常训练中,队员可能在训练中出现因疲劳影响课堂效率、家庭作业质量等现象。此时,任课教师要及时调动队员上课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而家长须加强他们作业时的辅导工作,提高作业质量。另外,我们与家长、任课教师要加强联系,交流看法,及时了解队员各阶段的身心状况,改进工作方法,让学生能更好地训练、健康地成长。

2.拉近师生心理距离,提高队员思想认识。新时期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工作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和谐的、互信的。作为体育教师,我们不但要教给学生训练方法,提高他们运动的水平,还要经常找他们谈谈心,交流情感,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以对他们学习生活多方面关心、照顾,使师生关系变得和谐。在训练队中,我们要致力营造一种广开言路的民主氛围,给他们充分的自,培养他们的责任感,通过师生共同努力,不断提高训练质量。队员是“学训关系”问题的主体,要完善地解决此问题就必须使他们从心理深处明白学训并重的道理。对此,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才艺展示”、“我的好学习方法”、“学习成绩评比”、“我的理想”等主题活动,既增强了队伍的凝聚力,又促进队员从思想深处明白了学习与训练同样重要,促使他们能更加努力学好其它各门功课,提高各科功课成绩。

3.与领导共同努力,健全体育设施。广大小学体育经费困难,体育场地、器材也因此而较简陋和缺少。体育教师要与领导共同努力,在学校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力争把钱用在刀刃上。当然,这还不够,有时还需要体育教师亲自动手,依据本校特点因地制宜,自制一些适合本校学生课余体育训练的器材,如小哑铃、垫子、乒乓球台等。没有场地,我们可利用学校周围的地理条件,发挥农村自然资源的优势。如:乡村大道(当然要注意交通安全),可作为径赛项目训练场地;周围空地可作为球类、田赛等项目的训练场地。这样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小学课余体育训练的场地、器材需要,为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工作顺利开展扫除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