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新创业教育的特征

创新创业教育的特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创新创业教育的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创新创业教育的特征

创新创业教育的特征范文第1篇

一、教学目标的创新

教学目标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期望,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创新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主要差别在于目标上的创新性。传统职业教育的主要价值取向是满足社会职业岗位和人的就业需要。其特点是职业定向和严格重复的训练,是与传统工业、大批量标准化的岗位、生产方式相对应的。传统职业技术教育是一种继承性、维持性的学习,学生通过学习所获得的已经确定的专业知识技能,可以应付固定岗位的需求,解决已知的重复生产问题。这就决定了传统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以单一或某一特定岗位专业知识的传承和技能训练为主的。但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的转型,要求职业教育目标也要不断创新。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应从“适应现在”的传统教育转向“适应未来”的创新教育;从某一特定岗位的能力训练,转向重视学生的技术知识和能力的储备,以及发展潜力、技能迁移能力的培养;从只重视现有岗位的专业能力和技术养成转向重视培养在职业活动中能创造性地运用职业知识和技能,独立解决生产过程中不可预测的问题的能力;从只重视专业知识教育,转向要求从业人员良好的职业心理、职业情感、职业道德和职业文化的全面发展。职业教育实施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要确立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中心的目标。具体来讲,创新教育课堂教学要达到如下教学目标:第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欲望,培养学生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创新意识;第二,重视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活跃的灵感,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第三,以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技法的能力、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及表现能力和物化能力,也就是创新技能的培养;

第四,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培养学生稳定性、恃强性、敢为性、耐挫性、自律性等创新人格因素,引导他们充分发挥潜力,发挥聪明才智,释放学习和创新的激情。

二、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传统的职业教育由于教学内容落后于时代、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在很多方面表现出了封闭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相反的创新教育体现在教学内容上具有开放性。

1.在教学内容上要摒旧纳新

构建课堂教学内容更新的动态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克服传统职业教育教学内容知识陈旧、专业化分过细、偏重学科系统性各种弊端。纳入新知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教学内容,建立体现新科技发展变化特点的教学内容体系,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充分的空间,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发展变化的而不是独立静止的客观物质世界的基本概念,引导他们去探索、更新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使他们具有宽厚的知识基础,且适应能力强,发展潜力大,能成为综合性复合型人才。

2.要加强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活化学生思维过程

传统教学中存在着削弱“过程”,偏重“结果”的现象,把学生当容器,直接灌输知识,这不利于启迪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更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因为教学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的,否定“过程”,就是切断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加强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有利于学生领会知识的发展过程,利于活化学生的思维活动。因此,要抓住已知和未知之间的联系、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构建知识网络,实现认知结构的整体优化,进而从不同角度去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

3.设计新颖的能激发学生创造思维兴趣的练习

要设计新颖的能激发学生创造思维兴趣的练习,有意识、有计划地强化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的训练。例如,设计探索性练习,培养学生的质疑思维能力;设计组合性练习,培养学生的求同思维能力;设计多维性练习,培养发散思维能力;设计因果性练习,培养求异思维能力;设计反意性练习,培养逆向思维能力等。

三、教学环境的民主性

课堂教学中应创设宽松的环境,营造民主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

1.要体现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平等和谐关系

教师应正确把握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定位,科学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对现行以书本知识为本位,教师为中心以及传授灌输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模式的变革,逐步减少教学的强制性和划一性,增强教学的选择性和开放性。以学习者为中心,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教学环境和新的教学体系。

2.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源不同,他们基础参差不齐,认知能力和水平较为悬殊,个性差异尤为突出。运用分层递进原则,使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与不同类型学生的活动层次协调起来,促进全体学生在各自基础上不断有所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享受成功的快乐,从而建立起自信和自尊,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学会学习,具有自我发展和获取知识的能力。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依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其思维的新颖性、独特性,发展学生的思维风格,挖掘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个性。

四、教学方式的启发性

创新本身是一项自主性活动,教师在创新教育中的主要作用在于启发和引导。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变课堂上“满堂灌”“填鸭式”为讨论和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探索规律的发现、创新能力。

1.注重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去积极探索,以解决问题调动思维的积极性,激发内驱力,让学生愿学、想学、积极主动地学。课堂上采用讨论式教学,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发表意见,互相评价,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班集体共享每个人的心得。讨论的过程也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质疑、求异、解疑的活动过程。通过学生的共同参与,可以调动他们思维和记忆的积极性,挖掘学生集体和个人的潜力,清楚学生个体掌握知识和认识上的障碍,调动课堂上的积极情绪,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进而活化学生的思维过程,强化学生的认知发展体验。

2.注重运用启发性教学方法

重视“潜科学教学法”和“社会探究法”“内容不完全教学法”以及“多角度教学法”等启发性教学方法的应用,非常利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潜科学教学法”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展示自己讨论的疑难问题或尚未定论的问题,使学生看到教师创造思维和想像活动的过程。“社会探究法”指教师提出社会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由学生开展调查,提出假设,搜集证据,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概括,得出结论。“内容不完全教学法”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将所讲授的内容留出一定的空白地带,让学生自己去推测可能产生的结果。“多角度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时,尽量启发他们尽量从不同角度来认识同一问题的性质和解决方法。

凡此种种,都旨在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批判意识,使他们大胆追求发散思维,给自身带来种种创新意念。

五、教学手段的先进性

采用先进的教学技术手段,优化课堂教学,能有力地推动创新教育的实施。一方面职业教育与生产实践紧密联系,职业教育也要紧密跟踪生产第一线的科技发展。在教学中尽快学习和采用反映人类文明成果和当代科学技术最新发展成果的教学技术手段,才能体现职业教育的真正目的,提高创新教育的起点。另一方面,现代教学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有着诸多优势。如多媒体展示的集成性,超文本链接的选取性,大容量存储的丰富性,高速传输的便捷性,人机交互的操作性,超时空交流的共享性。其突出功能表现为动态规模展示、资料查询、模拟操作、协作交流、反馈练习、多媒体情境创设等。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增大课堂容量,利用多媒体技术能提供图文并茂的教学信息,利用网络技术能提供交互式学习环境。这非常有利于教学系统中各要素间的关系向着利于创新教育的方面转化,有利于教师由讲授者变为学生的指导者、组织者。学生由接受者变为主动学习者,媒体从演示工具变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教学过程从传统的分析讲授转变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过程。因此,充分运用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是创新教育课堂教学的又一重要特征。

六、教学评价的综合性

实施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必须建立符合其价值标准的课堂评价体系,以此来评价并调节师生双方的教学作用。

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评价必须摒弃传统教育仅以考试成绩来确定学生的优劣,或单纯以书本知识记忆的多少来排列名次、引导学生死读书的做法。坚持全体性、全面性和主体性原则,制定科学、实用的评价标准和体系。对师生双方的情况分别进行评价,侧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测评,综合评价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

课堂评价应该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结合起来。评价对象要综合考虑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构成要素,以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关系的动态变化为核心要素,确定具有导向性、科学性、独立性和可操作性的评价方案。力求评价结果能科学、客观、公正地反映创新教育的效果,发挥评价的科学导向作用,促进创新教育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

创新创业教育的特征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意识;职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1-0125-02

21世纪是一个全新的时代,不仅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也对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新时代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传播和使用为基础,以创造性的人才资源为依托,以高科技产业和智业为支柱,知识取代资本和劳动力成为生产要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

高等学校作为高素质人才的摇篮,为满足时代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之际,更加需要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要在校园内构建和营造一个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更新观念、多种形式、全力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一、转变观念,培育和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现代高等教育改革的新趋势,也将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促进经济发展、缓解就业压力和推动教育改革的重要思路。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培育,也是对时代挑战的最有力的回应。

(一)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奠定创新创业教育思想基础。人文精神是一种对于人的关注的思想,是一种追求人生真谛的理性态度。注重对学生,特别是对理工科学生开展社会学、哲学、历史学等相关人文知识的教育,并融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教育,从而锻炼理工科学生形象思维,形成高尚的人格、气质和修养,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奠定良好的人文思想基础。

(二)更新观念,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新的历史时期呼唤创业型人才的培养,高校必须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背景下,理解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深刻含义。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不断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必将进一步促进学校培养质量的提高,满足社会和学生个人发展的需求,服务于经济社会平稳快速发展。

二、调整师资和教学课程安排,推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一)重视选拔和培养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要重视选拔与培养创新创业教育的优质师资。加强对创新创业骨干教师的专业培训,同时制定激励措施,鼓励现职教师到创新创业教育一线兼职,或有计划地选派有潜质的青年教师直接参与创新创业实践。

聘请一些企业家、成功的创业者、技术创新专家到创业基地任兼职教师,或兼职从事创业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扩大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积极探索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实践,加强国际国内创新创业领域的学术交流、研讨和科学研究,培养和造就一支宏大的、高水平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二)加强和改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教材体系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增加课程的选择性和弹性课程设置。增加创新创业教育选修课在课程设置中的比重,满足学生求职的欲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今后创新创业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和素质基础。

(三)改革和规范教学管理体制。在教学模式上,确立强调素质教育,并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要特征的立体教学模式。

在教学方法上,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在教学管理上,要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关键是提高教师素质与教学水平,并通过教师将创新创业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抓住随机教育的机会,渗透科学态度敬业精神、人际合作、守职尽责、动手能力、组织管理、创造精神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结合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校园科

技文化活动,营造良好氛围

(一)大力开展校园科技创新活动,培育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积极开展校园科技创新活动,是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途径。通过举办校园科技创新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提高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意识,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各类科研项目,引导学生参加科研课题的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调动学生参与科研实践的热情,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科研创新能力。

(二)营造科技创新氛围,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效果。在开展校园科技创新活动,不仅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还能结合学校的实习实践教学环节,带动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科技创新氛围。

(三)发挥学生社团引领作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热情。坚持以社团为载体,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增强学生形成创新创业意识。发挥学生社团的自我服务和管理职能,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凭借知识、智慧和胆识去开创能发挥个人所长的事业。

通过系列活动,引导广大学生认识到,要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就必须强化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通过宣扬大学生中涌现出的自主创业先进典型,引导大学生增强创新、创业的信心和勇气,鼓励和扶植更多具备自主创业条件的大学生脱颖而出。

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完善就业创业指导服务

(一)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提高指导服务水平和质量。开展创业教育研究,是在已有创业专业教育的基础上,研究在校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规律。

开展创业组织活动,重视大学生创业体验。在实验教学方面,可以向各专业学生开放创新创业教育实验室和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第二课堂方面,以社会活动为依托,以竞赛活动为载体,推动创业教育的开展。重视和发展小企业创业教育,建立完善的企业联系网络。加快产学研一体化进程,建立大学生业实践基地,为学生搭建创业平台。

(二)坚持就业创业指导长期服务,完善后期跟踪调查。为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服务,对毕业后的学生创业,仍然需要对其进行跟踪调查。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的再继续,为学生提供优质创新创业指导服务,帮助学生成功创业、守业;另一方面又可对学校内的创业教育提供经验和方向,创业毕业生所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都可以作为校内创业教育的教材和案例,这就可以使得校内的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教育,在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有前车之鉴,也为校内创教育提供丰富素材。

五、坚持结合多种创新创业教育形式,增强

创新创业教育效果

(一)坚持课内教学与课外辅导相结合,拓展学生创新创业知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需要拓展创新创业所必须的知识。创新创业能力的形成必须以厚实的综合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基础,因此,绝不能离开基础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

(二)校内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育教学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教育教学实践的重要环节,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社会实践与企业密切联系,根据企业要求,让学生走出去,了解市场需要,了解产品特征,比较优劣,并组织参与、学习、分析和讨论,鼓励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

(三)个体创意与团队创新相结合,发挥个人和集体的智慧合力。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人格是一个人稳定的心理品质。一个成功的创新创业者需要具备热情、适应性专心致志、乐观、自信、协作精神、坚韧等人格特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要把创造性人的培养渗透到各项教学、科研和设计活动中,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体创意、集体智慧、企业专业人士意见三者之间的关系。充分征求其他成员的意见,体现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群策群力的团队精神和形象。

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一)注重社会实践环节,激发大学生的创造能力。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到生产第一线对科技的具体需求,进一步加深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解,增强了掌握新知识、新科技、新成果的主动性。不断增加社会实践的科技含量,对激发大学生创造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完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环节,增强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组织学生参加科研和各种专业竞赛活动,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增强创新意识,锻炼和提高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只有在大学生当中造成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才能使更多的创新人才破土而出。实践最能锻炼和培养一个人的才能,只有在实践中多看、多思、多问、多记,反复检验,反复调查,不断总结,吸取教训,才能从实践中摸索出真知。

参考文献

[1]张树军,刘泰强,郝培峰.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探讨[J].辽宁教育研究,2003,(1):68-70.

[2]吴微微,金瑾如,王伟.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6,(12):502-504.

[3]关晓辉,吴维仲,王建元,马志,杨永清.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4):181-182.

[4]谢小萌.地方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09,(11):98-100.

[5]李磊.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课外科技活动相结合的思考[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8(9):106-108.

[6]杨芳.基于制度创新的学生社团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5,(9):77-78.

创新创业教育的特征范文第3篇

市场营销专业因其独有的特色,对创新创业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本文在对市场营销专业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在市场营销专业女大学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做法,为创新教育策略提供参考.

关键词:

市场营销;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做法

1引言

上世纪40年代,美国率先提出在高校中开展创业教育.随后创业教育逐步得到多个国家的重视.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了“创业计划大赛”,标志着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始.自此,国家多次发文对在高校开展创业教育进行鼓励和支持.创新创业教育逐步成为高校课程中不可缺少的内容.经过十几年的摸索与发展,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各种问题.当前,全球经济陷入低迷,各国都在探寻高科技创新与产业经济的融合之路,我国也积极推行经济的转型发展.这就要求创业者具有更高层次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在此背景下,国家越来越重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并积极推行创业教育的改革.2015年5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各地区、各高校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完善条件和政策保障为支撑,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社会紧密结合,加快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1]因此,各高校在响应国家号召,推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应注重针对不同专业、不同人群推行不同的教育方案,不能搞形式主义一刀切.本文主要围绕市场营销专业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来展开论述.

2市场营销专业女大学生创新创业情况

高校的不断扩招,使大学从精英教育逐步转变成了大众教育.每年毕业季,都会有几百万高校毕业生加入就业大军行列.大学生就业难成为时下的流行语.由于传统观念影响以及职场上的“性别歧视”等原因,女大学生就业状况更加不容乐观.作为就业途径之一的自主创业,也日渐引起人们的关注.[2]为了深入探讨市场营销专业女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情况,笔者对T市3所高校市场营销专业160名临近毕业的大四学生进行了调查走访,此160位受访者均接受了调查访问,实际有效调查率为100%.被调查学生中,有96名男生,64名女生.通过调查走访,笔者得出如下数据:一是创新创业意识方面.160位受访者只有8位明确表示毕业后会直接投入到创业中,有36名表示毕业后会先找一份工作积累经验,然后再去开创自己的事业,其余116人均认为找个满意的工作是他们最大的愿望,从来没有过创业的念头.在44名有创业意识的学生里,男性为35人,而女学生仅有9人.二是在对创业的理解方面.44名有创业打算的学生中多数人认为创业就是为了多赚钱.9名女生中,只有2名明确表示创业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另外6人把创业理解为赚钱以便将来更好地生活,还有1人表示创业就是一种历练.三是对将来创业项目的选择方面.男生的选择领域更为广泛,女生的领域相对较狭窄.9位有创业意愿的女生均表示将来只会选择轻工产业、服务行业或者电子商务等方面的项目.四是对学校给予的创业指导帮助方面.44人中有30人表示实际帮助不大,另外14人表示有一定的帮助.9名女生中仅有1人认为有部分帮助.五是在所学专业是否对创业有帮助方面.几乎44名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均表示有帮助.9名女生也不同程度地表示自己所学专业对今后的创业有很大帮助.由以上数据可见,T市3所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女大学生的创业意愿远远低于男大学生,创业项目的选择范围也相对比较狭窄.另外,女大学生也普遍缺乏对创业的正确理解.

3市场营销专业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国家大力提倡培养创新型人才,重视在高校中推行创新创业教育.各高校也逐步认识到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但由于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晚,还处于探索阶段,尚没有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对大学生的创业指导也实效不显著.笔者对T市3所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大学生的调查也验证了这一点.有近70%的学生(包括女大学生在内)认为,在学校中学习的创新创业课程对自己未来的创业道路帮助不大.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堪忧.一是缺乏科学实用的课程体系.我国大部分高校均缺乏完善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各地课程内容不统一、且质量也千差万别.创新创业课的教学任务不够具体,教学质量不便于量化,对学生而言也缺乏一套检查知识掌握情况的有效方式,单纯的理论考核不能体现课程的真实效果.创新创业课程一直在边缘中游走,缺乏科学实用的课程体系.受访学生表示,所在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均不纳入学分管理,学校也不会组织专门的考核.同学们只是笼统地听完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缺乏一套完整体系.二是缺乏高精深的专业教师队伍.走访中,笔者发现,教授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师,几乎都是学校从其他专业的授课教师中抽调的,有的是由辅导员兼任,并没有专职专业的教师.在授课时,大部分教师也只是根据教材和课件照本宣科,对课程本身缺乏深入体会.有的高校也认识到了这种教学弊端,会聘请创业成功人士来学校给学生讲课,这种方式虽收到了一定成效,但企业家虽然实战经验丰富,理论知识却相对匮乏.况且这种授课机会少,无法形成规模.高水平教师的缺乏已成为制约创新创业教育的壁垒之一.三是重理论轻实战.创新创业教育虽然在定位上是一门实用性的学科,但现实中却难发挥实际的效果.这主要是因为重理论学习轻实践积累.因为学校的局限性,在为大学生搭建实践平台上做得不到位.虽然也会组织一些模拟创业比赛等活动,但不能从根本上满足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要求.四是一刀切,缺乏多样性.高校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普遍实行一刀切,没有采取因专业而异,因群体而异的有效教学方式.甚至有的学校实行一个年级所有专业的学生共同上一堂创新创业课的情况.不同的专业有其不同的特点,不同的群体也有各自的要求,这种不分专业、不分群体的教育很难带来实际效果.

4对市场营销专业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

其实,市场营销专业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既与当前大学生整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有共同点,也有其特殊性.提高市场营销专业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必须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实行特殊问题特殊对待.做好市场营销专业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从整体上看,一是要建立健全课程体系.科学有效的课程体系,不仅能有效地推动课程的良性发展,促进学科的健全与成长,还能为发挥课程的教育目的,培育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提供良好的支持.针对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普遍存在的课程设置随意的现象,笔者认为应在高校中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从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到严格审核教材教法,再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乃至贯穿于课程全过程的考核评价等都需要进一步地构建和完善.二是要拓展实践平台,切实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不只是简单背诵一些条条框框的理论,还需要大量的实际操作,在实操中积累经验,总结成败,提升自我.高校应该注重创新创业教学的实践性,努力为大学生搭建实战平台.日常教学中可多组织一些模拟创业、创新作品展等活动,积极鼓励大学生参与其中;还应该与当地企业建立联系,让学生深入到企业内部学习实际的企业运营知识,边实践边学习.三是构建精良的教育队伍.学校应该重视对创新创业学科教师队伍的建设.可加大对本校老师的培养,也可从外部聘请经验丰富的人才来校兼职,从根本上扭转教育人才匮乏的局面.四是注重对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在理论与实践教育之外,高校还应着重对大学生在创业需要、创业动机、创业兴趣与创业理想方面进行引导,帮助其树立良好的创新创业意识.在教学中还应结合营销专业的特点及女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方面,在课程设置上,市场营销专业关于经济学、统计学、财务知识、法律知识、营销知识、市场调查、消费者分析、企划、银行相关知识、人力知识、客户关系、定价理论及广告理论、商务礼仪谈判等方面的主干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非常有价值.[3]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充分利用专业学科优势,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教学中,制定基于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教学设计和实践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在提高专业水平的同时,不断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另一方面,女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由于我国的传统习惯,及女性独特的生理、性格特征,很多女大学生在毕业后更趋向于“稳定”,女性的创业意念低于男性.但当今社会提倡男女平等,高校更应该注重对女生的锻炼与培养,尤其是对女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意识的培养,让她们勇敢加入到创业队伍中去,不仅为经济发展做贡献,也是为自己挣得更多的尊严和尊重.[4]另外,学校应该积极为女大学搭建创业帮扶平台,联合政府相关部门和地方优势资源为有创业意愿的女大学生提供政策、资金上的支持及创业项目选择上的指导和服务,有效地推动女大学生创新创业,以实现其更高层次的就业.

5结语

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及国内就业难的社会现状,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与时俱进,在加强其专业技能培养的基础上,更应注重对他们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具体到市场营销专业的女大学生来说,高校必须充分考虑其独有的群体特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寻切实有效的教育方式,积极引导她们正确地对待创新创业,不断提高她们的创造力和竞争力.

作者:李明 郑德志 单位:绥化学院

参考文献:

〔1〕饶丽,李丝丝.浅析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1):95-97.

创新创业教育的特征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创新创业;工科;专业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1-0040-02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创新创业教育最初开始于发达国家,美国的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分别于1947年和1949年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到目前为止美国已有50多所学校建立了专门的创新创业中心。[1,2]发达国家的创新创业教育普遍具有的特点是注重创业意识培养和模仿训练、创新创业教育分类详细、有学术研究支撑等,著名的有百森商学院(注重创新创业课程)和斯坦福大学(产学研一体化)等。[3]国内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创新创业教育,创业教育在2002年才正式启动,近些年各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下创新能力培养方法、创业训练计划、课程体系构建等都进行了改革与实践,[4-7]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例如,汕头大学的胡文龙基于CDIO理念对工科探究式教学进行改革实践;[4]浙江工业大学的李浩君等人对工科专业课的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立体化教学方法。[5]但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课程体系化程度不高,相关创新创业学术研究尚未全面开展,对具体专业课程的教学需要深入改革,以满足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需要。

工科类专业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此阶段的学习是培养学生专业综合素质和提高创新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基于此,本文根据工科专业课的教学特征,结合新形势下国家创新创业型工科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学生的发展和能力培养为中心对工科专业课的教学进行了改革。

一、工科专业课的教学理念与教学特征

1.教学理念

CDIO(Conceive 构思,Design设计,Implement实现,Operate运作)是以产品、生产流程和系统从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通过对产品进行系统设计,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团队工作和交流能力等,另一方面培养对产品系统进行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的能力等综合素质。[8]CDIO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目前全国已有几十所试点高校和许多非试点院校实施了CDIO改革,基于CDIO理念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大纲、实习与实训、教师考评机制等方面进行了部分环节的重新构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9]由于工科专业课具有较强的技术特色、综合性和实践性,其教学目标是既要掌握相关基础理论,又要强调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工科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运用CDIO理念,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倡导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的培养模式。

2.教学特征

深入研究与分析工科专业课教学特征是提出和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的关键前提。工科专业课的教学特征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共同所表现出来的现象,[5]其总体特征具体如下:

(1)在专业课程方面:部分专业课理论性强,涉及到工程建模、理论计算,学习难度系数大;课程内容多,从基础理论到前沿技术,涉及知识面很广而且知识更新速度较快,特别是在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下,各专业培养方案都增加了部分创新与创业能力培养的基础与专业课,导致本专业课学时数减少,无形之中也增加了教学难度;实践性强,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理论与实践并重原则。

(2)在教学对象方面:高等工科类专业的学生普遍具有的特点是基础理论知识丰富,接受能力较强,具有一定的独立自主学习能力,但实际动手能力相对较弱。

二、工科专业课教学改革方案

1.教学内容

根据教学大纲,紧密结合当前社会发展需求,合理确定教学内容,要具有时代性与前瞻性,并注重与各相关专业与学科内容的交叉与联系。因此,讲授内容既要有基础理论与原理,又要有新技术,并能够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应用到教学中。由于工科专业课涉及专业知识较多,内容庞杂,根据教学内容的重要度和相关度、教学对象的接受能力、课程教学特征,对教学内容进行层次化设置,分为基础层和提高层。基础层阶段的学习主要通过教师课堂理论讲授、基本实验和参观实习,学生完成课后练习,要求掌握该门专业课的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层阶段的学习主要通过专题讲座、专项训练、参与相关科研项目、案例训练等,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和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具备较强的科研创新与创业能力。

2.教学方法

一套具有一定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是教学过程中连接教与学的重要枢纽。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应是在对课程资源、讲授内容、教学手段等诸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基础上提出来的,能够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问题式等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改变过去那些偏重理论讲授的教学方法,能够让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的抽象内容具体化、复杂过程简单化,实现理论基础掌握夯实、实践动手能力得到锻炼、科研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整体提高。

针对每门专业课特点,结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需要,教学过程应运用多样化的手段,采用课堂教学、实验与实习、项目设计、创业训练等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例如,对于核心专业课,改变传统课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除了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完成主要教学内容的讲授外,还应把创新与创业训练计划、创新竞赛等活动加入到课程教学过程中;对于偏重工程实践的专业课,应增加课程实验、参观实践和项目实训学时数的比例,采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讨论教学法,实施理论课与实践课交叉进行的教学模式,运用多媒体视频,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考核方式

对工科专业课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能够充分发挥考核过程在评价和引导学生对学习积极主动性的导向作用,旨在关注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的培养。考核方式坚持学习过程主导、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改变传统的单一试卷考试,建立多种考核形式相结合的方式,例如理论考试、技能考试、小组团队考核等,关注过程,强调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灵活运用能力考核。具体改革指导思想是:在内容方面,增加具有实践性且超出课堂讲授内容的知识,涉及创新能力、技能操作、团队配合等多方面考核内容,以评价学生在项目实践训练方面的掌握程度;在形式方面,一部分采用理论闭卷考试,一部分采用开放性考试,把学生课堂与课外作业、设计作品、科研项目、各类相关竞赛等作为一部分考试成绩的评价内容。

三、改革实例分析

以佳木斯大学2013年评出的百门课程“包装工艺学”改革工程项目为例,基于以上提出的改革方案,在授课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改革与尝试,具体如下:

1.授课内容

改革前该门课程总学时52学时(理论48学时,实验4学时),改革后总学时不变,采用模块化思想,具体方案如下:

(1)理论讲授模块(占学时50%):国内外包装工艺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包装工艺理论基础;通用包装工艺;专用包装工艺;包装工艺专题研讨。

(2)案例分析与项目训练模块(占学时25%):案例分析包括药品泡罩包装工艺、啤酒灌装工艺、大型平板液晶显示器缓冲包装工艺等;项目训练包括咖啡袋成型―充填―封口包装工艺和疫苗产品阻热包装设计等。

(3)实验模块(占学时15%):卧式枕式袋成型充填封口工艺实验;真空包装工艺实验;立式袋成型充填封口包装工艺实验。

(4)实习与实践模块(占学时10%):北方佳宾白酒灌装工艺等。

2.教学方法与手段

结合课程类型和内容特点,改变以往偏重讲授教材的教学方法,灵活实施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例如,在讲解冲击与振动防护包装工艺、液体灌装工艺等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时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关于典型包装工艺技术,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一个工程实例,将详细的包装工艺过程展现在学生眼前,最后归纳总结包装工艺设计的详细思路;针对众多的包装技术,如收缩包装、拉伸包装、贴体包装和泡罩包装等,采用分类教学法。

3.考核方式

平时成绩20%(含上课出勤、听课认真度和回答问题等);项目设计(20%);实践动手能力(20%);考试成绩(40%)。

四、结论

工科专业课的教学特征是专业知识内容多且更新速度快,学生基础理论丰富,但实践动手能力相对较弱,本文提出了适合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下的工科专业课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方面的改革方案,并已应用在佳木斯大学百门课程的改革工程项目上,以此为实例进行了分析,发现该方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施冠群,刘林青,陈晓霞.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型大学的创业网络构建――以斯坦福大学为例[J].外国教育研究,2009,(6):79-83.

[2]雷家.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分析[J].中国青年科技,

2007,(2):26-29.

[3]胡桃,沈莉.国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3,(2):90-94.

[4]胡文龙.基于CDIO的工科探究式教学改革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1):163-168.

[5]李浩君,邱飞岳.工科类专业课程的立体化教学方法研究[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4):416-420.

[6]王新荣,张霞,李小海,等.高等理工科课程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改革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2):110-111.

[7]薛素铎,兰劲华.工科专业课考试改革与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10,(6):80-81.

[8]王刚.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解读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的特征范文第5篇

关键词:河南高职教育;创新创业

一、河南省高职高专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特征

河南省高职高专学生和其他地区省份高职高专学生在创新创业的能力中所具有的特征大致一样,一般为外显性特征,其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

(一)独创性特征

独创性特征也就是创造出和已经存在的事物不一样的新事物,而所谓的新主要就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最新创造的或者是在原来已有的基础上改进完善的。独创性特征要求的是独特性与新颖性,这样的事物往往能够更吸引打中的眼球。

(二)灵活性特征

河南省高职高专学生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不能局限在某一种固定的方法手段与思维模式中,其不仅要和他人思维框架有所区别与独立,又要和自己从前的思维模式有所区别与独立。在创新创业中并没有固定的或者永恒不变的模式,其是一种具有灵活新与多变性的思维活动,并且总会伴随现象、灵感及直觉等不规范的思维活动而出现。

(三)风险性特征

河南省高职高专学生在创业创新中,其核心就是对已有的一种突破,而不是重复或者再现。既然要求的是创新,就不能借鉴成功的已有经验或者是利用现成的模式,也无法确保一定能够获得成功,甚至还有可能会得到一些错误结论而导致失败。因此,风险性在创新创业当中是一种突出的特有的特征,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必须充分的分析这一特征。

(四)层次性特征

在河南省的高职高专学生中,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通常可以分成初级、中级再到高级的这三个层次。其中,在初级层次中,创新创业的能力一般指的是对于本人来说是从来没有过的,并且不涉及社会经济价值的一种创新能力;在中级层次中,创新创业的能力主要就是指通过模仿或者改革完善之后,在原有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将材料重新组织与加工,从而形成具有社会经济价值的产品的一种能力;而在高级层次中,创新创业的能力就是指经过了长期探索与反复研究后所产生的一种非凡性创造,并且这种创造的出现能够使某一个领域形成新时代划分的局面[1]。

二、河南省高职高专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内涵

要想更全面的了解到河南省高职高专学生的创新创业内涵,就必须对能力与创新能力及创业能力的概念有所了解。首先,技能水平与熟练程度综合起来构成了能力,在西方国家一般表示为“Ability”,可以解释成对某种行动执行的一种技巧方式,并在这个行动当中包含着复杂而又协调的理智与动作问题的有效解决;其次,创新能力从我国当前所流行的一些看法上看,可以将其看做是产生新事物的一种能力,即产生某一种有社会价值或者个人价值的特有产品的能力;最后,真正具有创业能力就是指真正对创业的实践性产生影响,并能够有效地促进创业实践顺利开展的个体能力,其以智慧性的创造能力作为关键,有着突出的创造性与综合创业水平,并和个性心理特征与倾向能够紧密结合,在个性制约和影响作用下形成并且发挥出作用的一个心理过程,同时也是知识、技能及经验在概况与类比后所形成的在创业实践中复杂而又协调的动作。

而河南省高职高专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主要指的是在高职高专学生智力上与开创业绩中善于发现或者创造新事物及新事业的一种能力,可以从下列几方面概况其内涵:

(一)河南省高职高专学生的创新创业是一种社会实践中较强的能力

在河南省的高职高专学生中,其创新创业的能力大小与强弱会有所不同,并且和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会紧密相连,对于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与进展及其结果都会时刻产生着影响,并且河南省高职高专学生中创新创新的能力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只有在特定的创新创业情境当中实践,才能实现从无到有、由小及大、从不熟练到熟练这一创新创业过程。

(二)河南省高职高专学生的创新创业是一种将智力作为核心的综合能力

创新创业的能力核心便是智力,而智力主要包含观察力、想象力、注意力、创造力以及记忆力等各种能力综合的一般能力。其表层主要是通过智力与操作能力以及特殊能力相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经营管理及各种综合性的能力,比如发展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水平、发现契机、创造契机及掌握住契机的能力、对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再创造以及最佳使用信息的能力等;而中间层次主要是指操作能力组合而形成的各种特殊能力,一般指专业能力与职业能力。而在这里并没有出现智力活动所带来的作用,使得学生无法从横向与纵向层次中将创新创业的能力结构加以整合,同时难以协调解决在创新创业实践当中提出的一些实质性问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