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3岁儿童中医药健康指导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为全面贯彻落实卫生部、民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创建全中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的通知精神,加快中医药融入社区,为居民提供更高效的医疗保健服务,特制定以下方案:
一、社区中医特色保健意义
中医药在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其内涵丰富,能很好的适应社区服务功能,又因简、便、廉、验等中医适宜技术为社区人民群众乐于接受,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符合低投入、高效率、低成本、广覆盖的要求。同时中医药保健服务丰富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内涵,拓展了中医业务的要求,开辟了弘扬祖国医学,繁荣中医药事业的新途,发展了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
二、基本原则和目标
原则: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中医专家的指导下,运用中医理论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让更多的居民受利于中医药服务。
目标:运用不同的形式使社区的老人、儿童、妇女接受中医药保健知识宣传。并了解一般中医药防治知识。使社区居民自觉运用中医药的家庭保健意识。
三、实施内容:
(一)社区老年人中医保健老年保健,就是通过适当运动、养性修身、定期体检、防病治病、以调和脏腑、益津养血、平衡阴阳,达到延缓衰老、增年益寿之目的。
1、指导老年参加体育锻炼,但要因人而异、适时适量、循序渐进和持之以恒。
2、做好老年人精神保健工作,指导保持稳定情绪,怡情养性,面对现实,正确处理好家庭、社会和疾病等方面的关系,保持心身平衡,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3、为65岁以上老人免费体检,让老年人了解自己身体各主要脏腑功能状态,全面评估自身的健康状况,评估一下生理年龄与时代年龄是否相符,从而判断自己的衰老程度,为制定预防保健计划提供重要依据。
4、据每个65岁以上老人的个体情况,提供中医保健、运动和食疗小处方,使其脏腑强盛、阴阳协调、精气神旺,以达到健康长寿之目的。
(二)社区妇女中医保健
由于妇女在解剖上有胞宫,在生理上有月经、胎孕、生产、哺育等特点,所以在脏腑经络气血活动的某些方面,与男子有些不同。妇女保健,对于增强妇女体质,提高人口素质及促进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都具有重要意义。先制定保健方案如下:
指导妇女做好月经期保健。在经期注意个人清洁,宜淋浴,不宜做浴;保持心情平静和充足睡眠,以利于脏腑安合,气血调匀;经期不宜过劳和过逸,劳则伤气耗力,过逸则致气血运行不畅;经期还要注意保暖防寒,以免影响气血运行,引起经行异常。
1、在孕期指导孕妇保持安闲、宁静,不大喜大怒和思虑过度;增营养、禁、宽衣着、适劳逸、常检查;特别是慎用药,如:有毒、攻下、峻下、利水通淋、活血祛淤和大辛大热的药物。
2、在产褥期指导孕妇休息静养,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还要清淡饮食,以免损伤脾胃。
3、在哺乳期指导母亲定时哺乳,注意哺乳卫生;采取正确避孕措施,防止怀孕;对乳汁不足者受之通乳方法,如上热敷或配合中药治疗;断奶者受之回奶之法,如用麦芽30克水煎服。
(三)更年期妇女中医保健
妇女到了45-55岁之间,因肾气逐渐衰退,月经逐渐停止,绝经前期及绝经后期数年内称为更年期。部分妇女在绝经前后常出现一些阴阳失调、脏腑功能紊乱的征候群,称之为更年期综合征。严重者,对工作和生活有一定影响。做好此期保健,可以减轻症状发生,或缩短反应时间。
1、保持乐观情绪:指导更年期妇女应了解这一过程,以积极的态度来对待,顺利度过这一时期。此期除月经紊乱外还会出现心烦易怒、头晕、乏力、面红汗出、腰膝酸软、畏寒、浮肿等。若不了解这些变化是正常的生理过程而恐惧、忧伤或恼怒,更使气血逆乱,使症状加剧。不必疑虑重重,保持乐观情绪和开阔的胸怀,树立信心,经过一定的调治,症状是完全可以消失的。
2、适当选用药物:如心烦胸闷、乳胀明显者,可服逍遥丸;心悸不宁、失眠健忘者,可服柏子养心丸;少腹痛、经血过多者,可服云南白药;体弱无力、食欲不振可服更年安。对于经血过多者应经行检查,以排除肿瘤等病变。
3、适度体育锻炼:除经期适当休息外,经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是非常必要的。指导更年期妇女要坚持工作,增加社会交往,减少紧张忧虑。另外从事家务劳动既可忘却不适,又可享受天伦之乐。晨起散步、做操、练气功等,能调和气血,安神定志。
(四)社区儿童中医保健方案
儿童保健,是根据儿童生长发育特点,经行卫生、健康、体格锻炼和教育方面的指导,以增强体质,保证儿童正常发育、健康成长。作好儿童保健工作,对于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和健康水平,促进人类文明和繁衍昌盛,以及人类的进步和未来等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先制定保健方案如下:
1、在胎儿期要指导孕妇精神愉快,保证充足的营养,慎重用药,预防各种传染病。
2、在新生儿期要指导母亲为小儿创造适宜的环境;在脐带脱落前用“干法“清洁皮肤;及时排除胎便(即通便与排毒:可用干甘草3克浓煎去渣,以消毒纱布卷蘸药汁,令小儿频频吸吮,以解百毒)。
3、在婴儿期除了要指导母亲对小儿的合理喂养、睡眠、清洁卫生和开发智力外,还可用按摩疗法,如:大开天门俩疏风解表、开窍醒脑、镇静安神等。
4、在儿童期要教育孩子讲文明礼貌,讲社会公德;不看凶杀、恐怖片;定时定量饮食;早晚刷牙,平时叩齿的好习惯和有计划的经行各种预防接种,以利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四、加强对中医药保健工作的领导
2019年,我院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卫计局的关心和指导下,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和《浙江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四版)》为指导,积极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现将我院公共卫生2019年度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制定计划、完善制度
结合我镇实际,我院制定了2019年临海市白水洋中心卫生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计划、2019年度白水洋中心卫生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办公室工作计划、2019年临海市白水洋中心卫生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宣传计划、临海市白水洋中心卫生院2019年村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分配方案、临海市白水洋中心卫生院2019年基本公共卫生项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2019年白水洋中心卫生院社区慢性病管理质量控制方案、白水洋中心卫生院参保农民2019年度健康体检计划、白水洋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办法(2019年版)、2019年临海市白水洋镇基本公共卫生全科医生责任服务团队制度、白水洋镇2019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日常督查制度。调整了临海市白水洋中心卫生院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管理办公室成员领导小组和公共卫生办公室成员,并对领导小组成员及成员做了具体分工。调整了临海市白水洋中心卫生院提高基本公共卫生理论知识水平实施方案。确保今年全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顺利实施。
二、强化培训、定期督导
2019年我院定期不定期的对本院公共卫生人员和村卫生室人员进行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培训,就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健康管理服务规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规范、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规范进行了4次培训。并于4月份对村卫生室进行了第一季度白水洋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督查,6月份对村卫生室进行了第二季度白水洋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督查和上半年度考核,10月份对村卫生室进行了第三季度白水洋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督查,11月份对村卫生室进行了第四季度白水洋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督查和年度考核,保证了各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按照计划完成。
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开展落实情况
(一)居民健康档案管理
2019全镇辖区内常住居民数104607,累计建立电子化居民健康档案100058份,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95.65%,健康档案合格人数58027份,健康档案合格率57.99%,健康档案动态使用人数85682份,健康档案动态使用率85.63%。为辖区内居民健康体检25160人次,其中65周岁及以上健康体检6205人次。
(二)健康教育
我镇共举办各类健康教育讲座25次,约3166人参加;在街道市场及学校、人口聚集地进行健康教育咨询活动10次,约3235人参加;发放健康教育印刷资料17种,发放健康教育印刷资料9863份;播放健康教育音像资料11种,播放健康教育音像资料206次;健康教育宣传栏内容更新10次;个体化健康教育受益9985人。
(三)计划免疫
建证建卡率100%;常住适龄儿童Ⅰ类疫苗接种率均达90℅以上,其中含麻疹成分疫苗接种率95.41℅;入学入学托接种证查验率100%;加强预防接种信息管理,加大流动人口预防接种力度,定期开展漏种排查并及时补种。对辖区内计划免疫疫苗预防接种进行主动监测,全年共发生9起接种异常反应,并进行了积极处理。
(四)儿童保健管理与健康情况
新生儿访视率98.74%;辖区内0-6岁儿童5799人,0-6岁儿童系统管理5552人, 0-6岁儿童系统管理率95.74%;辖区内应管理的 0-36 个月儿童1957人, 辖区内按照月龄接受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的 0-36 个月儿童1165人,0-36个月儿童中医药服务管理率59.53%。
(五)孕产妇管理与健康情况
全镇共有产妇数555人,早孕建册539人,早孕建册率97.12%;孕产妇系统管理538人,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6.94%;产后访视产妇548人,产后访视率98.74%。
(六)老年人保健
辖区65周岁以上老年人为12350人,在居民自愿的基础上建立了健康档案,并进行了规范化管理,共建立档案人数12148人,建档率为98.36%。老年人体检数6205人,健康管理6205人,健康管理率50.24%。
(七)慢性病管理
慢性病管理,主要是针对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慢性病高危人群进行健康指导。对35岁以上人群实行门诊首诊测血压。对确诊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者进行登记管理,定期进行随访。管理高血压患者人数9922人,高血压患者管理率42.81%,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人数5954人,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率60.01%,最近一次随访血压达标的高血压患病管理人数4936人,高血压管理人群血压控制率49.75%;糖尿病患者管理人数2312人,糖尿病患者管理率36.14%,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人数1388人,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60.03%,最近一次随访血糖达标的糖尿病患病管理人数1152人,糖尿病管理人群血压控制率49.83%。
(八)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加强日常摸排,并对辖区内确诊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进行随访管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人数467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率49.13%,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人数387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86.77%。
(九)肺结核患者健康管理
辖区同期内经上级定点医疗机构确诊并通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的肺结核患者26人,已管理的肺结核患者24人,肺结核患者管理率92.31%;同期辖区内已完成治疗的肺结核患者32人,按照要求规则服药的肺结核患者29人,肺结核患者规则服药率90.63%。
(十)中医药健康管理
辖区内 65 岁及以上常住居民12350人,接受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 65 岁及以上居民8855人,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率71.70%;辖区内应管理的 0-36 个月儿童1957人,辖区内按照月龄接受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的 0-36 个月儿童1165人,0-36 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率59.53%。
(十一)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
1、是依据《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以及传染病报告与处理规范要求,建立健全了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登记传染病22例,网络报告的传染病22例,传染病疫情报告率100%,报告及时的病例22例,传染病疫情报告及时率100%。
2、是定期对本单位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技能的培训;采取多种形式对辖区居民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了辖区居民传染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
3、全年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
(十二)卫生计生监督协管服务管理
我院卫生计生监督协管工作在市卫生监督所的业务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文件精神,从食品安全、学校卫生、公共场所卫生、非法行医等工作为出发点,加大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力度,对中心学校开展传染病防治、健康教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处置,到各村巡查非法行医,排查公共场所单位和个人,结合我镇实际并制订了实施方案,认真开展巡查、信息收集和报告等工作。上半年协助开展的食源性疾病、饮用水卫生安全、 学校卫生、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计划生 育实地巡查32次。开展卫生监督协管工作机构比例为100%。
(十三)各类人群健康体检工作
各类人群健康体检工作于2019年4月17日开始启动,截止11月底,共计体检25160人次,其中60周岁及以上健康体检8419人次,60周岁下健康体检5983人次,中小学生、幼儿园健康体检7158人次,儿童体检1602人次。
四、目前存在的问题
我镇2019年基本公共卫生工作虽然有进步,但从考核、督导情况来看,仍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组织管理发挥不到位。特别是部分村卫生室乡村医生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中配合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质量。
(二)是措施不够扎实。各村卫生室虽然都积极地开展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但督导发现个别村卫生室的工作流于形式,在档案建立、儿保管理、妇保管理、慢性病随访等方面没有进行入户,部分信息自己编造,缺项漏项、缺乏真实性、逻辑性。
(三)是健康教育工作有待加强。个别村卫生室宣传栏更新达不到标准要求;健康教育宣传柜宣传资料混乱、不全,质量较差。
(四)是项目总结不及时,培训资料不及时整理; 0-6岁儿童花名册未健全、高危儿漏选、托幼机构指导欠到位、报表存在逻辑问题等;孕产妇部分催诊欠及时、高危漏选、叶酸部分随访欠及时等。
(五)是门诊登记填写不规范、不完整,与诊断有关的传染病项目阳性结果未进行反馈;传染病报告卡填写不完整;未开展辖区传染病报告数据常规分析工作。
五、明年工作安排
全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重点是针对今年督查和考核存在的问题,扎扎实实地抓整改抓落实,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认真对照日常督导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紧密结合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强化责任,落实措施,扎扎实实地抓好整改落实工作,力争在年内完成各项公共卫生服务指标。
(二)健全工作机制,强化工作职责。各科室要切实加强对村卫生室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指导,健全工作机制,强化工作职责,及时分析汇总上报项目实施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整改,确保项目工作全面有序健康发展。
(三)积极与上级业务部门沟通,努力保质保量完成各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
(四)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健康意识。加大对群众进行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改变部分群众的不良生活习惯,加强宣传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内容及国家的相关惠民政策,努力提高群众的健康意识。
(五)加强村医对老年人和儿童的中医药健康管理培训。提高村医对老年人中医体质辨识和儿童中医保健知识的理解。
总之,我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我们更应该理清思路、集思广益、敢于创新、查找不足,按要求完成各项工作,力争取得更好的成绩。
(2016年版)
1.观音垱镇
我镇地处沙市区东部边缘,毗邻潜江市浩口镇和运粮湖农场,北侧倚长湖与荆门市后港镇、毛李镇相望。
我镇交通便捷,318国道、宜黄高速公路和沪汉蓉高速铁路横贯全境。国土面积182.6平方公里。
我镇辖17个村(居)委会、203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46586人。
2.卫生院
我院创办于1975年,系“一级甲等医院”和“中心卫生院”。 我院现有在职职工94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91人,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42人;其中女职工60人,35岁以下青年职工31人,有退休职工37人(30名为从本院岗位上退休,7人从中心村卫生室岗位上退休)。在职职工中医生29名,护士21名。
我院占地面积为23459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为10198平方米。 我院的工作区分为门诊、住院、医技、公卫、药品配送中心和感染性门诊等功能区域。开设有内(儿)科、外科、妇产科、五官(口腔)科、中医康复(颈肩腰腿痛)专科等临床诊疗科室。实际开放住院床位66张。
我院医学辅助检查设备仪器按标准或超标准配置,配备有DR(进口)、彩超、心电图机、胃镜、TCD、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血凝分析仪、血细胞分析仪、尿分析仪等。手术室配有腹腔镜和膀胱镜。
2015年我院共产生门诊人次41148人,出院病人1728人,手术台次421台,临床医疗服务收入913万元。
继2011年成功创建“百镇千村”示范卫生机构和2013年成功创建“四化”乡镇卫生院之后,2015年我院再次获得“群众最满意的乡镇卫生院”荣誉称号。
3.村卫生室
观音垱镇辖区内设置有32个村级卫生室,共有61名乡村医生。其中属院办院管模式的有4家,暨中心村卫生室,其前身是地名卫生所,有乡村医生20人。属村办院管模式的一般村卫生室有28家,有乡村医生41人。
4.公共卫生科
公共卫生科共有8名工作人员,设主任一名,副主任两名,其中一名副主任由总护士长兼任,三人均享受院委会成员待遇。
三名负责人对应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如下:
主 任:0-6岁儿童健康管理及中医药服务、孕产妇健康管理、健康教育
副主任:预防接种、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含结核病防治)
副主任:居民健康档案建档与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及老年人中医药服务、慢性病和精神病患者的健康管理
*卫生监督协管由院部安排专人兼职。
科室内其他人员对应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如下:
1人:0-6岁儿童保健及中医药服务+协助预防接种
2人:孕产妇健康管理(工作组织及信息录入)
2人:预防接种+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含结核病防治)
5.2015年我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开展情况
(1)居民健康档案建档及管理工作
2015年,村卫生室累计建立纸质和电子档案35873份,建档率75.03%。
村卫生室之间实现居民健康档案的迁转,并根据死亡信息更新居
民健康档案。
(2)健康教育
2015年,卫生院共发放18种健康教育宣传折页1万余份,每个村卫生室发放18种健教宣传折页不少于600份。
每天在卫生院公共卫生科等候区域和门诊候诊区滚动播放字幕、音像,其中音像资料有12种。
全年更新卫生院及村卫生室健康教育宣传专栏6次。
全年利用主题健康日开展公众健康咨询活动6次,共开展健康知识讲座12次。
(3)预防接种
2015年共出生儿童435名,建立《儿童预防接种证》435个; 全年共接种一类疫苗7188人次,其中新生儿乙肝及时接种率100%,其他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均已达到或超过90%;
针对重点人群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96人次。
(4)0—6岁儿童保健管理
2015年,我院出生新生儿261人,建立儿童保健手册261份,建册率100%,新生儿访视261人,访视率100%。
全镇0—3岁儿童1132人,管理人数1102人,管理率97.3%。系统管理人数988人,系统管理率89.6%。
全镇4—6岁儿童1632人,开展健康管理1583人,系统管理率97%。
(5)孕产妇管理
2015年我院住院分娩261人,产妇围产期保健建卡261人,建卡率100%,产后访视261人,访视率100%,早孕建卡人数252人,建卡率96%。
筛查高危孕产妇63例,规范管理63例,管理率100%。孕产妇艾滋病、乙肝表面抗原、梅毒三项免费筛查261例,筛查率100%。
2015年,全镇120名叶酸增补对象中106人按要求服用叶酸增补剂,叶酸增补率91%。
2015年共发放住院分娩补助222人。
(6)老年人健康管理
2015年除集镇以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建档4285人,规范管理2963人,规范管理率69.1%。
(7)慢病患者管理
截止2015年底,累计筛查发现高血压患者2373例,其中纳入随访管理2338例;
累计筛查发现糖尿病患者443例,纳入随访管理434例。
(8)重症精神病管理
2015年,登记管理重症精神病患者63例,随访管理63例。
(9)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
2015年及时上报各类传染病 38例,配合专业机构治疗随访结核病人12例。
(10)卫生监督协管
2015年,我们针对辖区1所中学、4所小学、7家托幼机构、32家村卫生室和5家个体医疗机构开展常规的卫生协管巡查。
(11)中医药健康管理
2015年,我们邀请荆州市中医医院专家,并结合老年人健康体检工作,为2963名老年人开展了中医药保健指导。
6.基本卫生服务工作的组织与管理
(1)卫生院设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组织和管理卫生院各科组、村卫生室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
(2)设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公共卫生科负责人兼办公室主任,管理村级卫生室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其中四个中心村卫生室负责人作为成员分别桉属地管理各自片区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
(3)公共卫生科内有5名工作人员在负责人的安排之下,对应管理5个片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
(4)将观音垱集镇街道划分为6个管理单元,由公共卫生科6名工作人员包片负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5)从2013年开始,我们制定了《观音垱镇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实施方案》和《一体化管理考核实施细则》,与中心村卫生室和一般村卫生室分别签订一体化管理协议书,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项目经费纳入到村医补助资金中,年头预算,年终根据考核结果执行决算。
(6)补助资金中,乡村医生的公卫经费依据由村卫生室属地承担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单项任务的合计进行预算,到年底再根据其工作完成情况进行决算。
(7)有包片任务的公共卫生科工作人员以及四个中心村卫生室负责人按月对村卫生室进行巡回指导,其年度绩效工资与辖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考评结果直接挂钩,奖优罚劣。
[中图分类号] R197.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2-4208(2008)21-0060-02
“治未病”思想源于《内经》,张仲景将这一理论法则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并加以丰富和发展。历代医家在此基础上不断有所拓展,使现代的“治未病”思想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未病”不仅指机体处于尚未发生疾病的时段及其状态,而且包括疾病在动态变化中可能出现的趋向和未来时段可能表现出的状态,其理论精髓包含三个层次,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是中医预防医学思想的高度概括。“六位一体”社区卫生服务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指导为一体,其服务职能体现了“治未病”的思想理念。为提升服务内涵,本中心总结多年来开展中医药服务的实际经验,以创建全国中医药服务特色示范区为契机,在中医“上工治未病”思想的指导下,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三个层次的指导思想贯穿于“六位一体”服务中,积极探索社区“治未病”的有效途径和模式。
1 未病先防与“六位一体”服务
未病先防指在疾病未发生之前,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内经》主张:“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元代著名医学家朱震亨在《丹溪心法•不治已病治未病》中说:“与其求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疾病的产生关系到邪正两个方面,邪气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而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原因和根据。因此“治未病”必须从这两个方面着手,“邪之所凑,所气必虚”,“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强调“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所以,增强体质是提高正气抗邪能力的关键[1]。
结合本社区老年人居多、流动人口比重大的特点,在未病先防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在预防保健方面中西医结合,将服务对象分为老年人、妇女和儿童三类,分别提供不同种类的服务。(1)老年人保健:对辖区内80岁以上老人和离休干部实行财政减免政策;为60岁以上老人建立健康档案;以社区居委会为单位,卫生服务站为场所,采取适宜性“未病先防”的干预手段,其中包括太极拳、木兰拳、慢跑等增强体质的健身强体运动。(2)妇女保健:开展早孕建册、孕末及高危孕妇随访、产后访视等项目,对孕产妇提供中医传统的保胎、安胎、强胎及产前、产后的传统膳食等技术指导。针对孕产妇乱服或滥用补药的情况,根据中医的辨证施治理论对其给予合理的指导,如运用产前宜凉、产后宜温补等传统经验予以适宜调理。(3)儿童保健:开展儿童体格检查、智力测试、新生入托、幼儿入园体检和出生缺陷监测等项目,加强中医保健知识宣教,着手于让家长了解祖国医学理论,促进少儿群体健康、合理膳食,提高其生长发育的质量,避免各种疾病的发生。(4)传染病预防:中医学在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同时,指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告诫人们“避其毒气”。在这方面,中心设有肝炎、肠道和发热门诊及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防治专台,配备专职人员,开展了传染病监测、漏报调查和自查、肠道疾病监测及强化免疫等项目,开展一、二类疫苗接种、应急接种服务。(5)养生保健:《素问•上古天真论》强调从人自身角度出发,固护正气,适应自然界变化规律,以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
在上述养生原则指导下,结合子午流注和阴阳五行等理论,为社区居民适时提供包括饮食、运动、情志、养生等在内的中医养生指导。制作各类中医保健知识的宣传版面,举办健康教育讲座,在中心和各个站点发放慢病食疗药膳手册、简易处方等资料。2007年各类健康教育处方共计发放20余万张。
三年来,通过上述活动的开展,我社区的流行性传染病发生率有所下降,慢性病、常见病的复发率得到了较好的控制,社区居民中医药知识知晓率逐步提高。祖国医学的“未病先防”理论,使百姓得到了实惠,身体素质得到了提高。
2 既病防变与“六位一体”服务
既病防变指在得病之后特别是发病之初,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病情加重趋势和已经萌芽的先兆症状,及早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治疗,以阻止或扭转病情的发展和转变,促使疾病朝痊愈方向转化。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将脏腑肢节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起来的有机整体。脏与脏之间在生理上存在着五行生克制化关系,在病理上存在着五行乘侮亢害关系[2]。一脏有病,则会按照五行生克制化规律出现顺传、逆传等发展趋势,如《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提出:“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我们深入社区开展调查,为辖区内10万多居民建立了电子健康档案,从中筛选出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多发病种,分别制定中医一体化指导菜单并实施分类管理;为进一步做好慢病患者疾病的二级预防,在健康档案中融入中医元素,中医个体化健康档案建档率达61.2%。在居民就诊方面我们提供了许多优惠政策,2007年4月实行门诊签约服务,已签约居民就诊实行挂号费诊疗费全免的政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有中、西医简易门诊,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咨询服务;对行动不便的老年慢性病患者,开设中医家庭病床,提供临时出诊、上门护理等便民服务;与医药公司资源整合,实行中药免费代煎、代送服务。
3 瘥后防复与“六位一体”服务
瘥后防复是指疾病初愈,为促进康复,防止复发采取的防治措施。这里的“复”,一是原病复发,一是复患他病。仲景认为,大病初愈,正气未复,倘调养不慎,易致病复,所以常采取一定措施予以预防。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是本社区居民常见病,《景岳全书•哮喘》篇中有云:“喘有夙根,遇寒即发,或遇劳即发。”为此我们结合冬病夏治理论,夏季三伏天开展穴位敷贴治疗的特色服务,经过几年实践,收到了确切疗效;同时在每年冬至前后请老中医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提供适宜的保健膏方,受到了社区居民的欢迎。
“治未病”思想应贯穿于防病治病的全过程,我们不仅要继承、弘扬中医“治未病”之法则,还要不断更新对“治未病”概念的认识,使“治未病”的内容实质不断得到充实、提高和延伸。在今后工作中,我们要借助本中心已有优势,将重点放在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保健上,继续开展形式多样的“治未病”知识普及工作。
参 考 文 献
[1]孙维旭.论中医的治未病[J].内蒙古中医药,2004,1(2):67.
【关键词】:亚健康;治未病;中医体质
【中图分类号】R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06-082-2
随着人类生命质量的提高和生命时间的延长,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日益强烈,健康意识不断加强,对疾病的认识水平也不断提高。医学的发展顺应了这一潮流,对疾病的策略也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由治疗疾病转向预防保健,当今医学的主题是预防疾病,特别是亚健康人群及老年人群的健康保障尤为重要。正如分子医学家海瑟汀(william Haseltine)说:“我们正进入一个未病先知的新纪元,医药将从治疗转为以预防为主”。
理想的健康状态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均处于良好状态[1]。前苏联学着Berkman首先发现并提出了“第三状态”,将介于第一种状态(健康态)和第二种状态(疾病态)之间的状态称之为“第三状态”。之后人们相继提出了亚健康态、前病态等概念[2]。所谓亚健康状态,是指人的身心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健康低质状态(也有人称之为“第三状态”、“中间状态”),是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但在躯体上、心理上出现种种不适应的感觉和症状,从而呈现活力和对外界适应力降低的一种生理状态。这种状态多由人体生理机能或代谢机能低下、退化或老化所致[3]。广义的亚健康状态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有较多的主诉症状,但客观检查无阳性发现,类似于前病未病态;另一种是无临床症状或症状感觉轻微,但有潜在病理信息[4],类似于潜病未病态。心理社会因素[5-6]、不良个性因素、不良生活习惯及不良环境因素均与亚健康息息相关[7];过度紧张、过强压力、反复挫折、过分疲劳、环境污染等都是形成亚健康的重要原因[8]。
WHO的一项全球性调查表明[9],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患有疾病的人占20%,而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据统计,美国每年有600万人被怀疑处于亚健康状态,年龄多在20~45岁之间。日本有关疲劳的专题调查研究表明,表示正感到“非常疲劳”的竟高达6O%,其中因工作量大、家务重、精神紧张的占44%,还有不少人说不出原因。俄罗斯约有1/4的人患有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法国把它视之为“人类的新传染病”[10]。据有关研究资料提示:CFS发生率至少在0.2~0.4;最多见的发病年龄为20~45岁;在儿童最普遍的发病年龄为13~15岁,但也有更低年龄段的儿童发病;CFS在女性中的发生率是男性的2倍;CFS影响着所有种族的人群[11]。中国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已经超过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60%~70%。调查显示,北京、上海、广东的亚健康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飞机调度员、学校教师、企业经理、汽车驾驶员、警察、学生、少年、知识分子等都是亚健康状态的多发人群[12-13]。我国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仅58岁,比全国人均寿命低10岁[14]。
亚健康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中医基础理论专著《黄帝内经》就阐述过这样的思想;“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且特别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其“未病”的概念即包含着“亚健康状态”。[15]“治未病”学术思想既有广义的内涵又有狭义的内涵,其广义的概念包含了治其未生、治其未成、治其未发、治其未传、瘥后防复等五方面的内容。“未生”相当于健康未病态,指机体尚未产生病理信息的健康状态;“未成”包括潜病未病态和前病未病态,前者指机体已有潜在病理信息,但还没有临床表现,后者指机体中病理信息已有所表露,出现了先兆症状和特征,但还未具备确诊疾病的条件;“未发”指发作性疾病和一些慢性疾病的缓解期,以及疾病的潜伏期;“未传”指传变未病态;“瘥后防复”指疾病新愈,容易复发或产生后遗症的虚弱阶段。其狭义的概念则仅仅指潜病未病态和前病未病态[16-17]。中医把亚健康概括为:机体在病因的作用下,虽呈现出阴阳失调,但尚未达到已病的标准,是处于健康与已病之间的阴阳失调临界态。相当于“微病”、“欲病”、“萌芽”、未病中的“先兆”等状态,即属于“未病”的狭义概念。
“治其未生”是最有效、最经济的养生防病方法。中医认为健康的生活、行为、工作方式是提高生命质量、预防“亚健康”和疾病发生的根本方法,其主张从四时阴阳、饮食起居、体育运动、精神情志、药物调理等方面全面调节,亦是对人体养生之术的高度总结和概括。持久过度的情绪反应,是导致亚健康状态的十分重要的环节[18],亚健康和疾病是人体的阴阳失衡所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中医强调“形神合一”,重视精神情志、环境、生活习惯等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所以防治亚健康不仅要重视精神休养和提高心理素质,还要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坚持适度的体育锻炼,稳定思想情绪[19]。
“治未病”的思想,在以中医体质学理论为指导的养生防病实践中也越来越体现出极其重要的价值。现今,“未病”和“已病”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通过现代医学的诊断手段,会检查出很多所谓“未病”人的“已病”现状。这就警示我们一定要树立“治未病”的思想,及时调理偏颇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和生存状态。体质现象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是人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它影响人体对自然、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同时对某些病因和疾病的易感性,以及产生病变的类型与疾病传变转归都具有某种倾向性。匡氏认为体质要素具有遗传性、相对稳定性、可预测性、可变性、转化性、相关复合性、可测量性、可验证性等特性[20]。
亚健康状态是心理、生理、社会三方面因素导致的机体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整体协调失衡、功能紊乱[21-22]。中医体质学认为,体质强弱及心理素质等机体反应性与亚健康的发生有明显关系。心理、生理及社会环境的影响是亚健康状态的发生原因之一,也是中医体质的主要研究内容。中医体质学的形、气、神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这种形神合一、心身统一的医学观及人体观,对于正确认识亚健康状态这一心理、生理、社会三方面因素导致的疾病,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医辨证认为亚健康状态的病因主要为饮食不节、劳逸损伤、七情内伤等导致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23],亚健康的症状表现,几乎肝、心、脾、肺、肾五脏都有涉及,其主要表现为疲劳,临床表现以虚证为主,虚中夹实,而脏腑气机失调是关键,所以病机以心脾两虚或肝郁气滞为主,亦有脾虚湿盛、肝郁脾虚、肝肾不足、痰湿内生、湿热内蕴、阴虚火旺、气血亏虚、脾肾阳虚等证型[24]。根据体质的辨证分型来研究亚健康的防治是今后研究的一大课题。王氏认为中医体质可分为9种基本类型[25]。每种体质都有其不同的形体体征、常见表现、心理体征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并有特定的发病倾向。贺氏等从社会学角度出发,对2268例观察对象进行调研,归纳不同职业、嗜好、年龄群体的体质差异[26]。王氏通过调查,观察到男女体质有不同特点[27]。何氏等对2267例观察对象的调研表明,人群的体质构成与不同地理区域和不同季节时令有明显关系,从体质调研角度分析阐发了中医因时因地制宜的合理性[28]。
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易感性,不同的症状表现,不同的生理功能紊乱程度。中医药调治亚健康的优势在于根据个体的不同情况辨证施治[29-30]。体质学说经历代医家的不断阐发而成为中医基础理论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辨别易感人群,调整改善体质状态,降低发病率,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这是中医体质学说所要达到的“治未病”的最高境界。
由此看出,亚健康概念的提出,标志着对疾病的策略从治疗向预防转变,从有病求“医”变成“预防为主”。医学应是关于“健康”的科学,而不是关于“疾病”的科学[31]。中医体质学的发展,为病前状态的预防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改善病理体质是预防亚健康的最佳选择,通过体质的调整、优化,可预防亚健康的发生,防止其向疾病的转化。“治未病”理论的精髓:防病于未然,治病于初始阶段,以其非凡的超前意识,显示出独特魅力[32]。其思想理论的建立与普及,将使医学从长期以来只“治已病”的消极局面中解放出来,象战争的上策是“不战而胜”那样,把疾病消灭在未病阶段,最终实现“不医而治”的境界。所以“治未病”理论及体质学说是对当今人类的健康问题――“亚健康”的防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Porth CM.Pathophysiology Concepts of Altered Heath States[M].Philadelphia,Pa:Lippincott,5th ed,2002:3-16.
[2] 王德坤.对亚健康人群脑功能活动状态的分析[J].山西中医,2002,18(5):47-49.
[3] 王琦.调治亚健康状态是中医学在21世纪对人类的新贡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4(2):1-4.
[4] 郑秋浦,段留法.亚健康研究现状[J].保健医学杂志,2003,5(2):67-70.
[5] Buchwald D,Herrell R,Ashton S,et a1.A twin study of chronic fatigue[J].Psychosom Med,2001,63 (3):936―943.
[6] Hashimoto N,Kuraishi Y,Yokose T,et a1.Chronic fatigue sydrome――51 cases in the Jikei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J].Nippon Rinsho,1992,5O(11):2653―2664.
[7] 杨继军,董进洲,佘延芬.亚健康状态中医治疗之我见[J].福建中医药,
2003,34(2):43.
[8] 何以蓓,寿芳,张秀峰.亚健康的中医认识及防治措施[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1,25(6):13-14.
[9] 孙宪民,任平.关于亚健康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2,
2(8):1255-1256.
[10] 靳丽.亚健康目前研究的进展[J].实用医技杂志,2003,10(4):416.
[11] Working Group of the Royal Australasian College of Physicians.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linical practive guidelines-2002[J].Med J Aust,2002,176(1):23―561.
[12] 布明德,刘秀芬.谈亚健康的现状与对策[J].现代养生,2001,(10):9-10.
[13] 杨振中,张军丽.浅谈“亚健康”及其辨证施膳[J].中国社会医学,2003,
9(1):1.
[14] 赵瑞芹,宋振峰,王硕.中国居民亚健康水平的分析研究[J].中国卫生政策,2001,(1):48-49.
[15] 袁嘉丽,李庆生,王焕校.中医邪正发病学说与免疫及微生态平衡相关性的研究思路与方法[J].中医药学刊,2003,21(1);60,76.
[16] 宋为民,罗金才.未病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38.
[17] 王伟,陈可冀.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思路与方法[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2);136-137.
[18] 张丽萍.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药调治思路探讨[J].陕西中医,2003,24(6):530-531.
[19] 许军,王庆等.亚健康的评价[J].中华临床医药,2003,4(8):1-2.
[20] 匡调元.中医病理研究[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0,66.
[21] 何裕民.关于亚健康――一个新领域命名的商讨[J].医学与哲学,2000,21(6):47-48.
[22] 何裕民.次(亚)健康状态[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8,4(6):5―8.
[23] 姚亚南.中医学与“亚健康”状态[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1,14(1):56.
[24] 武维屏,边永军.亚健康状态的中医治疗[J].中医杂志,2000,41(4):
56.
[25] 王琦.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4(28):1-8.
[26] 贺明,严清,吴亦樵.体质差异的社会学调查分析与思考[J].医学与哲学,1996,(9):48-50.
[27] 王莉,何裕民.男女体质特点及其异同的研究――附2967例流调资料的模糊识别分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8,4(2):7-9.
[28] 何裕民,高钦颖.从体质调研结果探讨因时因地治宜治则[J].中医杂志,1986,27(5):47-50.
[29] 王琦.调治亚健康状态是中医学在21世纪对人类的新贡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4(2):1―4.
[30] 靳琦.王琦“辨体一辨病一辨证诊疗模式”的理论要素与临床应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9(1):41―45.